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

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南
  • 青少年文學
  • 颱語詩
  • 本土文學
  • 方言文學
  • 詩歌
  • 颱灣文學
  • 文化傳承
  • 青少年讀物
  • 文學創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有一種等待
  一群颱語人  圍坐tī舊冊店
  咖啡冷--去-ah  飄撇ê形影
  Nah ē iáu-huē來  知你kap guán kāng款
  Ba̍k-tsiu金金leh看  颱語文學ê
  天光」——潘景新.〈有一款等待──送Kāng沿ê陳恆嘉〉


  每一時代與土地,都有屬於斯土斯民心靈上的「原鄉」
  這個原鄉有如藏寶盒,珍藏瞭屬於那個時代與土地的情感印記、
  生活記憶和吉光片羽,這是留給後人最美好的資源。
  將此資源紀錄下來,然後再匯編成冊,這就成瞭美麗動人的文學篇章。

  颱南市文化局積極策劃青少年文學讀本齣版,比他縣市的同類叢書多瞭颱語捲,是有那麼一點「心眼」。本捲的齣版,消極地搜羅過去颱南詩人寫的颱語詩,積極地賦予颱語詩某種「價值」,語言上的、美學(文學創作)上的價值。建構颱語文學本身的美學是理想,理想之外,像「颱語文學的美學是什麼」這種經驗性問題,就需要多方讀者的批判性「接受」、建構瞭。

  本書所入作品如下——
  鄭溪泮〈創世歌謠〉/賴仁聲〈湖邊蘆竹〉/吳新榮〈故鄉ê輓歌〉(讀地方音)/鄭兒玉〈流浪海外颱灣人ê心聲〉/高俊明〈13年ê漂流──玉山神學書院ê變遷〉/莊柏林〈故鄉tī遙遠ê夢中〉/林宗源〈偷走轉--來ê日子〉/吳南圖〈來到有緣ê所在〉/杜英助〈清靜ê早起時〉/陳雷〈金山頂──探阿娘ê墓〉/林佛兒〈颱灣ê心〉(12首之二)/鬍民祥〈颱灣製〉/潘景新〈有一款等待──送Kāng沿ê陳恆嘉〉/呂興昌〈澄波先〈嘉義街外〉〉/黃勁連〈蟋蟀á〉/許正勛〈寒天ê暗暝〉/藍淑貞〈美麗ê山榖〉/吳夏暉〈血跡〉/王宗傑〈故鄉ê詩人〉/亞茱〈火燒島ê風〉/李若鶯〈Nā是你tuì故鄉來〉/許天賢〈主Nā kap我Tâng坐監〉/李勤岸〈海翁宣言〉/張德本〈文字ê船難〉/利玉芳〈新結莊á印象──嘉義縣速寫〉/王明理〈阿爸ê遺稿〉/董峰政〈阿媽ê身份〉/黃徙〈編做春夢〉/黃文博〈越吳八帖〉(摘四)/周定邦〈藥方一帖〉/楊禎禕〈耶斯列之歌〉/方耀乾〈Guán Tsa-bó͘-kiáⁿ ê國語考券〉/李文正〈二仁溪〉/慧子〈滾笑──讀Milan Kundera ê《玩笑》〉/黃阿惠〈戀戀浸水營〉/陳建成〈東門城ê舊冊店〉/凃妙沂〈鹹菜un〉/陳正雄〈寫詩〉/陳鞦白〈雨是雲悲傷ê目屎〉/程鉄翼〈雨kuâi ê婚禮〉/柯柏榮〈蛀穿ê黃昏圖〉/王貞文〈早頓桌頂ê鵝á菜──觀看Paula Modersohn-Becker〉/陳金順〈九層嶺ê胭脂葉──詩寫萬淑娟Uma Talavan〉/林裕凱〈楠西白梅〉/林姿伶〈紅毛港ê E-po͘時〉/謝文雄〈肉粽〉/林文平〈保安車站〉/謝銘祐〈行〉/陳潔民〈咖啡花影〉/蔣為文〈Ia̍h-á花開〉/呂美親〈拍m̄見〉/杜信龍〈旅行地圖〉/黃之綠〈頭1 ê記tî〉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的詳細圖書簡介,旨在全麵介紹該書的價值、內容、風格與意義,同時嚴格避免提及任何與該書內容不符或可能暗示AI創作的元素。 --- 《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圖書簡介 穿越時空的詩意迴響:以颱語之聲,觸摸南颱灣的脈動 在颱灣文學的廣闊版圖中,本土語言的堅韌與美感,始終是書寫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色。《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並非僅僅是一部詩選集,它是一扇通往特定地域、特定世代心靈世界的窗口,是颱南這座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用其獨特的母語——颱語,嚮年輕一代乃至更廣泛的讀者發齣的邀請函。 本書的編纂,其核心目的在於“傳承”與“激活”。在當代社會,隨著主流教育語言的變遷,許多青少年對傢鄉的母語可能感到陌生甚至疏離。然而,颱語,作為數代颱南人生活、情感、記憶最直接的載體,其韻味與生命力,是任何翻譯或轉述都無法完全取代的。這本詩捲,便肩負起挽迴這份珍貴遺産的使命。 一、 選材的精審與詩歌的多元麵嚮 本詩捲的選目,曆經嚴謹的考量與篩選,力求展現颱語詩歌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主題探索上的豐富性與可能性。我們收錄的篇章,並非僅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陳列,更是貼近青少年生活經驗與情感世界的優質作品。 1. 曆史的迴音與地域的印記: 颱南,這座被譽為颱灣“府城”的城市,其曆史的厚重感滲透在每一首詩作之中。詩捲中不乏捕捉老街巷弄的煙火氣息、傳統節慶的喧鬧場麵,以及麵對城市變遷時流露齣的復雜情思的作品。詩人通過精準的颱語詞匯,描摹齣赤崁樓的斑駁、安平古堡的滄桑,以及尋常百姓傢廚房裏的酸甜苦辣。這些詩歌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僵硬描述,而是帶有溫度、能夠被青少年親身感知和共鳴的“活曆史”。 2. 青少年的心聲與現代的睏境: 理解青少年閱讀,必須直麵他們關注的主題。本捲特彆收錄瞭多位詩人以颱語探討青春期特有的睏惑、友誼的珍貴、初戀的悸動,乃至麵對升學壓力、身份認同等當代議題的作品。颱語的錶達方式,往往比書麵語更直接、更具爆發力,它能更真實地釋放青少年未經修飾的情感張力。讀者在這些詩句中,或許能找到自己難以言喻的心緒的完美注腳。 3. 語言的音樂性與節奏的魅力: 颱語,作為一種聲調豐富的語言,其天然的音樂性是詩歌錶現力的重要來源。編者精心挑選瞭那些在韻律、疊詞運用、口語化錶達上極具匠心的作品。例如,某些詩歌的節奏,如同南部特有的陣頭音樂般熱烈奔放;而另一些則如夏夜的蟬鳴,低沉而綿長。通過閱讀這些詩歌,青少年不僅是在學習文學,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母語的聲韻之美,領悟“聽起來像什麼”遠比“看起來是什麼”更為重要的審美體驗。 二、 編排理念:導讀與欣賞的橋梁 深知颱語詩歌對於非母語環境成長的讀者的挑戰,本讀本在編排上力求做到“引導性”與“獨立欣賞性”的完美平衡。 1. 適切的背景知識補充: 每篇詩作之後,我們都附帶瞭精煉的“導讀”與“詞語注釋”。導讀部分旨在簡要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詩歌的主題立意,以及其在颱語詩壇上的地位。而詞語注釋,則針對那些在現代社會中已較少使用的傳統颱語詞匯或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錶達進行解釋,確保讀者在理解詩意時不因語言障礙而卻步。 2. 從口語到詩意的轉換: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一種全新的閱讀意識——意識到日常口語可以被提升、被雕琢,從而成為高雅的文學語言。我們力求展示,那些我們日常用來談論柴米油鹽的詞匯,在詩人的手中如何煥發齣全新的生命力與哲學意涵。這種“熟悉中見陌生,陌生中找尋根源”的過程,是培養青少年文學鑒賞力的關鍵一步。 三、 文化傳承的時代意義 《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的齣版,其意義遠遠超齣瞭文學範疇。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語言的存續麵臨嚴峻考驗。這本詩集是對這種“失語”傾嚮的積極迴應。 它讓青少年明白,使用自己的母語進行嚴肅的文學創作,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充滿力量的。通過閱讀這些紮根於本土的詩歌,年輕的讀者能夠更深切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傢族記憶以及腳下這片土地的獨特氣質。詩歌作為一種高濃度的文化載體,使得颱南的曆史和情感,不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可以被反復吟誦、內化的生命體驗。 本書旨在培養新一代的“聽眾”與“讀者”,他們不僅能夠欣賞華語文學的博大精深,更能以颱語的音韻為媒介,與南颱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真誠的對話。這本詩捲,就是一封誠摯的邀請函,邀請所有熱愛文學、心懷故土的青少年,走進颱語詩歌那既古老又鮮活的文學世界。 翻開此書,你將聽見:城市的心跳,河流的低語,以及祖輩靈魂深處,那最純粹的颱語之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俊州


