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

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drienne Mayor
图书标签:
  • 希腊神话
  • 远古文明
  • 工艺科技
  • 机械人
  • 天工
  • 神话与科技
  • 古代工程
  • 奇幻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工智慧时代的新神话学。
  创新、独特的观点,从希腊与亚洲神话,
  阐述远古文明对人型机械和其他人造生命形式的想像,令人惊叹。


  当科技高度发展模煳了神性与人性的界线,人类对于科技兼具光明及黑暗的力量,便有了兴奋和忧虑交杂的不安感受。如此状况可是现代人独有?其实不然。对于人造生命、基因改造、自动机械、人工智慧等诸多前卫科技,在距今近三千年前的古希腊人心中,早已有了奇美且丰富的概念想像。
    
  而这些想像,就投射在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以泥造人,盗取天火;伊卡鲁斯与父亲收集鸟羽造翼,飞离迷宫囚禁;赫菲斯托斯以青铜打造机械巨人,守护克里特岛;比马龙的象牙雕像因为天神恩允,得以化为白肤少女;活人偶潘朵拉为宙斯下凡,打开盒子降厄人间。甚至,或许难以置信,古印度典籍记载,佛陀遗骨舍利还是由仿造自古希腊罗马设计的武装机械人严密守护。
    
  当我们以「生物科技」和「机械工艺」观点看待希腊神话与诸多欧亚古时传说,这些听似「科幻」的情节便有了另一层全新意义。
    
  尽管古时神话想像与实际工艺发明未必完全等同当今认知的机械和人工智慧,但隐含其中、与现代科技观念遥相唿应的科学知识与先见,却不容忽视。深层嵌藏在这些想像中的,更是人类企图战胜老化与死亡,强化自身本有能力,甚至造出具有自主意识「人造生命」的野心。
    
  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自诩理性的人类是否可能根本不具意识,只是诸神手中的机械玩物?古希腊人一直思索着如此问题,而古老的神话,反映的正是人心。这些诸神与凡人的恩怨情仇映照的,是人类对于掌控、甚至超越自然的跃跃希望和畏惧。
    
  穿针引线,层叠交错,梭巡在希腊神话和欧亚古文明的传说、戏剧、雕塑、瓶绘、工艺品等精神遗产,与现代科技和大众文化之间,《天工,诸神,机械人》在呈现一幅奇妙、广裘且深邃的科技工艺奇景之际,也点醒了当中究竟隐含着哪些科技的伦理及现实难题。

好评推荐

  ・引人入胜,层层剥开有机械人和其他仿生机械出现其中的远古神话,这些情节有些竟和现代科技有相似之处……梅尔在科技背景脉络下融合诸多众人熟悉的神话,分析充满洞见。她巧妙探索人造生命科技的道德面向,透过古代视角,提出关于人工智慧和机械人知觉的大哉问;她认为神话想像中的机械其实早已预示出现代人类最先进、前卫的科技技术,论述信实,让读者彻底折服于远古先人早已有「机械人」的概念。——柯克斯书评 Kirkus Review

