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船长与太平洋:第一位测绘太平洋的航海家,1768-1780

库克船长与太平洋:第一位测绘太平洋的航海家,1768-17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iam Frame, Laura Walker
图书标签:
  • 库克船长
  • 太平洋航行
  • 航海探险
  • 地理发现
  • 历史
  • 18世纪
  • 探险家
  • 海洋学
  • 航海史
  • 太平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与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郑和相提并论的航海家,库克船长造就了100年的巨大变革。
◎本书收录200张珍贵图片史料,以丰富的图文纪念库克船长首航250週年。

  从1768年奋进号自英国普利茅斯启航,到1779年库克船长死于夏威夷之后,决心号与发现号于1780年返回英国为止,库克船长耗费十年以上进行三次探险。他的探险故事是历史上的传奇,甚至延续到太空时代:美国太空总署以库克环球航行的船舰「奋进号」与「发现号」来命名太空梭。而他也是启发科幻经典《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克(James T. Kirk)的原型,该系列振奋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向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即来自库克在日记中自述:「……来到在此之前无人抵达的遥远之地。」

  虽然在库克航行之前,欧洲人探索太平洋已近250年历史,尽管有早期的航行纪录,当奋进号启航时,欧洲人对太平洋多数地区仍一无所知。库克是位技术娴熟的制图师,他在航行时完成的地图与海图往往是他行经海岸线时首次进行的精确测绘,其团队在太平洋长期停留,并对玻里尼西亚地理、人文与自然环境详细调查,是之前欧洲探险队前所未有的。库克的航海事业与他自己成了往后一百年巨大变革的象征,他可说是第一位测绘太平洋也是第一位描绘「南岛语族」的航海家,竭尽所能航向最远。他的船只造访了许多欧洲人感到新奇或未曾听闻的地方,如大溪地、纽西兰、澳洲东岸、南极大陆、复活节岛、东加、万那杜、南乔治亚、夏威夷、太平洋西北地区、阿拉斯加与白令海等地。

  最初库克船长的奋进号出航的目的是到大溪地记录金星凌日,以计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他所进行的三次航行虽带有科学目的,但英国海军部支持航行的背后主要动机却是寻找土地──当时人们相信在南方海洋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块南方大陆,还有寻找新的商业与贸易机会。从维多利亚时代,库克被尊奉为因公殉职的帝国英雄和澳洲的国父,到二次大战后的数十年去殖民化期间,库克被批判为西方帝国主义者殖民的先锋,库克的航行至今仍引起人们高度的兴趣,也引发激烈的争议。对许多人来说,他的航行不仅重要,也改变了世界,与世人切身相关。  

  2018年,大英图书馆为了纪念库克船长首航250週年,特别策画了「詹姆斯.库克:航行」特展,展出大英图书馆所收藏的许多库克三次航行的原始地图、艺术品与日志,包括库克第二次与第三次航行的日志、他亲手绘制的许多地图,以及随行艺术家原创的艺术品。本书搭配展览,利用这些收藏品来探索这三次航行的故事──不仅来自欧洲,也来自太平洋地区,从中我们可看出来自欧洲与太平洋地区两种视角的航行故事。书中图片皆为展出实物,是了解库克航行的珍贵史料。即使没有亲临展览的读者,也能借由本书来趟纸上「发现之旅」,在决心号与发现号返回英国的250年后,重新回顾这段历史。

专业推荐:

  方凯弘∣台北海洋科技大学航海系助理教授
  林志明∣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林廷辉∣台湾国际法学会副祕书长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相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博士
  蒋竹山∣中央大学历史所副教授
  (依姓氏笔画)

