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原合战后遭德川家移封防长的毛利家,
如何卷土重来、跻身强藩,成为幕末时期推动明治维新的长州藩?
萨长倒幕的本质,是革命,还是一出沉潜二百余年的夺权复仇剧!?
在近代以「盛产日本首相」闻名的山口县究竟有何历史背景?
长州藩即为今日的山口县。江户时代末期的倒幕运动当中,由萨摩和长州两藩佔主导地位,而在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之中,萨长两大派阀也同样居于权力中心。长州藩可说是讨论幕末史、了解明治维新不可避谈的存在。
本书特以长州藩为对象,论述尊王倒幕的本质,探讨长州藩成功的因素。跳脱属于胜者的萨长史观,以史实为基础,不特别颂扬长州的贡献,亦不隐讳长州的暴行,揭开幕末长州的真实面貌。
关原之战后移封防长的毛利家 本书第一、二章从长州藩的前身──战国时代主宰日本中国地区的毛利家切入。毛利家是少数在关原合战中对抗德川家,并在战后维持管辖两个分国的大名。要知道长州藩的历史,必须知道为何会有长州藩的出现,毛利家为何选择萩作为藩都,定都于萩对长州藩的发展有甚么影响,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进一步认识幕末历史。
江户前期的困境,透过改革打下跻身强藩的基础 毛利家在减封后,领地收入仅得关原之战前的四分之一,受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遭削薪的家臣。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毛利家对德川家恨之入骨,并将这种悲愤化为倒幕的力量吗?
第三章承接着第二章,讲述江户时代初期到中期长州藩面对的困境,以及藩的应对政策。这段时期的建设,对于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长州藩在幕末时代人才辈出,威风八面,正是在这段时期打下的基础。
吉田松阴、木户孝允、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伊藤博文…… 诉求倒幕、投身报国的幕末志士 第四章开始进入幕末时期。这部份的内容聚焦于人,依照人物角色的不同,分成不同章节,有改革派官僚,也有保守派官僚,有主张开国的人,也有主张尊王攘夷的人,有负责教育的,也有在背后资助志士活动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西方列强进逼,长州出身的维新志士们如何为国付出,在历史潮流中崭露头角?构筑出用生命演出,缤纷璀璨却也血淋淋的历史活剧。
维新后与萨摩联合主导政权的长州藩阀,日本近代政界权力堡垒的形成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内部多次出现分歧和对立,执政者将政敌排除在体制外,逐渐形成由长州和萨摩两藩阀主导的政权。两藩阀垄断了政府主要职位,尤其陆军更是长州藩阀的天下,与海军的萨摩分庭抗礼。
内阁制度成立初期,总理大臣的职位也是长州和萨摩两派互相推举轮流担任,二战结束以前的42任内阁大臣当中,长州藩出身的就佔了11任。日治时代管理台湾的19位总督中,也有5位出身山口县。源自长州藩的政治派阀传统如何影响日本近代发展?
本书特色 ★明治维新150週年纪念出版,直视胜者长州的成功关键
★每章附有「长州讲座」专栏,针对轶闻或后话进行补充说明,破解谣言、釐清脉络!
名人推荐 ──专文推荐──
日本历史作家 洪维扬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博士 胡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