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經典再現)共兩冊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經典再現)共兩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日本文學
  • 風車詩社
  • 詩歌
  • 文化研究
  • 社會思潮
  • 文學批評
  • 經典再現
  • 20世紀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通往「風車詩社」-颱灣超現實主義詩風的起點 ★ 好評如潮,經典再現! 「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颱灣超現實主義詩風的起點 1933年日本統治下的颱南,以楊熾昌為中心,糾閤李張瑞、林修二、張良典、戶田房子、岸麗子、島元鐵平共同組成的風車詩社,在颱灣文學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存在。美學方麵,他們首次在颱灣引進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詩風,由於與同時代洋溢著抵抗精神的寫實主義文學主流大相逕庭,學者屢屢稱之為「失誤現象的見證」、「奇異花朵」、「異常為」、「孤岩的存在」,宛若颱灣新文學的奇行種。 颱灣經曆瞭1940年代戰爭時期的高壓、1945年終戰之後國民政府的屠殺與白色恐怖政治,再加上語言的斷絕、同人死亡及絕筆,這一股超現實主義的風終究沒能吹到戰後,直接影響下一個時代的現代主義運動,而是一度失落,埋藏在曆史的岩層裏,宛若一塊美麗的琥珀。至1970年代末,他們再度被發現時,依舊閃耀著永遠年輕1930年代的新精神。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颱灣、通往前衛藝術。 2015年,黃亞曆導演完成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將風車詩社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完成後,他找來年輕世代的颱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共同策畫《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試圖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颱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颱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基本上,它是一本風車詩社的詩選,書裏的所有邀稿,都是詩的延伸與迴響。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分為兩冊。第一冊《暝想的火災》聚焦在風車詩社文學,包括作品、導讀兩個部分。「在現實的傾斜上摩擦極光:風車詩社作品選」重新選刊風車同人作品,收錄瞭部分首次中譯齣版的新史料。「閱讀的復數路徑」收錄「文學史透鏡:颱灣.中國.日本」及「望遠與顯微」兩輯共十篇學者作傢邀稿,皆為新稿,可說是2016年的對於風車詩作的最新迴響。   第二冊《發自世界的電波》則重返風車詩社的時代。「連續拍擊高強度信號」與「時代形/聲」兩輯,透過歐洲‧日本前衛宣言與詩作的選刊,以及前衛美學在文學、電影、美術、攝影、聲音、音樂的交響共鳴,呈現一個殖民地颱灣的現代主義者在全球性前衛美學思潮傳播的網絡中的視域所及。而六篇關於黃亞曆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迴響,在這部拒絕說明與旁白敘事的電影的影像聲響之中,細細地尋找未說的話語、詩意的端倪。   這一套書從1933年集結的風車詩社的作品齣發,終於對黃亞曆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迴聲,不能不被視為一個不斷傳播、轉譯、影響、再創造的過程。而年輕藝術傢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在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朗讀開啓達達運動的〈安替比林氏的宣言〉(Monsieur Antipyrine's Manifesto)也已超過100年,此書的齣版,亦是對於前衛的迴聲。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指定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時間的河流與島嶼:現代文學中的隱秘敘事與空間重構》 (精裝兩捲本,約1500頁) 本書導言:在破碎的時間中尋覓意義的疆域 在二十世紀的文學圖景中,一個日益清晰的趨勢是,傳統的時間綫性敘事開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碎片化、多維度的空間體驗。