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
  • 青少年文学
  • 台语诗
  • 本土文学
  • 方言文学
  • 诗歌
  • 台湾文学
  • 文化传承
  • 青少年读物
  • 文学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一种等待
  一群台语人  围坐tī旧册店
  咖啡冷--去-ah  飘撇ê形影
  Nah ē iáu-huē来  知你kap guán kāng款
  Ba̍k-tsiu金金leh看  台语文学ê
  天光」——潘景新.〈有一款等待──送Kāng沿ê陈恆嘉〉


  每一时代与土地,都有属于斯土斯民心灵上的「原乡」
  这个原乡有如藏宝盒,珍藏了属于那个时代与土地的情感印记、
  生活记忆和吉光片羽,这是留给后人最美好的资源。
  将此资源纪录下来,然后再汇编成册,这就成了美丽动人的文学篇章。

  台南市文化局积极策划青少年文学读本出版,比他县市的同类丛书多了台语卷,是有那么一点「心眼」。本卷的出版,消极地搜罗过去台南诗人写的台语诗,积极地赋予台语诗某种「价值」,语言上的、美学(文学创作)上的价值。建构台语文学本身的美学是理想,理想之外,像「台语文学的美学是什么」这种经验性问题,就需要多方读者的批判性「接受」、建构了。

  本书所入作品如下——
  郑溪泮〈创世歌谣〉/赖仁声〈湖边芦竹〉/吴新荣〈故乡ê輓歌〉(读地方音)/郑儿玉〈流浪海外台湾人ê心声〉/高俊明〈13年ê漂流──玉山神学书院ê变迁〉/庄柏林〈故乡tī遥远ê梦中〉/林宗源〈偷走转--来ê日子〉/吴南图〈来到有缘ê所在〉/杜英助〈清静ê早起时〉/陈雷〈金山顶──探阿娘ê墓〉/林佛儿〈台湾ê心〉(12首之二)/胡民祥〈台湾制〉/潘景新〈有一款等待──送Kāng沿ê陈恆嘉〉/吕兴昌〈澄波先〈嘉义街外〉〉/黄劲连〈蟋蟀á〉/许正勋〈寒天ê暗暝〉/蓝淑贞〈美丽ê山谷〉/吴夏晖〈血迹〉/王宗杰〈故乡ê诗人〉/亚茱〈火烧岛ê风〉/李若莺〈Nā是你tuì故乡来〉/许天贤〈主Nā kap我Tâng坐监〉/李勤岸〈海翁宣言〉/张德本〈文字ê船难〉/利玉芳〈新结庄á印象──嘉义县速写〉/王明理〈阿爸ê遗稿〉/董峰政〈阿妈ê身份〉/黄徙〈编做春梦〉/黄文博〈越吴八帖〉(摘四)/周定邦〈药方一帖〉/杨祯祎〈耶斯列之歌〉/方耀干〈Guán Tsa-bó͘-kiáⁿ ê国语考券〉/李文正〈二仁溪〉/慧子〈滚笑──读Milan Kundera ê《玩笑》〉/黄阿惠〈恋恋浸水营〉/陈建成〈东门城ê旧册店〉/凃妙沂〈咸菜un〉/陈正雄〈写诗〉/陈秋白〈雨是云悲伤ê目屎〉/程鉄翼〈雨kuâi ê婚礼〉/柯柏荣〈蛀穿ê黄昏图〉/王贞文〈早顿桌顶ê鹅á菜──观看Paula Modersohn-Becker〉/陈金顺〈九层岭ê胭脂叶──诗写万淑娟Uma Talavan〉/林裕凯〈楠西白梅〉/林姿伶〈红毛港ê E-po͘时〉/谢文雄〈肉粽〉/林文平〈保安车站〉/谢铭祐〈行〉/陈洁民〈咖啡花影〉/蒋为文〈Ia̍h-á花开〉/吕美亲〈拍m̄见〉/杜信龙〈旅行地图〉/黄之绿〈头1 ê记t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全面介绍该书的价值、内容、风格与意义,同时严格避免提及任何与该书内容不符或可能暗示AI创作的元素。 ---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图书简介 穿越时空的诗意回响:以台语之声,触摸南台湾的脉动 在台湾文学的广阔版图中,本土语言的坚韧与美感,始终是书写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色。《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并非仅仅是一部诗选集,它是一扇通往特定地域、特定世代心灵世界的窗口,是台南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用其独特的母语——台语,向年轻一代乃至更广泛的读者发出的邀请函。 本书的编纂,其核心目的在于“传承”与“激活”。在当代社会,随着主流教育语言的变迁,许多青少年对家乡的母语可能感到陌生甚至疏离。然而,台语,作为数代台南人生活、情感、记忆最直接的载体,其韵味与生命力,是任何翻译或转述都无法完全取代的。这本诗卷,便肩负起挽回这份珍贵遗产的使命。 一、 选材的精审与诗歌的多元面向 本诗卷的选目,历经严谨的考量与筛选,力求展现台语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题探索上的丰富性与可能性。我们收录的篇章,并非仅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陈列,更是贴近青少年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的优质作品。 1. 历史的回音与地域的印记: 台南,这座被誉为台湾“府城”的城市,其历史的厚重感渗透在每一首诗作之中。诗卷中不乏捕捉老街巷弄的烟火气息、传统节庆的喧闹场面,以及面对城市变迁时流露出的复杂情思的作品。诗人通过精准的台语词汇,描摹出赤崁楼的斑驳、安平古堡的沧桑,以及寻常百姓家厨房里的酸甜苦辣。这些诗歌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僵硬描述,而是带有温度、能够被青少年亲身感知和共鸣的“活历史”。 2. 青少年的心声与现代的困境: 理解青少年阅读,必须直面他们关注的主题。本卷特别收录了多位诗人以台语探讨青春期特有的困惑、友谊的珍贵、初恋的悸动,乃至面对升学压力、身份认同等当代议题的作品。台语的表达方式,往往比书面语更直接、更具爆发力,它能更真实地释放青少年未经修饰的情感张力。读者在这些诗句中,或许能找到自己难以言喻的心绪的完美注脚。 3. 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的魅力: 台语,作为一种声调丰富的语言,其天然的音乐性是诗歌表现力的重要来源。编者精心挑选了那些在韵律、叠词运用、口语化表达上极具匠心的作品。例如,某些诗歌的节奏,如同南部特有的阵头音乐般热烈奔放;而另一些则如夏夜的蝉鸣,低沉而绵长。通过阅读这些诗歌,青少年不仅是在学习文学,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母语的声韵之美,领悟“听起来像什么”远比“看起来是什么”更为重要的审美体验。 二、 编排理念:导读与欣赏的桥梁 深知台语诗歌对于非母语环境成长的读者的挑战,本读本在编排上力求做到“引导性”与“独立欣赏性”的完美平衡。 1. 适切的背景知识补充: 每篇诗作之后,我们都附带了精炼的“导读”与“词语注释”。导读部分旨在简要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诗歌的主题立意,以及其在台语诗坛上的地位。而词语注释,则针对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已较少使用的传统台语词汇或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表达进行解释,确保读者在理解诗意时不因语言障碍而却步。 2. 从口语到诗意的转换: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全新的阅读意识——意识到日常口语可以被提升、被雕琢,从而成为高雅的文学语言。我们力求展示,那些我们日常用来谈论柴米油盐的词汇,在诗人的手中如何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与哲学意涵。这种“熟悉中见陌生,陌生中找寻根源”的过程,是培养青少年文学鉴赏力的关键一步。 三、 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的出版,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语言的存续面临严峻考验。这本诗集是对这种“失语”倾向的积极回应。 它让青少年明白,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严肃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充满力量的。通过阅读这些扎根于本土的诗歌,年轻的读者能够更深切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家族记忆以及脚下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诗歌作为一种高浓度的文化载体,使得台南的历史和情感,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可以被反复吟诵、内化的生命体验。 本书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听众”与“读者”,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华语文学的博大精深,更能以台语的音韵为媒介,与南台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真诚的对话。这本诗卷,就是一封诚挚的邀请函,邀请所有热爱文学、心怀故土的青少年,走进台语诗歌那既古老又鲜活的文学世界。 翻开此书,你将听见:城市的心跳,河流的低语,以及祖辈灵魂深处,那最纯粹的台语之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施俊州


