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错过了爱而走完一生
是虚掷光阴的旅程
爱这一潭生之泉涌
唯有真心与灵魂能饮尽 ─鲁米(Rumi)
年轻时,若有人告诉我,我会写一本谈情论爱的书,我绝对会回应你是疯了不成。当时的我认为爱情是诗人与好莱坞制作人杜撰的神话,只会让人心情低落,因为爱情可望而不可及。永恆的爱?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算了吧!
通常成长于什么样的环境,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造化,我也不例外。我的家庭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父母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区分出不同等级的生活,这就是何以有些人从事苦力粗活却只能勉强餬口,有些人则因为担任白领管理阶层,有着一双软嫩的手,日子过得舒适安逸。显然我父母抱持的理念是:「不好好读书,这辈子就别想要有出息。」
可想而知,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只要是能让我增长知识的事,我父母一向全力相挺。我清楚记得二年级时,在诺瓦克老师的课堂上初次见到奇妙的微生物世界:有单细胞的阿米巴原虫和美丽的单细胞海藻,例如名字取得很有意思的「水绵」(spirogyra)。上完课,我非常激动,于是在放学后立刻冲回家,拜託妈妈买一部显微镜给我。她二话不说,立刻开车载我到店里,买下我生平第一部显微镜。这个反应,跟我之前大吵大闹,吵着要买跟罗伊.罗杰斯(Roy Rogers)同款的西部牛仔帽、六连发左轮手枪和枪套,可真是南辕北辙!
虽然我崇拜过罗伊.罗杰斯,但亚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才是我年少时的偶像。他集结了我喜欢的米奇.曼托(Mickey Mantle)、卡莱.葛伦(Cary Grant) 和猫王艾维斯.普里斯莱(Elvis Presley)等人的特点于一身。爱因斯坦那张舌头微伸、白发在头上炸开的照片,我百看不厌。我也很喜欢看他出现在我家客厅那部电视的小萤幕里(当时电视才刚问世),他看起来就像个和蔼、聪明、顽皮的老爷爷。
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爱因斯坦跟我父亲一样,都是犹太移民,而且他还凭借着傲人的科学本领,洗刷了身为犹太人的污名。我是在纽约州威彻斯特郡(Westchester County)长大的,那段期间,偶尔我会感觉自己被人排挤,因为镇上有些父母担心我会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Bolshevism),所以不让孩子跟我玩在一起。因此,当我知道爱因斯坦非但未遭人排挤,还是个备受世人尊崇及景仰的犹太人,我感到与有荣焉,也放下了心上的一块大石头。
用心教学的老师、教育至上的家庭,再加上我自己盯着显微镜看数小时也不厌倦的热情,最后造就了我这位细胞生物学博士,也让我取得威斯康辛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终身职。不过说来讽刺,我反而是在辞去威斯康辛大学的教职,转而探索量子力学等「新科学」之后,才真正懂得自己年少时的偶像爱因斯坦对世界的贡献,有多么深远卓着。
虽然我的学术成就如日中天,但在其他领域却是标准的一事无成,尤其是感情领域。我二十多岁就结婚了,但当时的我太年轻,也不大能控制情绪,根本不适合经营婚姻这么重要的人际关系。婚后第十年,有一天我知会父亲我正在办理离婚手续。他坚决反对,还告诫我「婚姻如事业,要公事公办」。
事后回想起来,父亲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反应,也是情有可原。一九一九年,他离开俄罗斯移民到美国,那个年代的俄罗斯革命方兴未艾,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死伤无数,难以想像父亲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多么艰辛,连活不活得下去都是个问题。因此,父亲对感情的定义,就是一种工作伙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婚姻只是生存下去的一种方式,类似一八○○年代定居在美国蛮荒西部、胼手胝足的拓荒者招募邮购新娘的情形。
