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追问,科学的革命:用通俗语言写给现代人的思想常识入门课

哲学的追问,科学的革命:用通俗语言写给现代人的思想常识入门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科学
  • 思想史
  • 通俗读物
  • 入门
  • 现代思想
  • 知识普及
  • 西方哲学
  • 科学革命
  • 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大师,
  前北大哲学系教授、当代中文世界重量级哲学作家——陈嘉映
  写给大众的经典名着全新改版再现!


  用渊博而不琐碎的知识、以浅白但不泛泛而谈的叙述,带领我们穿越到古希腊,一路悠游至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一览引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大脉络──哲学与科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直至今日,科学已俨然成为「真理」的代言者。

  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验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历史上只从欧洲产生了科学?最大的关键,在于希腊哲学的出现,以哲学为母体,科学逐渐茁壮,直至今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由科学所主导。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答案吗?科学之外,还另有求道之途?

  一场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历史上的回望
  一部明白现代哲学/科学大路线的简要速读

  当代,我们毫不怀疑科学能逼近「真理」,却也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画面之外。
  当我们已能用数学推理感官不及之处,却仍习惯靠经验感受世界──这本书将带你超越常识的表浅思维,了解世界观背后的人文与科学之争。

  要谈论科学的真理性及其限度,最好从科学的源头——哲学谈起。这本书既不是个开端,更不是个结论。而是试图从反思哲学自身的历史,获得更清醒的自我认识,获取新鲜的生命形态。

  要理解当代的科学思想兴起,与哲学处于当代的意义,本书是一部简鍊的人类思想故事,也如同作者陈嘉映的自述: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大众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嘉映


  1952年出生于上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着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说理》、《何爲良好生活》、《存在与时间读本》、《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等。

  本书着者曾翻译引入了极其重要的海德格《存在与时间》(发行量超过 20 万册)及维根斯坦《哲学研究》两部名着,打开了中国西方哲学的研究大门。
 

图书目录

【导论】
科学认识
建构主义
哲学-科学
 
————上篇​​————
【第一章 理性与哲学】

感应思维
觉醒的心智
理知时代
理性与理论
哲学-科学之为真求的理论
 
【第二章 从希腊天文学到哥白尼革命】
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
亚里斯多德的天文学
托勒密体系
从罗马到文艺复兴
哥白尼革命
围绕哥白尼
理论的整体性
 
【第三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下篇————
【第四章 经验与实验】

 
【第五章 科学与概念】
概念与语词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运动
力、加速度、质量
万有引力与可理解性
数学取向
 
【第六章 数学化】

数与实在
数运与数学
科学的数学化
为什么是数学
 
【第七章 自然哲学与实证科学】
自然哲学
自然与必然
实证与操作
预测与假说
一般的实在问题
物理学的实在问题
 
【第八章 通过反思求取理解】
常识和理论
思辨理论与概念考察
哲学的终结?
哲学何为?

图书序言

导论

摘自 本书导论

哲学—科学


  也许,科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当全面地看问题。这样的句式属于官老爷的总结报告,严禁出现在哲学写作中。

  我还没学会「怎样写」哲学,但我相信已经学会了「不怎样写」。

  我想,要谈论科学的真理性及其限度,最好从科学的源头谈起。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别的民族都没有这个传统。希腊哲学史专家伯纳(Jonathan Barnes)说,科学就是「以希腊方式来思考世界」,「在那些受希腊影响的民族之外,科学从来没有存在过」。有一个所谓「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李约瑟(Joseph Needham)是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有他特殊的关切,故有此一问。但一般说来,这个问题是应该倒过来问的,即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科学?换个问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我反过来问,是因为在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点上,中国和大多数民族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常情,我们只有针对比较特殊的事情才能问「为什么」。村头老张家生了个毛孩,大家问这孩子为什么浑身是毛,孩子浑身长毛是个例外,不正常,我们才会问「为什么」。谁也不问:老李家的孩子为什么生出来不浑身长毛?反过来,灵长目动物都长一身毛,人不长毛,不正常,于是动物学家就要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咱们人类为什么是些「裸猿」。「李约瑟问题」之所以有它那个提法,是因为西方的思想、制度等等在上两个世纪统治了世界,我们很容易把西方的发展当作是正常的,当作正道,你要是和它不一样,我们就要问「为什么」。