  黄相辅、方凯弘专文导读
 
探险、文化与科学的交汇:18世纪的环球航行 概述:一次横跨半个地球的史诗之旅 本书并非聚焦于库克船长那段著名的太平洋测绘史,而是将目光投向了18世纪后半叶,一个全球航海探险与科学考察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与库克同时代或稍早、稍晚的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们如何通过漫长而艰险的航行,系统性地重塑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这些探险活动不仅仅是绘制地图,更是欧洲文化、科学范式与未知世界进行激烈碰撞的过程。 我们将考察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这段时期,欧洲主要海权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海洋领域的战略竞争。这些竞争的驱动力包括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建立新的贸易路线、获取稀有资源,以及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学和博物学的实践。 第一部分:欧洲航海技术的飞跃与挑战 在18世纪,远洋航行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本书将首先梳理支撑这次探险浪潮的技术进步。 1. 精准导航的革命 详细分析经度测量的突破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不会讨论库克如何在这些方面做出的贡献,而是着重于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及其划时代的航海钟(H4)的实际应用及其对后续探险家的影响。阐述这些精密计时工具如何在太平洋的广阔水域中,使得船只能够首次精确确定自身位置,极大地减少了航行时间和风险。 同时,我们将考察六分仪和象限仪在纬度测定上的标准化过程,以及当时天文学家如何利用月食和行星观测来辅助确定地理坐标,这些数据如何被系统性地收集并储存在皇家海军的航海图中。 2. 船只设计与后勤保障 探险船只的设计哲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将对比“坚固性”与“速度”之间的权衡,分析不同类型的探险船(如勘探船、商船改装船)如何适应恶劣的海况。我们将重点分析船体结构、通风系统以及淡水收集技术的改进,这些进步使得船只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独立航行能力。 后勤方面,我们将详细描绘当时对食物和药物的理解与储备。探讨船上如何处理长期缺乏新鲜食物导致的坏血病(Scurvy),以及当时船医和随船牧师在维护船员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所做的尝试,这些经验教训被后续的探险队广泛借鉴。 第二部分:被遗忘的探险家与替代性的地理发现 库克并非太平洋探险的唯一叙事者。本书将重点发掘其他探险家的工作,他们的发现往往因政治、语言障碍或历史叙事而被边缘化。 1. 法国的海洋雄心:布干维尔与拉佩鲁斯 深入剖析法国探险家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的环球航行(1766-1769)。布干维尔的探险是法国对英国海洋霸权的直接回应,其航行也带来了对大溪地(Tahiti)的首次大规模欧洲接触,以及对当地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的早期人类学记录。分析布干维尔的报告如何影响欧洲对“自然人”的浪漫想象。 接着,我们将审视让-弗朗索瓦·德·加洛普·德·拉佩鲁斯(Jean-François de Galaup, comte de Lapérouse)那次充满悲剧色彩的探险(1785-1788)。拉佩鲁斯奉法国国王之命,意图系统性地填补地图上的空白,并探索与库克考察路线相接的区域。通过分析他留下的最后信件和随行科学家的记录,重构他在北太平洋和澳洲的活动轨迹,以及他的失踪如何引发了当时欧洲的巨大轰动。 2. 西班牙的隐秘勘测 本书还将揭示西班牙在南太平洋的长期、低调的勘测努力。西班牙的探险往往带有更强的殖民和传教目的。我们将考察费利佩·冈萨雷斯·德·埃雷迪亚(Felipe González de Haedo)在1770年代对复活节岛(Rapa Nui)的访问记录,以及他们与波利尼西亚群岛早期接触的细节。这些记录提供了不同于英国视角下的土著文化观察。 第三部分:博物学与科学的“圈地运动” 18世纪是科学考察成为国家行为的时代。探险船不再仅仅是运输工具,它们成为了漂浮的科学院。 1. 动植物学的早期系统分类 本书将聚焦于随船博物学家(而非船长本人)的工作。详细介绍植物采集、制图和物种描述的标准化流程。探讨早期博物学家如何应对大量新物种的涌入,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这些新发现嵌入到林奈分类系统的框架内。分析他们在航行中收集的标本(如植物标本集、昆虫和矿物样本)的保存技术及其对欧洲自然史博物馆的贡献。 2. 人类学的前夜:文化接触与偏见 当航海家们抵达陌生的海岸线时,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新的地理坐标,更是全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将探讨18世纪末欧洲探险家们记录原住民文化的方式。重点分析探险报告中“他者”的建构过程:探险家们如何区分“文明”与“野蛮”,以及他们对土著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观察,如何受到当时欧洲启蒙思想和种族观念的影响。这些记录构成了早期人类学的重要基石,但也充满了时代性的误解与偏见。 结语:地理知识的固化与新时代的酝酿 通过对这些多维度的航海活动进行考察,本书旨在展示18世纪末全球地理知识是如何系统性地被构建、竞争和最终固化的。它描绘了一个由皇家赞助、科学驱动和国家利益交织而成的宏大叙事,一个在狂风巨浪中,人类认知边界被持续拓展的时代。这些航行不仅填补了地图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后续的殖民扩张、全球贸易网络以及现代科学范式的确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威廉.弗莱姆(William Frame
  
  大英图书馆现代档案与手稿组组长。
 
萝拉.沃克(Laura Walker
  
  大英图书馆现代档案与手稿组1850-1950年部门负责人。


译者简介

黄煜文


  1974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库克船长与太平洋》、《当帝国回到家:战后日本的遣返与重整》、《北韩非请勿入区:北韩绑架计画的真实故事》、《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西西里人》、《教父》、《耶路撒冷三千年》等。

图书目录

本书说明
致谢
地图
导读 复杂与多元的科学探险史诗/黄相辅
导读 「三下太平洋」的探索旅程/方凯弘
导论
十八世纪的英国
第一次航行(1768-71)
第一次与第二次航行之间(1771-72)
第二次航行(1772-75)
第二次与第三次航行之间(1774 -76)
第三次航行(1776-80)
结论
参考书目
英汉对照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复杂与多元的科学探险史诗


  库克船长的探险本身就是传奇。姑且不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如何将库克推上国家英雄的神坛,三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便足以将库克放进航海名人榜,与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与郑和等前辈相提并论。以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库克的探险拓展了欧洲人对太平洋的知识,完全符合典型的探险史诗叙事: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前所未见的新事物。库克身为科学探索「英雄」的文化象征意义,超越了大英帝国的脉络,甚至延续到太空时代──库克环球航行的船舰「奋进号」与「发现号」的大名,被美国太空总署用来命名太空梭。而他在日记中自述「……来到在此之前无人抵达的遥远之地」,也是启发科幻经典《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克(James T. Kirk)的原型,也是该系列振奋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向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的由来。

  2018年是库克自普利茅斯港出发展开第一次环球航行250週年,大英图书馆因此策画「詹姆斯.库克:航行」特展,本书即出自展览官方指南。大英图书馆的特展向来以材料丰富着称,在专业策展人的巧思下,将各种馆藏或借展文物组织成别出心裁又兼顾多元视角的叙事。本次库克特展也不例外。馆方罗列相关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库克与随行人员在途中的日记、绘画、地图(或海图)手稿,採集回来的动植物标本与原住民文物,以及返国后的信函与各种出版品。利用这些第一手史料,馆方鉅细靡遗地铺陈库克航行中的细节,让曾参与远航的众多历史人物「为自己说话」。

