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裙撐底下的祕密,一覽五個世紀以來西方女性的服飾潮流,
從設計、布料、剪裁、內衣、細節,到風格和流行的發展,徹底解密服裝的構造、曆史演變和設計靈感來源。
透過作者莉蒂亞‧愛德華珍貴的藏品照片,95件經典洋裝精采圖解,揭開華服底下的美麗與哀愁。
開縫、褶襞、斜裁、包縫、刀褶、公主綫條……
鯨骨、裙撐、臀墊、束腰、馬甲、硬裏襯……
花緞、塔夫綢、斜紋布、莫塞林毛薄紗、尚蒂利蕾絲……
羊腿袖、霍布裙、昂格瓊、藕節袖、車輪式皺褶領……
從1550年到1970年的420年間,西方女裝時尚爭奇鬥艷,推齣各式各式樣精緻奪目的絕美華服。服裝的演變反映齣社會文化的更迭、審美觀念的改變,以及整個時代曆史大環境的推進。但更私密也更隱微的,每一件洋裝都代錶瞭一個女子的夢想、盼望、自信與追求。
莉蒂亞‧愛德華在《古典洋裝全圖解:鯨骨、臀墊、寶塔袖,深度解密的絕美華服史》這本書裏,按序將420年的服裝演變完整陳列,利用古代服裝的彩圖加強說明,並描繪其重要特徵,同時突顯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和差異,從設計、布料、剪裁、內衣、細節,到風格和流行的發展,讓讀者瞭解到服裝的構造、曆史演變和設計靈感來源,她同時細說如何根據衣著辨識穿衣者的階級、年齡和社會地位,以及齣席場閤。
《古典洋裝全圖解》為讀者提供洋裝演進知識,是每位學服裝設計的學生、曆史文化研究者和任何對時尚曆史感興趣的人的必讀書。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難得的古典洋裝圖鑑,作者依照不同的年代,從古典繪畫及博物館的收藏中,找來許多具代錶性的美麗洋裝,分析其曆史背景、服裝材質、功能、特殊名詞等等。這本賞心悅目又增加曆史知識的圖鑑,相信喜歡曆史劇的影迷、對時尚有興趣的讀者都會喜歡。
名人推薦 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說,一粒砂看世界。一件洋裝能看到的,不隻是服裝,而是每個時代經濟、文化甚至權力變化的縮影。本書藉由介紹洋裝的「演化」,告訴我們每個時期背後的故事全貌,看瞭真是欲罷不能!」──Mr.布雷蕭(時尚觀察傢)
很清楚的嚮讀者呈現洋裝演進知識,是每位服裝設計學生的必讀參考書。──許鳯玉(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係(所)副教授兼係所主任)
本書圖像精美、資料充足,以專業的分析與描述循著洋裝演化曆史一路走來。對於任何有意將洋裝這種衣物在時尚文化內加以定年與脈絡化的讀者來說,本書都是甚佳的導引讀物。──凱莉‧布萊剋曼(Cally Blackman,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這是一本吸引人且易懂的讀物,提供關於1550到1970年之間時尚曆史的新觀點……──英格麗‧米達(Ingrid Mida,加拿大多倫多瑞爾斯大學時尚學院館長與洋裝史專傢)
本書探索我們對於一件衣物所能知與所不能知的真實情況,特彆是它被製作的原因與時代。作者呈現時間流動性這個關鍵概念,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每個個人對待洋裝的態度。──珍恩‧德魯瑟道(Jean Druesedow,美國肯特州立大學)
現代人能親眼見到16世紀留下來的洋裝的機會並不多。當時的衣服堅固耐穿,人們常把老衣物拿來改造成新衣服(或作為新衣的一部分),就算富貴人傢都是如此,所以沒有幾件骨董衣物能完整留存至今。此外,關於那時候工人或下層階級的衣著,如今也缺乏完整的實物史料。幸好16世紀還有豐富的畫像與其他藝術作品(主要齣自歐洲),讓我們知道當時衣服長什麼模樣,本書第一章最主要就是對這些人像畫加以分析。
16世紀歐洲女性服飾由多層衣物構成,氣候問題是一個很實際的原因。研究顯示16世紀晚期平均氣溫比20到21世紀要低兩到三度,加上當時不分男女都必須時時刻刻穿著正式全裝,一方麵是實用性,一方麵要顯示禮節教養,因此為瞭一件衣服用上這麼多布料也就不會令人見怪。在此同時,一種俐落閤身的剪裁逐漸齣現,遠離寬鬆多褶的中古風格;人們仍為瞭製作外衣耗費大量布疋,但也開始注意呈現身體各個部位的輪廓。從1550年代以降,中産階級和上層階級女性日常洋裝基本上一定由襯衣(smock)、束腹(stays)、打底長衫(kirtle,後來變成襯裙〔petticoat〕,通常連著緊身上衣〔bodice〕)、外衣(gown)、裙撐(farthingale)、前幅(forepart)、袖子、皺褶領(ruffle)、頸巾(partlet)等部分組成,這些名詞本章都會加以介紹。由於那時女性的襯衣底下沒有襯褲(drawer)或任何形式的內衣,因此特彆需要多層衣著來確保穿著者不會走光。外衣是整套衣服的重點,其剪裁可能寬鬆也可能貼閤腰綫,呈現當時流行風格要旨。法國、英格蘭和西班牙的緊身上衣能做齣錐狀V字綫條,日耳曼和義大利式的外衣則具有顯露在外的前束帶(前述法國等地區通常將外衣束帶做在側邊或背後)和誇張的大蓬袖,十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