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效应:在人间创造情爱天堂的科学

蜜月效应:在人间创造情爱天堂的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uce Lipton
图书标签:
  • 爱情
  • 婚姻
  • 亲密关系
  • 性科学
  • 心理学
  • 情感
  • 幸福
  • 沟通
  • 伴侣
  • 蜜月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畅销书《信念的力量》作者布鲁斯‧立普顿博士 动人力作

  所谓的蜜月效应,
  是在浓情密意时感受到的一种幸福、热情、活力、健康的状态。
  在此状态中,你会觉得人生真是美好,
  于是迫不及待想起床,展开全新的一天,
  也会觉得活着真好而想感谢宇宙。

  你的信念,才是让你无法找到及体验那种亲密关系的主因。
  只要改变信念,就能在生活中创造蜜月效应,
  所有的人际关系也将会建立在爱、合作与沟通的基础上,
  进而创造「人间天堂」。

  ◎我们正在创造自己的人际关系

  蜜月效应并非偶发事件或机缘巧合,而是个人信念所创造出来的实相!

  布鲁斯‧立普顿博士在书中披露了蜜月效应如何显现,又为何无法持续下去。他解释了为何荷尔蒙、神经化学物质、基因,或有欠理想的家庭教育,不是无法创造自己想要的那种人际关系的原因;同时,他也探讨量子物理学(好振动)、生物化学(爱情药水)、心理学(意识心与潜意识心)等,对于创造及维持如胶似漆的感情有何影响。

  我们是用信念创造生活,也把这些信念发送到周遭的能量环境中。我们正在创造自己的人际关系。明白此一概念,便能自由创造出自己想要的各种人际关系!

  ◎意识心与潜意识心

  浓情密意的两人生活,不只牵涉到两颗意识心,还有两人各自的潜意识心。这「多出来」的两颗潜意识心,可能会摧毁这段原本幸福美满的感情。因为当意识心不再注意此时此刻,我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预设的行为,也就是成长过程中习得的行为。对许多夫妻而言,一旦潜意识的程式浮现,蜜月的光环便将迅速消退。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可以用来重新编写潜意识心程式的工具,以帮助你移除在生活中阻碍你创造及维持蜜月效应的那些无形障碍。

  因此,只要移除潜意识程式里的障碍,将意识心的愿望、渴望与抱负,编写入潜意识心里,便能随心所欲地过着有创造力的、浪漫的、梦想成真的生活,创造出永恆的蜜月。之后即使切换至自动导航模式,也绝不会做出之前那些恶劣的行为,因为潜意识程式将符合意识心的渴望与愿望。当情侣或夫妻的四颗心连成一线,就能变回刚恋爱那几天讨人喜欢的模样。

  ◎创造人间天堂

  虽然本书内容主要探讨个人能如何创造或重燃美妙的感情,但作者也解释了由「人间天堂」这种感情所创造出的能量,能够以何种方式疗癒地球并拯救人类。对人类来说,爱不但是最强效的成长因子,也具有感染力!你当在生活中创造出蜜月效应之后,跟你一样心中有爱的人也会被吸引到你身边,而且人越多、越快乐。

各界好评

  一项着实出色的成就……喜乐充盈的一生,尽陈于一本精简的书稿中。这本书我读了又读,爱不释手,每一分钟都乐在其中。——伟恩‧戴尔(Wayne W. Dyer)博士

  布鲁斯‧立普顿的这本着作,是我读过最棒的一本探讨爱情的书籍,无论从个人或星球的角度来说皆是如此,而我在这个领域可称得上是博览群书!我与布鲁斯及其爱妻玛格丽特私交甚笃。他们感情融洽,相知相惜,创意十足,且具有感染力。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在人间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布鲁斯倡导新科学原理,也使用这些原理来教导、解释,并鼓励所有人体现自己一直渴望得到的那种爱。——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琼恩‧波利森科博士(Joan Borysenko)/畅销书《关照身体,修复心灵》(Minding the Body, Mending the Mind)作者

  《蜜月效应》从细胞的层次来诠释亲密关系的魔力,同时教导我们如何为自己创造出这样的关系。——医学博士、妇产科医师暨克莉斯汀‧诺斯鲁普(Christiane Northrup)/《纽约时报》畅销书《女性的身体,女性的智慧》(Women’s Bodies, Women’s Wisdom)、《更年期的智慧》(The Wisdom of Menopause)作者

