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 跋涉到台湾较原始的深山树林,我们便能懂得什么是缤纷生命的世界。若有幸看到黑熊的身影,便会感觉整座树林甦醒丶动了起来。然而,台湾黑熊数量日渐减少,生命所栖的树林遂日益失去生命的气息,终究将变得空盪丶死静,宛如废墟。
金恆镳 国际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协会理事长
推荐文
南安小熊回家了 南安的落单小熊,在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学者专家及在地原住民部落等伙伴共同合作下,经过九个月照养及野化训练,终于能重返野外,回归自然栖地。
过程中有甘有苦,有争执甚至也有误解,却也让大家从中得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
在照养与野化训练的阶段里,小熊像个学生;但回顾小熊重返野地的历程,牠更像是我们的老师,带领我们一窥黑熊生态的堂奥。透过黄美秀老师的详实记录,配上小熊的超萌身影,精彩可期!
林华庆 林务局局长
推荐文
相忘于江湖,铭记于人心 妹仔是野生动物,妹仔是野生动物,妹仔是野生动物,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说三遍!
无论我们再怎么喜欢在萤幕前看到她嬉戏长大,但一只台湾黑熊,终归要回到她的「家」,而美秀老师介入南安小熊的转折历程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当小熊总算野放回家之后,这个事件留给人类的学习才刚开始。
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黑熊研究团队在面对突发的事件中,如何运用已知的知识累积去妥慎处理真实棘手的个案,一步一步在困难的情境、有限的资源下做决定;而在意外获得且难得的近身观察机会中,如何增加对黑熊保育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以及从野放前后的经验累积了什么样的经验值,足以做为日后的经验教训,无论是对熊本身,还是参杂着对复杂人性的自我理解与社会对话。
野地山林是黑熊的家,那里充满随机与挑战,这就是自然的本质。我们能够展现同理心与类比思考的最佳方法,就是深刻理解野生动物并不适合在动物园内被圈养观看,由此我们能否将对妹仔的关注推及到其他受苦的动物?以及能否停止开发行为深入山林甚至海洋去破坏他们的居所?
这些问题是南安小熊之所以与我们偶遇所要带来的意义,在她回家之后,我们最深的祝福,就是当我们仰望山林想念妹仔的时候,我们要惦记保护她奔驰生存的家园。
徐铭谦 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
推荐文 熊熊的教育没有书。熊妈妈舔牠的时候,牠撑着一双小手掌抓着地,顶着妈妈的舌头;温温的舌头舔到肩膀,牠就换后脚把后屁股翘高,使劲顶着;妈妈的舌头倏地刷过嵴梁,牠来不及卸力,翻了个身,妈妈就伸手拦了一下。牠就这样抓到前脚、后脚使劲的窍门儿。牠蹭到妈妈跟前,伸着鼻头顶妈妈的腮帮子,要妈妈再舔,要温温的舌头,再舔,要湿湿的暖流。
一阵风吹醒了他,凉飕飕的。小熊只记得这些了。
风带走了妈妈的温润,找不到舌头,找不到舔,找不到妈了。
周遭一片黯淡。
一双手托住了牠,抚摸牠的毛发、皮肤,温温的。牠不知道那是什么,那好像是另一种舌头,没有湿湿暖流感的,「她的舌」,牠这样想着。
「她的舌」虽然没有湿湿暖流感,但她温柔,可期待,有爱。
于是小熊蹭到她身边,要「她的舌」舔牠。
小熊总听到她的叮嘱:「长大再回妈妈身边吧。」
黄生 台湾师大名誉教授
推荐文 美秀老师对黑熊保育的长期投入,对南安小熊的戮力救援,体现了整体物种存续与个体动物福利并不必然是需要取舍的对立状态,而她对于台湾黑熊「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与使命感,则吸引了许多人一同加入帮助小熊回家的计画。
祝福回家的小熊找到新生的起点,也期待更多读者随着小熊的故事,迈开关怀动物的脚步,继续前行。
黄宗慧 台大外文系教授