  曾用笔名Marc Ianbupo、王卦怠,彰化花坛人。现设籍台南。成功大学台文所博士。现为《台湾文艺》发行人兼主编、《台江台语文学》总编辑。曾获府城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磺溪文学奖、打狗凤邑文学奖、台南文学奖、李江却台语文学论文奖等。着有诗集《写在台南的书信体》、长篇小说《爱情都品》以及台语文学论着多种。

 

图书目录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局长序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顾问序
《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召集人序
主编序
 
郑溪泮〈创世歌谣〉
赖仁声〈湖边芦竹〉
吴新荣〈故乡ê輓歌〉(读地方音)
郑儿玉〈流浪海外台湾人ê心声〉
高俊明〈13年ê漂流──玉山神学书院ê变迁〉
庄柏林〈故乡tī遥远ê梦中〉
林宗源〈偷走转--来ê日子〉
吴南图〈来到有缘ê所在〉
杜英助〈清静ê早起时〉
陈雷〈金山顶──探阿娘ê墓〉
林佛儿〈台湾ê心〉(12首之二)
胡民祥〈台湾制〉
潘景新〈有一款等待──送Kāng沿ê陈恆嘉〉
吕兴昌〈澄波先〈嘉义街外〉〉
黄劲连〈蟋蟀á〉
许正勋〈寒天ê暗暝〉
蓝淑贞〈美丽ê山谷〉
吴夏晖〈血迹〉
王宗杰〈故乡ê诗人〉
亚茱〈火烧岛ê风〉
李若莺〈Nā是你tuì故乡来〉
许天贤〈主Nā kap我Tâng坐监〉
李勤岸〈海翁宣言〉
张德本〈文字ê船难〉
利玉芳〈新结庄á印象──嘉义县速写〉
王明理〈阿爸ê遗稿〉
董峰政〈阿妈ê身份〉
黄徙〈编做春梦〉
黄文博〈越吴八帖〉(摘四)
周定邦〈药方一帖〉
杨祯祎〈耶斯列之歌〉
方耀干〈Guán Tsa-bó͘-kiáⁿ ê国语考券〉
李文正〈二仁溪〉
慧子〈滚笑──读Milan Kundera ê《玩笑》〉
黄阿惠〈恋恋浸水营〉
陈建成〈东门城ê旧册店〉
凃妙沂〈咸菜un〉
陈正雄〈写诗〉
陈秋白〈雨是云悲伤ê目屎〉
程鉄翼〈雨kuâi ê婚礼〉
柯柏荣〈蛀穿ê黄昏图〉
王贞文〈早顿桌顶ê鹅á菜──观看Paula Modersohn-Becker〉
陈金顺〈九层岭ê胭脂叶──诗写万淑娟Uma Talavan〉
林裕凯〈楠西白梅〉
林姿伶〈红毛港ê E-po͘时〉
谢文雄〈肉粽〉
林文平〈保安车站〉
谢铭祐〈行〉
陈洁民〈咖啡花影〉
蒋为文〈Ia̍h-á花开〉
吕美亲〈拍m̄见〉
杜信龙〈旅行地图〉
黄之绿〈头1 ê记tî〉
 

