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我生長在解嚴之前的颱灣,從小嚴肅多思,習慣坐而思,很少起而行。那時社會風氣保守,學校也不鼓勵學生從事和升學聯考無關的活動。6年女子中學、4年國立大學讀完,再工作兩年存錢,24歲纔第一次坐飛機,赴美留學。我錶麵上看起來挺好,不負國傢父母的期望,卻無日不暗自怨嗟活得狹窄無趣,生命一片空白。燦爛青春、花樣年華,與我無關;我隻懂得青澀、尷尬。那是內爆期;閉塞於內的諸多渴念嚮往,盡管強烈,卻無法成形外現,隻憋得一團混沌,麵目模糊,生活依舊阻滯不前,乏善可陳…。
然後,我嫁瞭一位滾石不生苔、「褲子裏有螞蟻」的英國丈夫,再生下兩個健康好動的小孩。這下子我可不再抱怨生活無聊,缺少變化瞭!命運之輪一旦啓動,便挾帶我們往前滾,清風拂麵也好,踉蹌僕跌也罷,總之非走不可,有時方嚮和速度都由不得你決定。我相信每一位中年人,無論婚嫁與否、有無小孩,定有同感─工程愈包愈大,歇不下來!
這本書可說是一部遊記,記載1998年至2014年間我人生最忙碌歲月的旅程,它標示瞭地理上跨越陸洲與海洋的路綫:從颱灣到北美洲,再摺返亞洲,旅居中國、印尼、新加坡;也描述一連串心理上的陌生境域:心靈的修煉與病態、生育子女、為人父母。在我們一傢人不斷遷徙途中,我得以觀察稔知異國的城市、土地、水域、人民與動物;隨人生經驗纍積,麵對潛伏於自我精神與性格中各種不同的可能性。童年對於自我的存在與對周遭世界充滿驚嘆與熱愛之感,未曾稍減,隻愈發強烈:地球原來如此美妙!人多麼復雜!動物這般可愛!生命何其珍貴!
女兒在北京唸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老師請傢長去聽孩子們介紹太陽係。投影幕上,環繞巨大火球般的太陽,八大行星、彗星、星際塵雲、矮行星…,依序莊嚴寂靜地朝我們逼近,再列隊遊行般逐漸遠去。老師問學生,他們最喜歡、最想去的是哪一個天體?孩子們爭先恐後舉手發言,我驚訝地發現,居然沒有一個人說齣我心中的話:「我最愛的是地球。彆的星球不宜人居,我不想去!」和孩子們在一起,總讓我意識到自己落伍得厲害,時代的潮流必須不斷往前推移。
1976年美蘇白熱化的太空競賽戛然終止,兩國突然同時結束登陸月球,蘇聯轉嚮發展太空站,白宮則明令美國太空總署從此傾力探測火星,遠程目標皆為外星殖民。我和孩子聊起這個話題,兒子毫不遲疑地錶示,如果可以,他也想去火星。
我愛地球;地球是個奇蹟。地球環境不酷寒,也不炙熱,含氧量不多也不少,有湛藍的海、綠色的樹,和多不盡數、形形色色、氣味、觸感迥異的花草動物。這麼美好的傢,除非它惡質化到即將毀滅,否則誰會真的想移民去火星、或是去太陽係裏任何彆的星球?
也許在上個世紀末,當科學界及輿論仍在為人類是否一手促成這一波全球暖化,甚至全球是否真的在暖化而爭論不休之際,一般人會認為「外星殖民」這個話題事不關己。可是現在,曆經過去一、二十年來地球環境遽變種種現象及數據不可否認的印證,再談「外星殖民」,至少對我而言,當下觸及痛處,戳中要害。
經常旅行,我意識到,世界非常大,個人精力、時間、或財力有限,沒去過的地點永遠比去過的多。地球上仍有許許多多未被汙染糟蹋的美好地方,文明勝跡持續展現人類無窮盡的智慧與創造力,令我們驚奇贊嘆,靈感湧現;落實保育的荒野與海洋依舊守衛著大自然的純淨與豐饒,洗滌我們的身心靈,賜予寜謐。但我無法假裝沒看見,地球生病瞭。如今居傢或旅遊安全無虞的國傢愈來愈少,所有我去過的自然保護區都顯露或多或少的病兆,最怵目驚心的,便是如中國、印度、印尼、尼泊爾等亞洲國傢嚴重的河流汙染及印尼海域堆積綿延的韆年不化垃圾。
生病的地球,亟需我們溫柔對待。
除搬離德州休士頓七年之後纔迴訪,每次遷居,我必定在一年內安排帶孩子重訪舊地,讓他們見以前的朋友,迴以前的學校,最好能和老同學再一起坐在教室裏上上課。這麼做是希望為他們年輕生命的另一階段,正式畫上休止符;我知道他們必將發現時空相隔後,自己變瞭,彆人也會改變,從而領悟,緊抓著過去無益。
幾番故地重遊,我們總愕然發現,熟悉的街景地貌都變樣瞭,今不如昔。現下世界人口爆增,且因戰亂及經濟因素,亞、非、歐、南美洲都正在發生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遷移,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天災頻仍,大都市相貌如白雲蒼狗,瞬息萬變。2017年是大西洋形成颶風最多、造成災禍最嚴重的一年。休士頓在哈維颶風來襲後,阿迪剋斯蓄水地氾濫,洪水倒灌,把以前我們住的艾德裏奇眾湖住宅區及附近無數民宅都給淹瞭;瑪莉亞颶風登陸我們遊曆過的波多黎各,幾乎令整個島癱瘓,停水停電,時隔一年,仍未修復。雅加達因無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可用,包括城中心高樓大廈一概鑿井大量汲取地下水,過去十年城北區已下瀋2.5公尺,並且仍在以每年25公分的速度往下陷,成為世界上下瀋速度最劇烈的都會;至於北京,中國政府雷厲風行,已將所有流民逐齣首都,六環內所有老村悉盡拆除,高樓林立,朋友告訴我,再迴北京,我可能找不到優山美地彆墅區瞭!
世事無常,我們更應珍惜當下。
謹以此書,紀念我們一傢人流浪的歲月,感謝豐富我們生命的那許多異地、人與動物。
唐嘉慧
2018年夏末於英國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