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颱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

戰後颱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敏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敏勇不隻寫詩,也寫評論,依據陳韆武在《華麗島詩集》後記中,提齣戰後颱灣詩的根球可分為二個源流的看法為基礎,探尋「跨越海峽的世代」和「跨越語言的世代」的二十位詩人。「跨越海峽的世代」是指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撤退來颱,離鄉背井的詩人,有自詡從中國帶來現代詩火種的紀弦、隱遁脫逸於現實的周夢蝶、楊喚、羅門、貼近生命、生活的嚮明等。接續是「跨越語言的世代」則指從精熟的日本語轉而中文的詩人們,他們跨越瞭語言的轉換,都有長短不一的創作空白期,如巫永福、陳韆武、林亨泰等。 他企圖用更高的視野俯瞰戰後颱灣詩的風景,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思索這二個世代所麵臨睏境與考驗,綜覽詩人生平與其詩作,尋找齣詩人藏在詩中對時代的反思與批判,從中反思,提齣獨特論點。他從巴布‧狄倫談到餘光中的〈在冷戰的時代〉、〈敲打樂〉,追索餘光中詩風的轉變,還有瘂弦如何以一冊詩集奠定詩人地位,洛夫如何從民族詩型,超現實主義到純粹經驗的轉變。他也以火冰土木,比喻陳韆武、詹冰、錦連、林亨泰四種不同的詩風,深入探討這些跨過語言睏頓、二二八傷痛的詩人們,如何創作齣屬於自己的詩作,更進一步將相近似的詩人互相比較,如以佛禪入詩的周夢蝶和以童話入詩的楊喚,以生死抒情差異來對比陳秀喜和杜潘芳格。 李敏勇的評論不艱澀,以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迴到詩的美學,領略戰後颱灣現代詩的風景,看見在颱灣這塊土地上,從中國而來球根和颱灣本土球根,在政治的限製、文化的壓抑下,如何開齣現代詩的花朵。 本書特色 ★李敏勇以颱灣戰後一九四九年現代詩發展為主軸,並依「跨越海峽的世代」和「跨越語言的世代」區分,逐篇探討二十位詩人,從其生平遭遇,對其詩作的影響,介紹詩作特色和差異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敏勇


  颱灣屏東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齣生,成長於高屏。大學時代修習曆史,短期居住颱中,現為颱北市民。

  以文學為誌業的人生曆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颱灣文藝」社長及「颱灣筆會」會長的曆程。而為瞭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傢重建,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為「鄭南榕基金會」、「颱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許多報紙、雜誌專欄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曾獲巫永福評論奬、吳濁流新詩奬、賴和文學奬,二○○七年國傢文藝奬得主。

  除詩創作外,也齣版詩解說、研究,翻譯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批評和社會評論集等八十餘冊。

  著有《雲的語言》、《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麯》、《青春腐蝕畫》、《自白書》、《一個人孤獨行走》、《美麗島詩歌》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序說

雙重構造的精神史──戰後颱灣現代詩開展的風景


  一九六九年,以《笠》編輯委員會為名企畫編譯的《華麗島詩集》日譯本,以「中華民國現代詩選」為彆名,在日本東京,由K. K.若樹書房齣版發行。陳韆武在後記的〈颱灣現代詩的曆史和詩人們〉,提齣戰後颱灣詩的根球可分為兩個源流的看法。《華麗島詩集》收錄一九五一年由紀弦、覃子豪等創刊的一些雜誌、報紙專刊為基礎,發展齣的《現代詩》、《藍星》、《南北笛》、《創世紀》,以及其後刊行《葡萄園》、《笠》等詩刊經常發錶活躍的六十四人,共一百○八首作品。
兩個源流,在陳韆武的敘述中是:

  一般認為促進直接性開花的根球源流是紀弦、覃子豪從中國大陸搬來的戴望舒、李金發等所提倡的「現代派」。當時在中國大陸集結於詩刊《現代》的主要詩人即有李金發、戴望舒、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姚蓬子等,那些詩風都是法國象徵主義和美國意象主義的産物。紀弦係屬於「現代派的一員」,而在颱灣延續其「現代」的血緣,主編《現代詩》,成為颱灣新詩的契機。

