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傢與古之道術

道傢與古之道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道傢
  • 道術
  • 古代哲學
  • 中國哲學
  • 修身養性
  • 內丹術
  • 養生
  • 神秘學
  • 宗教文化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道傢」是秦漢後追溯齣來的,先秦無此學派,「道傢」一詞是神話,但後世所謂的道傢諸子的源頭確實可溯源至神話。本書上溯老子、莊子、黃帝、屈原的思想直到今日所說的神話主題――莊子稱之為「古之道術」。道傢諸子所繼承的古之道術各不相同,老子與大母神神話、莊子與升天神話、黃帝與天子原型、屈原與崑崙神話,關聯極密切,原始的神話主題形塑瞭後世的道傢諸子的性格。本書可視為「從神話到哲學」的道傢版。
《道傢與古之道術》圖書簡介 捲一:溯源——先秦諸子中的道傢思想 本書緻力於深入剖析道傢思想在先秦諸子百傢爭鳴中的獨特地位與演變曆程。我們摒棄將道傢簡單等同於“無為而治”的刻闆印象,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細緻的考察。 第一章:曆史的褶皺與思想的萌芽 本章追溯瞭道傢思想的源頭,探討瞭其思想基因如何孕育於夏商周禮樂製度的崩塌與春鞦戰國禮崩樂壞的社會劇變之中。重點分析瞭“道”這一核心概念如何從早期的宇宙論(如《周易》中的“道”的原始意涵)逐步演化為具有本體論和方法論意義的哲學範疇。我們將考察古老的巫祝傳統、自然崇拜以及黃老之學的早期形態,如何為後來的經典著作奠定基礎。 第二章:老子其人與《道德經》的文本解讀 對老子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曆史環境進行瞭考證,力求還原一個更貼近曆史脈絡的“老聃”形象。隨後,本書將對《道德經》進行逐章、逐句的精微解讀,特彆關注其辯證法思想的精髓。我們將深入探討“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功成身退”等核心概念的內在邏輯,以及這些思想如何提供瞭一種區彆於儒傢積極入世的、內省式的生命哲學。解讀中,將引入現代語言學和哲學分析工具,以期穿透古奧的文字,直抵思想原貌。 第三章:莊子的逍遙與個體精神的解放 本章聚焦於莊子及其學派,探討道傢思想如何從宏觀的宇宙秩序(老子)轉嚮個體精神的解放與自由追求。重點剖析“逍遙遊”、“齊物論”、“應帝王”等篇章,分析莊子如何通過對語言、名相的解構,引導讀者超越世俗的價值判斷,實現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同時,也將梳理莊子思想中蘊含的樸素的生態智慧,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第四章:黃老之學的政治實踐與治國方略 區彆於後世對道傢的偏軟解讀,本捲將重點考察黃老之學在戰國中後期至西漢初期的實際應用。通過分析《鶡冠子》、《慎子》乃至早期《淮南子》中的相關論述,我們展現瞭黃老之學作為一種務實的政治哲學,如何倡導“清靜而無為”的統治方略,以實現“無事而國治”的目標。這種“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順應事物本性、減少人為乾預的“為之而無不為”的藝術。 --- 捲二:術法——古之道術的實踐與形上學 如果說捲一是理論的構建,那麼捲二則將目光投嚮道傢思想在具體實踐層麵——即“道術”——上的運用與發展。這裏的“道術”涵蓋瞭早期道傢對自然規律的認知、養生方術以及與方仙道的初步融閤。 第五章:道與氣的本體論基礎 本章探討瞭道傢思想如何構建起其獨特的物質觀和生命觀。我們將“道”視為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和運行的法則,並引入“氣”的概念,作為連接“道”與“萬物”的媒介。通過梳理《管子》、《鶡冠子》中對“精氣”的論述,闡明早期道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從形上到形下的物質化解釋體係。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嚮,為後世的醫學和煉丹術提供瞭哲學基石。 第六章:古之養生:形神閤一的實踐路徑 道傢“長生久視”的追求並非單純的迷信,而是建立在對生命能量的深刻理解之上。本章將係統梳理先秦至漢初典籍中記載的早期道傢養生術。《內觀經》、早期導引術的記載,以及對“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闡釋,揭示瞭古人通過調和呼吸、導引形體、清靜心神來維持生命活力的具體方法。探討其核心在於實現“形神閤一”的動態平衡。 第七章:方仙道的影響與道術的分化 隨著曆史發展,道傢思想不可避免地與民間方術、巫術産生瞭交融。本章專門考察戰國至秦漢之際興起的“方仙道”現象。我們將分析方士們如何在黃老思想的基礎上,發展齣追求肉體不朽的術法,如服食礦物、煉金製丹的早期嘗試。重點區分純粹的哲學道傢與帶有濃厚術數色彩的方仙道,厘清二者在目的和手段上的繼承與偏離。 第八章:術數之思:道傢視角下的宇宙模型 探討道傢對宇宙運行規律的觀察與模擬。本章分析瞭陰陽五行學說在道傢體係中的吸收與改造。我們將考察古人如何利用術數工具(如曆法、占蔔)來理解“道”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試圖通過這些規律來指導人類的行動。這種將抽象的形上之道轉化為可操作的“數”的努力,是早期“道術”的重要特徵。 --- 捲三:匯流——道傢思想的後世迴響與文化張力 本書的第三捲不再聚焦於先秦和早期漢代,而是觀察道傢思想如何在思想史的長河中與其他學說相互作用,並最終孕育齣宗教化的道教體係。 第九章:與儒傢的張力與互補 深入分析道傢與儒傢在“義利之辨”、“入世與齣世”、“人倫與自然”等核心議題上的根本分歧。同時,探討在漢代“獨尊儒術”的背景下,道傢思想如何以“黃老清靜”的名義隱退至幕後,並最終以“清靜無為”的姿態對儒傢政治哲學進行必要的矯正和補充,形成瞭儒道互補的中國傳統文化結構。 第十章:中古的轉型:從哲學到宗教的跨越 考察魏晉玄學對老莊思想的“清談化”傾嚮,分析竹林七賢如何將老莊哲學推嚮極端,並探討這種風潮如何為後來的道教在底層社會和士大夫階層中傳播提供瞭思想溫床。重點分析瞭太平道、五鬥米道等早期宗教的興起,它們如何繼承瞭道傢的樸素的平等思想和養生術,並將其宗教化、組織化。 結語:永恒的迴響 總結道傢思想對中國文化、藝術、醫學、乃至政治思維産生的深遠且復雜的影響。強調道傢思想作為一種永恒的“反思力量”,持續挑戰著主流價值觀的片麵性,維護著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多元性與韌性。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立體、不帶偏見的道傢思想圖景,既有對經典文本的嚴謹考證,也有對其在曆史長河中實踐形態的深入剖析,為讀者提供理解中國傳統智慧的全新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於颱灣颱中。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傢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贊》、《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曆史:永恒迴歸的神話》等書。
 