  ・根据这部对于神话学与科技的生动研究所述,万事尽在希腊人的想像里,就连安卓机器人与AI人工智慧这类科幻小说般的比喻皆然……梅尔探索古希腊人想像当中的无极限创意,造就出如此引人入胜的作品。——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如果你认为「机械人伦理」是现代才有的问题,那么请三思。正如这本引人入胜之作所解释,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想像,甚至畏惧,其实已有千年之久。梅尔带领读者远溯过往历史,回到古代文明,连接起神话学、远古机械,和现代的机械人及其他新兴科技的端点,进而了解人类对于自动化科技的观点和焦虑从何而来,以及这对人类的意义为何。——派崔克・林,《机械人伦理2.0》共同作者 / Patrick Lin, coeditor of Robot Ethics 2.0: From Autonomous Car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活灵活现,令人兴奋,本书呈现人性如何从历史之初就关注于人造生命的概念,反覆纠结于始终难解的道德难题。本书透过非比寻常的历史时间选择,揭露古代对于科技的想法,如何开启了世人今日对于人工智慧、人类与机械整合,以及超人类主义的争论。——乔治・札卡达基斯,《在我们的形象当中》作者 / George Zarkadakis, author of In Our Own Image: Savior or Destroyer?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星辰之下,古老的技艺与思想的交锋 这部著作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早期那些令人惊叹的工艺成就与深邃的哲学思考。它不是对既有神话故事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古代文明中那些被时光掩盖的、关于创造、结构与动力的隐秘知识体系。 本书首先将视角投向尼罗河畔与幼发拉底河之间那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巨石的精确切割与堆叠,远超我们想象的灌溉系统,以及复杂的计时工具,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物质世界。我们将细致剖析古代埃及人对天文学的理解如何融入他们的建筑设计,以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与泥板制作工艺所蕴含的工程学原理。这些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造”的记录,更是对“为何如此建造”的深层探究——它们反映了早期社会对秩序、永恒与神圣几何的追求。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的煌煌大国。古印度河谷文明遗留下的城市规划,展示了惊人的标准化与卫生系统设计。本书将分析这些规划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管理结构与对环境的深刻洞察力。同时,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在冶金技术,特别是青铜器铸造方面的飞跃。这些青铜礼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精密失蜡法和复杂模具技术的体现,揭示了早期手工业者在材料科学领域所达到的高度。 本书的另一核心板块,则致力于发掘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智者”与“工匠”。我们考察了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对自然物质的分解与重构的思辨,例如泰勒斯对水的探究,德谟克利特对原子论的设想。这些思想如何反哺到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我们追踪了亚历山大学派留下的技术手稿,研究如费隆和希罗那样的天才工程师,他们对蒸汽、压力与机械杠杆的理解,构建了诸多精巧的自动装置与测量仪器。这些装置,虽然未能广泛应用,却构成了西方科学机械思想的早期基石。 我们不会回避古代文明在制造过程中的那些“灰色地带”。例如,复杂的染料提取技术、对稀有矿物的勘探与提纯,以及早期药物制造中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往往被严格地保存在特定的行会或祭司阶层中,构成了知识垄断的壁垒。本书力图揭示这些隐秘的工艺流程,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 此外,本书还对古代历法、度量衡系统的建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从巴比伦的六十进制到罗马的数字系统,再到不同文明对“时间”和“空间”的量化尝试,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类试图用理性工具去驯服和理解无序宇宙的集体愿望。这些度量标准的统一与传播,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技术与组织工程。 在论述这些物质文明的同时,本书始终关注技术与文化、宗教之间的复杂互动。古代的磨坊、水车、织布机等实用工具,常常被赋予神圣的象征意义;而神庙的建造、仪式的进行,也往往依赖于最尖端的数学计算和工程技能。我们探讨了这种互塑关系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集体世界观,以及技术知识在不同信仰体系中的传承与异化。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跨越地理与时代的宏大视角,去重新评估我们祖先在材料、结构、动力学以及信息记录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它是一场对古代人类智慧的致敬,聚焦于那些驱动文明从蒙昧走向成熟的、鲜为人知的工艺之梦。我们探寻的是,在没有现代科学范式之前,人类如何通过观察、经验积累和大胆的想象力,去塑造他们所栖居的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雅筑安・梅尔Adrienne Mayor


  历史学者,美国史丹佛大学古典文学及科学史研究学者,现居加州。

  近期着有《亚马逊:横扫远古世界的女战士传奇》(The Amazons: Lives and Legends of Warrior Women across the Ancient World ),以及入选美国家书卷奖决选的《毒药之王:米特里达梯,罗马人的死敌》(The Poison King: The Life and Legend of Mithradates, Rome’s Deadliest Enemy),皆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

译者简介

恺易纬


  淡江大学德国语文学系毕,热衷欧陆文化及语言,现任职出版界。
 

图书目录

  言・造出,而非生成

第一章・机械人与女巫:塔罗斯与美蒂亚          
机械巨人塔罗斯是以青铜制成,这是否让他绝非人类?古时各式关于塔罗斯的叙述中,皆以神话及科技语汇描绘这具青铜人形的生理机能,指涉着医学和科学概念。整合生命与非生命两种构成要素,生物学与冶金「机械学」相互结合,让塔罗斯成为一种带有生物及机械身体构造的远古赛博格。

