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处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日志

日处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日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 Devaraja Mudaliar
图书标签:
  • 灵性
  • 印度哲学
  • 拉玛那·马哈希
  • 自我探究
  • 顿悟
  • 冥想
  • 非二元论
  • 真我
  • 智慧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始终是自由的。而那个自由,并无限量。」

  被当代灵性导师艾克哈勒・托勒、肯・威尔伯奉为心灵导师的传奇人物
  本书收录一九四〇年代间,拉玛那与信徒访客间的对话与故事


  《日处真我》收录1945年至1947年间,信徒穆达利尔在道场担任口译时,所记录拉玛那尊者在旧厅与访客信徒之对话与其见闻。当时完成纪录后,穆达利尔会将纪录上呈尊者,请求尊者校阅指正,也是本份日志的特别之处。

  前来道场的抱持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除了心存怀疑者、敌对者、有神论者、无神论者、探索奇蹟者、寻求神通者等,也有反映当时氛围、抱着对时局的疑问而来的人。这些人想要知道尊者的政治立场、对于当时英国殖民政府与反对运动者的意见,从事入世活动是否与灵性道途上的追求有所扞格。然而,这些问题早在尊者证悟时便已解答了,最经典的即是当尊者的母亲要他放弃修行回家时,他所写下的回答:

  「造物主根据众生过去的行为而宰制其命运。无论你多么努力,註定不会发生之事,绝对不会发生;註定会发生之事,无论你多么努力阻止,仍会发生。事情本就如此。因此最佳的因应之道,便是保持静默。」

  在人世间无论是从事什么活动,在拉玛那的教诲里,都要人放弃「我」的概念,舍掉「我该做这个」、「应该有人要去把这事情完成」等有个「作为者」存在的想法,因为这都是脑意识在作祟,使人与真我分离。所以,人应该要消极的活着吗?

  拉玛那这样对访客说:「在你获致真知或自幻相中醒悟过来之前,你仍须在视见所及的诸多苦难中践履社会服务,俾以救济之。只是,当你在行此事时,必须了无『我是作为者』的念头,仅是懔于『我是神的工具』即可。

  同理,帮助人时,莫怀『我在帮助比我下等的人,他需要帮助,我在帮助人的位置上,我是上等的,他是下等的』这类想法,而是要借着帮助别人,以之作为敬奉神明的媒介。一切的善行,皆是为了真我,而非为别人。其实你不是在帮助别人,你是在帮助你自己。」

  如果不求为这世间付出贡献,那么人降身在世,所为何来呢?拉玛那说,你是为了履行今生业已排定的诸多事务而来,所谓「没有业力牵引,人动弹不得。」但对人而言,你总是有其自由,可以选择不认同这副身体就是自己,如此一来,身体的活动所引发的苦乐就无法加诸其身。因为,人啊,你真正的名字就是解脱!

  本书也可以与记录一九三〇年代尊者答客问的《对话真我》对照阅读,以更深入拉玛那的教导精髓。

  关于拉玛那尊者
  拉玛那尊者在印度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传是湿婆神、圣山阿鲁那佳拉化为肉身的圣人。

  印度一位十六岁的少年,突然历经濒死后,顿悟生命的真实本质,于是毅然抛下一切,只留下一纸字条,离家修行。少年没有在字条上署名,不再自称「我」,而以「这个」替代。只因开悟后,那个俗世的名字、我执的身分,已然消失。这个少年,便是当代最着名的印度灵性导师,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玛那。

  此后,拉玛那浑融在真我的辉耀中,教导世人自问这个「我」是谁,俾找到真实的自己,而拔离无明,破一切苦厄。这个「真我」与「神」无异,人驻止于真我,即是与神同在而合一。

  拉玛那与罗摩克里虚那、甘地、奥罗宾多并列近世印度四大圣者。拉玛那声名远播,海内外信徒访客,纷来请益,如英国哲学家保罗.布伦顿、名作家毛姆、法国摄影师布列松等皆不远千里,前往印度参访,留下许多宝贵的纪录。

  拉玛那过世之后,名声不坠,他的智慧透过文字传播,成为全球当代修行者的明灯。着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Ken Wilber)在坐禅二十年后,读到拉玛那的一句话,仍旧感受到拉玛那智慧的震撼,其后更努力继续修炼,直到自我死亡。那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熟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而当代重要的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也多次指出,他虽然未曾见过拉玛那,但与拉玛那有种特别的连结,对他影响很大,可见拉玛那的灵性力量所及之宏大深远。