  另一個源流就是颱灣過去在日本殖民地時代,透過曾受日本文壇影響下的矢野峰人、西川滿等所實踐瞭的近代詩精神。當時主要的詩人有王白淵、曾石火、陳遜仁、張鼕芳、史民、和……楊啓東、巫永福、郭水潭、邱淳洸、林精鏐、楊雲萍等,他們的日文詩雖已無法看到,但繼承那些近代新詩精神的少數詩人們──吳瀛濤、林亨泰、錦連等,跨越瞭兩種語言,與紀弦他們從大陸背負過來的《現代》派根球融閤,而形成瞭獨特的詩型使其發展。

  陳韆武以「一九五二年二月的《現代詩》第十三期,紀弦獲得林亨泰他們的協力倡導瞭革新的『現代派』,形成颱灣詩壇現代詩的主流,證實瞭上述兩個根球閤流的意義。」

  雙重構造的精神史,源於兩個根球論的觀點,以「跨越海峽的世代」和「跨越語言的世代」凝視颱灣戰後現代詩開端的曆史。跨越海峽的世代意味的是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中國從中國撤退來颱,背井離鄉的詩人們;而跨越語言的世代則是從被日本殖民轉而中國在颱灣的類殖民(或再殖民),從日本語轉而通行中文的詩人們。雙重構造牽涉到政治與文化認知,有曆史與現實背景。這在戰後曾長期以國民黨中國視野看颱灣,像紀弦曾說的是他從中國帶新詩與現代詩的火種來颱灣,而且曾經成為習慣性詩史敘述與詮釋,是不完全相同的看法,意味著颱灣本土從被壓抑尋求主體性恢復的觀點。

  一九六○年代中後期,我開始在《創世紀》、《南北笛》及報刊發錶詩作品,從在颱灣的中國現代詩到颱灣的詩的認識變遷,是一九六○年代末期在《笠》發錶作品,參與活動後的事。陳韆武兩種根球論的說法,見於日譯本《華麗島詩集》的後記。也有作品被選譯在其中的我,思考兩個根球論的說法,開啓瞭新的詩史視野,也經常反省這樣的曆史。

  兩個根球論或雙重構造的精神史,用來詮釋颱灣戰後現代詩的開端,是一種詩史的視野也是文化史的視野。以精神史觀照,是因為詩人與詩的意誌與感情含有曆史與現實的課題,戰後颱灣詩作為精神史的見證,是有雙重構造的。

  一般以《現代詩》、《藍星》、《創世紀》和《笠》,或包含其他詩社、詩刊,詮釋戰後颱灣現代詩的社群。從實際來看,有多種對應關係:

  一、《現代詩》、《藍星》和《創世紀》群落。
  1.《現代詩》以主知對應主情的《藍星》;而《創世紀》以新民族詩型對應。
  2.《現代詩》由紀弦等號召「現代派」,相關詩社的詩人們加盟形成超越詩社的派性主張。
  3.《現代詩》停刊,紀弦取消現代派。《創世紀》接收《現代詩》和「現代派」的路綫,形成《創世紀》對應《藍星》。

  二、《笠》與《創世紀》、《藍星》的相對形勢
  1.《笠》成立後,原已參加「現代派」或在《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的颱灣本土詩人,投入《笠》陣營。
  2.形成《創世紀》、《藍星》、《笠》互相對應的形勢。

  這種曆史演變從一九五○年代延伸到一九六○年代,若以《笠》創社、創刊的1964年,吳瀛濤創辦《颱灣文藝》,彭明敏師生發錶〈颱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事件,是終戰後第二十年,意味著颱灣本土的文化覺醒,意識到雙重構造的精神史,有文化和政治的運動性。

  在觀照戰後颱灣現代詩的開端時,會發現颱灣的特殊詩史性格。不像世界其他國傢,二次大戰戰敗國(如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戰勝國(美、英、法、蘇),都各自有其相應於戰敗的省思或戰勝的新視野,也都共同對戰爭的破壞有深層凝視,而被殖民地紛紛獨立,更形成世界詩風景。颱灣的戰後並沒有真正的戰後性,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曾成為被刻意空白化的時期。颱灣本土在既非戰敗國又既非戰勝國的無主體性曆史觀照下,彷彿亞細亞孤兒。而中華民國在颱灣的曆史常以一九四九年起算,麵對中華民國在中國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以二次大戰戰勝國自恃,麵對國傢之亡,隻強調反共抗俄或反共不抗俄的殘餘,虛構國傢走嚮。

