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经典再现)共两册

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经典再现)共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日本文学
  • 风车诗社
  • 诗歌
  • 文化研究
  • 社会思潮
  • 文学批评
  • 经典再现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通往「风车诗社」-台湾超现实主义诗风的起点 ★ 好评如潮,经典再现! 「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台湾超现实主义诗风的起点 1933年日本统治下的台南,以杨炽昌为中心,纠合李张瑞、林修二、张良典、户田房子、岸丽子、岛元铁平共同组成的风车诗社,在台湾文学史上是一个极特殊的存在。美学方面,他们首次在台湾引进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诗风,由于与同时代洋溢着抵抗精神的写实主义文学主流大相迳庭,学者屡屡称之为「失误现象的见证」、「奇异花朵」、「异常为」、「孤岩的存在」,宛若台湾新文学的奇行种。 台湾经历了1940年代战争时期的高压、1945年终战之后国民政府的屠杀与白色恐怖政治,再加上语言的断绝、同人死亡及绝笔,这一股超现实主义的风终究没能吹到战后,直接影响下一个时代的现代主义运动,而是一度失落,埋藏在历史的岩层里,宛若一块美丽的琥珀。至1970年代末,他们再度被发现时,依旧闪耀着永远年轻1930年代的新精神。 《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试图架一座桥,通往风车诗社、通往日治时期台湾、通往前卫艺术。 2015年,黄亚历导演完成文学纪录电影《日曜日式散步者》,首度将风车诗社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电影完成后,他找来年轻世代的台湾文学研究者陈允元,共同策画《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试图架一座桥,通往风车诗社、通往日治时期台湾、通往前卫艺术。它并不是风车诗社或台湾文学的入门手册,不是艰涩的学术书、亦非纪录电影的资料集。基本上,它是一本风车诗社的诗选,书里的所有邀稿,都是诗的延伸与回响。   《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分为两册。第一册《暝想的火灾》聚焦在风车诗社文学,包括作品、导读两个部分。「在现实的倾斜上摩擦极光:风车诗社作品选」重新选刊风车同人作品,收录了部分首次中译出版的新史料。「阅读的复数路径」收录「文学史透镜:台湾.中国.日本」及「望远与显微」两辑共十篇学者作家邀稿,皆为新稿,可说是2016年的对于风车诗作的最新回响。   第二册《发自世界的电波》则重返风车诗社的时代。「连续拍击高强度信号」与「时代形/声」两辑,透过欧洲‧日本前卫宣言与诗作的选刊,以及前卫美学在文学、电影、美术、摄影、声音、音乐的交响共鸣,呈现一个殖民地台湾的现代主义者在全球性前卫美学思潮传播的网络中的视域所及。而六篇关于黄亚历纪录电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响,在这部拒绝说明与旁白叙事的电影的影像声响之中,细细地寻找未说的话语、诗意的端倪。   这一套书从1933年集结的风车诗社的作品出发,终于对黄亚历纪录电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声,不能不被视为一个不断传播、转译、影响、再创造的过程。而年轻艺术家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在苏黎世的「伏尔泰酒店」朗读开启达达运动的〈安替比林氏的宣言〉(Monsieur Antipyrine's Manifesto)也已超过100年,此书的出版,亦是对于前卫的回声。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陈允元/主编


  诗人。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曾任政大中文、真理台文、永和社区大学兼任讲师,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研究科外国人研究员。研究主题为「殖民地前卫:战前台湾现代主义诗学的生成」。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等。着有诗集《孔雀兽》。

黄亚历/主编

  台湾独立制片工作者,关注于影像、声音的联系与延伸性。近年来投身于制作台湾早期相关主题之纪录片,希望透过历史的梳理和检视,探索纪录片真实的诠释可能,并反思台湾与亚洲、世界之间的关系。首部纪录长片为《日曜日式散步者》。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前卫的回声

