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里着急,恨不得把一切有价值的书都搬来给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关怀多,责任多,总想着未来几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们都能阅读着几千年的经典,让未来因为他们的经典记忆风平浪静、盛世不断,给人类一个经久的大指望。
我们要说,这简直是一个经典的好心肠、好意愿,唯有称颂。
可是一部《资治通鑑》,如何能让青少年阅读?即使是《红楼梦》,那里面也是有多少叙述和细节,是不能让孩子有兴致的,孩子总是孩子,他们不能深,只能浅,恰是他们的可爱;他们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气读完,也恰是他们蹦蹦跳跳的生命的优点,绝不是缺点!
这样,那好心肠、好意愿便又生出了好灵感、好方式,把很长的故事变短,很繁复的叙述变简单,很滔滔的教诲变干脆,很不明白的哲学变明白,于是一本很厚很重的书就变薄变轻了。是的,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来的伟岸和高大,但是它们让孩子们靠近了,捧得起来了,没读几句已经愿意读完了。于是,一种原本是成年后正襟危坐读的书,还在小时候没有学会把玩耍的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已经读将起来,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这样的经典和高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当个「存目」,等他们长大了以后再去正襟危坐地读,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个变本加厉的新亮度来,当成教授和专家。而如果长大了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养家煳口,建设世界,没有机会和情境再阅读,那么那小时候的阅读和记忆也已经为他的生命涂过了颜色,再简单的经典味道总还是经典的味道,你说,一个人在童年时读过经典改写本,还会是一种羞耻吗?还会没有经典的痕迹留给了一生吗?
所以经典缩写本改写本的诞生,的确也是一个经典。
它也许不是在中国发明,但是中国人也想到这样做,是对一种经典做法的经典继承。经典着作的优秀改写,在世界文化先进、关怀儿童阅读的国家,是一个不停止的现代做法,是一个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说起这件事,已经绝不只是举英国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极为丰盛。
所以,我们也可以很信任地让我们的孩子们来欣赏中国的这一套「新经典」,给他们一个简易走近经典的机会;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劳永逸,可以边出版边修订,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时简直没有缺点,于是这个品种和你的出版,也成长得没有缺点。那时,这一切也就真的经典了。连同我在前面写下的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为孩子做事,为人生做事,是应该经典的。
梅子涵
导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杰出的两部。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有「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句子,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原着中对于每个计策的解说,均借鑑《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内涵最丰富的,并不是《三十六计》,而是《孙子兵法》。后者更博大精深,体系性更强,思维更严谨,对战争本质的挖掘更深刻。
《孙子兵法》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着作。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作者是孙武。孙武(约西元前五三五~?),字长卿,本来是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获奇功。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最初的《孙子兵法》并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战争极为频繁、残酷、多样,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更优秀的着作作好了铺垫;第三,则归功于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在中国历史上,孙子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学圣典」,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吸取营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孙子兵法》仍然发挥着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