  紀弦等人發起「現代派」時,在最後的第六條,以「愛國。反共。擁護自由與民主。」的畫蛇添足,反映瞭戰後颱灣現代詩開端麵對的政治課題。戰敗國的日本、德國、義大利的民主化,提供瞭充分自我反思的條件,相對於戰勝國的美、英、法、蘇,除舊蘇聯外,民主化有自由條件。颱灣,在中華民國體製下,並未有充分的自由,國策指導和控製影響瞭戰後詩的開展。

  戰後颱灣現代詩是以通行中文展開的,跨越海峽世代的登場早於跨越語言世代的登場,是曆史的現實,但也形成颱灣戰後詩的特殊曆史。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之間,國民黨中國已代錶盟軍據颱統治,但中國政權尚未被推翻。這段時間有一些中國詩人來到颱灣,左傾右翼或第三種人都有,對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颱灣既陌生又好奇,相互接觸感知的颱灣性、中國性和日本性,在相似與相異之間有親近,有陌生,有理解,有衝擊。曾經負笈日本,與一九四九年以後隨國民黨中國撤退來颱的詩人覃子豪在日本有過文學情誼的雷石榆,即是在此期間來颱的中國詩人,左翼傾嚮的他在一九四七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之後,被迫與結縭的颱灣妻子、舞蹈傢蔡瑞月分離,離開颱灣,迴到中國,留下一個兒子,而蔡瑞月也因而成為白色恐怖時代的政治受難者。

  戰後中國屬性的詩史敘述,常自一九四九年起算,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九年,成為被刻意的空白。其實,這段期間,颱灣也有戰後詩活動,不完全以中文而是以日文展開,林亨泰、錦連、蕭翔文、羅浪……以《潮流》及《緣草》為名的刊物,曇花一現,也反映瞭那一段近乎詩史荒蕪的時代。《風車》與《鹽分地帶》的詩人群也有不盡發展的聲音。

  颱灣的戰後詩以通行中文展開,也在國民黨中國據颱統治後,甚至到瞭一九四九年從中國撤退來颱之後的一九五○年代纔展開。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性與通行中文的語言條件構成颱灣戰後詩的意理與形式架構。隨著一些在中國已有活動的詩人,來到颱灣以後在報紙、刊物的文學活動,一些詩的景況形成。但仍以《現代詩》、《藍星》與《創世紀》為主要場域。不同傾嚮、不同風格的詩人,分據在不同的場域。以中國來颱詩人為主的領導形態對應的是中國來颱的政權──盡管帶有流亡的性質,但畢竟是統治颱灣的權力。加上以中文為語言條件,大部分的颱灣詩人隻能在瘖啞的狀況下,等待重新發聲。紀弦說他從中國帶來新詩的火種,就是這樣的態勢。

  一九五○年代正是白色恐怖時代,政治的不民主與不自由,都被反共,甚至抗俄的國策宰製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進行一黨化共産統治,颱灣的中華民國體製也是一黨化的戒嚴狀態。颱灣的戰後沒有像世界其他國傢的戰後:不分戰勝國或戰敗國,自由自在地反思,而是遵守奉行統治權力的國策指導。不隻颱灣本土的詩人沒有反思被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以及太平洋戰爭的充分條件,從中國隨政權流亡來颱的詩人也沒有反思國共內戰以及與中日戰爭同時期的二戰課題。像日本詩人田村隆一這位《荒地》的詩人,他們以《荒地》為名的詩誌喻示著戰敗的廢墟意識,留下的「經過兩次大戰,文明受到的破壞是思考與想像力的破壞」這樣的戰後詩意識,在颱灣是不存在的。當然,像田村隆一所說的「現在,嚮左或嚮右,都是我們的自由」在颱灣也是不存在的。颱灣的戰後詩有特殊的,受戒嚴體製流亡中國性影響的病理。

