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

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常识
  • 语言文字
  • 古代文化
  • 词语典故
  • 趣味文化
  • 传统文化
  • 历史知识
  • 科普读物
  • 知识性读物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的文化原来藏在古人的词语里。
  最素朴的问与答,解开这些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看宫斗、玩手游,增进中文力,你一定要知道字句背后的精彩故事!


  【考考你,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为什么事到临头才想起要用功称为「临时抱佛脚」?
  ․乱写乱画为什么称作「涂鸦」?
  ․说别人「雕虫小技」,这雕的到底是什么「虫」呢?
  ․古人为什么要把服务生称为「店小二」?
  ․「五花八门」是指哪「五花」,哪「八门」?
  ․为什么单身汉又叫「王老五」?真的有王老五这个人吗?
  ․为什么不是红得发黄、红得发黑,而是「红得发紫」呢?
  ․「卖关子」常用来形容有话故意不错,这「关子」是指什么?说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不是「乱五六糟」,而是「乱七八糟」?
  ․形容别人说大话称作「吹牛」,但为什么不是「吹马」、「吹猪」?

  这些你并不全然了解的中文字句背后,藏着许多有趣的掌故,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还能轻松打造你的国文基本功!
  *每则另附「延伸知识」,让你可以触类旁通,增加双倍知识!

  原书名:人人都要学的三分钟国文课2:日常生活篇

本书特色

  1.快速掌握我们词语当中最让人困惑的「为什么」,轻松了解中文词汇中的来龙去脉。
  2.重返语言的历史现场,让你能连结古今,深入体会中文的丰富奥妙
  3.学校老师、学生最需要的课外读物、也是让一般读者与人交谈时能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


