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奇想

书的奇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奇幻
  • 文学
  • 想象力
  • 故事
  • 阅读
  • 书籍
  • 创意
  • 冒险
  • 思考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爱上阅读之前,让我们先爱上书。

  这是一本谈书的书,有对「读过之书」的温柔回想,有对「未来的书」的憧憬想像,也有与书相关的各种有趣话题:世界上第一本书、最贵的书、最小的书……

  请跟着王淑芬,打开这本书,展开与书的亲密对话。你将发现,书,不仅仅是「一叠纸上印着字」而已。

  *适读年龄:国小高年级以上
  *注音: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淑芬


  1961年出生于台南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已出版青少年儿童文学书籍50余册。主要作品有:《君伟上小学》、《我是白痴》、《我的左手笔记》、《一张纸做一本书》、《班级读书会一本通》等。曾任国小主任、美劳教师。曾获金鼎奖、信谊幼儿文学奖首奖、联合报读书人专刊年度好书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创作奖等。

图书目录

自序/书与我同行

〈辑一〉书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本书
书的身世
小时候的书
荒岛之书
最贵的书
刻书济贫
世界上最小的书
书痴
旧书店
老书
我爱读诗集
读不懂的书
创意之书
书话题
专家级读者
不只是读书
书之前人人平等

〈辑二〉未来的书
实境之书
随身之书
气味之书
意念之书
可食之书
变身之书
催眠之书
摘要之书
音效之书
联结之书
诊疗之书
遗忘之书

附录一:读书会聊一聊
附录二:我的阅读记录表
动动手做小书

图书序言

自序

书与我同行

 从前,我是位小学美术教师,是个教书的;同时,我也是位作家,是个写书的;之后,为了推广阅读,我引领了「读完一本书、做一本书」的手工书风潮,是个做书的。而这辈子,我最爱的休闲活动,则是一面喝咖啡,一面读小说,是个货真价实读书人。教书、写书、做书、读书,我的工作与兴趣,都是书,真幸福啊!
   
  爱书人都知道,对书有感情,才会打开每一本书,享受阅读的乐趣。既然我是个写书的人,书对我当然是最亲密的伙伴。我是先读书,才写书的;我是先爱上阅读,才有资格写作的。
   
  所以,这本书全以书为主角。
   
  辑一〈书的故事〉,说的是从小到大,发生在我与书之间的点点滴滴,以及与书有关的趣闻。我常告诉朋友:书是我的写作老师。因为从未受过任何写作专业训练的我,其实是从别人的好书中自学如何写作的。因此,书可以说是影响我最大的「人」。爱书读书之后,又知道更多关于书的点滴,更让我从书页中,抬起头来,看到一个更广大的宇宙。这个单元里,写的都是与书有关的故事。
   
  辑二〈未来的书〉,则让我驰骋想像,揣想「很久很久以后」,会不会真的出版一本既特别又实用的书。在这些想像中,或许可以知道我看待书的眼光,不是仅仅将它视为「一叠纸」;我对书,有更多渴望。欢迎读者们和我一起对书做着浪漫的白日梦奇想。 
   
  我祈愿自己与书的这些小故事,能化为你的一声笑、一次感动,或仅仅是一刻不那么无聊的时光。如果因为这本书,让你从此更爱书,那便是你的、而不是我的,最大收获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书的奇想》这本书,它让我对“故事”本身产生了全新的认知。书中有个章节,描述了一片名为“故事的草原”的地方。这片草原上,没有青草,没有鲜花,只有无数如同种子般漂浮着的“故事碎片”。每一个故事碎片,都包含了故事的某个片段,可能是对话,可能是场景,也可能是某个角色的情感。而在这片草原上,生活着一群被称为“故事编织者”的神秘生物。他们拥有神奇的能力,能够收集这些故事碎片,并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它们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的、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设定太绝妙了!它将故事的创作过程,具象化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场景。我们平时阅读的故事,都是经过精心编排和润色的,然而,故事的源头,可能就是这些零散的“碎片”。而“故事编织者”,就像是那些伟大的作家,他们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能够从看似杂乱无章的元素中,构建出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我尤其喜欢书中描写的一个场景:一个年轻的“故事编织者”,他收集了无数个关于“失去”的故事碎片,却无法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完整的、令人接受的故事。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关于“重逢”的故事碎片,将两者结合,才创造出了一个关于“告别与希望”的动人传说。这个过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事的复杂性和生命力。

