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顺圣灵之势而行 本书被称为「二十世纪教会经典之作」,确有其因。作者以初出茅庐的一个传道人,并且在同一地区中有十余位誉满全美的牧师〔包括约翰.麦卡瑟(John MacArthur),罗伯.舒勒(Robert Schuller),查尔斯.斯温德尔(Chuck Swindle),温约翰(John Wimber)在内〕,竟然在十六年内建立了一所一万人的教会,另有约二十多所分堂,不能不称之为奇蹟。他从几个人聚会开始,立志不接收其他教会转会会友,全力投入挨户探访,订定属灵目标,锲而不舍。决意不以教会人数增加为惟一目标,而以建立属灵素质为职志。他的思路有三个来源:新约圣经、教会历史,以及用一年的时间精研全美最大的一百所教会的增长因素。他在十六年间,做过无数的实验,学习了宝贵经验。
他的血统中有宝贵的属灵渊源:他的曾祖父在伦敦司布真牧师的教会中得救及成长,后来移居美国,成为拓殖时期中马背上的巡回福音使者。他的父亲与岳父都是事奉主五十年以上的牧师。因此,他承受了忠诚、热切、开拓、摆上的精神传统。
他的「以属灵目标推动教会」的追求路线,成了二十世纪一项意义重大的教会增长实验。本书书名说明了这一项实验的性质。
此项成功的实验已经在美国及其他许多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他在过去十余年内,已经在多次研讨会议中向超过二万二千位牧者讲授他的观点与经验;此外,四十二个国家六十多个宗派的牧者也从他的录音带得到挑战与帮助。已经有一百篇以上神学院博士论文是研究该教会的成长。
本书提出了许多有关教会增长宝贵的指标,兹略提其中数项:
本书一开始就在序言中借着一个比喻提出教会增长的一项基本观点:一个滑浪高手不是要创造浪潮,乃是利用浪潮。照样,一个带领教会增长的人不是自己尝试创造传福音的浪潮,那是神的工作。一个领袖的工作乃是寻求如何配合神的工作,使神的作为顺利彰显出来。
一个频频转移岗位的牧者无法有大的成就。「牧会是马拉松比赛,不在于起步如何,乃在于终点的成绩。」
不要怕实验失败。「我的教会做新尝试的失败率大过成功率。我们不怕失败。我可以写一本书,书名是如何使教会不增长的一千种方法。」
不可摹仿任何教会增长的方法,乃要寻出可以适用的原则。最基本的问题是:我的教会发动了多少会友?
绝不可为了求人数增长,而降低属灵水准。不然,结果适得其反。
信息永不改变,但方法必须按时代特点加以调整。
单有奉献心志与忠心是不够的,还要「利其器」。「铁器(工具)钝了,若不将刃磨快,就必多费气力。」(传十10)工具与方法是重要的。主要我们在忠心之外,还要加上见识。
订立属灵的目标,然后借着祈祷、努力、与方法去完成它。有努力与方法而不祈祷,是人本主义;祈祷而无努力与方法,是属灵上的不负责任。「当我们求神工作时,神却等候借我们去工作!」愿神大大使用这一本以见证与经历来印证宝贵属灵原则的书,使许多教会蒙福。
滕近辉 于美国纽约州
推荐序
一本必读的力作 单单读华理克牧师的引言「乘上圣灵的浪潮」就足以吸引我来看这一本书了。作者以冲浪为喻,道出冲浪成功的祕诀,他提及选定正确的器材,学习正确的使用浪板,辨识一个可冲的浪潮,学习如何冲上浪潮,能以持久并且顺利驾驭浪潮而不翻板,这是冲浪成功。这个比喻帮助我们思想如何从事成功牧养。我们有牧养教会的知识及装备,明白主的心意,以教会增长的眼光来迎接圣灵的浪潮,经历神在祂教会的作为。作者提出一个省思,我们不能造浪,但我们当有所准备来迎接浪潮。
作者提及一般教会由于传道人有不同的恩赐,因此在牧养教会有不同的注重:有的注重传福音,一直鼓励得人;有的注重赞美敬拜,经历神同在;有的注重团契交通,如同宗亲型的教会;有的注重基督徒教育,成为课室型的教会;有的注重涉入社会问题,成为社会良心型的教会。然而作者提及他所牧养的教会是这五项兼具的教会,这也给教会领袖们很好的启示。