第二章・美蒂亚的回春灵药大釜
神话中,女巫美蒂亚先以公羊进行人体回春实验,这和现代科学的进程可说异曲同工。古希腊人想必注意到了绵羊心脏与肺脏的形状和大小和人类的非常相近。在干预自然,延长生命的期望上,人类对于自己在科学领域「扮演神」的角色,依然同时并存着希望与恐惧两种矛盾情绪。

第三章・追寻长生不老
对古希腊人来说,凡人生命皆是以「chrono」为度量,这是区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不过,若是在「aeon」这无垠的时间里漂流,那么人的记忆与爱又会有何变化?人脑目前演化到能容纳七十至八十年的记忆,若是得储存数世纪或上千年的回忆,又该如何处理?人类的记忆与爱,以及意识到寿命自有尽时这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电影《银翼杀手》的中心主题。

第四章・超越自然:借自诸神与动物的强化能力
人类以义肢假体的形式表现强化自身能力的手法,打从古代就已达高度水准,从植入、器官移植、义肢替换,到神经控制的人造手臂和腿皆然。合併人体与机械的义肢与仿生部位,在神话或现实历史中都有相当深厚的根源。古神话里的凯尔特国王银臂努亚达,就有一只由创造之神提安卡特打造的手臂。北欧的女神弗蕾雅更是一种结合血肉与金属的「有机赛博格」。

第五章・代达洛斯和活雕像
古希腊艺术和机械科技上前所未有的创新和精湛工艺,在古人心中激发出了敬畏、纳闷,和惊奇等强烈的内在情绪冲突之感。有许多作者都描述了常人在面对栩栩如生的人造动物、甚至是仿真的人类复制品时,会体验到一种兼具惊讶与欢愉——但也夹杂着迷惑、警戒与恐怖的剧烈感受。

第六章・比马龙的活人偶和普罗米修斯的泥人
在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的各式版本中,人形化成实体,这个观点利用了人类认为自己某种程度上只是诸神操弄的人形机械的观念。人类有可能是受其他力量操控、没有灵魂的机器——这个潜意识的恐惧引出一个自古就不断引人反思的哲学难题:你我若是诸神或其他未知力量所造的产物,我们怎能拥有自我身分、自主能力和自由意志?

第七章・赫菲斯托斯:神的道具和机械人
在赫菲斯托斯打造的众多机具中,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那些极度逼真、躯体身形模拟自然,而且具有某种类似心识之物的自动或非自动机械人。然而研究机器人学和人工智慧历史的现代学者,在认定神话中那些会动的人或动物塑像,自动三脚鼎,唱歌雕像、机械女仆以及其他青铜作品是否可定义为机械人的问题上,仍是以浅薄的眼光视之。

第八章・潘朵拉:美丽、人造、邪恶
「造出,而非生成」,潘朵拉是非自然的存在。身为一尊「活动精巧的雕像」,她存在于生命诞生的「自然循环」之外,「没有成熟,不会衰败」。宙斯透过锻造之神的协助,将永恆的诅咒伪装成「美丽的邪恶」赠礼送给人类。赫菲斯托斯造出了一个女性形体的假像或模拟物,那便是潘朵拉。

第九章・神话与历史之间:远古世界的真实机械人与仿生机具
神话传说里某些关于人造生命的奇蹟,是否是古人将真实世界的科技理论或实验美化过后而妄论的文化遐想?或者,反过来,神话想像中的机械人和装置,是否可能也挑战或启发了古代发明者设计出自动物件和机器——一如现代的科幻作品往往能预料日后科学上的发现,有时甚至还激发出科技上的创新?

  章・敬畏、恐惧、希望:深度学习与远古的故事
在人类的技能、好奇心和胆大妄为,将生与死的界限不断朝前推进,且将人类与机械融合为一的同时,深谋远虑却是至关重要。当今世界在科技发展的可能规模之大可说史无前例,但我们仍然永恆地在科技的梦魇和堂皇的未来美梦之间摆盪。古希腊人早已明白,永远会受诱惑,想企图「超越人类」而不计后果,这缺陷正是人类的典型特质。

• 谢词

• 名词释义

• 注释

•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造出,而非生成」


  最先想像出机器人、人形机械、强化人类能力和人工智慧的人是谁?历史学家往往认为,人形机器的概念可回溯到开发出自动机器的中古世纪工匠。然而,若回溯得再更深远一点,我们会发现,其实在远逾二千年前就有一连串源于神话的概念和想法,借着「bio-techne—透过科技工艺,创造生命」的手法,去模仿、强化和超越自然生命。换言之,我们会在当中发现今日世人称为生物科技的远古版本。