本書《時間的河流與島嶼》正是聚焦於這一轉摺點,深入剖析瞭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中,作傢如何運用空間意象、地理隱喻以及身體的移動性,重塑我們對現實、記憶與身份的理解。我們不探討已有的固定文學社團的官方史料,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邊緣遊走、在夾縫中生存的“隱秘敘事者”,探究他們如何構建齣超越物理疆界的文學世界。 第一捲:都市的迷宮與異鄉的建構 第一捲“都市的迷宮與異鄉的建構”主要考察瞭現代化進程中,大都市作為一種復雜、壓抑且充滿誘惑的空間原型,如何在文學中被反復解構與重建。我們以不同地域的代錶性作傢作品為樣本,細緻梳理瞭“迷宮”這一核心意象的演變。 第一章:垂直的傾覆——現代都市的景觀政治 本章從城市規劃與大眾傳媒的交織入手,探討瞭高密度建築群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結構。卡夫卡式的焦慮,以及後來的賽博朋剋文學對“垂直化”都市的預言,都在於揭示:當空間被抽象為數據和鋼筋水泥時,主體性如何被擠壓至生存的極限。我們重點分析瞭特定時期內,作傢如何利用街道、樓宇、地下通道等元素,構建齣一種身體被異化、感知被麻痹的“非場所”體驗。 第二章:漂泊的倫理——身體作為流動的坐標係 在固定的地理坐標係失效之後,身體的移動性成為瞭確定存在感的主要方式。本章側重於分析“漂泊者”或“流浪者”形象的文學譜係。從早期移民文學中對“新世界”的憧憬與幻滅,到戰後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文化衝突中的無根狀態,我們追蹤瞭作傢如何將“行走”本身視為一種抵抗和發現的行為。我們特彆關注那些通過長途旅行來完成自我敘事的文本,考察旅行中的每一次停駐和離彆,如何如同一次次語義的重置,最終在“異鄉”中確立起一種新的、暫時性的身份認同。 第三章:記憶的殘骸——舊日場景的幽靈迴響 現代都市的更新速度,必然導緻對舊有生活場景的快速抹除。本捲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文學中對“失落的景觀”的挽歌。這不是對過去田園牧歌式的懷舊,而是一種對空間被替換後的哲學反思。作傢們如何利用具體的建築細節、氣味、聲音,構建齣記憶的“錨點”,讓幽靈般的舊日生活在現代的錶皮下持續震顫?我們考察瞭城市改造背景下,對老街區、廢棄工廠、以及被遺忘的公共空間的文學化處理,這些處理往往是對主流曆史敘事的有力反撥。 第二捲:非歐幾何的文學地圖:內陸、島嶼與邊界的消融 第二捲將視野從集中的都市轉嚮分散的、邊緣化的地理空間,探討作傢如何運用非綫性、非歐幾裏得的幾何概念,重繪文學地圖。這裏的主題轉嚮瞭對“邊界”和“內部世界”的探索。 第四章:內陸的幽深:被遺忘的地理與邊緣意識 許多偉大作品的真正張力,並非存在於國際大都市的交鋒中,而是根植於內陸的、被主流話語忽視的地域性經驗。本章聚焦於那些描繪偏遠鄉村、荒漠地帶或工業衰退區的文本。在這裏,時間感趨於停滯或循環,人與土地的關係更為原始和殘酷。我們分析瞭作傢如何通過對地方方言、風土習俗的精微捕捉,構建齣一種強大的“地方性”力量,使這些空間成為反思現代性的關鍵場域。這些內陸敘事往往承載著對工業化和全球化衝擊下,人類生存本真狀態的深刻追問。 第五章:島嶼的悖論——孤立中的無限與封閉中的開放 島嶼,作為一種天然的“邊界”符號,在文學中呈現齣極大的悖論性。它既是物理上的隔絕,又是精神上自我審視的理想場所。本章分析瞭文學作品中對島嶼的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將其描繪為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實驗場,二是將其視為記憶的容器和身份的起源地。我們考察瞭那些在島嶼上展開的,關於語言、權力結構以及人與自然衝突的寓言性敘事,展示瞭“被孤立”狀態如何反而催生齣更具穿透力的哲學洞察。 第六章:邊界的滲透與文化的交錯——過渡地帶的文學生成 真正的文學創造力,往往發生在文化和地理的“過渡地帶”,即那些沒有明確邊界劃分的灰色地帶。本捲的最後一部分,考察瞭邊境城市、港口、以及跨文化交流頻繁的區域如何成為文學的熔爐。在這裏,語言和身份不再是單一的,而是處於一種持續的“生成”狀態。我們審視瞭作傢如何捕捉這種流變性,用混閤的修辭和雜糅的敘事結構,描摹齣後殖民時代或全球化背景下,身份認同如何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協商與重塑。 結語:重讀空間——一種動態的文學地理學 《時間的河流與島嶼》旨在提供一種新的閱讀框架,鼓勵讀者超越單純的情節和人物分析,進入到文本的“地理維度”。通過對現代與後現代文學中空間意象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窺見作傢們在麵對時代巨變時,如何用文學的方式,為人類的經驗在不斷流動的現實中,鑿刻齣具有永恒價值的“島嶼”與“路徑”。 ---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陳允元/主編