  笔者有幸在特展期间访问伦敦,而得以亲炙本展。库克三次航行牵涉的人事时地物庞杂,要把相关历史背景釐清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本展览的动线大致以时间顺序安排,但三次航行之间的段落区隔良好,令参观者不觉冗长杂乱。这不能不归功于馆方在空间布置方面的巧思。例如在第二次航行,叙事的重点放在船舰进入南极圈,这段展区的配色就以冷调的灰白、淡蓝色为主,让观众有彷彿身历南冰洋的感受;而当观众来到各航行间的空档,展区墙面就恢复暖色调的沉稳颜色,搭配晕黄灯光与肖像画,让人立刻联想到主角此时正身处在英国家园的宅邸。

  虽然以上的空间设计不易于书中重现,但本书在结构上也忠实反映了展览动线,依序交代三次航行的背景与途中的细节。由于是展览指南,本书的特色是「看图说故事」,利用大量图片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串起库克航行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图片皆为展出的实物,是了解库克航行的珍贵史料。即使没有亲临展览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来趟纸上「发现之旅」。

  库克的探险史诗不乏争议。近年来,随着去殖民化与原住民意识的兴起,愈来愈多学者或文化界人士挑战传统的官方版本叙事,重新检视库克的英雄形象。库克航行抵达玻里尼西亚与澳洲东岸,从欧洲的视角来看是「发现」;从当地原住民的立场,却标志着此后欧洲人大举入侵、殖民,并彻底改变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开端。本书开头举两幅不同时代的画作为例,正好显示两种史观的强烈对比:绘于二十世纪初的《1770年库克船长在植物学湾登陆》,是大英帝国移民开拓叙事的延续;而二十一世纪戏仿前作的《在这里,我们称他们是海盗》,则把自诩文明开化的西方「发现者」狠狠嘲讽了一番。

  库克是探险英雄还是西方帝国主义者殖民的先锋?这是至今各界仍争论不休的问题。光是导致库克在夏威夷丧生的那场冲突,无论是在场目击者的证词或后人的描述,就众说纷纭: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尽力维持和平的调停者;也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在最前方率领攻击的人。身为皇家海军的军官,库克鞠躬尽瘁地探索任务,无可否认是为了英国的利益。库克本人未能亲身参与大英帝国后续在太平洋的势力扩张,然而跟随在探险家脚步后的,往往是商人、传教士与殖民者。库克身后不到数十年,英国在大洋洲建立了数个殖民地,最终形成现代国家澳大利亚与纽西兰。

  从全球史的脉络来看,库克的科学探索并非纯粹为了求知,还牵涉军事、贸易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利益。十八世纪的太平洋是西班牙帝国的势力范围;马德里掌握了从美洲到菲律宾跨太平洋的贸易航路。为了挑战西班牙,英国希望能在地图上仍是一片空白的南太平洋寻求机会。这是库克探索任务的重要背景。我们从书中可以了解,伦敦皇家学会与海军部同时是库克航行的推手,各自有盘算的目标。以金星凌日的天文观测为例,皇家学会希望能借此测定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拓展对宇宙的认识;海军部则希望这些天文数据有助于解决测量地球纬度的问题,以增进远洋导航的精确性。更别提沿途的地理探索──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或西北航道──这些地理知识背后的战略价值了。

  库克不是第一个抵达南太平洋或大溪地的欧洲人,然而其团队在太平洋的长期停留,并对玻里尼西亚地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详细调查,是之前的欧洲探险队前所未有的。这归功于任务前的缜密计画,以及随行的科学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博物学者、天文学家,甚至画家。带领一群或许是「文弱书生」的科学团队远渡重洋,还要在荒野异地中求生存、与当地居民打交道,非常不容易。库克杰出的领导统御、航海、测量与制图技能,使他成为能胜任的人选。没有英国政府与皇家海军的资源,也无法支持三次远航。国家(以及技术与商业)力量与科学研究互助结合的「大科学」(Big science),在库克之后的科学探索任务愈来愈常见,从阿波罗登月到人类基因组计画,无不是交织了复杂的社会与国际网络。

  库克的科学团队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参加第一次航行,后来成为皇家学会会长的约瑟夫.班克斯。班克斯是十八世纪典型的「绅士科学家」,家有恆产,经济充裕,得以无后顾之忧从事科学研究。他保持与欧陆同行的联系,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术网络,不惜出资赞助库克的远航任务,借此抓住随行考察的机会。从班克斯的视角,我们看到十八世纪博物学家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这个生产自然知识的模式效率惊人,有赖研究者与专业画家分工合作,以素描记录所见所闻,再待后续完成上色与细部描绘。此外,由于班克斯不像库克需负担领队责任,他得以较无顾虑地与原住民互动,甚至参与原住民的仪式,充分满足好奇心。库克航行对玻里尼西亚社会留下丰富的观察与纪录,班克斯的穿针引线发挥了不少作用。