  如果不从这种西方中心来看问题,更好的问法就不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而是西方怎么就发展出哲学—科学。

  科学不仅是从哲学生长出来的,早先,哲学和科学本来就是一回事。

  今天,我们会说,哲学跟很多领域相毗邻。哲学跟诗歌相邻,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有所谓诗思比邻的说法,后来还有所谓诗化哲学;哲学跟艺术相毗邻;哲学跟宗教也相邻,在外国的书店哲学书与宗教书摆在一起,中国的书店里也开始这样做了。今天,我们也许会觉得,哲学、诗、艺术、宗教,这些领域比较近乎,都算在文化这个大领域里。科学呢,好像独成一类,我们会说「科学与文化」。的确,科学早已蔚为大观,即使把一所大学里的哲学、诗、艺术、宗教诸系加在一起,往往还不如各门科学总和的一半。然而在从前,哲学不仅是与科学的关系实际上,哲学就是科学。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philosophos)爱的、追求的是episteme。Episteme这个词现在经常就被译成科学,在英文里则经常译作science。哲学家爱智慧、爱客观真理、爱科学,哲学家与philodoxos(编按:爱意见者)相对,philodoxos爱自己的看法,爱成说,爱成见。柏拉图通过episteme这个词把哲学家和诗人或神话家区分开来。神话是传统智慧,从祖先传下来,提供了我们的世界图景和人生规范,episteme则是一种反省的认知,批判的认知,源远流长的东西可能是错的,真理需要通过批判才能获得。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哲学态度。

  同样, 在亚里斯多德那里,哲学的目标是达到episteme。Philosophia 与episteme常替换使用,例如他也把理论科学称为理论哲学。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说,一开始,哲学和科学是无法区分的,他还顺便说到,用「哲学这个词来谈论中国思想或印度思想很容易误导。的确,中国学生说到哲学,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诗、文学、人生意义这些,往往会忽视philosophia这个词的突出的科学含义。伽达默尔不是西方文化沙文主义者,这里谈论的是问题,不是感情,把中国智慧和印度智慧叫作philosophia,对我们的理解大概没什么帮助,常有坏处。

  古代哲学和近代科学都是要提供真的理论。如果像现在这样把哲学家和科学家这两个词分开使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笛卡儿、伽桑迪、波以耳、莱布尼茨同样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牛顿称自己是哲学家,有时为了区分,自称为实验哲学家。直到康德以后,哲学家才逐渐无法染指科学工作。但直到十九世纪,大多数科学家还是被称作自然哲学家。到二十世纪,仍有一些物理学院系沿用自然哲学的名号。Scientist这个用语是十九世纪发明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多数人不习惯这个词,听着觉得怪怪的。

  但无论怎么说都有别扭之处,因为这里总牵扯到不同的语言,牵涉到语词意义的转变。说亚里斯多德是科学家,我们感到别扭,因为我们今天更习惯用科学这个词专指近代科学。为了突出philosophia中包含的强烈的科学意味,我个人有时就把古代的philosophia叫作哲学—科学,既用以表明哲学和科学是一个连续体,也用以表明哲学之为科学是哲学—科学,和近代实证科学有根本区别,与此相应,今天的哲学已不复是康德之前的哲学—科学。

  哪怕只是熘上一眼,我们也能看到今天的哲学和科学全然不同。随便从表面上举几点。科学从原则上讲是一个集体的工作,你打开任何一部科学史,比如说天文学史,你就会发现在其中出现无数多的名字,其中有些很有名,有些不是专门研究这门科学历史的史家恐怕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他所做的那个实验,他所发现的一项定律,却是现代天文学不可忽略、不可或缺的。与之对照,每个伟大的哲学家似乎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康德有康德的体系、胡塞尔有胡塞尔的体系。