  詩人。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政大中文、真理颱文、永和社區大學兼任講師,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員。研究主題為「殖民地前衛:戰前颱灣現代主義詩學的生成」。曾獲林榮三文學奬散文首奬等。著有詩集《孔雀獸》。

黃亞曆/主編

  颱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係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颱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曆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颱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前衛的迴聲

陳允元


  2013年10月,颱北詩歌節舉辦的一場名為「防風林裏與外:重讀林亨泰」的座談會後,一位清瘦、蓄點鬍子的陌生男子前來自我介紹,他是黃亞曆,正準備拍攝一部風車詩社的紀錄電影,希望可以聊聊。幾天後,我們在後門咖啡碰麵。他顯然已做瞭一段時間的文獻調查與訪談。作品、研究的閱讀不用說,他已拜訪多位颱灣甚至日本學者,也聯係上傢屬。我們談瞭一個下午。我被他的熱情打動,也暗自佩服他的勇氣與決心。電影我是不懂的,但在我的想像裏,這會是一件相當吃力的工作。首先,風車詩社涉及的現代主義美學傳播轉譯問題與殖民地語境是甚為復雜的;且電影完成後,恐怕並沒有那麼多既有的「風車鐵粉」作為潛在的觀眾群。至於如何以影像呈現風車,我始終好奇;他也視為最高機密,電影完成前絕口不提。

  1933年日本統治下的颱南,以楊熾昌(1908-1994)為中心,糾閤李張瑞(1911-1952)、林修二(1914-1944)、張良典(1915-2014)、在颱日人戶田房子(1914-)、岸麗子(生卒年不詳)、島元鐵平(生卒年不詳)共同組成的風車詩社,在颱灣文學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存在。美學方麵,他們首次在颱灣引進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詩風,由於與同時代賴和(1894-1943)、楊逵(1906-1985)、或鹽分地帶詩人群洋溢著抵抗精神的寫實主義文學主流大相逕庭,學者屢屢稱之為「失誤現象的見證」、「奇異花朵」、「異常為」、「孤岩的存在」,宛若颱灣新文學的奇行種。而在文學活動方麵,它的同人不多、存續時間僅一年餘、一共隻發行瞭4期的機關誌《風車》每期僅齣刊75部,以極低的印量在同人文友圈內傳遞發送,學界多質疑其影響力;然而他們的詩與詩論同時發錶於作為「颱灣三大報」的最主流的報紙媒體──包括楊熾昌曾代行文藝欄編務的《颱南新報》、以及西川滿(1908-1999)主持學藝欄的《颱灣日日新報》。兩種報紙的日發行量,以風車結成的1933年為例,分彆高達23590份與40725份。換言之,風車看起來最小眾,卻同時在傳播力最強的主流媒體佔有一席之地。1945年終戰之後,由於國民政府的屠殺與白色恐怖政治,加上語言的斷絕、死亡、以及絕筆,這一股超現實主義的風,終究沒能吹到戰後,直接影響下一個時代的現代主義運動;而是一度失落,埋藏在曆史的岩層裏,宛若一塊美麗的琥珀。1970年代末,當他們再度被發現,澄澈的固態液體裏,依舊閃耀著永遠年輕1930年代的新精神。一時之間,風車的存在被視若至寶,陳韆武(1922-2012)提齣的颱灣現代詩發展的「兩個球根」論,日治以降的一脈,於是有瞭足以與宣稱從中國「為颱灣帶來現代詩的火種」的紀弦(1913-2013)論述抗衡的具體案例。風車詩社的前衛性,是颱灣新文學擁有獨立於中國新文學影響外之獨自源頭的重要錶徵,它大大超前1950年代紀弦發起的「現代派」運動,有論者認為風車甚至略略超前瞭中國現代主義詩發展的進程。風車詩社在颱灣文學史的先驅位置,很快就確定瞭,但這並未完全轉化為作品的普及與流通。風車詩人最完整的呈現,當屬1990年代中期之後呂興昌老師所編、分彆由前輩詩人葉笛、陳韆武中譯的《水蔭萍作品集》(1995)與《林修二集》(2000)。然而由於它們係由政府單位齣版,當年的銷售網絡並不十分通暢,現已絕版多時,難以取得。盡管不少讀者曾聽聞風車在文學史上的先驅地位、在引述中讀過詩的片段,但風車詩社的作品在閱讀市場、在國民教育、在大眾影像傳媒中仍是缺席的。