这是一本教会经验谈的好书,作者由带着一个异象来到南加州的这个城市,依他所领受的理念开始植堂,十五年来教会成长到一万七千人。
书上所写的点点滴滴都是华理克牧师心血的结晶,他所提出的「目标导向教会」模式、内涵,更是他十五年来牧养教会所理出的原则,相信一定能帮助我们许多牧养教会的信徒领袖及传道人。
我极力推荐有心看到教会增长的传道人、信徒领袖好好研读此书,我也要求在台福神学院修教牧学、教会增长的学生们,一定要精读此书,从里面有所学习,来经历圣灵的作为,带来教会的复兴。
刘富理 于美国加州
台福神学院院长
推荐序
与华理克同奔标竿 第一次听华理克牧师讲道是在自由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是当晚的主讲员,那是在他的书《直奔标竿》出版之前。那晚听他讲道,有两件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教会在十五年中搬迁七十九次,要聪明人才能找到他所牧养的教会所在;那时他的教会正在兴建一所价值两千四百万的教堂,有一个会友受感动奉献了一百万建堂。第二天回办公室,接到通知,他获得七百万的红利。华理克牧师的信息充满了活生生的见证。当他的书一出版,我就买来先读为快,果然不失所望。
教会的成长是每一位传道人及教会领袖所关心的,有的为了快速增长,不惜东施效颦,结果有名无实,白费精神。有的则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结果也是一事无成。
华理克牧师是一位有异象的人,神学院毕业,得神的感召,与妻子毅然去到加州,在神一路的带领下,马鞍峰教会得以成立并快速增长。增长的原因,不只因华理克牧师是一个有异象的人,同时也因他是一个有组织力、有领导才能的人。他的成功是出于他对神的事工有全面的认识,对神有彻底的委身。他对教会的事工,有全盘的计画,对信徒的灵命,有真诚的关注。
他对教会的使命,做有层次的发展,先从未得之民的社区着手,引人归主,参与教会的活动。接着就要造就及鼓励他们加入教会成为会友,委身于基督的身体,以致在灵命上长进成熟,能作神教会的管家,成为事奉的核心。
对信徒的灵命,也做有计画的培养。当一个人信主之后,就要学习委身的功课。首先必须委身于基督的身体,就是教会。在肢体的生活中,委身于向着生命成熟之路迈进。事奉也必须委身,不是有空才事奉,没空就不事奉。事奉不是工作,乃是生活。最后,信徒要委身于一生的使命,与人分享基督。
《直奔标竿》是一本治会学指南,有清楚的圣经原则,有实际的使用经验。该书是华理克牧师创建马鞍峰教会经验的精心杰作,也是他经营教会多年累积的记实,对开拓教会,治理教会,教会增长,都有睿智具体的指示和建议,若能咀嚼消化、善加应用,对教会,对个人,都会带来极大的助益。
刘传章 于美国马利兰州
马利兰华人圣经教会主任牧师
译者序
从风闻到眼见 一九九六年我的好友基督使者协会同工张杰明夫妇提到有一本关于建立教会的精采好书,是由他们在加州洛杉矶,差派他们出来使者服事的教会牧师所写的,便立刻要了来读。当时正好也是外子开始带职牧养事奉不久,满心盼望主自己的教会能够建立、茁壮、成长。如果说这本书令我们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一点也不夸张。当我读这本书时,许多本来对建立教会的想法被肯定,许多既有的观念也受到挑战,一些教会传统沿用的方法和制度,也常是我们以为是的,受到质疑与反省。我们的心志被挑旺,时而会心微笑,时而羞赧叹息;时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而受感流泪;我们对教会的本质有深一层的认识,一些建立教会的观念与制度方法也落实在符合圣经的神学基础上。