  跨越海峽的世代以《現代詩》、《藍星》和《創世紀》為基盤,早於一九五○年代即展開詩曆程。跨越語言的世代大多在一九六○年代方逐漸登場,重新集結在《笠》,大約晚瞭十年。在戒嚴體製下,颱灣不隻沒有像世界其他國傢的戰後詩性格,而是在思想被控製的不自由情境下,隻能追求形式論的變革。在沒有嚮左嚮右自由的政治條件下,現代性隻是美學形式的追求,而不是精神的橋樑。即使以跨越海峽世代為主體的各詩社,一九五○年代的始發,也距二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有近乎十年之久。若以日本而論,戰後詩普遍起自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田村隆一、鮎川信夫、吉本隆明、中桐雅夫等人的《荒地》;草野心平、高橋新吉、小野十三郎、山本太郎等人的《曆程》;以及關根弘、長榖川龍生、黑田喜夫、安東次男等人的《列島》,分據戰後不同的藝術視野。《荒地》凝視戰爭的意義廢墟;《曆程》各自展開主體個性;《列島》在現代主義結閤現實主義,整閤左翼與前衛性。日本的戰後詩是這樣開展的,颱灣隻在現代主義的美學形式徘徊,缺乏現實精神的凝視,在某種層次而言,幾乎是與世界普遍以新現實思考現代主義的美學形式逆反的方嚮,似乎在時間上倒退到世界的過去。

  一九六四年創社、創刊的《笠》,嘗試著接觸世界的戰後詩,通行日文的《笠》一九二○世代創辦詩人群,在對《荒地》、《曆程》、《列島》的戰後詩運動,重新加以探索時,已是相關運動思潮的幾乎二十年後。這是因為跨越語言世代的詩人們剋服語言的障礙再齣發登場,有時間的障礙。相對於林亨泰在紀弦發起「現代派」時,提供日本《詩與詩論》在一九二○年代末整閤的超現實主義、主知主義、現實主義,以及追求創新精神、新方法論的主知主義,颱灣戰後詩的新視野必須等待到《笠》的創社,創刊,在一九六○年代的中期以後,在戒嚴體製稍為緩和,或颱灣本土意識稍為啓動時纔形成。

  一九六○年末,我加入《笠》為同仁。之前,我在《創世紀》、《南北笛》及報紙副刊發錶過一些詩,加入《笠》之後,親炙一九二○世代的《笠》創辦詩人們。作為齣生於一九四七年,屬於戰後世代的我,在加入《笠》之前,觀照瞭《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的詩人與詩,但在加入《笠》同仁之後,纔形成我的戰後詩意識。為何颱灣與日本,與韓國不同,與世界不同?為何颱灣沒有真正世界視野的戰後詩?因為他們的詩的現代性和現實性是切割的。時間的時代性和空間的當地性,並不是颱灣戰後詩凝視的場域,從中國來颱的詩人,以一九一○世代及一九二○世代為主,既附和在統治權力體製,也在流亡的情境中;而跨越語言世代的詩人,以一九一○世代及一九二○世代為主,因為語言的中斷加上國傢情境的變遷中,有過瘖啞的經曆。以中華民國體製,不免以紀弦等從中國帶來新詩、現代詩火種觀照颱灣戰後詩的曆史,形成某種武斷;而颱灣本土的現代詩史敘述並沒有以《風車》、《鹽分地帶》作為基盤展開敘述,隻有陳韆武於《華麗島詩集》這本一九六九年在日本東京、以中華民國現代詩選為前提齣版的詩書,提齣兩個根球論,勉強為被壓抑的自我,作為一些伸張而已。

  一九七一年,年輕氣盛的我,曾在《笠》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六月號),以〈招魂祭〉為題,「從所謂的《一九七○詩選》談洛夫的詩之認識,對於洛夫的詩史詩學有所批評。作為一個戰後世代詩人,我對戰後派(在一般國傢,通常指的是一九二○世代詩人,或兼及部分一九一○世代在二戰後登場)的詩狀況,對跨越海峽世代和跨越語言世代之間不盡平衡的形勢有所感觸。在一九六○年代末登場,是戰後世代我輩的際遇(歐洲有些國傢,以六八世代,藉一九六八年源自法國的全球學生運動時期描述戰後嬰兒潮世代)。」我的颱灣戰後詩史視野對於跨越海峽世代和跨越語言世代加以觀照,並從精神史的觸探去省察,應該從一九七○年代初即形成。但相對於一九七○年代初,年輕氣盛的尖銳批評,隨著自己的成長,閱曆和心境的改變,以同情的理解去觀照這種曆史路道和發展情境,似乎對戰後颱灣詩史發展的把握更為閤宜。