  黃亞曆的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2015年完成),是風車詩社登上大銀幕的首次嘗試。這一部「奇片」,試映及影展階段曾讓許多觀影者著迷(或感到不快)的前衛形式,其實蘊含瞭深刻的問題意識,關於文學史、關於真實及其再現、關於敘事、特彆是關於「景框」──甚麼在景框之中、甚麼又排除於景框之外?而這些或許不被意識的景框,往往決定瞭我們看到甚麼樣的文學與曆史。他以風車詩社為主題,便是將嚮來位於主流景框(以中國五四運動為源頭的、或啓濛‧抗日‧左翼‧寫實)外的風車,重新置於景框之中。然而在他的電影中,所有登場人物的臉、頭卻是在景框之外,成為不見錶情、不見全貌、魅影般的半身風景,人物間的可識彆性也被刻意地延滯或塗抹;留在景框內以特寫呈現的,是不斷書寫的手,以及在手與手之間不斷傳遞、翻閱,曾給予他們強烈的美學刺激的書。導演將風車詩人遺留下來作品與翻閱過的書,置於景框中最醒目的位置,因為隻有作品纔能為觀者所共有,並從閱讀與詮釋中看見詩人的錶情;而對於一個文學傢而言,也隻有作品,纔是他們存在最終的價值與證據。讓更多人看見風車詩人的作品,也是亞曆拍這部電影的初衷吧。

  然而電影畢竟無法完全取代閱讀(反之亦然)。它是一個開頭,因此纔有瞭《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這一套書的存在。它的齣版,與其說是為瞭紀錄電影的上映宣傳,站在颱灣文學者的立場,不如說,這一部電影是風車詩社與颱灣文學的宣傳。我想亞曆也會同意這樣的說法。

  因此,在電影殺青定剪後,我們有瞭這樣的一個計劃:我們想齣版一本詩選,架一座橋,通往風車詩社、通往日治時期颱灣、通往前衛藝術。它並不是風車詩社或颱灣文學的入門手冊,不是艱澀的學術書、亦非紀錄電影的資料集。基本上,它是一本風車詩社的詩選。書裏的所有邀稿,都是詩的延伸與迴響。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分為兩冊。第一冊聚焦在風車文學,第二冊則談論風車所屬時代的前衛藝術、以及黃亞曆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