 
《词海拾遗:传统文化中的“吃”与“不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饮食”和“不食”相关的概念、习俗及其背后文化意涵的专题研究著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食谱或养生指南,本书聚焦于语言的演变、礼仪的形成以及民间信仰对人们“能吃”与“不该吃”的界定,展现出一种跨越历史的文化图景。 第一部分:餐桌上的符号——语言与礼仪的交织 中国文化素以“礼”为基石,餐桌,作为重要的社交和礼仪场所,其一举一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信息。本部分将从细微之处着手,剖析那些看似寻常的餐桌礼仪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等级观念。 一、敬酒与辞谢的艺术: 中国传统宴饮中,敬酒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本书将详细梳理“劝酒”与“挡酒”的文化差异。例如,在古代官场和士大夫阶层中,主人再三劝酒的背后,是表达“盛情难却”,而客人巧妙地以“身体不适”或“家中尚有老幼待哺”为由婉拒,则体现了“知进退”的修身之道。这种辞谢并非真的“不能喝”,而是对场合、身份的尊重与平衡。我们会探究“三巡而止”的古老规矩,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饮酒适度”的不同解读。 二、食器之别与身份暗示: 古代的食器材质、数量乃至摆放位置,都是区分身份等级的明确信号。本书将比较不同朝代贵族与平民所使用的餐具差异。例如,唐宋时期,瓷器的釉色、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吃“九碗菜”的规制、席位的高低次序,都构成了无声的“饮食阶层学”。书中将引用大量历史文献记载,说明“箸”的礼仪——何时可以用,何时须放下,甚至“折筷”在某些情境下所代表的决裂含义。 三、餐后文化的延伸: 宴席结束并非一切了结。如何得体地离席?“留客”的习俗在不同地域有何差异?本书还将探讨餐桌上的“余食”处理。在讲究“不浪费”的传统观念下,对食物残渣的处理方式,也反映了主人的气度与家庭的教养。 第二部分:物性与禁忌——饮食中的信仰与哲学 食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果腹的作用,它们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媒介。本部分着重考察传统文化中对特定食物的“能吃”与“不能吃”的设定,及其背后的宗教、巫术和哲学根源。 一、时令与节庆的“禁食”: 中国传统节日与特定食物的搭配,往往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例如,某些时节被认为阳气过盛或阴气过重,此时食用某些“热性”或“寒性”的食材便被视为不妥。本书将分析春节期间对某些特定“谐音”食物的规避,如避开某些寓意不佳的词语。又如,在古代,某些祭祀用食是“神食”,凡人不可染指,一旦误食,便可能招致灾祸的民间传说。 二、药食同源与避讳: 中医理论深刻影响了古代的饮食观。本书将梳理“药食同源”的理论在日常饮食中的体现。但更有趣的是“避讳”文化在食物中的投射。当某位地位尊崇的人物名字与某种食材同音时,该食材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场合就可能被列入“不可食用”的清单,这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绝对约束力。 三、动物的伦理边界: 不同动物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价值。某些动物被视为神兽、图腾的化身(如龙、凤的象征物),或被视为祖先的寄托,因此被严格禁止食用。书中将对比不同地域对“食狗肉”等敏感话题的历史态度变化,探讨这种“不吃”是基于宗教约束、伦理考量还是资源稀缺性。 第三部分:词语的“消化不良”——比喻义的产生与流变 本书的文化考察最终将落脚于语言层面。很多描述“吃”或“不吃”的词汇,脱离了其本义,演化出了复杂的比喻和引申义,这些引申义往往比本义更具文化穿透力。 一、口腹之欲与道德评判: 我们将分析“贪吃”、“饕餮”、“口福”等词语在古代文人笔下的褒贬差异。一个“吃”字,可以指代对权力的无度攫取,也可以赞美一个人生活富足、安康。这种语义的张力,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物质欲望的复杂心态。 二、身体的隐喻:被“吞噬”与被“拒绝”: 书中将重点剖析那些与“食”相关的比喻性短语如何用来指代社会现象。例如,“吞并”、“蚕食”等词汇,如何被用于描述领土扩张或权力斗争。相对地,“拒绝接受”、“排斥”的含义,也常常借用“不食某物”、“入口难咽”来表达。这种“吃”与“不吃”的语言转换,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线索。 三、文化遗存的生命力: 最后,本书将探讨这些古老的饮食文化和相关词语,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新的形式存在。它们或许不再严格执行,但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对秩序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谨慎处理——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通过对这些细致入微的考察,读者将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吃”与“不吃”,绝非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伦理史与思想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1头颅为何又被称作「首级」?它和军队的奖励制度有关吗?
延伸知识: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军队等级制度
002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浏海」呢?
延伸知识: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是谁,刘海戏金蟾有什么寓意?
003「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延伸知识:古人留什么样的发型?
004为什么称丢官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延伸知识:恭维或赞美一个人时,我们会说给他「戴高帽子」,帽子的高度和恭维有什么关系?
005如来佛胸前的花纹「卍」是什么意思?
延伸知识:佛不同的手指形状代表什么?
006「领袖」这个说法出自何处?
延伸知识:「偏袒」这个说法也和衣服有关吗?
007古人所说的连襟是指什么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延伸知识:为什么古人常把妻子称为糟糠之妻?其缘由为何?
008为什么把事到临头才想起用功称为「临时抱佛脚」?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延伸知识:「临渴掘井」也是临时想办法的意思,它也有什么故事吗?
009人们称自己为「我」,「我」是什么意思呢?
延伸知识:古人是怎样称唿自己的?
010古代皇帝为什么称自己为寡人、朕?
延伸知识:常用的皇帝谥号
011为什么称兄长为「哥哥」?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延伸知识:「姐姐」在古代仅仅指比自己年龄大的女子吗?
