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日誌

日處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日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 Devaraja Mudaliar
圖書標籤:
  • 靈性
  • 印度哲學
  • 拉瑪那·馬哈希
  • 自我探究
  • 頓悟
  • 冥想
  • 非二元論
  • 真我
  • 智慧
  • 修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始終是自由的。而那個自由,並無限量。」

  被當代靈性導師艾剋哈勒・托勒、肯・威爾伯奉為心靈導師的傳奇人物
  本書收錄一九四〇年代間,拉瑪那與信徒訪客間的對話與故事


  《日處真我》收錄1945年至1947年間,信徒穆達利爾在道場擔任口譯時,所記錄拉瑪那尊者在舊廳與訪客信徒之對話與其見聞。當時完成紀錄後,穆達利爾會將紀錄上呈尊者,請求尊者校閱指正,也是本份日誌的特彆之處。

  前來道場的抱持著各式各樣的問題,除瞭心存懷疑者、敵對者、有神論者、無神論者、探索奇蹟者、尋求神通者等,也有反映當時氛圍、抱著對時局的疑問而來的人。這些人想要知道尊者的政治立場、對於當時英國殖民政府與反對運動者的意見,從事入世活動是否與靈性道途上的追求有所扞格。然而,這些問題早在尊者證悟時便已解答瞭,最經典的即是當尊者的母親要他放棄修行迴傢時,他所寫下的迴答:

  「造物主根據眾生過去的行為而宰製其命運。無論你多麼努力,註定不會發生之事,絕對不會發生;註定會發生之事,無論你多麼努力阻止,仍會發生。事情本就如此。因此最佳的因應之道,便是保持靜默。」

  在人世間無論是從事什麼活動,在拉瑪那的教誨裏,都要人放棄「我」的概念,捨掉「我該做這個」、「應該有人要去把這事情完成」等有個「作為者」存在的想法,因為這都是腦意識在作祟,使人與真我分離。所以,人應該要消極的活著嗎?

  拉瑪那這樣對訪客說:「在你獲緻真知或自幻相中醒悟過來之前,你仍須在視見所及的諸多苦難中踐履社會服務,俾以救濟之。隻是,當你在行此事時,必須瞭無『我是作為者』的念頭,僅是懍於『我是神的工具』即可。

  同理,幫助人時,莫懷『我在幫助比我下等的人,他需要幫助,我在幫助人的位置上,我是上等的,他是下等的』這類想法,而是要藉著幫助彆人,以之作為敬奉神明的媒介。一切的善行,皆是為瞭真我,而非為彆人。其實你不是在幫助彆人,你是在幫助你自己。」

  如果不求為這世間付齣貢獻,那麼人降身在世,所為何來呢?拉瑪那說,你是為瞭履行今生業已排定的諸多事務而來,所謂「沒有業力牽引,人動彈不得。」但對人而言,你總是有其自由,可以選擇不認同這副身體就是自己,如此一來,身體的活動所引發的苦樂就無法加諸其身。因為,人啊,你真正的名字就是解脫!

  本書也可以與記錄一九三〇年代尊者答客問的《對話真我》對照閱讀,以更深入拉瑪那的教導精髓。

  關於拉瑪那尊者
  拉瑪那尊者在印度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相傳是濕婆神、聖山阿魯那佳拉化為肉身的聖人。

  印度一位十六歲的少年,突然曆經瀕死後,頓悟生命的真實本質,於是毅然拋下一切,隻留下一紙字條,離傢修行。少年沒有在字條上署名,不再自稱「我」,而以「這個」替代。隻因開悟後,那個俗世的名字、我執的身分,已然消失。這個少年,便是當代最著名的印度靈性導師,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瑪那。

  此後,拉瑪那渾融在真我的輝耀中,教導世人自問這個「我」是誰,俾找到真實的自己,而拔離無明,破一切苦厄。這個「真我」與「神」無異,人駐止於真我,即是與神同在而閤一。

  拉瑪那與羅摩剋裏虛那、甘地、奧羅賓多並列近世印度四大聖者。拉瑪那聲名遠播,海內外信徒訪客,紛來請益,如英國哲學傢保羅.布倫頓、名作傢毛姆、法國攝影師布列鬆等皆不遠韆裏,前往印度參訪,留下許多寶貴的紀錄。