  第一冊《暝想的火災:作品/導讀》包括「在現實的傾斜上摩擦極光:風車詩社作品選」以及「閱讀的復數路徑」兩個部分。「在現實的傾斜上摩擦極光:風車詩社作品選」,作品量多、戰後有中文版單行本作品集齣版的楊熾昌、林修二擇其經典性;作品未獨立集結的李張瑞、張良典、戶田房子則盡可能呈現其全貌。受限於諸多條件,盡管無法全麵新譯中日對照,但必須一提的是,有些未曾收錄於單行本或中譯選集的作品,首次以中文的麵貌齣版麵世,如楊熾昌的小說〈貿易風〉、〈薔薇的皮膚〉、文論〈南方的房間〉、〈硃衣的聖母祭〉;李張瑞的詩作如〈戀愛詩〉、小說〈窗邊的少女〉、〈娶嫁送嫁〉、書信體的〈鞦窗〉、文論〈詩人的貧血〉;戶田房子的詩作〈風車之庭〉、〈鞦之樂譜〉、〈遠方之國〉、〈渡海〉等等。

  「閱讀的復數路徑」是學者作傢邀稿,分為「文學史的透鏡:颱灣.中國.日本」與「望遠與顯微」兩部。第一部分由陳芳明〈風車詩社的文化暗示──為風車詩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而寫〉、楊佳嫻〈塔尖的小鏇風:超現實主義初訪中國文壇〉、以及大東和重〈在古都轉動藝術的風車──日本統治下之颱南的楊熾昌與李張瑞的文學活動〉三篇文論展開,分彆從颱灣、中國、以及日本的文學史脈絡或學界觀點,剖析風車詩社的文學活動及同時代文脈,為讀者提供閱讀風車的文學曆史脈絡。第二部分則是七篇邀稿:蘇碩斌談讓日曜日式「散步」成為可能的都市物質基礎,施淑論與風車共時的左翼文學脈絡;印卡從美學傳播與形塑時代感官的(殖民)現代性脈絡切入,楊傑銘對比同為颱南人的現代主義者楊熾昌、劉吶鷗的移動路徑與文壇際遇的殊異;林巾力側寫父親林亨泰(1924-)的「跨語世代」與戰前現代主義的斷裂及彌縫,港韆尋從楊熾昌的超現實詩與立石鐵臣引揚後的超現實畫作共有的「蝶」意象聯係並對照二者;盛浩偉細讀風車詩作,見他人所未見。這一輯的十篇作品,既是望遠、也是顯微,且都為新稿,可說是2016年的現在對於風車詩作的最新迴響。

  第二冊《發自世界的電波:思潮/時代/迴響》,則重返風車詩社的時代,呈現一個殖民地颱灣的現代主義者在全球性前衛美學思潮傳播的網絡中的視域所及,這也是導演在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試圖架構的格局。在「先鋒之聲」,我們首先選譯幾篇在歐陸、日本現代主義運動具有指標意義的宣言或論述。歐陸部分,包括馬裏內蒂〈未來派宣言〉(1909)、標識達達運動起點的查拉〈安替比林氏的宣言〉(1916)、布列東〈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1924,節錄),以及它們在日本的迴響──平戶廉吉〈日本未來派宣言運動〉(1921)、日本最初的超現實主義宣言〈A Note December 1927〉(1927)、日本現代主義詩運動旗艦《詩與詩論》創刊號的〈後記〉(1928年9月)、以及北川鼕彥的〈邁嚮新散文詩之道〉(1929年3月)。從這些宣言文論,我們可以一窺曾刺激著風車詩社美學概念之形成的美學主張。在宣言及文論之後「蜿蜒的星河:歐陸‧日本前衛詩選」,我們選譯瞭一些西歐、日本的前衛詩作,作為實踐的演示,包括阿波裏奈爾、艾呂雅、布列東、考剋多、神原泰、萩原恭次郎、高橋新吉、西脇順三郎、上田敏雄、安西鼕衛、北川鼕彥、春山行夫、北園剋衛、竹中鬱、瀧口修造、山中散生、村野四郎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也齣現在《日曜日式散步者》的電影裏頭。這些宣言與實踐,如高強度信號的連續拍擊,不斷給神經與思維帶來新的刺激。

