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
  • 青少年
  • 文学
  • 现代诗
  • 诗歌
  • 读本
  • 台湾文学
  • 本土文学
  • 成长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一直孳生也一直灭亡
在盐分地带
我们虽然粗糙,虽然卑微
但我们坚持
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颗粒
在贫瘠的土地上发光」——林佛儿.〈盐分地带〉

  每一时代与土地,都有属于斯土斯民心灵上的「原乡」
  这个原乡有如藏宝盒,珍藏了属于那个时代与土地的情感印记、
  生活记忆和吉光片羽,这是留给后人最美好的资源。
  将此资源记录下来,然后再汇编成册,这就成了美丽动人的文学篇章。

  台南诗人直接以诗书写台南的,数量不多。刻意以台南的地点、人物、故事为创作题材,除了部分极具自觉的人,其他的可能比较是为了响应文学奖的宗旨而写。一般来说,对一个地点感觉到新奇,把它当成写作题材,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旅游的时候。能够写出地方特色的人,常常是外地的旅客,而不是本地居民。本地居民虽然不会刻意写地方特色,但作品中的生活经验,往往是本地经验。本诗选虽是以人为主,其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台南特色──至少读了不觉得有异国情调──的诗作。

  本书选入作品如下——

  郭水潭〈广阔的海──给出嫁的妹妹〉〈莲雾之花〉/吴新荣〈赠年轻的诗人〉〈在月下认识〉/水荫萍〈燃烧的脸颊〉〈秋气〉/利野苍〈烛光〉/王登山〈我是盐舖的儿子〉/林修二〈小小的思念〉/林芳年〈我的西装是舶来品〉/陈秀喜〈山与云〉〈我的笔〉/薛林〈小动物心里的人〉/王宪阳〈在香港见内弟〉/月中泉〈一个蛋子〉/郭枫〈一枚钢钉──赠张放〉/叶笛〈荒野里的小花──致诗人杨华〉〈这个世界〉/马骢〈无题〉/何瑞雄〈火──燃在祭坛上〉/龚显荣〈天窗〉/许达然〈违章建筑〉/林佛儿〈盐分地带〉〈幽径〉/郑烱明〈旅程〉/龚华〈以千年的发──给母亲〉/林仙龙〈菓树园和菓子们〉/林梵〈我即你〉〈黄花风铃〉/袁琼琼〈午夜昙花〉/陈鸿森〈天灯〉〈伊拉克战事〉/李若莺〈茼蒿花盛开的园中〉/谢武彰〈过罗斯福路地下道〉/羊子乔〈向阿立祖祷告〉/斯人〈七月半〉〈隄防〉/王罗蜜多〈仙境〉/胡尔泰〈黄昏市场〉/利玉芳〈鞋子〉〈古蹟修护〉/翁文娴〈成大人的摸索〉/李昌宪〈族谱〉/黄吉川〈劲草三昧〉/谢振宗〈捉青蛙的小孩〉/初安民〈再一次回来的时候〉〈白千层〉/吴文璋〈女孩〉/白聆〈风,静静的睡〉(选三)/孙维民〈洗衣机之歌〉/小蝶〈含羞草〉/白家华〈蛾〉/李友煌〈孕〉/惠童〈双人座,故事的车站〉/田运良〈为印象王国而写的笔记:生老病死〉/鸿鸿〈失而复得的皮箱〉〈不管我在哪儿〉/李瓜〈墓志铭〉/翁月凤〈见面〉/颜艾琳〈高铁往南〉〈客人〉/李怀〈最悲伤的诗──写给盲童墨曼〉/施俊州〈洗衣机〉/李癸云〈女流──给母亲和女儿〉/黄玠源〈躲在回忆的蛤壳里〉/王厚森〈默与响──记旅途中停歇台东那界海〉/若驩〈甜蜜并且层层逼近〉/陈柏伶〈李记〉/陈滢州〈远方〉/甘子建〈如果我是大猩猩〉/曾琮琇〈陌生的地方〉/陈允元〈再也没有人需要远行〉/黄柏轩〈发条玩具〉/孙得钦〈电梯〉/吴俞萱〈界外〉/潘家欣〈长大〉/谢予腾〈请为我读诗〉/崎云〈后来〉/林禹瑄〈在我们小心折叠的房间〉/神神〈失业状态〉
 