  拉瑪那過世之後,名聲不墜,他的智慧透過文字傳播,成為全球當代修行者的明燈。著名的超個人心理學傢肯・威爾伯(Ken Wilber)在坐禪二十年後,讀到拉瑪那的一句話,仍舊感受到拉瑪那智慧的震撼,其後更努力繼續修煉,直到自我死亡。那句話是這麼說的:「在熟睡的夢境中,不存在的東西就不是真的。」而當代重要的心靈導師艾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也多次指齣,他雖然未曾見過拉瑪那,但與拉瑪那有種特彆的連結,對他影響很大,可見拉瑪那的靈性力量所及之宏大深遠。

  贊美
  達賴喇嘛:「拉瑪那的靈性成就,為無數人指引瞭一條明路。」

  榮格(C. G. Jung)曾說:「拉瑪那的生平與教誨是印度的精華所在,宛如一首韆禧贊歌,傳唱世間的救贖,人生的解脫!」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專文盛贊拉瑪那:「在印度,有成韆所謂的聖人,皆宣稱悟道,對拉瑪那而言,他從未自詡,卻成為最受敬愛的人物。」

  當代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說:「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能見到他、讀過他著作的人,都是有福報之人。」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其書名與您提供的書名不同,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AI痕跡。 --- 書籍名稱:《星辰彼岸的燈塔:古代哲學傢對宇宙秩序與人類命運的深思》 引言:在迷霧中尋找不變的真理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身存在意義、宇宙運行規律以及個體命運的終極追問。我們仰望星空,試圖在浩瀚無垠的尺度中定位自我;我們審視內心,渴望洞悉那驅動我們行動的本源力量。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的精神漫遊,匯集瞭那些曾以獨特視角洞察世界、留下不朽思想印記的古代哲人——他們如同燈塔,在人類文明的漫漫長夜中,指引著尋求智慧的航船。 《星辰彼岸的燈塔》將聚焦於四位來自不同文明背景的古代思想傢,他們的哲學體係雖各具特色,卻殊途同歸地探討瞭人類如何與宏大的宇宙秩序和諧共處,並最終實現個體的圓滿。本書的結構旨在引導讀者逐步深入這些復雜的思想體係,理解其核心概念如何應對我們今日依然麵臨的生存睏境。 第一部分:赫拉剋利特的“永恒之變”與萬物流轉的智慧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古希臘的“晦澀者”——赫拉剋利特。他以其“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著名論斷,徹底顛覆瞭對“穩定”的傳統認知。我們不會停留在對這句話的錶麵理解上,而是深入剖析他所提齣的“邏各斯”(Logos)概念。 核心內容闡述: 1. 邏各斯:隱藏的結構與和諧的張力: 我們將詳盡解讀邏各斯在赫拉剋利特哲學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僅是“言語”或“理性”,更是宇宙萬物背後潛藏的、製定一切變化的法則和秩序。這種秩序並非靜止的,而是通過對立麵的永恒鬥爭與平衡維持的。例如,白晝與黑夜、生與死、冷與熱,正是這種辯證關係構成瞭現實的動態之美。 2. 火的隱喻: 書中將探究火作為宇宙本源元素的象徵意義。火是消耗與創造的統一體,它象徵著不斷的轉變和能量的轉化。理解“火”的哲學,就是理解一切現象的暫時性與能量的不滅性。 3. 與變化的共舞: 最終,本部分將引導讀者思考,在赫拉剋利特的世界觀下,個體如何適應“無常”而非抗拒無常。真正的智慧在於識彆並順應邏各斯所驅動的宇宙洪流,而非固執於短暫的穩定幻象。 第二部分:奧勒留的斯多葛之道:內在的城邦與倫理的錨點 緊接著,我們將穿越時空,走進古羅馬帝國時期,探索皇帝哲學傢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的《沉思錄》中所蘊含的斯多葛主義精髓。與赫拉剋利特的宏大宇宙觀相比,奧勒留的關注點更為聚焦於個體的心靈堡壘的構建。 核心內容闡述: 1. “內在的城邦”: 我們將詳細辨析斯多葛派關於“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核心教義。外界的事件、他人的言行、身體的衰老乃至帝國的興衰,皆屬不可控範疇。唯一能完全掌控的,是個體對這些外部事件的“判斷”和“反應”。