  库克的航行也不全然是欧洲人的故事。在探索过程中,库克与其船员不免与无数当地居民互动,有些互动是和平、好奇,甚至互惠的,有些则是致命的。尽管因现存史料的限制,我们对这些居民所知不多(讽刺的是,借由外来探险家的描述,许多原住民得以在时光洪流中留存些许纪录)。大英图书馆也坦承,虽然尽力呈现多元声音,本书绝大部分史料讲述的仍然是欧洲人的视角。然而,有好几位玻里尼西亚原住民曾加入库克的探险队,留下不少珍贵的史料,例如在第一次航行中途上船的「客卿」图帕亚。

  图帕亚来自大溪地附近的赖阿特亚岛,是当地宗教的祭司,类似的神职人员在许多社会中往往是掌握与传承知识的文化菁英。然而图帕亚在大溪地不算得志:一来他在政治上站错边,效力的部族首领已经失势;再来他并非土生土长,为了躲避战祸才投奔大溪地,恐怕连大溪地人也视他为外人。库克一行人停留在大溪地期间,班克斯与图帕亚成为好友,最终说服库克让图帕亚随行。图帕亚随奋进号到了纽西兰与澳洲东岸,可惜于返回英国途中在巴达维亚(今日的雅加达)病逝。

  图帕亚在奋进号上的角色相当微妙。他发挥了向导、翻译与顾问的功能,在英国人与原住民接触的场合担任双方沟通的中间人。但图帕亚不是库克的属下,反倒比较像班克斯的私人宾客(库克同意图帕亚与他的童仆上船的条件,就是班克斯需负担这二人的额外支出)。尽管库克对图帕亚的能力表示尊敬,但他不像班克斯对这位宾客较有交情;大部分船员对图帕亚的印象就更不好了,认为他难以亲近又爱摆架子。库克曾评论图帕亚「精明、理智又有天才」,却也指出他「骄傲又固执,以致在船上常引起众人反感」。船员对图帕亚的反感,难免掺杂一些欧洲人对「印地安人」(当时对美洲与大洋洲原住民的泛称)的优越情绪。很可惜图帕亚没有留下个人纪录,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想法,还有上船的理由。或许他也想去探索世界、随奋进号去欧洲看看,或者视自己的加入为与库克团队的结盟,甚至可能希望借助英国人的武力驱逐占领故乡的敌人。

  库克与班克斯所蒐集关于玻里尼西亚的知识,很大一部分的来源就是图帕亚。图帕亚就像一部活的百科全书,熟悉玻里尼西亚社会的文化、医药、天文、地理与水文等在地知识。这些知识由他的父祖辈以口述方式代代相传。图帕亚也精通导航技术,能记诵大溪地周边群岛的方向与所需航程,尽管自己或其父祖辈从未到过那些岛屿。有张标示大溪地周边岛屿的海图,就是西方与玻里尼西亚两套不同知识系统混合的产物。这张海图是库克根据图帕亚的情报,以欧洲制图方式绘成,标示了东西南北四方位。但而图上的岛屿却不见得符合其实际位置,尤其是愈外围、离大溪地愈远的岛屿,误差愈大。这可能是由于玻里尼西亚人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建立在欧洲人习惯的绝对座标系统上,而是记录航路上岛屿的相对位置,由居住之地向外同心圆式地扩张。

  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库克航行途中记录南太平洋风土民情的许多图画,其实是出自图帕亚之手。有些是应库克要求而绘,有些则是图帕亚自己的观察。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张描绘英国人与毛利人交易的场景,生动地记录了双方接触的新奇与紧张感。图帕亚以一位「第三者」的视角,见证了欧洲探险者开始改变毛利人「长白云之乡」的那一刻。图帕亚在纽西兰期间也试着「传教」,与当地人交流宗教知识。由于图帕亚来自毛利人祖先的原乡,双方的血缘、语言和文化相近,因此他的到访颇受欢迎,其事蹟在不同部落之间广为流传。当库克第二次航行重返纽西兰,多次遇到毛利人追问图帕亚的下落。对现代读者来说,库克是环球探险史诗的主角;然而从毛利人的角度来看,来访的「远亲」图帕亚才是代代口述相传的传奇人物。

  图帕亚不是唯一一位自愿加入库克行列的原住民,甚至有的原住民拜访英国又返回大溪地。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不只是欧洲人,原住民也以他们的方式探索外面的世界。那些熟悉的、非黑即白的历史叙事,往往过于简化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无论是欧洲人「勇敢探索域外蛮荒」的探险史诗,或是原住民「受帝国主义入侵压迫」的斑斑血泪,都是复杂历史事件的众多面向之一。欧洲探险家固然有船坚炮利的科技优势,在离母国千里之遥的陌生领域,常常需要靠外交手腕获取当地居民的善意与资源。原住民也不是被动地面对外来者的冲击,他们常主动寻求贸易或合作,利用外来势力巩固己方利益,甚至打击本地的对手。而双方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充满互动。当库克与班克斯进行博物学田野调查时,仍需借助图帕亚的在地知识。没有图帕亚的建议,英国人或许不会这么顺利地「发现」大溪地周边的群岛及纽西兰。虽然玻里尼西亚原住民不具备西方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们熟悉星辰运行的精确程度──套句班克斯的话,恐怕「连欧洲天文学家都难以相信」!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顾天神的禁令为人类盗火,教人类使用火焰,成为人类掌握知识与发展文明之始。斗转星移,普罗米修斯当初带给人类的那一小盏星火,最后竟成为一团遮蔽视线的熊熊烈焰。1945年7月16日,领导曼哈顿计画开发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欧本海默,在新墨西哥州见证人类史上第一次核试爆。欧本海默事后回忆,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意识到「世界从此不同了」,他则想起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欧本海默这段着名的感言,是科学家对自己行动所造成后果的沉重反省。套用流行的电影台词,欧本海默是一位「受知识诅咒」的悲剧人物,始终被良知与责任心之间的矛盾折磨。他希望能抢先开发出原子弹,避免纳粹德国先掌握这种终极武器;但他又无法不预见这项任务将开启潘朵拉的盒子,使后世笼罩在核战的恐怖阴影中。原子弹是科学作为两面刃的绝佳象征: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能释放出庞大的威力,也能带来前所未见的毁灭。

