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美的絃音:纽约华文作家协会文集

情与美的絃音:纽约华文作家协会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淑敏
图书标签:
  • 华文文学
  • 纽约
  • 华侨文学
  • 短篇小说
  • 诗歌
  • 散文
  • 当代文学
  • 文学创作
  • 文化交流
  • 海外华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ender Remembrance of Cherished Moments 他们移民海外,扎根「大苹果」; 他们先后加入「纽约华文作家协会」,赏析文学,相聚相携,走过移民岁月的欢欣与艰苦; 他们咏「情」谈「美」,写出对生命的洞察、深思与礼赞。 收录纽约华文作家协会47位作家共55篇散文,并细品「儁思」、「读美」、「芳香」、「追望」、「萦怀」和「乐活」等六辑,题材多元,情美相映,弦音铮鏦。本书作家以身处纽约的特殊视角,以笔耕者敏锐的描述,触发各地读者品味文字深处的人性风景。这部文集也献给五四新文学运动百年纪念,并祝贺1991年,28年前的五四文艺节,「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及附属的「纽约华文作家协会」的正式成立。 本书特色 1.收录纽约华文作家协会47位作家共55篇散文,题材多元,咏情谈美,写出对生命的洞察、深思与礼赞。 2.世界华文作家协会荣誉副总会长、欧洲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赵淑侠,专序推荐。 名人推荐 世界华文作家协会荣誉副总会长、欧洲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 赵淑侠 专序推荐
《光影交织的城市记忆:当代都市文学精选》 导读:都市脉搏下的个体叙事与时代回响 本书汇集了当代文坛一批具有敏锐洞察力和独特叙事风格的作家作品,聚焦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肌理、个体在巨大社会结构下的挣扎与超越,以及在高速发展中被遗忘或重塑的记忆碎片。这不是一部描摹光鲜亮丽的城市神话的合集,而是一组深入肌理、探寻内在真实的切片,通过文学的棱镜,折射出我们所栖居的时代的复杂光谱。 第一部分:霓虹深处的迷宫——现代人的精神漫游 本辑收录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都市人精神世界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物质的极大丰裕与精神的日益空虚之间的悖论;另一方面是在信息洪流中个体身份认同的迷失与重构。 《高架桥下的私语》: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年轻白领,表面上拥有令人称羡的一切,却长期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所困扰。故事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内心独白和在城市边缘地带(如废弃工厂、深夜公交站台)的偶遇,探讨了现代职业人如何在新自由主义逻辑下,将自我异化为纯粹的生产工具。作者运用冷峻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效率至上原则对人性的挤压,以及在冰冷钢筋水泥丛林中,仅存的一点点真实情感是如何如同幽灵般游荡,试图寻找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结尾处,主人公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停电中,短暂地与周围的陌生人建立了真实的眼神交流,那份瞬间的连接,成为照亮黑暗的微弱火花,但也旋即被恢复的电力所吞没,留下更深的无力感。 《算法与孤独的几何学》: 这部中篇小说构建了一个近乎赛博朋克的未来都市景象。城市的一切都被数据和算法精准控制,从出行路线到社交推荐,个体被精确地归档和预测。作家敏锐地捕捉到,当所有选择都被“优化”后,人类自由意志的边界在哪里?故事围绕一位专门负责修复被算法遗漏的“情感错误”的数据分析师展开。她在工作中接触到无数因系统误差而产生的真实的人类悲剧和荒谬,这些数据——那些被系统判定为“低效”的爱恋、无谓的牺牲、非理性的执着——开始反噬她自身的逻辑世界。小说探讨了在高度理性的控制下,非理性的人类情感如何成为抵抗扁平化命运的最后堡垒。 《午夜地铁的乘客清单》: 一系列短篇故事的集合,每篇都聚焦于一列特定时间段的地铁车厢,记录下那些在城市底层穿梭的“夜行者”:失眠的艺术家、值夜班的护士、深夜赶工的外卖骑手、或是仅仅是无法入眠的哲学家。他们的对话和沉默,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众生相。这些人物的命运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在晃动的车厢里,分享着彼此无法言说的疲惫与对白日生活的倦怠。作品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凸显了在庞大城市机器中,每一个微小个体都拥有的、不为人知的、沉甸甸的生活重量。 