  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度像颱灣一樣,二次大戰結束後展開的曆史,特彆是文化史、文學史、詩史,是一些原本不同國度的詩人,以一個國傢體製到一個曾經半世紀之久是另一個國傢的殖民地。原本兩個國傢兩種「國語」,各自發展新詩,現代詩;但因為併閤關係,來自中國的國傢體製與新的「國語」主宰瞭颱灣,在文學史意義上以再殖民和類殖民描述這種政治狀況。而颱灣從被日本殖民轉而被中國再殖民或類殖民,麵對的不隻是國傢轉換更是語言的轉換,但這個新來的國傢體製其實在原來的發生國已被革命取代,某一意義上,又類似流亡群落。跨越海峽世代和跨越語言世代的詩人們,其實各有不同的際遇。相對於流亡,跨越語言世代其實立足在本土的場域,因為跨越海峽世代的詩人和戰後長期經由戒嚴宰製著颱灣的統治權力有相屬性,不免在國策文學的指導下服務,在政治轉型時有些被除垢的問題;相對的,跨越語言世代詩人則迴避瞭這種權力汙染,這種相對性也是我在觀照戰後詩史注意到的課題。

  戰後已過瞭半個多世紀,我在一九七○年代初,開始有戰後世代的自覺,對於戰後派的兩種詩人群:跨越海峽世代和跨越語言世代的審視,是隨著自己的詩業一起展開的。從中國現代詩到颱灣現代詩,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瞭在颱灣從「中國」的轉換到「颱灣」的詩的認識、識彆論,逐漸形成、確立。在颱灣的詩人們,共同麵對的中國詩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製下的詩人。海峽彼方另一個國度的詩人也用漢字中文寫作,簡體中文是相對於正體或繁體中文的新文字係統,語字語法,語態語境不盡相同(颱灣也發展齣通行颱灣語文書寫,是另一種課題)。我並不認同有一些論者以颱灣的中文現代詩走在中國現代詩前麵,甚至有所謂提供瞭影響的說法。看看從朦朧詩以來的中國現代詩,其實很明顯是相對於在颱灣以中華民國為名的國傢體製不一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代詩形貌。或許,因為漢字中文而有所相互介入,但就像世界上許多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的不同國傢現代詩形貌。颱灣的現代詩當然是颱灣的。而在颱灣,這些源頭不能不以跨越海峽世代詩人和跨越語言世代交織互映的視野去探視。

  戰後在颱灣以通行中文為主的現代詩開端詩史,跨越海峽世代以《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為場域,而跨越語言世代則是稍後群集在《笠》。以《現代詩》、《藍星》和《創世紀》形成的風格屬性差彆,其實也顯現在《笠》。若以「現代派」涵蓋瞭前麵三個詩社,則《笠》相對於「現代派」的跨越海峽世代共同屬性,是跨越語言世代的共同屬性。這種雙軸現象反映的正是曆史的特殊構造。這種構造在《笠》創社、創刊的一九六○年代末、一九七○年代初,曾經齣現在以「詩宗社」為名,試圖結閤跨越海峽世代展開的現代詩運動。相對於紀弦發起「現代派」,「詩宗社」的舉大旗者是洛夫,而揭示的是相對於「現代派信條」的純粹經驗主張。從「新民族詩型」到「超現實主義」到「純粹經驗論」,既有「超現實主義」在颱灣發展毀譽參半的調整,也有漂浮在颱灣這塊土地,以及在颱灣的現實經驗不盡踏實的動嚮。葉維廉的理論主張似乎提供瞭這種動嚮的文化基礎,但「詩宗社」的詩派主張並未真正在新的結社發展,隻顯現在部分詩人的作品風格。

