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巧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军事
  • 策略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兵书
  • 智慧
  • 古典
  • 韬略
  • 用兵
  • 谋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典着作优秀改写,全白话无障碍读本,内含精美手绘插图,人物、典故、成语、知识点随文注释,是一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国学入门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着作,作者孙武,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孙子兵法》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有「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句子,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有人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但此书编撰者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杰出的两部,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本书将两本巨着合而为一,不仅注释和讲解原文,还加上古代战争及权谋故事等事例,增强了趣味性,更加通俗易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武


  字长卿,生于春秋末年,着名军事家,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获奇功。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佔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楚。着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已译为多种语言,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

 

图书目录

孙子兵法

第一篇 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018
观五事而知胜负/023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030
行兵打仗,就是施行诡诈/036
战前预算胜负概率/042

第二篇 作战篇
不宜长期用兵/047
将敌人之资为我所用/052
激起士气方能胜/058

第三篇 谋攻篇
不战而胜为上策/063
力不如敌时避其锋芒/070
国君不宜干涉战事/074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079
第四篇 军形篇
先求不败后求胜/084
打败注定失败的敌人/089
心存侥倖往往不能取胜/094
势不可当,才能取胜/099

第五篇 兵势篇
正兵对战,奇兵制胜/104
出击敌人,动作要迅勐/110
变化表象,调动敌军/114
选择人才,为军队造势/119

第六篇 虚实篇
把敌人引到预定战场/124
攻打敌人必定救援之地/128
分散敌人的兵力/132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137
根据敌情变化而改变战术/143

第七篇 军争篇
以迂为直,不误军争/149
有效利用指挥作战的手势和号令/156
避开敌人的锋芒/160
小心敌人的诡诈/165

第八篇 九变篇
权衡利弊,适时放弃/169
将领有五个致命弱点/175

第九篇 行军篇
四种地形的处军之道/180
观察敌情,透过现象看本质/186
带兵行军要宽严并施/193

第十篇 地形篇
利用地形的六种原则/198
六种战败,将帅有责/203
地形不可忽视/209
第十一篇 九地篇
「争地」之内不要强攻/215
深入敌国腹地时,军心更坚/221
蒙蔽视听,隐藏意图/227
置之死地而后生/233
观察诸侯意图,谨慎结盟/238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火攻战效果显明,应择势而用/244

第十三篇 用间篇
间谍是取胜的关键/250

三十六计

原 序/258
第一计 瞒天过海/259
第二计 围魏救赵/262
第三计 借刀杀人/265
第四计 以逸待劳/269
第五计 趁火打劫/273
第六计 声东击西/276
第七计 无中生有/279
第八计 暗渡陈仓/282
第九计 隔岸观火/287
第十计 笑里藏刀/291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295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298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302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305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309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312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316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319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322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327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331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334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338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341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345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349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354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359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363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367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371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375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380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384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388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392
 

图书序言

经典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里着急,恨不得把一切有价值的书都搬来给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关怀多,责任多,总想着未来几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们都能阅读着几千年的经典,让未来因为他们的经典记忆风平浪静、盛世不断,给人类一个经久的大指望。

  我们要说,这简直是一个经典的好心肠、好意愿,唯有称颂。

  可是一部《资治通鑑》,如何能让青少年阅读?即使是《红楼梦》,那里面也是有多少叙述和细节,是不能让孩子有兴致的,孩子总是孩子,他们不能深,只能浅,恰是他们的可爱;他们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气读完,也恰是他们蹦蹦跳跳的生命的优点,绝不是缺点!

  这样,那好心肠、好意愿便又生出了好灵感、好方式,把很长的故事变短,很繁复的叙述变简单,很滔滔的教诲变干脆,很不明白的哲学变明白,于是一本很厚很重的书就变薄变轻了。是的,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来的伟岸和高大,但是它们让孩子们靠近了,捧得起来了,没读几句已经愿意读完了。于是,一种原本是成年后正襟危坐读的书,还在小时候没有学会把玩耍的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已经读将起来,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这样的经典和高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当个「存目」,等他们长大了以后再去正襟危坐地读,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个变本加厉的新亮度来,当成教授和专家。而如果长大了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养家煳口,建设世界,没有机会和情境再阅读,那么那小时候的阅读和记忆也已经为他的生命涂过了颜色,再简单的经典味道总还是经典的味道,你说,一个人在童年时读过经典改写本,还会是一种羞耻吗?还会没有经典的痕迹留给了一生吗?

  所以经典缩写本改写本的诞生,的确也是一个经典。

  它也许不是在中国发明,但是中国人也想到这样做,是对一种经典做法的经典继承。经典着作的优秀改写,在世界文化先进、关怀儿童阅读的国家,是一个不停止的现代做法,是一个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说起这件事,已经绝不只是举英国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极为丰盛。

  所以,我们也可以很信任地让我们的孩子们来欣赏中国的这一套「新经典」,给他们一个简易走近经典的机会;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劳永逸,可以边出版边修订,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时简直没有缺点,于是这个品种和你的出版,也成长得没有缺点。那时,这一切也就真的经典了。连同我在前面写下的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为孩子做事,为人生做事,是应该经典的。

梅子涵

导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杰出的两部。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有「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句子,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原着中对于每个计策的解说,均借鑑《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内涵最丰富的,并不是《三十六计》,而是《孙子兵法》。后者更博大精深,体系性更强,思维更严谨,对战争本质的挖掘更深刻。

  《孙子兵法》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着作。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作者是孙武。孙武(约西元前五三五~?),字长卿,本来是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获奇功。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最初的《孙子兵法》并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战争极为频繁、残酷、多样,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更优秀的着作作好了铺垫;第三,则归功于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在中国历史上,孙子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学圣典」,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吸取营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孙子兵法》仍然发挥着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
 

图书试读

孙子兵法

第一篇 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原文】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西元前四九七年,越国2国王允常去世。吴国3国王阖()闾()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勐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西元前四六四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勐迎敌,最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4。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他的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才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5,修整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