圖書目錄

序言 ⋯⋯⋯⋯⋯⋯⋯⋯⋯⋯⋯⋯⋯⋯⋯⋯⋯⋯⋯⋯⋯⋯⋯⋯⋯⋯ i

壹、 導論:
道傢的起源與神話的類型 ⋯⋯⋯⋯⋯⋯⋯⋯⋯⋯⋯⋯⋯ 1

一、諸子起源三說 ⋯⋯⋯⋯⋯⋯⋯⋯⋯⋯⋯⋯⋯⋯⋯⋯⋯⋯ 1
二、哲學之前的哲學:古之道術 ⋯⋯⋯⋯⋯⋯⋯⋯⋯⋯⋯⋯ 6
三、黃老莊三子的雙麵性格 ⋯⋯⋯⋯⋯⋯⋯⋯⋯⋯⋯⋯⋯⋯ 16
四、道傢三子三神話 ⋯⋯⋯⋯⋯⋯⋯⋯⋯⋯⋯⋯⋯⋯⋯⋯⋯ 25
五、虛靜與齋戒 ⋯⋯⋯⋯⋯⋯⋯⋯⋯⋯⋯⋯⋯⋯⋯⋯⋯⋯⋯ 36
六、結論:「道傢」的神話 ⋯⋯⋯⋯⋯⋯⋯⋯⋯⋯⋯⋯⋯⋯ 44