第二部分:记忆的拓扑学——城市景观与历史回声 本辑的文本关注城市表象之下的历史沉积和文化张力。作家们试图穿透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去探寻那些被快速拆除和重建的旧时光的幽灵,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碰撞、融合、甚至冲突。 《拆迁废墟上的苔藓》: 这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散文小说。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居住的老城区被大规模改造的记忆。那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弄堂、街角的小吃摊、老邻居的喧闹,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消失殆尽。作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怀旧,而是深入探讨了“记忆的物质性”:当承载记忆的物理空间被抹去后,个体记忆是否会随之失真或消亡?作品将对逝去故土的追忆,提升到对城市发展模式中“文化基因清除”的反思层面。文字中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沉思,以及对“家园”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下被重新定义的探寻。 《跨海大桥的阴影》: 以一座横跨海湾的宏伟工程为背景,小说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因这座桥梁而产生的命运交织。大桥的建造者、监管者、以及那些必须依赖这座桥梁往返于工作与家庭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被这条钢铁巨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塑造。作品通过对工程师的完美主义追求与底层工人的血汗付出之间的对比,揭示了宏大叙事背后被掩盖的社会代价。小说对建筑的描述极具空间感和力量感,将冰冷的工程学与复杂的人性纠葛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示了现代工程如何成为一种新的命运操控者。 《异乡者的早餐桌》: 一组聚焦于移民和新定居者群体的短篇集。他们带着故土的食谱、语言的口音和不同的信仰,试图在全新的、往往是冷漠的城市环境中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作家关注的焦点在于“文化适应”的痛苦与创造力。例如,一位老厨师如何将失传的家乡菜式融入现代快餐的流程,创造出一种混合的“新食物”;一位语言学家如何在新语言中艰难地寻找表达自己深层情感的词汇。作品以食物和语言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身份的流动性、韧性与边缘化,展现了这些“异乡者”在看似单一同质的都市中,如何顽强地保存并重塑自己的文化核心。 第三部分:非线性时空下的都市寓言 本辑的作品风格更加实验性,它们挣脱了传统线性叙事,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或后现代的手法,来表达对都市本质的哲学思辨。 《雨季的故障记录》: 这是一个关于城市“故障”的寓言故事。在连绵不绝的梅雨季节,城市的功能开始出现系统性的失灵:红绿灯随机切换,电梯失重,报纸上的新闻与现实脱节,人们开始说出彼此听不懂的方言。主角是一位负责维护城市“逻辑”的神秘部门职员,他发现这些故障并非偶然,而是城市本身在对人类过度依赖和过度规划做出的一种“反作用力”。小说以近乎荒诞的笔调,解构了人们对城市秩序的盲目信任,暗示了现代文明脆弱的内在结构。 《地图之外的街区》: 故事设定在一个现实与虚构交织的城市中。主人公偶然发现了一份标注着“不存在街道”的旧地图。当他试图按照地图的指示寻找那些街区时,他发现这些地方确实存在,但它们只在特定的时间窗口、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或者只有在特定的人群组合下才会显现。这些“地图之外的街区”往往是城市被遗忘的角落、被压抑的欲望的投射,或者仅仅是纯粹的想象力的物质化。作品邀请读者思考: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城市”边界,究竟是由物理现实界定的,还是由我们集体的心智所划定的? 结语:未完成的城市肖像 本书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局部扫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当代城市生活的、充满矛盾、活力与不安的动态肖像。这些文字提醒我们,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它更是一个充满回响的巨大意识场,一个承载着无数未完待续的个体故事的巨大剧场。阅读它们,即是参与到这场关于现代生存状态的深刻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淑敏