图书序言

主编序

从蔡培火到杜信龙

施俊州


  台南青少年台湾文学读本台语诗卷之选文、征求授权、汉罗改写等作业,概由本人全权负责。职此之故,有必要在此交代个人执行编务的过程、主观「好」恶,以及好恶背后的「理想」,以示责任所在。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聘本人为编纂委员,由叶泽山局长主持,陈昌明、陈益源两位教授主导的编辑会议充分授权,本书如获读者掌声、赞美,荣誉理当归于两位教授及台南市文化局。责任连带,笔者当然与有荣焉,也很乐意承担批评指教。

  Including:台南有多少台语诗人?

  大台南到底有多少台语诗人?  
  台南到底有多少人写过台语诗?
  到底有多少「台南人」写过台语诗?

  以上三问,同中有异,都还不涵盖写台南题材的诗人、诗作,遑论「台南人」的身分认定?编辑会议立下一个很简单的前提:本卷,原则上,优先收录出生于台南或(曾)在此设籍的诗人、作品,题材无论;非「台南人」经营台南题材、有可读之处者为例外。编辑会议且责成各卷主编在「作者简介」中交代作者与台南的地缘关系。

  在此形式标准下,笔者实际选文,以「台南人」的作品为多,单以题材入选的绝少。所谓「台南人」,就是曾经设籍或目前设籍在此的诗人,自然包含出生于台南,而后设籍其他县市,乃至移民海外的台南人。与台南颇有地缘关系的一类—曾在台南就学、就业,但未设籍的诗人—除几个例外,全在编选眼界之外,被排除(exclude),成了「遗珠」!在编辑会议提交的初版「台南台语诗人名单」,列名者121 位,附有诗题者(入选名单)58 位,经过授权过程剩53 位,也就是读者目前所看到,最后成书摆出来的台语诗阵容—从郑溪泮(1896-1951)到黄之绿(1982-)。

  黄之绿作品不多,在授权过程中加选。她的台语白话,与乃父「博」雅「文」气的诗风大异,彷彿当代连续剧父子不同「腔」(地方腔)的现象,既有趣,也值得深思。究其实,从初选名单归纳出来的历史意象,原是「从蔡培火到杜信龙」——台语诗写作,代有才人,论白话、新体诗,超过百年历史。杜信龙,1981 年生,湾里人,后迁出,在盐埕定居、成长;2013年开始写台文,如今有诗600 首,旁及七字仔、小说等文类;近三年先后以未刊稿《Gín-á 孽:故乡ê 诗笔记》问鼎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创作补助及府城、梦花文学奖,屡试屡不中,是文坛评等机制的漏网之鱼。黄之绿之后有王荟雯(1986-),麻豆人,在高雄成长,才女级小说写手,本卷未及选入,遗憾!更年轻的 leh ?前几年,李文正议员服务处与文化局合办「校园台语诗奖」,那些得奖的小小诗人不正是台语文学幼苗,其书写经验不正是靡有前例的文学史现象?

  憾事不止一桩。本卷遗珠:近年台语诗作屡屡得奖的王永成(王罗蜜多,1951-),写童诗的谢武彰(1950-)、白聆(曾吉郎,1958-)、音乐家兼画家林荣德(1937-),资深华语作家吴钩(1942-)、顺从(1948-)、郑明(1948-)、羊子乔(1951-)、林仙龙(1955-)、棕色果(黄以约,1955-),社区营造的典范林明堃(1951-),七字仔大师蔡奇兰(1944-)、戴正德,书法家高月员(1947-)、王宝星(1953-),多媒材艺术家潘静竹(1955-),女诗人黄越绥(1947-)、林金萱(饮姿)、谢碧修(1953-)、刘惠蓉、吴嘉芬(1966-)、庄雅雯(1967-),写小说的连钰慧(小城绫子,1959-),资深台语作家林明男(1943-)、陈泰然(1946-)、蔡享哲(1947-)、谢安通(1948-)、刘克全(1952-)、吴炎坤(1961-),孤狼诗人荣春秋,总统诗人陈水扁(1951-),蕃薯社员周华斌(1969-)、汉医周鸿鸣(1947-),南护退休教授曾明泉(1956-),头家诗人叶东泰(1965-)、蔡明财,南监诗人杨尚谋、创作型监狱歌手寇平⋯⋯数都数不完,或有新的总集编纂计画,比如《台南台语诗百人选》加以include,方能补全笔者有缺的选编视野。