貳、道與玄牝 ⋯⋯⋯⋯⋯⋯⋯⋯⋯⋯⋯⋯⋯⋯⋯⋯⋯⋯⋯⋯⋯ 49
一、道傢的起源諸說 ⋯⋯⋯⋯⋯⋯⋯⋯⋯⋯⋯⋯⋯⋯⋯⋯⋯ 50
二、玄牝一族:從江海到橐籥 ⋯⋯⋯⋯⋯⋯⋯⋯⋯⋯⋯⋯⋯ 57
三、渾沌與歸根 ⋯⋯⋯⋯⋯⋯⋯⋯⋯⋯⋯⋯⋯⋯⋯⋯⋯⋯⋯ 69
四、永恆迴歸的創生 ⋯⋯⋯⋯⋯⋯⋯⋯⋯⋯⋯⋯⋯⋯⋯⋯⋯ 76

參、道傢的原始樂園思想 ⋯⋯⋯⋯⋯⋯⋯⋯⋯⋯⋯⋯⋯⋯⋯ 89
一、至德之世:曆史或是神話? ⋯⋯⋯⋯⋯⋯⋯⋯⋯⋯⋯⋯ 90
二、古聖王的圓中象徵 ⋯⋯⋯⋯⋯⋯⋯⋯⋯⋯⋯⋯⋯⋯⋯⋯ 102
三、黃帝與渾沌 ⋯⋯⋯⋯⋯⋯⋯⋯⋯⋯⋯⋯⋯⋯⋯⋯⋯⋯⋯ 114
四、烏洛波魯斯與中和 ⋯⋯⋯⋯⋯⋯⋯⋯⋯⋯⋯⋯⋯⋯⋯⋯ 128
五、重層之相應性 ⋯⋯⋯⋯⋯⋯⋯⋯⋯⋯⋯⋯⋯⋯⋯⋯⋯⋯ 141
六、反智論的再思 ⋯⋯⋯⋯⋯⋯⋯⋯⋯⋯⋯⋯⋯⋯⋯⋯⋯⋯ 145

肆、 黃帝四麵:
天子的原型 ⋯⋯⋯⋯⋯⋯⋯⋯⋯⋯⋯⋯⋯⋯⋯⋯⋯⋯⋯⋯ 157

一、天神與地祇之說 ⋯⋯⋯⋯⋯⋯⋯⋯⋯⋯⋯⋯⋯⋯⋯⋯⋯ 158
二、始祖神與文化英雄 ⋯⋯⋯⋯⋯⋯⋯⋯⋯⋯⋯⋯⋯⋯⋯⋯ 170
三、遠古的記憶與危機時代的需求 ⋯⋯⋯⋯⋯⋯⋯⋯⋯⋯⋯ 182
四、不死與得道:聖的轉化 ⋯⋯⋯⋯⋯⋯⋯⋯⋯⋯⋯⋯⋯⋯ 189
五、「黃老」中的黃帝 ⋯⋯⋯⋯⋯⋯⋯⋯⋯⋯⋯⋯⋯⋯⋯⋯ 197

伍、 黃帝與堯舜:
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 ⋯⋯⋯⋯⋯⋯⋯⋯⋯⋯⋯⋯⋯⋯ 203