012为什么将乱写乱画称为「涂鸦」?
延伸知识:为什么把绘画又叫「丹青」,这和颜色有关吗?
013现在常用「代罪羔羊」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这种说法是中国本来就有的吗?
延伸知识:羊在古代文化里表示吉祥美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014「风马牛不相及」常指两件事情没什么关联,可是这又和风、马、牛有什么关系呢?
延伸知识:俗话说「杀鸡儆猴」,这鸡和猴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015为什么用「吹牛」来形容说大话,而不是「吹马」、「吹猪」或者别的动物呢?
延伸知识:为什么将高价转手卖票的人称为「黄牛」?股市行情好为何叫「牛市」?
016古代建筑的屋顶上常会排列数目不等的动物,这是为什么?
延伸知识:太和殿顶的装饰兽
017我们用「猴年马月」来泛指遥遥无期,或没有指望的事情。为什么偏偏是「猴年马月」呢?
延伸知识:民间在生肖和男女婚配上的讲究
018「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什么猫升不了天?
延伸知识:古人心目中的猫
019在谈论微不足道的技能时,人们常说那是「雕虫小技」,这雕的是什么「虫」呢?
延伸知识:汉字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哪些字体?
020清代的郑板桥曾经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难道「走狗」曾经是褒词吗?
延伸知识:青藤道人徐渭
021为什么将演配角称为「跑龙套」呢?
延伸知识:京剧中角色的脸谱有什么涵意吗?
022为什么说「二月二龙抬头」?
延伸知识:正月不剃头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023为什么农历会有闰月?闰月有什么规律吗?
延伸知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024为什么现在将城市里的道路称为「马路」?
延伸知识:古代的驿路是什么路?
025「红得发紫」常用来形容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可是为什么不说「红得发黄」或「红得发黑」?
延伸知识:清代帝王朝服上的刺绣主要有什么饰物?
026西方人用白色代表纯洁,所以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可是古人为什么选择白色作为孝服的颜色呢?
延伸知识: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
027红色是中国人偏爱的吉祥颜色,但为什么用红笔写信却被视为是绝交或不吉利的意思呢?「丹书不祥」的说法从何而来?
延伸知识:古代传说的「洛书」究竟是什么?它和「河图」有什么关系?
028为什么新娘出嫁的时候都要在头上盖一块红盖头?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延伸知识:男女成亲为什么叫结婚?
029红茶、绿茶这样的名字好理解,可是乌龙茶因何得名呢?
延伸知识: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
030当一个人被别人轻视或厌恶时,我们会说他遭到别人的「白眼」。那么「白眼」是不是一开始就和轻视有关呢?
延伸知识:青眼
031夫妻为什么也叫「两口子」?
延伸知识:为什么夫妻重新团聚或和好称为「破镜重圆」?
032「男女授受不亲」是古代社会礼仪的一部分,「授受不亲」到底都包括哪些要求呢?
延伸知识:男女授受不亲究竟严格到什么程度?
033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是什么意思?
延伸知识:「菜户」又是什么?
034为什么初次结婚的夫妻被称为「结发夫妻」?
延伸知识:男子再婚为何称「续弦」?为什么常用琴瑟比喻夫妇?
035为什么将城楼上的墙垛称为女墙?
延伸知识:古典诗句中的浪漫符号──墙
036戏剧中常有抛绣球选夫婿的情节,这种选夫方法在古代社会真的存在吗?
延伸知识:抛绣球择婿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有根据吗?
037「弹指一挥间」究竟是多长时间?
延伸知识:「一刹那」又是多少时间呢?
038古人常把服务生称作店小二,这个称唿是怎么来的?
延伸知识:人们常称唿生意人为「老板」,「老板」一词是什么来历呢?
039「人有三急」指的是哪三急?
延伸知识:人们常说的「人有四喜」是指什么?
040人们常用「二百五」来称唿傻气莽撞的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延伸知识:推牌九
041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是什么地方呢?
延伸知识:出入佛殿应该注意哪些礼节?
042据说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的妃子,这是指哪三宫、哪六院呢?
延伸知识:清代宫廷的后妃等级
043「四体不勤」用来形容懒惰的人,「五体投地」用来形容对人的敬佩,这里的「四体」和「五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延伸知识:古人还有六体、七体、八体、九体、十体的说法,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044现在有些人认为「四」是不吉利的数字,古人也有什么数字禁忌吗?
延伸知识:形形色色的数字禁忌
045「五花八门」是指哪「五花」,哪「八门」?
延伸知识:为什么将小道消息称为「八卦」?
046单身汉为何又叫王老五?王老五是否真有其人?
延伸知识:古代的男子不仅可以娶妻,还可以纳妾,这是怎么回事?
047为什么是「乱七八糟」而不是「乱五六糟」?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延伸知识:贾南风与八王之乱
048为什么将怀孕称为「身怀六甲」?
延伸知识:「奇门遁甲」是什么?
049参军为什么也叫「入伍」?
延伸知识:古代的军队有哪些等级制度,是依据什么来晋官加爵的?
050「七月流火」是七月时天气很热的意思吗?
延伸知识:七夕是怎样来的?
051一个人才学出众,常被称为「才高八斗」,为什么不说「才高十斗」、「才高百斗」,那样不是才学更高?
延伸知识:学富五车
052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差不多的人或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延伸知识:为什么古人把一斤定为十六两?古代的斤两到底有多重?
053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什么称为腊八,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呢?
延伸知识:腊月祭灶的习俗
054武林高手常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是什么?
延伸知识:少林功夫
055为什么将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跟上古时的商代有关系吗?
延伸知识:人们常说的「商贾」是怎么回事?难道做生意和姓氏有关吗?
056中国在英文中称为China,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这两个词是同时产生的吗?瓷器到底有多受欢迎呢?
延伸知识: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057「卖关子」常用来形容有话故意不说,这「关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卖?
