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兰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别流动史诗【经典新译•百年珍贵影像复刻版】

欧兰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别流动史诗【经典新译•百年珍贵影像复刻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维吉尼亚•吴尔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同一个人,没有分别,只是转换了性别。」 身体是一个容器 性别是流动而连续的 穿越三百年的时空,经历忽男忽女的变身冒险── 早在1928年,吴尔芙就已写下现在才松动的性别价值观 书中描述的「性别流动」意识,远远超前它所在的时代 16世纪末的年轻贵族欧兰多容貌俊美、性情阴柔,深受伊莉莎白女王钟爱。 在三十岁那年,他被爱人背叛、欲将人生寄情于诗作却又遭受无情的批评。 他看破人生,认为一切都毫无价值。爱情和雄心壮志,女人和诗人,全都是一场徒然。 他自请赴土耳其担任大使,却在封爵盛宴后的一场战乱中陷入昏睡,当他在七天之后醒来,竟发现自己变成了女人……随之而来的改变是:无法保有财产、写作的限制,以及婚姻。 欧兰多的一生跨越三个世纪,经历两种性别,场景横跨欧亚两大陆,更置身于无数的性别角色变换。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男人、一位诗人、一位懂时尚的女人,也是一位传统维多利亚时代女性。 ◆这不是另一场纸上思想实验,而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现实◆ or∣and,性别流动:性别角色可以自由选择 欧兰多直到三十岁为止是个男人,然后变成了女人。 她既是男的,又是女的;她知道男人和女人各自的祕密,也兼具两者的弱点。 他先是男人,而后是女人;先是爱人,而后慢慢学着被爱。 刚变成女人时,她还不改惯性爱着女人;想要外出不得不女扮男装时,又被女人爱上。 作为男人,他被女人欺骗;变成女人后,换成她欺骗男人。 当她爱上男人,她惊讶地发现男人像女人一样奇特而细腻; 而对方也从欧兰多身上感受到,女人其实也像男人一样包容且直率。 原来,一个人身上不只有一个性别; 原来,男女身上不仅有别,也有彼此共通的特质; 性别只是一种扮演,而非天性,是可以随时流动变化的。 身分扮装:生命经验的双重拓展、多元的价值、多重的身分认同 欧兰多在扮演不同性别角色上,就像她的名字「Or∣ando」一样游刃有余, 跳脱阳刚/阴柔二元对立的僵硬束缚,充满了多重选择与并存的可能性: ──穿马裤时表现得诚实正直,换上裙子娇媚迷人,同时享受来自男女两性的爱情。 她的性别更换的频率,远比那些始终只穿着同一性别服装的人来得更加频繁。 这让她获得了双倍的好处,生活的乐趣因此增加,人生经验也变得更加丰富。 原来,「穿着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原来,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世界对我们的看法,不会是固定,也不需要固定。 性别的流动,多重的身分认同与生命经验拓展,这是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现实。 爱人的家族肖像:具现性别流动的史诗 吴尔芙将这部作品献给激进的小说家兼诗人,也是她的同性伴侣、着名的「西辛赫斯特花园」的创造者──薇塔.萨克维尔–魏斯特(Vita Sackville-West)。《欧兰多》就是以薇塔为蓝本写出的傲世杰作,书中并搭配多帧薇塔及其祖先的照片。薇塔本人的世界非常多采多姿,她是作家、贵族、旅行者、女同性恋者、母亲、外交官的妻子……作为多重身分认同的代言人,再恰当不过。 家族相片的真实性,既模煳了《欧兰多》虚构(小说)/传记之间的界线,也唿应了主角性别流动的内在真实:同一个人,相似的容貌,只是转换了性别,具现了这场横跨三百年的性别流动史诗,暗示每个人的血液中都继承了先祖的阴性与阳性特质,每个人身上都有男性与女性。 吴尔芙以欧兰多表达了她对薇塔的爱情私语,薇塔的儿子奈及尔•尼柯逊(Nigel Nicholson)说,这本书是「文学史上最长也最迷人的情书」。 不过,照吴尔芙自己的说法,这本小说也是「一个玩笑……一个作家的假期」,一部读之令人心喜的作品。 【特别收录】 多帧1928年初版「吴尔芙祕密情人珍贵家族照片」 酷儿女神∣蒂妲‧史云顿(Tilda Swinton) 英国才女∣珍奈.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专文推荐 师大翻译研究所教授 李根芳──导读 张小虹、耿一伟、蔡诗萍、柯裕棻、李屏瑶──经典推荐 名家赞誉 「完美的杰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欧兰多》是抚慰每一个人的枕边书。」──酷儿女神,蒂妲‧史云顿 「性感、挑逗又撩人。」──英国才女,珍奈.温特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维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


  二十世纪重要的英国小说家、散文家,也是文学史上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与伦敦文友创办「布伦斯伯里文化圈」并在其中扮演要角,对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化影响极深。