一、前言:司馬遷的睏惑 ⋯⋯⋯⋯⋯⋯⋯⋯⋯⋯⋯⋯⋯⋯⋯ 204
二、天子奉天承運 ⋯⋯⋯⋯⋯⋯⋯⋯⋯⋯⋯⋯⋯⋯⋯⋯⋯⋯ 207
三、唯黃帝能盡天極 ⋯⋯⋯⋯⋯⋯⋯⋯⋯⋯⋯⋯⋯⋯⋯⋯⋯ 216
四、黃帝論兵:刑法一體 ⋯⋯⋯⋯⋯⋯⋯⋯⋯⋯⋯⋯⋯⋯⋯ 221
五、黃老聯姻 ⋯⋯⋯⋯⋯⋯⋯⋯⋯⋯⋯⋯⋯⋯⋯⋯⋯⋯⋯⋯ 231
六、唐虞之道 ⋯⋯⋯⋯⋯⋯⋯⋯⋯⋯⋯⋯⋯⋯⋯⋯⋯⋯⋯⋯ 238
七、擴大的禪讓隊伍 ⋯⋯⋯⋯⋯⋯⋯⋯⋯⋯⋯⋯⋯⋯⋯⋯⋯ 243
八、結論:角力的曆史 ⋯⋯⋯⋯⋯⋯⋯⋯⋯⋯⋯⋯⋯⋯⋯⋯ 249
附錄:先秦典籍黃帝與堯舜齣現次數統計錶 ⋯⋯⋯⋯⋯⋯⋯ 255

陸、雙麵黃老 ⋯⋯⋯⋯⋯⋯⋯⋯⋯⋯⋯⋯⋯⋯⋯⋯⋯⋯⋯⋯⋯ 257
一、前言:雙麵性之常態 ⋯⋯⋯⋯⋯⋯⋯⋯⋯⋯⋯⋯⋯⋯⋯ 257
二、慈儉女神之道 ⋯⋯⋯⋯⋯⋯⋯⋯⋯⋯⋯⋯⋯⋯⋯⋯⋯⋯ 260
三、陰沉女神之道 ⋯⋯⋯⋯⋯⋯⋯⋯⋯⋯⋯⋯⋯⋯⋯⋯⋯⋯ 268
四、天子:戰神原型 ⋯⋯⋯⋯⋯⋯⋯⋯⋯⋯⋯⋯⋯⋯⋯⋯⋯ 277
五、文化英雄 ⋯⋯⋯⋯⋯⋯⋯⋯⋯⋯⋯⋯⋯⋯⋯⋯⋯⋯⋯⋯ 288
六、結論:今日的黃帝 ⋯⋯⋯⋯⋯⋯⋯⋯⋯⋯⋯⋯⋯⋯⋯⋯ 296

柒、 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
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 ⋯⋯⋯⋯ 301

一、至人三要件 ⋯⋯⋯⋯⋯⋯⋯⋯⋯⋯⋯⋯⋯⋯⋯⋯⋯⋯⋯ 303
二、升天與絕地天通 ⋯⋯⋯⋯⋯⋯⋯⋯⋯⋯⋯⋯⋯⋯⋯⋯⋯ 318
三、變形與感生 ⋯⋯⋯⋯⋯⋯⋯⋯⋯⋯⋯⋯⋯⋯⋯⋯⋯⋯⋯ 329
四、巫教的轉化 ⋯⋯⋯⋯⋯⋯⋯⋯⋯⋯⋯⋯⋯⋯⋯⋯⋯⋯⋯ 340
五、無待之逍遙 ⋯⋯⋯⋯⋯⋯⋯⋯⋯⋯⋯⋯⋯⋯⋯⋯⋯⋯⋯ 346

捌、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 ⋯⋯⋯⋯⋯⋯⋯⋯⋯⋯⋯⋯⋯ 353
ㄧ、古本《莊子》的綫索 ⋯⋯⋯⋯⋯⋯⋯⋯⋯⋯⋯⋯⋯⋯⋯ 353
二、神龜刳腸 ⋯⋯⋯⋯⋯⋯⋯⋯⋯⋯⋯⋯⋯⋯⋯⋯⋯⋯⋯⋯ 360
三、不死之巫與外死生 ⋯⋯⋯⋯⋯⋯⋯⋯⋯⋯⋯⋯⋯⋯⋯⋯ 367
四、從「齋」到「心齋」 ⋯⋯⋯⋯⋯⋯⋯⋯⋯⋯⋯⋯⋯⋯⋯ 376
五、從「外遊」到「遊乎一氣」 ⋯⋯⋯⋯⋯⋯⋯⋯⋯⋯⋯⋯ 387
六、結論:兩種主體的轉摺 ⋯⋯⋯⋯⋯⋯⋯⋯⋯⋯⋯⋯⋯⋯ 395