  郑溪泮之前、之后,有人。蔡培火(1889-1983),白话字散文《Cha̍p-hāng Koán-kiàn》(十项管见; 台南: 新楼书房,1925.09.11 印刷、09.14 发行),是先锋之作,也是名着。蔡培火的「诗」是歌(含谱),相对完整收录在赖淳彦的着作《蔡培火的诗曲及彼个时代》(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9.10),以及后出的全集第七册《杂文及其他》(张汉裕主编;吴三连基金会,2000.12)。本卷原有意选蔡培火作词、作曲的〈咱台湾〉(林好演唱。《咱台湾》。7 SP, 80297。台北:Columbia,1934),因授权不及而作罢。〈咱台湾〉的「全民」观点确实感人,不过当代读者若能从日本时代阶级分殊的意识形态脉络来阅听,诗感当更立体。

  本卷歌词入选为例外(比如谢铭祐〈行〉)。许丙丁的作词〈牛犁歌〉(c.1960;《台湾乡土民谣全集》。10 LP, KLK-60。大王唱片,n.d. [1962.01.10-]),就在原则之下,成了编者遗憾之余的愿景:1950、1960 年代,以亚洲、南星为代表的唱片公司暨所属「歌谣研究所」、音乐班(e.g. 古意人郭一男 [1931-] 主持的南星音乐教室),栽培、「生产」多少在地台语歌创作者,文化局可以新成立的许石音乐馆为基地,整理「作诗」的词人作品,出版别集歌本、总集歌选,「复刻」那个台南统领歌坛的音乐时代。

  本卷选编之初,即有意排除以下类型的诗人、诗作(原则)。先点名,再说诗作类型:林燕臣(1859-1944)、李本(1871-1935)、高天赐(1872-1902)高金声(1873-1961)、杨士养(1898-
1975)、周天来(1905-1975)、黄武东(1909-1994)、郑泉声(1925)、丁荣林(1936-)⋯⋯内行人一看便知,这些诗人的共同点是长老教会内的白话字作家。卷中,白话字末代作家杜英助(1939-)当然是例外。笔者在杜牧师的简介中说:「教内,诗、歌不分是传统。此外,就是福音歌、见证歌之类的『七字仔』,或可唱不上谱。教外轰轰烈烈的现代诗运动,与教内无关。」原则所排除的诗类型是七字仔,或以七字仔为原型的长短句式诗「歌」。白话字作家非排除类型,本卷反而特例选了几位较少为人知的白话字作家或诗作,郑溪泮以下数人:赖仁声(1898-1970)、郑儿玉(1922-2014)、高俊明(1929-)、杜英助(1939-)。如此一来,让本卷多少反映一下台南的另外一个文学传统—跨百年的「白话字时代」与时代产物,白话字文学。
台南到底有多少台语诗人?本卷,当然无从答个囫囵,但至少是个橱窗。

  教育、启蒙:选了哪些诗?

  编辑会议的基本设定:各卷页数是既定的(约数),诗卷入选的诗人想当然会比较多,故将行数设定在30 行内。林宗源的〈偷走转来ê 日子〉〉38 行, 李若莺〈Nā 是你tuì 故乡来〉34 行,黄之绿的〈头1 ê 记tî〉41 行比较长,离立下的原则也差不多。诗短,通常比较好读,相对适合青少年。诗短好读,也要内容、手法平易,「易读性」于是成了选文的标准之一。短而好读、「易读」,青少年读得下去,方有诗教、启蒙的功能可言。

  教育什么、启蒙什么,则是内容选定的问题。林宗源,资深台语诗人,长短诗不少,执意选〈偷走转来ê 日子〉,就爱在诗写终战前台南大空袭的灾难经验。这个历史经验,台南人要知道。李若莺的台语诗少,〈Nā 是你tuì 故乡来〉入选,倒不是因为题材,而是写法:首尾设问,第二人称「神秘」,全诗盈盈的动态性(戏剧性)抒情。诗中有看似陈腐的弓蕉叶写诗、「放水流」的意象,却攸关诗人念乡之外青春伤逝的主题。听闻李教授近来针对华语诗人写台语诗的现象发表意见,认为华语诗人有文学技巧,转身写台语诗,一写就好。这种看法虽不能说全错,却往往是误导。经验上,从前至今的华语人写台语诗,遣词造句深受华语同化而不自知,「你」、我都一样,「他」也一样。有的诗,甚至用华语唸还比较顺。个人难以苟同那样的好诗。

  圈内圈外一直有「有台语无文学」、「有文学无台语」的龃龉。这是书面语发展过程复杂的问题,展现语际权力关系的显例,在此不便深论。攸关编务的是,针对「着来着去」、「吗来吗去」等同化语法,为了突显诗选的教育功能,在本卷汉字、罗马字改写过程,一律回归台语文法,请诗人、读者谅察。诗好还是好!至于何谓「着来着去」、「吗来吗去」同化语法,还请坚守教育前线的台语老师「开破」、解说、启蒙。