  赞美
  达赖喇嘛:「拉玛那的灵性成就,为无数人指引了一条明路。」

  荣格(C. G. Jung)曾说:「拉玛那的生平与教诲是印度的精华所在,宛如一首千禧赞歌,传唱世间的救赎,人生的解脱!」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专文盛赞拉玛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谓的圣人,皆宣称悟道,对拉玛那而言,他从未自诩,却成为最受敬爱的人物。」

  当代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说:「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哲拉玛那,能见到他、读过他着作的人,都是有福报之人。」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书名与您提供的书名不同,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书籍名称:《星辰彼岸的灯塔: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秩序与人类命运的深思》 引言:在迷雾中寻找不变的真理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身存在意义、宇宙运行规律以及个体命运的终极追问。我们仰望星空,试图在浩瀚无垠的尺度中定位自我;我们审视内心,渴望洞悉那驱动我们行动的本源力量。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汇集了那些曾以独特视角洞察世界、留下不朽思想印记的古代哲人——他们如同灯塔,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夜中,指引着寻求智慧的航船。 《星辰彼岸的灯塔》将聚焦于四位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古代思想家,他们的哲学体系虽各具特色,却殊途同归地探讨了人类如何与宏大的宇宙秩序和谐共处,并最终实现个体的圆满。本书的结构旨在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这些复杂的思想体系,理解其核心概念如何应对我们今日依然面临的生存困境。 第一部分:赫拉克利特的“永恒之变”与万物流转的智慧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古希腊的“晦涩者”——赫拉克利特。他以其“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论断,彻底颠覆了对“稳定”的传统认知。我们不会停留在对这句话的表面理解上,而是深入剖析他所提出的“逻各斯”(Logos)概念。 核心内容阐述: 1. 逻各斯:隐藏的结构与和谐的张力: 我们将详尽解读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言语”或“理性”,更是宇宙万物背后潜藏的、制定一切变化的法则和秩序。这种秩序并非静止的,而是通过对立面的永恒斗争与平衡维持的。例如,白昼与黑夜、生与死、冷与热,正是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现实的动态之美。 2. 火的隐喻: 书中将探究火作为宇宙本源元素的象征意义。火是消耗与创造的统一体,它象征着不断的转变和能量的转化。理解“火”的哲学,就是理解一切现象的暂时性与能量的不灭性。 3. 与变化的共舞: 最终,本部分将引导读者思考,在赫拉克利特的世界观下,个体如何适应“无常”而非抗拒无常。真正的智慧在于识别并顺应逻各斯所驱动的宇宙洪流,而非固执于短暂的稳定幻象。 第二部分:奥勒留的斯多葛之道:内在的城邦与伦理的锚点 紧接着,我们将穿越时空,走进古罗马帝国时期,探索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沉思录》中所蕴含的斯多葛主义精髓。与赫拉克利特的宏大宇宙观相比,奥勒留的关注点更为聚焦于个体的心灵堡垒的构建。 核心内容阐述: 1. “内在的城邦”: 我们将详细辨析斯多葛派关于“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核心教义。外界的事件、他人的言行、身体的衰老乃至帝国的兴衰,皆属不可控范畴。唯一能完全掌控的,是个体对这些外部事件的“判断”和“反应”。这种区分,构筑了人类精神的最后一道防线——内在的城邦。 2. 德性即至善: 本部分将深入解析斯多葛哲学对“德性”(Virtue)的界定,即智慧、正义、勇气和节制。这些并非外在的道德说教,而是内在的心灵状态,是实现“合乎自然”生活的唯一途径。 3. 面对死亡与苦难的视角: 书中将重现奥勒留如何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理性的方式来接纳生命的有限性与痛苦的必然性。这种接纳,并非消极的顺从,而是一种积极的、基于理性理解的“宁静”。 第三部分:老子的“无为”与自然之道:留白中的力量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东方,深入解读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阐述的《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老子的哲学,以其简洁的悖论和对“空”的深刻洞察,为探寻宇宙秩序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核心内容阐述: 1. 道:不可言说的本源: 我们将细致考察“道可道,非常道”的开篇,理解老子如何试图描述那个超越一切名相、无法被语言捕捉的宇宙本体。这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形而上学表达。 2. “无为”的积极意义: “无为”常被误解为不作为或懒惰。本书将揭示其真正的含义:顺应事物自然的规律而不妄加干涉、不以主观的、人造的“有为”去破坏内在的平衡。我们将探讨“无为”在治理、艺术创作乃至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3. 虚空与容器的哲学: 重点分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并着重探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辩证法。例如,房屋的实用性在于其“空”的内部空间,而非墙壁本身。对“虚”的理解,是掌握“道”的关键。 第四部分: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他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关于知识、真理和价值的界定。 核心内容阐述: 1. 真理的主观性: 深入探讨普罗泰戈拉的核心主张:真理并非独立于感知者而存在的客观实体,而是与感知者的经验紧密相连的。我们并非在寻找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而是在理解“对我而言的真实”。 2. 道德与政治的实践: 这种相对主义如何指导实践?本书将分析,既然没有绝对的道德尺度,那么社会规范和政治结构如何通过协商和共识来建立。智者学派的贡献在于,他们将对真理的追求,转向了对有效生活和良好辩论艺术的追求。 3. 古代的后现代回响: 将普罗泰戈拉的思想置于当代语境下,探讨这种“尺度”论在信息爆炸时代对我们理解他人观点和进行有效对话的启示与挑战。 结语:星辰之下,永恒的追问 《星辰彼岸的灯塔》总结了这四位巨匠对“变化与永恒”、“内在与外在”、“有形与无形”、“绝对与相对”的深刻思辨。他们没有提供最终的答案,但他们提供的思考工具和视角,足以帮助当代读者在信息洪流中,重新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以更深邃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宇宙秩序。这本书献给所有不满足于表象、渴望触摸事物本质的探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A.达瓦拉吉.穆达利尔(A. Devaraja Mudaliar, 1897-1972)