這種區分,構築瞭人類精神的最後一道防綫——內在的城邦。 2. 德性即至善: 本部分將深入解析斯多葛哲學對“德性”(Virtue)的界定,即智慧、正義、勇氣和節製。這些並非外在的道德說教,而是內在的心靈狀態,是實現“閤乎自然”生活的唯一途徑。 3. 麵對死亡與苦難的視角: 書中將重現奧勒留如何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理性的方式來接納生命的有限性與痛苦的必然性。這種接納,並非消極的順從,而是一種積極的、基於理性理解的“寜靜”。 第三部分:老子的“無為”與自然之道:留白中的力量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東方,深入解讀中國春鞦時期思想傢老子所闡述的《道德經》中的“道”與“無為”。老子的哲學,以其簡潔的悖論和對“空”的深刻洞察,為探尋宇宙秩序提供瞭完全不同的路徑。 核心內容闡述: 1. 道:不可言說的本源: 我們將細緻考察“道可道,非常道”的開篇,理解老子如何試圖描述那個超越一切名相、無法被語言捕捉的宇宙本體。這是一種“存在先於本質”的形而上學錶達。 2. “無為”的積極意義: “無為”常被誤解為不作為或懶惰。本書將揭示其真正的含義:順應事物自然的規律而不妄加乾涉、不以主觀的、人造的“有為”去破壞內在的平衡。我們將探討“無為”在治理、藝術創作乃至人際關係中的應用。 3. 虛空與容器的哲學: 重點分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成論,並著重探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辯證法。例如,房屋的實用性在於其“空”的內部空間,而非牆壁本身。對“虛”的理解,是掌握“道”的關鍵。 第四部分:普羅泰戈拉的相對論: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探討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錶人物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他提齣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對後世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特彆是關於知識、真理和價值的界定。 核心內容闡述: 1. 真理的主觀性: 深入探討普羅泰戈拉的核心主張:真理並非獨立於感知者而存在的客觀實體,而是與感知者的經驗緊密相連的。我們並非在尋找一個普遍適用的“真理”,而是在理解“對我而言的真實”。 2. 道德與政治的實踐: 這種相對主義如何指導實踐?本書將分析,既然沒有絕對的道德尺度,那麼社會規範和政治結構如何通過協商和共識來建立。智者學派的貢獻在於,他們將對真理的追求,轉嚮瞭對有效生活和良好辯論藝術的追求。 3. 古代的後現代迴響: 將普羅泰戈拉的思想置於當代語境下,探討這種“尺度”論在信息爆炸時代對我們理解他人觀點和進行有效對話的啓示與挑戰。 結語:星辰之下,永恒的追問 《星辰彼岸的燈塔》總結瞭這四位巨匠對“變化與永恒”、“內在與外在”、“有形與無形”、“絕對與相對”的深刻思辨。他們沒有提供最終的答案,但他們提供的思考工具和視角,足以幫助當代讀者在信息洪流中,重新錨定自己的精神坐標,以更深邃的眼光去審視我們自身所處的宇宙秩序。這本書獻給所有不滿足於錶象、渴望觸摸事物本質的探尋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A.達瓦拉吉.穆達利爾(A. Devaraja Mudaliar, 1897-1972)

 
  職業律師,1900年首次訪見拉瑪那於維魯巴沙洞屋,1930年成為拉瑪那親近的信徒,1942年定居於拉瑪那道場,與拉瑪那十分親近,凡個人生活瑣事,無不請詢拉瑪那。1945年至1947年間,他在道場舊廳忠實記錄拉瑪那與信徒訪客間的對話,日後由道場輯印成《日處真我》(Day by Day with Bhagavan),是瞭解拉瑪那教誨重要的經典書籍,另撰有《稀世珍寶》(Gems from Bhagavan)、《我對拉瑪那尊者的迴憶》(My Recollections of Bhagavan Sri Ramana)。

譯者簡介

蔡神鑫


  颱南人,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FSU)研究所碩士,作品有《真我與我》、《對話真我》、《真我三論》、《稀世珍寶》、《無苦與破我》、《超越與尋覓》等書,另有編譯多種。
 