  倘使你曾疑惑原本令人悸动的一段新恋情,为何顿失魔力与光辉,你一定会想读这本书。《蜜月效应》绝对能让我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再度绽放光芒、重获新生,因为这本书能让我们了解与他人相处背后的科学,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採用最好的方法与策略,顺利与他人建立关系。——雪柔‧理察森(Cheryl Richardson)/《创造生命奇蹟:你的人生不一样》(You Can Create an Exceptional Life)、《自我照顾的极致艺术》(The Art of Extreme Self-Care)、《明明白白的恩典》(The Unmistakable Touch of Grace)、《为生命奋斗》(Stand Up for Your Life)、《人生New起来》(Life Makeovers),以及《生活慢慢来》(Take Time for Your Life)作者

  布鲁斯‧立普顿这本着作探讨的是情爱关系背后的科学,内容妙趣横生,读来趣味无穷!他清楚说明情侣或夫妻不仅能从量子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心理学当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能提升觉察力并增进感情。任何希望情侣或夫妻关系和乐,或已拥有这种关系并想维持下去的人,这本书非读不可!——盖‧汉德瑞克博士(Gay Hendricks)/《大跳跃》(The Big Leap,与凯瑟琳‧汉德瑞克〔Kathlyn Hendricks〕合着)及《有意识的爱》(Conscious Loving)作者

  只要是正努力在感情中强化爱与信任感的夫妻或情侣,一定要读《蜜月效应》这本书!布鲁斯‧立普顿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爱情魔力背后的科学,内容引人入胜、激励人心,最重要的是还发人深省!——艾莉儿‧福特(Arielle Ford)/《侘寂爱情》(Wabi Sabi Love)作者

  这本书解释我们如何坠入情网,又如何在蜜月效应消逝时情意尽失,内容精彩绝伦,说明鞭辟入里。可喜的是,布鲁斯‧立普顿也清楚说明只要修正潜意识程式,扭转自己最根本的模式,便能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重温蜜月效应。立普顿借助细胞生物学、惰性气体研究、觉知教养及其他学理,论点阐述清楚详尽,内容简单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却收获丰硕。立普顿的作品一向不负众望,本书也不例外!——妮基‧史卡利(Nicki Scully)/《炼金疗癒法》(Alchemical Healing)、《星球疗癒》(Planetary Healing)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的、与《蜜月效应:在人间创造情爱天堂的科学》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风格自然流畅。 --- 《星尘编年史:文明的兴衰与宇宙的低语》 内容简介 作者: 艾莉森·维恩 (Allison Vane)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历史哲学 一封来自宇宙边缘的信笺,一段关于时间和永恒的史诗。 《星尘编年史:文明的兴衰与宇宙的低语》并非一部单纯的太空冒险小说,它是一部恢弘的宇宙历史画卷,一则对智慧生命在无垠时空中命运的深刻哲学探讨。本书以一个跨越数百万年的时间跨度,描绘了银河系中数个截然不同却又命运交织的文明的崛起、辉煌、衰落与最终的回归。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大静默期”——一个在已知宇宙史上被刻意抹除的时代——展开。数千年前,一个被称作“先驱者”的超级文明突然集体消失,只留下庞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遗迹和一些无法破解的量子信息碎片。我们的叙事从一个偏远星系的边缘开始,聚焦于三个主要文明群落: 1. 泰坦之子(The Sons of Tytan): 他们是工程学的绝对大师,生活在一个完全由人工控制的戴森球群中。泰坦之子信奉“秩序即永恒”的信条,他们将情感视为系统中的不稳定变量,并通过严格的基因编辑和社会结构来消除所有形式的随机性。小说深入探讨了他们的社会结构——一个高度优化的蜂巢思维,以及这种完美秩序下,个体意识逐渐被蚕食的悲剧。他们的科技巅峰在于“时序锚点”,一种理论上能够固定局部时空熵增的技术。然而,当他们试图用这项技术来“冻结”文明的黄金时代时,却引发了一系列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 2. 虚空行者(The Void Walkers): 与泰坦之子的绝对秩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虚空行者是游牧式的、精神驱动的生命体。他们放弃了对固定家园的执着,而是通过深空航行,与宇宙背景辐射进行低频交流。他们掌握了一种被称为“共振心智”的技术,能够以近乎瞬时的方式共享经验和知识,但这种共享也意味着个体的“自我”边界变得极其模糊。本书细致描绘了虚空行者在面对极端环境(如白洞边缘的引力潮汐)时,如何通过集体意识的调整来适应和生存。他们相信,宇宙的真正智慧并不存在于信息本身,而存在于信息传递的“间隙”之中。 3. 艾欧尼亚残余(The Ionian Remnant): 这个文明是本书中唯一保留了大量前“先驱者”时代历史记载的群体。他们曾是银河系中央星区的霸主,但在一次被称为“大裂解”的事件中,文明的核心结构崩溃,知识和技术大量流失。艾欧尼亚人现在挣扎于重建的边缘,他们既渴望恢复旧日的荣光,又对先驱者留下的力量心存恐惧。主人公之一,考古学家兼语言学家卡莱尔·杜兰特,正是艾欧尼亚人。他毕生的追求是解读“低语之环”——一个围绕着已消亡的仙女座旋臂构建的巨型信息存储阵列。 核心冲突与哲学深度 故事的高潮,是卡莱尔和一位叛逃的泰坦之子工程师,在一次穿越禁区的联合探险中,发现了“大静默期”背后的真相。他们发现,先驱者并非被外部力量消灭,而是主动选择了“退隐”。他们破解了宇宙存在的根本悖论——即智慧的终极形态必然导致对存在意义的彻底质疑,从而引发了对“停止演化”的集体渴望。 本书深入探讨了几个尖锐的问题: 熵与意义: 在一个注定走向热寂的宇宙中,文明的努力究竟有何意义?是无谓的挣扎,还是在局部创造秩序的抗争本身就是意义? 效率与人性: 极端效率的社会(如泰坦之子)是否必然扼杀创造力与自由意志? 时间与记忆: 当记忆可以被完美储存或删除时,历史的“重量”还存在吗? 维恩的笔触细腻而宏大,她不仅构建了令人信服的物理定律和前沿技术(例如零点能驱动、跨维度折叠),更重要的是,她成功地将这些冰冷的科学概念与饱含人性的冲突和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读者将跟随主角们,穿梭于宏伟的星际废墟和幽暗的哲学迷宫中,体验一场关于文明的兴衰、记忆的价值,以及在无尽的星尘中寻找一丝永恒的低语的史诗之旅。 《星尘编年史》是一部需要静心阅读的巨著,它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宇宙尺度的想象,更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明轨迹和存在的价值。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布鲁斯‧立普顿(Bruce Lipton)


