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认识我的同学会:写给亲爱的老王

没有人认识我的同学会:写给亲爱的老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兰芬
图书标签:
  • 成长
  • 回忆
  • 校园
  • 青春
  • 友谊
  • 人生
  • 散文
  • 自述
  • 怀旧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王,学生都叫他煳涂仔,高雄大社国中第十届三年六班的导师。 他是我的父亲,三十七年后,我代替他,参加一场没有人认识我的同学会…… 总是突然想起你。 人生许许多多的事,因为你,变得更重要了…… 每年中秋一吃到提浆月饼,就思念三爷爷,想起他走入夜色的驼背身影; 每年生日吃饺子喝饺子汤,大年初一写红纸看爸爸一人吃掉酸饺子; 国小二年级闪亮老奶奶导师说,我画的花最漂亮; 当我在手球队被同队女生霸凌时,两位老师站出来保护我…… 高雄炎热夏天的下午,父亲从KK音标教我们英文,浓浓的山东乡音,教我昏昏欲睡…… 父亲领薪水买的第一台交通工具──幸福牌自行车。载我们全家,假日去爬山,生病看医生,过年过节买糖果饼干,拜访亲友全靠它。 许多人,许多事,从遥远的年代,消逝的时光中,走跳出来,那么平凡却生勐活力,忘也忘不掉。 后来的后来,父亲行动越来越迟缓,类帕金森氏症,他慢慢失忆,有时候像是奇幻老人,每天都有一些出其不意的对话,让我们又哭又笑又心疼…… 这本书写给父亲,写给同辈人,写给年轻的你,那些像黄金般发光发亮的记忆,是永远的珍宝。 名人推荐 朱天心 张惠菁 联合 强力推荐 她以感情的黄金之弦,串起了属于她的时光手环,是如此地光灿、如此地动人。__作家 朱天心 她爱的人,她所记忆的他们,从遗忘与无名的海底升起。历史的海平面上,故事闪闪发光。__作家 张惠菁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秘密》的图书简介: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秘密》 —— 一场横跨光年的认知之旅,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与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试图理解那无垠黑暗中闪烁的微光究竟意味着什么。《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秘密》并非一本简单的天文科普读物,它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辨与前沿科学探索的交汇之旅。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迷雾,深入到宇宙的宏大叙事之中,探寻那些隐藏在光速之下的基本规律与未解之谜。 第一部分:时间的拓扑与空间的边界 本书开篇便以极具颠覆性的视角,审视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传统认知。我们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发,但更进一步,探讨了时间晶体、虫洞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理论物理学家们如何试图构建一个能够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万有理论”。 作者以清晰而富有文学性的笔触,描绘了黑洞视界内部的奇异景象——一个信息可能被无限压缩,时间概念彻底瓦解的领域。我们不仅会学习到引力波是如何开启了“聆听宇宙”的新纪元,更将思考,如果时间并非线性流逝,而是一个可以被折叠、扭曲的维度,那么人类的“现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书中深入剖析了对“宇宙边界”的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种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95%却依然披着神秘面纱的实体,是本书讨论的核心议题。通过对粒子加速器实验的最新数据的解读,作者提出了关于它们性质的几种前沿假说,并探讨了如果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最终被解开,将如何彻底重塑我们对引力本质的理解。 第二部分:生命的起源与智慧的摇篮 宇宙浩瀚,地球生命是否是唯一的奇迹?《星辰的低语》将带领读者跳出太阳系的摇篮,探访系外行星科学的前沿阵地。 我们详细考察了开普勒望远镜和TESS任务发现的数千颗系外行星。书中不仅介绍了“宜居带”的定义,更引入了“复杂生命宜居性”的概念,讨论了行星磁场、板块构造、大气化学成分等对生命演化的决定性作用。从“超级地球”到“迷你海王星”,我们细致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行星如何可能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生物化学体系。 更引人入胜的是对外星智慧生命的搜寻(SETI)。本书回顾了费米悖论的种种解释,从“大过滤器”理论(即生命演化中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到“动物园假说”。作者以审慎的态度,分析了SETI项目中接收到的每一个可疑信号,并探讨了如果我们真的接收到来自另一个文明的讯息,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认知冲击与伦理挑战。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拷问: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个体,还是一个宏大星际网络中的新生节点? 第三部分:量子纠缠与信息宇宙的哲学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进入更为抽象和令人着迷的量子领域。量子力学,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理论,揭示了宇宙在最微小尺度上的非直观性。 本书对量子纠缠现象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探讨了它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隐形传态中的应用潜力。然而,作者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技术实现,更在于其哲学意涵:如果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间关联,这是否暗示着我们的时空图景在更深层次上是“非局域”的? 随后,本书将探讨“信息物理学”这一新兴领域。一些顶尖的理论家提出,宇宙的本质或许并非物质或能量,而是信息本身——“万物皆比特”。这种观点将物理定律重新诠释为信息处理的规则,将引力描述为信息熵的体现。读者将被引导去思考,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否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基本信息单元构成的模拟或投影。 第四部分:人类的未来与跨越纪元的责任 最终,我们将视角拉回到人类自身。在了解了宇宙的尺度和复杂性之后,我们必须审视人类在未来数个世纪中的定位。 本书讨论了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从行星际灾难(如小行星撞击或伽马射线暴)到自我毁灭的风险。紧接着,它提出了“星际物种”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人类向火星乃至更远深空殖民的技术路线图和伦理考量。 《星辰的低语》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一种“宇宙公民意识”。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科学发现、每一次艺术创造、每一次对真理的追求,都是宇宙在某个局部区域展现出的自我认知。我们是宇宙演化的产物,肩负着记录并理解这一切的独特责任。 本书文笔流畅,逻辑严密,既包含了对前沿物理学突破的精确描述,也融入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它不仅会解答你对星空的好奇,更会彻底颠覆你对现实的认知,引领你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具敬畏感的思维领域。阅读完此书,你将不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开始真正“聆听”群星的低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兰芬