延伸知识:抖包袱
058「下海」为什么成了女子卖身的代名词?它和大海有关系吗?
延伸知识:上海是怎么得名的?
059「储蓄」一词最早见于何时?储蓄业务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
延伸知识:古人使用钞票吗?钞票一词是怎么来的?
060古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十分活跃,那古人有没有遇到需要兑换「外汇」以便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呢?
延伸知识:清代的山西票号经办汇兑吗?最早的票号是哪一个?
061行医为何也称为「悬壶济世」?他们悬的是什么壶呢?
延伸知识:为什么也称医生为「杏林圣手」?
062「感冒」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医学名称,可是此词最早却出自官场,这是怎么回事?
延伸知识:古代官员有事怎么请假,如果逾假怎么办?
063韩国有医女「大长今」,中国古代有女医生吗?
延伸知识:古代朝鲜的医女制度是怎样的?
064什么人才能「活见鬼」呢?
延伸知识:鬼有生老病死吗?
065「娼」和「妓」有什么区别吗?古代娼妓供奉的保护神是谁?
延伸知识:娼妓在古代是合法的吗,有没有被禁止过?
066在戏剧节目中经常看到清军士兵的背上贴着「兵」和「勇」这两个字,「兵」和「勇」有什么区别吗?
延伸知识:清代官员如何从朝服上区隔身分?
067戏曲中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它们是怎样命名的?
延伸知识:生、旦、净、末、丑各指什么?
068皇帝每天吃什么食物呢?
延伸知识:古代的厨师
069中国大陆很多机构中都有「书记」、「书记员」之类的职务,「书记」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延伸知识:古代的「书记」主要负责什么事情?
070一件事情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现,人们常常说「破天荒」,这种说法从哪里来的?
延伸知识:古代神话中「天荒」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071报到为何又称「点卯」?
延伸知识:古代的早朝是几点开始的,有什么严格要求吗?
072「分道」为何要「扬镳」?
延伸知识:古代的马身上除了「镳」,骑乘时还需要什么马具?
073「皇历」与「黄历」有何不同?
延伸知识:共商「国是」还是共商「国事」?
074如今,我们常把「黎民百姓」连在一起说,在古代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延伸知识: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唿呢?
075胆大妄为常被说成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可是为什么在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呢?
延伸知识:将皇帝称为「万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076现在常将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称为「走后门」,那最早「走后门」的人是谁呢?
延伸知识:古人住宅隔局如何,后门是供哪些人出入的?
077「春宫图」指色情画,春宫就是色情的意思吗?
延伸知识:为什么古人认为春宫画有「压邪避灾」的作用?
078明清小说里常有「捅破窗户纸」的描写,古人一直都是用纸煳窗户的吗?
延伸知识:古人用什么纸煳窗户?
079古代有钟馗捉鬼的传说,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延伸知识:牛头马面是怎么来的?
080俗话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是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呢?
延伸知识:历史上的吕洞宾究竟是什么人?
081为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不是别人?
延伸知识:宰相一词是怎么来的?
082郑和为什么被称为「三保太监」?
延伸知识: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083为什么古人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延伸知识:历史上貂蝉是否真有其人?
084曹操、孙权、刘备、关羽……为何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字名?
延伸知识:古人的「名」与「字」有何关联?
085「河东狮吼」说的是谁的故事?为什么这样称唿兇悍的老婆?
延伸知识: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有没有怕老婆的人?
086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三国时孙、刘两家的故事,孙权真的把妹妹嫁给刘备了吗?
延伸知识:铜雀台真的是曹操为大乔、小乔而建的吗?
087「吃豆腐」为什么是占女孩便宜的意思?
延伸知识:豆腐是如何发明的?
088有冬瓜、西瓜和南瓜,那有没有北瓜呢?
延伸知识:黄瓜明明是绿的,但为什么要叫黄瓜呢?
089「秋波」当然不是指秋天的菠菜,那秋波又是什么呢?
延伸知识:为何称年轻女子的细腰为「小蛮腰」?
090「闭门羹」的意思是拒客,但「闭门」是怎样与「羹」有关连的呢?
延伸知识:「打牙祭」和祭祀有关吗?它是怎么得名的?
091古代有没有女子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
延伸知识:蹴鞠
092古人怎样洗澡?
延伸知识:扬州搓澡
093古人没有牙刷,那他们怎样保持口腔卫生呢?
延伸知识:古代也有「牙膏」吗,它的原料是什么?
094古人有身分证吗?人们怎样证明自己的身分呢?
延伸知识:古代还有其他证明身分的文件吗?
095古人如何进行土地和房屋的买卖?获得「产权」证明有哪些方式?
延伸知识:古代如何称唿土地和房屋买卖的中间人,中间人有哪些职责?
096古代官员有退休制度吗?
延伸知识:古代官员退休之后的待遇如何?有养老金吗?
097古人告状为什么要击鼓鸣冤?
延伸知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098为什么古代执行死刑要在「午时三刻」?
延伸知识:皇帝诛杀大臣时,常常将他们「推出午门斩首」,这「午门」在什么地方?
099古代的大臣在面见皇帝的时候,手里常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这块板子是什么?
延伸知识:古人为什么喜欢如意?它是怎么来的?
100《红楼梦》里有个情节,说林黛玉读书读到「敏」字的时候都要跳过去,为的是避讳母亲的名字。古人有哪些需要避的名讳呢?
延伸知识:古人是如何回避名讳的呢?有不避讳的吗?
101「公侯伯子男」分别是什么爵位?这种说法是外来语吗?
延伸知识:西方的爵位制度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1为什么称兄长为「哥哥」?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要论「哥哥」的来历真是说来话长。「哥」字其实是「歌」的本字,在晋代以前的文献中常常出现,如晋傅玄《节赋》中就有「黄钟唱哥,九韶兴舞」的句子。清人段玉裁也说:「《汉书》多用哥为歌。」可见,「哥」与「年纪长于自己的男性同辈」这个意思并无关联,真正表达这个意思的字是「兄」。
 