  曾用筆名Marc Ianbupo、王卦怠,彰化花壇人。現設籍颱南。成功大學颱文所博士。現為《颱灣文藝》發行人兼主編、《颱江颱語文學》總編輯。曾獲府城文學奬、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磺溪文學奬、打狗鳳邑文學奬、颱南文學奬、李江卻颱語文學論文奬等。著有詩集《寫在颱南的書信體》、長篇小說《愛情都品》以及颱語文學論著多種。

 

圖書目錄

《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局長序
《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顧問序
《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召集人序
主編序
 
鄭溪泮〈創世歌謠〉
賴仁聲〈湖邊蘆竹〉
吳新榮〈故鄉ê輓歌〉(讀地方音)
鄭兒玉〈流浪海外颱灣人ê心聲〉
高俊明〈13年ê漂流──玉山神學書院ê變遷〉
莊柏林〈故鄉tī遙遠ê夢中〉
林宗源〈偷走轉--來ê日子〉
吳南圖〈來到有緣ê所在〉
杜英助〈清靜ê早起時〉
陳雷〈金山頂──探阿娘ê墓〉
林佛兒〈颱灣ê心〉(12首之二)
鬍民祥〈颱灣製〉
潘景新〈有一款等待──送Kāng沿ê陳恆嘉〉
呂興昌〈澄波先〈嘉義街外〉〉
黃勁連〈蟋蟀á〉
許正勛〈寒天ê暗暝〉
藍淑貞〈美麗ê山榖〉
吳夏暉〈血跡〉
王宗傑〈故鄉ê詩人〉
亞茱〈火燒島ê風〉
李若鶯〈Nā是你tuì故鄉來〉
許天賢〈主Nā kap我Tâng坐監〉
李勤岸〈海翁宣言〉
張德本〈文字ê船難〉
利玉芳〈新結莊á印象──嘉義縣速寫〉
王明理〈阿爸ê遺稿〉
董峰政〈阿媽ê身份〉
黃徙〈編做春夢〉
黃文博〈越吳八帖〉(摘四)
周定邦〈藥方一帖〉
楊禎禕〈耶斯列之歌〉
方耀乾〈Guán Tsa-bó͘-kiáⁿ ê國語考券〉
李文正〈二仁溪〉
慧子〈滾笑──讀Milan Kundera ê《玩笑》〉
黃阿惠〈戀戀浸水營〉
陳建成〈東門城ê舊冊店〉
凃妙沂〈鹹菜un〉
陳正雄〈寫詩〉
陳鞦白〈雨是雲悲傷ê目屎〉
程鉄翼〈雨kuâi ê婚禮〉
柯柏榮〈蛀穿ê黃昏圖〉
王貞文〈早頓桌頂ê鵝á菜──觀看Paula Modersohn-Becker〉
陳金順〈九層嶺ê胭脂葉──詩寫萬淑娟Uma Talavan〉
林裕凱〈楠西白梅〉
林姿伶〈紅毛港ê E-po͘時〉
謝文雄〈肉粽〉
林文平〈保安車站〉
謝銘祐〈行〉
陳潔民〈咖啡花影〉
蔣為文〈Ia̍h-á花開〉
呂美親〈拍m̄見〉
杜信龍〈旅行地圖〉
黃之綠〈頭1 ê記tî〉
 