圖書目錄

譯序
原序
第一章 一九四五年
第二章 一九四六年
第三章 一九四七年
附錄一 拉瑪那尊者生平事略
附錄二 推薦必讀書目
附錄三 延伸閱讀書目
譯註


 

圖書序言

譯序  

  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公認為二十世紀印度近五百年來最偉大的聖者。十六歲開悟,一生傳奇,居留在南印度聖山阿魯那佳拉(Arunachala),凡五十四年,接引十方信眾,上至政治領袖、城邦大君,下至販夫走卒、窮鄉賤民,無不和易與之,慈祥對話。富貴顯赫的訪客,珠光寶氣而來,在尊者麵前大禮拜,而尊者赤身寒素,空無而萬有,人世間的價值評衡,在此頓時易位;尤其對悲苦小民,他輒投以非凡的靈視,憐憫注目,慰撫有加。他安坐在道場舊廳角落的長椅上,信徒每日前來相與盤桓,或有提問,他隨機應答,直指真我(Self),或讀感人的經籍頌文,他為之哽咽語塞,或信徒言及俗世通靈,他幽淡以道:「是這樣嗎?」或信徒麵告他的神恩顯現,他默爾無語。凡坐言起行,潔淨誠篤,光明俊偉,著名的心理學傢卡爾.榮格(C. G. Jung)贊他是「真正的印度之子,醇乎其醇。」他的生活居常,平靜之餘,日用之間,處處流露人性光輝,而人性光輝正是神光普照,他被印度人尊稱為「薄伽梵」(Bhagavan),那是對神明的敬謂語,以之而稱呼他,誰曰不宜?

  本書編者是拉瑪那極親近的信徒,朝夕廁身在尊者左右,將其所見所聞,詳實載錄成日誌,期間自一九四五年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一月,乃是瞭解拉瑪那其人其事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拉瑪那的全球信徒將本書《日處真我》與另一書《對話真我》(Talks with Sri Ramana Maharshi)視為珠聯璧閤,可見其重要性,幸讀書明鑒。
 
蔡神鑫

原序

  在此略述本書的緣起,似無不宜。自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六年底,約逾四年的時間,我有幸居住在拉瑪那道場,每天親近拉瑪那尊者於其身側,濛獲莫大無比的裨益。我入住於道場約數個月後,若乾訪客建議我,記錄拉瑪那尊者在靈性議題上的答語等談話,但我素來疏懶,並未採行建言。後來,我閱讀《羅摩剋裏虛那的福音》(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一書後,心想如果拉瑪那尊者也能有一本類似這樣輯錄的書籍,這是何等欣慕之事。這個念頭,時常存置於胸臆;若乾年後,於一九四五年元月一日,有三位友人敦促我要踐履此事,這三位友人是:商卡拉.阿摩爾(Sankara Ammal)的兒子,他是一位律師的助理,在道場裏工作;另一位是來自馬德拉斯(現稱清奈)的商人,名字叫做M.V.P.夏斯特裏(M. V. P. Sastri),他小時候住在安得拉邦契托爾(Chittoor)時,我就認識他瞭。第三位是O.P.羅摩史瓦米.雷迪(O. P. Ramaswami Reddi),他後來擔任馬德拉斯政府的首長。他們都認為,除瞭我跟尊者有日日共處的便利之外,我也是執筆記錄的不二人選。

  新年的第一天,不同身分背景的人士接二連三敦促我做這件事;他們之間並沒有事先商量好,卻不約而同地敦促我,也讓我深深覺得是拉瑪那尊者對我的召喚。於是,就在這個日子,我開始記載道場日誌。我的想法是,為尊者的信徒存錄道場上發生的諸多趣事、要事,主要是拉瑪那尊者對全球各地前來的訪客所參問的答語。因為我也在尊者開示的場閤裏,擔任正式的翻譯者。

  我當麵嚮拉瑪那尊者報告,我將著手記錄這樣的場閤,並祈求他的福佑;而這項工作,也獲得道場管理人的準許。開始記錄的幾天,我將筆錄的內容朗讀給尊者聽,祈請修正筆誤。若我的翻譯,有任何失誤,他總會糾正過來。這樣過瞭兩三天後,我就不再每天讀齣來請尊者即時修正,隻有在不確定是否記錄正確時,纔會纔請尊者為我詳加解釋。

  道場似乎最近纔拿到我部分的紀錄,雖然不完整,但能迅速齣版,我深感榮幸。我相信,能夠有這些紀錄,是尊者的旨意;而這些內容現在可以成書,也是尊者的旨意。我企盼並祈請尊者,讓本書不隻引發讀者興趣,也對讀者有所裨益,並賜福給所有熱切尋道、有信心的讀者。
 
A.達瓦拉吉.穆達利爾 一九五二年元月一日

圖書試讀

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下午
 
我步入廳堂時,聽見尊者已答覆訪客的提問。我蒐集記載如下。客問:演化論對嗎?
 
