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古之道术

道家与古之道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道家
  • 道术
  • 古代哲学
  • 中国哲学
  • 修身养性
  • 内丹术
  • 养生
  • 神秘学
  • 宗教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道家」是秦汉后追溯出来的,先秦无此学派,「道家」一词是神话,但后世所谓的道家诸子的源头确实可溯源至神话。本书上溯老子、庄子、黄帝、屈原的思想直到今日所说的神话主题――庄子称之为「古之道术」。道家诸子所继承的古之道术各不相同,老子与大母神神话、庄子与升天神话、黄帝与天子原型、屈原与崑崙神话,关联极密切,原始的神话主题形塑了后世的道家诸子的性格。本书可视为「从神话到哲学」的道家版。
《道家与古之道术》图书简介 卷一:溯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 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道家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的独特地位与演变历程。我们摒弃将道家简单等同于“无为而治”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细致的考察。 第一章:历史的褶皱与思想的萌芽 本章追溯了道家思想的源头,探讨了其思想基因如何孕育于夏商周礼乐制度的崩塌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之中。重点分析了“道”这一核心概念如何从早期的宇宙论(如《周易》中的“道”的原始意涵)逐步演化为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哲学范畴。我们将考察古老的巫祝传统、自然崇拜以及黄老之学的早期形态,如何为后来的经典著作奠定基础。 第二章:老子其人与《道德经》的文本解读 对老子的生平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进行了考证,力求还原一个更贴近历史脉络的“老聃”形象。随后,本书将对《道德经》进行逐章、逐句的精微解读,特别关注其辩证法思想的精髓。我们将深入探讨“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功成身退”等核心概念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提供了一种区别于儒家积极入世的、内省式的生命哲学。解读中,将引入现代语言学和哲学分析工具,以期穿透古奥的文字,直抵思想原貌。 第三章:庄子的逍遥与个体精神的解放 本章聚焦于庄子及其学派,探讨道家思想如何从宏观的宇宙秩序(老子)转向个体精神的解放与自由追求。重点剖析“逍遥游”、“齐物论”、“应帝王”等篇章,分析庄子如何通过对语言、名相的解构,引导读者超越世俗的价值判断,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同时,也将梳理庄子思想中蕴含的朴素的生态智慧,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第四章:黄老之学的政治实践与治国方略 区别于后世对道家的偏软解读,本卷将重点考察黄老之学在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初期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鹖冠子》、《慎子》乃至早期《淮南子》中的相关论述,我们展现了黄老之学作为一种务实的政治哲学,如何倡导“清静而无为”的统治方略,以实现“无事而国治”的目标。这种“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事物本性、减少人为干预的“为之而无不为”的艺术。 --- 卷二:术法——古之道术的实践与形上学 如果说卷一是理论的构建,那么卷二则将目光投向道家思想在具体实践层面——即“道术”——上的运用与发展。这里的“道术”涵盖了早期道家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养生方术以及与方仙道的初步融合。 第五章:道与气的本体论基础 本章探讨了道家思想如何构建起其独特的物质观和生命观。我们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运行的法则,并引入“气”的概念,作为连接“道”与“万物”的媒介。通过梳理《管子》、《鹖冠子》中对“精气”的论述,阐明早期道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从形上到形下的物质化解释体系。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为后世的医学和炼丹术提供了哲学基石。 第六章:古之养生:形神合一的实践路径 道家“长生久视”的追求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建立在对生命能量的深刻理解之上。本章将系统梳理先秦至汉初典籍中记载的早期道家养生术。《内观经》、早期导引术的记载,以及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阐释,揭示了古人通过调和呼吸、导引形体、清静心神来维持生命活力的具体方法。探讨其核心在于实现“形神合一”的动态平衡。 第七章:方仙道的影响与道术的分化 随着历史发展,道家思想不可避免地与民间方术、巫术产生了交融。本章专门考察战国至秦汉之际兴起的“方仙道”现象。我们将分析方士们如何在黄老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追求肉体不朽的术法,如服食矿物、炼金制丹的早期尝试。重点区分纯粹的哲学道家与带有浓厚术数色彩的方仙道,厘清二者在目的和手段上的继承与偏离。 第八章:术数之思:道家视角下的宇宙模型 探讨道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观察与模拟。本章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在道家体系中的吸收与改造。我们将考察古人如何利用术数工具(如历法、占卜)来理解“道”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试图通过这些规律来指导人类的行动。这种将抽象的形上之道转化为可操作的“数”的努力,是早期“道术”的重要特征。 --- 卷三:汇流——道家思想的后世回响与文化张力 本书的第三卷不再聚焦于先秦和早期汉代,而是观察道家思想如何在思想史的长河中与其他学说相互作用,并最终孕育出宗教化的道教体系。 第九章:与儒家的张力与互补 深入分析道家与儒家在“义利之辨”、“入世与出世”、“人伦与自然”等核心议题上的根本分歧。同时,探讨在汉代“独尊儒术”的背景下,道家思想如何以“黄老清静”的名义隐退至幕后,并最终以“清静无为”的姿态对儒家政治哲学进行必要的矫正和补充,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第十章:中古的转型:从哲学到宗教的跨越 考察魏晋玄学对老庄思想的“清谈化”倾向,分析竹林七贤如何将老庄哲学推向极端,并探讨这种风潮如何为后来的道教在底层社会和士大夫阶层中传播提供了思想温床。重点分析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早期宗教的兴起,它们如何继承了道家的朴素的平等思想和养生术,并将其宗教化、组织化。 结语:永恒的回响 总结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医学、乃至政治思维产生的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强调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永恒的“反思力量”,持续挑战着主流价值观的片面性,维护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多元性与韧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不带偏见的道家思想图景,既有对经典文本的严谨考证,也有对其在历史长河中实践形态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全新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儒宾