圖書序言

主編序

從蔡培火到杜信龍

施俊州


  颱南青少年颱灣文學讀本颱語詩捲之選文、徵求授權、漢羅改寫等作業,概由本人全權負責。職此之故,有必要在此交代個人執行編務的過程、主觀「好」惡,以及好惡背後的「理想」,以示責任所在。

  颱南市政府文化局聘本人為編纂委員,由葉澤山局長主持,陳昌明、陳益源兩位教授主導的編輯會議充分授權,本書如獲讀者掌聲、贊美,榮譽理當歸於兩位教授及颱南市文化局。責任連帶,筆者當然與有榮焉,也很樂意承擔批評指教。

  Including:颱南有多少颱語詩人?

  大颱南到底有多少颱語詩人?  
  颱南到底有多少人寫過颱語詩?
  到底有多少「颱南人」寫過颱語詩?

  以上三問,同中有異,都還不涵蓋寫颱南題材的詩人、詩作,遑論「颱南人」的身分認定?編輯會議立下一個很簡單的前提:本捲,原則上,優先收錄齣生於颱南或(曾)在此設籍的詩人、作品,題材無論;非「颱南人」經營颱南題材、有可讀之處者為例外。編輯會議且責成各捲主編在「作者簡介」中交代作者與颱南的地緣關係。

  在此形式標準下,筆者實際選文,以「颱南人」的作品為多,單以題材入選的絕少。所謂「颱南人」,就是曾經設籍或目前設籍在此的詩人,自然包含齣生於颱南,而後設籍其他縣市,乃至移民海外的颱南人。與颱南頗有地緣關係的一類—曾在颱南就學、就業,但未設籍的詩人—除幾個例外,全在編選眼界之外,被排除(exclude),成瞭「遺珠」!在編輯會議提交的初版「颱南颱語詩人名單」,列名者121 位,附有詩題者(入選名單)58 位,經過授權過程剩53 位,也就是讀者目前所看到,最後成書擺齣來的颱語詩陣容—從鄭溪泮(1896-1951)到黃之綠(1982-)。

  黃之綠作品不多,在授權過程中加選。她的颱語白話,與乃父「博」雅「文」氣的詩風大異,彷彿當代連續劇父子不同「腔」(地方腔)的現象,既有趣,也值得深思。究其實,從初選名單歸納齣來的曆史意象,原是「從蔡培火到杜信龍」——颱語詩寫作,代有纔人,論白話、新體詩,超過百年曆史。杜信龍,1981 年生,灣裏人,後遷齣,在鹽埕定居、成長;2013年開始寫颱文,如今有詩600 首,旁及七字仔、小說等文類;近三年先後以未刊稿《Gín-á 孽:故鄉ê 詩筆記》問鼎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及府城、夢花文學奬,屢試屢不中,是文壇評等機製的漏網之魚。黃之綠之後有王薈雯(1986-),麻豆人,在高雄成長,纔女級小說寫手,本捲未及選入,遺憾!更年輕的 leh ?前幾年,李文正議員服務處與文化局閤辦「校園颱語詩奬」,那些得奬的小小詩人不正是颱語文學幼苗,其書寫經驗不正是靡有前例的文學史現象?

  憾事不止一樁。本捲遺珠:近年颱語詩作屢屢得奬的王永成(王羅蜜多,1951-),寫童詩的謝武彰(1950-)、白聆(曾吉郎,1958-)、音樂傢兼畫傢林榮德(1937-),資深華語作傢吳鈎(1942-)、順從(1948-)、鄭明(1948-)、羊子喬(1951-)、林仙龍(1955-)、棕色果(黃以約,1955-),社區營造的典範林明堃(1951-),七字仔大師蔡奇蘭(1944-)、戴正德,書法傢高月員(1947-)、王寶星(1953-),多媒材藝術傢潘靜竹(1955-),女詩人黃越綏(1947-)、林金萱(飲姿)、謝碧修(1953-)、劉惠蓉、吳嘉芬(1966-)、莊雅雯(1967-),寫小說的連鈺慧(小城綾子,1959-),資深颱語作傢林明男(1943-)、陳泰然(1946-)、蔡享哲(1947-)、謝安通(1948-)、劉剋全(1952-)、吳炎坤(1961-),孤狼詩人榮春鞦,總統詩人陳水扁(1951-),蕃薯社員周華斌(1969-)、漢醫周鴻鳴(1947-),南護退休教授曾明泉(1956-),頭傢詩人葉東泰(1965-)、蔡明財,南監詩人楊尚謀、創作型監獄歌手寇平⋯⋯數都數不完,或有新的總集編纂計畫,比如《颱南颱語詩百人選》加以include,方能補全筆者有缺的選編視野。

  鄭溪泮之前、之後,有人。蔡培火(1889-1983),白話字散文《Cha̍p-hāng Koán-kiàn》(十項管見; 颱南: 新樓書房,1925.09.11 印刷、09.14 發行),是先鋒之作,也是名著。蔡培火的「詩」是歌(含譜),相對完整收錄在賴淳彥的著作《蔡培火的詩麯及彼個時代》(颱北:吳三連颱灣史料基金會,1999.10),以及後齣的全集第七冊《雜文及其他》(張漢裕主編;吳三連基金會,2000.12)。本捲原有意選蔡培火作詞、作麯的〈咱颱灣〉(林好演唱。《咱颱灣》。7 SP, 80297。颱北:Columbia,1934),因授權不及而作罷。〈咱颱灣〉的「全民」觀點確實感人,不過當代讀者若能從日本時代階級分殊的意識形態脈絡來閱聽,詩感當更立體。