诗意的港湾:台湾南部文学的青春回响 一部跨越世代、触动心灵的诗歌选集 本书并非仅是一本单纯的诗歌选集,它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台南这座历史名城深处、面向现代诗歌脉动的独特窗口。我们精选了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多位在台湾现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诗人作品,他们的诗句如同一条条穿梭于古老街巷与现代都市的水流,映照出这片土地上独有的生命律动与人文关怀。 我们深知,台南不仅以其庙宇的香火缭绕和古迹的斑驳石墙闻名,它更孕育了无数细腻且深刻的文学心灵。然而,本书的焦点并非简单地聚焦于特定地域作家的“地方志”式书写,而是力图展现,在台湾现代诗发展的宏大叙事中,那些来自南部的声音是如何以其独特的语汇、节奏和意象,为现代诗的图景增添了不可或缺的色彩与厚度。 诗学流变中的“南方视角” 台湾现代诗的发展经历了从日据时期的殖民反思,到战后受西方思潮冲击的“现代主义”探索,再到后现代对语言和身份的解构与重塑。本书的选篇,旨在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学脉络:如何在被视为“传统”与“保守”的地域背景下,诞生出充满实验性与前卫精神的作品。 选入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中往往交织着对时间性的沉思。时间在台南并非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叠加的、循环往复的。古老的榕树根须与新生的钢筋水泥共存,这种时空压缩感,使得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记忆如何被书写”的追问。例如,在某些作品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对“失落的家园感”的描摹,但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如何锚定自我的一种深刻挣扎。 意象的提炼与语言的实验 本书收录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技巧与广阔的跨度。从早年受“纪州(Motto of Kyōshū,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精准捕捉)”精神影响下,追求凝练、硬朗的白描手法,到后期对白话文口语的深入挖掘,甚至大胆地引入闽南语的语感与俚语的张力,都体现了诗人不满足于既定文学规范的探索精神。 我们精选了一些诗作,它们往往通过对日常可见之物的“陌生化”处理,激发读者的重新感知。城市中的一隅老店、巷口飘散的食物气味、海边的风声,在这些诗人的笔下,都成为了承载复杂情感与哲学思辨的载体。比如,对“光影”的捕捉,在南部的强光下,其锐利与层次感,与北部地区常见的阴郁或烟雨朦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基调——或热烈、或沉郁、或充满坚韧的生命力。 从个体经验到普遍人性 尽管我们关注诗歌的地域性渊源,但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这些作品超越地域限制的普遍价值。这些诗人所探讨的主题,如爱与失落、权力与个体、自然与文明的冲突、死亡的隐喻,是人类共同的经验。 选入的篇章中,不乏对社会议题的隐晦表达。在历史叙事被反复建构与修正的环境下,诗歌成为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得以回响。通过对神话、民间传说、以及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诗人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我们是谁”的可能性。他们用诗句构筑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场域,邀请读者进入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对话。 阅读的进阶与诗歌的生命力 本书的编排亦经过审慎考量,我们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风格流派进行机械排列,而是试图在不同诗歌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相邻的篇章可能在主题上相互映照,或在对某一个核心意象(如“港口”、“岛屿”、“光”)的处理上形成对照。 对于初次接触现代诗的读者,本书提供了清晰的文本,没有冗余的注释,让诗歌本身的力量得以直接传达。而对于有一定阅读基础的爱好者而言,我们相信这些精心挑选的篇章,能够提供重新审视台湾现代诗发展中,那股来自南方的、强劲而富有张力的文学生命力的契机。 阅读这些诗篇,如同在炎热的午后,偶然走进一座幽静的古迹庭院,空气中弥漫着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微光。这些文字,它们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深邃的提问方式,引导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重新丈量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与我们内心的广阔宇宙。它们是声音的凝固,是情感的结晶,是台南乃至台湾现代诗坛不容忽视的青春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东晟