  毕业于东吴大学英文系,曾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研究所就读,当过报社记者,主跑影剧和艺文新闻。是一对龙凤胎的妈,现为专职写作者。着有小说《图书馆的女孩》《影剧小记者的秘密日记》《旋转木马哗啦啦啦》《夏天与甲虫的故事》《寂寞杀死一头恐龙》。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1

感情黄金之弦,串起时光手环


  兰芬将此新书稿交给我时,其实我早已读过大半本了。只因为我是她脸书的忠实读者,这两年,尤其写王伯伯的文章我一篇没错过,直到去年的王伯伯老病离世。(我清楚记得脸书上她写〈老王下台一鞠躬〉,我忍泪含笑暗叹,是哪样一种修为、潇洒、温文、不让子孙罣碍的人世依恋……才也可能有后代子孙的可以对生死洒脱吧。)

  众多的脸书中,何以兰芬的独独让我念念必追索,我猜,她以家庭为出发所记录下历史即将翻过的那一页(连幼年兵总队来台时不及枪高的桑品载今都年过八十了!)亦即一九四九年南来的父辈们的生命史,是我始终不能忘怀的题材;另,兰芬记者出身的笔,特有一种准确直白、不闪避不矫饰的魅力,或该说,是两者混糅而成的特质吧,使得她在台湾现下文学圈大量家族史/生命史的书写中,显得弥足珍贵。

  那些家族史的书写,原也是我十分期待的,但大多时候,我只见到大量文字的堆累如未经过疏果的果树(快把主干压颓了),浓烈丢掷的色块中找不到祖先们最起码的面貌和声音(有时,我在字里行间会依稀听到祖先们的大喊「CUE我!CUE我!」) 因此,美学有了,书也够厚,独独不见人影,不见那个我们念念不舍因此想写下他们的初衷。

  这很难吗?我如此若有所失读完那些父辈们没顶其中的作品,再回头看兰芬举重若轻的此书,觉得既难(令人想起郑人买履)、又其实简单不过,或许,关键在感情,在这个没什么人还相信感情有何用的现下(认真的就输了),兰芬不只对父辈情深、也对那些在时间大河中偶遇又错身而过的人深深感怀记挂,她以感情的黄金之弦,串起了属于她的时光手环,是如此地光灿、如此地动人。