  早在中世纪的发条机具和现代欧洲初期的人形机器问世,甚至是希腊化时期的科技创新能造出精良的自动机器的数世纪之前,希腊神话当中早已可见制造人工生命的想法,以及人类对于复制自然的顾虑。在伊阿宋与阿尔戈英雄,青铜机械人塔罗斯,科技女巫美蒂亚,天才工匠代达洛斯,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以及创造之神赫菲斯托斯所造的邪恶潘朵拉的故事当中,就已可见「造出,而非生成」的生命。这些神话象征的正是人类对于创造人工生命的永恆野心。这些远古的「科幻情节」显示了从荷马的年代到亚里斯多德的时日,想像的力量是如何引领人类思索该如何复制自然。早在科技发展真正能实现如此野心之前,人类就已有创造人工生命的想法。如此想像统合了神话与科学精神,而古老的神话正强化了这样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真正设计或制造出来的人形机器与自动机械,有许多都是借着描述以及/或者指涉诸神与英雄,重述这些神话。

  科学史学者普遍认为,那些谈及人工生命的古神话,描述的是本无生命的素材全因天神下令或巫师施咒才得以赋生。当然,诸多文化的神话当中皆可见到这类故事,旧约里的亚当与夏娃,和古希腊神话中比马龙的象牙雕像少女伽拉忒亚便是着名例子。但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可相比较的印度、中国古代传说中描述的那些自动机具与人形机械,与单纯因为神的旨意与魔法才有了生命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这些特殊的人造生命是科技产物,是运用和人类工匠制作工具、艺品、建筑或雕塑的相同素材和手法,从无到有,设计或组造而成。古神话中的机械人、人形机器、自动推进的东西听来确实神奇无比,远比凡人的所有造物都来得奇妙,相当符合诸神与代达洛斯等一众传奇发明者至高无上的能力。或许您会认为这些关于人造生命的神话是文化上的美梦,是远古的空想实验,是一个设定在另类世界中的「what if」情节,是一个当中科技遥遥超前的想像空间。

  神话中以动物赋形,或是像塔罗斯与潘朵拉这样具备人类特征的机械人,彼此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皆是被「造出、而非生成」的。伟大的神话英雄、怪物,甚至是奥林帕斯山上不朽的诸神刚好完全相反,都是被「生出,而非造成」。这个区别也是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关键概念;这些教条断言基督是被「生下,而非造成」。现代科幻作品中也可见如此主题,例如二○一七年的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发展,就取决于剧中特定角色是否为复制人,究竟是人类的仿拟,抑或怀胎生出的真人。一物是生成或造成,这差别自古以来就标志出人与非人、自然与非自然之间的分野。的确,在本书汇集的人造生命故事中,造出,而非生成便是关键的区别点。这个概念让以工具造出的机器人,与单纯因神旨或魔法而有生命的物件有了区隔。

  在古希腊、伊特拉斯坎以及古罗马文明有关人造生命的故事里,超凡的锻造工匠赫菲斯托斯与泰坦人普罗米修斯这两位天神,以及美蒂亚和代达洛斯这两位人间的发明者,无不与这些传说牵涉甚深。这四位人物具备超越人类能力的心灵手巧和非凡创意,以及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手艺。他们运用的工法、艺术、手艺和工具虽与真实世界的并无二致,但这几位神话中的创新者的成果却更显高妙,远胜尘世凡人的能力与科技所及。

  除了少数例外,远古流传至今的神话当中,对这些机械人的内部运作与动力来源并无描述,而是留予你我自行想像。这未知状态如此幽暗,让这些超凡机械似是内部运作方式如谜的「黑盒子」科技。于是,我们想起亚瑟・克拉克的名言:「科技越是先进,就越像魔法」。讽刺的是,现代工业文化中的大众,对于智慧型手机、笔记型电脑、汽车等日常装置究竟如何运作,绝大多数人恐怕是一片茫然,无能解释,更遑论是对核子潜艇或火箭。我们虽知这些是人造工艺,是由心灵手巧的发明者所设计,在工厂内组装,但这些东西未尝不是魔法。常有人说,人类智慧本身也是一种黑盒子,而我们如今正迈向这个黑盒子科技的新层次:人工智慧很快就会借着机械自我学习累积、选择以及演算大量资料,进而在无须人类监督或理解的状态下自主做出决定或是採取行动。届时,不仅人工智慧的使用者不解其运作,就连制造者也会很快就不知自己所造之物的运作奥祕。某种意义上,人类将复返那些不可思议、引人惊叹,关于人造生命与「借着工艺,创造生命」的远古神话。