  吴尔芙出版多部长篇杰作,包括《达洛维夫人》,乃至充满诗意与高度实验色彩的《浪潮》。她同时也着墨于文学批评、短篇故事、传记与报导写作,包括充满戏谑颠覆意味的《欧兰多》,《自己的房间》《三枚金币》则是激昂的女性主义论文。

  吴尔芙天性敏感,少女时因母亲与姊姊离世遭受精神创痛,之后长年受忧郁症所苦,并于六十岁时投水自尽。

译者简介

李根芳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教授。研究兴趣为文化翻译、批判理论、性别议题与旅行文学等。发表论文散见于中外学术期刊,如MELU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中外文学》等,着有《不安于是:西洋女性文学十二家》,译着包括《反对爱情》 (Laura Kipnis’ Against Love)、《勘误表》 (Georger Steiner’s Errata)、《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John Storey’s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欧兰多》:吴尔芙最为越界犯规的一次实验(节录)

蒂妲‧史云顿(Tilda Swinton)


  在《欧兰多》之前,吴尔芙已经写了三部小说,全都是在回顾──重生──那些深密切肤的体验。这番复新重生,也接受那不可避免的面貌转换、多面并呈、包纳综合与发展演进。这特别使得吴尔芙不只被推尊为正规的现代作家,更是性灵深刻的作家。《欧兰多》这本书,这位苗条而离经脱轨的昵侍小宠,或许呢,就是她所从事最为越界犯规的一次实验。融接了双重曝光的肖像,以她父系所传承的语言当作一种护身符,它满载着希望与无忧无虑的放纵,不只奔向一片光明的未来式,而是壮丽荣耀、又值得信赖的当下现在式。

  说到这里,现在我必须声明,我自己与欧兰多的关系是一种亲缘性的纠结,既复杂又交织缠绕着。

  一部夺魂致幻的人类经验指南

  我以前的学校靠近七橡树(Sevenoaks),走一小段路可以到诺尔庄园(Knole)。我有一个同窗好友,就是萨克维尔–魏斯特家的人。

  就像欧兰多(也像薇塔)一样,我成长于一幢古老的宅邸,看起来就像楼梯上画作里的人:他们大多是穿戴襞襟、留着大胡子,身披天鹅绒的男子。我们都面对着几件小家饰,正正经经摆好姿势,众人串连成一株高大的世系树状图,就像是许许多多遗落在树枝上的派对气球。我也曾经写诗,跟欧兰多一样。在青少年时期的遐思绮想里,我读了这本书,而且相信那是一部夺魂致幻、人书交游的传记,写着我自己的人生与未来。

  对我来说,这本幻景万千的小东西一直是一部实用的手册。它是人类经验的旅游指南,也是益友之中的最高智者。至少它是我的首选:是一位想像中的朋友所送来的瓶中讯息。

  经典的广度,人生的滋味

  三十五年后的此刻,我重读此书,而且愕然发现它像魔镜一样发生了变化。我过去原本以为这本书是在谈写作、成为作家,如今我视之为在谈阅读,教人在锁鍊之中各就各位。我一度以为这本书在讲述永恆的青春,而现在,我认为它是在诉说成长、学习度过人生。

  有长达五年的时间,我有幸跟随莎莉.波特(Sally Potter)一起工作,打磨她改编自此书的同名电影《美丽佳人欧兰朵》,并且饰演了欧兰多一角。

  二十年后,欧兰多仍然是我在俄罗斯最为人熟知的名字,全世界的大街小巷都不假思索地叫我欧兰多。我的阁楼上有个盒子,摆着欧兰多在电影里穿的两套戏服。总有一天,我知道儿子会找到它,并且拿来试穿。总有一天(我想很快吧),我那写诗的女儿(也就是我儿子的双胞胎姊妹),也会拿起吴尔芙这本书,看看是否适合自己。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可以说长达许多年吧(毕竟时间的灯笼裤都有牢固的松紧带),《欧兰多》看起来丝毫不至于无足轻重,它或许是任何作家写给青少年的读物里份量最扎实的一部。它让人如实笃信,这一切剎时之间都幻化成真了:男孩与女孩,血统与血的脉动,英国与其他每个地方,避世独处与人际交往,文学与生活,灵活与缓慢,活人与逝者,现在与过去,犹如一套光之魔法。

  如今我懂了:无论人生长短,任何一刻──只要我们那连绵不断的困惑焦躁一时出了闪失,使得清明的灵光乍然一现,让我们得知整个人生最重要的还是顺其自然、唿吸吐纳,并且昂首挺胸、死而后已──那么《欧兰多》这样的书,你便该置于枕下,以为凭依。

导读

雌雄莫辨的心灵,开启多元价值的可能(节录)