推荐文 台湾黑熊和其他大多数熊类一样,其母子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尤其幼熊出生都在冬天,母熊为了养育幼熊,生产后的一段时间不吃、不喝、不排尿地待在巢穴里,抱着幼熊在腹部保护并取暖,且转换自身蓄积的脂肪为乳汁授与幼熊,让其存活、长大。幼熊大约在三个月大左右,母熊才带着牠渐进式的离开巢穴,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包括跑、跳、抓、扒、玩乐及爬树等,母子形影不离。
我和美秀老师相识是在黑熊的路径上,我是因职务上的关系踏上此途,而她是主动跳入,当听到她要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心想,黑熊是分布在崎岖的高山森林里,又是兇勐的动物,什么样的动力驱使一位小女生下那么大的决定?后来我因工作关系多次与她接触甚至合作研究计划后,深觉她似个女强人,翻山越岭、不畏艰难、心思细腻、率真直言。举凡是为了熊事,只要认为对黑熊保育有益的,她都勇往直前,不辞辛劳,甚至两肋挿刀相助,我就曾经是受惠者,包括曾经共同主持野化训练一对双胞胎小黑熊准备野放,虽然最后事与愿违,但不讳言地说,这奠定了小熊野放训练的基础,当初运筹帷幄的主要就是美秀老师。
如今,南安小熊要回家的事,她也帮台湾黑熊保育协会一肩扛下。从小熊失恃落难开始,唿吁游客应有的态度、政府该有的处置并唤起民众的热心与期待。配合小熊尔后适应野外求生的需要,採取各种必要的应变措施,进行中也参杂了「熊麻鸡」美丽的挿曲,此现象激起了我们反思,人类对大自然所知甚少,似应更谦虚、多学习一点?总之,本书记述了辛苦的汗水挟着温馨、甜蜜、感人又知性的各层面,值得您去细心品味!
杨吉宗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前副主任
推荐文
当小熊撞见阿嬷 南安小熊对我和母亲,绝对是一回自然教育的再启蒙。
八十六岁时,妈妈学画近两年。台湾重要的哺乳类动物大概都有速写,甚至连稀有的石虎、水獭和绝种的云豹等等,都画了两、三张,偏偏就是台湾黑熊,妈妈避得老远。初时,我有些不解,特别探询,何以不画。妈妈的理由相当有趣,「牠很高大,站立时,龇牙裂嘴,吓死我了。」
妈妈断然拒绝,我也不好说什么。可是,南安小熊来了,新闻不时见报。我经常用脸书和妈妈远距离对话,顺手便将好几张保育人员带小熊回特有中心照顾的图片,寄给她分享。没想到,隔几日回家探望,她已画好两、三张。我很惊喜,不禁问道,为何想画台湾黑熊了。她说,「这只看来很可爱,我不会害怕。」
好了,我终于知道,阿嬷心里势必潜藏着一只像维尼小熊的动物。黑熊不能太大,可爱的小熊最为合宜。
后来,在一场电影放映会前,遇到台湾黑熊保育协会执行长王啸虎,提到南安小熊,我当场得意地秀出妈妈的小熊绘图。啸虎兄很兴奋,马上又传来好几张小熊的近况图给我,每张都相当清楚。我随即传给妈妈看,让她知道,小熊最近又如何了。结果一星期后,我回家,妈妈在餐桌上摆了小熊吃果物、小熊陪公鸡、小熊在爬树等等图画,得意地展示。
从发现南安小熊,这几个月以来,妈妈用色铅笔绘了一系列的内容。黑熊成了她笔下最多样最丰富面貌的动物。无法远行的妈妈,一百公尺距离就是壮游的妈妈,靠着南安小熊的成长,完成了一趟心灵的、遥远的自然之旅。
谨祝福南安小熊!期待野放之后,日后妈妈和我还有机缘,跟牠奇妙的相会。
刘克襄 自然生态作家
合作出版序 自个人接任台湾黑熊保育协会第三届理事长以来,会务在之前的推广基础上进入组织转型。首先是于章程上自台湾黑熊单一物种之保育使命扩及各原生濒危物种,跳脱差别心并已提供诸如石虎等之追踪研究经费。此外为维持精简编制与善用社会资源、及分享全民知的权益,在策略上规划出一条《黑熊通报系统》的任务轴线,亲子失散的南安小熊之照养野放即系通报系统的一个应变范例。
话说协会于去年七月十日接获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南安管制站通报,南安瀑布风景区树上发现一只幼熊,就是其后全国闻名的「南安小熊」。经封锁道路两週等待母熊未果后,透过公权力与学者专家之讨论对其作成照养野放的决议,成为台湾首宗落单野生小熊的划时代安排!于是在行政院农委会授权下,由台湾黑熊保育协会与国立屏东科技大学组成之「台湾黑熊孤儿幼熊之收容野化训练及重返森林」照养野训团队全程执行;惟小熊的医疗与成长不能等,碍于中央政府主计制度于本事例难克全功乃由协会自始负担其全部经费,幸经全民集资支撑其百分之七十五之所需资金,余皆自协会预算经常门帐下补足。