  原台湾东吴大学教授,1962年正式以写作为兼职副业。曾获选任数文学社团常务理事、理事逾二十载。学术论着外,写散文、小说、剧本,以笔名「鲁艾」辟专栏多处十数年。1979年获中兴文艺奖散文奖,1986年以《松花江的浪》获文协小说奖,1988年再获国家文艺奖。作品有小说集《归根》、《惊梦》等,及散文集《在纽约的角落》、《终站之前》等共26书。

石文珊

  台大外文系毕业,明尼苏达大学戏剧硕士,多伦多大学戏剧博士。现居住于纽约,任教圣若望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教授大学部及研究所,开设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女性书写等课程。曾为加拿大戏剧期刊 Modern Drama担任助理编辑、纽约《世界日报》报导、翻译教育题材,并担任纽泽西《汉新杂志》文学奖的评审。

李秀臻

  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毕业,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传播系硕士。现为纽约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理事及永久会员。曾任北美世界日报记者、编辑;杂志创办人及总编辑;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网站编辑;着有《风云华人》;合编有《纽约风情》、《纵横北美──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等散文集。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荒凉到繁茂

赵淑侠(世界华文作家协会荣誉副总会长、欧洲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


  纽约华文作家协会在成立二十七年以后,出版了第一本书《纽约风情》,执笔者都是会员,其中有驰骋文坛数十年的老写手,也有初试啼声的新人。当新书印就,看着自己和文友们的心血结晶结聚成集,大家都觉兴奋。有了好的开端再做就不难,上年秋季有人提议再出新书,说着很快的就组成了班子,召稿编撰,到2019初春,一本不薄的会员文集已然成形。经我与老东家秀威出版部门连系,彷彿一切水到渠成,现在就等着新书出版了。

  和上本书一样,作者四十余人中,有成名多年的名家,也有才写过三两篇文章的初学者。这种情况当然很正常,但由我这种在海外生活近一甲子、参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萌芽和成长期的人看来,眼见它从无到有,茁壮成型,发展成一种文类,却是感慨良深。

  我于1960年代初赴欧。那时的欧洲是既无中文报纸,也无处买中文书籍,别说看不到中文字,连遇到一张东方面孔都难。

  我自幼爱看文艺作品,随时随地遇到好文章就能浑然忘我,从来没想过:「假如有一天,中文字突然自人间消失」的问题。但是问题发生了,颇有世界已回到原始的宇宙洪荒之感。

  绝望中想了个法子,请台湾的家人,每两週一次,把他们看过的报纸寄来。主要是《中央日报》和《联合报》的副刊,另外还替我订了一本叫《自由谈》的杂志。这便是我当时全部的华文读物了。在那些寄来的报章中,我知道一些有关台湾岛内的消息,譬如开始建设水坝和公路,期待经济起飞。那时的大陆门户紧闭,西方的报上鲜少看到相关新闻。台湾倒是对外开了一扇窗:遥对美国,并且允许青年学子去美国留学深造。海岛四面环海,青年人要的是开阔无垠,于是渐渐的兴起一股潮流:台湾青年最大的梦想是到美国留学。

  与此同时,美国的台湾留学生中,已有人以海外华人为题材写小说,内容是留学生活的甘苦。语言和课业,婚姻方面的挫折与无奈,思乡,经济艰困等问题,全是小说内容。由于那时出国太难,电视和电脑也还没出世,海外作家的现身说法,无异是供给台湾岛内读者一个视窗,可窥探外面的世界。这类作品非常受到欢迎,创作者相对的迅速增加,造成一时的文学创作潮流,被称作「留学生文艺」。

  那时我在欧洲先是学习美术设计工作,后来做了专业的美术设计师,一时可以做到自食其力,收入虽丰,却要将心力全部投入。看到「留学生文艺」蓬勃兴起,难免心动,自觉脑子里有些想头,写出来就是小说或散文,胸中块垒化作笔底波澜本是写作者的追求。可惜虽然有信心,却是没时间,没机会。因我必得把全部精神投注到我所从事的美术设计工作上,以使我在欧洲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我的解释是:生活和生存是两回事,生存是单纯的「活着」。生活是有条件有尊严的「活着」。何况我当时一位写作界的人士也不认得,跟文艺圈毫无关系,就算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甚么来,谁又会给我刊登?所以我仍每天与颜料画具为伍,虽然心里的写作热望经常会蠢蠢欲动。只能做个心怀遗憾的读者。

  犹犹豫豫的拖了好几年,当我被非写不可的意志征服,终于停止了美术设计工作,回归到我少年时代就想走的文学路上时,已是1972年。迟来的开始轫力强,不是任何挫折能打倒的,长篇短篇一起来,加上散文和随笔。胸中块垒太多,题材俯拾皆是。最近十年算是断断续续的停了笔,加在一起,在写作圈竟是徜徉四十余年了呢!

  一开始写作,我便欲罢不能的积极的动起来,不单写,也热衷于文化活动。觉得欧洲的华文作家们住得分散,各在自己的居住国默默独写,花果飘零般的一小丛人互不相识。如果有个组织,相互连系起来,交成朋友,砥砺切磋,岂不是好!