陈允元


  2013年10月,台北诗歌节举办的一场名为「防风林里与外:重读林亨泰」的座谈会后,一位清瘦、蓄点胡子的陌生男子前来自我介绍,他是黄亚历,正准备拍摄一部风车诗社的纪录电影,希望可以聊聊。几天后,我们在后门咖啡碰面。他显然已做了一段时间的文献调查与访谈。作品、研究的阅读不用说,他已拜访多位台湾甚至日本学者,也联系上家属。我们谈了一个下午。我被他的热情打动,也暗自佩服他的勇气与决心。电影我是不懂的,但在我的想像里,这会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首先,风车诗社涉及的现代主义美学传播转译问题与殖民地语境是甚为复杂的;且电影完成后,恐怕并没有那么多既有的「风车铁粉」作为潜在的观众群。至于如何以影像呈现风车,我始终好奇;他也视为最高机密,电影完成前绝口不提。

  1933年日本统治下的台南,以杨炽昌(1908-1994)为中心,纠合李张瑞(1911-1952)、林修二(1914-1944)、张良典(1915-2014)、在台日人户田房子(1914-)、岸丽子(生卒年不详)、岛元铁平(生卒年不详)共同组成的风车诗社,在台湾文学史上是一个极特殊的存在。美学方面,他们首次在台湾引进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诗风,由于与同时代赖和(1894-1943)、杨逵(1906-1985)、或盐分地带诗人群洋溢着抵抗精神的写实主义文学主流大相迳庭,学者屡屡称之为「失误现象的见证」、「奇异花朵」、「异常为」、「孤岩的存在」,宛若台湾新文学的奇行种。而在文学活动方面,它的同人不多、存续时间仅一年余、一共只发行了4期的机关志《风车》每期仅出刊75部,以极低的印量在同人文友圈内传递发送,学界多质疑其影响力;然而他们的诗与诗论同时发表于作为「台湾三大报」的最主流的报纸媒体──包括杨炽昌曾代行文艺栏编务的《台南新报》、以及西川满(1908-1999)主持学艺栏的《台湾日日新报》。两种报纸的日发行量,以风车结成的1933年为例,分别高达23590份与40725份。换言之,风车看起来最小众,却同时在传播力最强的主流媒体佔有一席之地。1945年终战之后,由于国民政府的屠杀与白色恐怖政治,加上语言的断绝、死亡、以及绝笔,这一股超现实主义的风,终究没能吹到战后,直接影响下一个时代的现代主义运动;而是一度失落,埋藏在历史的岩层里,宛若一块美丽的琥珀。1970年代末,当他们再度被发现,澄澈的固态液体里,依旧闪耀着永远年轻1930年代的新精神。一时之间,风车的存在被视若至宝,陈千武(1922-2012)提出的台湾现代诗发展的「两个球根」论,日治以降的一脉,于是有了足以与宣称从中国「为台湾带来现代诗的火种」的纪弦(1913-2013)论述抗衡的具体案例。风车诗社的前卫性,是台湾新文学拥有独立于中国新文学影响外之独自源头的重要表征,它大大超前1950年代纪弦发起的「现代派」运动,有论者认为风车甚至略略超前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发展的进程。风车诗社在台湾文学史的先驱位置,很快就确定了,但这并未完全转化为作品的普及与流通。风车诗人最完整的呈现,当属1990年代中期之后吕兴昌老师所编、分别由前辈诗人叶笛、陈千武中译的《水荫萍作品集》(1995)与《林修二集》(2000)。然而由于它们系由政府单位出版,当年的销售网络并不十分通畅,现已绝版多时,难以取得。尽管不少读者曾听闻风车在文学史上的先驱地位、在引述中读过诗的片段,但风车诗社的作品在阅读市场、在国民教育、在大众影像传媒中仍是缺席的。