  广义乡愁诗,确实是本卷多数。地方政府出版的文学读本突显地方特色,特意甄选「乡畴」诗,也自然而然。更何况诗人念乡、爱乡,个个写过乡畴、诉说过乡愁,情真,好诗也多。本卷的故乡书写之例:吴新荣,〈故乡ê 輓歌〉;郑儿玉,〈流浪海外台湾人ê 心声〉;庄柏林,〈故乡tī 遥远ê 梦中〉;林佛儿,〈牛犁阵歌〉、〈布马阵〉;胡民祥,〈台湾制〉;许正勋,〈寒天ê 暗暝〉;吴夏晖,〈血迹〉;王宗杰,〈故乡ê 诗人〉;董峰政,〈阿妈ê 身份〉⋯⋯陈雷、吴南图、黄劲连、王明理、李文正等人思亲写家的作品,林文平、陈金顺等人的台南地志书写、人物特写,还没算在内。

  箇中,郑儿玉、胡民祥出自海外台侨的视角,写大乡土台湾,焦点放在台湾人「身份」(identity)、放在国家「认同」(identity,同一性)。以胡民祥的〈台湾制〉来说,其「身份认同」(identity)论述,乃基于作为对象的中国身份、中国认同。在这个脉络,中国身份、中国认同作为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对象,即差异(difference),称「差异逻辑」。郑儿玉的〈流浪海外台湾人ê 心声〉,也可作如是观、这样来读。恰巧卷中有两首诗,其认同论述,观点放在台南内部;不管是台南内部的地理、行政区划,或者内部族群身份的探讨,方向不同、理路一致:董峰政的〈阿妈ê 身份〉拉出汉番差异、殖民者vs. 被殖民者的差异战线;吴夏晖的〈血迹〉,则开启复数身份认同的可能性。

  身份认同是复数的、多重的,或有优先性。从多元的身份认同观,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演绎、reading 吴新荣、林佛儿诗的阶级关怀(阶级作为差异),乃至利玉芳、妙沂、王贞文的女性关怀(性别作为差异)。然而,这就是我们启蒙的吗?身份认同既可亲又可怕,字面义是「同一性」,比「same/ness」还绝对、还「专制」,往往抹煞个别差异(differences)。点出问题、摆上议题,是教育起头而已。

  本卷特有「教育」意义的一首诗:方耀干,〈Guán Tsa-bó͘-kiáⁿ ê 国语考券〉。教学传统强调「标准」,与绝对化的「认同」一样可怕。诗人反的非仅标准答案,更反标准答案所来自的「国」语教育心灵,百年盘据的集体恶灵。

  我们要启发「标准答案」外的思考,往「东」望,向「海洋」看:一反「蕃薯论述」,发表〈海翁宣言〉(李勤岸);发现制式文学论所排除、不见的台语文学、白话字文学,以及那一段文学史里头的人和遗产;天真之外,开始学习理解「异」教,学习理解苦难,认识白色恐怖(吕兴昌、亚茱、许天贤、慧子、陈秋白);试着理解不同族群(蓝淑贞、黄阿惠、陈金顺);在快乐中,理解别人的「寂寞」(潘景新、陈建成、陈正雄、陈洁民、蒋为文、吕美亲);政治之外,多一些美学素养(张德本、慧子、王贞文),多一些文化建设思考(周定邦)。

  重要的是,要从在地、切身、近处开始;身在台南、「回到」台南(杜信龙)。认识诗人,从本卷未收的台语诗人开始!

  汉罗合用文:作家的基本素养

  更精确的说,台语作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汉字与罗马字。汉字、罗马字是现阶段台语表记的工具,其基本素养当然是一般人写作、文学家创作要有的条件,就好像华语作家养成—应该说「前」作家养成的过程,要先认字;认字以先,要懂个反切或ㄅㄆㄇㄈ;有了语言基本素养,才能就此基本素养为基础,学习当作家。

  基础之上,还有更高竿的「文学素养」(文学教育)。两者不能偏废。「有台语无文学」即便为真,也不是「咱人话」(台语)本身的错,是咱「台语人」的错;也不是身为文盲的「咱人」的错,是咱gió-toh 台语作家的错;非贵气作家的错,是台语文运动的错;非集体运动的错,错在百年「管理」台湾的政府,不给咱人话机会。民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政府,往往有什么样的人民,环环相扣。我们都是罪人!

  台语落土八字命如此,咱人莫不该意转心转,「做」着改「命」(大环境),给咱人话机会,也给自己机会,学着怎么读写咱人话—学习台语汉字与罗马字。

  我们应该认清事实:我们都是文盲,台语文盲。别以为我们略识之无,就能一挥而就,成全台语文佳构。我们懂的是华语汉字抑或汉文(文言文)的「之无」,还不是台语汉字。纯就汉字(字形)论,台、华语同中有异。在相当比例的「异」当中,即是我们应该认清的第二个事实—有音无「字」,「书同文、言殊方」千年大格局的产物,亦即汉字无法完全表记台语的历史现象。汉罗合用文应运而生!