 
  职业律师,1900年首次访见拉玛那于维鲁巴沙洞屋,1930年成为拉玛那亲近的信徒,1942年定居于拉玛那道场,与拉玛那十分亲近,凡个人生活琐事,无不请询拉玛那。1945年至1947年间,他在道场旧厅忠实记录拉玛那与信徒访客间的对话,日后由道场辑印成《日处真我》(Day by Day with Bhagavan),是了解拉玛那教诲重要的经典书籍,另撰有《稀世珍宝》(Gems from Bhagavan)、《我对拉玛那尊者的回忆》(My Recollections of Bhagavan Sri Ramana)。

译者简介

蔡神鑫


  台南人,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作品有《真我与我》、《对话真我》、《真我三论》、《稀世珍宝》、《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图书目录

译序
原序
第一章 一九四五年
第二章 一九四六年
第三章 一九四七年
附录一 拉玛那尊者生平事略
附录二 推荐必读书目
附录三 延伸阅读书目
译註


 

图书序言

译序  

  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公认为二十世纪印度近五百年来最伟大的圣者。十六岁开悟,一生传奇,居留在南印度圣山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凡五十四年,接引十方信众,上至政治领袖、城邦大君,下至贩夫走卒、穷乡贱民,无不和易与之,慈祥对话。富贵显赫的访客,珠光宝气而来,在尊者面前大礼拜,而尊者赤身寒素,空无而万有,人世间的价值评衡,在此顿时易位;尤其对悲苦小民,他辄投以非凡的灵视,怜悯注目,慰抚有加。他安坐在道场旧厅角落的长椅上,信徒每日前来相与盘桓,或有提问,他随机应答,直指真我(Self),或读感人的经籍颂文,他为之哽咽语塞,或信徒言及俗世通灵,他幽淡以道:「是这样吗?」或信徒面告他的神恩显现,他默尔无语。凡坐言起行,洁净诚笃,光明俊伟,着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 G. Jung)赞他是「真正的印度之子,醇乎其醇。」他的生活居常,平静之余,日用之间,处处流露人性光辉,而人性光辉正是神光普照,他被印度人尊称为「薄伽梵」(Bhagavan),那是对神明的敬谓语,以之而称唿他,谁曰不宜?

  本书编者是拉玛那极亲近的信徒,朝夕厕身在尊者左右,将其所见所闻,详实载录成日志,期间自一九四五年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一月,乃是了解拉玛那其人其事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拉玛那的全球信徒将本书《日处真我》与另一书《对话真我》(Talks with Sri Ramana Maharshi)视为珠联璧合,可见其重要性,幸读书明鉴。
 