  黄亚历的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2015年完成),是风车诗社登上大银幕的首次尝试。这一部「奇片」,试映及影展阶段曾让许多观影者着迷(或感到不快)的前卫形式,其实蕴含了深刻的问题意识,关于文学史、关于真实及其再现、关于叙事、特别是关于「景框」──甚么在景框之中、甚么又排除于景框之外?而这些或许不被意识的景框,往往决定了我们看到甚么样的文学与历史。他以风车诗社为主题,便是将向来位于主流景框(以中国五四运动为源头的、或启蒙‧抗日‧左翼‧写实)外的风车,重新置于景框之中。然而在他的电影中,所有登场人物的脸、头却是在景框之外,成为不见表情、不见全貌、魅影般的半身风景,人物间的可识别性也被刻意地延滞或涂抹;留在景框内以特写呈现的,是不断书写的手,以及在手与手之间不断传递、翻阅,曾给予他们强烈的美学刺激的书。导演将风车诗人遗留下来作品与翻阅过的书,置于景框中最醒目的位置,因为只有作品才能为观者所共有,并从阅读与诠释中看见诗人的表情;而对于一个文学家而言,也只有作品,才是他们存在最终的价值与证据。让更多人看见风车诗人的作品,也是亚历拍这部电影的初衷吧。

  然而电影毕竟无法完全取代阅读(反之亦然)。它是一个开头,因此才有了《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这一套书的存在。它的出版,与其说是为了纪录电影的上映宣传,站在台湾文学者的立场,不如说,这一部电影是风车诗社与台湾文学的宣传。我想亚历也会同意这样的说法。

  因此,在电影杀青定剪后,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计划:我们想出版一本诗选,架一座桥,通往风车诗社、通往日治时期台湾、通往前卫艺术。它并不是风车诗社或台湾文学的入门手册,不是艰涩的学术书、亦非纪录电影的资料集。基本上,它是一本风车诗社的诗选。书里的所有邀稿,都是诗的延伸与回响。

  《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分为两册。第一册聚焦在风车文学,第二册则谈论风车所属时代的前卫艺术、以及黄亚历的纪录电影《日曜日式散步者》。

  第一册《暝想的火灾:作品/导读》包括「在现实的倾斜上摩擦极光:风车诗社作品选」以及「阅读的复数路径」两个部分。「在现实的倾斜上摩擦极光:风车诗社作品选」,作品量多、战后有中文版单行本作品集出版的杨炽昌、林修二择其经典性;作品未独立集结的李张瑞、张良典、户田房子则尽可能呈现其全貌。受限于诸多条件,尽管无法全面新译中日对照,但必须一提的是,有些未曾收录于单行本或中译选集的作品,首次以中文的面貌出版面世,如杨炽昌的小说〈贸易风〉、〈蔷薇的皮肤〉、文论〈南方的房间〉、〈朱衣的圣母祭〉;李张瑞的诗作如〈恋爱诗〉、小说〈窗边的少女〉、〈娶嫁送嫁〉、书信体的〈秋窗〉、文论〈诗人的贫血〉;户田房子的诗作〈风车之庭〉、〈秋之乐谱〉、〈远方之国〉、〈渡海〉等等。

  「阅读的复数路径」是学者作家邀稿,分为「文学史的透镜:台湾.中国.日本」与「望远与显微」两部。第一部分由陈芳明〈风车诗社的文化暗示──为风车诗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纪录片而写〉、杨佳娴〈塔尖的小旋风:超现实主义初访中国文坛〉、以及大东和重〈在古都转动艺术的风车──日本统治下之台南的杨炽昌与李张瑞的文学活动〉三篇文论展开,分别从台湾、中国、以及日本的文学史脉络或学界观点,剖析风车诗社的文学活动及同时代文脉,为读者提供阅读风车的文学历史脉络。第二部分则是七篇邀稿:苏硕斌谈让日曜日式「散步」成为可能的都市物质基础,施淑论与风车共时的左翼文学脉络;印卡从美学传播与形塑时代感官的(殖民)现代性脉络切入,杨杰铭对比同为台南人的现代主义者杨炽昌、刘吶鸥的移动路径与文坛际遇的殊异;林巾力侧写父亲林亨泰(1924-)的「跨语世代」与战前现代主义的断裂及弥缝,港千寻从杨炽昌的超现实诗与立石铁臣引扬后的超现实画作共有的「蝶」意象联系并对照二者;盛浩伟细读风车诗作,见他人所未见。这一辑的十篇作品,既是望远、也是显微,且都为新稿,可说是2016年的现在对于风车诗作的最新回响。

