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10分钟: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附阅读素养题本)

晨读10分钟: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附阅读素养题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素养
  • 思维拓展
  • 科普知识
  • 世界观
  • 亲子共读
  • 少儿读物
  • 晨读
  • 知识面
  • 启发思考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放眼世界,学习思辨,储备未来竞争力
国际NGO工作者、知名畅销作家褚士莹
为中学生培养国际视野、训练逻辑思维精心编选
随书配备超级强大的阅读素养题本
帮助你秒懂PISA和108课纲的阅读策略

  世界很大,我们知道的却很少。
  更别说世界上的事物每分每秒都在变化,
  又该如何运用有限的知识判断真相?
  跟着拥有多年国际NGO工作经验的褚士莹,
  一起拓展视野,发掘这个世界的不一样。


  朋友越多越好吗?难民一定很穷?把穿不到的旧衣旧鞋捐给落后国家,其实弊多于利?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为什么又告诉我们「你的感受其实没那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事件,然而我们评断这些事件的思考方式,却受限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许多习以为常的价值观,放进瞬息万变的世界才发现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在《晨读10分钟: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中,知名畅销作家兼国际NGO工作者褚士莹,将带领读者看见他所认识的世界,从探讨移工、难民等重要国际议题,到不同国家制订教育方针、经营人际关系的差异,透过各个面向帮助我们开启视野,迈开成为世界公民的第一步。

  唯有张开双臂拥抱百花齐放的世界,才能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也唯有开始思考、打破框架,才能因应世界的剧烈变化,提前预备面对多元未来的竞争力!

  本书共分四章:「标准答案/人际关系/学校/生涯」,收录19篇开启国际视野的精采文章。
  一、标准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样:颠覆既有思维,用崭新的观点认识世界。
  二、人际关系和你想的不一样:尊重个别差异,建立1+1>2的群我关系。
  三、学校和你想的不一样:精采纷呈的求学故事,重新找回「学习」的真义。
  四、生涯和你想的不一样:大胆想像、积极实践,成为自己人生的领航员。

  ★随书配备「阅读素养题本」一本,由《阅读理解》学习志编辑团队为书中选文量身设计,每道提问均有清楚具体的评量目标,分为撷取讯息、统整解释、省思评鑑三层次,搭配最后的详解,期待读者透过对文本的再次探访,有效提升阅读理解与思考探究,从阅读素养获得面对生活各种问题的关键能力!

  ◎本书关键字:哲学思辨、国际观、世界公民、难民、移工、生涯发展
  ◎无注音,适合13岁以上阅读
  ◎教育议题分类:性别平等、人权、生涯发展、家政
  ◎学习领域分类:语文、社会、综合活动、生活科技

  【晨读十分钟】系列简介
  透过知名的作家、选编人,为读者编选类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每日定时定量的阅读,不仅是要让学习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让心灵茁壮、成长。在学校,晨读就像是吃学习的早餐,为一天的学习热身醒脑;在家里,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时段,每天不间断、固定的家庭阅读时间,也会为全家累积生命中最丰美的记忆。

  【晨读十分钟】系列特色
  ★台湾第一套针对「晨读十分钟」运动策划编选的读物。
  ★倚重不同领域大师的人生及阅读经验进行选编,选文包罗各种文类,观点横跨不同世代。
  ★10分钟内能完整读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带给孩子阅读的自信和坚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选编人的话、选编人专栏、延伸问题等,深具解释和学习附加价值功能。

本书特色

  特色1  褚士莹精心编选19篇深入世界角落的优质好文,带领读者颠覆既有思维,开启不一样的视野。
  特色2 「褚阿北的哲学蹲马步」专栏,用哲学思辨的角度进行提问,训练新世代所需的逻辑思考力。
  特色3  特别配备由品学堂针对选文编写的《阅读素养题本》,帮助你秒懂108课纲的长文阅读策略

