本书着重在早期中文报刊(Chinese language press),内容大多涉及《申报》、发行《申报》的公司,以及初期数十年间总绾公司营运的美查(Ernest Major)。「申报馆」成爲近代中文新闻媒体的起源,以及造就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成为几十年来中国媒体之都的因素。中国报刊不管就形式或者内容,都是属于跨文化的媒体,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连结,其体例和修辞,也都是在当时不断发生的跨文化交流中形塑而成。透过以美查与「申报馆」之媒体与文化出版事业的分析,本书一方面挑战着名学者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和「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理论架构,提出批判性的视角,另一方面兼容社会史与媒体报导的取径,呈现出晚清时期政治与公共领域的互动、女性形象的建构、「报刊」角色的自我定位。本书视野独特,材料丰富,是国内第一本欧洲重量级汉学家的开创性着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 Wagner)
德国着名汉学家,以其深厚的汉学家研究成果,于1993年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殊荣。瓦格纳深谙汉语、日语,兼备政治学与哲学功力,先后往来于柏林自由大学、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讲学。自1984年起,任职德国海德堡大学迄今,是该校「全球脉络下的亚洲与欧洲」卓越研究群创始主任之一、欧洲汉学学会(EACS)秘书。瓦格纳教授以学术思想家为本位,致力爬梳哲学与文学文献的政治意义,并透过对概念、体制与政治符号的解析,探索中外古今的跨文化交流,重要着作有:《重制天国图景:太平天国运动中宗教的作用》(Reenacting the Heavenly Vision: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Taiping Rebellion)、《当代中国的历史剧─四个实例研究》(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Drama: Four Studies)、《注疏家的技艺:王弼的「老子注」》(The Craft of a Chinese Commentator: Wang Bi on the Laoz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