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閤戰後遭德川傢移封防長的毛利傢,
如何捲土重來、躋身強藩,成為幕末時期推動明治維新的長州藩?
薩長倒幕的本質,是革命,還是一齣沉潛二百餘年的奪權復仇劇!?
在近代以「盛産日本首相」聞名的山口縣究竟有何曆史背景?
長州藩即為今日的山口縣。江戶時代末期的倒幕運動當中,由薩摩和長州兩藩佔主導地位,而在明治維新後的新政府之中,薩長兩大派閥也同樣居於權力中心。長州藩可說是討論幕末史、瞭解明治維新不可避談的存在。
本書特以長州藩為對象,論述尊王倒幕的本質,探討長州藩成功的因素。跳脫屬於勝者的薩長史觀,以史實為基礎,不特彆頌揚長州的貢獻,亦不隱諱長州的暴行,揭開幕末長州的真實麵貌。
關原之戰後移封防長的毛利傢 本書第一、二章從長州藩的前身──戰國時代主宰日本中國地區的毛利傢切入。毛利傢是少數在關原閤戰中對抗德川傢,並在戰後維持管轄兩個分國的大名。要知道長州藩的曆史,必須知道為何會有長州藩的齣現,毛利傢為何選擇萩作為藩都,定都於萩對長州藩的發展有甚麼影響,有瞭這些背景知識纔能進一步認識幕末曆史。
江戶前期的睏境,透過改革打下躋身強藩的基礎 毛利傢在減封後,領地收入僅得關原之戰前的四分之一,受影響最深的莫過於遭削薪的傢臣。是惡劣的生存環境導緻毛利傢對德川傢恨之入骨,並將這種悲憤化為倒幕的力量嗎?
第三章承接著第二章,講述江戶時代初期到中期長州藩麵對的睏境,以及藩的應對政策。這段時期的建設,對於日後的發展極為重要,長州藩在幕末時代人纔輩齣,威風八麵,正是在這段時期打下的基礎。
吉田鬆陰、木戶孝允、高杉晉作、山縣有朋、伊藤博文…… 訴求倒幕、投身報國的幕末誌士 第四章開始進入幕末時期。這部份的內容聚焦於人,依照人物角色的不同,分成不同章節,有改革派官僚,也有保守派官僚,有主張開國的人,也有主張尊王攘夷的人,有負責教育的,也有在背後資助誌士活動的。所謂「國傢興亡,匹夫有責」,麵對西方列強進逼,長州齣身的維新誌士們如何為國付齣,在曆史潮流中嶄露頭角?構築齣用生命演齣,繽紛璀璨卻也血淋淋的曆史活劇。
維新後與薩摩聯閤主導政權的長州藩閥,日本近代政界權力堡壘的形成 明治維新後,新政府內部多次齣現分歧和對立,執政者將政敵排除在體製外,逐漸形成由長州和薩摩兩藩閥主導的政權。兩藩閥壟斷瞭政府主要職位,尤其陸軍更是長州藩閥的天下,與海軍的薩摩分庭抗禮。
內閣製度成立初期,總理大臣的職位也是長州和薩摩兩派互相推舉輪流擔任,二戰結束以前的42任內閣大臣當中,長州藩齣身的就佔瞭11任。日治時代管理颱灣的19位總督中,也有5位齣身山口縣。源自長州藩的政治派閥傳統如何影響日本近代發展?
本書特色 ★明治維新150週年紀念齣版,直視勝者長州的成功關鍵
★每章附有「長州講座」專欄,針對軼聞或後話進行補充說明,破解謠言、釐清脈絡!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日本曆史作傢 洪維揚
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 鬍煒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