  本卷採用的书面表记方式,就是汉字、罗马字夹用的「汉罗合用文」,简称「汉罗」,与「全汉」、「全罗」相区分。汉罗的表记方式,问题还是很多,在此仅能简单交代本卷改写过程汉、罗选择的大原则与理想。

  在汉字与罗马字的关系分类上,汉罗合用文中的罗马字,性质属补足性的(supplementary);汉字为主、罗马字为辅;论字数,汉字多于罗马字,有人主张七三比。或主张三七比,汉字三成、罗马字七成,却迟迟未见有人这样写,笔者称汉罗合用文的「终极版」。言下之意,目前的「七三版」汉罗,不就成了过渡性的方案?就笔者个人的理解,鼓吹汉罗合用文的论者,其主张确实有深浅不一的工具性色彩。至于要不要过渡向全罗、回归白话字时代的「款式」,虽未言明,可想而知。蒋为文主张全罗、去汉,或可称取代式的(superseding)罗马字方案。不过,此种取代性方案,略异于白话字时代的「款式」。何谓白话字时代的「款式」?以教会为例,汉字(全汉)常常是白话字(全罗)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表现在出版政策或出版经验,往往是全汉、全罗对照(汉罗对照);汉字、罗马字互为另类(alternative)关系。

  再者,在「全汉字作家」的书写风格上,其表记方式则是全汉字,字词或加注音;罗马字放入字词后面的括弧,或另立註解。此等「括弧」起来、「孤立」(独立)的罗马字,相对于汉字则是补助性、附属性(auxiliary)存在,是注音的工具、符号,等而下之,不是「字」。

  论「汉罗」的理论与实践,王育德的系统性主张首开先锋,陈雷、陈明仁的创作性实践踵继其后,相对不带工具性、过渡性色彩。陈明仁的小说中,罗马字应有三成,陈雷则介于两到三成之间。有人主张「三四成á」是理想。都是约数,也只能是约数。这是汉罗合用文的限制,但未必是缺点。箇中关连台语的文白音、假借(音读)、训读(训用字)问题,加上断词的考量,「理想」的汉罗比例就摆盪在七三比、六四分之间。

  这「三」、「四」的约数来自汉罗合用文的「理想」原则:原假借字、训用字舍而不用,改以罗马字代替;文、白表记,由汉、罗适度分工;三者,介词、连接词等虚词一部分写成罗马字;断词问题,单一「词」汇表记,或写汉罗、或写全罗,不一而足。大费周章,目的在创造、规范一种「好读」、易学,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台语书面语—台语现代文,适合教学的「标准台湾语文」。

  台语现代文的主张,与罗马字的维护、「保皇」无关,更与「语言拜物」无涉,是「集体性」扫盲的考量,不反对个人对汉字、对罗马字的偏爱。

  台语汉字要继续研究,「本字」也值得追求,然而不代表哪个音非写汉字不可;某个音写成罗马字,也不表示汉罗主张者否认那个音确有「本字」可写。

  在这个大原则下,本卷将贵气诗人骄傲的汉、罗表记,写成通俗的汉罗合用文。

  小结

  台语罗马字的优点,某种程度来自罗马字在视觉、字形上异于汉字。反之,同理。一般总认为,汉字无法完全表记是台语的缺憾:「台语khiap-sì,有音无字!」殊不知,那是外部观点,「他律」的标准。从台语就是台语的立场来看,有音无(汉)字是万幸;咱台语因此容有更大空间、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记方式。或说汉罗合用文是「无伊ta-uâ」(无奈)的产物,这种说法因此成了「siōng 无志气」的运动理论。

  台语人认为汉字(罗马字)好、汉字(罗马字)美,这种「好感」、「美感」往往出自习惯。理论一点地说,在语言使用的过程,我们赋予汉字(罗马字)某种价值(value)而不自觉,汉字(罗马字)反过来宰制我们,我们再以一己的「坚持」、一己的汉字(罗马字)观强加在别人身上。这种情形,称为「语言拜物」(linguistic fetishism);重点在「不自觉」、习而不察,把社会性建构、约定成俗(武断)的东西,当作natural、理所当然。也就是说,拜物批判不是要大家不要有任何形式的「好感」与「美感」,而是要大家对任何实体形式(e.g. 语言、商品)背后的「价值」建构,多那么一点心眼。

  1982 年,林亨泰曾经为林宗源出版不成的《根》诗集写序〈国语与方言〉,发表在《笠》107 期(02.15,42-43),表达某种反拜物的语言观:「国语之所以成为标准语,并非出自语言本身内在的自然发展,乃属一种政策性的外在选择」;「国语与方言之间是没有甚么优劣之差别的⋯⋯」「林宗源、赵天仪、吴晟、向阳、陈坤崙、庄金国等人,他们都希望运用这些闽南语,能够成功地从日常用语提升为文学用语⋯⋯」还说《根》诗集,「可能是从未有过的以闽南语出版诗集的第一本」。

  很简单的一句:「语言本无优劣之别!」却是《笠》打从创刊(1964.06.15)没有过的「言论」!或许,笠诗人多有语言本无优劣的观念,但纵观1964-1982 年间发表在《笠》诗刊的语言论述,多设定在中文内部「诗语言」(语言内部变体)的议题,绝少把眼光放到语际权力关系上。笔者因此推论,做出这样的文学史判断:此等缺乏语际权力关系批判的语言论述,很难带出集体性的台语文学运动。笠诗人或笠诗人所代表的台湾作家对母语文态度消极,这种现象在「心眼」之下,是看得出蛛丝马迹的。

  文学「美感」也是一样,不容赘述。台南市文化局积极策划青少年台湾文学读本出版,比他县市的同类丛书多了台语卷,是有那么一点「心眼」。本卷的出版,消极地搜罗过去台南诗人写的台语诗,积极地赋予台语诗某种「价值」,语言上的、美学(文学创作)上的价值。建构台语文学本身的美学是理想,理想之外,像「台语文学的美学是什么」这种经验性问题,就需要多方读者的批判性「接受」、建构了。

  本卷是有缺陷的。期待台南的《台语诗百人选》、《作词人诗选》来日出版!
 