  库克的航行不像发明原子弹那样立即震撼世人,但也确实改变了世界,影响深远且持续至今。无论库克当初是否怀抱着和平善意而来,从他抵达南太平洋的那刻开始,玻里尼西亚就不复原本的社会与文化了,成为更复杂的世界体系的一部分。改变是好是坏,随着时代变迁有不同论断,恐怕永远难以盖棺论定。二十世纪以前的帝国主义者认为帝国统治给殖民地带来文明、秩序与各种物质建设,现代化或「进步性」成为道德修辞上的立足点。后殖民时代政治风气的转变,让昔日的「典范」褪色,反省与批判殖民者掠夺与屠杀原住民的不公不义。这一切使库克在探索方面的成就如同哥伦布与麦哲伦的那般耀眼,也同时像这二位前辈一样在历史地位方面富于政治争议。

  库克需不需要为他的探索行动产生的后果负责?这也许不纯粹是历史或科学问题了。我们无法期待人人都像欧本海默那样深刻感性的反省。库克有他所处的时代侷限及个人立场;他在日志中对原住民处境与欧洲殖民前景的若干思考,反映了当代欧洲流行的思潮,包括启蒙哲学家如洛克与卢梭在「政府」、「自然状态」与「平等权利」等议题上的观点。然而身为领队的指挥官,库克更关心的还是眼前实际的问题:如何确保团队安全,完成任务并返航。

  也因此这不是库克个人的航行──途中的每个人,从班克斯到图帕亚,拥有各自的立场、意志与行动。这也是大英图书馆规划本展与本书的期望──平实地还原库克三次环球航行的过程,让史料为当事人各自发声。而我们也得以铭记,任何「伟大」的科学探险,不是只有向未知边疆前进的浪漫,而是有更复杂多元的面貌等待我们去发掘。

黄相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博士)



复杂与多元的科学探险史诗

黄相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博士)


  库克船长的探险本身就是传奇。姑且不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如何将库克推上国家英雄的神坛,三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便足以将库克放进航海名人榜,与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与郑和等前辈相提并论。以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库克的探险拓展了欧洲人对太平洋的知识,完全符合典型的探险史诗叙事: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前所未见的新事物。库克身为科学探索「英雄」的文化象征意义,超越了大英帝国的脉络,甚至延续到太空时代──库克环球航行的船舰「奋进号」与「发现号」的大名,被美国太空总署用来命名太空梭。而他在日记中自述「……来到在此之前无人抵达的遥远之地」,也是启发科幻经典《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克(James T. Kirk)的原型,以及该系列振奋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向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的由来。

  2018年是库克自普利茅斯港出发展开第一次环球航行250週年,大英图书馆因此策画「詹姆斯.库克:航行」特展,本书即出自展览官方指南。大英图书馆的特展向来以材料丰富着称,在专业策展人的巧思下,将各种馆藏或借展文物组织成别出心裁又兼顾多元视角的叙事。本次库克特展也不例外。馆方罗列相关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库克与随行人员在途中的日记、绘画、地图(或海图)手稿,採集回来的动植物标本与原住民文物,以及返国后的信函与各种出版品。利用这些第一手史料,馆方鉅细靡遗地铺陈库克航行中的细节,让曾参与远航的众多历史人物「为自己说话」。

  笔者有幸在特展期间访问伦敦,而得以亲炙本展。库克三次航行牵涉的人事时地物庞杂,要把相关历史背景釐清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本展览的动线大致以时间顺序安排,但三次航行之间的段落区隔良好,令参观者不觉冗长杂乱。这不能不归功于馆方在空间布置方面的巧思。例如在第二次航行,叙事的重点放在船舰进入南极圈,这段展区的配色就以冷调的灰白、淡蓝色为主,让观众有彷彿身历南冰洋的感受;而当观众来到各航行间的空档,展区墙面就恢复暖色调的沉稳颜色,搭配晕黄灯光与肖像画,让人立刻联想到主角此时正身处在英国家园的宅邸。

  虽然以上的空间设计不易于书中重现,但本书在结构上也忠实反映了展览动线,依序交代三次航行的背景与途中的细节。由于是展览指南,本书的特色是「看图说故事」,利用大量图片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串起库克航行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图片皆为展出的实物,是了解库克航行的珍贵史料。即使没有亲临展览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来趟纸上「发现之旅」。