  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爲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着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1949礼赞》、《儒门内的庄子》、《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编着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图书目录

序言 ⋯⋯⋯⋯⋯⋯⋯⋯⋯⋯⋯⋯⋯⋯⋯⋯⋯⋯⋯⋯⋯⋯⋯⋯⋯⋯ i

壹、 导论:
道家的起源与神话的类型 ⋯⋯⋯⋯⋯⋯⋯⋯⋯⋯⋯⋯⋯ 1

一、诸子起源三说 ⋯⋯⋯⋯⋯⋯⋯⋯⋯⋯⋯⋯⋯⋯⋯⋯⋯⋯ 1
二、哲学之前的哲学:古之道术 ⋯⋯⋯⋯⋯⋯⋯⋯⋯⋯⋯⋯ 6
三、黄老庄三子的双面性格 ⋯⋯⋯⋯⋯⋯⋯⋯⋯⋯⋯⋯⋯⋯ 16
四、道家三子三神话 ⋯⋯⋯⋯⋯⋯⋯⋯⋯⋯⋯⋯⋯⋯⋯⋯⋯ 25
五、虚静与斋戒 ⋯⋯⋯⋯⋯⋯⋯⋯⋯⋯⋯⋯⋯⋯⋯⋯⋯⋯⋯ 36
六、结论:「道家」的神话 ⋯⋯⋯⋯⋯⋯⋯⋯⋯⋯⋯⋯⋯⋯ 44

贰、道与玄牝 ⋯⋯⋯⋯⋯⋯⋯⋯⋯⋯⋯⋯⋯⋯⋯⋯⋯⋯⋯⋯⋯ 49
一、道家的起源诸说 ⋯⋯⋯⋯⋯⋯⋯⋯⋯⋯⋯⋯⋯⋯⋯⋯⋯ 50
二、玄牝一族:从江海到橐籥 ⋯⋯⋯⋯⋯⋯⋯⋯⋯⋯⋯⋯⋯ 57
三、浑沌与归根 ⋯⋯⋯⋯⋯⋯⋯⋯⋯⋯⋯⋯⋯⋯⋯⋯⋯⋯⋯ 69
四、永恆回归的创生 ⋯⋯⋯⋯⋯⋯⋯⋯⋯⋯⋯⋯⋯⋯⋯⋯⋯ 76