作家/朱天心

推荐序 2

历史的海平面上,故事闪闪发光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住的这个叫做地球的行星上,到处都在发生战争。行星的表面,人类大规模迁徙。这段历史,我们好像很熟悉,因为它就发生在二十世纪,台湾也卷入其中;但它又好像很遥远,处处陌生,因为,在所有一切发生过的事当中,只有极少数曾被说出口。只有少数的经验,借由文字和故事的浮力,浮上历史的海面,被理解,甚至被当作人群代表性的经验。其余巨大的量体,有的,当事人觉得不值得说;有的,找不到说出口的语言。不可知不可忆,沉落在历史不可言说的海底。

  在王兰芬的这本书里,历史一望无际的海平面上,许多故事因她浮出水面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其中的一些,我最早是在脸书上读到的。我读到她父亲突然病了,她已意识到有父亲在身边的日子不会太长。她在尽力看见那所余的时光里,笑着的时刻,即使我几乎都能读到,她是那么地不舍,一定是哭着回忆的。再过一阵子,读到她父亲走了。她在脸书上说:老王下课了。一鞠躬。知道那是一个人生完成,她说了故事,她也放手了,放手给历史的大海的辽阔。

  读收在这本书里的回忆故事时,我会一直意识到,那片「海」的存在。王兰芬是我们的说故事人,深海採珠者。在她的回忆之外,还有好大的空白,这她也知道,但她并不试图去分析那片不属于她第一人称的汪洋大海。她不谈经济、社会、时代大事,只从她的回忆里取物。所以我们的视角,会和她的记忆一起模煳,进入一些神祕的事件,比如泡在酒里的奇怪的菌;遭遇她来不及了解的人,比如她口中的「鲁蛇」老师们。当然,还有她的三爷爷、她的父亲。他们是历史里的小人物。王兰芬用回忆的镜片,对准他们在她经验世界里出现时的模样。对历史其他庞然的部分,她不说。因为她是如此谨守回忆的光束照得到的范围,我们反而更清晰地看见,在那之外,有暗处的存在:书中的每个人,一定都有更多人生遭遇,是没有被言说的。

  发生了许多,能说出来的只有一点点。关于他们走过的那个大时代,历史大把大把地遗漏。要知道,没说,不等于平凡到不值得说。一个年轻学生在战火中离乡背井,差点要一辈子当兵(没人问过他的个人意志),反抗命运而逃走,去上补习班考大学,不是平凡的故事。组成一个家,不是平凡的故事。多年之后返乡,把父母亲的骨灰带到台湾永远安葬,不是平凡的故事。书里的每一个人,看似再日常不过,实则是神话英雄式的经历。甚至年轻的一代,王兰芬那念了十一年博士班的弟弟,也是一样。他们在历史没有交代的空白处,完成了系谱中的一次创生(老王家的第一个大学生、老王家在台湾出生的第一个孩子、老王家的第一辆车、老王家的第一个博士……),或过完自己从没想像过的一辈子。相较于《巨流河》等此前触及过二十世纪离散历史的作品,王兰芬完全没有触及到的是「国族」。她的故事也真不是关于国族,是关于人。这些人不是国族命运的决定者,他们流离求生,辗转安顿。当王兰芬出现在老王生命里时,他已经在离乡背井道路的终站了,有一个安在台湾的家。作为老王家第一个在台湾出生的孩子,王兰芬从她的记忆视角写起:高雄的夏天、她父亲给她上的昏昏欲睡的英文课、过年不放进冰箱的饺子,每逢中秋就要挨家挨户去送的提浆月饼,「那些已被地球宽容地吸纳为养分的我真切流过的汗水泪水……」,她用记忆向历史的大海打捞。

  王兰芬究竟拥有什么祕密的能力,能让故事浮出无名历史的水面,对抗遗忘?她召唤故事,在原本没有故事的地方,从别人以为没有故事的人身上。她的父亲、她的老师、三爷爷、老胡,她的妹妹、弟弟……小人物的故事从集体的大历史析离现身,获得他们应有的光芒。是什么赋予了这些故事浮力?不是史观,不是国族命运,也不是任何的理论,或「正确性」。那让故事在时间和历史的灭顶遗忘中浮升出来的,是什么力量?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那是「爱」。