  第二册《发自世界的电波:思潮/时代/回响》,则重返风车诗社的时代,呈现一个殖民地台湾的现代主义者在全球性前卫美学思潮传播的网络中的视域所及,这也是导演在纪录电影《日曜日式散步者》试图架构的格局。在「先锋之声」,我们首先选译几篇在欧陆、日本现代主义运动具有指标意义的宣言或论述。欧陆部分,包括马里内蒂〈未来派宣言〉(1909)、标识达达运动起点的查拉〈安替比林氏的宣言〉(1916)、布列东〈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节录),以及它们在日本的回响──平户廉吉〈日本未来派宣言运动〉(1921)、日本最初的超现实主义宣言〈A Note December 1927〉(1927)、日本现代主义诗运动旗舰《诗与诗论》创刊号的〈后记〉(1928年9月)、以及北川冬彦的〈迈向新散文诗之道〉(1929年3月)。从这些宣言文论,我们可以一窥曾刺激着风车诗社美学概念之形成的美学主张。在宣言及文论之后「蜿蜒的星河:欧陆‧日本前卫诗选」,我们选译了一些西欧、日本的前卫诗作,作为实践的演示,包括阿波里奈尔、艾吕雅、布列东、考克多、神原泰、萩原恭次郎、高桥新吉、西脇顺三郎、上田敏雄、安西冬卫、北川冬彦、春山行夫、北园克卫、竹中郁、泷口修造、山中散生、村野四郎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也出现在《日曜日式散步者》的电影里头。这些宣言与实践,如高强度信号的连续拍击,不断给神经与思维带来新的刺激。

  然而给与风车诗人美学刺激的,并不限于文学领域。事实上,1920、1930年代在世界狂飙的前卫艺术运动,除了是跨国境的,更是跨越不同领域艺术范畴的。因此我们组织了一辑邀稿「时代形/声」,分别从文学、电影、美术、摄影、声音、音乐等不同面向,提供进入风车及其时代的路径。包括方婉祯〈燃烧脑髓的火种〉、岩本宪儿〈战前日本的欧洲前卫电影〉、徐明瀚〈诗与电影的透明思考〉、蒋伯欣〈离似的肖像:《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前卫叠影〉、张世伦〈新兴写真的现代性折射〉、谢仲其〈风车诗社与战前声响艺术〉、杨雨樵〈播放着拉威尔指挥的波丽露的银座某咖啡馆内〉。

  而在书的最后,是观影者对黄亚历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响。李幼鹦鹉鹌鹑〈Maître 黄亚历,chef-d’auvre 《日曜日式散步者》〉、陈平浩〈考克多的手,水荫萍的脚──黄亚历《日曜日式散步者》里的重演与再现〉、孙松荣〈死而复生之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蒙太奇思想〉、黄以曦〈关于《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几个线索〉、言叔夏〈瞎子与他的象──黄亚历的《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及李时雍〈筑造墓石〉,在这部拒绝说明与旁白叙事的电影的影像声响之中,细细地寻找未说的话语、诗意的端倪。

  这一套书从1933年集结的风车诗社的作品出发,终于对黄亚历纪录电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回声,不能不被视为一个不断传播、转译、影响、再创造的过程。1916年7月14日,时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正满20岁的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在苏黎世的「伏尔泰酒店」朗读开启达达运动的〈安替比林氏的宣言〉(Monsieur Antipyrine's Manifesto),至今正好100年。三年后,他移居巴黎,达达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并刺激了在不久之后以更充沛的能量席卷世界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当年轻的查拉在欧洲战云密布的1916年宣称:「DADA是我们的强烈性」,反战、反艺术、虚无主义的他,恐怕也难以想像他所掀起的艺术革命,在100年后仍不断影响着世界吧。

2016年7月17日于永和

图书试读

风车诗社的文化暗示
──为风车诗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纪录片而写
 
陈芳明
 
1.
 