  一九七七年生于台中雾峰,本籍南投。二○○○年成功大学创立台文所,来台南就读硕士班,之后旅居台南十余年。成功大学中文所博士班毕业。现为彰化师大国文系专案助理教授。

  二十二岁出版第一本诗集《上帝的香烟》,三十岁出版第一本古典诗集《爱悔集》。创作以现代诗、古典诗为主。现代诗曾获全国大专学生文学奖、府城文学奖、磺溪文学奖,古典诗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南瀛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等。曾任《蓝星诗学季刊》执行编辑,现为《干坤诗刊》古典诗主编、《全台诗》编校委员。
 

图书目录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局长序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顾问序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召集人序
主编序

郭水潭〈广阔的海──给出嫁的妹妹〉〈莲雾之花〉
吴新荣〈赠年轻的诗人〉〈在月下认识〉
水荫萍〈燃烧的脸颊〉〈秋气〉
利野苍〈烛光〉
王登山〈我是盐舖的儿子〉
林修二〈小小的思念〉
林芳年〈我的西装是舶来品〉
陈秀喜〈山与云〉〈我的笔〉
薛林〈小动物心里的人〉
王宪阳〈在香港见内弟〉
月中泉〈一个蛋子〉
郭枫〈一枚钢钉──赠张放〉
叶笛〈荒野里的小花──致诗人杨华〉〈这个世界〉
马骢〈无题〉
何瑞雄〈火──燃在祭坛上〉
龚显荣〈天窗〉
许达然〈违章建筑〉
林佛儿〈盐分地带〉〈幽径〉
郑烱明〈旅程〉
龚华〈以千年的发──给母亲〉
林仙龙〈菓树园和菓子们〉
林梵〈我即你〉〈黄花风铃〉
袁琼琼〈午夜昙花〉
陈鸿森〈天灯〉〈伊拉克战事〉
李若莺〈茼蒿花盛开的园中〉
谢武彰〈过罗斯福路地下道〉
羊子乔〈向阿立祖祷告〉
斯人〈七月半〉〈隄防〉
王罗蜜多〈仙境〉
胡尔泰〈黄昏市场〉
利玉芳〈鞋子〉〈古蹟修护〉
翁文娴〈成大人的摸索〉
李昌宪〈族谱〉
黄吉川〈劲草三昧〉
谢振宗〈捉青蛙的小孩〉
初安民〈再一次回来的时候〉〈白千层〉
吴文璋〈女孩〉
白聆〈风,静静的睡〉(选三)
孙维民〈洗衣机之歌〉
小蝶〈含羞草〉
白家华〈蛾〉
李友煌〈孕〉
惠童〈双人座,故事的车站〉
田运良〈为印象王国而写的笔记:生老病死〉
鸿鸿〈失而复得的皮箱〉〈不管我在哪儿〉
李瓜〈墓志铭〉
翁月凤〈见面〉
颜艾琳〈高铁往南〉〈客人〉
李怀〈最悲伤的诗──写给盲童墨曼〉
施俊州〈洗衣机〉
李癸云〈女流──给母亲和女儿〉
黄玠源〈躲在回忆的蛤壳里〉
王厚森〈默与响──记旅途中停歇台东那界海〉
若驩〈甜蜜并且层层逼近〉
陈柏伶〈李记〉
陈滢州〈远方〉
甘子建〈如果我是大猩猩〉
曾琮琇〈陌生的地方〉
陈允元〈再也没有人需要远行〉
黄柏轩〈发条玩具〉
孙得钦〈电梯〉
吴俞萱〈界外〉
潘家欣〈长大〉
谢予腾〈请为我读诗〉
崎云〈后来〉
林禹瑄〈在我们小心折叠的房间〉
神神〈失业状态〉

 

图书序言

主编序

  这是一本为台南青少年编选的台南现代诗选。

  原本编者导言,就是一本书中最无必要的部分。然而,为了便于读者快速掌握,也为了编者的自我回顾及对读者负责,此处不惮辞费,借着导言的篇幅,谈谈此书编辑的种种考量与想法。

  在确立本套丛书的选文原则时,各卷的编辑委员取得共识:以人、以作品为主,而不是以题材、以地点为主。入选的作者必须是台南人、或者具有台南经验的人。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台南诗人外,虽是台南人但自小离乡,或者不是台南人但曾在台南求学/工作/居住者,都在候选的范围之内。至于来台南旅游的外地人,即使诗作素材来自台南景点或故事,也会被排除在选集之外。