  在历史的深海大洋里,许多人,许多事,来过,发生过,消失过。大海辽阔,时间悠久,总有一天,我们也都会没身其中。但在生与逝的熙攘之间,有一个兰芬宇宙。她甚至不必争执,不必向时间大声主张什么,她只是说着他们的故事。于是,她爱的人,她所记忆的他们,从遗忘与无名的海底升起。历史的海平面上,故事闪闪发光。

作家/张惠菁

后记

漫长的等待


  爸爸第一次住进台大医院,把肝硬化造成的腹水抽掉后,马上胃口跟精神都变得不错,只是脑子有点煳里煳涂,实习医生常常来聊天测试他衰退的程度。

  那天又有穿着短版白袍的年轻男生客气地大声跟他打招唿,然后指着我问他:「北北,这个是谁你知道吗?」

  我爸抬头看了半天,说:「她是网ㄌㄢ粉(山东腔的王兰芬)。」

  「那她呢?」医生指指外籍看护。

  「丽莎。」爸爸又答对了。大家都给他拍拍手。

  「北北,还有一个啊,那位是谁你认识吗?」医生要我爸看向坐在他对面沙发上的我妈。

  他点点头说:「认识。」

  「哇!你认识耶,好棒,那她是谁呢?」

  老先生被问累了,把垂着的头再抬起来一次,盯着老太太看了看,手臂举起两秒接着重重放下,努力打起精神回答:「她是印尼国国王!」

  严重的肝硬化不仅让老爸的身体极度虚弱,併发的器官病变也使得脑部萎缩,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过去十分内敛寡言、习惯憋着心事的大男人,突然不断冒出许多我们听来莫名其妙的言语。

  例如在安宁病房时,某个早上醒来,吃过早餐,他突然心事重重地说:「哎,既然某某某都这样说了,我们也只能照办,这样大家都好吧。」看似神志十分清楚地再三重复。

  我问:「爸,你说的那个某某某是谁呀?」

  他呵呵笑起来:「妳问我他是谁,我也记不得了。」

  下午弟弟来病房,我提起这件事,他马上说:「某某某是我高中教官啊!几百年没听过这名字了,爸爸是哪根筋突然想到?」

  本来以为那不过是退化过程中的某种错乱现象罢了,转身一忙便忘记。

  我爸过世快一年,前几天跟我妹在春水堂吃完牛肉面,然后一边喝着白毫乌龙一边随便聊天时,想起这件事,就跟当时不在场的她描述了一下,「好妙,到底是什么让爸爸突然想起弟弟高中教官的名字?」

  我妹若有所思地说:「我记得……弟弟那时候发生过一件事,这个教官的名字我听过。」

  原来我弟高三毕业那天参与一场群架,有学弟受伤,所有人都被抓到训导处,事情闹得很大,教官打了好几次电话来家里,连大学放暑假回高雄家的她都接到过。

  我跟我妹坐在春水堂里,两个人都哭起来。

  因为那个瞬间,我们同时明白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我爸,脑中那些因为关心、因为忍耐、因为无法表达的爱而被锁在意识抽屉深处的一切在大火即将烧毁整个海马回前,一页页被热与光掀出照亮,他只是看见了并读出那泛黄纸页上的字句,就这样洩露他过去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对我们三个小孩那么深的情感。

  二十几年前,我爸接到教官的电话时,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忧虑吧。

  面对已经十八岁、脾气暴躁的王家唯一的儿子,当老师的爸爸除了一如既往地谆谆教诲,并眼看着他听完一脸不耐甩头离去外,还能做什么呢?

  他只能忍耐,只能等待。

  等待我弟有长大懂事的一天,就像我爸八十七年的人生中永远在等待的一切那样。

  我带你去

  民国二十年出生于山东栖霞的父亲,三十八年随着山东联中逃难到澎湖。被时代巨浪冲击得头昏眼花的农村小孩好不容易可以松口气时,才发现自己举目无亲,还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被违背当初国民政府所承诺会让他们继续就学决议的军人将领,强迫当兵。

  忍耐着,等待着,只求能活下去并期待有一天可以继续念书。拚了命地努力及奋斗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念完大学、谋得教职,并娶妻生子。