这本书的作者华理克牧师因着对基督的教会的炽爱,立志终其一生钻研牧养建立教会的原理原则,在神带领他去建立教会的地方,传扬福音给未信的人,建造他们不只成为基督徒,更是期待每位信徒成为服事者、宣教士。这本书不是以谈论教会增长为主旨,但是华牧师认为一个教会若是健康,必定在质与量双方面都成长。他对于教会不增长的原因有一针见血的分析洞见,他根据圣经来定义何谓健康的教会、何谓对主忠心、何谓质的增长与量的增加。他从新约圣经归纳出教会的五个目标,以及执行这五个目标的方法程序,并且建立起一套以这五个目标为中心的教会组织。其中,华牧师最独到的见解,也是本书的重点,在于五个
同心圆的委身圈,以及菱形棒球场的生命建造程序。同心圆的委身圈是将人从社区带领进入教会,并且透过不同层次的委身,将人带往核心,成为传福音的事奉者。菱形棒球场则是透过不同的门徒训练课程,带领人接受扎实的事工训练,帮助信徒在服事当中学习。作者仔细的观察耶稣在地上时从事事工的方法,来逐步检讨目前教会所用的方法,并以圣经里新约教会为蓝图来设计一套建立教会的程序。从吸引人进到教会到决志受洗,到培养成熟的门徒,到委身服事,都经过严密的检讨与精心的设计。
华牧师的结论是,成功的事工乃是靠着圣灵的大能,建立教会,达成神给教会的目标,并期待从神来的结果。
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华牧师爱教会的心。本书提到许多方法程序,但是当我仔细研读时,发现本书最珍贵的,乃是作者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本身—为基督的教会深刻炽热的爱与献身,而勇敢的面对挑战,服事这个世代的人,与神同工,兴旺福音,建立教会。
在我翻译本书的工作接近尾声时,我决定前往加州探访马鞍峰教会。我想要印证书中所述—神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们,教会成员80%是马鞍峰教会传福音的果子,许多生命奇妙、戏剧化的改变,平信徒牧者的事工,以及多达上百种由平信徒开始和带领的各种不同功用的事工小组。
一九九七年一月底的一个週末,马鞍峰教会安排我参加他们星期六晚上的敬拜。他们每星期分四堂敬拜,星期六一堂,星期日三堂,另外替我安排对四个教会成员访谈。
那是一个下雨天,马鞍峰教会坐落在小山岗上,显得清新亮丽。车子驶进教会的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十排的活动房屋。步上梯形台阶,有九棵高大棕榈树(象征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一栋巨型钢架建筑物,四周全以玻璃为墙,墙上刻着教会的五个目标。首先,我的向导萳茜姊妹领我参观会堂。她向我解释道,这个可容三千人的会堂并不是正堂,正堂还没有盖。由于华牧师有一个原则,就是教会不向外借贷,所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建筑物都以现金付清。整个会堂美观、实用、明亮、简单。讲台后面是他们的影音控制室,四面墙上全都是各种控制钮,无异于电台设备。当时距离聚会时间还有四个小时,会堂里却已经有不少人做各种整理预备工作了。每个人见到我都亲切地向我招唿问候,这是在大型教会里少见的情况。萳茜跟我解释道,教会职员的办公室也还没有建,目前租用山脚下的办公室,进来时看见的活动房屋是他们的儿童主日学教室,供每週末四千名以上的儿童使用。