  这还有一种表现:哲学概念似乎人言人殊,说到「形而上学」这个词,我们常常会说,在康德的意义上,在黑格尔那里,在海德格看来。科学术语很少有这么说的。我们只有一个物理学体系,是整个物理学在积累、在进步。哲学却好像没有什么进步,今天的哲学学生仍然在读孔子和庄子,读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书读得越古,反倒越像哲学专家。伽达默尔半开玩笑说,书龄小于两千年的他不读。理科学生读最新的论文,只有那些本来也兼哲学家的科学家才去读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牛顿的英文版《原理》现在每年还出售约700部,这本书的买主不是学力学或学数学的学生,而是文科学生。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说,全部哲学史只是柏拉图的脚注。好好做注也罢了,哲学家却似乎永远在争论不休。这被人们视作哲学不是好东西的一个证据。我暂时不管好坏,只是想说明,哲学工作和科学工作的确很不一样,如果你用科学的模式来理解哲学、要求哲学,你恐怕从一开始便是在要求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东西。

  人们常常提到这些一眼可见的表面区别,它们已足以提醒我们,「哲学」的含义古今已大不相同。在希腊,哲学是个笼统的概念,所有学问都包罗在哲学名下。而今天,只有一些大学里设哲学系,在这些大学里,哲学系也是个小小的系。我常对哲学系的学生说,我们不要被名称弄煳涂,并非咱们哲学系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传人,整所大学才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传人。当然,传到今天,差不多传到头了,大学正在逐步变成职业训练班,若说不止如此,那么,对教师还是学术名利场,对学生还是青年娱乐城。

  想想学科关系的巨大变化,想想哲学如何从无所不包的学问、从科学整体转变为今天一个小小哲学系里几个人从事的工作,是件饶有兴趣的事情。记得这一转变,很多事情才顺理成章。我们今天习惯于把哲学和科学分开,我们把哥白尼、克卜勒、霍金这些人称作物理学家,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些人称作哲学家。我们会想,像行星轨道这样的问题,本来该由科学家去探究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什么要关心行星理论呢?因为他们要建立整体性的理论,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统一理解。对自然的研究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大致可称之为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不仅在论证的方法上保持和哲学其他部门的一致,且它本不限于对自然的研究,而是探讨自然界与人世的统一。天空和星星是这个样子的,这一点对生活、对政治意味着什么?不是说,例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对地球上的生命会产生什么后果,而是它如其所是意味着什么,它的being so意味着什么。宇宙的如其所是和人生不是一种偶然的、外在的、物质的关系。柏拉图的Timaios(《蒂迈欧篇》)是他的自然哲学,它以宇宙的有序创生来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放任自流。行星的运行方式不会是没道理的,不是说,有天文学上的道理,而是说,有和各种事物之理相通的道理。「在古代世界观中,天文学概念和非天文学概念被编制在一个单一而连贯的概念织品中。」在韦伯看来,前现代的社会,也就是除魅之前的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世界理解为一个统一的、充满意义的整体,「这是由于一种自觉对待生活的统一的、富有意义的态度而获得的……总是包含着将『世界』作为一个『宇宙秩序』的重要的宗教构想,要求这个宇宙必须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安排得有意义的整体,它的各种现象要用这个要求来衡量和评价」。