  库克的探险史诗不乏争议。近年来,随着去殖民化与原住民意识的兴起,愈来愈多学者或文化界人士挑战传统的官方版本叙事,重新检视库克的英雄形象。库克航行抵达玻里尼西亚与澳洲东岸,从欧洲的视角来看是「发现」;从当地原住民的立场,却标志着此后欧洲人大举入侵、殖民,并彻底改变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开端。本书开头举两幅不同时代的画作为例,正好显示两种史观的强烈对比:绘于二十世纪初的《1770年库克船长在植物学湾登陆》,是大英帝国移民开拓叙事的延续;而二十一世纪戏仿前作的《在这里,我们称他们是海盗》,则把自诩文明开化的西方「发现者」狠狠嘲讽了一番。

  库克是探险英雄还是西方帝国主义者殖民的先锋?这是至今各界仍争论不休的问题。光是导致库克在夏威夷丧生的那场冲突,无论是在场目击者的证词或后人的描述,就众说纷纭: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尽力维持和平的调停者;也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在最前方率领攻击的人。身为皇家海军的军官,库克鞠躬尽瘁地执行探索任务,无可否认是为了英国的利益。库克本人未能亲身参与大英帝国后续在太平洋的势力扩张,然而跟随在探险家脚步后的,往往是商人、传教士与殖民者。库克身后不到数十年,英国在大洋洲建立了数个殖民地,最终形成现代国家澳大利亚与纽西兰。

  从全球史的脉络来看,库克的科学探索并非纯粹为了求知,还牵涉军事、贸易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利益。十八世纪的太平洋是西班牙帝国的势力范围;马德里掌握了从美洲到菲律宾跨太平洋的贸易航路。为了挑战西班牙,英国希望能在地图上仍是一片空白的南太平洋寻求机会。这是库克探索任务的重要背景。我们从书中可以了解,伦敦皇家学会与海军部同时是库克航行的推手,各自有盘算的目标。以金星凌日的天文观测为例,皇家学会希望能借此测定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拓展对宇宙的认识;海军部则希望这些天文数据有助于解决测量地球经度的问题,以增进远洋导航的精确性。更别提沿途的地理探索──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或西北航道──这些地理知识背后的战略价值了。

  库克不是第一个抵达南太平洋或大溪地的欧洲人,然而其团队在太平洋的长期停留,并对玻里尼西亚地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详细调查,是之前的欧洲探险队前所未有的。这归功于任务前的缜密计画,以及随行的科学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博物学者、天文学家,甚至画家。带领一群或许是「文弱书生」的科学团队远渡重洋,还要在荒野异地中求生存、与当地居民打交道,非常不容易。库克杰出的领导统御、航海、测量与制图技能,使他成为能胜任的人选。没有英国政府与皇家海军的资源,也无法支持三次远航。国家(以及技术与商业)力量与科学研究互助结合的「大科学」(Big science),在库克之后的科学探索任务愈来愈常见,从阿波罗登月到人类基因组计画,无不是交织了复杂的社会与国际网络。

  库克的科学团队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参加第一次航行,后来成为皇家学会会长的约瑟夫.班克斯。班克斯是十八世纪典型的「绅士科学家」,家有恆产,经济充裕,得以无后顾之忧从事科学研究。他保持与欧陆同行的联系,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术网络,不惜出资赞助库克的远航任务,借此抓住随行考察的机会。从班克斯的视角,我们看到十八世纪博物学家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这个生产自然知识的模式效率惊人,有赖研究者与专业画家分工合作,以素描记录所见所闻,再待后续完成上色与细部描绘。此外,由于班克斯不像库克需负担领队责任,他得以较无顾虑地与原住民互动,甚至参与原住民的仪式,充分满足好奇心。库克航行对玻里尼西亚社会留下丰富的观察与纪录,班克斯的穿针引线发挥了不少作用。

  库克的航行也不全然是欧洲人的故事。在探索过程中,库克与其船员不免与无数当地居民互动,有些互动是和平、好奇,甚至互惠的,有些则是致命的。尽管因现存史料的限制,我们对这些居民所知不多(讽刺的是,借由外来探险家的描述,部分原住民得以在时光洪流中留存些许纪录)。大英图书馆也坦承,虽然尽力呈现多元声音,本书绝大部分史料讲述的仍然是欧洲人的视角。然而,有好几位玻里尼西亚原住民曾加入库克的探险队,留下不少珍贵的史料,例如在第一次航行中途上船的「客卿」图帕亚。

  图帕亚来自大溪地附近的赖阿特亚岛,是当地宗教的祭司,类似的神职人员在许多社会中往往是掌握与传承知识的文化菁英。然而图帕亚在大溪地不算得志:一来他在政治上站错边,效力的部族首领已经失势;再来他并非土生土长,为了躲避战祸才投奔大溪地,恐怕连大溪地人也视他为外人。库克一行人停留在大溪地期间,班克斯与图帕亚成为好友,最终说服库克让图帕亚随行。图帕亚随奋进号到了纽西兰与澳洲东岸,可惜于返回英国途中在巴达维亚(今日的雅加达)病逝。

  图帕亚在奋进号上的角色相当微妙。他发挥了向导、翻译与顾问的功能,在英国人与原住民接触的场合担任双方沟通的中间人。但图帕亚不是库克的属下,反倒比较像班克斯的私人宾客(库克同意图帕亚与他的童仆上船的条件,就是班克斯需负担这二人的额外支出)。尽管库克对图帕亚的能力表示尊敬,但他不像班克斯对这位宾客较有交情;大部分船员对图帕亚的印象就更不好了,认为他难以亲近又爱摆架子。库克曾评论图帕亚「精明、理智又有天才」,却也指出他「骄傲又固执,以致在船上常引起众人反感」。船员对图帕亚的反感,难免掺杂一些欧洲人对「印地安人」(当时对美洲与大洋洲原住民的泛称)的优越情绪。很可惜图帕亚没有留下个人纪录,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想法,还有上船的理由。或许他也想去探索世界、随奋进号去欧洲看看,或者视自己的加入为与库克团队的结盟,甚至可能希望借助英国人的武力驱逐占领故乡的敌人。

