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序 曲 到大后方去│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西迁到后方,
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蜀乡。
──据李玉《千钟禄•惨睹》改编
第一节 保留元气,厂矿内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的侵略,先北平、天津,次南京再上海的疯狂进逼,使沿海工业发达城市先后沦陷。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工厂总数1,255家,占全国工厂总数近三分之一。为使民族工业免遭厄运,不少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纷纷计议,举厂内迁。上海机器五金同业工会、毛纺行会、上海中华国货产销协会等工商界行会组织,联名向国民政府发出唿吁,「誓不以厂资敌」,要求政府派员联络,制定计画,并给予迁移帮助。局势严峻,舆论强烈,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终于成立「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由何应钦主持,全面筹划战争动员事宜,决定立即将粮食、资源、交通等统制起来。
根据这一设计,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钱昌照向蒋介石上了一个有关动员内迁的条陈,并要求批准两件事:一是资助拆迁上海主要民营工厂移至后方生产,以利继续抗战;二是紧急拨款抢购积存于青岛等沿海城市的战略物资如水泥、钢材、木材等,以供防御之需。以上两事得到批准后,钱昌照于24日召集实业部、军政部、财政部、经济委员会、交通部、铁道部筹商如何统制资源时,提出内迁沿海工业,得到与会者的赞同。当时,共分8个组讨论,即财务、矿冶、燃料、机器及化学、棉业、建筑材料、牲畜毛革及专门人才。
7月28日,在机器及化学组会议上,资源委员会专员林继庸提议把上海工厂迁往内地的建议。他认为:近代中国工业佈局极不合理,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集中于上海。据实业部1937年9月底的登记,上海合乎工厂条件的1,279家,广州较大的工厂164家,其他各地微不足道。上海的工业固然发达,可惜中国军备薄弱,没有强大的海军空军,一旦战争爆发,上海及沿海势将不守,中国工业必遭严重打击。而内地各省地广人稀,几无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之物质需要,从头建设又为时过晚。最好的办法是将沿海的工厂迁至内地,这样既可以增加抗战的物资力量,又可以避免沿海沦陷后工厂为敌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