  细胞生物学家与演讲家,为国际公认连结科学与心灵的权威。曾任职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之后亦曾于史丹福大学进行史无前例的干细胞研究。曾着作畅销书《信念的力量》(The Biology of Belief ),近作为与史帝夫‧柏曼(Steve Bhaerman)合着的《自发性演化》(Spontaneous Evolution)。布鲁斯‧立普顿于二〇〇九年荣获颇负盛名的(日本)五井和平奖,彰显他在促进世界和谐方面的科学贡献。

  个人网站:www.brucelipton.com

译者简介

张琇云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硕士,于译界耕耘二十载,深觉译土浩淼、译者道远,以及莫非定律之难逃。译作二十余本,包括《灵性歧路》、《前世今生爱未央》、《奇蹟,正在发生》、《超越:生命的幸福之道》、《疗癒密码》、《追逐日光》、《圣境香格里拉》……等,每本都是心血结晶,都是最爱。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建立关系的驱力
第2章 好的能量振动
第3章 爱情药水
第4章 四颗心,四种心思
第5章 惰性气体:散播和平、爱与圣罗勒茶
后记

附录1:蜜月效应检核表
附录2:可用于电影治疗的喜剧片
参考资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图书序言

前言

  错过了爱而走完一生
  是虚掷光阴的旅程
  爱这一潭生之泉涌
  唯有真心与灵魂能饮尽

 
─鲁米(Rumi)

  年轻时,若有人告诉我,我会写一本谈情论爱的书,我绝对会回应你是疯了不成。当时的我认为爱情是诗人与好莱坞制作人杜撰的神话,只会让人心情低落,因为爱情可望而不可及。永恆的爱?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算了吧!