  库克与班克斯所蒐集关于玻里尼西亚的知识,很大一部分的来源就是图帕亚。图帕亚就像一部活的百科全书,熟悉玻里尼西亚社会的文化、医药、天文、地理与水文等在地知识。这些知识由他的父祖辈以口述方式代代相传。图帕亚也精通导航技术,能记诵大溪地周边群岛的方向与所需航程,尽管自己或其父祖辈从未到过那些岛屿。有张标示大溪地周边岛屿的海图,就是西方与玻里尼西亚两套不同知识系统混合的产物。这张海图是库克根据图帕亚的情报,以欧洲制图方式绘成,标示了东西南北四方位。但图上的岛屿却不见得符合其实际位置,尤其是愈外围、离大溪地愈远的岛屿,误差愈大。这可能是由于玻里尼西亚人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建立在欧洲人习惯的绝对座标系统上,而是记录航路上岛屿的相对位置,由居住之地向外同心圆式地扩张。

  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库克航行途中记录南太平洋风土民情的许多图画,其实是出自图帕亚之手。有些是应库克要求而绘,有些则是图帕亚自己的观察。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张描绘英国人与毛利人交易的场景,生动地记录了双方接触的新奇与紧张感。图帕亚以一位「第三者」的视角,见证了欧洲探险者开始改变毛利人「长白云之乡」的那一刻。图帕亚在纽西兰期间也试着「传教」,与当地人交流宗教知识。由于图帕亚来自毛利人祖先的原乡,双方的血缘、语言和文化相近,因此他的到访颇受欢迎,其事蹟在不同部落之间广为流传。当库克第二次航行重返纽西兰,多次遇到毛利人追问图帕亚的下落。对现代读者来说,库克是环球探险史诗的主角;然而从毛利人的角度来看,来访的「远亲」图帕亚才是代代口述相传的传奇人物。

  图帕亚不是唯一一位自愿加入库克行列的原住民,甚至有的原住民拜访英国又返回大溪地。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不只是欧洲人,原住民也以他们的方式探索外面的世界。那些熟悉的、非黑即白的历史叙事,往往过于简化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无论是欧洲人「勇敢探索域外蛮荒」的探险史诗,或是原住民「受帝国主义入侵压迫」的斑斑血泪,都是复杂历史事件的众多面向之一。欧洲探险家固然有船坚炮利的科技优势,在离母国千里之遥的陌生领域,常常需要靠外交手腕获取当地居民的善意与资源。原住民也不是被动地面对外来者的冲击,他们常主动寻求贸易或合作,利用外来势力巩固己方利益,甚至打击本地的对手。而双方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充满互动。当库克与班克斯进行博物学田野调查时,仍需借助图帕亚的在地知识。没有图帕亚的建议,英国人或许不会这么顺利地「发现」大溪地周边的群岛及纽西兰。虽然玻里尼西亚原住民不具备西方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们熟悉星辰运行的精确程度──套句班克斯的话,恐怕「连欧洲天文学家都难以相信」!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顾天神的禁令为人类盗火,教人类使用火焰,成为人类掌握知识与发展文明之始。斗转星移,普罗米修斯当初带给人类的那一小盏星火,最后竟成为一团遮蔽视线的熊熊烈焰。1945年7月16日,领导曼哈顿计画开发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欧本海默,在新墨西哥州见证人类史上第一次核试爆。欧本海默事后回忆,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意识到「世界从此不同了」,他则想起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欧本海默这段着名的感言,是科学家对自己行动所造成后果的沉重反省。套用流行的电影台词,欧本海默是一位「受知识诅咒」的悲剧人物,始终被良知与责任心之间的矛盾折磨。他希望能抢先开发出原子弹,避免纳粹德国先掌握这种终极武器;但他又无法不预见这项任务将开启潘朵拉的盒子,使后世笼罩在核战的恐怖阴影中。原子弹是科学作为两面刃的绝佳象征: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能释放出庞大的威力,也能带来前所未见的毁灭。

  库克的航行不像发明原子弹那样立即震撼世人,但也确实改变了世界,影响深远且持续至今。无论库克当初是否怀抱着和平善意而来,从他抵达南太平洋的那刻开始,玻里尼西亚就不复原本的社会与文化了,成为更复杂的世界体系的一部分。改变是好是坏,随着时代变迁有不同论断,恐怕永远难以盖棺论定。二十世纪以前的帝国主义者认为帝国统治给殖民地带来文明、秩序与各种物质建设,现代化或「进步性」成为道德修辞上的立足点。后殖民时代政治风气的转变,让昔日的「典范」褪色,反省与批判殖民者掠夺与屠杀原住民的不公不义。这一切使库克在探索方面的成就如同哥伦布与麦哲伦的那般耀眼,也同时像这二位前辈一样在历史地位方面富于政治争议。