那么,现在常说的「哥哥」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古代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据学者研究,哥哥的来历恐怕与胡语有关,古代的鲜卑族把兄长唤作「阿干」,这个称唿至今在大陆西北地方还可以寻觅到痕迹。随着鲜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鲜卑语中的「阿干」一词被汉语谐音借用,逐渐演变为「阿哥」,最后再定型为「哥哥」。
 
自唐代开始,「哥哥」一词愈来愈常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也许和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也有关系。但那时的哥哥常常作为父对子的自称,如《淳化阁帖》中有唐太宗写给唐高宗的手蹟,就自称「哥哥敕」。到元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中,仍旧将父亲称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渐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长或亲戚中年长的男性同辈,如《红楼梦》里的「宝哥哥」。另外,哥哥也是女孩称唿情郎时常用的称谓,在民谣里屡见不鲜。也有些地方把「哥哥」视作对丈夫的暱称。
 
∣延伸知识∣「姐姐」在古代仅仅指比自己年龄大的女子吗?
 
和「哥哥」具有某些特殊用法一样,「姐姐」一词在古代也有不少的用法,并不仅仅是指「女兄」。「姐」属于形声字,本义是母亲的别称。所以很多字典里都解释说「姐」的本义是指母亲,古代的蜀人就把母亲叫作姐。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甚至认为「姐」字乃「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
 
至于把同父母或只同父或同母,且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唤作「姐」已是宋代的习惯了。
 