  通常成长于什么样的环境,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造化,我也不例外。我的家庭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父母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区分出不同等级的生活,这就是何以有些人从事苦力粗活却只能勉强餬口,有些人则因为担任白领管理阶层,有着一双软嫩的手,日子过得舒适安逸。显然我父母抱持的理念是:「不好好读书,这辈子就别想要有出息。」

  可想而知,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只要是能让我增长知识的事,我父母一向全力相挺。我清楚记得二年级时,在诺瓦克老师的课堂上初次见到奇妙的微生物世界:有单细胞的阿米巴原虫和美丽的单细胞海藻,例如名字取得很有意思的「水绵」(spirogyra)。上完课,我非常激动,于是在放学后立刻冲回家,拜託妈妈买一部显微镜给我。她二话不说,立刻开车载我到店里,买下我生平第一部显微镜。这个反应,跟我之前大吵大闹,吵着要买跟罗伊.罗杰斯(Roy Rogers)同款的西部牛仔帽、六连发左轮手枪和枪套,可真是南辕北辙!

  虽然我崇拜过罗伊.罗杰斯,但亚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才是我年少时的偶像。他集结了我喜欢的米奇.曼托(Mickey Mantle)、卡莱.葛伦(Cary Grant) 和猫王艾维斯.普里斯莱(Elvis Presley)等人的特点于一身。爱因斯坦那张舌头微伸、白发在头上炸开的照片,我百看不厌。我也很喜欢看他出现在我家客厅那部电视的小萤幕里(当时电视才刚问世),他看起来就像个和蔼、聪明、顽皮的老爷爷。

  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爱因斯坦跟我父亲一样,都是犹太移民,而且他还凭借着傲人的科学本领,洗刷了身为犹太人的污名。我是在纽约州威彻斯特郡(Westchester County)长大的,那段期间,偶尔我会感觉自己被人排挤,因为镇上有些父母担心我会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Bolshevism),所以不让孩子跟我玩在一起。因此,当我知道爱因斯坦非但未遭人排挤,还是个备受世人尊崇及景仰的犹太人,我感到与有荣焉,也放下了心上的一块大石头。

  用心教学的老师、教育至上的家庭,再加上我自己盯着显微镜看数小时也不厌倦的热情,最后造就了我这位细胞生物学博士,也让我取得威斯康辛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终身职。不过说来讽刺,我反而是在辞去威斯康辛大学的教职,转而探索量子力学等「新科学」之后,才真正懂得自己年少时的偶像爱因斯坦对世界的贡献,有多么深远卓着。

  虽然我的学术成就如日中天,但在其他领域却是标准的一事无成,尤其是感情领域。我二十多岁就结婚了,但当时的我太年轻,也不大能控制情绪,根本不适合经营婚姻这么重要的人际关系。婚后第十年,有一天我知会父亲我正在办理离婚手续。他坚决反对,还告诫我「婚姻如事业,要公事公办」。

  事后回想起来,父亲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反应,也是情有可原。一九一九年,他离开俄罗斯移民到美国,那个年代的俄罗斯革命方兴未艾,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死伤无数,难以想像父亲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多么艰辛,连活不活得下去都是个问题。因此,父亲对感情的定义,就是一种工作伙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婚姻只是生存下去的一种方式,类似一八○○年代定居在美国蛮荒西部、胼手胝足的拓荒者招募邮购新娘的情形。

  我父母的婚姻,反映了父亲「事业至上」的态度,只是在美国出生的母亲并不认同父亲的理念。他们一週在一起工作六天,家庭和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但印象中,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从未见过他们亲嘴或卿卿我我的表现。我十一、二岁时,父母的婚姻显然已经名存实亡。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让母亲满心怨怼,也因此父亲的酒愈喝愈凶,两人不时恶言相向,原本和谐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父母争吵时,我和弟弟、妹妹便往衣橱里躲。即便父母最后决定分房睡,家中也总是弥漫着一股一触即发的气氛。

  我的父母和许多一九五○年代的传统夫妻一样,婚姻生活过得再怎么不快乐,也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等小弟离家念大学,他们就离婚了。真希望当时他们知道:日后子女若是有样学样,夫妻感情也不会和睦,如此所造成的伤害之大,倒不如他们早日分开。

  我原本以为,我们家之所以分崩离析,父亲是罪魁祸首。但在心智成熟度与日俱增的同时,我也愈来愈明白母亲对于夫妻失和、家庭破裂也难辞其咎。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明白他们的行为如何被编写入我的潜意识里,又如何影响了我。也因为如此,无论我再怎么努力,都无法与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女性营造甜蜜的感情。