参、道家的原始乐园思想 ⋯⋯⋯⋯⋯⋯⋯⋯⋯⋯⋯⋯⋯⋯⋯ 89
一、至德之世:历史或是神话? ⋯⋯⋯⋯⋯⋯⋯⋯⋯⋯⋯⋯ 90
二、古圣王的圆中象征 ⋯⋯⋯⋯⋯⋯⋯⋯⋯⋯⋯⋯⋯⋯⋯⋯ 102
三、黄帝与浑沌 ⋯⋯⋯⋯⋯⋯⋯⋯⋯⋯⋯⋯⋯⋯⋯⋯⋯⋯⋯ 114
四、乌洛波鲁斯与中和 ⋯⋯⋯⋯⋯⋯⋯⋯⋯⋯⋯⋯⋯⋯⋯⋯ 128
五、重层之相应性 ⋯⋯⋯⋯⋯⋯⋯⋯⋯⋯⋯⋯⋯⋯⋯⋯⋯⋯ 141
六、反智论的再思 ⋯⋯⋯⋯⋯⋯⋯⋯⋯⋯⋯⋯⋯⋯⋯⋯⋯⋯ 145

肆、 黄帝四面:
天子的原型 ⋯⋯⋯⋯⋯⋯⋯⋯⋯⋯⋯⋯⋯⋯⋯⋯⋯⋯⋯⋯ 157

一、天神与地祇之说 ⋯⋯⋯⋯⋯⋯⋯⋯⋯⋯⋯⋯⋯⋯⋯⋯⋯ 158
二、始祖神与文化英雄 ⋯⋯⋯⋯⋯⋯⋯⋯⋯⋯⋯⋯⋯⋯⋯⋯ 170
三、远古的记忆与危机时代的需求 ⋯⋯⋯⋯⋯⋯⋯⋯⋯⋯⋯ 182
四、不死与得道:圣的转化 ⋯⋯⋯⋯⋯⋯⋯⋯⋯⋯⋯⋯⋯⋯ 189
五、「黄老」中的黄帝 ⋯⋯⋯⋯⋯⋯⋯⋯⋯⋯⋯⋯⋯⋯⋯⋯ 197

伍、 黄帝与尧舜:
先秦思想的两种天子观 ⋯⋯⋯⋯⋯⋯⋯⋯⋯⋯⋯⋯⋯⋯ 203

一、前言:司马迁的困惑 ⋯⋯⋯⋯⋯⋯⋯⋯⋯⋯⋯⋯⋯⋯⋯ 204
二、天子奉天承运 ⋯⋯⋯⋯⋯⋯⋯⋯⋯⋯⋯⋯⋯⋯⋯⋯⋯⋯ 207
三、唯黄帝能尽天极 ⋯⋯⋯⋯⋯⋯⋯⋯⋯⋯⋯⋯⋯⋯⋯⋯⋯ 216
四、黄帝论兵:刑法一体 ⋯⋯⋯⋯⋯⋯⋯⋯⋯⋯⋯⋯⋯⋯⋯ 221
五、黄老联姻 ⋯⋯⋯⋯⋯⋯⋯⋯⋯⋯⋯⋯⋯⋯⋯⋯⋯⋯⋯⋯ 231
六、唐虞之道 ⋯⋯⋯⋯⋯⋯⋯⋯⋯⋯⋯⋯⋯⋯⋯⋯⋯⋯⋯⋯ 238
七、扩大的禅让队伍 ⋯⋯⋯⋯⋯⋯⋯⋯⋯⋯⋯⋯⋯⋯⋯⋯⋯ 243
八、结论:角力的历史 ⋯⋯⋯⋯⋯⋯⋯⋯⋯⋯⋯⋯⋯⋯⋯⋯ 249
附录:先秦典籍黄帝与尧舜出现次数统计表 ⋯⋯⋯⋯⋯⋯⋯ 255