  这个原则的用意在介绍台南的诗人给青少年读者。抱着人不亲土亲的心情,认识家乡的作者们。在作者介绍的说明文字中,都可以看到每位作者与台南的关系。

  台南诗人直接以诗书写台南的,数量不多。刻意以台南的地点、人物、故事为创作题材,除了部分极具自觉的人,其他的可能比较是为了响应文学奖的宗旨而写。一般来说,对一个地点感觉到新奇,把它当成写作题材,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旅游的时候。能够写出地方特色的人,常常是外地的旅客,而不是本地居民。本地居民虽然不会刻意写地方特色,但作品中的生活经验,往往是本地经验。例如黄玠源〈躲在回忆的蛤壳里〉一诗,借蛤写人,把人的那种保护自己、害怕变化、害怕受伤、向往温暖、而又忍受孤单的心情,透过蛤蜊自述表达出来。这与作者住在七股,经常在生活中观察到蛤有关。又如孙得钦〈电梯〉一诗,用电梯写神性的启示无所不在,人们可能在无意中参与创造神蹟。电梯虽然不是台南的特色,但也不是台南人感到陌生的事物。因此,本诗选虽是以人为主,其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台南特色—至少读了不觉得有异国情调—的诗作。

  为了寻找台南的作家,编者朝着几个方向去搜寻。除平日阅读范围所及,作家作品集与各种诗选也是编者搜寻的目标。台南的文学奖虽然选拔很多作家,但是这些作品一般篇幅较长,只能忍痛割爱。

  本书完稿之际,编者清点收入本书的作者群,大概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日治时期风车诗社作者群 风车诗社是台湾第一个超现实主义诗社。在日治时期的写实文学主旋律下,风车诗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终战后,日治时期的文学成就更被刻意忽视长达四十年。近二十年来,学界重新整理此时期的文学成果,在学者吕兴昌、编辑羊子乔、翻译家陈千武、月中泉、叶笛等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治时期的风车诗社重新为人所重视。将台湾的超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从战后的创世纪诗社,一举拉到战前的风车诗社。本书选入水荫萍、利野苍、林修二等人诗作,以见此文学理念之一斑。

  盐分地带诗人群 日治时代的台南州北门郡包含北门庄、学甲庄、将军庄、七股庄、西港庄、佳里街等六个街庄。此处文风鼎盛,新旧文学兼备。新文学方面,在日治时代就成立了「台湾文艺联盟佳里支部」,汇集郭水潭、吴新荣、王登山、林芳年等一批作家,他们又被称为「盐分地带作家」。终战后,台湾行政区划继承日本,但取消郡级,街庄也改为乡镇市区。现在的北门六乡镇,即所谓的盐分地带,包括月中泉、林佛儿、林仙龙、李若莺、谢武彰等人在内都是盐分地带作家。

  笠诗社、文学台湾、新地文学作者群 六○年代,台湾有三大诗社:现代诗、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的作者群均以外省诗人为主。笠诗社的成立,是本土诗人的一大结社,台南许多作者都具有笠诗社诗人的身分。笠诗社的诗人与高雄的文学台湾杂志社性质相近,成员也高度重叠。另外,台湾最早以民间力量进行两岸文学交流的新地出版社,在政治敏感封闭的年代就已经精选引进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并且重视台湾本土文学的深耕。新地出版社的郭枫与许达然兼具笠诗社诗人的身分,反对政治力量对文学的干预,主张以文学参与社会关怀。这个作者群有陈秀喜、王宪阳、郭枫、叶笛、许达然、龚显荣、郑明、羊子乔、利玉芳、李昌宪等。其中如郭枫、王宪阳,均为外省人。

  校园作者群 有一批作者,因为来台南求学而与台南结缘。在这个地方学习文学,养成对世界的关怀,确立人生的道路。本书的作者群中,有不少人具有台南的教师或学生的身分。如成大教授马骢、林梵、陈鸿森、翁文娴、黄吉川、吴文璋,南台科大教授惠童,曾就读或现就读成大的初安民、孙维民、李友煌、李瓜、施俊州、若驩、陈柏伶、陈滢州、曾琮琇、黄柏轩、孙得钦、吴俞萱、谢予腾、神神,台南高工的老师潘家欣。其中不少本身就是土生土长、久居斯地的台南人。