  那几年,我也活在痛苦之中。离婚让我痛彻心扉,一想到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椎心泣血的痛。她们现在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又具有爱心,但当时她们还只是稚气的小女孩呀。离婚的伤实在是太痛了,致使我立下绝不再婚的誓言。人世间并无真爱,至少我这么认为。于是十七年来,我在每天刮胡子时,都会反覆唸诵「我绝不再婚,我绝不再婚」这句真言。

  可想而知,我不是在谈恋爱时会许下海誓山盟的那种人!可是尽管每天早上都唸那句真言,我却无法不理会小至单细胞生物,大至体内有五十兆细胞的人类,只要是有机体,都会有的一种生理必然性(biological imperative),亦即与另一个有机体建立关系的驱力。

  我经历的第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着很老套的剧情:一个情绪障碍症状严重的老男人,爱上一名年轻女子,经历了一场由荷尔蒙引起的火热恋情,心智年龄也骤降为青少年。那一年,我整个人飘飘然的,天天快乐似神仙,因为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爱情药水」,亦即那些神经化学物质与荷尔蒙(第三章将介绍这些化学物质)。可想而知,我那青少年般的爱情终有坠落、烧毁的一天(她说她需要「空间」,说完便骑着脚踏车扬长而去,才骑没多远,便投入一位心血管外科医师的怀里)。之后一年,我待在空盪盪的大房子里,沉浸在痛苦中,为了那位弃我而去的女子伤心难过。对海洛因上瘾者来说,突然戒断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对失恋后体内的荷尔蒙与神经化学物质回复至平常状态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某个寒冷冬日,人在威斯康辛州的我,(照例)正一人独坐思念那名弃我而去的女子时,突然有个念头窜起:「该死!别再烦我了!」孰料念头一起,立刻有个智者之声回答说(这声音偶尔会在关键时刻出现):「布鲁斯,她跟你分手,不就是不想再烦你了吗?」我哈哈大笑起来,果然一笑解千愁。此后,只要我又钻牛角尖,便放声大笑。最后,我用笑熬过了那段孤僻期!

  虽然很久之后我才重新振作起来。

  等我搬到加勒比海地区,在一所境外医学院任教时,才看清楚自己的状态有多糟。当时我住在一幢滨海别墅里,院子里开着芬芳美丽的花朵,甚至还附赠园丁和厨师各一名,真可谓人间仙境。我想与某人分享这个新生活(但我指的当然不是结婚,我仍坚守每天早上唸不再婚咒的习惯)。我要的不只是一名性伴侣,而是能有人与我分享在这世上最美的地方所过的新生活。但是我愈努力寻找,反而愈找不着,即使我有一句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的搭讪台词:「若你没什么要紧事,何不到我在加勒比海的别墅坐坐?」

  有天晚上,我对一名女性说了这句理应无往不利的搭讪金句。她刚到格瑞那达(Grenada)不久,那座岛屿风景如画,会让人渐渐爱上它。后来我们到游艇俱乐部酒吧聊天,我觉得她很风趣,于是请她再多陪我一会儿,别这么快就回游艇上工作。她看着我的眼睛说:「不要,你和我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太黏人了。」我彷彿被子弹打中,顿时跌坐在椅子上,哑口无言。因为太错愕了,我久久不能言语,最后才勉强挤出:「谢啦,妳这句话还真是暮鼓晨钟哪。」我知道她说的一点也没错;我知道必须先把日子过好,才可能得到朝思暮想的那种真感情。

  在那之后,耐人寻味的事发生了:一旦放下迫切想找人谈恋爱的念头,在我的生活中,反而开始出现愿意跟我交往的人。最后,亲爱的玛格丽特,亦即本书真正的灵感来源,进入我的生命里。之后我们的生活,就像浪漫喜剧描绘的那种情景,那些喜剧,我还曾斥之为无稽呢。

  不过,这些是后话了。在那之前,我得先学会自己并非「命中注定」要孑然一身,也并非「命中注定」必须委屈地谈一场又一场失败的恋情。我必须学会:虽然生命中每一段失败的恋情都是我自己创造的,但相对的也能创造出我自己想要的那种甜蜜感情!