图书试读

行     

谢铭祐/作


行 沿路行 行 慢慢行
经过少年ê gín-á 伴
Mā 经过失恋ê 亭á-kha
Koh 行 继续行
行 沿路行 行 ná 拭汗
听见gún kiáⁿ leh 叫阿爸
Mā 听见几lō 声再会 lah !
来行 心爱--ê tàu-tīn 行

直直ê 弯khiau ê 看无尾ê 人生
闹热ê 寂寞ê 无闲赶路ê 面
时间i m̄-bat 停

大雨大风 lán tio̍h 头犁犁ná 停ná 行
Peh 崎落山 lán tio̍h 一步步稳稳á 行
有好风景 sió luán 一下á kha
有双叉路 心lia̍h hō͘ tiāⁿ
转弯se̍h 角 lóng mā ka-tī khām ka-tī 输赢
梦一大phiáⁿ 拖半路gún 长长ê 影
好额散赤 好命iá 歹命
路iáu 真hn̄g gún gōng-gōng-á 行

行 沿路行 行 继续行

——2012.12.31,《台南》CD 专辑(台北:三川娱乐):词单

【导读】

只是一种读法!作者简介漏了一句:「2000 年,从台北回故乡台南」。论者称:诗人回乡,「抛开制式化商业制作,重新感受土地的温度,做自己想做的音乐。」(Wikipedia)我们就把这首诗(歌),读成诗人初回乡「沉潜」仪式的再现:毫无目标地、无目的性地漫游,在府城市区大街小巷;所有耳熟能详的台南市街名慢慢隐退,躲到「行」字一再类叠出现的诗句背里、歌声后面,成了少年路、失恋街、再会港、好额巷、散赤弄⋯⋯当你也跟着走上街,这才发现走的不是台南,是何去何从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热衷于阅读诗歌的人,尤其对于非国语的诗歌,我总觉得门槛有点高。《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更多的是“台南”和“青少年”这两个标签,我很好奇,在现代社会,年轻一代会如何用台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发现自己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真诚所打动。诗歌的语言,可能不像某些经典诗歌那样雕琢,但正是这份朴实,让它们显得格外动人。我看到那些关于家乡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比如,有一首诗写到童年时在巷口玩耍的场景,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那种小小的世界里的大大的满足,通过几句简单的台语,就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仿佛我就是那个在巷口追逐嬉闹的孩子。而另一些诗歌,则毫不避讳地探讨了青春期的迷茫与挣扎,那种面对考试的压力,那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那种对情感的懵懂与不安,都以一种极其坦率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一首关于“分离”的诗,没有煽情的辞藻,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无法挽留的无奈,读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语诗歌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更是连接当下,表达个体情感的有力工具。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我有些犹豫是否要阅读这本《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我担心它会过于“地方化”,难以引起我的共鸣,毕竟我生活在台北,平日里接触的文学作品多是国语创作。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书中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所吸引。虽然语言上有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词汇,但通过上下文和诗歌的意境,我都能大致理解其含义,甚至这种“陌生感”反而增添了一种探索的乐趣。诗歌的内容非常多元,有的描绘了台南特有的地景,比如古老的巷弄、热闹的夜市,那些细节的刻画,让我仿佛能听到鼎沸的人声,闻到食物的香气;有的则聚焦于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像是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惑、对自我认知的探索,这些主题是普世的,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相似的感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首诗,描写了一个青少年在海边独自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诗人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将那种孤独又充满希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标准化”,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和情感。台语诗歌,通过这些年轻作者的笔触,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陈旧的记忆,而是鲜活的当下。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对台湾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初拿到这本《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心头涌上一股久违的亲切感。翻开书页,那些熟悉的台语词汇,带着浓厚的在地风情,如同亲切的乡音,瞬间拉近了与我的距离。书中收录的诗作,并非是深奥难懂的学院派作品,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巷弄的叫卖声,到庙埕的嬉闹声,再到夕阳染红的渔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台南这座城市的脉搏。我尤其欣赏诗人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场景和情感的能力,像是那首描绘老街雨后的诗,湿漉漉的石板路反射着昏黄的路灯,空气中弥漫着青苔和雨水的味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诗意。还有一些描写青春期烦恼与憧憬的诗歌,用稚嫩却真挚的语言,道出了少年心事,那些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因为暗恋而忐忑,因为对未来的迷茫而躁动的心情,都得到了细腻而贴切的表达。我曾以为台语诗歌只能停留在怀旧的范畴,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证明了台语作为一种语言,依然充满生命力,能够承载当代青少年的喜怒哀乐,能够描绘出新时代的景象。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台南这座城市的对话,与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年轻心灵的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同样生长在台南,或是对台南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们。这不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故乡的深情告白。