  然而給與風車詩人美學刺激的,並不限於文學領域。事實上,1920、1930年代在世界狂飆的前衛藝術運動,除瞭是跨國境的,更是跨越不同領域藝術範疇的。因此我們組織瞭一輯邀稿「時代形/聲」,分彆從文學、電影、美術、攝影、聲音、音樂等不同麵嚮,提供進入風車及其時代的路徑。包括方婉禎〈燃燒腦髓的火種〉、岩本憲兒〈戰前日本的歐洲前衛電影〉、徐明瀚〈詩與電影的透明思考〉、蔣伯欣〈離似的肖像:《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前衛疊影〉、張世倫〈新興寫真的現代性摺射〉、謝仲其〈風車詩社與戰前聲響藝術〉、楊雨樵〈播放著拉威爾指揮的波麗露的銀座某咖啡館內〉。

  而在書的最後,是觀影者對黃亞曆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的迴響。李幼鸚鵡鵪鶉〈Maître 黃亞曆,chef-d’auvre 《日曜日式散步者》〉、陳平浩〈考剋多的手,水蔭萍的腳──黃亞曆《日曜日式散步者》裏的重演與再現〉、孫鬆榮〈死而復生之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濛太奇思想〉、黃以曦〈關於《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幾個綫索〉、言叔夏〈瞎子與他的象──黃亞曆的《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及李時雍〈築造墓石〉,在這部拒絕說明與旁白敘事的電影的影像聲響之中,細細地尋找未說的話語、詩意的端倪。

  這一套書從1933年集結的風車詩社的作品齣發,終於對黃亞曆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迴聲,不能不被視為一個不斷傳播、轉譯、影響、再創造的過程。1916年7月14日,時就讀於蘇黎世大學、正滿20歲的羅馬尼亞藝術傢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在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朗讀開啓達達運動的〈安替比林氏的宣言〉(Monsieur Antipyrine's Manifesto),至今正好100年。三年後,他移居巴黎,達達的中心也隨之轉移,並刺激瞭在不久之後以更充沛的能量席捲世界的超現實主義運動。當年輕的查拉在歐洲戰雲密布的1916年宣稱:「DADA是我們的強烈性」,反戰、反藝術、虛無主義的他,恐怕也難以想像他所掀起的藝術革命,在100年後仍不斷影響著世界吧。

2016年7月17日於永和

圖書試讀

風車詩社的文化暗示
──為風車詩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而寫
 
陳芳明
 
1.
 
殖民地現代主義運動所展現的藝術,一直是相當迷人的議題。一九三三年成立的風車詩社,發行詩刊僅僅四期,卻引發瞭文學史上無盡的討論。為什麼乍起乍滅的詩社,能夠釋放齣緻命的吸引力,確實是饒富興味的問題。風車廢刊後的一九三五年,毫無疑問,是殖民地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年。那年,颱灣總督府在颱北舉辦瞭「始政四十週年颱灣博覽會」,顯然透過這樣的豪華展覽嚮整個東亞宣告,颱灣正式進入成熟的現代社會。對於曾經是瘴癘之地的颱灣而言,在短短四十年,就從傳統社會徹底改造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的殖民地,等於是把人類的曆史進程,濃縮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現代化。風車詩社的誕生,似乎也為這樣的社會改造做瞭最佳旁證。
 
縱然隻是發行瞭四期的《風車詩刊》,卻為颱灣殖民地文學史投下一道燦爛的光芒。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不能不讓人投以專注而深情的迴眸。從文學史的演進來看,一種美學的誕生往往需要漫長歲月的釀造。同時也必須容許更多創作者的參與,纔有可能展現藝術特質。這份詩刊,為殖民地文學綻放瞭奇異的花朵。它完全沒有任何曆史軌跡可以遵循,也沒有任何社會條件足堪前衛藝術的實驗。詩社的城市颱南,其實也並不屬於現代化都會。如果要解釋它的存在,也許隻能從帝國範圍內的美學發展來觀察。
 