各界好评

  《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不只是一本青少年读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Wow!原来还有我不认识的世界长这样!」的感觉。是啊,即使到了这个年纪,我也都还在学习。学习接纳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学习不断扩展想像力和同理心、打开脑洞,学习爱这个即使不见得能达到共识但百花齐放的世界。
  每一天,都依然感到新鲜。
  士莹在书里说:「世界很大,而我们知道的很少。」
  让我们一起开始理解,一起开始思考吧!──知名艺人曾宝仪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突破大家对不同国家、文化、族群刻板印象的故事。而对我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书中不断的邀请读者一起思考,整本书专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强硬的灌输答案。放下心中的成见,跟着这本书,试着想像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其他角落的各种人物,然后去思考这个广大世界上的各种可能性吧。──「空屋笔记」专栏作家杨宗翰

 

著者信息

选编人简介

褚士莹


  一个从小就喜欢到世界尽头去旅行的国际NGO工作者,专业训练来自埃及AUC大学念新闻,及哈佛大学甘迺迪政府学院。

  2001年起计画遍布世界各地,七大洋五大洲只缺南极洲跟南冰洋,他很爱自己的工作。在缅甸冲突地区的和平工作,让褚士莹意识到发展工作的极限,因此从2015年赴英国伦敦瑞士哲学作家艾伦‧狄波顿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学校),后来在法国「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学践行学院)师事奥斯卡‧柏尼菲博士,学习哲学谘商,目标是在缅甸内战冲突地区成立一个草根哲学机构,鼓励武装部队跟难民营中长大的孩子一起思考「和平为什么比较好?」,进一步用哲学思考来面对世界上各种战争、贫穷、难民、移工、歧视等复杂的问题。

  在台湾期间,他串连在地与国际团队,一起关心儿童与成人的思考教育、训练NGO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环境、社区营造、小农与永续农业、自闭症成人、失智症家属的支持。中文出版品包括《到天涯的尽头归零》〈时报出版〉《我为什么去法国上哲学课?》《谁说我不够好》〈大田出版〉等五十多本作品。

绘者简介

林韦达


  出生于台北,小时候住在台中,喜欢画画,希望用画画让世界更美好。
  web: www.behance.net/darlingdarlingart
  FB:Darling Darling art studio|林 韦达

题本设计团队

品学堂


  2013年,《阅读理解》学习志创刊,以PISA阅读评量为规范,帮助孩子培养「阅读素养」能力。
  2016年,创办CRLA华文阅读素养检定,接轨国际阅读评量规范,是目前华文世界唯一针对阅读素养所举办的评量检定。
  深耕教师研习与学生营队,发展教学材料,改变过去被动学习模式,让阅读教育能落实在每个教室。

 

图书目录

选编人的话 我想学会怎么使用这个世界

第一章    标准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样
序曲:写给一首变奏
捐旧衣旧鞋到非洲,其实弊多于利?
我与死亡面对面
谁是逃难者?
我在埃及贫民窟的日子

第二章    人际关系和你想的不一样
为什么亚洲人朋友很多,欧洲人朋友却很少?
为什么老师不能犯错?为什么不应该嘲笑英文不好的人?
你在等什么?
关于爱

第三章    学校和你想的不一样
德国教育的力量
那堂吓坏我的芬兰高中课
如果高中可以重来,我想念这所不用上课、没有考试的学校
我是第一个到卡达念书的台湾留学生
我为什么去法国上哲学课?