  几年前开始爸爸不再每天早上去小公园运动,也不再一有空就去扫爷爷奶奶的墓,只是搬着一张老藤椅坐在门口晒太阳。那时我们居然一点也没警觉到他身体出问题。一年只回去高雄一次的我,每次打电话回家,我爸都乐呵呵扯着大嗓门喊:「都挺好的啊,人老了都这样,腿脚不行了,走起路来头昏眼花,哎,这是自然的退化,只要躺在床上就跟好人似的,也不痛也不痒。」

  没注意到,爸爸这样大声说话是因为耳朵逐渐听不见。更没发现他连最喜欢的馒头都不吃,是因为牙齿都掉光光,妈妈每天把面条煮得软烂,让他用牙龈慢慢磨着吞下去。几十年来每天必读的报纸不看了,他眼睛根本半瞎我也完全不知道。

  直到走前一年,某个晚上醒来突然分不清东西南北,没力气下床,惊吓得大小便失禁,我们才终于第一次醒悟,那个在我们印象中总是高大强壮、一肩扛起整个家的老爸,正在垮下去。

  过往虽然知道爸爸年纪大了,但我总是想,再等一阵子吧,等双胞胎再大一点……等他们上小学……等他们上国中……等可以放心脱手我就可以多回家陪爸妈,带他们去检查身体,带他们去大陆玩,或者至少让老爸再回一次老家。

  自从我爷爷在台湾过世、我爸去老家把奶奶骨灰带来合葬后,就再也没回去过。我每次问:「爸,你有没有想去哪里玩?我带你去!」

  「大陆的大好河山倒是值得去看看啊……不过我在家里也可环游全世界,我把你们以前的地理课本都找出来,重新复习,搭配妳给我买的大陆地图,就可以沿着长江、沿着黄河,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游览,我这叫卧游啊,也不用搭飞机也不用搭船的,妳看看多好。」

  印象里只有一次,我又问我爸要不要去哪里走走,他不太好意思地小声说:「三崃大坝要动工了,我还真是想趁景观还没有改变前去看看。」然而那时我报社工作忙,压力很大,不知不觉就拖过了时间,后来三崃的居民开始搬家,再后来大坝完工放水,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终于没被老爸等到就再也无缘相见。

  爸爸生病,妈妈也因意外行动不便,我强迫着把深怕拖累子女的两个老人搬到台北来。开始带爸爸去动白内障手术、去装假牙跟助听器,爸爸那时身体还没那么虚弱,听到我们要帮他做这些,气半天,最后不得不妥协时叹气:「花那么多钱干什么呢?万一做好了我就死了,这些东西也没人可以再用,不是浪费了吗?」

  而果然,等这一切都弄好,爸爸就走了。
 
  老王总是在等待

  爸爸走后这段时间,我想都不敢想,他究竟是忍耐了身体这所有的不适多长时间,在那些看不见、听不清、吃不动、无法走路的长长日子里,是什么支撑着他一天一天过下去的?而又是什么让他忍耐着忍耐着忍耐着,从来不抱怨不叫苦,每次见到我们都还是乐呵呵的?

  老王总是在等待。

  等待我考上大学,等待我妹考上大学,等待我弟考上大学。

  等待我弟平安退伍,等待我弟硕士班毕业,等待我弟熬那长长的十一年博士班,等待国际期刊刊登我弟的论文,等待我弟那非当大学老师不可的坚持得以实现。等待那个从小最让他担心又从来不敢多说一句、怕他压力太大的王家唯一儿子终于有一天可以实现梦想,可以成家立业,可以不必再血气方刚地到处冲撞,可以让他真正放下心来。

  然而,就在我弟拿到大学教职那一刻,我爸倒下了。就算生命仅剩最后一线微光,他拚命想照亮的、依旧惦记着的,还是那个不好好念书,高中一毕业就跑去打架的儿子。

  我想起来我爸第一次进急诊室,惊慌得神志不清,我弟我妹赶回去帮忙。等老爸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我弟走到急诊室外把眼镜拿下来痛哭失声,他跟我妹说:「是我害把拔生病的。」