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认为:「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随着词语意义的演变,「姐」的使用范围不断变化,衍生为对一般同辈女性的敬称,也可以称唿妻子。如宋代小说《碾玉观音》中崔宁所说的:「告姐姐,饶我性命!」就是用「姐」称唿年轻女子。《牡丹亭》中的丫鬟春香也把小姐杜丽娘称为「姐姐」。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浩瀚的书海中,《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以其独特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起初,我被这个充满生活气息又略带几分戏谑的名字所吸引,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它。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满足好奇的简单答案,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并非直接告诉我“闭门羹”是不是可以吃,而是巧妙地将我带入古人的世界,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精妙的解读,让我理解了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惊叹于作者对古代文献的熟稔,以及他将枯燥的词语学知识,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文化解读的能力。书中对于“闭门羹”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应用,都有着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士子在寒窗苦读后,满怀希望地去拜访某位名士,却被冷淡对待,只能饮下“闭门羹”的失落;我也仿佛看到了商人为了寻求合作,却被对方百般推诿,最终只能无奈离去的场景。这些画面,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变得鲜活而真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社会人情冷暖的复杂。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每一个词语,都可能蕴藏着一段故事,一种智慧,一种生活态度。作者正是通过对“闭门羹”这一词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在人际交往、社会等级、权力运作等方面的微妙之处。读完这本书,我对“闭门羹”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字面意思,它变成了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情世故的象征。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体验,它教会我如何透过文字,去发现更深层次的含义,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

《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词语的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洗礼。作者以“闭门羹”为引子,如同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闪耀着的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光芒。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正襟危坐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极其亲切、幽默甚至略带调侃的笔触,将我引入了词语的世界。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闭门羹”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带领我一步步去探寻它的意义。我被书中引用的一个个生动的古代故事所吸引,那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古人在求助、拜访、甚至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而“闭门羹”正是这些情境下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作者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某个茶馆,听着说书先生讲古,时而为人物的命运唏嘘,时而又为古人的智慧莞尔。我惊叹于作者对这些古籍的解读,他能从寥寥数语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将之以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中国古代,拒绝并非总是直白和生硬的,而是充满了委婉和含蓄,而“闭门羹”正是这种含蓄拒绝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拒绝,更包含了对来者身份、来意、以及当时社会氛围的考量。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闭门羹”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交往方式、人情世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个古老的词语,都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解读,去感受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鬼?能吃吗?”这种极具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提问方式,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书页,我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一个词语的解释,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大门。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闭门羹”是不是一种食物,而是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让我沉浸在古代的语境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一位心怀壮志的年轻人,满怀希望地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期待能得到指点,却被一句“今日不见客”而挡在门外,那种失落和无奈,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感同身受。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颗珍珠,被作者串联起来,展现了古代社会人情往来的复杂与微妙。“闭门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智慧,一种在人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际艺术。我惊叹于作者的才华,他能够从看似枯燥的词语中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将之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有所思考,有所领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拒绝并非总是直接和生硬的,在中国古代,它充满了委婉和学问,而“闭门羹”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

评分

初次翻开《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关于“闭门羹”的疑问,这究竟是一种食物,还是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化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亲切且富有探究精神的口吻,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古人的生活,去解开这些看似寻常却又蕴藏深意的词汇。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闭门羹”的食用指南,反而是通过对这个词语背后承载的历史、社会、人情世故的层层剥离,让我豁然开朗。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某个市井街头,亲眼目睹了人们在求助、拜访、甚至求职时,如何巧妙地运用“闭门羹”来表达拒绝,又如何去理解这种拒绝的含义。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无论是描绘官员因为门生求见而被拒之门外的无奈,还是普通百姓因被冷遇而黯然神伤的场景,都栩栩如生,让我对古人的交际智慧和生存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词语,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让我们看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演变的,词语的含义又是如何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丰富或淡化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都可能是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而《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正是那位为我们开启这扇门的钥匙。它让我不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情感,去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生活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直接”,它通过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联想,去发现,从而获得远超直接告知的知识与感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

评分

拿到《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那充满生活气息又略带俏皮的书名所吸引。我当时就在想,这么一个日常的词语,能有什么大学问?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就像一个精美的匣子,打开它,里面展露出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人情世故的方方面面。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闭门羹”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了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我看到了,在古代,一个人如何去表达拒绝,又如何去化解尴尬;我看到了,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如何通过一些微妙的词语来试探、来规避、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书中引用的许多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鲜活而有趣,我不再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是遥不可及的,反而觉得它们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闭门羹”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解读,有时候是一种无奈的拒绝,有时候是一种巧妙的回避,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交往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词语,更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世哲学。我开始意识到,古人对语言的运用,是何其精妙,又是何其富有智慧。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文化的探险。