必須是經過大都會文化的洗禮,也必須是心靈受到現代主義運動的衝擊,纔有可能在亞熱帶的土壤上開齣異端之花。當時殖民地颱灣的文學,基本上是以寫實主義為主流,作品裏往往暗藏著濃厚的社會反映,而且也充滿瞭批判與反抗。風車詩社無疑是逆著時代潮流而前進,為颱灣文學突破瞭時代限製,也為颱灣作傢帶來全新而陌生的美學。如果說風車詩社是文學史上的意外與例外,亦不為過。然而,一旦有具體作品正式誕生,便深刻在殖民史上留下鮮明的痕跡。藝術的評價,從來不是檢驗它有多少讀者,也從來不是測量它在讀書市場上的流傳多廣,而是在探索作品本身的內涵與深度。其中錶現齣來的美學極緻,纔是文學史傢的重要關切。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詩歌創作過程的描繪。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詩歌作品,而是深入到詩歌産生的土壤,去挖掘那些影響詩人們思想和創作的社會因素、個人經曆以及文化背景。通過這種方式,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每一首詩歌的內涵,以及它在那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是其敘事的層次感。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相結閤,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時代的宏大敘事,又能體會到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渺小與堅韌。這種敘事方式,讓整個故事顯得更加引人入勝,也更加發人深省。

评分

在閱讀《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經典再現)》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瞭曆史的厚重感與文學的生命力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考證和生動形象的敘述,將風車詩社的成員們一個個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他們不再是教科書裏模糊的符號,而是有著血肉、有情感、有追求的個體。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在昏暗的燈光下,圍坐在一起,慷慨激昂地討論詩歌,分享創作的喜悅與睏惑。那種純粹的藝術熱情,那種在逆境中依然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

评分

對於任何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對詩歌創作,或者對那個特殊時代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經典再現)》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它不僅僅是關於風車詩社的故事,更是關於一群在時代中追尋詩意與理想的人們的故事,他們的精神,至今仍能激蕩人心。

评分

這套書的齣版,對於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填補瞭一些曆史的空白,更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研究視角。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解讀上,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使得這本書具有瞭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它又不像學術論文那樣枯燥,而是充滿瞭文學的魅力,讓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樂趣和啓發。

评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經典再現)》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中國現代詩歌發展曆程的窗口。風車詩社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它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影響瞭一代詩人,也為後來的文學研究提供瞭豐富的素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學如何與時代共呼吸,如何承載和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

评分

終於收到瞭這套期盼已久的《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經典再現)》,當沉甸甸的包裹送到手裏的那一刻,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和期待。這兩本書不僅僅是印刷齣來的文字,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時代的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那些風雲激蕩的年代,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堅持著藝術理想的靈魂。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冊,那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復古的質感,仿佛能聞到油墨和紙張混閤的獨特氣息。從序言開始,我就被作者那流暢而深邃的筆觸深深吸引,他不僅是在講述風車詩社的曆史,更是在描繪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氛圍。

评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風車詩社曆史的同時,並沒有忽略那些細枝末節,反而正是這些細節,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豐滿和真實。比如,對於詩社成員之間的交往細節、創作的初衷、以及他們如何剋服外界的阻力等方麵的描述,都顯得格外用心。這讓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文學社團的書,更像是在通過作者的眼睛,體驗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圖景。

评分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經典再現)》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史的梳理,它更像是一次與過去時代的精神對話。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去想象那些詩人們的心境。他們為何而寫?他們追求的是什麼?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在詩歌中尋找慰藉和力量的?這些思考,都讓我對文學,對藝術,甚至對人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學術上的嚴謹性,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每次翻開,我都會被其中某個片段深深觸動,可能是某首詩歌的動人之處,可能是某個詩人不為人知的艱辛經曆,又或者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背景下,個體命運的沉浮。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而是將風車詩社的命運與整個社會的變遷緊密地聯係起來,展現瞭文學社團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抗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