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以「满洲」这块土地为中心,
纵向书写它从上古时代到20世纪的二千年历史,
并横向剖析它的独特性和宪制演化
本书的满洲国,不是狭义上1932~1945年日本扶植下成立的「满洲国」,而是广义的概念,指的是历史上在满洲这片广袤土地上建立的各个政权、它们之间的宪政演变关系、及可能被建构出来的民族共同体。
因此,本书跳出古代东亚的王朝谱系和20世纪的中国中心正统观,也不以「东北」这种「地方」身分来书写,而首次以「满洲」这块土地为中心,纵向书写它从上古时代到20世纪的二千年历史,并横向剖析它的独特性和宪制演化。
「满洲」(Manchu)是皇太极创造的词汇,最初的意思指的是结合满洲人、蒙古人、朝鲜人、生活在辽东但已经满化的汉人等新的人类集团、一个想像的共同体。「满洲」(Manchuria)一词也是英语系国家用来称唿今日包括中国东北、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在内的土地。本书作者刘仲敬借用了这个概念,但他指出,「满洲」的历史地理范围,不仅仅是指今天中国东北的行政区域,而是包含了今日河北(燕地)、胶东半岛的泰山以东(齐地)、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东蒙古,一直到俄罗斯滨海区这一块广袤的土地;它和古代日本的关系也一直非常密切,「满洲海盗」出没的日本海一直是古代满洲、日本和朝鲜之间的交通和文化纽带。
作者採用了文化人类学的分析方法,放弃「中国」这个政治概念,而是以东亚、内亚和东北亚文化区作为分析和诠释框架。作者认为,中古以前的满洲都是内亚文化的一个东北亚分支,强烈受到内亚草原文化的影响。蒙古高原到满洲之间的「黑貂之路」就像「丝绸之路」一样,是内亚技术和文化的输液管道。13~15世纪的蒙古帝国,意味着内亚在文化和政治上主导东北亚和东亚的时代。之后内亚衰微,东北亚崛起。对应传统的中国史学解释,就是清帝国统治了中国、蒙古、准格尔地区和西藏的17~19世纪。
如果从政权更迭的角度看满洲的二千年演变,则在兴隆洼与夏家店文化(上古时代)之后,首次出现的国家组织形式是燕国(前10~西元2世纪)、之后大致有高句丽(5~7世纪)、渤海国(7~10世纪),再次是辽(10~12世纪)和金(12~13世纪),然后是满清(17~19世纪)覆盖整个东北亚、东亚和内亚,终止于溥仪的满洲国(1945年),满洲最后被纳入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书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的通史。作者的关切点是从宪制的角度分析满洲国家的历史演化。比如作者认为,高句丽自身的政治组织,最初是比较松散的专业集团联盟,其王权随着军事和战争而加强,逐渐变成军国主义和封建联盟体系并存的二元国家。高句丽在和唐帝国争夺朝贡体系的主导权而失败,意味着东北亚取代内亚而主导东亚(中国)的过程,要往后三百年才由辽金部分实现。渤海国则是高句丽的后继国家,也承袭了高句丽的二元性。
本书是刘仲敬「民族发明学」理论架构下的产物。民族发明是一种17~20世纪的全球现象,民族发明的结果,是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取代了过去的封建王国和帝国。最初发生在西欧、比如英法德的民族发明,引发了鄂图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崩解,从而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在东亚也是如此,满清帝国朝贡体系的瓦解,导致亚洲东部出现了中华民国、蒙古国、东突、北韩、南韩、满洲国等新兴民族国家。梁启超发明的「中华民族」,就是现代中国想承接大清五族共和的疆域和遗产,打造民族国家而使用的政治概念,本身也是民族发明的一部分。然而中华民族本质上是一种「帝国超民族主义」,它试图整合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族群而打造现代民族国家,难度巨大,故产生种种问题。
作者认为,从满洲的地理、历史和宪制演化来看,「满洲民族」具备丰厚的基础和一致性。而从这一视角窥探满洲,也发现藏在考古发现和汉文史料下面的「另一种满洲史」,比如高句丽和唐国争夺朝贡体系主导权、比如契丹和渤海的关系犹如国共对峙、比如「Easy Money」使勃极烈制度由盛转衰、比如「满洲大宪章」的覆灭和政治自由的丧失,等等,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惯常认知。这也是本书作为历史书写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