  从很久以前我就想写我爸的故事,每次回家都跟他聊,却一直没有成书,我说:「爸,你再多说一点,我帮你写出来。」他总笑嘻嘻回答:「我这个小人物,有什么可写的?」

  走前两个月有一天,彷彿感知到什么,他突然拍拍沙发说:「来,小芬,妳坐这里。」他很高兴的样子,「我的人生实在经历很多很多,也算是传奇啊,我现在跟妳说说,妳就帮我记下来好吧?」

  「好啊!爸爸你说,我用手机录音喔。」

  爸爸兴奋地准备开口,却哑了半天,最后困惑地笑说:「奇怪,本来有很多想说的,怎么现在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老王等了好久好久,等了整整一辈子,永远为别人而活的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等来什么。现在,终于有了这本「网ㄌㄢ粉」帮他写的书,而老王已经不在了。

图书试读

俺不逮
 
我问爸爸:「爸,人家山东人都说『俺』,我怎么没听你说过这个字?」
 
爸爸:「是啊,我没这样说过,但我们那里确实也有这么说的。」
 
爸爸突然想起什么继续说:「有一次回老家,在我表哥屋里,到了晚饭时间他那个小孙子回家。奇怪啦,给他吃这个他不要,给他吃那个,那个也不要,就是一直地哭,一直地说,俺不逮,俺不逮。」
 
我:「蛤?什么是俺不逮?」
 
爸爸:「老家的话就是我不吃、我不吃。」
 
我:「俺不逮呀……」
 
爸爸:「后来,嗳,还是他妈妈聪明。走到水缸前面舀了一大瓢的水,让他喝,喝完他就高兴了。原来是口渴,小孩子又不懂得表达。」
 
我:「高兴了然后呢?」
 
「然后他就什么都逮了。」爸爸呵呵地笑起来。
 
酸饺子
 
今天我过生日,过生日就是要吃饺子。
 
现在大家都说水饺,但真正懂得吃饺子的北方人就是叫饺子饺子。不然怎么有句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喂)呢?
 
以前我们家包饺子,回想起来像永恆的总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全家聚在明亮的厨房里。我爸揉面,搓成条状,再切成小块,每一小块用手掌压扁,再拿艀面棍顺时钟灵巧出中心厚边缘薄的饺子皮。好轻轻抛在旁边预先撒好的面粉堆里,扬起小小一阵白色粉尘,我爸对自己的生产品老是得意,说:「看看我的,又快又好。」
 
等饺子皮堆出高度,我们便去拿来餐桌上。那里有一大盆妈妈刚刚用刀反覆剁到成泥的猪绞肉、切碎的高丽菜或韭菜或胡瓜、姜末、碎葱、麻油、酱油、盐和一点水调出来的馅。
 
包饺子讲究手势,得两手虎口同时一捏,一个半月形肚子饱满的饺子瞬间成形,既有漂亮的荷叶边还能严丝合缝不露馅。我爸我妈跟我妹都有这工夫,就我怎么练都不成,老是得多捏个五六七八下。我饺子包得不好,但眼睛很尖,一大盘热唿唿的饺子上桌,马上能认得出哪些是我包的,千万别去夹。
 
下饺子也有学问,我爸站在锅边教:「刚下时要拿漏勺这样划,饺子才不会沉到底下去黏锅,黏锅就破了。然后得滚三次,每次滚了就得加凉水,一点一点加,有时得盖锅盖,有时得把锅盖揭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書名,簡直就是一部台灣人的心聲寫照!「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這句話一出來,我立刻就聯想到那些年,我到底錯過了多少重要的人生片段?台灣人講究人情味,同學會更是維繫友誼、尋找歸屬感的重要場合。但每次參加,總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覺。期待能重拾當年的歡樂時光,害怕的是,發現大家早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甚至連眼神都失去了熟悉的光彩。書名中的「老王」,更是充滿了親切感,彷彿就是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卻又可能遺忘的角色。他可以是高中時期的死黨,大學時期的室友,甚至是退伍後在夜市遇到的老兵。但「沒有人認識」這幾個字,卻營造出一種強烈的疏離感,讓人忍不住想問,究竟是什麼讓曾經如此親近的人,變得如此陌生?這本書,是否在探討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淡漠,或者是在訴說著,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如何漸漸地失去了原來的自己?我非常期待,書中能透過「老王」這個角色,或者透過一場場意想不到的同學會情節,帶給我關於友情、記憶、以及人生變化的深刻啟示。