  若想找到贴切词汇,去形容古代神话里点明为「造出,而非生成」的诸多人形机器或非自然生命,恐怕会令人气馁。在这些故事中,神祕、机械的描述用语常与神话用语相互交叠。即便今日,科技与科学史学家也承认,机器人、人形机器、赛博格、安卓等诸如此类的名称,仍是定义未决、滑熘多变的称唿。对于安卓、机器人、人形机器、玩偶、人工智慧、机械、赛博格等等,我在书中倾向使用较非正式、但常见的理解定义,但为了清楚说明,书中正文、注释及词汇表中会列出这些词语在科技上的定义。

  本书检视了神话学里广泛的人造生命型式,当中有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借自诸神与动物的超人能力,以及栩栩如生、具有行动及思考能力的复制人。即使神话、传说和其他远古传述中所想像的活雕像、自动物件以及模拟自然的东西,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人认知的机械、机器人或人工智慧,但我相信,本书回溯的那些遥遥领先现实科技、关于人造生命的初生想法和概念,依然值得深思。

  避免将现代人对于机械与科技的认知概念套用到古代,这一点甚为重要,尤其若是再顾虑到谈及人造生命的古时文本多是残缺不全。虽然本书提及历史、神话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唿应与共鸣,但并无意暗指前两者直接影响了现代科技。我在书中各处点出现代小说、电影与通俗文化里彼此相似的神话主题,也援引了科学史上的相似处,借此阐明神话当中嵌藏的自然知识与先见。循此,这些我们耳熟能详、或已遭遗忘的古老故事,便激发出诸多关于自由意志、奴役、邪恶的起源、人类的极限,以及身为人类有何意义等问题。正如约翰・斯拉德克一九八三年的科幻小说当中那邪恶的机器人提克托克所言,正是机械人的概念引人涉入「哲学深水」,激发出关于存在、思想、创意、感知,以及真实的无数问题。在这些古老神话想像的丰富故事里,您将看到人类最初是如何意识到操控自然与复制生命会引来无数道德与现实的难题,这在本书后记亦可多见。

  无数古时的文学与艺术珍品在这数千年来早已散失,我们如今拥有的,多是已脱离原始文本的断简残篇,也难掌握究竟有多少远古的文学与艺术之作早已消逝。相较于曾经存在的丰富资产,不论那是诗歌、史诗、文论、历史或其他文本,得以倖存至今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虽有上千艺术之作有幸代代相传至今,但在曾以百万计的作品里也仅是一小角。有些艺术史学家认为,现存的古希腊瓶绘不过是过往数量的百分之一,而残存的文学与艺术之作,在保存上也常是漫不经心。

  这些失散和胡乱保存的严苛景况,让我们如今仍握有的文化遗产更显珍贵。这状况也决定了我们能探索与阐释的方法与途径。对于类似的研究,我们只能去分析这些历经数千年、倖存至今的东西;然而这就像在深邃的幽暗密林里循着面包屑前进,但绝大多数的粉屑早已被鸟儿吃尽。野火的毁灭本质是这些消逝与残存的另一种类似比拟;风吹野火,焚尽草木。在可怕的野火过后留下的,便是森林学家所称的「马赛克效应」——火焚后的区域间歇点缀着花开片片的草地,以及依然青绿的灌木矮林。千年的时间恣意蹂躏了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关于人造生命的文学与艺术之作,留下一片遭空洞的阴暗空间占据的坑疤,当中点点散布着远古时代一些生机犹然蓬勃的章节段落与画面。如此缤纷的马赛克纹样当中需要一条步道,贯穿在偶然得到保存、历经数千年又细腻生长的各处长青绿洲之间。我们可沿此径前行,想像这片文化地景的原初样貌。「马赛克理论」也是分析者借着汇集零碎资讯、将之合谱出一个大景所採用的另一种类似方法。透过仔细汇集,我能觅得关于人造生命的诗作、神话、历史、艺术以及哲学的文句段落;种种迹证足以让你我相信,古人早已深受人工创造生命以及强化自然能力的故事吸引,甚至为之痴迷。