李根芳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阅读吴尔芙的《欧兰多:一部传记》(Orlando: A Biography),这部作品都称得上是本奇书。一方面它是一部传记,以英国历史为背景,个人自我成长历程和国家大历史互相唱和,映照出自我与家国的繁华起落;另一方面又大量穿插着虚构与幻想,把性别转变及纵横数百年长生不老的神话传说,交织成一场跨越时空与性别的华丽冒险。故事的主人翁欧兰多生于十六世纪的英格兰,祖先是为英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的显赫家族。十六岁的他受到伊莉莎白女王的钟爱,被召入宫中倍受恩宠,后来他爱上俄罗斯公主莎夏,却遭她欺骗遗弃。他过了一段放荡的生活之后,将全副心力专注于文学创作。此时一名来自罗马尼亚的贵族对他穷追不舍,因此他请求出使土耳其,表现相当杰出。但在当地一场战乱中,他陷入昏睡,突然醒来后,三十岁的他摇身一变成为女性。这时她放下一切荣华富贵,融入吉普赛人的生活,到处流浪。然而,她对文学创作始终不能忘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是与吉普赛人的信仰有所冲突,于是她决定回到英国。此时已经是十八世纪,英国宫廷对贵族女性的约束限制与前大不相同,她不时得乔装成男性,才得以独自外出,享受行动的自由。她虽历经数百年的历史,但却永远维持二、三十岁的容颜,到了二十世纪,此时三十六岁的她甚至结婚生子,并且出版了诗作,得到文学奖的肯定。

  小说主轴是吴尔芙以情人兼至交薇塔.塞克维尔-维斯特(Vita Sackville-West)为主角所创作的传记。作品完成后,她题献给薇塔,并在作品里附上多帧薇塔及其祖先的照片,薇塔之子奈及尔.尼可森(Nigel Nicolson)称这部绵延三百多年历史的传记是文学史上最长、最迷人的情书。吴尔芙用慧黠嘲讽的笔调,写下欧兰多纵横数世纪的英国历史,经历男身、女身的生平故事。她参考了塞克维尔-维斯特家族史,把薇塔祖先的丰功伟业也写入了这本传记,因此在前几章,吴尔芙除了描述薇塔十几岁的生活,也把她的男性先祖的事蹟一併记下。薇塔本人的世界非常多采多姿,她是作家、贵族、旅行者、女同性恋者、母亲、外交官的妻子等等,所以为她作传,以描绘一个人的多重身份认同,真是再恰当不过。既然是传记,免不了涉及历史、记忆、个人与群体等大命题,如谁的生命值得记录?如何书写才能捕捉真相?吴尔芙作为一个深刻的作家,当然也会思考这些问题,加上为女性作传,在过去毕竟少见,因此本书就显得别具意义。

  英国学者瑞秋.鲍比(Rachel Bowlby)便指出这部作品是吴尔芙的炫技/玄机(showing “off”)之作,一方面展现其博学多闻,娴熟于英国史及传记书写的背景,另一方面则是跳脱她惯有的意识流及特具诗意、略带哀愁忧郁的沈重风格,以讽刺戏谑笔法大开读者与文学家的玩笑。虽说是以传记形式面世,但她又对这种文类极尽调侃之能事,也对史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不断嘲弄戏仿。若再加上她父视是以编撰英国兼具正史及经典地位的《全国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而着称,那么她对这个文类及历史、传记作家的嘲讽,显然还具有强烈的挑战父权的意味。

  这部作品是漫漫情话,倾诉了吴尔芙对薇塔的满腔爱意,但也是严谨的批评之作,针砭传记写作的谬误和史学家、学者的故作正经。正如吴尔芙日记里写道,《欧兰多》是随兴而作,「我要乐趣、我要奇思幻想、我要(这可是认真的)赋予事物戏谑的价值。这样的情绪萦绕着我。我想写个故事,在同个脉络里,既可谈剑桥大学纽恩女子学院,又可谈女性运动。」《欧兰多》绝对是部有趣新奇的传记,带领着读者跟随主人翁一同穿越三百余年的时空,经历忽男忽女的变身冒险。

  那么,在这部作品出版迄今近一百年的今天,女性运动经历了数波革命,性别平权也在近世获得更大的支持,性别与性取向等议题历经大鸣大放,无论是女性地位或是性别身分认同,都可看到长足的进步。在小说中,欧兰多奋力争取的财产继承权和女性经济独立等议题,如今在各地大都有了改善。普遍说来,旧有的性别框架已被打破,男女两性二元对立已由LGBTQ取代,成为新的性别身分认同,欧兰多的华丽变身在这个多元价值的时代,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图书试读

他——我们毋须怀疑他的性别,不过这个时代的流行服饰的确让这一点模煳难辨——正对着屋椽垂下来摆盪的一颗摩尔人头颅挥刀横砍。那颜色有如旧足球,形状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两颊凹陷,一两撮粗糙干掉的毛发有如椰子壳的须皮。欧兰多的父亲,也有可能是他祖父,在非洲野蛮之邦的月光之下,把它从一个勐然窜出来的魁伟异教徒肩膀上砍下来。现在,在这杀死他的英国勋爵的豪门宅第里阁楼上,他的头颅随着从不停止的微风,轻柔地、不停歇地摇晃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