我父母的婚姻,反映了父亲「事业至上」的态度,只是在美国出生的母亲并不认同父亲的理念。他们一週在一起工作六天,家庭和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但印象中,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从未见过他们亲嘴或卿卿我我的表现。我十一、二岁时,父母的婚姻显然已经名存实亡。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让母亲满心怨怼,也因此父亲的酒愈喝愈凶,两人不时恶言相向,原本和谐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父母争吵时,我和弟弟、妹妹便往衣橱里躲。即便父母最后决定分房睡,家中也总是弥漫着一股一触即发的气氛。
我的父母和许多一九五○年代的传统夫妻一样,婚姻生活过得再怎么不快乐,也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等小弟离家念大学,他们就离婚了。真希望当时他们知道:日后子女若是有样学样,夫妻感情也不会和睦,如此所造成的伤害之大,倒不如他们早日分开。
我原本以为,我们家之所以分崩离析,父亲是罪魁祸首。但在心智成熟度与日俱增的同时,我也愈来愈明白母亲对于夫妻失和、家庭破裂也难辞其咎。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明白他们的行为如何被编写入我的潜意识里,又如何影响了我。也因为如此,无论我再怎么努力,都无法与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女性营造甜蜜的感情。
那几年,我也活在痛苦之中。离婚让我痛彻心扉,一想到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椎心泣血的痛。她们现在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又具有爱心,但当时她们还只是稚气的小女孩呀。离婚的伤实在是太痛了,致使我立下绝不再婚的誓言。人世间并无真爱,至少我这么认为。于是十七年来,我在每天刮胡子时,都会反覆唸诵「我绝不再婚,我绝不再婚」这句真言。
可想而知,我不是在谈恋爱时会许下海誓山盟的那种人!可是尽管每天早上都唸那句真言,我却无法不理会小至单细胞生物,大至体内有五十兆细胞的人类,只要是有机体,都会有的一种生理必然性(biological imperative),亦即与另一个有机体建立关系的驱力。
我经历的第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着很老套的剧情:一个情绪障碍症状严重的老男人,爱上一名年轻女子,经历了一场由荷尔蒙引起的火热恋情,心智年龄也骤降为青少年。那一年,我整个人飘飘然的,天天快乐似神仙,因为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爱情药水」,亦即那些神经化学物质与荷尔蒙(第三章将介绍这些化学物质)。可想而知,我那青少年般的爱情终有坠落、烧毁的一天(她说她需要「空间」,说完便骑着脚踏车扬长而去,才骑没多远,便投入一位心血管外科医师的怀里)。之后一年,我待在空盪盪的大房子里,沉浸在痛苦中,为了那位弃我而去的女子伤心难过。对海洛因上瘾者来说,突然戒断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对失恋后体内的荷尔蒙与神经化学物质回复至平常状态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某个寒冷冬日,人在威斯康辛州的我,(照例)正一人独坐思念那名弃我而去的女子时,突然有个念头窜起:「该死!别再烦我了!」孰料念头一起,立刻有个智者之声回答说(这声音偶尔会在关键时刻出现):「布鲁斯,她跟你分手,不就是不想再烦你了吗?」我哈哈大笑起来,果然一笑解千愁。此后,只要我又钻牛角尖,便放声大笑。最后,我用笑熬过了那段孤僻期!