  作家作品集及南瀛新人奖作者群 县市合併升格前,台南县与台南市每年均出版作家作品集。台南县文化中心另外举办南瀛新人奖,鼓励作者出版第一本着作。县市合併升格后,作家作品集出版并未间断。本书作者如薛林、何瑞雄、谢振宗、白聆、黄玠源、甘子建,均曾透过这个管道出版诗集。

  年度诗选作者群 尔雅出版社从《七十一年诗选》开始每年编辑年度诗选,直到《八十年诗选》为止。《八十一年诗选》起改由现代诗季刊社、创世纪诗杂志社、台湾诗学季刊社轮流主持,诗选仍由尔雅发行,直到《九十一年诗选》为止。民国九十二年的年度诗选,改称《二○○三台湾诗选》,由二鱼文化出版社出版迄今。除尔雅/二鱼版的年度诗选外,前卫出版社自《一九八二台湾诗选》起,曾出版四次年度诗选;春晖出版社自《二○○九台湾现代诗选》起,也逐年出版年度诗选至今。本书自年度诗选的入选者中,寻找台南作家的身影,如斯人、白家华、田运良、鸿鸿、颜艾琳、李癸云、陈允元、林禹瑄均是。

  至于编者耳目所及以及自其他诗选探知的作者尚有袁琼琼、龚华、王罗蜜多、胡其德、小蝶、翁月凤、王厚森、李怀、崎云等人。袁琼琼是着名小说家,早年以笔名朱陵入选女诗人诗选;龚华、胡其德是干坤诗社的诗人;王罗蜜多、王厚森、崎云近年活跃于文学奖与论坛,备受瞩目;小蝶、翁月凤平日深居简出,于《中华日报》发表作品,有多首作品入选向明所编的小诗选集。

  上述只是粗分大概,便于读者认知。实际上很多作者同时横跨几个分类。如郭枫既是新地文学的作者,也曾在作家作品集出过诗集;陈鸿森既是成大的客座教授,也是笠诗社的作者,也入选年度诗选;李昌宪既是笠诗社作者群,也是春晖版年度诗选的入选者。

  编者选诗之际,有几个考量影响去取:是否为代表作?是否耐读?是否有趣可爱?青少年读者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共鸣,能否触发他们的思索?原则上入选的诗,均至少符合上述条件的一部分。至于是否好读易解,并不在编者的考虑范围之内。原因在于:诗之迷人,恰在可解不可解、似懂非懂之间。与其求好懂,不如求耐读。诗不是简讯,它的目的在于感发,而不在传递清晰的讯息,更不在展现特定的立场。

  为使读者的阅读理解能更深一层,编者在每首诗后均附赏析。赏析仅代表编者个人对诗的理解,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编者对诗的「再创作」。特别一提的是:编者有时为叙述方便,会将诗中的「我」直接说成是「作者」。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诗中的我」只是「叙述者我」,不能完全等同于「作者我」(举例来说,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叙述者我」是一名女子,并不是「作者我」李白本人)。这些地方还请读者明察秋毫。

  编者的诗学观念与本土派的前辈与朋友不尽相同。从二○○○年开始旅居台南十八年,与不同立场的写诗同好尽可能地求同存异。此次负责编务,深恐因个人偏好而有不周之处。然而完全摒除个人偏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编者不愿选用过于愤怒的诗。有几位以愤怒敢言着称的诗人,若选其和平温柔之作,恐失其面目;选其愤怒激昂之诗,又非本人所能茍同。赏析青年作者的诗时,也深恐在解说时显露出中年心态,而在下笔时犹预不已。多方权衡之下,还是尽可能选择说服编者的诗,如此也能较好地加以解说。

  这部诗选的编辑过程,比原先预想费时许多。如今工程将竣,在此感谢相关人员:谢谢同意授权转载的诗人。每位入选作者均慨然答允,甚至不计报酬。有的作者及家属提供相当宝贵的意见,让编辑过程更加顺利,内容也因此更加完善,在此一併致谢。谢谢成功大学陈昌明老师的支持与信任,相信我能完成这项工作。谢谢文化局承办人员申国艳小姐,这一年来让您担心,除感谢外,也备感抱歉。谢谢协助编务的李冠毅同学与廖翊君同学。