  我是在加勒比海地区开始跨出第一步,在体验到一次科学上的顿悟之后。那次顿悟,我在第一本着作《信念的力量》(The Biology of Belief)里提到过。当我在琢磨细胞研究的结果时,发现细胞并不是由基因控制的,人类亦然。那顿悟的一刻,也是我转变的开始:我从一个抱持不可知论的科学家,变成一个引述鲁米名言的科学家,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在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堂,也相信永恆的生命超越了肉体。我也将那次转变的历程,记载在《信念的力量》书中。

  在那一刻,我也开始从一个罹患恐婚症的怀疑论者,转变成终于能对生命中每一段失败的恋情负责的成人,明白自己有能力创造理想的恋情。在这本书里,我将利用在《信念的力量》(及其他)书中简要说明的科学观念,记述我那次的转变。我将解释荷尔蒙、神经化学物质、基因,或有欠理想的家庭教育,为何不是无法创造自己想要的那种人际关系的原因。信念,才是你无法找到、无法体验那种亲密关系的主因。只要信念改变,人际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其实有四颗心在发挥作用。除非对这四颗心如何互相抗衡(即使出发点是善意的)有所了解,否则将一直在爱情路上「寻寻觅觅,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这就是为什么励志书籍与心理治疗往往只能充实知识,却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为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其实有四颗心,但这些书籍却只处理了其中两个!

  回想你一生中最荡气回肠的那场恋情,那场让你爱得无法自拔、「轰轰烈烈的爱情」。你们接连数天做爱做个不停,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不吃不喝也没关系:这就是原本应该永远持续下去的「蜜月效应」。然而,蜜月期却往往演变成三天两头的争吵,或离婚,或互相容忍。幸好这不是蜜月期过后唯一的结局。

  你可能以为自己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纯属巧合,或只是错觉,而最后的幻灭则纯属运气不佳。但在这本书里,我将解释你是如何创造、又是如何扼杀了生活中的蜜月效应。只要知道这效应是如何创造与失去的,你就能跟我一样,不再埋怨自己感情运不佳,继而创造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那种感情,连好莱坞制作人看了都会想改编成电影!

  我可是经历了数十年的失败,才终于展现出这样的结果!因为有太多人询问我和玛格丽特是如何维系感情的,因此我们将于后记解释这十七年来,我们如何创造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种蜜月效应,以及今后将如何持续下去。之所以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是因为对人类来说,爱不但是最强效的成长因子,也具有感染力!你会发现,当你在生活中创造出蜜月效应之后,跟你一样心中有爱的人也会被吸引到你身边,而且人愈多、愈快乐。让我们听从鲁米在八百年前提出的忠告,陶醉在对彼此的爱里,如此地球才终能进化为一处更美好的处所,届时每一个有机体都能在地球上活出属于自己的天堂。希望这本书能让你跟在加勒比海地区那一刻的我一样,迈开步伐,踏上在人生中的每一天创造蜜月效应的旅程。
 

图书试读

第1 章 建立关系的驱力

我们无法想像有哪种生命形式
能遗世独立,
与其他生命形式毫无瓜葛。
—路易士.汤玛斯(Lewis Thomas)

倘若你曾经历多次失败的恋情,可能会怀疑为何还要继续尝试下去。我敢打包票,你之所以坚持下去,不只是为了那段(有时为期短暂的)美好时光,也不是因为有些电视广告以热带岛屿的恩爱夫妻为主角,看了令人心动。尽管失恋的战果辉煌,尽管离婚的统计数据令人心寒,你仍然坚持下去,这是因为「与他人建立关系」是人类与生俱有的本能。人类本来就不该离群索居。

有个基本的生理必然性驱使着你,也驱使着地球上的每个有机体成群结队,与其他有机体建立关系。无论意识到也好,不知道也罢,你都会出于生物本能而想与他人结交。更确切地说,个体聚在一起,组成群落(community),是推动生物演化的主要驱力,而这种群聚现象始于两个个体。我称此现象为「自发性演化」(spontaneous evolution),也在同名的《自发性演化》一书中加以阐述。

当然,还有其他为了确保个体及物种生存而存在的生理必然性,诸如觅食、性、成长、保护等驱力,以及难以解释的、为生存而战的强烈驱力。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生存意志这个程式如何被编写入细胞里,也不知道它被编写于何处,但无庸置疑的是,没有生物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性命。当你试图杀死细菌这最原始的有机体时,想必它不会说:「好吧,我等你来杀我。」反之,为了保住自己的一条小命,它会竭尽所能、想尽办法逃走。