  本书章节

  本书分上下两篇,外加这个导论。


  上篇以历史叙述为引线。我们读认知的历史,有多种读法。一是努力理解各种认知方式的道理何在,我们怎么一来就改变了那种认知方式,一直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种读法里,更抱有有一种这样的信念:古人比我们高明,读思想史,就是向古人学习,改造自己。也有相反的读法,有时称之为启蒙时代的读法,按照这种读法,我们今天的认识是最进步的、最正确的,历史不读也罢,若读,无非是用我们的标准,找出从前有哪些人比较接近我们的认识,比较进步。我听普林西普(Lawrence Principe)讲授的科学史,他在导论中打了个比方:一个只会到麦当劳吃饭的美国人到了法国,找不着吃饭的地方,半天才找到一家麦当劳。回到美国对人说,法国人和我们的吃法倒是一样,只是饭馆比我们少多了。

  上篇分成三章,第一章从初民的感应认知讲到希腊的哲学发展。本书涉及的很多论题,如理性的界说、哲学的性质、科学的性质,对照初民的感应认知方式来看,容易看得比较清楚。我接着讲到理性态度的兴起。哲学是坐落在理性态度之中的。在爱智慧有智慧的意义上,各个经历了轴心时代的民族都有哲学。但在哲学—科学的意义上,哲学主要是希腊的事业。所以,探讨科学的性质,我们不能不从希腊说起。历史中哪些东西是重要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如果希特勒1925年被汽车撞死了,谁也不会去研究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和他的中学成绩。像所有历史一样,科学的历史也不是按照某个预先制定好的计画发展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可能会改变美学标准,伟大的科学成就可能会改变科学的标准。有关标准的历史是标准与成就之间批评的相互作用的历史。」希腊精神的种种细微之处都很重要,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事后西方传统的重要地位。希腊是西方科学精神的源头,而西方的科学精神今天又统治了世界。结果重大,源头上的细小差别也变得重大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言必称希腊。从今天的眼光看,希腊不是单属于西方的,希腊是属于全世界的。

  上篇第二章从希腊天文学谈到哥白尼革命。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近代科学主要是从哲学的一个分支即自然哲学分离出来的,因此,本书在谈到哲学的时候,就比较侧重自然哲学这一分支。不过,也许无论从什么角度着眼,若要对哲学有比较清楚的了解,都不能不高度重视自然哲学。我会想,正是自然哲学使希腊人开拓了哲学这个精神领域。在亚里斯多德的知识体系里,自然哲学或曰物理学与形而上学有最紧密的关系。在哲学的诸分支中,自然哲学最突出地具有理论形态,其结论格外倚重论证。相比而言,我们主要不是通过论证建立道德信念或宗教信仰的。舍自然哲学,反思性认知不大会往系统理论的方向发展。

  中国思想传统可看作一个实例。甚至physika(物理学)和metaphysika(形而上学)这两个名称也提示出自然哲学在形而上学中的枢纽位置,虽然metaphysika 这个名称并不出自亚里斯多德本人。用形而上学来翻译metaphysika可算是得当了,但metaphysika与physika的字面联系还是失去了。

  自然哲学在希腊思想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以从如下事实看到,当伊斯兰世界大量翻译希腊着作的时候,自然哲学着作成为首选。当基督教世界从伊斯兰世界引回希腊经典的时候,自然哲学着作又成为首选。这些事实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但它们强烈提示自然哲学在哲学整体中的突出地位。

  希腊的自然哲学在亚里斯多德那里集其大成。亚里斯多德之后,希腊出现了一些有强烈实证倾向的研究。在那个只吃麦当劳的朋友眼里,从近代科学的视点回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希帕恰斯是进步的起点。在多数哲学史着作中,欧几里得、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希帕恰斯这些名字或者不被提及,或者一笔带过,可是在科学史着作中他们占有突出的位置。他们的工作可以写进初等教材,而只有在思想性较强的高等教材中才会谈论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第三章草描近代科学革命。我想表明,现代物理学离开可感可经验的世界已经很遥远了。在我提供的这幅草图里,我们应能隐约看到近代科学和哲学—科学的一些主要差异:实验vs.经验,数学性vs.自然理解,假说vs.形而上学原理,团体工作与积累vs.由一个个哲学家提供的思辨体系。这一章也多多少少表明这些特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我对科学史没有做过第一手的研究,本书中所述的科学史内容,都是从专家的着作中改述的。一般说来,哲学探索本来就是反思性质的,而不是对事实的原初确认。我关心的是基本概念,概念的历史,概念的演变。前面已经说到,无论你说古代哲学是科学还不是科学,怎么说都有别扭之处,因为这里总牵扯到你是从哪个时代的意义上使用这些语词。在本书的进程中,我们一路上会不间断地遇到类似的困难,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和牛顿的物理学,它们是同一门物理学的两个阶段还是两门物理学,抑或亚里斯多德的physika根本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空间、力、运动、原因、原理、为什么、知识、理解等等,这些基本语汇本身都经历了根本的意义转变。