虽然很久之后我才重新振作起来。
等我搬到加勒比海地区,在一所境外医学院任教时,才看清楚自己的状态有多糟。当时我住在一幢滨海别墅里,院子里开着芬芳美丽的花朵,甚至还附赠园丁和厨师各一名,真可谓人间仙境。我想与某人分享这个新生活(但我指的当然不是结婚,我仍坚守每天早上唸不再婚咒的习惯)。我要的不只是一名性伴侣,而是能有人与我分享在这世上最美的地方所过的新生活。但是我愈努力寻找,反而愈找不着,即使我有一句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的搭讪台词:「若你没什么要紧事,何不到我在加勒比海的别墅坐坐?」
有天晚上,我对一名女性说了这句理应无往不利的搭讪金句。她刚到格瑞那达(Grenada)不久,那座岛屿风景如画,会让人渐渐爱上它。后来我们到游艇俱乐部酒吧聊天,我觉得她很风趣,于是请她再多陪我一会儿,别这么快就回游艇上工作。她看着我的眼睛说:「不要,你和我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太黏人了。」我彷彿被子弹打中,顿时跌坐在椅子上,哑口无言。因为太错愕了,我久久不能言语,最后才勉强挤出:「谢啦,妳这句话还真是暮鼓晨钟哪。」我知道她说的一点也没错;我知道必须先把日子过好,才可能得到朝思暮想的那种真感情。
在那之后,耐人寻味的事发生了:一旦放下迫切想找人谈恋爱的念头,在我的生活中,反而开始出现愿意跟我交往的人。最后,亲爱的玛格丽特,亦即本书真正的灵感来源,进入我的生命里。之后我们的生活,就像浪漫喜剧描绘的那种情景,那些喜剧,我还曾斥之为无稽呢。
不过,这些是后话了。在那之前,我得先学会自己并非「命中注定」要孑然一身,也并非「命中注定」必须委屈地谈一场又一场失败的恋情。我必须学会:虽然生命中每一段失败的恋情都是我自己创造的,但相对的也能创造出我自己想要的那种甜蜜感情!
我是在加勒比海地区开始跨出第一步,在体验到一次科学上的顿悟之后。那次顿悟,我在第一本着作《信念的力量》(The Biology of Belief)里提到过。当我在琢磨细胞研究的结果时,发现细胞并不是由基因控制的,人类亦然。那顿悟的一刻,也是我转变的开始:我从一个抱持不可知论的科学家,变成一个引述鲁米名言的科学家,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在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堂,也相信永恆的生命超越了肉体。我也将那次转变的历程,记载在《信念的力量》书中。
在那一刻,我也开始从一个罹患恐婚症的怀疑论者,转变成终于能对生命中每一段失败的恋情负责的成人,明白自己有能力创造理想的恋情。在这本书里,我将利用在《信念的力量》(及其他)书中简要说明的科学观念,记述我那次的转变。我将解释荷尔蒙、神经化学物质、基因,或有欠理想的家庭教育,为何不是无法创造自己想要的那种人际关系的原因。信念,才是你无法找到、无法体验那种亲密关系的主因。只要信念改变,人际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其实有四颗心在发挥作用。除非对这四颗心如何互相抗衡(即使出发点是善意的)有所了解,否则将一直在爱情路上「寻寻觅觅,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这就是为什么励志书籍与心理治疗往往只能充实知识,却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为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其实有四颗心,但这些书籍却只处理了其中两个!
回想你一生中最荡气回肠的那场恋情,那场让你爱得无法自拔、「轰轰烈烈的爱情」。你们接连数天做爱做个不停,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不吃不喝也没关系:这就是原本应该永远持续下去的「蜜月效应」。然而,蜜月期却往往演变成三天两头的争吵,或离婚,或互相容忍。幸好这不是蜜月期过后唯一的结局。
你可能以为自己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纯属巧合,或只是错觉,而最后的幻灭则纯属运气不佳。但在这本书里,我将解释你是如何创造、又是如何扼杀了生活中的蜜月效应。只要知道这效应是如何创造与失去的,你就能跟我一样,不再埋怨自己感情运不佳,继而创造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那种感情,连好莱坞制作人看了都会想改编成电影!
我可是经历了数十年的失败,才终于展现出这样的结果!因为有太多人询问我和玛格丽特是如何维系感情的,因此我们将于后记解释这十七年来,我们如何创造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种蜜月效应,以及今后将如何持续下去。之所以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是因为对人类来说,爱不但是最强效的成长因子,也具有感染力!你会发现,当你在生活中创造出蜜月效应之后,跟你一样心中有爱的人也会被吸引到你身边,而且人愈多、愈快乐。让我们听从鲁米在八百年前提出的忠告,陶醉在对彼此的爱里,如此地球才终能进化为一处更美好的处所,届时每一个有机体都能在地球上活出属于自己的天堂。希望这本书能让你跟在加勒比海地区那一刻的我一样,迈开步伐,踏上在人生中的每一天创造蜜月效应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