第四章    生涯和你想的不一样
靠着洗肾环游世界的人
你想做的职业,还没有被发明的职业
十五岁的我,在阿根廷
寻找世界的入口
跑步,让平凡的我们变成有故事的人           

企划源起 成长与学习必备的元气晨读
推荐文 放下成见,开启你的无限可能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我想学会怎么使用这个世界


  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知识」的人,还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
  当然,人类都很贪心,希望能够两全其美,但是很可惜,「完美」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只能两者中选择其一呢?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想要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且古今中外的圣贤,到我们的师长父母,也都是这么说的。
  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里,所有的科目、课纲、教科书、升学标准,究竟是在引导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还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个答案,也非常的明显,如果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的表现优异,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有知识、而且很会考试答题的人。
  但知识的用处,往往只有「一下子」。比如说,花很长的时间背了化学元素表,这辈子就只会用在考试的那一下子。

  如果没有这「一下子」的用处,我们真的能够说出,为什么每一个学生在中学都必须「背诵」化学元素表的理由吗?为什么不能要用的时候再查呢?

  为什么外国的小孩不用背九九乘法表,但并没有因此而学不会乘法,或是缺少伟大的数学家呢?
  如果问老师或家长,你认为他们真的知道原因吗?

  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连化学元素表也要随着新的化学元素不断被发现,而不断的更新,甚至连教科书都来不及改。考试的时候,我们真的确知所谓的「标准答案」并没有过时吗?

  就像很多其他的知识,过去正确的,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现在被认为正确的,以后可能又被推翻。比如过去的人普遍都相信「地平说」,现在的人则说地球是圆的,但是我认识的一位地理老师,却告诉我地球是「扁圆形」才对。到底谁才是对的?有没有可能,这三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知识会不断累积,世界不断改变,所以大多数知识的正确性只能维持一下子,比如说地球的总人口有多少,在地球上绝迹的生物又有多少,这种不断快速变化的知识,无论再有用,也都只能有用一下子。

  但如果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去「思考」这个世界上,每一件我们原本不知道的事情,帮助我们从原本不知道变成知道,那该有多好?

  这种「超能力」,其实我们从小就有。我们可不是还不识字时拿起手机,摸一摸就知道怎么使用了吗?如今只要打开线上游戏,无论介面是什么语言,试一试就知道怎么玩了,不是吗?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超能力」,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些东西当成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来看待,拿在手上把玩,从整体的「观察」开始,找到跟我们熟悉的事物的「共通性」后,发现这个新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玩具!),然后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假设」(我如果这两个钮同时按下去会怎么呢?)经过一步一步的「验证」后,我们「分析」这些结果,然后「归纳」出一套规则,变成一套可以反覆运用的「系统」,这种「超能力」,其实有一个我们都听过的名字,叫做「逻辑思维」。

  如果把手机当成知识,就会像很多阿公阿嬷,努力写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学习使用手机的功能,却还是不知道怎么用简讯传图片。
  如果把线上游戏当成知识,必须照着攻略本一步一步操作,肯定不会变成玩家。

  所以一个在看产品说明书当中得到乐趣的人,是一个喜欢「知识」的人,而一个把说明书放在一边,喜欢自行去探索的人,则是一个喜欢「智慧」的人。

  知道怎么运用「智慧」的人, 面对新事物就不只是在「学习」,而是「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可以运用这个能力,去「想」懂任何一件未知的事物。

  相较于知识只可以用「一下子」,思考能力可以用 「一辈子」,永远不会被世界淘汰。

  教育当局颁布的「课纲」,其实也是知识的一种,所以当然也会像其他的知识一样,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改变,但只要观察每一个时代新版本的课纲,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步都在试着带领传统学校的教育,慢慢的从只能有用「一下子」的知识,慢慢移转到可以有用「一辈子」的逻辑思维智慧。

  这本《晨读10分钟: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就是从最新课纲的「阅读素养」出发来设计的,颠覆「阅读是为了能够从中学习知识」的旧思维,进化成「阅读是一种学习逻辑思维的工具」的新思维,来看待这个从来没有停止变化的世界,以及从出生以后就从来没有停止变化的自己。

  所以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撷取世界一个独特的面相,文章最后不但没有提供任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正确答案」,反而引发很多的「提问」,而这些问题,都可以让我们使用不同的逻辑思考工具,抽丝剥茧去想得更深、更细、也更根本。

  阅读这本书不需要求快,甚至没有所谓的「看完」,实际上,只要翻开其中一页,针对其中一句话,使用书中介绍的思考工具,深入想十分钟,也可以是很棒的使用方法之一。

  有思考的阅读过程,虽然烧脑,却可以是充满趣味的──即使最后什么答案都没有,也可以很棒,就像我们手机里一款心爱的游戏,即使最后的结果是删除,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乐趣是无比真实的,不是吗?