  最后,作为一个还没长大的四十二岁青少年,我要将这一年的劳作成果献给我的父母,祝他们永远平安健康。
 
文/吴东晟

图书试读

〈盐分地带〉   林佛儿/作

未曾设想,我们是一群在地上被践踏的人的盐分

凝固以后,
我们不同于黑脸煤矿
我们有雪白的皮肤
而煤深埋于地底下,我依附海涯
煤燃烧燃烧
我结晶结晶

虽然经过食道
但我们不仅是一队矿物质
我们可诗可颂
可成为风景,也可化为长河
不曾间歇
我们贯穿了人类的胸膛

我们一直孳生也一直灭亡
在盐分地带
我们虽然粗糙,虽然卑微
但我们坚持
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颗粒
在贫瘠的土地上发光

盐啊,盐啊

【赏析】

林佛儿〈盐分地带〉一诗,要为盐份地带的文学精神塑像。盐分地带的新文学,是土地的文学、人民的文学。林佛儿借助盐的意象,为盐分地带文学写出宣言一般的诗作。

第一段首先出现「地上的盐」此一形象。对盐田子弟来说,在盐田里工作,地上有盐分,是生活常见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其实也来自《新约圣经》的〈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节:「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地上的盐,确切意思何指,在神学界尚有多种说法,不过一般多指某人谦逊而缺少主张。林佛儿此处借用地上的盐的谦逊形象,来指盐份地带文学的笃实谦逊与温和。这一段还有「煤」的形象。煤与盐,一黑一白、一火一水,恰成对比。中国左翼诗人艾青曾写过〈煤的对话〉一诗,以煤象征人民。诗中说,煤比压迫它的板块年龄更大,资格更老,植物必须经过万亿年的压迫才能变成煤矿。他们虽然一向默不作声,却没有妥协。如果给他们火,他们就会燃烧起来。艾青的诗写出受压迫的沉默人民,像煤一样隐藏着燃烧的力量。林佛儿则用盐象征底层谦逊人民的另一种安静的力量。它不燃烧,它结晶;它在地上,祛除不洁。

第二段写盐是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缺乏盐分,人的健康就不均衡。盐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其中之一,但盐田也有不输给风花雪月的美丽风景。盐溶在水中,流入历史的长河,伴随一代代人类的生活。

第三段写盐的生产与消失。盐是结晶体,但不是珍贵的矿产。它被人摄取就消失、被水融解就消失,而海水晒干,甚至人的汗水蒸发,又会产生盐分。它卑微,毫不珍贵,但如果没有了盐,人就活得没有滋味。盐山的盐,都还是粗糙的粗盐,在阳光照耀之下,像是洁白的雪山,闪闪发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情感最纯粹的载体,而《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就像一位善解人意的长者,又像一位无话不谈的挚友,用最朴素的语言,触碰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许多诗篇,都巧妙地融入了台南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但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绘,而是将这些景物作为青少年情感的投射。比如,那首关于七股潟湖的诗,潟湖的平静与广阔,恰恰映照出青少年心中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而那首描绘着夏日午后巷弄里的慵懒时光的诗,则将孩童时代的无忧无虑,用一种充满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系列诗歌,探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张力。诗人并没有回避这些略显沉重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充满理解与关怀的笔触,引领读者一同去探索,去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一首诗,它通过一个关于“寻找”的比喻,细腻地展现了青少年在认识自我、寻找人生方向过程中的种种尝试与挫折,读到最后,仿佛都能感受到那种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喜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如清泉般涓涓细流,有的则如奔腾的河流般充满力量,但无论是哪种风格,都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它让我相信,即使身处喧嚣的尘世,诗歌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们得以喘息,得以思考,得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