蔡神鑫

原序

  在此略述本书的缘起,似无不宜。自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六年底,约逾四年的时间,我有幸居住在拉玛那道场,每天亲近拉玛那尊者于其身侧,蒙获莫大无比的裨益。我入住于道场约数个月后,若干访客建议我,记录拉玛那尊者在灵性议题上的答语等谈话,但我素来疏懒,并未採行建言。后来,我阅读《罗摩克里虚那的福音》(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一书后,心想如果拉玛那尊者也能有一本类似这样辑录的书籍,这是何等欣慕之事。这个念头,时常存置于胸臆;若干年后,于一九四五年元月一日,有三位友人敦促我要践履此事,这三位友人是:商卡拉.阿摩尔(Sankara Ammal)的儿子,他是一位律师的助理,在道场里工作;另一位是来自马德拉斯(现称清奈)的商人,名字叫做M.V.P.夏斯特里(M. V. P. Sastri),他小时候住在安得拉邦契托尔(Chittoor)时,我就认识他了。第三位是O.P.罗摩史瓦米.雷迪(O. P. Ramaswami Reddi),他后来担任马德拉斯政府的首长。他们都认为,除了我跟尊者有日日共处的便利之外,我也是执笔记录的不二人选。

  新年的第一天,不同身分背景的人士接二连三敦促我做这件事;他们之间并没有事先商量好,却不约而同地敦促我,也让我深深觉得是拉玛那尊者对我的召唤。于是,就在这个日子,我开始记载道场日志。我的想法是,为尊者的信徒存录道场上发生的诸多趣事、要事,主要是拉玛那尊者对全球各地前来的访客所参问的答语。因为我也在尊者开示的场合里,担任正式的翻译者。

  我当面向拉玛那尊者报告,我将着手记录这样的场合,并祈求他的福佑;而这项工作,也获得道场管理人的准许。开始记录的几天,我将笔录的内容朗读给尊者听,祈请修正笔误。若我的翻译,有任何失误,他总会纠正过来。这样过了两三天后,我就不再每天读出来请尊者即时修正,只有在不确定是否记录正确时,才会才请尊者为我详加解释。

  道场似乎最近才拿到我部分的纪录,虽然不完整,但能迅速出版,我深感荣幸。我相信,能够有这些纪录,是尊者的旨意;而这些内容现在可以成书,也是尊者的旨意。我企盼并祈请尊者,让本书不只引发读者兴趣,也对读者有所裨益,并赐福给所有热切寻道、有信心的读者。
 
A.达瓦拉吉.穆达利尔 一九五二年元月一日

图书试读

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下午
 
我步入厅堂时,听见尊者已答覆访客的提问。我蒐集记载如下。客问:演化论对吗?
 
尊者:我们的问题是,人都想知道过去、自己的过去、未来会如何。我们对过去、未来一无所悉,我们只知道现在,自己当下是存在的。昨天与明天,都是在今天的立场上说的。昨天的当时,被称为「今天」,而明天在明天的时候,也被我们叫做「今天」,今天总是现时当下。始终是当下的,乃是纯粹的存在,没有过去与未来。何不努力去找出那个当下而始终临在的真实本质呢?
 
另一客问:有人能在别人身上制造一股转动的力量吗?上师能像变魔术一样转化门徒吗?
 
尊者:你对上师的观念是什么?你认为他是人身形相,有其高矮、肤色等。一位了悟的门徒告诉他的上师:「我现在证悟到,您以真实驻在我内在最核心的本心里,也存在我无数生死的世代中。现在您以人身的形相来到我面前,揭除我无明的遮蔽。我如何回报您的大恩大德呢?」上师说:「你不需要做什么。保持你生命真实的境地就够了。」这是对上师最正确的了解。
 
乔希先生提出五项问题,尊者答覆如下:
 
问题一:我应该一直问「我是谁」而不求解答吗?在行探究时,内心应持什么心态?那个「我」是什么?是指真我,还是自我?
 
尊者:在探究「我是谁」时,那个「我」是指自我。所探究的问题,其实义是这个自我的源头或萌生处是什么?你心中不需要有什么心态,重要的是你要屏弃你是身体的心态,那个身体带着名字、如何描述等。你对你生命真实的本质不需要有什么心态。那个本质,如如其在、真实而无心态。
 
问题二:我无法时常持行这种探究,因为我必须做事,而一做起事来便忘了探究。
 
尊者:你在做事时不存在吗?你始终存在,不是吗?
 