  学会了思考,就学会享用这个世界的方法。

推荐文

放下成见,开启你的无限可能

杨宗翰(「空屋笔记」专栏作家)

 
  如果说,要找一件海外经验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应该就是让我意识到: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还存在很大一部分的灰色。

  我从大学开始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世界,大二在台湾走路环岛,大三到印度用沙发冲浪旅行,大四到欧洲搭便车跟打工换宿,最后到了克罗埃西亚,一边乖乖当交换生去学校上课,一边暗地里跟一群无政府主义者们占领空屋,搞社会运动。

  我经历了很多台湾不会有的体验,也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印度有治安很好的地方,德国也有浪漫得天花乱坠的梦想家,各式各样的人都有;透过认识这些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人,我渐渐了解到我来自什么样文化的国家,以及我是什么样的人。

  很幸运的是,在看过了不同角度的世界后,我也真的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或是更贴切的说,找到了「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我开始邀请世界各国的旅人来拜访台湾的学校,跟学生分享。

  这些外国旅人不教英文,我们试着让他们跟学生分享不同国家的文化或是旅人们自己的故事。我们试着邀请各式各样不一样的人,让学生们知道,这个世界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晨读10分钟: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里面收录了许多突破大家对不同国家、文化、族群刻板印象的故事。而对我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书中不断的邀请读者一起思考,整本书专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强硬的灌输答案。

  台湾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从童话故事到自然科学、文化历史,几乎所有的人与事,都必须马上被分类成好与坏、对与错。任何知识或讯息,似乎必须尽速的分类到各自的圈圈里。

  我认为二分法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个世上绝大多数的事物,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而蛮横的归类,会让我们错失更多理解事物的机会,我很希望多一点年轻人能够在学生时期就习惯二分法以外的思考方式。

  放下心中的成见,跟着这本书,试着想像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其他角落的各种人物,然后去思考这个广大世界上的各种可能性吧。

透过阅读,成为更新更好的自己

品学堂创办人、《阅读理解》学习志总编辑黄国珍


  大海的另一端是什么?星光距离我们多远?为什么月亮会有圆缺的变化?

  人类对这世界好奇所开展的探究与理解历程,让人类逐步认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同时也开展对自身的了解,并且成就人类的文明发展。

  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段漫长的历史,人类对世界万象的解释,从充满众神间恩怨情仇的神话中,发展到以神的话语为主,作为知识威权与生活教条的宗教年代,再到相信理性能发展知识以解决人类问题的启蒙时代。这过程中基于好奇或质疑,勇于求知的精神,将人类的心灵从原始的状态中逐步解放出来。

  从未知到已知,这探究思考的过程,从有问题到有答案,问题成为打开世界的钥匙,而答案往往就在问题里。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开展,其源头并不是因为拥有答案,而是发现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当前素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谈到学习,我们在一般认知上看待「学习」的面向,着眼于认识新事物。但是有越来越多的情况,学习并非「从头是了解未曾认知的事」,而是要「更新自己以为知道的事」。这观念在当前这时代更显重要。

  我想这种更新已知或认知的学习,应该能说明《晨读10分钟: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与《晨读10分钟:科学和你想的不一样》这两本书的意义。这两本书中的选文,提供多元主题在新研究中的事证与反思,提醒现今世界跟过往所想已经有所不同。同时,也由书中阅读的文本,理解看似科学的观察和报导,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待釐清,需要再学习的判断。