  上篇虽然以历史叙述为导线,不过,历史不是本书的主题。我谈到哥白尼比谈到伽利略多,绝不是因为哥白尼比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而只是因为哥白尼革命更适合于展开我的某些论题。

  下篇由几篇专论组成。

  科学概念章探讨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关系。我们知道,有些科学术语是从日常语汇中借用来的,比如力、光、能量、运动,但是它们却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本来,光是可见的,或者使物体可见,但后来在物理学中有不可见光这样一个概念,和我们平常所讲的光差不多是相反的。本来,杯子放在桌上,静止着,但现在也可以说是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本来,运动是运动,静止才是处于某种状态,语法书因此区分过程词和状态词,现在大家都习惯了运动状态这样的说法,不觉得这样的说法别扭了。这些新的意义是怎么来的?有些术语是科学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质点、虚数等等,这些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的,那么它们是怎么被赋予意义的?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或曰自然概念是什么关系数学化章考察了数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近代科学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考察表明,数的观念或其变体和各种理论形态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章中关键的一节是「为什么是数学」,我的初步回答是:数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进行长程推论而不失真,因此,科学可以借数学语言通达感官远远不及的世界而仍保持真实。但反过来,数学对理解充满感性的日常世界只有很少的、间接的帮助。自然哲学与实证科学章从更宏观的视野来概观相关问题。了解科学革命时期所谓的形而上学—物理学之争对本书有着根本意义。

  简单说,自然哲学的目的是对众所周知的事情提供解释,理解基本事物—现象的所以然。它主要通过对自然概念的梳理来理解自然现象,而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则建构技术性概念来说明自然现象。例如,亚里斯多德在谈论运动的时候,谈的都是我们每天都见到的各种运动形式,他的工作方法主要是审慎考察我们用来谈论运动的种种概念,例如时间、空间、运动、变化、增加、减少等等,而牛顿在他的《原理》中则一上来先给物质、运动、力等等基本概念下定义,这些定义与我们通常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相去甚远。自然哲学以形而上学为原理,而物理学则最终要抛弃形而上学。要读懂自然哲学着作,读者需要有良好的思考训练,但无需任何特殊学科的技术准备和专门的数学训练。自然哲学并列有不同的体系,每一个体系更多地展现某个哲学家首创的总体解释,而不在于为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做出贡献。

  形而上学家抨击物理学,主要是因为物理学不具形而上学基础,因此不能提供具有必然性的理解。科学的一个目标是掌握自然规律,但黑格尔断言,自然律的必然性本身应被视作偶然的东西。

  从这一根本区分出发,这一章考察了操作、假说、预测、机制等核心概念,并基于这一系列考察对物理学对象的实在性。文中提出,在争论物理学对象是否实在之前和之时,我们须问:物理学的实在性为何需要证明?这种需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物理学内部的对象和假说是否实在,这要由物理学的发展去解决。二是物理学对象相对于日常对象是否实在。日常实在对象提供了实在概念的原型,但并不提供实在概念的定义,不能因为物理学对象不似日常对象而否定其实在性。然而,由于物理学对象只能由数学通达,所以,「实在」概念在物理学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本书说到近代科学,多半是以牛顿力学为范本。近代科学学科繁多,演变复杂。且不说社会人文和科学学科,诸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单说自然科学,就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等。单就物理学论,又有从牛顿物理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演变。各门科学各有特点,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我说到近代科学的数学化,但生物学中的演化理论至今仍主要是定性的。我会说到实验取代经验,经济学没有多少实验可言,但大量应用数学。本书谈论的是从哲学到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势,不涉及这些具体的差别,虽然某一具体差别若对一般结论有直接影响,就应当列入考察之列。