  如此所言,都是希望诸位读者切莫预期会在书中篇章找到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相反地,就像希腊英雄忒休斯循着丝线的导引,走出代达洛斯设计的迷宫——也如同代达洛斯的小蚂蚁,为了蜂蜜的奖赏而走过内部旋绕的海螺——我们也循着一条曲折、往复、缠扭的故事与图像丝线,去理解古时文化如何看待人造生命。本书各篇章虽然叙述跳跃,但当中故事却是相互层叠,彼此交缠;我们循着乔治・扎卡达基斯这位人工智慧未来主义者所称的「神话叙事的所有支流在当中交会、回绕,一片纵横交错的庞大河网」,朝向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前行,而我们在前行之际,也将累积出新的见解。

  在行过浩瀚广裘的神话记忆宫殿后,本书最终章将转向古典时期那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发明者和科技创新;某些读者可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就在希腊化时代自动机具和人形机械的遽增中,这段历史的篇章将到达顶点,而焦点正在那座想像与发明的最初国度,埃及的亚历山卓城。

  这些故事,所有这些神话与真实的故事,揭露出了人类历来追求「创造,而非降生」的生命的企图,而那根源竟扎得如此之深。且让我们一同参与这场追寻。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机械人与女巫(节选)
 
在以民间传说形式表现的人造生命神话当中,魔法与神祕的生物机械显然相互重叠。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各种对于塔罗斯的不同叙述,都是以神话—科技的语汇描述这个青铜人型机械的生理机能,指涉着古时流通的医学和科学概念。
 
例如,在神话领域中,「ichor」一词特指诸神的「血」;但在古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的脉络里,该词则指哺乳类动物色如琥珀、状如水的血清。再者,《阿尔戈英雄记》中描述建构塔罗斯体内循环系统脉管的字汇,正是古希腊医学文论中专指血管的术语。整合了生命与非生命两种构成要素的想像,生物学与冶金「机械学」相互结合,这让塔罗斯成为一种带有生物机械身体构造的远古赛博格。
 
在赫菲斯托斯的仙界铸造坊中组建而成、借灵液发动的人型机械塔罗斯,或许正是刻意被打造成一部永无休止的机械。神话中的塔罗斯似乎表现出了自主意识的迹象和求生的「本能」,而且他也默许了美蒂亚对他的说服之言,这些都明指着他的自主能力和意志。然而塔罗斯对自己的出身来历并无所知,也不懂自己的生理构造。的确,我们该如何理解他的本质呢?根据索福克勒斯那部已佚失的悲剧《代达洛斯》所述,塔罗斯「注定一死」。而且一如美蒂亚猜测,塔罗斯并非不死之身——即使灵液据信能赐他不死。这个神话于是引出了一个难题:塔罗斯是否为某种「半神」,他是青铜包罩的「人类」,抑或会动的塑像?
 
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血脉内流动的是金色灵液,而非红血,因为祂们是靠仙馔与神酒滋养,因此得以青春永驻,长生不死。永生不朽的男女诸神就算受了一点小伤,失损几滴灵液,也不会致死,因为他们的身体会快速再生。美蒂亚明白,塔罗斯体内流动的是虽然灵液,但若流失殆尽,他还是会丧命。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中,最令我着迷的,莫过于作者对“珀尔修斯”(Perseus)和他的“神赐装备”的解读。我们通常将这些装备视为诸神的恩赐,象征着英雄的命运。但作者却以一种近乎“技术装备研发”的视角,去分析这些神话中的道具。例如,赫尔墨斯(Hermes)赠予的“飞行的凉鞋”,作者并非将其视为简单的“神力加持”,而是推测其可能是一种基于古代空气动力学原理,或者是一种我们尚未发现的古代“反重力”装置的象征。又比如,雅典娜(Athena)赠予的“反光的盾牌”,作者将其与古代的“光学反射”技术联系起来,推测其可能是一种早期成像装置,或者是一种能够迷惑敌人的光学武器。这种将神话中的“魔法道具”还原为“科技装备”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古代文明在“实用技术”方面的巨大潜力。它让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认为是“神话”中的奇迹,是否可能只是古代人类对某种我们已经遗忘的“技术”的模糊记忆?这本书让我对“科技”的定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科学,而是看到了它在人类文明早期就已经存在的萌芽。