问题三:若没有「作为者」的感知,没有觉得自己在做事,就无法做事。
 
回答:可以的。做事但了无执着,这样事情将顺遂而行,比你带着作为者的感知而做事还好。
 
问题四:我不能知道什么工作我应做或不应做。
 
尊者:不要操心。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份工作,你命中註定你要做的,你就会去做。
 
问题五:为何我应该要致力于了悟?就像我从梦境中醒来一样,我要从现境中醒悟。但我在睡眠中的梦境醒来,并没有任何的企图或意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且深刻的方式,触及了许多人在内心深处一直寻求的答案。我曾有过很多疑问,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内心的平静,关于如何摆脱那些永无止境的烦恼和执念。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被引导着去亲身体验。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邀请你“去发现”。例如,书中提到的“我是谁”的探寻,并非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去分辨哪个是我真正的自我,哪个是头脑的产物。这种内观的练习,起初会觉得有些挑战,但随着一次次的尝试,我能感受到一种细微的变化。就像拨开迷雾,虽然天空不一定瞬间放晴,但至少看到了云层中透出的光。那些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问题,似乎也找到了新的视角去审视。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烦恼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解读。这本书就像一位慈悲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却揭示了最深邃的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解脱,并非来自外部的改变,而是源于内在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复一日,在生活中不断地觉察和练习。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而是教我如何在挑战中保持内心的安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生的痛苦与快乐。我一直以为,幸福来自于外在的条件,比如健康、财富、人际关系。然而,书中的教导,却让我看到了这一切的虚幻。它指出,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我”的错误认知,源于对“我”的执着。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是我这个人?是我拥有的一切?还是我的思想和情感?书中的方法,并非让我否定自己,而是让我去超越那个狭隘的、被我视为“我”的执念。它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去认识到念头是生灭无常的,它们并非我真正的本质。这种观察,就像是站在一条河流的岸边,看着水流不断地淌过,而不被卷入其中。起初,我很难做到,我的情绪常常会因为某些念头而起伏。但随着不断的练习,我发现自己能够越来越客观地看待这些念头。我开始不再那么轻易地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快乐并非来自于“得到”,而是来自于“放下”。放下对事物结果的执着,放下对“我”的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内心的解放,是我从未体验过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宁静的空间,所有的喧嚣和浮躁都被涤荡干净。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感所笼罩,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书中的许多观点,直击我过去对“成功”、“幸福”的定义,让我开始质疑那些被社会所灌输的价值观。例如,它并没有鼓励我去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是强调内在的满足感。这种观点,与我过去的人生轨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那些看起来“重要”的东西,却常常感到空虚。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发现,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上的拥有,而是心灵的丰盈。我开始尝试书中提到的方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放慢脚步,去感受每一个当下。即使是简单的喝水、走路,也尝试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上面。起初,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我的思绪总是会飘散。但坚持下来,我发现,这种专注于当下的练习,能够极大地减少我的焦虑感。过去,我常常沉湎于过去,或担忧于未来,导致无法真正享受此刻。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并非是一场奔波,而是一种体验。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感知,都是生命本身。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不再是那个被外界定义、被他人评价的脆弱个体,而是拥有无限内在力量的存在。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生命的本质充满好奇,也曾阅读过不少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却揭示了最深刻的真理。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自我”的探讨所吸引。过去,我总是将“自我”等同于我的身份、我的经历、我的成就。然而,书中的观点,却让我开始质疑这一切。它引导我去寻找那个超越所有这些表象的“存在”。这种寻找,并非是去创造一个“新我”,而是去认识那个“一直都在”的“真我”。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是身体,也并非是头脑,而是那个能够觉知到身体和头脑的存在。这种认识,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释放。我不再那么害怕失去,不再那么执着于“拥有”。因为我开始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外在的获得,而是来自于内在的觉醒。书中的许多练习,都鼓励我去觉察当下的每一个时刻,去感受生命最原始的能量。这种感受,让我与生命本身建立了更深的连接,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不再是那种盲目的憧憬,而是源于对自身力量的深刻认知。

评分

这本读物,以一种不落痕迹的方式,深入我的内心,触碰了那些我曾经回避的柔软角落。它不是那种提供心灵鸡汤的慰藉,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去探索真实的自我。我过去常常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循环,觉得自己的不够好,不够有价值。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是好的”,而是通过引导我去观察,去感受,让我自己去发现那个本自具足的“我”。书中的许多章节,都围绕着“放下”这个主题展开。我曾以为放下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妥协。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放下,并非是失去,而是获得。是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着、抱怨和评判,从而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广阔的生命。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去立刻产生负面情绪,而是先观察自己的反应。这种观察,让我看到了情绪背后更深层的模式。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痛苦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我赋予事件的意义。这本书,让我不再是那个被情绪牵着走的傀儡,而是能够成为自己情绪的观察者,甚至引领者。它让我看到了,内在的平静,才是最坚实的后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