评分

翻开《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我仿佛置身于一条熟悉又陌生的台南巷弄,空气中弥漫着海风与古厝特有的气息,却又夹杂着一股属于青春的、蓬勃的生命力。我并非台南人,但书中那些细腻的笔触,却轻易地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灵魂。诗人笔下的蚵寮、庙口、老街,不再是旅游手册上冰冷的景点介绍,而是承载着欢笑、泪水、迷茫与成长的鲜活记忆。我被那些关于童年捉迷藏的场景深深打动,那些在夏日午后躲避烈日,听着蝉鸣声发呆的日子,仿佛触手可及。更让我惊艳的是,诗人们用现代的眼光审视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将传统元素与当代情感巧妙融合,比如那首描绘着电音三太子在古老庙宇前跃动的诗,强烈的对比中迸发出一种奇妙的张力,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创新。读着读着,我甚至能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感受到夕阳染红天际的温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份关于成长的邀请函,它告诉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诗的源泉。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诗,它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描绘了青少年在面对升学压力时的焦虑与挣扎,那种无处诉说的孤独,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一种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这本诗集,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疗愈着年轻的心灵,也让我们这些曾经年轻过的人,重拾那份最初的纯真与勇气。

评分

初次接触《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我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待,因为“青少年文学”这个标签,有时会让人觉得它过于浅显或说教。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并非一本刻意迎合青少年的读物,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用诗歌的语言,去理解与表达青少年内心的作品。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完美”,比如那些关于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叛逆,甚至是一些小小的“错误”。诗人用一种包容的视角,将这些瞬间定格,让读者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我尤其被其中一首诗所触动,它描绘了一个青少年在夜深人静时,望着窗外城市的灯火,心中涌起的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与一丝丝的恐惧。诗人用精炼的词语,勾勒出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独属于青春期的迷惘与渴望。此外,书中对台南这座城市的描绘,也极其出色。那些古老的巷弄、喧闹的夜市,以及海边的风,都化作了诗歌中生动的意象,为青少年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它并非是刻意的风景描绘,而是将城市的氛围与人物的心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诗意。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能够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评分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这本书就像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到青少年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我并非青少年,但我能在书中找到许多共鸣,那些关于成长的烦恼、对未来的憧憬、对世界的困惑,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似乎都有着共通之处。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台南这座城市的描绘,并非只是简单的地理位置标注,而是将城市的韵味,与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那些关于海边湿地的诗句,湿地的那种包容与孕育,恰恰呼应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被理解、被滋养的心理需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青少年情感的真实捕捉。那些关于友情中细微的裂痕,关于亲情中笨拙的关怀,关于对社会规则的质疑与探索,都以一种不加掩饰的方式呈现。我最喜欢其中一首诗,它以一个“迷路”的隐喻,描绘了青少年在寻找自我认同过程中的种种尝试与挫折,那种探索未知的勇气,以及偶尔流露出的不安,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有的诗篇如潮水般涌动,充满激情与力量;有的则如微风拂过,轻柔而细腻,但都饱含着一种青春特有的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传递与共鸣。