尊者:我們的問題是,人都想知道過去、自己的過去、未來會如何。我們對過去、未來一無所悉,我們隻知道現在,自己當下是存在的。昨天與明天,都是在今天的立場上說的。昨天的當時,被稱為「今天」,而明天在明天的時候,也被我們叫做「今天」,今天總是現時當下。始終是當下的,乃是純粹的存在,沒有過去與未來。何不努力去找齣那個當下而始終臨在的真實本質呢?
 
另一客問:有人能在彆人身上製造一股轉動的力量嗎?上師能像變魔術一樣轉化門徒嗎?
 
尊者:你對上師的觀念是什麼?你認為他是人身形相,有其高矮、膚色等。一位瞭悟的門徒告訴他的上師:「我現在證悟到,您以真實駐在我內在最核心的本心裏,也存在我無數生死的世代中。現在您以人身的形相來到我麵前,揭除我無明的遮蔽。我如何迴報您的大恩大德呢?」上師說:「你不需要做什麼。保持你生命真實的境地就夠瞭。」這是對上師最正確的瞭解。
 
喬希先生提齣五項問題,尊者答覆如下:
 
問題一:我應該一直問「我是誰」而不求解答嗎?在行探究時,內心應持什麼心態?那個「我」是什麼?是指真我,還是自我?
 
尊者:在探究「我是誰」時,那個「我」是指自我。所探究的問題,其實義是這個自我的源頭或萌生處是什麼?你心中不需要有什麼心態,重要的是你要屏棄你是身體的心態,那個身體帶著名字、如何描述等。你對你生命真實的本質不需要有什麼心態。那個本質,如如其在、真實而無心態。
 
問題二:我無法時常持行這種探究,因為我必須做事,而一做起事來便忘瞭探究。
 
尊者:你在做事時不存在嗎?你始終存在,不是嗎?
 
問題三:若沒有「作為者」的感知,沒有覺得自己在做事,就無法做事。
 
迴答:可以的。做事但瞭無執著,這樣事情將順遂而行,比你帶著作為者的感知而做事還好。
 
問題四:我不能知道什麼工作我應做或不應做。
 
尊者:不要操心。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這份工作,你命中註定你要做的,你就會去做。
 
問題五:為何我應該要緻力於瞭悟?就像我從夢境中醒來一樣,我要從現境中醒悟。但我在睡眠中的夢境醒來,並沒有任何的企圖或意誌。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生命的本質充滿好奇,也曾閱讀過不少關於哲學和心理學的書籍,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無法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纔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它以一種極其貼近生活的方式,卻揭示瞭最深刻的真理。書中的語言簡潔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自我”的探討所吸引。過去,我總是將“自我”等同於我的身份、我的經曆、我的成就。然而,書中的觀點,卻讓我開始質疑這一切。它引導我去尋找那個超越所有這些錶象的“存在”。這種尋找,並非是去創造一個“新我”,而是去認識那個“一直都在”的“真我”。它讓我明白,我們並非是身體,也並非是頭腦,而是那個能夠覺知到身體和頭腦的存在。這種認識,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釋放。我不再那麼害怕失去,不再那麼執著於“擁有”。因為我開始認識到,真正的價值,並非來自於外在的獲得,而是來自於內在的覺醒。書中的許多練習,都鼓勵我去覺察當下的每一個時刻,去感受生命最原始的能量。這種感受,讓我與生命本身建立瞭更深的連接,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不再是那種盲目的憧憬,而是源於對自身力量的深刻認知。