当生理驱力未得到满足,当生命受到威胁,我们会在内心深处感觉到似乎有哪里不对劲,而且这种感觉甚至会在意识心察觉到有危险之前就出现。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人有这种直觉感受:许多人在思索地球环境遭到破坏,以及破坏地球环境的人类还能存活多久等这些问题时,会觉得胸口闷闷的。虽然本书内容主要探讨个人能如何创造或重燃美妙的感情,但我将在最后一章解释由「人间天堂」这种感情所创造出的能量,能以何种方式疗癒地球并拯救人类。

用户评价

评分

《蜜月效应》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几年来读到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部关于爱情的著作了。它让我明白,爱情这东西,并非只能靠感觉或者运气,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可见的科学逻辑。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生物学的一些前沿知识,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很多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恋爱中的现象,在这本书的解释下,都变得清晰而合理。例如,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会那么“上头”,那种感觉又是如何随着时间慢慢变化,书中都给出了科学的答案,让我不再对感情的起伏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解释”层面,而是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教你如何去主动地创造和维持那种让人心动的“蜜月效应”,如何让爱情保持新鲜感和活力。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说明书,教你如何组装和维护一段美好的关系,让我觉得在经营爱情这件事上,我不再是盲目摸索,而是有了科学的指导,可以更加自信和有方向。

评分

这本书,名为《蜜月效应》,着实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心灵鸡汤”或者“浪漫童话”的爱情读物,它以一种极其务实且极具启发性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情爱关系中的核心动力。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一种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爱情的面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吸引力”和“依恋”的科学解释,不再是模糊不清的“感觉”,而是背后一系列精妙的生物化学机制在起作用。这让我对爱情有了更客观、更理性的认识,也消除了许多不必要的担忧和幻想。更让我欣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本“行动指南”。它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科学知识,去改善和升华自己的感情生活,创造更持久、更深刻的情爱连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解锁幸福爱情的钥匙,对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情爱天堂”充满了信心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蜜月效应:在人间创造情爱天堂的科学》,着实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爱情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可控的视角。我一直以为,爱情是一种玄而又玄的神秘体验,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科学的严谨性融入到对亲密关系的探讨中,让我惊叹不已。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大脑中的化学反应、荷尔蒙变化以及心理机制在爱情中的关键作用,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飘渺的情感体验,具象化为一系列可以理解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维持激情”和“加深依恋”的章节,它提供的并非是空洞的建议,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实操指南,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意识地去创造和维系一段健康、长久的爱情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理论,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创造”爱情的实用手册,让我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塑造我想要的“情爱天堂”,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它的到来。

评分

这本《蜜月效应》简直就像一本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完全被颠覆了。以前总觉得爱情是缘分,是命中注定,充满了神秘感,却也因此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力。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科学、理性的角度,一点点解开了那些让我困惑的“为什么”。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讲道理的书,而是深入到我们大脑的化学反应、心理模式,甚至是身体荷尔蒙的变化,告诉你,原来我们感受到的一切“甜蜜”、“激情”、“依恋”,背后都有着如此清晰的科学原理。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就像在跟我聊天一样,没有那些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刚在一起时那令人晕眩的迷恋感,为什么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又或者是什么样的互动模式能够重新点燃激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共同经历”和“新奇感”的部分,以前只是凭感觉去做,现在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知道了如何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这些能够巩固和升华感情的时刻,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爱情,而是可以主动地去经营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情爱天堂”。这本书真的太有用了,让我对爱情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情感连接,尤其是爱情,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关于爱情的书籍,要么过于浪漫化,要么流于泛泛而谈。直到我遇到《蜜月效应》,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爱情的认知。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科学的力量引入到探究最微妙、最难捉摸的人类情感之中。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令人信服的“蜜月效应”理论。我读完后,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恋爱中的种种现象,背后都有着如此清晰的科学解释。书中对于大脑中的多巴胺、催产素等化学物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描述,让我对爱情的“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有意识的调整和努力,来维持和深化亲密关系。它让我明白,爱情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去经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我们创造美好爱情的能力,让我们不再是爱情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它积极的创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