玖、 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
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 ⋯⋯⋯⋯⋯⋯⋯⋯⋯⋯⋯⋯⋯⋯ 399
一、屈原思想的解釋問題 ⋯⋯⋯⋯⋯⋯⋯⋯⋯⋯⋯⋯⋯⋯⋯ 399
二、靈魂升天與薩滿教精神 ⋯⋯⋯⋯⋯⋯⋯⋯⋯⋯⋯⋯⋯⋯ 405
三、人格解體與秩序重整 ⋯⋯⋯⋯⋯⋯⋯⋯⋯⋯⋯⋯⋯⋯⋯ 415
四、〈遠遊〉的內在意識之旅 ⋯⋯⋯⋯⋯⋯⋯⋯⋯⋯⋯⋯⋯ 426
五、另類的性命之學 ⋯⋯⋯⋯⋯⋯⋯⋯⋯⋯⋯⋯⋯⋯⋯⋯⋯ 438

參考書目 ⋯⋯⋯⋯⋯⋯⋯⋯⋯⋯⋯⋯⋯⋯⋯⋯⋯⋯⋯⋯⋯⋯⋯⋯ 447
人名索引 ⋯⋯⋯⋯⋯⋯⋯⋯⋯⋯⋯⋯⋯⋯⋯⋯⋯⋯⋯⋯⋯⋯⋯⋯ 477
名詞索引 ⋯⋯⋯⋯⋯⋯⋯⋯⋯⋯⋯⋯⋯⋯⋯⋯⋯⋯⋯⋯⋯⋯⋯⋯ 485

圖書序言

序言

  本書書名的「古之道術」一詞齣自《莊子‧天下》。莊子在此篇探討當時中國的學術(他稱為「天下」的「方術」)的起源時,將起源追溯到渺邈悠遠的上古,那個非時間性的上古、僞曆史的上古,那個傳說中的時代有各種的知識係統,這些知識被稱作「古之道術」,它們是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源頭。春鞦戰國時期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歲月,學派蜂起,聖哲輩齣,思想極具原創性。但莊子認為這些有原創性的哲人的思想是有本的,其本在「古之道術」。「古之道術」落實到莊子生活的世界,即成瞭「方術」。

  本書以「古之道術」一詞命名道傢,乃是依循荀子所說「有本」於舊名的正當命名方式,而且反映瞭一種另類的思考模式。在近代之前的中國思維模式中,「古」常常指的不是時間的意義,而是本體的嚮度。但這樣的書名雖然古意盎然,卻不能沒有陽春白雪、麯高和寡之虞。從權之計,如果扶正本書第一章的標題,以「道傢與神話」命名,全書旨趣似乎可以更加分明。「從神話到哲學」乃是普見於各文明初期的思想規律,而且筆者想探討的焦點之一本來就在道傢從神話時期到諸子百傢興起時期的思想演變。以「神話」、「道傢」兩詞定名本書,似乎是理從文順。

  上述這個曾被我嚴肅考慮過的書名:「道傢與神話」看起來很務實,老少鹹解,學界同仁也很容易理解本書處理的議題,但事實不必然,這個書名並非如乍看之下那般建立於鐵鑄般的基盤之上,反而有可能根基更不穩。首先是「神話」一詞的語義並沒有那麼確定的共識,其價值的評估更是難免見仁見智。當代學界使用的「神話」一詞,基本上是 20 世紀纔開始使用的詞匯,有可能是日本學界普遍使用過後,再迴流漢字母國的産物,是漢字外來語,其內涵自然不能不受源頭的西方傳統影響。雖然外來語用久瞭,也會馴化,但目前中文學術界吸收西方神話學的復雜內涵仍不充足,還沒達到「化」的成熟階段。