  最后一章多多少少是本书的总结。作为对自然界的整体理论解释,实证科学已经取代了哲学思辨。哲学思辨无法提供普适理论。

  哲学具有概念考察的性质,而概念考察受到特定语言的约束。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是不是关于原因的普适学说?只说一点:亚里斯多德谈论的不是「原因」,而是aitia。在他的四因中,形式因和质料因我们今天根本不叫作原因。亚里斯多德还常使用arxe,我们有时也译作原因,但有时则译作原理,那么,亚里斯多德究竟是在追索原因还是在追索原理?抑或追索原因就是追索原理?也许有谁愿说,他追索的不是原因、cause、Ursache、causa、aitia、arxe,而是所有这些词之上或之下的普遍的原因概念或客观的原因。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普遍的东西,但即使有,你怎么把它表示出来,怎么不把它还原为原因,或cause 或Ursache或什么,否则我们转了一圈不又回到了起点吗?当我们说「所有这些词之上或之下的普遍的原因概念」,我们中国人不知不觉间已经把这个概念叫作「原因」了,似乎我们即使想谈论普遍的东西,也总是从一种特殊的语言开始的,从我们的母语开始。

  这个论证当然是不充分的,否则也用不着本书的长篇大论了。

  但我想说明,在二十世纪通过哲学上的和一般人文学科上的所谓语言转向之后,对哲学—科学本质的思考不可避免和我们对语言本质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问题不能还原为单纯的语言哲学问题,但对当代语言哲学多一点儿了解,对思考这些问题是有好处的。

  作为结论,我愿说,今天的哲学不再可能以建立普适理论为鹄的,哲学的任务是回到它的出发点,以理性态度从事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以期克服常识的片断零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为连贯一致的理解。这个结论,会有多方面的意义,我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展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的。《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用通俗語言寫給現代人的思想常識入門課》聽起來有點像那種「一看就懂」的科普書,但實際讀起來,比我想像的更有深度。作者在處理哲學部分時,並沒有迴避那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例如「存在」與「虛無」、「道德的基礎」等等,但他非常巧妙地透過引導式的提問,讓讀者自己去探索答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自由意志」的討論,作者透過不同哲學家的觀點,從決定論到自由意志論,再到後來的兼容論,讓我知道原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蘊含著如此複雜的思辨。他甚至還拿我們每天在做選擇的經驗來做類比,比如今天午餐要吃什麼,或是下班要不要加班,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都可以延伸出深刻的哲學思考。而科學革命的部分,作者則著重於科學方法論的演變,從早期的觀察與歸納,到後來的實驗與證偽,讓我們理解到科學是如何從一種「相信權威」的模式,轉變為一種「不斷挑戰權威」的理性精神。我尤其欣賞他對蘇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句話的詮釋,這句話簡直是科學精神的最好寫照,也是一種謙遜求知的態度。這本書讓我感覺,思想並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東西,它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去「追問」和「思考」。