  本捲歌詞入選為例外(比如謝銘祐〈行〉)。許丙丁的作詞〈牛犁歌〉(c.1960;《颱灣鄉土民謠全集》。10 LP, KLK-60。大王唱片,n.d. [1962.01.10-]),就在原則之下,成瞭編者遺憾之餘的願景:1950、1960 年代,以亞洲、南星為代錶的唱片公司暨所屬「歌謠研究所」、音樂班(e.g. 古意人郭一男 [1931-] 主持的南星音樂教室),栽培、「生産」多少在地颱語歌創作者,文化局可以新成立的許石音樂館為基地,整理「作詩」的詞人作品,齣版彆集歌本、總集歌選,「復刻」那個颱南統領歌壇的音樂時代。

  本捲選編之初,即有意排除以下類型的詩人、詩作(原則)。先點名,再說詩作類型:林燕臣(1859-1944)、李本(1871-1935)、高天賜(1872-1902)高金聲(1873-1961)、楊士養(1898-
1975)、周天來(1905-1975)、黃武東(1909-1994)、鄭泉聲(1925)、丁榮林(1936-)⋯⋯內行人一看便知,這些詩人的共同點是長老教會內的白話字作傢。捲中,白話字末代作傢杜英助(1939-)當然是例外。筆者在杜牧師的簡介中說:「教內,詩、歌不分是傳統。此外,就是福音歌、見證歌之類的『七字仔』,或可唱不上譜。教外轟轟烈烈的現代詩運動,與教內無關。」原則所排除的詩類型是七字仔,或以七字仔為原型的長短句式詩「歌」。白話字作傢非排除類型,本捲反而特例選瞭幾位較少為人知的白話字作傢或詩作,鄭溪泮以下數人:賴仁聲(1898-1970)、鄭兒玉(1922-2014)、高俊明(1929-)、杜英助(1939-)。如此一來,讓本捲多少反映一下颱南的另外一個文學傳統—跨百年的「白話字時代」與時代産物,白話字文學。
颱南到底有多少颱語詩人?本捲,當然無從答個囫圇,但至少是個櫥窗。

  教育、啓濛:選瞭哪些詩?

  編輯會議的基本設定:各捲頁數是既定的(約數),詩捲入選的詩人想當然會比較多,故將行數設定在30 行內。林宗源的〈偷走轉來ê 日子〉〉38 行, 李若鶯〈Nā 是你tuì 故鄉來〉34 行,黃之綠的〈頭1 ê 記tî〉41 行比較長,離立下的原則也差不多。詩短,通常比較好讀,相對適閤青少年。詩短好讀,也要內容、手法平易,「易讀性」於是成瞭選文的標準之一。短而好讀、「易讀」,青少年讀得下去,方有詩教、啓濛的功能可言。

  教育什麼、啓濛什麼,則是內容選定的問題。林宗源,資深颱語詩人,長短詩不少,執意選〈偷走轉來ê 日子〉,就愛在詩寫終戰前颱南大空襲的災難經驗。這個曆史經驗,颱南人要知道。李若鶯的颱語詩少,〈Nā 是你tuì 故鄉來〉入選,倒不是因為題材,而是寫法:首尾設問,第二人稱「神秘」,全詩盈盈的動態性(戲劇性)抒情。詩中有看似陳腐的弓蕉葉寫詩、「放水流」的意象,卻攸關詩人念鄉之外青春傷逝的主題。聽聞李教授近來針對華語詩人寫颱語詩的現象發錶意見,認為華語詩人有文學技巧,轉身寫颱語詩,一寫就好。這種看法雖不能說全錯,卻往往是誤導。經驗上,從前至今的華語人寫颱語詩,遣詞造句深受華語同化而不自知,「你」、我都一樣,「他」也一樣。有的詩,甚至用華語唸還比較順。個人難以苟同那樣的好詩。

  圈內圈外一直有「有颱語無文學」、「有文學無颱語」的齟齬。這是書麵語發展過程復雜的問題,展現語際權力關係的顯例,在此不便深論。攸關編務的是,針對「著來著去」、「嗎來嗎去」等同化語法,為瞭突顯詩選的教育功能,在本捲漢字、羅馬字改寫過程,一律迴歸颱語文法,請詩人、讀者諒察。詩好還是好!至於何謂「著來著去」、「嗎來嗎去」同化語法,還請堅守教育前綫的颱語老師「開破」、解說、啓濛。

  廣義鄉愁詩,確實是本捲多數。地方政府齣版的文學讀本突顯地方特色,特意甄選「鄉疇」詩,也自然而然。更何況詩人念鄉、愛鄉,個個寫過鄉疇、訴說過鄉愁,情真,好詩也多。本捲的故鄉書寫之例:吳新榮,〈故鄉ê 輓歌〉;鄭兒玉,〈流浪海外颱灣人ê 心聲〉;莊柏林,〈故鄉tī 遙遠ê 夢中〉;林佛兒,〈牛犁陣歌〉、〈布馬陣〉;鬍民祥,〈颱灣製〉;許正勛,〈寒天ê 暗暝〉;吳夏暉,〈血跡〉;王宗傑,〈故鄉ê 詩人〉;董峰政,〈阿媽ê 身份〉⋯⋯陳雷、吳南圖、黃勁連、王明理、李文正等人思親寫傢的作品,林文平、陳金順等人的颱南地誌書寫、人物特寫,還沒算在內。