评分

翻开《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青春的盛宴,每一首诗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青少年成长中的“不完美”,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去呈现他们的迷茫、困惑,甚至是一些小小的错误。我尤其被其中一首关于“独自旅行”的诗所打动,它描绘了一个青少年在独自面对未知旅程时的不安与勇敢,这种对独立性的渴望,以及在独立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砺,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台南这座城市的描绘,也非同寻常。它并非只是简单的风景照搬,而是将城市的独特韵味,比如海风的咸湿、老街的古朴、庙宇的香火,转化为青少年情感的背景与投射。我最欣赏的是,诗人们能够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捕捉到青少年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关于友情中的猜忌与信任,关于对未来的迷茫与渴望,关于对父母的叛逆与依恋,都以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呈现。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诗,它以一个“风筝”的比喻,描绘了青少年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起伏不定,那种时而高飞、时而坠落的挣扎,被刻画得生动而感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丰富,有的诗篇如夏日骤雨,酣畅淋漓;有的则如冬日暖阳,温柔治愈,但都饱含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它让我看到了,诗歌能够以一种最温柔的方式,直抵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初读《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我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它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读物,而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带领读者走进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世界。书中巧妙地将台南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融入到青少年成长的主题中。比如,那些关于老街巷弄的诗篇,古老的建筑仿佛是青少年心灵的港湾,承载着他们的秘密与梦想。我尤其被其中一首关于“庙宇钟声”的诗所触动,古老的钟声,象征着一种传承与指引,也暗示着青少年在面对选择时的彷徨与思考。我最欣赏书中对于青少年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关于友情中的试探与付出,关于对未来的焦虑与憧憬,关于对规则的质疑与反抗,都以一种非常真实、不做作的方式呈现。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诗,它以一个“影子”的比喻,描绘了青少年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不安与挣扎,那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存在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元,有的诗篇如奔腾的热血,激昂而充满力量;有的则如静谧的湖面,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但都饱含着一种真诚与温度。它让我相信,诗歌能够穿透年龄的隔阂,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我是一个对现代诗歌稍有涉猎的读者,《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诗歌的地位,而是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书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诗人如何将台南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普遍性情感巧妙地融合。例如,书中有一首诗,以台南夏日午后的暴雨为意象,描绘了青少年在考试失利后的沮丧与无奈,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倾盆大雨般,淹没了他们心中的希望。然而,诗歌的结尾,却留下了雨过天晴的曙光,象征着青少年内心深处不屈的生命力。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青少年情感的细腻捕捉,那些关于友情、爱情、亲情的纠葛,关于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都通过富有画面感的诗句,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一首诗,它用一种非常意象化的手法,描绘了青少年在面对升学压力时的窒息感,那种被剥夺自由、被期待填鸭式的教育,被具象化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然而,诗歌也传递出一种突破藩篱的力量,一种对自由的向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元,有的诗篇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躁动,有的则如沉思的湖面,宁静而深邃,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饱含着真诚与温度。它让我看到了,诗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触及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情感的共鸣器。它以诗歌的语言,触碰着我内心深处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那些曾经的喜悦、迷茫、冲动与温暖。我惊喜地发现,书中许多诗篇,都巧妙地将台南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转化为青少年情感的载体。比如,那首描绘着夏日午后,烈日下蝉鸣阵阵的诗,与其说是对景物的描写,不如说是对青少年被压抑的内心以及渴望释放的渴望的隐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青少年心理的细腻洞察。那些关于友情中的小小嫉妒,关于亲情中的误解与渴望理解,关于对自我价值的探索,都以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方式呈现。我最喜欢其中一首诗,它以一个“弹珠”的比喻,描绘了青少年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不决,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以及对未知的恐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有的诗篇如火焰般炽烈,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的则如星光般点点,闪烁着智慧与思考,但都饱含着一种真挚的情感。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能在诗歌的转化下,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评分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青春的深度对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却能以最直接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诗歌,常常将台南的日常景象,比如巷口的榕树、渡轮上的海风、庙宇前的香火,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这些熟悉的场景,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承载着少年梦想、失落、勇气与彷徨的载体。我尤其喜欢其中一首诗,它以一种近乎童话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孩子在面对校园霸凌时的无助与反抗,那种纯真与脆弱,以及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沉默寡言的自己,也在默默地与世界抗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诗篇如涓涓细流,细腻而温柔,有的则如火山爆发,充满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哪种风格,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它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即使是青少年,他们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也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用心去倾听青少年心声的作品,它用诗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窗户。

评分

自从读完《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现代诗卷》,我的书架上仿佛多了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像那些严肃的作品,需要我去刻意地去理解和分析,而是像一个无声的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与我分享着那些属于青春的秘密。我发现,书中的诗歌,很多都巧妙地融入了台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气息。比如,那些描绘着古老庙宇、巷弄小吃、海边日落的诗句,并非是简单的风景照搬,而是成为了青少年情感世界的隐喻。我尤其被一首关于“老屋新生”的诗所打动,它借由老屋的修缮与焕新,来比喻青少年在经历挫折与迷茫后,重新找回自我、实现成长的过程。这种将个体情感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手法,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于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那些关于友情中的误解与和解,关于初恋的懵懂与心动,关于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与理解,都以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方式呈现。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诗,它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青少年在家庭聚会中,面对长辈的催婚与盘问时的内心挣扎,那种想要表达自己却又不知如何开口的困境,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变,有的诗篇如夏日午后的一杯冰镇饮品,清爽解渴;有的则如冬日暖阳,温暖人心。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能在诗歌的笔触下,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