  而要给予下一代什么内容,才能让他们具备理解文本、学习判断的能力?我认为阅读理解和素养,是最重要的学习。过去一篇网路报导提出养成阅读理解与素养的几点建议,像是「大量阅读」、「培养阅读习惯」等。这些你我早就熟悉的论点看似合理,却是导致大众对阅读教育认知偏差的片面性观点──空有大量阅读就像是拥有顶级食材,却没有基本料理技能的厨师;拥有阅读习惯也不一定会形成阅读能力,这就像是有运动习惯的人,不必然能成为运动健将。

  从PISA国际阅读素养评量来看,以普世生活共有的生活情境为文本形式与议题内容,学生以平常培养的能力及素养来作答。而每个学生评量结果的差异,就可视为素养上的差别。这样子借由文本讯息建立客观的理解脉络,更符合阅读理解的需求。

  这次品学堂《阅读理解》学习志与亲子天下合作推出《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阅读素养题本》,期待透过我们设计的阅读理解提问,带领孩子建构对于文本的理解,解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并以自身经验探究思考文本内容。

  每个时代,学习都是重要的事,但是每个时代的学习内涵,都会受时代面貌的主题影响。在这个事事更新的年代,或许学习的时代意义,就在于学习不被自己所限,不盲目相信,不人云亦云,学习发现自己可能是错误的,时时更新自己,超越自己,成为更新更好的自己。

 

图书试读

这一篇选文的目标:
•分辨「事实」跟「投射」的区别
•透过「真」、「假」的思考,理解界线的概念
 
我与死亡面对面
文/褚士莹、曾宝仪

 
我曾经为了一个纪录片,花了半年的时间,到全世界各地跟死神对话。
 
从小我们被教育着尽量避免谈论死亡,因为那是不吉利的事,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担任主持人的工作,有一天会带着我用不熟悉的外国语言,到世界上遥远的角落,找到一个你愿意跟他说话,而他也愿意跟你说话的人—即使我们谈的话题是死亡。
 
当我在波士顿的墓园,面对死亡学的教授,我生平第一次面对面的感受到,原来世界上有人以极大的热情,在面对死亡这件事。
 
当我在瑞士巴塞尔的安乐死诊所,亲眼目睹一百零四岁的澳洲植物生态学家,特地在家人陪同下到那里选择自己的死亡,让我意识到,唯有正视死亡,越早开始思考关于死亡的事,越早明白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才能得到生命的勇气。
 
除了美国和瑞士,我还去了荷兰、爱尔兰、英国,採访了数十位对象,除了安乐死,还有长生不老、AI人工智慧、性爱机器人,甚至探讨美国墨西哥的边境问题。
 
其中那位一百零四岁的植物生态学家叫做大卫.古道尔(David Goodall),他因为澳洲不承认安乐死合法,才必须到瑞士去。
 
选择安乐死的客户到达诊所,必须连续两天接受两个不同的医师,对客户进行生理跟心理的评估,确认安乐死是客户本人在意识清楚下的决定,而且有能力自己按下那颗按钮,如果最后一秒钟后悔的话,也有办法可以自己终止这个过程。
 
大卫到了以后,发现不能立刻执行安乐死,显然有点失望。
 
「我们还在等什么?」大卫在守候多时的记者面前,问陪同他一起来的孙子。
 
「还有一些表格要填。」孙子回答。
 
「哎!」他摇头叹了一口气,「总是有一大堆表格要填!」
 
出发之前,我处在天人交战之中,要特地离家,搭那么远的飞机,以媒体主持人的身分去亲眼看一个人死亡的过程,这对我非常困难,我不断问自己:
 
「我这样做,是对的吗?」
 
「为了纪录片,占用他生命最后的时间,对他和家人公平吗?」
 
但是看到他面对死亡如此无惧,甚至有点迫不及待,我原先的担忧就放下了。
 
死前一天,孙子还推大卫到植物园去,看他最心爱的植物。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