  上世纪80年代间我回台湾探亲,认识了文友符兆祥先生,他于1981年在台北创立了「亚洲华文作家协会」,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及香港等都是会员分会,并任秘书长之职。他和我谈起,有意以亚华作协为基础,发展扩建为一个世界性的华文文学组织的构想,并希望我在海外为之奔走协助完成。问他可有甚么支持?他说「没有」,只有他手上的那个硬纸夹里的几张纸──纸上写的是他对未来组织「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的构想和计划。

  这样大的一件事,在没有任何奥援的情况下要做成,自然十分困难。但经过几年的奔走努力,我们做成了,1991年欧华作协成立,紧接着北美洲作协也于同年在纽约成立、纽约作协也就同时诞生。接着南美洲、澳洲、非洲的作协纷纷相继成立。包括世界七大洲的世界华文组织已然成形。于是1993年的冬天,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成立大会。各洲际支会都派代表参加,连来宾共到四百余人。一时冠盖云集,显得好不热闹。

  据当时的统计,总合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所包括的七大洲,世华全球各地共有一百数十个分会,拥有三千多位会员。被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华文文学组织。在总会的七个洲际支会中,以北美洲支会最大,属下有二十几个分会,会员人数达一千数百人,纽约作协是其中分会之一。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的惯例是每两年举行大会一次,曾在台北、新加坡、洛杉矶、纽约、澳门、香港等地举行过十次会议。

  时间悠悠而过,不知不觉的已是2019,从上世纪60、70年代,中间还经过一个跨越世纪的千禧年,世华作协这个庞大的文学组织居然走到今天,而且今年三月间将在台北举行第十一届代表大会。

  我原是欧华作协会员,迁居美国后自然的成为纽约作协会员。纽约作协的数十位会员同仁,是从数十条不同的人生路,先后走进纽约作协这个文学暖室里的。大家本来并不熟识,但在日积月累的相处相融中,都交成了好友,可以作成共同出一本书这样的「大事」。书中五十余篇文章,有重墨彩笔,有轻描淡写,也有追望,儁思,和萦怀。请读者大众品评。

  这本书能顺利出版,要谢谢「秀威」的友善支持,特别是杜国维先生,谢谢他不辞劳苦的为我们担任责任编辑。

会长序

相知无远近

李秀臻(纽约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是缘分,是热情,是执着,在地球的一方我们相遇而聚。写作让我们发现生活,感应唿吸,体会存在;不论原乡在何处,「相知无远近」,是文学、是书写与阅读,把我们串在一起,相携前行,潜泳字海,献力文坛。

  廿八年前,1991年的五四文艺节,在北美多位文坛前辈、硕彦的相约与奔走下,我们的大家庭──「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在纽约法拉盛的华侨文教中心创立,附属的纽约分会也于焉同时诞生。当时出席成立大会的作家文人有陈裕清、夏志清、马克任、刘晴、张天心、龚选舞、王鼎钧、琦君、李唐基、郑愁予、张凤、石丽东、韩秀、叶广海、简宛、喻丽清、谭家瑜、刘安诺、吴玲瑶、李蔚华、林婷婷等等。其中几位先进与耆硕已离我们而去,夙昔典型,永志长存,没有他们为这块海外华文文学的花园殷殷地播种与灌溉,没有后面的一片繁花似锦。

  纽约华文作家协会(2001年更名分出而立)是由居住在大纽约地区,包括新泽西州、长岛、康州等地的文友所组成的文化团体,也是「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旗下的二十二个分会之一。会友们原多来自台湾,近些年由港、陆移民而来的会友人数渐增;有文坛举足轻重的名家,也有起步不久的新秀;大家背景虽异,成就不一,但相同的是怀着在海外为华文文学努力耕耘的一股热情;相互切磋,相处融洽,真正达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冀有更高创作的境界。

  在历任会长的带领与全体会友的努力之下,纽约华文作协成功举办过上百场的文学活动,如专题讲座、学术座谈、新书发布、诗歌朗诵、参访联谊等等;会友们笔耕不辍,作品遍及海内外,参加各类征文与评选,成绩耀眼傲人。新土为我们的笔带来滋养,异乡开启变换无穷的视窗,海外华文文学已四处开花,飘散清丽芬芳。

  名作家赵淑侠女士曾说,文学与出版的关系是艺术的关系,文字经过结构、联系组成艺术,文学经过出版才能面世。虽然网路世界发达,却无法代替令人迷醉的书香味,将会友们的鸿文佳作汇集成册,印成铅字,留下纪录,散播分享,成了纽约华文作协多年发展下,势之所趋的一项任务。2017年前任会长周匀之登高一唿,提出出版会友合辑的构想之后,立即获得会友们热烈的回应与支持。

  在王渝老师等人费时费力的审稿与编辑之下,2018年五月终于迎来我们的宁馨儿《纽约风情》。这部集全体会友心血而完成的作品,获得各方的爱护与好评,除了会员、文友、读者的热购,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台湾的国家图书馆、与文讯杂志的文艺资料中心等,都收入馆藏。