陆、双面黄老 ⋯⋯⋯⋯⋯⋯⋯⋯⋯⋯⋯⋯⋯⋯⋯⋯⋯⋯⋯⋯⋯ 257
一、前言:双面性之常态 ⋯⋯⋯⋯⋯⋯⋯⋯⋯⋯⋯⋯⋯⋯⋯ 257
二、慈俭女神之道 ⋯⋯⋯⋯⋯⋯⋯⋯⋯⋯⋯⋯⋯⋯⋯⋯⋯⋯ 260
三、阴沉女神之道 ⋯⋯⋯⋯⋯⋯⋯⋯⋯⋯⋯⋯⋯⋯⋯⋯⋯⋯ 268
四、天子:战神原型 ⋯⋯⋯⋯⋯⋯⋯⋯⋯⋯⋯⋯⋯⋯⋯⋯⋯ 277
五、文化英雄 ⋯⋯⋯⋯⋯⋯⋯⋯⋯⋯⋯⋯⋯⋯⋯⋯⋯⋯⋯⋯ 288
六、结论:今日的黄帝 ⋯⋯⋯⋯⋯⋯⋯⋯⋯⋯⋯⋯⋯⋯⋯⋯ 296

柒、 升天、变形与不惧水火:
论庄子思想中与原始宗教相关的三个主题 ⋯⋯⋯⋯ 301

一、至人三要件 ⋯⋯⋯⋯⋯⋯⋯⋯⋯⋯⋯⋯⋯⋯⋯⋯⋯⋯⋯ 303
二、升天与绝地天通 ⋯⋯⋯⋯⋯⋯⋯⋯⋯⋯⋯⋯⋯⋯⋯⋯⋯ 318
三、变形与感生 ⋯⋯⋯⋯⋯⋯⋯⋯⋯⋯⋯⋯⋯⋯⋯⋯⋯⋯⋯ 329
四、巫教的转化 ⋯⋯⋯⋯⋯⋯⋯⋯⋯⋯⋯⋯⋯⋯⋯⋯⋯⋯⋯ 340
五、无待之逍遥 ⋯⋯⋯⋯⋯⋯⋯⋯⋯⋯⋯⋯⋯⋯⋯⋯⋯⋯⋯ 346

捌、庄子「由巫入道」的开展 ⋯⋯⋯⋯⋯⋯⋯⋯⋯⋯⋯⋯⋯ 353
ㄧ、古本《庄子》的线索 ⋯⋯⋯⋯⋯⋯⋯⋯⋯⋯⋯⋯⋯⋯⋯ 353
二、神龟刳肠 ⋯⋯⋯⋯⋯⋯⋯⋯⋯⋯⋯⋯⋯⋯⋯⋯⋯⋯⋯⋯ 360
三、不死之巫与外死生 ⋯⋯⋯⋯⋯⋯⋯⋯⋯⋯⋯⋯⋯⋯⋯⋯ 367
四、从「斋」到「心斋」 ⋯⋯⋯⋯⋯⋯⋯⋯⋯⋯⋯⋯⋯⋯⋯ 376
五、从「外游」到「游乎一气」 ⋯⋯⋯⋯⋯⋯⋯⋯⋯⋯⋯⋯ 387
六、结论:两种主体的转折 ⋯⋯⋯⋯⋯⋯⋯⋯⋯⋯⋯⋯⋯⋯ 395

玖、 巫风笼罩下的性命之学:
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义 ⋯⋯⋯⋯⋯⋯⋯⋯⋯⋯⋯⋯⋯⋯ 399
一、屈原思想的解释问题 ⋯⋯⋯⋯⋯⋯⋯⋯⋯⋯⋯⋯⋯⋯⋯ 399
二、灵魂升天与萨满教精神 ⋯⋯⋯⋯⋯⋯⋯⋯⋯⋯⋯⋯⋯⋯ 405
三、人格解体与秩序重整 ⋯⋯⋯⋯⋯⋯⋯⋯⋯⋯⋯⋯⋯⋯⋯ 415
四、〈远游〉的内在意识之旅 ⋯⋯⋯⋯⋯⋯⋯⋯⋯⋯⋯⋯⋯ 426
五、另类的性命之学 ⋯⋯⋯⋯⋯⋯⋯⋯⋯⋯⋯⋯⋯⋯⋯⋯⋯ 438

参考书目 ⋯⋯⋯⋯⋯⋯⋯⋯⋯⋯⋯⋯⋯⋯⋯⋯⋯⋯⋯⋯⋯⋯⋯⋯ 447
人名索引 ⋯⋯⋯⋯⋯⋯⋯⋯⋯⋯⋯⋯⋯⋯⋯⋯⋯⋯⋯⋯⋯⋯⋯⋯ 477
名词索引 ⋯⋯⋯⋯⋯⋯⋯⋯⋯⋯⋯⋯⋯⋯⋯⋯⋯⋯⋯⋯⋯⋯⋯⋯ 485