评分

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溫和且深刻的方式,觸及瞭許多人在內心深處一直尋求的答案。我曾有過很多疑問,關於人生的意義,關於內心的平靜,關於如何擺脫那些永無止境的煩惱和執念。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被引導著去親身體驗。它不是那種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書,而是邀請你“去發現”。例如,書中提到的“我是誰”的探尋,並非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通過引導我去觀察自己的念頭,去分辨哪個是我真正的自我,哪個是頭腦的産物。這種內觀的練習,起初會覺得有些挑戰,但隨著一次次的嘗試,我能感受到一種細微的變化。就像撥開迷霧,雖然天空不一定瞬間放晴,但至少看到瞭雲層中透齣的光。那些曾經讓我輾轉反側的問題,似乎也找到瞭新的視角去審視。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煩惱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解讀。這本書就像一位慈悲的長者,用最樸實的語言,卻揭示瞭最深邃的智慧。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解脫,並非來自外部的改變,而是源於內在的轉化。這種轉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復一日,在生活中不斷地覺察和練習。我尤其欣賞的是,它沒有迴避生活中的挑戰,而是教我如何在挑戰中保持內心的安穩。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人生的痛苦與快樂。我一直以為,幸福來自於外在的條件,比如健康、財富、人際關係。然而,書中的教導,卻讓我看到瞭這一切的虛幻。它指齣,所有的痛苦都源於對“我”的錯誤認知,源於對“我”的執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我開始反思,我所謂的“我”,到底是什麼?是我這個人?是我擁有的一切?還是我的思想和情感?書中的方法,並非讓我否定自己,而是讓我去超越那個狹隘的、被我視為“我”的執念。它引導我去觀察自己的念頭,去認識到念頭是生滅無常的,它們並非我真正的本質。這種觀察,就像是站在一條河流的岸邊,看著水流不斷地淌過,而不被捲入其中。起初,我很難做到,我的情緒常常會因為某些念頭而起伏。但隨著不斷的練習,我發現自己能夠越來越客觀地看待這些念頭。我開始不再那麼輕易地被負麵情緒所睏擾。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理解,快樂並非來自於“得到”,而是來自於“放下”。放下對事物結果的執著,放下對“我”的執著,纔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這種內心的解放,是我從未體驗過的。

评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走進瞭一個寜靜的空間,所有的喧囂和浮躁都被滌蕩乾淨。我被一種前所未有的平和感所籠罩,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書中的許多觀點,直擊我過去對“成功”、“幸福”的定義,讓我開始質疑那些被社會所灌輸的價值觀。例如,它並沒有鼓勵我去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是強調內在的滿足感。這種觀點,與我過去的人生軌跡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追逐那些看起來“重要”的東西,卻常常感到空虛。而這本書,則引導我去發現,真正的富足,並非物質上的擁有,而是心靈的豐盈。我開始嘗試書中提到的方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放慢腳步,去感受每一個當下。即使是簡單的喝水、走路,也嘗試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上麵。起初,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我的思緒總是會飄散。但堅持下來,我發現,這種專注於當下的練習,能夠極大地減少我的焦慮感。過去,我常常沉湎於過去,或擔憂於未來,導緻無法真正享受此刻。這本書,讓我明白,生活並非是一場奔波,而是一種體驗。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感知,都是生命本身。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自我”,不再是那個被外界定義、被他人評價的脆弱個體,而是擁有無限內在力量的存在。

评分

這本讀物,以一種不落痕跡的方式,深入我的內心,觸碰瞭那些我曾經迴避的柔軟角落。它不是那種提供心靈雞湯的慰藉,而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去探索真實的自我。我過去常常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循環,覺得自己的不夠好,不夠有價值。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你是好的”,而是通過引導我去觀察,去感受,讓我自己去發現那個本自具足的“我”。書中的許多章節,都圍繞著“放下”這個主題展開。我曾以為放下意味著放棄,意味著妥協。但讀完之後,我纔明白,真正的放下,並非是失去,而是獲得。是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執著、抱怨和評判,從而騰齣空間,去接納更廣闊的生命。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運用書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去立刻産生負麵情緒,而是先觀察自己的反應。這種觀察,讓我看到瞭情緒背後更深層的模式。我發現,很多時候,我的痛苦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我賦予事件的意義。這本書,讓我不再是那個被情緒牽著走的傀儡,而是能夠成為自己情緒的觀察者,甚至引領者。它讓我看到瞭,內在的平靜,纔是最堅實的後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