殖民地现代主义运动所展现的艺术,一直是相当迷人的议题。一九三三年成立的风车诗社,发行诗刊仅仅四期,却引发了文学史上无尽的讨论。为什么乍起乍灭的诗社,能够释放出致命的吸引力,确实是饶富兴味的问题。风车废刊后的一九三五年,毫无疑问,是殖民地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那年,台湾总督府在台北举办了「始政四十週年台湾博览会」,显然透过这样的豪华展览向整个东亚宣告,台湾正式进入成熟的现代社会。对于曾经是瘴疠之地的台湾而言,在短短四十年,就从传统社会彻底改造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殖民地,等于是把人类的历史进程,浓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现代化。风车诗社的诞生,似乎也为这样的社会改造做了最佳旁证。
 
纵然只是发行了四期的《风车诗刊》,却为台湾殖民地文学史投下一道灿烂的光芒。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不能不让人投以专注而深情的回眸。从文学史的演进来看,一种美学的诞生往往需要漫长岁月的酿造。同时也必须容许更多创作者的参与,才有可能展现艺术特质。这份诗刊,为殖民地文学绽放了奇异的花朵。它完全没有任何历史轨迹可以遵循,也没有任何社会条件足堪前卫艺术的实验。诗社的城市台南,其实也并不属于现代化都会。如果要解释它的存在,也许只能从帝国范围内的美学发展来观察。
 
必须是经过大都会文化的洗礼,也必须是心灵受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冲击,才有可能在亚热带的土壤上开出异端之花。当时殖民地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以写实主义为主流,作品里往往暗藏着浓厚的社会反映,而且也充满了批判与反抗。风车诗社无疑是逆着时代潮流而前进,为台湾文学突破了时代限制,也为台湾作家带来全新而陌生的美学。如果说风车诗社是文学史上的意外与例外,亦不为过。然而,一旦有具体作品正式诞生,便深刻在殖民史上留下鲜明的痕迹。艺术的评价,从来不是检验它有多少读者,也从来不是测量它在读书市场上的流传多广,而是在探索作品本身的内涵与深度。其中表现出来的美学极致,才是文学史家的重要关切。

用户评价

评分

《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经典再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梳理,它更像是一次与过去时代的精神对话。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去想象那些诗人们的心境。他们为何而写?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诗歌中寻找慰藉和力量的?这些思考,都让我对文学,对艺术,甚至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终于收到了这套期盼已久的《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经典再现)》,当沉甸甸的包裹送到手里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期待。这两本书不仅仅是印刷出来的文字,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代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持着艺术理想的灵魂。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册,那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复古的质感,仿佛能闻到油墨和纸张混合的独特气息。从序言开始,我就被作者那流畅而深邃的笔触深深吸引,他不仅是在讲述风车诗社的历史,更是在描绘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氛围。

评分

在阅读《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经典再现)》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生命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和生动形象的叙述,将风车诗社的成员们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他们不再是教科书里模糊的符号,而是有着血肉、有情感、有追求的个体。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围坐在一起,慷慨激昂地讨论诗歌,分享创作的喜悦与困惑。那种纯粹的艺术热情,那种在逆境中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经典再现)》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的窗口。风车诗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一代诗人,也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如何与时代共呼吸,如何承载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填补了一些历史的空白,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解读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它又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文学的魅力,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评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歌创作过程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歌作品,而是深入到诗歌产生的土壤,去挖掘那些影响诗人们思想和创作的社会因素、个人经历以及文化背景。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首诗歌的内涵,以及它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其叙事的层次感。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时代的宏大叙事,又能体会到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与坚韧。这种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发人深省。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风车诗社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细枝末节,反而正是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比如,对于诗社成员之间的交往细节、创作的初衷、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外界的阻力等方面的描述,都显得格外用心。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文学社团的书,更像是在通过作者的眼睛,体验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学术上的严谨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每次翻开,我都会被其中某个片段深深触动,可能是某首诗歌的动人之处,可能是某个诗人不为人知的艰辛经历,又或者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沉浮。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而是将风车诗社的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文学社团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

评分

对于任何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诗歌创作,或者对那个特殊时代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经典再现)》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关于风车诗社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群在时代中追寻诗意与理想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至今仍能激荡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