图书序言

序言

  本书书名的「古之道术」一词出自《庄子‧天下》。庄子在此篇探讨当时中国的学术(他称为「天下」的「方术」)的起源时,将起源追溯到渺邈悠远的上古,那个非时间性的上古、伪历史的上古,那个传说中的时代有各种的知识系统,这些知识被称作「古之道术」,它们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黄金岁月,学派蜂起,圣哲辈出,思想极具原创性。但庄子认为这些有原创性的哲人的思想是有本的,其本在「古之道术」。「古之道术」落实到庄子生活的世界,即成了「方术」。

  本书以「古之道术」一词命名道家,乃是依循荀子所说「有本」于旧名的正当命名方式,而且反映了一种另类的思考模式。在近代之前的中国思维模式中,「古」常常指的不是时间的意义,而是本体的向度。但这样的书名虽然古意盎然,却不能没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虞。从权之计,如果扶正本书第一章的标题,以「道家与神话」命名,全书旨趣似乎可以更加分明。「从神话到哲学」乃是普见于各文明初期的思想规律,而且笔者想探讨的焦点之一本来就在道家从神话时期到诸子百家兴起时期的思想演变。以「神话」、「道家」两词定名本书,似乎是理从文顺。

  上述这个曾被我严肃考虑过的书名:「道家与神话」看起来很务实,老少咸解,学界同仁也很容易理解本书处理的议题,但事实不必然,这个书名并非如乍看之下那般建立于铁铸般的基盘之上,反而有可能根基更不稳。首先是「神话」一词的语义并没有那么确定的共识,其价值的评估更是难免见仁见智。当代学界使用的「神话」一词,基本上是 20 世纪才开始使用的词汇,有可能是日本学界普遍使用过后,再回流汉字母国的产物,是汉字外来语,其内涵自然不能不受源头的西方传统影响。虽然外来语用久了,也会驯化,但目前中文学术界吸收西方神话学的复杂内涵仍不充足,还没达到「化」的成熟阶段。

  其次,由于工夫论与主流中国哲学的关系极密切,老庄事实上是中国性命学说主要的来源。我们探讨道家的源头时,不可能只着眼理论面的神话,而不注意实践面的转俗入圣之工夫。宗教通常包含叙述面与实践面,叙述面是神话,实践面则是转化现实的工夫。宗教的实践面见于形形色色的积极礼仪与消极礼仪,这些礼仪连结了作为宗教人的初民对神圣的渴望。从转俗成圣的实际效应考量,「神话」一词不见得比「古之道术」一词方便使用。「道术」一词既涵言说之「道」也涵实践之「术」,其涵盖面反而更周全。

  如果「神话」一词传达的内容不够明确,本书书名使用的「道家」一词看似天经地义,其实误导的成分不会更少,但两者误导的性质不一样。我们目前使用「道家」一词,乃是沿用两汉以来史官建立的分类,沿用既久,基本上也就成了共识。但仔细辨识这共识的内涵,虽然不见得会导致政治人物喜欢说的「天摇地撼」的结果,却不难发现「道家」一词的基础其实没那么稳固。随着新材料的出土,如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学派的帛书,我们才真正明了汉代所说的道家是黄老道家,而不是庄列道家。先秦时期也没有「道家」之名,只有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一系列各自独立的诸子。庄子这位道家系谱中的宗师喜借孔子之名发声,庄子到底该属儒或属道?即颇暧昧。老子这位曾被孔子问过「礼」义的哲人,曾与「黄帝」结合,成了「黄老」学派始祖的神祕长老,他到底是什么类型的道家?不见得没有争议。黄老道家的黄帝之思想为何?也费人猜疑。历史上有关道家诸子的种种成说,几乎无一不可翻案。若要另立新的学派分类,兹事体大,笔者也无此能力,因此本书所说的道家人物大体沿用目前学界的用法,以老子、庄子、「黄帝」为主,不特别再拣别。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中国诗史上属一属二的伟大诗人,他不必以思想名家。晚近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之着作或将他列入,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即是,也足以成说。虽然屈原是否该列入「道家」的名号下,依然需要打个问号,但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影响了后世的游仙诗,〈远游〉也有资格和后世的《周易参同契》争万古丹经王的美誉,他的作品充满了可以和《庄子》相唿应的萨满教题材,却也是事实。庄、屈两人都是活在哲学大兴的年代,却缅怀上古神巫的流风余韵。他们如并称为战国时代的「巫风双璧」,当无不可。将屈原研究的专文收入本书,更可看出先秦精神史上「从神话到哲学」的鸿猷巨业。