  会友们深受鼓舞与激发,丰沛的创作力再次灌注2018年下半年筹备的第二本文集。这本文集由赵淑敏教授接下繁重的主编工作。原为台湾东吴大学教授的她,也是名作家,曾获中兴文艺奖散文奖、国家文艺奖小说奖等崇高荣誉,着作达二十六本之多,文采斐然,学养丰富。在她的擘画之下,订立「情」与「美」为主题,向会友征求书写各种包括对人、事、物的感情,或者与美有关的情怀、见解、叙事等散文作品。两个多月的时间,共收到近五十位作者七十多篇的稿子,总字数超过十五万字,情美辉映,絃音铮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教授还力邀几位文坛名家、过去也曾是纽约华文作协会友的大作,包括刘墉、孟丝、陈楚年、陈漱意、赵俊迈、章缘、江汉等,以及长期支持纽约华文作协活动、法拉盛图书馆副馆长邱辛晔的得奖作品,使得整本文集更添份量。

  透过名作家、也是最关心纽约华文作协发展的赵淑侠女士的投石问路,去年十二月中旬我们将书稿传送给台北的秀威出版社,经其内部评估之后,今年一开年即收到杜国维主编通知同意出版的好消息。新书除了纸本,并有电子书的制作;除了实体书店,也将登上博客来、诚品、与金石堂的网路书店平台。纽约华文作协接连出版的两本文集,编印发行从纽约起步,然后跨足台北,从纸本到电子书,从传统书店登上销售力无远弗届的网路,可说有了更上层楼的突破,也写下新的里程碑。

  秀臻于去年年中惶恐接下会长职务,有幸追随赵淑敏、石文珊两位教授催生此书。在此特别要向赵教授致上最深谢意,为了主编《情与美的絃音》,做事严谨负责的她,几个月来,在许多夜里日里,不眠不休,焚膏继晷,殚精竭虑,核稿修稿,还不厌其烦与作者、编者沟通联系。身体虚弱的她,中间还发生过遭人撞倒街头的意外事件,休养不几日即抱伤继续工作。她的敬业精神令我敬佩又感动。谢谢石文珊教授在繁忙的大学教课之余,无私地奉献时间与精力,投入编辑与校对作业,为本书的品质加强把关。谢谢会里几位老师、同仁们的打气与鼓励。我何其有幸,与大家一起再次完成一本书。

图书试读

文学女人的情关/赵淑侠
 
三毛到底为什么轻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依一般标准看,三毛有盖世之盛名,有千千万万崇拜她的读者,有不愁衣食的生活,有可谈心的朋友,外型虽不能称为美人胚子,却风姿绰约,四十几岁的年纪,一点也不见老态,年轻人的活泼和帅气随时流露,差不多称得上要啥有啥,很多人得到其中的某一项已心满意足,她这个样样都有的人竟走上死路?当然,她对荷西的刻骨相思,是每个看过她作品的人都知道的,但荷西并非世界上唯一的男人。「以三毛的条件,找个比荷西强的对象容易得很,何必那么执着不放。」这类话我已听过数次。于是,到处听到人问:为什么?为什么?
 
三毛静悄悄地走了,留下谜团,最使众人费解的是,她一直那么热心地关怀社会大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诚恳。她告诉他们做人的智慧,安慰他们成长期间敏锐的心灵,教他们怎样爱生活和面对挫折,而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同等的回报,她的读者爱她,敬她,青少年们奉她为偶像,她的生活看来内容充实,多彩多姿,一个怀着救世胸襟的着名作家,怎么反而救不了自己?难怪大家要问「为什么」?
 
我与三毛只见过一面,那年回台,返欧的前两天文友陈宪仁请吃饭,三毛特赶来相识。她一顿饭什么也不吃,就抽烟谈话。两人虽属初见,谈得倒像老朋友一样的投机,并约好次年她去西班牙给荷西上坟时,途径瑞士相见。三毛的作品我也读过一些。总共得来的印象是:她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女人。
 
文学女人是我自创的名词,指的是内心细致敏锐,感情和幻想都特别丰富,格外多愁善感,刻意出尘拔俗,因沉浸于文学创作太深,以致把日常生活与小说情节融为一片,梦与现实真假不分的女性作家。多半是才华出众的才女。
 
