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齣舒適圈大挑戰:宣教士的生活與工作

跨齣舒適圈大挑戰:宣教士的生活與工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Tom A. Steffen, Lois McKinney Douglas
圖書標籤:
  • 宣教士
  • 海外服務
  • 文化適應
  • 挑戰
  • 個人成長
  • 信仰
  • 跨文化交流
  • 生活感悟
  • 工作實踐
  • 勇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包括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其中除瞭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

  住在自己國傢,與同語言、同文化、同信仰的人相處,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但主耶穌基督卻要我們跨齣舒適圈,跨齣本國、或本族群與本文化,去到外國、或另一個族群與另一個文化,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嚮萬民傳福音,直達到地極的族群。

  要成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不論是短期、長期、兼職,或全職,都需要禱告、迴應並預備。本書兩位作者皆是多年的宣教士,願意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書中提到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等。其中除瞭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

好評推薦

  「湯姆‧史蒂芬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寫的書平易近人,有學者的深度、廣度,又有過來人親身經曆作為後盾,言之有物,很值得學習。……他跟另一位作者露易絲閤寫這本教科書……讓人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華人宣教的對象終究還是要跨齣「福音齣中華」的一步,嚮華民以外的萬族萬民傳福音,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經驗,應當是智慧的第一步。」華神宣教學助理教授及宣教中心主任——邱顯正 博士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曾是長期在前綫服事的宣教士……所纍積的經驗,是關於如何把宣教的熱情凝聚成有效的行動,這些經驗是寶貴的資源。」Radius宣教訓練中心亞洲總乾事——陳維恩 牧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姆.史蒂芬 (Tom A. Steffen)


  為加州拜歐拉(Biola)大學專研跨文化研究的教授,並負責指導宣教學的博士研究計畫。除本書外,他也撰寫許多關於使命和跨文化事工的專書,包括《故事,禰我他:跨文化敘事的宣教》(華神)、《交棒》(Passing the Baton, 1997,中文暫譯,即將由華神齣版)、《大使命公司》(Great Commission Companies, 2011,中文暫譯)及《催化者時代》(The Facilitator Era, 2011,中文暫譯)、《根據世界觀說故事》(Worldview-based Storying: The Integration of Symbol, Story, and Ritual in the Orality Movement,2018,中文暫譯,即將由華神齣版)。他有二十年在新部落差會(New Tribe Mission)宣教的經驗,其中十五年主要在菲律賓的偏遠部落。

露易絲.麥金尼.道格拉斯 (Lois McKinney Douglas)

  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宣教學榮譽教授。曾在保守浸信會國外宣教協會(Conservative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擔任宣教士達二十三年。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颱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   邱顯正
推薦序2 把宣教的熱情凝聚成有效的行動  陳維恩

導論

第一篇 換幕
第1 章 銘記過往
第2 章 關鍵概念及用語

第二篇 進入禾場之前的準備
第3 章 作決定與神的旨意
第4 章 靈性塑造
第5 章 個人的準備
第6 章 服事的準備
第7 章 通往跨文化宣教的途徑
第8 章 尋找你的位置
第9 章 準備齣發

第三篇 禾場上的準備
第10 章 文化為何
第11 章 在文化中悠然自得
第12 章 學習文化及語言

第四篇 宣教士及其生活
第13 章 女性宣教士
第14 章 宣教士傢庭
第15 章 宣教的危機
第16 章 返國
第17 章 下一步?
附錄
參考書目列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颱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

   
  1997年,我從華神道學碩士畢業,牧會三年後,主後2000年,跟妻子金剋宜帶著兩歲半的兒子慕迪,還有四個月大的女兒慕言,踏上跨文化宣教的道路,後來又生瞭老三慕川,一傢五口從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開始我們的宣教旅程。在那之前,其實無論教會或神學院課堂上都很少提到海外宣教的預備,華神基本上以培養牧會、神學教育的人纔為主,海外宣教並非主流。想走跨文化宣教道路的人,隻能自求多福。然而靠主恩典,到瞭2018年的統計,華神2800位左右的校友當中,約有7%投入海外宣教的行列,差強人意。颱灣因為1989年纔解除戒嚴,很多海外宣教的投入都是從90年代之後,纔慢慢起飛。

  還好,我和剋宜都有過海外留學、跨文化生活的經驗,我們加入的差會是威剋理夫聖經翻譯會,曆史悠久、有相當周全的行前訓練、工場訓練、支持的係統也很健全,讓我少瞭孤單摸索、求助無門的窘境。有些颱灣的宣教前輩,憑著堅強的毅力,在工場上事奉超過三十年,其中的酸甜苦辣,點滴在心頭,值得敬佩。然而,其他的人就不見得那麼幸運;有些人上工場不到一個任期,就打包迴傢,留下受傷的內心,覺得自己很失敗,相當可惜,其實未必全都是他們個人的軟弱問題。因為跨文化宣教要動員的係統很龐大,遠超想像。有些教會,連什麼叫差會都不知道,憑著一腔熱血,就差人上陣;這種現象在中國大陸,更是普遍。缺乏裝備與後援部隊,傷亡率自然高得嚇人。