  其次,由於工夫論與主流中國哲學的關係極密切,老莊事實上是中國性命學說主要的來源。我們探討道傢的源頭時,不可能隻著眼理論麵的神話,而不注意實踐麵的轉俗入聖之工夫。宗教通常包含敘述麵與實踐麵,敘述麵是神話,實踐麵則是轉化現實的工夫。宗教的實踐麵見於形形色色的積極禮儀與消極禮儀,這些禮儀連結瞭作為宗教人的初民對神聖的渴望。從轉俗成聖的實際效應考量,「神話」一詞不見得比「古之道術」一詞方便使用。「道術」一詞既涵言說之「道」也涵實踐之「術」,其涵蓋麵反而更周全。

  如果「神話」一詞傳達的內容不夠明確,本書書名使用的「道傢」一詞看似天經地義,其實誤導的成分不會更少,但兩者誤導的性質不一樣。我們目前使用「道傢」一詞,乃是沿用兩漢以來史官建立的分類,沿用既久,基本上也就成瞭共識。但仔細辨識這共識的內涵,雖然不見得會導緻政治人物喜歡說的「天搖地撼」的結果,卻不難發現「道傢」一詞的基礎其實沒那麼穩固。隨著新材料的齣土,如馬王堆齣土的黃帝學派的帛書,我們纔真正明瞭漢代所說的道傢是黃老道傢,而不是莊列道傢。先秦時期也沒有「道傢」之名,隻有老子、莊子、列子、文子等一係列各自獨立的諸子。莊子這位道傢係譜中的宗師喜藉孔子之名發聲,莊子到底該屬儒或屬道?即頗曖昧。老子這位曾被孔子問過「禮」義的哲人,曾與「黃帝」結閤,成瞭「黃老」學派始祖的神祕長老,他到底是什麼類型的道傢?不見得沒有爭議。黃老道傢的黃帝之思想為何?也費人猜疑。曆史上有關道傢諸子的種種成說,幾乎無一不可翻案。若要另立新的學派分類,茲事體大,筆者也無此能力,因此本書所說的道傢人物大體沿用目前學界的用法,以老子、莊子、「黃帝」為主,不特彆再揀彆。

  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大詩人,也是中國詩史上屬一屬二的偉大詩人,他不必以思想名傢。晚近中國哲學史或中國思想史之著作或將他列入,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即是,也足以成說。雖然屈原是否該列入「道傢」的名號下,依然需要打個問號,但屈原的〈離騷〉、〈九歌〉等作品影響瞭後世的遊仙詩,〈遠遊〉也有資格和後世的《周易參同契》爭萬古丹經王的美譽,他的作品充滿瞭可以和《莊子》相呼應的薩滿教題材,卻也是事實。莊、屈兩人都是活在哲學大興的年代,卻緬懷上古神巫的流風餘韻。他們如並稱為戰國時代的「巫風雙璧」,當無不可。將屈原研究的專文收入本書,更可看齣先秦精神史上「從神話到哲學」的鴻猷巨業。

  本書的九篇文章,除第壹章〈導論〉、第陸章〈雙麵黃老〉外,已先後刊於各學術期刊或會議論文集中,此次集結成書,筆者又稍加整飭重修,以期風格一緻。感謝刊齣這些文章的各期刊編委會、評審者,感謝國科會(科技部前身)支援的前後幾任助理。也感謝在各相關學術會議及在筆者所授道傢課程上相互激盪的學界朋友及學生。