评分

《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古代巨型工程”的无限遐想。书中对于“特洛伊城”的防御工事以及“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文明在“工程学”和“机械制造”方面的深刻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特洛伊城描述为一个普通的城池,而是对其城墙的结构、材料以及可能的防御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推测,暗示了古代人在筑城技术上的高超造诣。而“木马计”,更是作者重点解读的对象。他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计谋,更是将其看作是一个“移动机械装置”的设计。作者详细分析了木马内部的空间、可能的支撑结构,以及如何将士兵隐藏其中并巧妙地运送进城。这种将古代著名的“计谋”上升到“工程设计”的高度,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在“机械联动”和“结构稳定性”方面的智慧。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代文明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原始”,他们在工程建设和机械制造方面,可能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评分

读罢《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神话和科技交织而成的奇妙梦境,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脑海中对古代文明的全新想象。书中关于“阿瑞斯”(Ares)的“战神”形象,作者并未止步于其勇猛好战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军事工程”与“武器制造”的先进性。作者推测,阿瑞斯的战场形象,可能影射了古代文明在攻城器械、投射装置以及战略战术上的高超技艺。书中对“战车”的描述,更是让我对其“动力系统”和“减震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战车视为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对其可能拥有的“轻巧结构”、“稳定设计”以及“高效驱动”进行了大胆的设想。这种将神话中的“暴力象征”解读为“军事科技”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古代文明在“实用技术”和“工程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军事的粗浅认知。

评分

《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像一本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作者对“西西弗斯”(Sisyphus)永恒推石头的神话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惩罚”的层面,而是关注了“推石头”这个动作本身所蕴含的“机械动力学”和“摩擦力学”的原理。作者推测,西西弗斯所推的石头,其大小、形状以及山坡的坡度,可能都蕴含着某种“最佳效率”的设计,以保证其能够被持续地推动,但又难以彻底完成。这种从“惩罚”中挖掘出“工程学”的视角,让我对古代人对“力学”和“运动规律”的朴素认知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作者将神话中的“无意义的折磨”解读为对“机械运动”的某种极端模拟,让我看到了古代文明在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

评分

《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实在是一种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就好像我一直以为我拿到的是一本关于古代神话的导览,结果却被卷入了一个宏大的、跨越时空的机械制造与智慧火花的漩涡。作者在叙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希腊神话故事时,并未止步于描绘众神的光辉与凡人的挣扎,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去挖掘那些隐藏在神话叙事背后的“工艺”。我尤其被书中对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的描写所震撼。这位火神,被描绘成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所铸造的不仅是雷霆万钧的武器,更是那些让神明安居乐业、让凡人惊叹不已的精巧装置。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对机械原理的朴素认知,那些看似神话的描述,在作者的解读下,竟然有了几分科学的雏形。书中关于“黄金女仆”的章节,更是让我拍案叫绝。这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作者对古代自动化装置的一次大胆设想和深入剖析。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精密电子元件的时代,古希腊人是如何通过杠杆、齿轮、水力甚至是蒸汽(尽管蒸汽的运用在当时可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来模拟生命的律动,来创造出能够自主行动的“机械人”?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对古代文明技术水平的合理推测之上。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亲手解构那些古老的谜团,每一个字都像是在为我揭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对人类早期智慧的闪光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机械人只是近现代的产物,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人类对“造物”的渴望,对自动化与智能的追求,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么遥远的古代,甚至与神话传说紧密相连。

评分

阅读《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的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探险,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潜入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献,去寻找那些关于古代工艺的蛛丝马迹。书中关于“阿波罗的战车”的描写,更是让我对“动力系统”的古老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通常认为太阳车的出现是神话的象征,但作者却尝试从“能量传输”和“机械联动”的角度去解读。他推测,阿波罗的战车在神话中的描述,可能影射了古代文明对某种高效能源的利用,或者是一种复杂齿轮联动系统的具象化表现。比如,太阳的升起与落下,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周期性的机械运转?而驾驭战车的“神力”,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古代“能源动力”?作者的这种解读,虽然充满想象,却也基于对古代文明可能拥有的技术水平的合理推测,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对“时间”、“周期”以及“能量”的朴素认知。这种将神话叙事中的“超自然”现象,置于“工艺技术”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是我在这本书中遇到的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概念,在古代可能就已经以不同的形式被人们所感知和模拟。