参观过会堂以后,萳茜安排我与几位教会成员见面访谈:婕莉是一位三十五岁的单亲,有一个五岁的儿子,是一位护士。她出自一个问题家庭,父母酗酒并虐待儿女。因此,当婕莉进入青少年时期时,她变得叛逆,开始在性生活上随便,堕胎多次,酗酒成性。结了婚又离婚,身体、精神都不稳定。她决定参加政府戒酒课程。但是,每次一个课程结束以后她立刻开始喝酒。一直到一九九五年秋天的一个主日,朋友带她来教会作礼拜,在这之前,她也曾经尝试去教会,希望能对她有帮助,结果依旧无用。但是那个秋天的主日,当她坐在马鞍峰教会时,华牧师的讲道竟句句针对她的问题,她从头哭到尾,从此她决志接受主。她说,在马鞍峰教会,她觉得被爱、被接纳、被赦免,没有人论断她。后来,她又参加戒酒小组聚会,从此她不需喝酒,并且开始过一个圣洁的生活,不再有淫乱的关系,独自抚养五岁的儿子。不但如此,婕莉感到圣灵带领她开始带领那些境遇与她相似,曾经堕落,引致许多身体和精神问题的朋友。于是,她开始了一个小组,专门带领那些曾经堕胎的女人,经由认识基督而在身心灵得到医治。她在半年之中已经带领许多人归主。婕莉说:「我现在每天都期待着主日敬拜,有主的生活充实有意义,再也不用靠性与酒来麻痹自己了。」
约翰是一位年近五十、成功的电脑零件商。他有一个充满感性的脸与一副高大的身材,明亮诚恳的眼神令人精神一振。他的过去真是传奇。五岁时,邻居带他去教会,七岁时,他决志信主。虽然家人都没有信主,但他却一直热心追求,且在大学毕业以后,进了神学院决志献身为主。神也给他一个基督徒姊妹为妻。他一面在神学院读书,一面在教会服事、讲道、教主日学。虽然表面他似乎是一个敬虔事主的人,但是内心里他却一直波涛汹涌。老是觉得当自己奋力挣扎希望能表里一致,符合圣经的标准时,就越发觉自己的不足。到一个地步,他开始有精神抑郁的症状。最后他完全崩溃了,不再服事,不再读神学院,甚至不读圣经,不祷告。
他开始酗酒,并开始与别的女人发生关系,最后抛妻弃子,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一晃十七年过去了。这些年当中,他吸毒、酗酒、性生活随便,虽然生意成功,生活非常富裕,但是心灵仍然空虚,于是他再婚,并生了一个女儿。他想,宗教无法足他,奢华宴乐、狂饮豪赌无法满足他,金钱也使他空虚,也许婚姻家庭可以帮助他,使他脱离酒精的捆绑。结果,温柔的妻子与可爱的稚女也无法使他满足。一九九六年的复活节,妻子曾与朋友来过马鞍峰教会,便提议带孩子去教会。他想,教会生活对小孩子有正面的影响,便一起去了。聚会时,他整个态度充满反叛怀疑,坐在后排,双手交叉在胸前,一副「我可曾经是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高手,你讲什么会是我不懂的!」但是,当华牧师开始讲道时,他整个防线都垮了。华牧师说:「你以为你可以做什么成就神的义,你以为你的努力可以换得神的恩典吗?不,恩典是神白白赏赐给我们的。放弃你的方法,安息在主里面⋯⋯」他开始流泪⋯⋯从那天起,他不再喝酒。半年之后的今天,他已经开始筹备一个新的戒酒小组,带领与他同样的生意人认识基督。
婕莉与约翰都同样告诉我,他们的见证只是教会里面许多人的见证之一,教会里满是生命完全改变的见证。
韩家出现在我的面前,便立刻让我感受到一个快乐家庭的气氛。韩力先生是一位高中老师,太太欣夏婚前也是老师,惟一的女儿可妮是一个十六岁的窈窕淑女,显得清新可人。韩力与欣夏都出自传统基督教家庭,却不明白真理,婚后也不去教会。一直到结婚十二年之后,生了女儿可妮,他们才开始想要找一个教会。正是一九八○年,华牧师开拓教会时,他们接到华牧师第一封寄给社区的邀请信,便前去参加,第二次聚会他们决志接受主。十五年过去了,整个家庭都参与服事,韩先生主要的服事是前往马鞍峰教会在墨西哥的孤儿院工作,韩太太是马鞍峰教会委任的平信徒牧者,女儿则活跃于青少年事工,邀请朋友来教会是她最爱的,她已经带领了许多同学信主。此外,这个家庭常常邀请教会的新朋友到家中来款待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些陌生朋友常常是有不良习惯或过着不道德生活的人。当我赞赏他们的行为时,她一直强调他们家只是教会里许多典型信徒之一,所做的并没有比别人多。当我问道,常常带这样的人回家,会不会给孩子不良影响。他们肯定的答道,基督徒真正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令人羡慕、快乐美好的,基督的大能当然能够抵挡邪恶的势力;许多人往往因为羡慕基督徒的生活而信主。看着他们,真是觉得羡慕!从未信到相信到坚信到成为成熟的基督徒。他们说,在华牧师有系统的教导之下,他们只是很自然地一次又一次重新委身,每一次委身,都更深入更令人兴奋。