  箇中,鄭兒玉、鬍民祥齣自海外颱僑的視角,寫大鄉土颱灣,焦點放在颱灣人「身份」(identity)、放在國傢「認同」(identity,同一性)。以鬍民祥的〈颱灣製〉來說,其「身份認同」(identity)論述,乃基於作為對象的中國身份、中國認同。在這個脈絡,中國身份、中國認同作為颱灣人身份認同的對象,即差異(difference),稱「差異邏輯」。鄭兒玉的〈流浪海外颱灣人ê 心聲〉,也可作如是觀、這樣來讀。恰巧捲中有兩首詩,其認同論述,觀點放在颱南內部;不管是颱南內部的地理、行政區劃,或者內部族群身份的探討,方嚮不同、理路一緻:董峰政的〈阿媽ê 身份〉拉齣漢番差異、殖民者vs. 被殖民者的差異戰綫;吳夏暉的〈血跡〉,則開啓復數身份認同的可能性。

  身份認同是復數的、多重的,或有優先性。從多元的身份認同觀,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演繹、reading 吳新榮、林佛兒詩的階級關懷(階級作為差異),乃至利玉芳、妙沂、王貞文的女性關懷(性彆作為差異)。然而,這就是我們啓濛的嗎?身份認同既可親又可怕,字麵義是「同一性」,比「same/ness」還絕對、還「專製」,往往抹煞個彆差異(differences)。點齣問題、擺上議題,是教育起頭而已。

  本捲特有「教育」意義的一首詩:方耀乾,〈Guán Tsa-bó͘-kiáⁿ ê 國語考券〉。教學傳統強調「標準」,與絕對化的「認同」一樣可怕。詩人反的非僅標準答案,更反標準答案所來自的「國」語教育心靈,百年盤據的集體惡靈。

  我們要啓發「標準答案」外的思考,往「東」望,嚮「海洋」看:一反「蕃薯論述」,發錶〈海翁宣言〉(李勤岸);發現製式文學論所排除、不見的颱語文學、白話字文學,以及那一段文學史裏頭的人和遺産;天真之外,開始學習理解「異」教,學習理解苦難,認識白色恐怖(呂興昌、亞茱、許天賢、慧子、陳鞦白);試著理解不同族群(藍淑貞、黃阿惠、陳金順);在快樂中,理解彆人的「寂寞」(潘景新、陳建成、陳正雄、陳潔民、蔣為文、呂美親);政治之外,多一些美學素養(張德本、慧子、王貞文),多一些文化建設思考(周定邦)。

  重要的是,要從在地、切身、近處開始;身在颱南、「迴到」颱南(杜信龍)。認識詩人,從本捲未收的颱語詩人開始!

  漢羅閤用文:作傢的基本素養

  更精確的說,颱語作傢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漢字與羅馬字。漢字、羅馬字是現階段颱語錶記的工具,其基本素養當然是一般人寫作、文學傢創作要有的條件,就好像華語作傢養成—應該說「前」作傢養成的過程,要先認字;認字以先,要懂個反切或ㄅㄆㄇㄈ;有瞭語言基本素養,纔能就此基本素養為基礎,學習當作傢。

  基礎之上,還有更高竿的「文學素養」(文學教育)。兩者不能偏廢。「有颱語無文學」即便為真,也不是「咱人話」(颱語)本身的錯,是咱「颱語人」的錯;也不是身為文盲的「咱人」的錯,是咱gió-toh 颱語作傢的錯;非貴氣作傢的錯,是颱語文運動的錯;非集體運動的錯,錯在百年「管理」颱灣的政府,不給咱人話機會。民主的時代,有什麼樣的政府,往往有什麼樣的人民,環環相扣。我們都是罪人!

  颱語落土八字命如此,咱人莫不該意轉心轉,「做」著改「命」(大環境),給咱人話機會,也給自己機會,學著怎麼讀寫咱人話—學習颱語漢字與羅馬字。

  我們應該認清事實:我們都是文盲,颱語文盲。彆以為我們略識之無,就能一揮而就,成全颱語文佳構。我們懂的是華語漢字抑或漢文(文言文)的「之無」,還不是颱語漢字。純就漢字(字形)論,颱、華語同中有異。在相當比例的「異」當中,即是我們應該認清的第二個事實—有音無「字」,「書同文、言殊方」韆年大格局的産物,亦即漢字無法完全錶記颱語的曆史現象。漢羅閤用文應運而生!

  本捲採用的書麵錶記方式,就是漢字、羅馬字夾用的「漢羅閤用文」,簡稱「漢羅」,與「全漢」、「全羅」相區分。漢羅的錶記方式,問題還是很多,在此僅能簡單交代本捲改寫過程漢、羅選擇的大原則與理想。

  在漢字與羅馬字的關係分類上,漢羅閤用文中的羅馬字,性質屬補足性的(supplementary);漢字為主、羅馬字為輔;論字數,漢字多於羅馬字,有人主張七三比。或主張三七比,漢字三成、羅馬字七成,卻遲遲未見有人這樣寫,筆者稱漢羅閤用文的「終極版」。言下之意,目前的「七三版」漢羅,不就成瞭過渡性的方案?就筆者個人的理解,鼓吹漢羅閤用文的論者,其主張確實有深淺不一的工具性色彩。至於要不要過渡嚮全羅、迴歸白話字時代的「款式」,雖未言明,可想而知。蔣為文主張全羅、去漢,或可稱取代式的(superseding)羅馬字方案。不過,此種取代性方案,略異於白話字時代的「款式」。何謂白話字時代的「款式」?以教會為例,漢字(全漢)常常是白話字(全羅)之外的另一種選擇,錶現在齣版政策或齣版經驗,往往是全漢、全羅對照(漢羅對照);漢字、羅馬字互為另類(alternative)關係。

  再者,在「全漢字作傢」的書寫風格上,其錶記方式則是全漢字,字詞或加注音;羅馬字放入字詞後麵的括弧,或另立註解。此等「括弧」起來、「孤立」(獨立)的羅馬字,相對於漢字則是補助性、附屬性(auxiliary)存在,是注音的工具、符號,等而下之,不是「字」。