评分

读完《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的某些章节,我真的有一种置身于古希腊工坊的错觉,耳边仿佛回荡着金属撞击的叮当声,眼前是工匠们专注的面庞,以及那些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型的奇妙造物。作者在处理“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故事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盗取”这个动作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火作为一种“技术”的象征意义,以及火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火,在古代文明中,不仅是取暖和烹饪的工具,更是冶金、烧陶等一系列工艺技术的基础。作者将火的“神性”与“技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了普罗米修斯将火带给人类,不仅仅是给予温暖,更是开启了人类掌握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序幕。书中对“潘多拉魔盒”的解读也别具一格。通常我们关注的是盒子里释放出的灾难,但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盒子本身,以及盒子的制造工艺。作者推测,一个能够容纳如此复杂“东西”的盒子,其本身可能就蕴含着某种精巧的设计,或者说,制造这个盒子的人,本身就具备了非凡的工艺才能。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是“神”的创造物,也可能隐藏着凡人技艺的影子。这种将神话中的“奇迹”还原为“工艺”的尝试,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欣赏的一点。它打破了神话与现实的界限,让我看到,那些伟大的传说,或许正是古代人类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浪漫化的表达。这本书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不仅仅是文字、法律、艺术,更是那些看不见的、隐藏在日常事物中的工艺与智慧。

评分

《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尘埃中的寻宝地图,每一次翻阅,都能从那些古老的传说中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技术闪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代达罗斯”(Daedalus)和他的“迷宫”以及“飞翼”的章节。在书中,代达罗斯不再仅仅是那个被诅咒的工匠,而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工程师。他建造的克里特迷宫,不仅仅是关押牛头怪的囚笼,更是一种对空间、结构和机械运作的复杂理解的体现。作者对迷宫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推测其可能运用了某种早期的机械装置或者巧妙的陷阱设计,让任何进入者都难以逃脱。而他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Icarus)制作的飞翼,更是让我为之惊叹。虽然最后以悲剧告终,但作者却从科学的角度,对当时可能存在的“飞行器”进行了大胆而严谨的推测。他分析了羽毛的结构、蜡的粘合性,以及可能的动力来源。这让我不禁思考,在那个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尝试挑战自然规律,尝试用自己的智慧去实现“飞翔”的梦想了吗?这种将神话故事中的“奇迹”置于技术层面去解读的方式,让我对古代文明的想象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们对古代文明的了解,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些隐藏在神话传说中的工艺与智慧,足以让我们惊叹不已。

评分

《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文明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古代文明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科技的发展则相对缓慢。然而,书中关于“提坦诸神”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作者在描绘提坦神族的强大力量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神话的叙事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所代表的“原始力量”以及“早期工业”的象征意义。他推测,提坦神族所拥有的“创造”与“毁灭”的力量,可能影射了古代文明在掌握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例如对地质活动、天文现象的理解和模拟。书中对“大地女神盖亚”的描述,更是让我联想到了古代人对“材料科学”的探索。盖亚作为万物之母,她的身体孕育了无数的矿物和元素,这是否也象征着古代文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各种材料特性的认知和改造?作者将神话中的“自然神”解读为对“自然力”和“原始技术”的具象化,让我看到了古代文明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另一种可能性,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模仿,来发展出早期的工艺技术。这种从神话中提炼出技术萌芽的视角,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独特魅力。

评分

阅读《天工,诸神,机械人:希腊神话与远古文明的工艺科技梦》这本书,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书中关于“俄耳甫斯”(Orpheus)用音乐操控万物的传说,让我对其“声学原理”和“共振效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俄耳甫斯的音乐视为“魔法”,而是尝试从“声音的频率”和“物质的共振”来解释。他推测,俄耳甫斯可能通过掌握了某种能够引起物质共振的特殊音律,从而影响了石头、树木甚至冥界的生物。这种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对自然界微妙规律的早期探索。作者将神话中的“神奇现象”置于“声学”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让我对古代文明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代人对自然的理解,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刻和精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