  我自己剛上工場的時候,隻有兩個獨立小教會、還有些個人有限的財務支持,我的父母兄弟都未信主,不但不能支持我,反而是我很大的心理負擔,要背負他們的誤解與背後的責難,誰來嚮他們傳福音?隨著忠心事奉的年日多起來,有更多工場上的故事可以講,有更多人認識我們,包括母會、友會、校園同工、華神校友、宣教中心等等的支持,纔能堅持走到今天,這些都是神數算不盡的恩典。而現在颱灣的宣教環境、資訊的取得,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少宣教前輩迴來設立差會的颱灣辦公室,大大提昇宣教類型的多樣性;教會內的宣教意識,也愈來愈蓬勃。

  2017年迴來華神任教,想寫的東西很多,其中一本就是想從颱灣的角度齣發,寫一個颱灣人參與普世宣教的預備、呼召與異象、宣教士的工作與生活、在離傢萬裏外的工場上如何維持屬靈活力、語言文化學習的途徑、宣教士傢人的關顧等等論及跨文化事奉的書。但是教學、研究、會議、輔導學生、週末講道、差傳年會、參與華人宣教運動等,讓我提筆寫書的時間一再延後,我就著手選定一些跟宣教教育有關的書籍,跟橄欖華宣閤作,一本一本的齣。從翻譯開始,先解決宣教教科書缺乏的問題,再進一步邀請華人宣教同道提筆寫作閤乎國情、文化處境的中文教科書。

  湯姆‧史蒂芬是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他寫的書平易近人,有學者的深度、廣度,又有過來人親身經曆作為後盾,言之有物,很值得學習。美中不足的是,他舉的例子主要是美國人的處境與考量。然而,他跟另一位作者露易絲閤寫這本教科書卻是個絕配。序言中說道:「他們兩人的個性、觀點及經驗都不一樣。湯姆是德國後代;露易絲的祖先是愛爾蘭人。湯姆的實地經驗主要跟菲律賓的部落有關;露易絲大多在葡萄牙及巴西的城鎮服事……露易絲在神學及宣教教育活躍瞭五十年之久。湯姆奠基於南加州宣教文化,露易絲則瀋浸在中西部的宣教文化。」 光是這樣的組閤,就讓人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讀性。華人宣教的對象終究還是要跨齣「福音齣中華」的一步,嚮華民以外的萬族萬民傳福音,站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經驗,應當是智慧的第一步。

華神宣教學助理教授及宣教中心主任
邱顯正博士

圖書試讀

導論
 
下一幕
 
你上網、看新聞、讀頭條的時候,如同盯著晃個不停的萬花筒,形狀和顔色都瞬息萬變,你跟不上也搞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換個說法的話,你就像坐上雲霄飛車,速度越來越快,好怕重力會把你甩齣去。
 
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這些令人暈頭轉嚮的改變包括資訊爆炸、人口遷移、各種危機(貧窮、天然災害、流行疾病)、世界觀傾嚮於後現代,襲捲瞭我們的生活。
 
資訊爆炸
 
五十年前,宣教士在甲闆上揮手嚮親友道彆的同時,也失去瞭即時溝通的管道。信件要六週以上纔送達,報紙跟雜誌也差不多。收音機的訊號時有時無,有綫電視跟衛星訊號都還沒發明,電動打字機也纔剛上市不久。電腦、網路、電郵普及化則是三十年以後的事。
 
時至今日,除瞭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以外,即時溝通都不成問題。要聯絡朋友、交報告給宣教機構或教會的話,我們可以打電話、傳真、寫電郵、上網傳訊及通話。昨天的報紙或者上個月的專業期刊如果已經過時,可以上他們的網站找到今天的消息。想要彆的族群、宗教運動、世界各區、宣教機構,隻要按幾下滑鼠就能如願(例如www.mislinks.org)。
 
人口遷移
 
歐洲國傢的人口從十五到十九世紀大舉遷移,他們定居且殖民瞭美洲、幾乎所有的非洲、大部分的亞洲。如今人口流嚮相反。亞洲跟非洲的人移嚮歐洲。拉丁美洲的人穩定地移嚮美國跟加拿大。遍及各處的華人提供我們宣教的機會,也藉由他們進行宣教(Wan2003,35-43)。此外,諸如戰爭、飢荒、天然災害都過於頻繁地造成遷移,也就不難理解我們為何處於人類史上最混亂又復雜的遷移模式(Conn2000,626)。
 
於此同時,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大批人口由郊區移嚮都市。
 
1985年的都市人口是1800年全世界人口的兩倍。非洲都市化的腳步最快。1920年的都市人口是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到瞭1980年已經超過四倍。亞洲的都市人口到2000年可能會達到百分之四十,成長率比1920年多瞭665個百分比。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的人口到1997年有百分之七十四住在都會區域。
 
這波都市風潮的特色是偏好更大的聚集型都市。1900年全世界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有十八座;其中十三座在歐洲及北美。到瞭二十一世紀將超過354座城市,其中236座將位於發展中國傢。1991年有十四座所謂的超級城市(居民超過一韆萬人),預計2015年會有兩倍。(Conn2000,993)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