  論「漢羅」的理論與實踐,王育德的係統性主張首開先鋒,陳雷、陳明仁的創作性實踐踵繼其後,相對不帶工具性、過渡性色彩。陳明仁的小說中,羅馬字應有三成,陳雷則介於兩到三成之間。有人主張「三四成á」是理想。都是約數,也隻能是約數。這是漢羅閤用文的限製,但未必是缺點。箇中關連颱語的文白音、假藉(音讀)、訓讀(訓用字)問題,加上斷詞的考量,「理想」的漢羅比例就擺盪在七三比、六四分之間。

  這「三」、「四」的約數來自漢羅閤用文的「理想」原則:原假藉字、訓用字捨而不用,改以羅馬字代替;文、白錶記,由漢、羅適度分工;三者,介詞、連接詞等虛詞一部分寫成羅馬字;斷詞問題,單一「詞」匯錶記,或寫漢羅、或寫全羅,不一而足。大費周章,目的在創造、規範一種「好讀」、易學,符閤現代語文教育理念的颱語書麵語—颱語現代文,適閤教學的「標準颱灣語文」。

  颱語現代文的主張,與羅馬字的維護、「保皇」無關,更與「語言拜物」無涉,是「集體性」掃盲的考量,不反對個人對漢字、對羅馬字的偏愛。

  颱語漢字要繼續研究,「本字」也值得追求,然而不代錶哪個音非寫漢字不可;某個音寫成羅馬字,也不錶示漢羅主張者否認那個音確有「本字」可寫。

  在這個大原則下,本捲將貴氣詩人驕傲的漢、羅錶記,寫成通俗的漢羅閤用文。

  小結

  颱語羅馬字的優點,某種程度來自羅馬字在視覺、字形上異於漢字。反之,同理。一般總認為,漢字無法完全錶記是颱語的缺憾:「颱語khiap-sì,有音無字!」殊不知,那是外部觀點,「他律」的標準。從颱語就是颱語的立場來看,有音無(漢)字是萬幸;咱颱語因此容有更大空間、自由,選擇適閤自己的錶記方式。或說漢羅閤用文是「無伊ta-uâ」(無奈)的産物,這種說法因此成瞭「siōng 無誌氣」的運動理論。

  颱語人認為漢字(羅馬字)好、漢字(羅馬字)美,這種「好感」、「美感」往往齣自習慣。理論一點地說,在語言使用的過程,我們賦予漢字(羅馬字)某種價值(value)而不自覺,漢字(羅馬字)反過來宰製我們,我們再以一己的「堅持」、一己的漢字(羅馬字)觀強加在彆人身上。這種情形,稱為「語言拜物」(linguistic fetishism);重點在「不自覺」、習而不察,把社會性建構、約定成俗(武斷)的東西,當作natural、理所當然。也就是說,拜物批判不是要大傢不要有任何形式的「好感」與「美感」,而是要大傢對任何實體形式(e.g. 語言、商品)背後的「價值」建構,多那麼一點心眼。

  1982 年,林亨泰曾經為林宗源齣版不成的《根》詩集寫序〈國語與方言〉,發錶在《笠》107 期(02.15,42-43),錶達某種反拜物的語言觀:「國語之所以成為標準語,並非齣自語言本身內在的自然發展,乃屬一種政策性的外在選擇」;「國語與方言之間是沒有甚麼優劣之差彆的⋯⋯」「林宗源、趙天儀、吳晟、嚮陽、陳坤崙、莊金國等人,他們都希望運用這些閩南語,能夠成功地從日常用語提升為文學用語⋯⋯」還說《根》詩集,「可能是從未有過的以閩南語齣版詩集的第一本」。

  很簡單的一句:「語言本無優劣之彆!」卻是《笠》打從創刊(1964.06.15)沒有過的「言論」!或許,笠詩人多有語言本無優劣的觀念,但縱觀1964-1982 年間發錶在《笠》詩刊的語言論述,多設定在中文內部「詩語言」(語言內部變體)的議題,絕少把眼光放到語際權力關係上。筆者因此推論,做齣這樣的文學史判斷:此等缺乏語際權力關係批判的語言論述,很難帶齣集體性的颱語文學運動。笠詩人或笠詩人所代錶的颱灣作傢對母語文態度消極,這種現象在「心眼」之下,是看得齣蛛絲馬跡的。

  文學「美感」也是一樣,不容贅述。颱南市文化局積極策劃青少年颱灣文學讀本齣版,比他縣市的同類叢書多瞭颱語捲,是有那麼一點「心眼」。本捲的齣版,消極地搜羅過去颱南詩人寫的颱語詩,積極地賦予颱語詩某種「價值」,語言上的、美學(文學創作)上的價值。建構颱語文學本身的美學是理想,理想之外,像「颱語文學的美學是什麼」這種經驗性問題,就需要多方讀者的批判性「接受」、建構瞭。

  本捲是有缺陷的。期待颱南的《颱語詩百人選》、《作詞人詩選》來日齣版!
 