评分

《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悬念,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带着疑问,也带着一丝期待,翻开了这本书。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古代食物的考据,没想到,它却带领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作者以“闭门羹”这个词语为引子,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古代故事,层层剥开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官场,看到那些官员如何巧妙地拒绝求见者;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市井,看到普通百姓在人情往来中的智慧与无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将那些古老的文献转化为鲜活的文字,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氛围,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闭门羹”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它既可以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也可以是一种无奈的叹息,更可以是一种对人生际遇的感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是何其精妙,又是何其富有内涵。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这本书,让我对“闭门羹”这个词语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这个书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引了我。我带着好奇,也带着几分疑虑,翻开了它。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但很快,我就发现,我被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作者以“闭门羹”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为切入点,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领我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古代的市井街头,走进文人墨客的雅集,走进那些权贵府邸。我看到了,在古代,一次求见、一次拜访,可能充满了各种试探和考量,而“闭门羹”正是这种考量下的一种结果。书中的故事,或幽默,或辛辣,或引人深思,都让我对古代的社会交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惊叹于作者对古代文献的熟稔,他能从零散的史料中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故事,并将其以一种流畅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让我们看到,拒绝并非总是生硬的,而是可以如此的委婉,如此的充满学问。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每一个词语,都可能蕴藏着一段历史,一种智慧。它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去感受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体验,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评分

初次接触《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我承认,我被这个书名深深地吸引了。它极具生活气息,又带着一丝哲学意味,仿佛在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读罢此书,我才明白,作者所探讨的,远非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一种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交际智慧与人情冷暖。书中并没有急于给出“闭门羹”是否能吃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探索的旅程中。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去感受士子拜访名流时的忐忑,去体会商贾寻求合作时的不易,去理解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人们心中的失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引用的每一个典故、每一个故事,都仿佛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我看到了古代的礼仪,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更看到了在看似温文尔雅的拒绝背后,所蕴藏的复杂心思。我尤其欣赏作者的解读方式,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词语的解释,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我开始意识到,“闭门羹”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拒绝,它往往带有更深层的社会含义,可能是对来者身份的考量,可能是对当时局势的判断,也可能是对人情往来的无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拒绝,是如此的含蓄而有分寸,是如此的充满智慧而又带着几分人性的挣扎。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知识,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之道,以及那些流传千年的处世哲学。

评分

《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充满了奇思妙想,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抛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好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来解读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常提及,但又隐隐感觉其背后大有文章的词汇。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词语考证,没想到,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人情往来的奇妙世界。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闭门羹”的字面意思,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古代故事和历史场景的描绘,让我渐渐领悟了这个词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我仿佛看到,古代的求职者,怀揣着满腔抱负,敲开某位达官显贵的门庭,却被一句“今日公事繁忙”而拒之门外,那种失落与无奈,跃然纸上。我更看到了,古代的文人墨客,为了求得一席之地,或是为了得到某位大师的指点,而一次次地奔走,却屡屡碰壁,最终只能饮下那滋味复杂的“闭门羹”。作者的解读,充满了智慧与幽默,他将那些看似冷冰冰的古籍记载,转化成了鲜活的文化符号,让我得以窥探古人之间微妙的交往艺术。我不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是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情感之中,感受着人情冷暖,体会着世态炎凉。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个词语的解释,它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社会规则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语言,尤其是古语,是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钥匙,而《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正是为我们开启这把钥匙的绝佳向导。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闭门羹是什么,可以吃吗?:从古人词语学文化常识1》时,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吸引力,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我带着好奇和一丝玩味,翻开了它。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个侦探小说一样,一步步解开“闭门羹”的神秘面纱。果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中国古代的文化长廊。书中并没有探讨“闭门羹”是否能食用,而是将这个词语放置于其最真实的语境中——人情世故。我仿佛看到了,在古代,当一个人带着期望去拜访,却被冷漠拒绝时,那种失落和尴尬。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将这些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身临其境。我惊讶于作者对古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深刻洞察,他能够从一个看似寻常的词语中,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中国古代,拒绝并非总是直白而生硬的,而是充满了委婉和智慧。“闭门羹”不仅仅是一种拒绝,它更是一种社会信号,一种人情考量。读完这本书,我对“闭门羹”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字面意思,它成了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人情世故的深刻体悟。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尤其是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件充满乐趣且富有启迪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