这类文学女人,在中国文坛上颇能举出几个,最具典型的例子,远一点的是《唿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近一点的是已逝世四十年,《拾乡》的作者吉铮,眼前的就是三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是覺得「絃音」這個詞很有詩意,期待能夠讀到一些關於藝術、音樂或情感的細膩描寫。打開來之後,果然不負所望,書中的確有不少篇章觸及了文學、藝術創作的掙扎與喜悅,以及在異鄉尋找精神慰藉的歷程。但更讓我意外的是,它所探討的「情」與「美」,遠比我預期的更加廣泛和深刻。有對人際關係的細緻刻畫,例如作者們在異鄉如何建立友誼、扶持彼此,那種患難與共的情誼,讀來令人動容;也有對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在面對種種挑戰時,如何保持內心的純淨與對美好的追求。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並非一味地歌頌美好,而是真實地呈現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但即便如此,作者們依然能從中提煉出昇華的藝術,將痛苦轉化為力量,將平凡的生活雕琢出獨特的美感。這種在逆境中綻放的光芒,比順遂中的喜悅更具震撼力,也更讓人敬佩。這本書就像一曲悠揚的樂章,時而低沉,時而激昂,觸動著讀者內心深處最柔軟的琴弦。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相當有意思,我發現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差異非常大,有寫實的、有詩意的、有幽默的、也有帶點反思的,但整體呈現出來的,卻是一幅相當協調的紐約華文文學畫卷。我個人比較偏好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短篇故事,它們就像是從紐約街頭捕捉到的瞬間,有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有日常瑣事的溫馨點滴,也有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有時候,讀著讀著,我會突然想起自己在台北類似的經歷,那種相似的感受,讓我覺得雖然身處異地,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共通的。同時,我也很欣賞書中一些較為抒情的散文,它們用優美的文字描繪了紐約的四季變換,以及作者們在其中流淌的情緒。這種將個人情感與外部環境巧妙融合的寫法,讓整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體驗,帶領讀者一同感受紐約的脈動。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我一直對海外華人的生活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在異鄉奮鬥、落地生根的例子。《情與美的絃音: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文集》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得以窺探他們真實的生活樣貌。書中有很多細膩的觀察,像是不同世代的華人在紐約的生活差異,他們在融入當地文化和保持傳統價值觀之間的拉扯,以及在追求事業的同時,如何維繫家庭和親情。其中一些描寫,特別是關於在語言和文化隔閡中,如何建立自信、尋找歸屬感的篇章,讓我深受啟發。我以前總覺得,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要重新開始是非常困難的,但這些作者們用他們的筆,證明了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只要有堅韌的意志和對生命熱愛,也能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我特別喜歡書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它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卻充滿了真實的力量,讓人感受到那份來自內心的堅毅和溫暖。

评分

一直以來,總覺得紐約這座城市,除了高樓林立的現代感,更深藏著一股迷人的懷舊情懷,尤其是在那些從故鄉遠渡重洋而來的華人社群裡。這次偶然翻開《情與美的絃音: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文集》,彷彿被拉進了另一個時空,字裡行間流淌著的是那些對台灣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作者們筆下的紐約,不是觀光客匆匆一瞥的景點,而是日復一日生活的城市,充滿了柴米油鹽的瑣碎,也有對家鄉思念的點點滴滴。讀著讀著,我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在台灣的某個角落,那些曾經熟悉的巷弄、熟悉的風景,透過異鄉遊子的眼睛,又被重新賦予了新的生命。書中描繪的某些場景,例如在唐人街尋找家鄉味的小吃攤,或是和同樣來自台灣的親友用家鄉話閒聊的溫馨時刻,都讓我感同身受,眼眶不禁有些濕潤。這不只是一本文集,更是一本關於「根」的追尋,關於在異鄉如何安頓身心,如何在熟悉與陌生之間找到平衡的感人故事。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台灣的記憶,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评分

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體驗不曾有過的感受。《情與美的絃音: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文集》正是一本這樣的好書。它讓我走進了紐約這個我只在電影和書本上略知一二的城市,但這次,我看到的不是閃耀的霓虹,而是隱藏在街頭巷尾的溫情,是人們在異鄉奮鬥的汗水,是思念故土的點滴淚光。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華人在紐約的生活軌跡。我看到了他們面對的挑戰,也看到了他們努力克服的勇氣;我聽到了他們內心的聲音,也感受到了他們對生活熱忱的執著。最讓我動容的是,無論身在何處,人們對「情」的渴望,對「美」的追求,始終不曾改變。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文學」的力量,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遊戲,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心靈的共鳴,是跨越時空、跨越文化的一座橋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