戊戌四月天作者識於竹塹國立清華大學研究室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道傢與古之道術》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精神洗禮。我一直對東方哲學,特彆是道傢思想充滿好奇,但苦於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入門讀物。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空白。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她)將深奧的道傢理論,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樣的概念,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瞭解釋,讓我覺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原來也可以如此接地氣。書中對“天人閤一”的闡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讓我認識到,人類並非是自然的徵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隻有與自然和諧共處,纔能獲得真正的安寜與力量。雖然書中關於“古之道術”的具體描述並不多,更多的是在探討其背後的精神內核和哲學基礎,但即便如此,我也從中獲益良多。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狀態,嘗試用一種更平和、更順應自然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本書並非一本“速成秘籍”,而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體會、去感悟的書,它能帶給你的,是一種長遠的智慧和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指南,帶我走進瞭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東方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他(她)不僅僅是在介紹“道傢”和“古之道術”,更是在描繪一種精神境界。我被書中對於“氣”的闡述深深吸引,那種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捉摸的能量,是連接天地萬物的關鍵。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對“氣”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此外,書中對古代煉丹、符咒等“道術”的背景和原理的探討,雖然沒有直接給齣“操作手冊”,但卻讓我看到瞭這些神秘技法背後所依托的哲學思考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內容時,保持的嚴謹態度,既不神化,也不貶低,而是試圖去還原其曆史和文化的原貌。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道場,聽著智者講述宇宙的奧秘,人生的真諦。雖然我並沒有從書中習得什麼驚世駭俗的“道術”,但我的內心卻被一種更深邃的智慧所觸動,開始思考生命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一開始我對“道傢”和“古之道術”的概念都比較模糊,隻覺得它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部分。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原來道傢思想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實用。作者在書中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道傢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他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我特彆喜歡他對“無為而治”的解釋,它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以最小的力達到最大的效果,這其中蘊含的智慧,用在現代的管理和生活中,都非常有啓發性。書中對道傢養生方法的介紹也讓我很感興趣,雖然很多內容我還在消化理解中,但那種注重內在調養,與天地同步的理念,與現在很多追求速效、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能感覺到,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對道傢文化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解和研究,他(她)並非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相結閤,提齣瞭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思考。雖然書中關於“道術”的具體技法並沒有過多涉及,但其背後所闡述的“道”的精神,已經足以讓人反復咀嚼,迴味無窮。

评分

《道傢與古之道術》這本書,我真的可以說是從頭到尾細細品味瞭一遍。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總覺得“道傢”二字自帶一種神秘又深邃的色彩,而“古之道術”更是讓我聯想到那些傳說中的神仙方士,修煉成精的妖怪,以及那些似乎能呼風喚雨、改變命運的古老智慧。拿到書後,我並沒有急著翻閱,而是先靜靜地感受瞭一下紙張的質感,書的裝幀也相當古樸典雅,仿佛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瞭。他(她)並沒有用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而是將非常深奧的道傢思想和道術原理,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道”的闡釋,那種“無形而無所不包,無名而萬物之始”的感覺,通過作者的描繪,仿佛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宇宙圖景。書中對陰陽五行、天乾地支的講解也十分清晰,我之前對這些概念總是模模糊糊的,看完這本書,感覺豁然開朗。尤其是關於“精氣神”的論述,讓我對人體的奧秘有瞭全新的認識,也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調養身心,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雖然書中提到的“道術”具體內容並沒有完全展開,但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已經足以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老實說,我當初買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獵奇心理,想看看裏麵有沒有什麼“秘籍”之類的東西。畢竟“古之道術”四個字,實在太容易讓人産生聯想瞭。然而,閱讀體驗卻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講述“道術”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和“精神修煉”的書。作者通過對道傢思想的解讀,引申齣瞭許多關於如何看待人生、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修身養性的道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順應自然”的論述,它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懂得審時度勢,不強求,不妄為。這對我這個平時總喜歡給自己設很多目標,然後拼命去追求的人來說,簡直是一記醍醐灌頂。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古代的典故和傳說,雖然這些故事本身並沒有直接展示“道術”的奇幻之處,但它們卻巧妙地烘托瞭道傢文化的氛圍,讓我更加理解瞭道傢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沉澱和演變。作者的文筆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不華麗,但充滿力量,讀起來讓人內心平靜,仿佛在與一位智者對話。雖然書中關於“道術”的實際操作技巧並未深入描寫,但其所傳遞的“道”的理念,已經深刻影響瞭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