  本书的九篇文章,除第壹章〈导论〉、第陆章〈双面黄老〉外,已先后刊于各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集中,此次集结成书,笔者又稍加整饬重修,以期风格一致。感谢刊出这些文章的各期刊编委会、评审者,感谢国科会(科技部前身)支援的前后几任助理。也感谢在各相关学术会议及在笔者所授道家课程上相互激盪的学界朋友及学生。

戊戌四月天作者识于竹堑国立清华大学研究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道家与古之道术》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从头到尾细细品味了一遍。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总觉得“道家”二字自带一种神秘又深邃的色彩,而“古之道术”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传说中的神仙方士,修炼成精的妖怪,以及那些似乎能呼风唤雨、改变命运的古老智慧。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着翻阅,而是先静静地感受了一下纸张的质感,书的装帧也相当古朴典雅,仿佛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了。他(她)并没有用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将非常深奥的道家思想和道术原理,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道”的阐释,那种“无形而无所不包,无名而万物之始”的感觉,通过作者的描绘,仿佛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书中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讲解也十分清晰,我之前对这些概念总是模模糊糊的,看完这本书,感觉豁然开朗。尤其是关于“精气神”的论述,让我对人体的奥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调养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虽然书中提到的“道术”具体内容并没有完全展开,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已经足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道家与古之道术》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精神洗礼。我一直对东方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充满好奇,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她)将深奥的道家理论,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概念,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让我觉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原来也可以如此接地气。书中对“天人合一”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认识到,人类并非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力量。虽然书中关于“古之道术”的具体描述并不多,更多的是在探讨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和哲学基础,但即便如此,我也从中获益良多。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尝试用一种更平和、更顺应自然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秘籍”,而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的书,它能带给你的,是一种长远的智慧和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老实说,我当初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想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秘籍”之类的东西。毕竟“古之道术”四个字,实在太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了。然而,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讲述“道术”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和“精神修炼”的书。作者通过对道家思想的解读,引申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人生、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修身养性的道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顺应自然”的论述,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懂得审时度势,不强求,不妄为。这对我这个平时总喜欢给自己设很多目标,然后拼命去追求的人来说,简直是一记醍醐灌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的典故和传说,虽然这些故事本身并没有直接展示“道术”的奇幻之处,但它们却巧妙地烘托了道家文化的氛围,让我更加理解了道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演变。作者的文笔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不华丽,但充满力量,读起来让人内心平静,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虽然书中关于“道术”的实际操作技巧并未深入描写,但其所传递的“道”的理念,已经深刻影响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对“道家”和“古之道术”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只觉得它们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部分。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道家思想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实用。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道家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他对“无为而治”的解释,它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最小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这其中蕴含的智慧,用在现代的管理和生活中,都非常有启发性。书中对道家养生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很感兴趣,虽然很多内容我还在消化理解中,但那种注重内在调养,与天地同步的理念,与现在很多追求速效、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对道家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解和研究,他(她)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虽然书中关于“道术”的具体技法并没有过多涉及,但其背后所阐述的“道”的精神,已经足以让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我走进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东方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她)不仅仅是在介绍“道家”和“古之道术”,更是在描绘一种精神境界。我被书中对于“气”的阐述深深吸引,那种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能量,是连接天地万物的关键。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对“气”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此外,书中对古代炼丹、符咒等“道术”的背景和原理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操作手册”,但却让我看到了这些神秘技法背后所依托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内容时,保持的严谨态度,既不神化,也不贬低,而是试图去还原其历史和文化的原貌。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道场,听着智者讲述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虽然我并没有从书中习得什么惊世骇俗的“道术”,但我的内心却被一种更深邃的智慧所触动,开始思考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