评分

我拿到《书的奇想》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只是随手翻看,却被书中的一个细节吸引住了——“情绪书架”。在这个书架上,每一本书都不是按照作者、主题或者出版日期来排列,而是根据它们所蕴含的“情绪”来分类。比如,有“忧伤的角落”,里面收藏着那些能触动人心最深处悲伤的书籍;有“激昂的火焰”,收录着那些能点燃读者斗志的书籍;还有“宁静的港湾”,里面都是那些能带来平和与安抚的书籍。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设定太有意思了!它颠覆了我对图书馆和书架的传统认知。通常我们去图书馆,是为了寻找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者某个作者的作品,但如果按照情绪来找书,那将是多么奇妙的体验啊!比如,当我想寻求一点安慰时,我就可以直接走向“宁静的港湾”;当我感到生活失意,需要鼓舞时,我就可以去“激昂的火焰”区域。作者通过这个“情绪书架”的设定,巧妙地探讨了书籍与读者之间微妙的情感连接。那些被赋予了某种特定情绪的书,仿佛成了我们情感的容器,它们能够承载我们的喜怒哀乐,并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回应。我尤其喜欢书中描绘的,一位年轻的女孩,她因为失恋而心情低落,独自一人来到了“忧伤的角落”,在那里,她找到了一本同样经历过心碎的书,通过阅读,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与慰藉。

评分

《书的奇想》这本书,它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对于“遗忘”这个概念的解读。书中有一个篇章,描绘了一个名为“遗忘之海”的地方。这片海并非由水构成,而是由所有被遗忘的事物所组成。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一个被遗忘的记忆,一个被遗忘的名字,一个被遗忘的故事。而在这片“遗忘之海”的深处,隐藏着一座名为“回忆的灯塔”的建筑。灯塔的光芒,能够短暂地唤醒沉睡在“遗忘之海”中的记忆,让它们重新浮现,如同璀璨的星辰。然而,这种唤醒是短暂的,一旦灯光熄灭,那些记忆又会重新沉入海底。我被这个设定深深地吸引了。它用一种极其诗意的方式,描绘了遗忘的普遍性和无可奈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遗忘的时候,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曾经深刻的经历,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通过“回忆的灯塔”,表达了一种对于记忆的珍视和对遗忘的抗争。那种短暂的唤醒,虽然无法改变遗忘的本质,但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曾经的美好,并提醒我们,即使是被遗忘的事物,也曾经拥有过它们的光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模糊的记忆,并思考如何去留住那些珍贵的东西。

评分

我拿到《书的奇想》这本书,是在一个艺术展的旁边。书的封面设计,就如同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书中的内容,更是将这种艺术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作者构建了一个“色彩图书馆”。在这个图书馆里,每一本书的颜色,都并非是印刷上去的,而是书中内容所散发出来的“情绪色彩”。比如,一本关于爱情的书,可能会散发出温暖的粉色和娇艳的红色;一本关于冒险的书,则会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橙色和激情的蓝色;而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则可能散发出深邃的紫色和沉静的灰色。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设定太有趣了!它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的色彩,让我们能够“看到”书的灵魂。而图书馆的管理员,并非是普通人,而是一位“色彩调和师”。他能够通过观察书的色彩,来判断书的内容是否和谐,是否能够带给读者最佳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描写的一幕: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因为创作遇到了瓶颈,心情非常沮丧,导致他身上散发出的色彩也变得黯淡无光。这时,图书馆的“色彩调和师”为他推荐了一本关于“灵感爆发”的书,这本书散发着耀眼的金色和鲜艳的绿色,当艺术家阅读完后,他身上的色彩也随之变得明亮起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灵感。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它们也能够触动我们的情感,影响我们的心境,甚至改变我们的“色彩”。

评分

我拿到《书的奇想》这本书,是在一个旧书店里。封面虽然有些陈旧,但上面的插画依旧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书中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喜连连。作者构建了一个名为“词语银行”的奇妙世界。在这个银行里,不是储存金钱,而是储存着各种各样的“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光泽和能量。有些词语,如“希望”,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有些词语,如“勇气”,散发着坚定的力量;还有些词语,如“忧伤”,则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而守护这个“词语银行”的,是一位名叫“语言老人”的智者。他用他那饱经沧桑的手,精心保管着每一个词语,并根据人们的需求,将它们“存入”或者“取出”。然而,在这个“词语银行”里,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病症”——“遗忘症”。当一个词语长时间不被使用,它就会逐渐失去光泽,最终被银行“销毁”。这个设定让我深思。它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意义和情感,如果我们不再使用,不去体会,那么它们就如同被遗忘的宝藏,会逐渐消逝。作者通过这个“词语银行”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语言的魅力,更呼吁我们要珍视语言,用好每一个词语,让它们继续闪耀,继续传递它们的力量。