  在颱灣的「中華民國」被逐齣聯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取代瞭「中華民國」作為中國。正統的移位對於長久以來被國策引導的反共、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跨越海峽世代、從中國走嚮颱灣的詩人而言有巨大的衝擊。民主化、本土化的開展,認同的焦慮,國傢的迷惘迎麵撲來,詩史的詮釋權仍大多掌握在以跨越海峽世代為主軸的意理、跨越語言世代並行的雙軸詩史並不盡分明。戰後颱灣詩史似仍以跨越海峽世代的詩社、詩刊為主導。一九七○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有關詩問題的論辯雖有火花,但並未真正扭轉颱灣詩的發展,雙重構造的精神史並未成為戰後詩史的視野。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此時,我以雙重構造的精神史為視角,重新以同情的理解,並以自己詩人之路的觀照,進行對跨越海峽世代和跨越語言世代詩人的探尋。一九一○世代和一九二○世代及少數一九三○世代的詩人群,有許多均已辭世,隻留下少數健在仍然在詩領域活動,跨越海峽世代的詩人群。我梭巡瞭覃子豪、紀弦、周夢蝶、方思、餘光中、羅門、洛夫、嚮明、楊喚、商禽、瘂弦、鄭愁予;跨越語言世代的詩人,則探索巫永福、吳瀛濤、詹冰、陳秀喜、陳韆武、林亨泰、錦連、杜潘芳格。二十位詩人在颱灣這塊土地展開的戰後詩風景是颱灣精神史的雙重構造投影,印記著因為特殊曆史構造而相對的兩種群落,幾乎是垂直的分列,而非水平性的並置。這也形成颱灣現代詩特殊的戰後性。在這種特殊戰後性的前提或奠基條件下,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繼起的詩人們揹著病理的包袱,一邊跌倒、一邊發現,開展瞭詩史的新曆程。

圖書試讀

曆史之海的落日,蒼茫之夜的靈魂
──覃子豪的浪漫情懷和漂泊心
 
我的《覃子豪全集I》是高中時期就購買的書,扉頁還留有我的印記,日期註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四日。那時期常去位於高雄鬧區大勇路的大業書店,店中有許多文學書、詩集。藍色絨布精裝的《覃子豪全集I》就那樣成為我詩的啓濛書之一。《創世紀》、《藍星》的一些冊頁,以及《現代詩》的一些過期刊物,或甚至新刊的《笠》也都在印象裏存留。《六十年代詩選》是大業書店的齣版物,書背一幅雕塑傢羅丹的〈思索者〉呈顯詩人的形影,更是不斷翻閱的詩書,似懂非懂地從方思、白萩翻閱到錦連、薛柏榖等二十六位詩人的作品,曾是心目中的經典。
 
覃子豪(一九一二~一九六三)的名字也在《六十年代詩選》冊頁中齣現,夾在葉維廉和張默之間,介紹的文字說:「詩人覃子豪是中國詩壇近十年來厥功甚偉的辛勤建設者之一。……來颱後,詩人主編新詩週刊二年餘,繼主編藍星詩週刊、藍星詩選、藍星詩頁等。他更是藍星詩社的發起人之一,且為實際之建立者。十年來詩人覃子豪譯著勤奮,寶刀未老,『衝力』不減當年。(作者按:指的是他在中國時期。)先後齣版有詩集《海洋詩抄》、《嚮日葵》,譯詩集《法蘭西詩選》,詩論集《詩的解剖》。尤以《詩的解剖》一書,已為青年讀者奉為初學新詩之唯一良好讀物。……這位曾與作傢蘇雪林討論我國象徵派創始人李金發氏作品的價值問題而引起整個颱灣文壇大規模論戰的詩人,其詩風以深沉、精細見稱,且十分講求錶現上的準確性,更由於他底詩的每一行幾乎都是生活過來的,故流露一種極為富麗的人性,莊嚴,雋永,而又充溢著親和的力量。……詩人覃子豪時刻求新,求真,求變,故能保持他美好的名聲;於此我們也從而探知他思想的觸手是如何的敏銳與前進的步伐(作者按:原字為武,應是誤植)是如何的鏗鏘瞭。」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