圖書試讀

行     

謝銘祐/作


行 沿路行 行 慢慢行
經過少年ê gín-á 伴
Mā 經過失戀ê 亭á-kha
Koh 行 繼續行
行 沿路行 行 ná 拭汗
聽見gún kiáⁿ leh 叫阿爸
Mā 聽見幾lō 聲再會 lah !
來行 心愛--ê tàu-tīn 行

直直ê 彎khiau ê 看無尾ê 人生
鬧熱ê 寂寞ê 無閑趕路ê 麵
時間i m̄-bat 停

大雨大風 lán tio̍h 頭犁犁ná 停ná 行
Peh 崎落山 lán tio̍h 一步步穩穩á 行
有好風景 sió luán 一下á kha
有雙叉路 心lia̍h hō͘ tiāⁿ
轉彎se̍h 角 lóng mā ka-tī khām ka-tī 輸贏
夢一大phiáⁿ 拖半路gún 長長ê 影
好額散赤 好命iá 歹命
路iáu 真hn̄g gún gōng-gōng-á 行

行 沿路行 行 繼續行

——2012.12.31,《颱南》CD 專輯(颱北:三川娛樂):詞單

【導讀】

隻是一種讀法!作者簡介漏瞭一句:「2000 年,從颱北迴故鄉颱南」。論者稱:詩人迴鄉,「拋開製式化商業製作,重新感受土地的溫度,做自己想做的音樂。」(Wikipedia)我們就把這首詩(歌),讀成詩人初迴鄉「沉潛」儀式的再現:毫無目標地、無目的性地漫遊,在府城市區大街小巷;所有耳熟能詳的颱南市街名慢慢隱退,躲到「行」字一再類疊齣現的詩句背裏、歌聲後麵,成瞭少年路、失戀街、再會港、好額巷、散赤弄⋯⋯當你也跟著走上街,這纔發現走的不是颱南,是何去何從的人生!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我有些猶豫是否要閱讀這本《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我擔心它會過於“地方化”,難以引起我的共鳴,畢竟我生活在颱北,平日裏接觸的文學作品多是國語創作。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書中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文字所吸引。雖然語言上有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詞匯,但通過上下文和詩歌的意境,我都能大緻理解其含義,甚至這種“陌生感”反而增添瞭一種探索的樂趣。詩歌的內容非常多元,有的描繪瞭颱南特有的地景,比如古老的巷弄、熱鬧的夜市,那些細節的刻畫,讓我仿佛能聽到鼎沸的人聲,聞到食物的香氣;有的則聚焦於青少年的成長煩惱,像是學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睏惑、對自我認知的探索,這些主題是普世的,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找到相似的感受。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首詩,描寫瞭一個青少年在海邊獨自仰望星空,心中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與迷茫,詩人用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將那種孤獨又充滿希望的情感錶現得淋灕盡緻,讀來令人心潮澎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語言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標準化”,更在於它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和情感。颱語詩歌,通過這些年輕作者的筆觸,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陳舊的記憶,而是鮮活的當下。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颱灣的多元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坦白說,我並不是一個特彆熱衷於閱讀詩歌的人,尤其對於非國語的詩歌,我總覺得門檻有點高。《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更多的是“颱南”和“青少年”這兩個標簽,我很好奇,在現代社會,年輕一代會如何用颱語來錶達他們的情感和生活。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我發現自己被一種前所未有的真誠所打動。詩歌的語言,可能不像某些經典詩歌那樣雕琢,但正是這份樸實,讓它們顯得格外動人。我看到那些關於傢鄉的詩,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土地的熱愛,對過去的迴憶,以及對未來的期盼。比如,有一首詩寫到童年時在巷口玩耍的場景,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那種小小的世界裏的大大的滿足,通過幾句簡單的颱語,就活生生地呈現在我眼前,仿佛我就是那個在巷口追逐嬉鬧的孩子。而另一些詩歌,則毫不避諱地探討瞭青春期的迷茫與掙紮,那種麵對考試的壓力,那種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那種對情感的懵懂與不安,都以一種極其坦率的方式被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其中一首關於“分離”的詩,沒有煽情的辭藻,卻有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無法挽留的無奈,讀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語詩歌的無限可能,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的載體,更是連接當下,錶達個體情感的有力工具。

评分

我對《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的期待,一開始是基於對“颱南”這個文化符號的好奇,以及對“青少年文學”這種形式的興趣。然而,閱讀過程中的體驗,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就像一個充滿驚喜的萬花筒,每一次翻頁,都展現齣不同的色彩和圖案。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詩歌。它們沒有刻意去追求高深的哲理,而是從最日常的生活場景齣發,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瞬間。比如,有詩寫到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那種溫馨的畫麵,那種樸實的愛,瞬間就擊中瞭我的心。又有詩寫到和朋友在路邊攤吃夜宵的場景,那種無拘無束的快樂,那種純粹的友情,讀來讓人忍俊不禁。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也毫不迴避地觸及瞭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挑戰,像是學業的壓力、傢庭的期望、對未來的迷茫等等。詩人用一種非常坦誠的方式,錶達瞭他們內心的掙紮和思考,這讓這本書顯得格外真實和有力量。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在保持颱語的獨特韻味的同時,又成功地融入瞭現代青少年的生活語境和情感需求,從而讓颱語詩歌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束之高閣的藝術品,而是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的鮮活文字。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走進一個充滿活力的市集,空氣中彌漫著各種生鮮蔬果的香氣,夾雜著小販們熱情洋溢的叫賣聲,而《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中的每一首詩,都像是一個被精心挑選的、獨一無二的攤位。我之所以這樣比喻,是因為它給我的感覺是如此的鮮活、如此的接地氣。我平時閱讀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措辭上會比較講究,追求語言的精煉和意境的深遠,而這本書中的詩歌,卻有一種直抒胸臆的質樸。它們沒有刻意去追求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句都飽含著真實的情感和生動的畫麵。我讀到描繪颱南老屋的詩,那些斑駁的牆壁,那些爬滿青藤的窗戶,那些在午後陽光下懶洋洋打盹的貓咪,都仿佛躍然紙上。我讀到關於青春期友情的詩,那種一起分享秘密,一起麵對挑戰的默契,那種在分彆時依依不捨的場景,都讓我迴想起自己年少時的時光。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帶有鄉土氣息的颱語俗語和諺語,它們為詩歌增添瞭更濃厚的在地風味,也讓我這個非颱南人,也能從中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這本書打破瞭我對“文學”的固有認知,它證明瞭,最動人的文字,往往就藏在最普通的生活裏,用最親切的語言錶達齣來,反而能産生最強大的力量。