此期间有幸经内政部空勤总队黑鹰直升机之运送,使用农委会中部特生中心之低海拔实验场设施与野生环境,与林务局林管系统和民间爱熊农友蒐集之小熊天然食材,在黑熊妈妈黄美秀老师与三位兽医师细心照顾下,让小熊如劫后重生般从四公斤增长到四十公斤,度过至适于野放之幸福成长「童年」,并于野放前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健检获得台北市立动物园健康宝宝的专业评鑑。
让小熊回家的全民心愿,终在以协会名誉理事长黄美秀老师为「班导」所率「褓姆」们之辛劳下无负所期,惟该项任务之价值与执行之经过有向国人阐述与交代之必要,故而协会全体内外勤同仁与志工之全力支援与调度、尤其照养团队身历其境之夙夜匪懈,更应让全民有知的权利。而诸如黄老师春节为伴熊过家门而不入的辛酸,及团队成员为小熊健康发育调制营养食谱、与维䕶环境卫生和生活丰富化锯树捡屎的心血,望能获致大家、尤其参与集资人士的肯定;而我们的回报,就是与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行这本《小熊回家》图文并茂的第一手纪实。其中高含金量的知性与视小熊如己出的感性文字,以及犹如写真集般赏心悦目的小熊萌照,我深信是国内保育丛书中的空前之作;能有此幸,当然还要诚挚感谢时报出版的赵政岷董事长与李筱婷主编。
张富美 台湾黑熊保育协会理事长
作者序 一场虚张声势的强烈台风警报,让我提早结束上山的课程,碰巧遇上与母熊失散的小熊。如果我们多了解台湾黑熊一些,多注重无痕山林一点,这个年纪的牠应该是在森林里,在妈妈身旁跟进跟出,无忧无虑地尽情探索山林。这小家伙似乎打从第一次见面起就不按牌理出牌,却展现了坚强的生命韧性,那怕送牠回家的过程也是如此,让我不得不相信牠是有熊国派来的信使。
打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的专业一定可以带牠回家,我是一个熊类生物学家,也曾为了野放而训练过二只幼熊,大学时期也曾参与过国内首次的台湾黑熊野放计画。临危受命,身为小熊野训团队的「班导」,照顾好牠的身心灵健康发展之余,我必须帮牠安排各种训练课程,因为「回家」是牠滞留人间唯一的目标。经过两百八十天有计画照养和野化训练之后,南安小熊「妹仔」终于回家了。
在野化训练场里,小熊孤伶伶地,有时会令我十分舍不得,但牠每天都认真的接受课程训练和吃喝玩耍,也会想找人讨拍和邀玩,但我却不能给牠任何慰借。对人,或对熊,这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幸运地是,老天却派来了一只陪伴牠的闺蜜――「熊麻鸡」,让我稍加释怀,也让我们见证了一段跨物种的情谊。最后,小熊和熊麻鸡当然没有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但却都各有归所,我们也借此机会得以探讨生命尊重和野放的真正的意涵。爱,是尊重,还牠自由;也是责任,要确保牠回家平安。
打从牠第一次在我跟前折树枝、做窝、睡午觉开始,牠的信任让我觉得这二十几年来熊径上的艰辛和汗水都值得了。这小熊的出现却也让我踢到铁板,我醒悟到一件事――原来我可能从来没有如我预期地真正理解过一只台湾黑熊。透过九个月的近距离观察,以及自动照相机的监测,牠从成堆的数据和科学报告中走了出来,活灵活现地在我面前钻动、大快朵颐、搞破坏、玩耍、做窝,甚至唿唿大睡。哇,原来台湾黑熊是这样呀!为此,我得好好谢谢这只小熊,让我们重新认识台湾黑熊。牠,无异是山神送给台湾人的礼物。
这只是一只小小熊而已,但小熊回家是集结了多少人的祝福以及单位的努力呀!从民间的群众集资到野果募集、无数的集气祝福和资讯分享,以及跨部会的协调和合作。相信如果我们可以秉此同样的祝福和行动,持续努力,我们必能让濒临绝种的台湾黑熊「起死回生」,成就台湾「有熊国」! 衷心期盼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认识台湾黑熊,更疼惜台湾的山林。
小熊,谢谢妳,祝妳回家平安。(二○一九年五月二十一日下午五点)
黄美秀 南安小熊妹仔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