评分

一开始,我带着一种探索和审视的态度来阅读《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我对青少年创作一直抱有好奇,想看看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而当诗歌以台语的形式呈现时,我更是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展现出来的“在地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诗歌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台南的独特元素,比如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街、寺庙,还有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这些都让我对台南这座城市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同时,我也看到了当代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困惑和挣扎,像是学业的压力,升学的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努力。这些主题,无论用何种语言表达,都能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书中有些诗歌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活泼,充满了年轻人的视角,比如用轻松幽默的口吻来描绘考试前的焦虑,或是用略带夸张的笔触来形容暗恋的甜蜜与苦涩。这种处理方式,让诗歌显得不那么沉重,反而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我尤其欣赏一些诗人对于细节的捕捉,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将那些平凡的场景,通过文字变得不平凡。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不仅为台语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代台湾青少年心灵世界的窗口。

评分

在我看来,《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这本书,就像是台南这座城市伸出的、一双年轻而充满力量的手。它邀请你走进那些古老的巷弄,感受那里的岁月沉淀;它拉着你穿梭于热闹的市集,体验那里的烟火气息;它也拍了拍你的肩膀,告诉你,青春的烦恼和梦想,是多么的珍贵。我喜欢这本书的“无距离感”。诗歌的语言,虽然是台语,但并没有刻意去回避一些年轻人常用的表达方式,反而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语汇,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时代的活力。那些关于成长的烦恼,关于人际关系的困惑,关于自我认知的探索,都被诗人们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看到了一些诗歌,描绘了青少年在面对考试、升学时的压力,以及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迷茫,这些都是当下年轻人普遍会遇到的困境,而这些诗歌,就像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一个彼此理解的信号。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友情的歌颂,对爱情的憧憬,这些积极的元素,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台语作为一种语言,依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够如此贴切地表达现代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并记录下他们独特的成长印记。

评分

我对《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的期待,一开始是基于对“台南”这个文化符号的好奇,以及对“青少年文学”这种形式的兴趣。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万花筒,每一次翻页,都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歌。它们没有刻意去追求高深的哲理,而是从最日常的生活场景出发,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瞬间。比如,有诗写到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那种温馨的画面,那种朴实的爱,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心。又有诗写到和朋友在路边摊吃夜宵的场景,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那种纯粹的友情,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也毫不回避地触及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挑战,像是学业的压力、家庭的期望、对未来的迷茫等等。诗人用一种非常坦诚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思考,这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真实和有力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在保持台语的独特韵味的同时,又成功地融入了现代青少年的生活语境和情感需求,从而让台语诗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鲜活文字。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担心它会过于“小众”,内容也会显得比较稚嫩。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种顾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深刻的触动。我喜欢它那种纯粹而直接的表达方式。诗歌的语言,虽然是台语,但通过那些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即使是不太熟悉台语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书中描绘的台南风光,从热闹的夜市到宁静的巷弄,都充满了浓郁的在地特色,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而那些关于青春期的诗歌,更是让我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种种情愫。那些对未来的憧憬,对爱情的懵懂,对友谊的珍视,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诗人捕捉细节的能力,他们能够从微小的生活片段中提炼出诗意,例如,对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次短暂的相遇,一次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能被赋予深刻的含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语诗歌的巨大潜力,它能够如此鲜活地承载当代青少年的情感和思考,也能够如此生动地展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一个充满活力的市集,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生鲜蔬果的香气,夹杂着小贩们热情洋溢的叫卖声,而《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中的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被精心挑选的、独一无二的摊位。我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接地气。我平时阅读的文学作品,往往在措辞上会比较讲究,追求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而这本书中的诗歌,却有一种直抒胸臆的质朴。它们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都饱含着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我读到描绘台南老屋的诗,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爬满青藤的窗户,那些在午后阳光下懒洋洋打盹的猫咪,都仿佛跃然纸上。我读到关于青春期友情的诗,那种一起分享秘密,一起面对挑战的默契,那种在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都让我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时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带有乡土气息的台语俗语和谚语,它们为诗歌增添了更浓厚的在地风味,也让我这个非台南人,也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这本书打破了我对“文学”的固有认知,它证明了,最动人的文字,往往就藏在最普通的生活里,用最亲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反而能产生最强大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台南青少年文学读本:台语诗卷》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盛满了关于青春、关于家乡、关于成长的珍贵回忆。虽然我并非台南本地人,但我能从诗歌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书中关于台南风物的描绘,无论是具体的地点,还是抽象的氛围,都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诗人笔下,那些穿梭在老街巷弄间的孩童,能听到他们在庙埕前嬉戏的笑语,更能感受到夕阳西下时,海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而那些描写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诗歌,更是让我心有戚戚焉。那种青涩的爱恋,那种对友谊的珍视,那种面对未来时的迷茫和憧憬,都被诗人们用真挚而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来。有一首诗,写的是在毕业季,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同学们之间那种欲说还休的离愁别绪,寥寥数语,却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语言有所不同,但人类共通的情感是无法被阻隔的。台语诗歌,通过这些年轻的笔触,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延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