评分

《书的奇想》这本书,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于“书”这个载体的极致想象。他没有仅仅将书看作是文字的集合,而是赋予了它们生命,甚至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的意识。在书中的一个章节,描绘了一个名为“书的寂静会议”的场景。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当人类都沉睡之时,那些在书架上静默了一天的书本,便会悄悄地“苏醒”。它们会从书架上“跳”下来,聚集在图书馆最中央的空地上,进行一场只有它们自己能参与的“寂静会议”。会议的内容,并非人类世界的琐事,而是关于文字的流转,关于故事的演变,关于读者留下的痕迹。每一本书都会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一本侦探小说会讲述它如何被读者反复翻阅,寻找隐藏的线索;一本诗集会分享它如何被一位年轻的诗人偷偷抄录,成为灵感的源泉;一本童话书会述说着它如何让一个孩子在睡前咯咯直笑,又如何抚慰了另一个孩子受伤的心灵。我被这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书的“生命”。原来,书籍并非沉默的物体,它们承载着无数的互动和情感,它们在静默中,也拥有着自己的“话语权”。这种将无生命的物品赋予生命力的手法,是作者才华的体现,也让我对阅读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书的奇想》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于阅读本身的深刻反思。书中有一章节,讲述了一群“丢失了名字”的书。它们曾经是叱咤风云的经典,承载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情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遗忘了它们,它们的名字也随之消逝,变得黯淡无光,如同被遗弃的孤儿。然而,故事并没有停留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展现了一位老图书管理员,他凭借着对书籍的执着热爱,以及敏锐的感知力,竟然能够唤醒这些“丢失了名字”的书。他通过触摸书的封面,倾听书页的沙沙声,甚至与书中的文字进行无声的对话,一点点地找回它们曾经的名字和辉煌。这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经典,并非理所当然,它们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关注和阅读。如果我们不再阅读,不去回味,那么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品,也可能走向“丢失名字”的命运。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呼吁我们珍视每一本书,珍视每一次阅读的机会。我感觉作者仿佛在低语,提醒我,手中的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个等待被重新发现的宝藏。

评分

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捧着《书的奇想》窝在沙发里的。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股浓郁的魔幻气息所包裹。书中的文字,与其说是叙述,不如说是编织。作者用一种近乎巫师般的技艺,将文字编织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亲身经历那些奇遇。比如,有一个篇章,描绘了一座漂浮在云端的书店。这座书店并非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季风和云流,在天空的各个角落游荡。每一次停泊,都会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新的故事和知识。而经营这座书店的,并非凡人,而是一群热爱读书的精灵。他们用翅膀收集晨露,用歌声唤醒书页,用星光点亮书中的文字。我完全被这个设定惊艳到了。云端的书店,听起来就充满了浪漫和神秘。想象一下,当你在仰望天空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本书店如同一朵巨大的蒲公英,悠悠地飘过,那该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啊!而书店里的精灵,他们是如何与书互动,如何将故事传递给孩子们?作者用想象力填补了这些空白,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童趣和惊喜。我特别喜欢书里描写精灵们如何“朗读”故事,他们的声音并非人类的语言,而是如同风铃般清脆,如同流水般悦耳,每一个音符都带着魔力,能够直抵人心。

评分

我拿到《书的奇想》这本书,是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并非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将故事的结构设计得如同迷宫一般,每一章节都可能导向不同的结局,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比如,书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探险家,他为了寻找一本传说中的“全知之书”,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然而,这本书的线索却隐藏在各种各样的故事之中,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会为探险家提供新的方向,或者误导他进入死胡同。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设计太有意思了!它将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解谜的过程。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我需要仔细地分析每一个故事的细节,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帮助探险家找到通往真相的道路。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书中的文字,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了选择和可能。我记得有一个地方,探险家面临着两个岔路口,我需要选择是进入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我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他接下来的命运,以及最终能否找到“全知之书”。这种代入感,让我仿佛真的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和紧张。

评分

《书的奇想》,我拿到这本书的封面时,就被那充满想象力的插画深深吸引了。画面上的书本仿佛拥有生命,书页间流淌出星辰大海,飞舞着古老的传说,甚至有小小的生物在书页的缝隙里探头探脑。我当时就想,这本书一定不是一本寻常的读物,它蕴含着某种魔力,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奇妙世界。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他不仅仅是整理书籍,更是书籍灵魂的守护者。每一个故事,在他的指尖下都重新焕发光彩,每一本被遗忘的书籍,在他眼中都有着不朽的灵魂。他能听到书页的低语,感受到文字的情绪,甚至能与书中的人物进行灵魂的对话。这个设定就足够让人着迷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管理员的孤独却又充实的生活。他仿佛是连接现实与虚构世界的桥梁,他的日常平凡却又充满了诗意。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管理员在深夜,手捧一本泛黄的古籍,灯光昏黄,他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书中的主人公一同经历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度。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