评分

拿到《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用通俗語言寫給現代人的思想常識入門課》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那種一堆術語,看了頭昏眼花的入門書。但事實證明,我錯了!作者的文筆真的非常生動有趣,他把那些聽起來很學術的哲學和科學概念,拆解成一塊一塊,用我們都聽得懂的話來說。舉例來說,書裡在探討「何謂知識」時,作者並沒有直接進入認識論的複雜架構,而是從我們小時候學會走路、說話開始,一路追溯到科學家是如何透過觀察、實驗來建立一套知識體系。這讓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建立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哲學意味的旅程。而且,書裡討論科學革命時,作者非常著重於「思想的轉變」本身。他並沒有過度強調具體的科學發現,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這些發現會「革命性」?它們如何挑戰了當時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像是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變,作者把那種思想上的巨大衝擊,描繪得淋漓盡致,彷彿我親身經歷了那場思想的風暴。這本書讓我明白,哲學和科學並不是兩個獨立的領域,它們是緊密相連的,都是人類對世界不斷探索和理解的過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許多事情的看法都變得更透徹了。

评分

這是一本能讓你「動腦」的書,但不是那種讓你感到壓力的「動腦」,而是像做一場精彩的腦力冒險。《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用通俗語言寫給現代人的思想常識入門課》這本書,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作者能夠將龐雜的思想議題,轉化為輕鬆易讀的文字。在談到哲學的「追問」時,作者並不只是列舉幾個哲學家的名言,而是透過許多生活中的小情境,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時,我們習慣性地接受,但書中鼓勵我們去質疑,去探究背後的原理,這種「追問」的精神,真的非常重要。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道德」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會有對錯之分?道德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些問題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而科學革命的部分,作者則是非常有條理地呈現了科學發展的脈絡。他讓我們理解到,科學的進步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建立在一代代科學家不斷的實驗、觀察,以及最重要的——「質疑」之上。從亞里斯多德的觀察,到培根的歸納法,再到波普爾的證偽主義,作者清晰地勾勒出科學方法論的演進,讓我們看到科學是如何一步步擺脫迷信,走向理性。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哲學和科學的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世界,也能讓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擁有更清晰的思考邏輯。

评分

這本書《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用通俗語言寫給現代人的思想常識入門課》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步調太快,資訊爆炸,常常讓人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真正該思考些什麼,該相信些什麼。這本書正好填補了我這方面的空白。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為什麼」這個哲學最核心的追問,還有科學家們是如何透過「質疑」來推動世界進步的,都講得條理清晰。我特別喜歡作者在闡述「真理」這個概念時,舉的那個關於「眼見不一定為憑」的例子,讓我們反思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輕易地接受一些資訊,而沒有去深究它背後的真實性。這讓我在面對新聞報導、網路上各種觀點時,多了一層批判性思考的濾鏡。而科學革命的部分,作者巧妙地連結了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像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如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何顛覆了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傳統觀念。他並沒有深究那些數學公式,而是著重在這些革命背後所代表的思想轉變,以及它對我們現代生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哲學和科學並非遙不可及的學術象牙塔,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能幫助我們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找到方向。

评分

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用通俗語言寫給現代人的思想常識入門課》,書名聽起來有點硬,但翻開第一頁就被它的文字魅力給吸引住了。作者對於哲學和科學的解釋,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了很多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甚至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影情節或社會現象來闡述。像是書裡談到「意識是什麼」的時候,作者並沒有直接拋出各種哲學流派的定義,而是先從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選擇障礙」開始聊起,然後慢慢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的自由意志到底有多大?這部分真的讓我很有共鳴,原來那些困擾我許久的內心掙扎,其實都有哲學思考的根源。而且,作者在談到科學革命時,也並非只聚焦在那些艱深的理論,而是更著重於科學家們是如何「思考」和「提問」的。比如,他提到伽利略如何挑戰當時的權威,用觀察和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這過程中的那種勇氣和探索精神,真的讓人熱血沸騰。讀完這部分的內容,我對科學的理解不再只是死記硬背的公式和定律,而是更感受到它背後那種不斷質疑、不斷突破的生命力。總體來說,這本書就像是跟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他既能讓你理解那些深奧的概念,又能讓你在輕鬆的氛圍中獲得啟發,非常適合我這種對思想世界充滿好奇,但又覺得傳統學術讀物難以下嚥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