谈到此,看看时间,聚会已经快开始了,于是我们起身走向会堂。沿路挨挨挤挤的,全都是加快脚步聚会的群众。一进玻璃大门,迎面而来便是笑容满面的招待人员,亲切愉快的跟你握手谈话。整个会场已经坐满人,许多人开始在走道上席地而坐。趁敬拜还未开始,我便与马鞍峰教会的执行牧师葛牧师访谈。他年约半百,慈祥和蔼。一坐下,我便迫不及待地提出几个问题。首先,我注意到马鞍峰教会大部分的功能小组是由平信徒提出、开始并运作的,其中,许多人都信主不久,大部分的教会往往不放心让平信徒主持事工,更遑论信主不久又有复杂过去的人。为什么马鞍峰教会容让、甚至鼓励信徒,一信主便开始步向委身过程,并参与重要的服事?不怕有偏差或产生问题吗?葛牧师以几个理由来回答:第一、耶稣来本是召罪人,神应许忧伤痛悔的心祂必不轻看,曾经尝过恩典的人,才会体验恩典的宝贵美好,也最能带领跟他相似的人。第二、一个人惟有真正在做的时候,才能有最有效的学习,耶稣来唿召人成为祂的门徒,所以,必须立刻让信徒进入一个学作门徒的管道,最好的方式便是投身带领人的事工。第三、教会并不是任由平信徒发展事工,马鞍峰教会有一个健全的组织,环绕着五个教会目标来执行事工,也提供足够的资源(课程、训练、协助等等)来帮助信徒建立他们的事工。此外,我听到几乎每个见证都提到赦免、医治、被爱、圣灵的引导、帮助。马鞍峰教会为何能够如此帮助人?葛牧师说:「马鞍峰教会只是顺着圣灵来做工,教会绝对不论断任何人,只是指出圣经的真理,叫人知罪的乃是圣灵,认罪悔改、赦罪医治是圣灵的工作,圣灵也的确一直与马鞍峰教会同在,因此神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葛牧师强调要能以目标为导向建立教会,必须认定目标,勇往直前,不听信别人的批评,不拿自己的教会与别的教会比较,勇于从别的教会来学习。
整个聚会,都令人精神振奋。音乐是採用流行歌曲型式,敬拜团队活泼、精确,又富机动性。诗歌旋律轻松,歌词易懂易记。穿插的见证是一对夫妻谈到他们如何从一段破碎的婚姻,因着被神找到而复合,并且更美好,委实感人至深。主日信息富有福音性,却不乏教导。整个聚会,内容是很传统的,却加上了很现代的包装。
聚会结束,看到一些人安静地一起祷告,萳茜告诉我,他们有一些祷告勇士,是特别有祷告恩赐的。若个人有需要可以找他们祷告。我看到这个教会真是按照恩赐来服事。
整个下午,我的心激动,本来是准备以极冷静的态度,观察这个教会,却没料到有如此丰富的收获,并蒙受极大的祝福。
当我翻译即将结束,译到华牧师着作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爱教会与爱牧者的心时,我像找到知音似地激动,泪水不住地流。因为,我们都有相同的背景。我的曾祖父高长是第一位台湾本地的传道人,他是于一八六五年,在苏格兰的马雅各医生的带领下,成为基督徒。我的祖父是一位良医,也是一位佈道不停的传道人。我的父亲是一位牧师,牧养教会四十年。现在,外子带职传道,牧养教会。我知道一位牧者的心,了解他们爱教会、愿意为教会牺牲的心。我衷心地盼望见到传道人能够有成功的事工。愿以这本译着,献给所有华人牧者,以及所有爱教会的弟兄姊妹。
杨高俐理 于美国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