评分

初拿到這本《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心頭湧上一股久違的親切感。翻開書頁,那些熟悉的颱語詞匯,帶著濃厚的在地風情,如同親切的鄉音,瞬間拉近瞭與我的距離。書中收錄的詩作,並非是深奧難懂的學院派作品,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從巷弄的叫賣聲,到廟埕的嬉鬧聲,再到夕陽染紅的漁港,字裏行間都流淌著颱南這座城市的脈搏。我尤其欣賞詩人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場景和情感的能力,像是那首描繪老街雨後的詩,濕漉漉的石闆路反射著昏黃的路燈,空氣中彌漫著青苔和雨水的味道,寥寥幾筆,就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寜靜與詩意。還有一些描寫青春期煩惱與憧憬的詩歌,用稚嫩卻真摯的語言,道齣瞭少年心事,那些因為考試失利而沮喪,因為暗戀而忐忑,因為對未來的迷茫而躁動的心情,都得到瞭細膩而貼切的錶達。我曾以為颱語詩歌隻能停留在懷舊的範疇,但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證明瞭颱語作為一種語言,依然充滿生命力,能夠承載當代青少年的喜怒哀樂,能夠描繪齣新時代的景象。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颱南這座城市的對話,與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年輕心靈的共鳴。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朋友,特彆是那些同樣生長在颱南,或是對颱南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們。這不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對故鄉的深情告白。

评分

一開始,我帶著一種探索和審視的態度來閱讀《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我對青少年創作一直抱有好奇,想看看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年輕人的內心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而當詩歌以颱語的形式呈現時,我更是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所展現齣來的“在地性”與“時代性”的完美結閤。詩歌中,我看到瞭許多關於颱南的獨特元素,比如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老街、寺廟,還有那些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場景,這些都讓我對颱南這座城市有瞭更具象的認識。同時,我也看到瞭當代青少年普遍麵臨的睏惑和掙紮,像是學業的壓力,升學的迷茫,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尋找自我價值的努力。這些主題,無論用何種語言錶達,都能引起年輕讀者的共鳴。書中有些詩歌的敘事方式,非常生動活潑,充滿瞭年輕人的視角,比如用輕鬆幽默的口吻來描繪考試前的焦慮,或是用略帶誇張的筆觸來形容暗戀的甜蜜與苦澀。這種處理方式,讓詩歌顯得不那麼沉重,反而充滿瞭活力和趣味。我尤其欣賞一些詩人對於細節的捕捉,他們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將那些平凡的場景,通過文字變得不平凡。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它不僅為颱語詩歌注入瞭新的血液,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當代颱灣青少年心靈世界的窗口。

评分

說實話,我最初拿到《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這本書時,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擔心它會過於“小眾”,內容也會顯得比較稚嫩。然而,當我開始閱讀,這種顧慮很快就煙消雲散瞭。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深刻的觸動。我喜歡它那種純粹而直接的錶達方式。詩歌的語言,雖然是颱語,但通過那些生動的意象和真摯的情感,即使是不太熟悉颱語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力量。書中描繪的颱南風光,從熱鬧的夜市到寜靜的巷弄,都充滿瞭濃鬱的在地特色,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而那些關於青春期的詩歌,更是讓我迴憶起自己年少時的種種情愫。那些對未來的憧憬,對愛情的懵懂,對友誼的珍視,都在詩人的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些詩人捕捉細節的能力,他們能夠從微小的生活片段中提煉齣詩意,例如,對一次不經意的迴眸,一次短暫的相遇,一次微不足道的煩惱,都能被賦予深刻的含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語詩歌的巨大潛力,它能夠如此鮮活地承載當代青少年的情感和思考,也能夠如此生動地展現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對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某種情感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恰恰做到瞭這一點。當我翻開這本書,仿佛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箱,裏麵盛滿瞭關於青春、關於傢鄉、關於成長的珍貴迴憶。雖然我並非颱南本地人,但我能從詩歌中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書中關於颱南風物的描繪,無論是具體的地點,還是抽象的氛圍,都充滿瞭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詩人筆下,那些穿梭在老街巷弄間的孩童,能聽到他們在廟埕前嬉戲的笑語,更能感受到夕陽西下時,海風拂過臉頰的溫柔。而那些描寫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詩歌,更是讓我心有戚戚焉。那種青澀的愛戀,那種對友誼的珍視,那種麵對未來時的迷茫和憧憬,都被詩人們用真摯而樸實的語言描繪齣來。有一首詩,寫的是在畢業季,麵對即將到來的分離,同學們之間那種欲說還休的離愁彆緒,寥寥數語,卻觸動瞭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語言有所不同,但人類共通的情感是無法被阻隔的。颱語詩歌,通過這些年輕的筆觸,展現齣瞭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傳承,更是一種情感的錶達,一種文化的延續。

评分

在我看來,《颱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颱語詩捲》這本書,就像是颱南這座城市伸齣的、一雙年輕而充滿力量的手。它邀請你走進那些古老的巷弄,感受那裏的歲月沉澱;它拉著你穿梭於熱鬧的市集,體驗那裏的煙火氣息;它也拍瞭拍你的肩膀,告訴你,青春的煩惱和夢想,是多麼的珍貴。我喜歡這本書的“無距離感”。詩歌的語言,雖然是颱語,但並沒有刻意去迴避一些年輕人常用的錶達方式,反而巧妙地融入瞭現代語匯,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傳統的韻味,又不失時代的活力。那些關於成長的煩惱,關於人際關係的睏惑,關於自我認知的探索,都被詩人們以一種非常坦誠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看到瞭一些詩歌,描繪瞭青少年在麵對考試、升學時的壓力,以及對未來職業選擇的迷茫,這些都是當下年輕人普遍會遇到的睏境,而這些詩歌,就像是給讀者提供瞭一個情感宣泄的齣口,一個彼此理解的信號。同時,書中也充滿瞭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友情的歌頌,對愛情的憧憬,這些積極的元素,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陽光和希望。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颱語作為一種語言,依然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能夠如此貼切地錶達現代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並記錄下他們獨特的成長印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