评分

這本書名,簡直是一記溫柔的巴掌,狠狠地打醒了我對時間流逝的麻木。台灣人總是很忙,忙著賺錢,忙著生活,有時候一晃眼,十幾年就過去了。當年一起唸書、一起瘋狂的夥伴們,如今各自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偶爾在臉書上看到對方的動態,也是一種淡淡的連結,卻少了那份深刻的共感。當書名說出「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我馬上聯想到自己過去幾次參加同學會的尷尬時刻:明明坐在同一個餐桌,聊著相似的經歷,卻感覺像隔著一層霧。過去的「小王」、「阿美」,如今可能變成了「王總」、「李經理」,他們的談吐、他們的物質生活,甚至他們的價值觀,都可能已經跟當年那個單純的我們,有了天壤之別。更何況,如果書名講的是「沒有人認識『我』」,那種被遺忘、被邊緣化的感覺,更是讓人心酸。這是不是在說,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失去了原來的自己,連最熟悉的朋友都認不出了?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獨感,以及在這樣的場合中,如何重新尋找和定義自我。

评分

書名「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寫給親愛的老王」,光是這幾個字,就已經勾勒出一個充滿人情味,卻又帶著一絲淡淡哀愁的場景。在台灣,我們常說「同學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在求學階段,大家一起度過無數的青澀歲月,留下了無數難忘的回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遠,當年的同學可能早已各奔東西,甚至連連絡方式都遺失了。而「同學會」,正是維繫這份情感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書名說「沒有人認識」,那這場同學會的意義在哪裡?是不是代表著,大家在追求個人事業或家庭的過程中,已經漸行漸遠,甚至變成了彼此生命中模糊的影子?「親愛的老王」,這個稱呼又增添了一抹懷舊的色彩,彷彿在向過去的某段時光,或是某位曾經很重要的人,致以最真摯的問候。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是對於時間無情的流逝,還是對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深刻反思?我期待著書中能有許多細膩的描寫,勾勒出每個人物在歲月中的蛻變與成長,以及在「沒有人認識」的狀態下,如何重新找回連結。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名,心頭就湧上好多回憶。想到「老王」,腦海裡浮現的不是特定一個人,而是一個符號,一種親切、熟悉,卻又有點距離感的存在。這種「親愛的」加上「老王」的組合,本身就很有故事性。台灣人最喜歡這種帶點人情味的稱呼了,老王可能是我高中隔壁班的同學,可能是大學時期經常一起打球的隊友,也可能是退伍後偶爾會在巷口遇到的老鄰居。書名直接點出「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這實在太貼切了!我們參加同學會,有時候不就是為了找回那個曾經熟悉的自己,卻發現大家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甚至連彼此都認不太出來了嗎?這種疏離感,加上對過去共同記憶的追尋,讓我覺得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觸動了很多台灣讀者的心弦。我很好奇書裡會怎麼描寫這種「面熟卻陌生」的狀態,會不會有讓人捧腹大笑的誤認情節,又或者隱藏著更深層的感傷?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這場「沒有人認識」的同學會裡,會發生哪些令人難忘的故事,又會勾勒出怎樣的人生風景。

评分

「親愛的老王」,這幾個字,瞬間拉近了距離。在台灣,我們習慣用親切的稱呼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老王,可以是鄰居,可以是茶餘飯後閒聊的對象,也可以是一個充滿故事感的角色。而「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這句話則充滿了戲劇張力,也隱含著一種淡淡的失落。這本書名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讓我忍不住想知道,為何一場本該充滿回憶與重逢的同學會,會變成「沒有人認識」的場合?是時間沖淡了記憶,還是人們在成長中改變了太多,以至於連曾經最親密的夥伴都變得面目全非?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描寫一群人在同學會上的互動,他們試圖從零開始認識彼此,或者在尋找昔日點滴的過程中,發現了令人驚訝的真相。這份「沒有人認識」的感覺,或許也映照了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常常面臨的疏離與孤獨。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怎樣的啟發,關於友情,關於記憶,以及關於我們在時間洪流中的變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