  库克需不需要为他的探索行动产生的后果负责?这也许不纯粹是历史或科学问题了。我们无法期待人人都像欧本海默那样深刻感性的反省。库克有他所处的时代侷限及个人立场;他在日志中对原住民处境与欧洲殖民前景的若干思考,反映了当代欧洲流行的思潮,包括启蒙哲学家如洛克与卢梭在「政府」、「自然状态」与「平等权利」等议题上的观点。然而身为领队的指挥官,库克更关心的还是眼前实际的问题:如何确保团队安全,完成任务并返航。

  也因此这不是库克个人的航行──途中的每个人,从班克斯到图帕亚,拥有各自的立场、意志与行动。这也是大英图书馆规划本展与本书的期望──平实地还原库克三次环球航行的过程,让史料为当事人各自发声。而我们也得以铭记,任何「伟大」的科学探险,不是只有向未知边疆前进的浪漫,而是有更复杂多元的面貌等待我们去发掘。
 



 

图书试读

第一次航行:1768-1771(节录)

在库克航行之前,南太平洋对欧洲人而言主要是个想像空间。从古希腊时代以来,人们一直相信有个南方大陆存在,其大小足以与广大的北方陆块相比。托勒密(Ptolemy),人称西方地图学的创立者,在二世纪时指出南方大陆的存在,之后南方大陆便一直出现在许多欧洲地图中。曾经有个理论提到,当地球绕着轴线旋转时,为了让世界保持平衡,南方必定有一块面积与亚洲相当的陆块。早期绘制的美洲地图似乎支持这项说法,因为南北两方各有一块看似相等的陆块。

1767年,英国制图师亚历山大.达林普尔(Alexander Dalrymple)出版了《南太平洋发现史》(An Account of the Discoveries made in the South Pacifick Ocean),他在书中表示,从航海者瞥见的陆地可以得知,在太平洋肯定有广大的陆块等待我们去发现。他写道:「我们拥有古代留下的纪录,加上后人经验的指证,可知在南方大陆上有着物阜民丰的国家;对从事商业的国家来说,没有任何事比发现新的国家与人民更令人感兴趣,不仅能激励产业,也能为制造业开启新的出路。」他也提到,「考虑陆地与水的相对重量,赤道南方还需要一块大陆与北方的陆地抗衡,以维持地球运行所需的均衡。」

1768年4月,库克奉命率领海军部-皇家学会联合探险队前往太平洋观测金星凌日。身为制图师与天文学家,库克拥有的技术是他获选的关键,或许同样深富意义的是选来航行的船只原本是惠特比的运煤船,最近才刚改名为奋进号。海军部与皇家学会共同同意指令内容,他们要求库克经由合恩角(Cape Horn)航行到大溪地,「尽一切努力,至少提早一个月或六个星期抵达当地」,如此才有时间准备观测。大溪地是最后一刻才选定的地点,这是根据1768年4月,萨缪尔.沃利斯率领的英国探险队返航,带回了欧洲人第一次登陆大溪地的消息之后所做的考量。

离开大溪地之后,库克还有第二批指令要执行,这些指令装在密封的袋子里,由海军部单独下令。这些指令要求库克寻找新的土地,包括南方大陆,发现这些土地「将可大大增添国家做为海上强权的荣誉,提升大不列颠君主的尊严,并且让国家的贸易与航海更往前迈进」。若能发现土地,库克将测量海岸线与「观察土壤的性质与土地的产物;居住或出没在该地的野兽与禽鸟,以及发现的各种鱼类」。指令中也提到,「如果你发现任何矿藏、矿物或珍贵石头,每一种你都要採集样本返国,此外还有各种树木、果实与谷物的种子,都必须尽可能收集。」

用户评价

评分

“1768-1780”这个时间段,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库克船长的航行中,是否伴随着当时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航海技术的应用?他对这些技术的使用和改进,是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他在航行中使用的各类工具,例如他如何利用望远镜观察海岸线,如何使用精确的时钟来测定经度,以及他如何记录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这些技术细节,对于理解他的航海成就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好奇,他的航行中是否也催生了新的科学发现,比如对植物、动物、地质等方面的研究?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科学进步和技术应用的活教材。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脉搏,以及库克船长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第一位测绘太平洋的航海家”这一称号,让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他航行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是纯粹的科学探索精神,还是掺杂了国家利益、殖民扩张的考量?在那个大航海时代,这些动机往往是复杂交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库克船长航行的历史背景,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力量。他是否是那个时代政治和经济格局下的一个棋子,还是一个能够自主行动的开拓者?他的航行,在当时是如何被看待的?是作为一项科学壮举,还是作为一项国家任务?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层面的东西,将使它超越一本简单的航海记录,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研究。我希望在这本书中,不仅看到库克船长在海洋上的成就,更能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航行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

“1768-1780”这个时间跨度,也让我联想到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在库克船长航行的十年间,欧洲乃至世界可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这些事件是否对他的航行产生了影响?或者,他的航行又如何被当时的世界所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库克船长的航海故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他是否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探险家,还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世界潮流紧密相连?这种宏观视角,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航行的历史意义。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洋探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探索、如何认知、如何塑造世界的生动叙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从书名中捕捉到的“测绘”二字,引发了我对科学与冒险之间关系的深思。在没有GPS、没有卫星图像的年代,一次成功的测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最原始的工具,如星辰、六分仪、罗盘,加上极其精密的计算和敏锐的观察力,来描绘出一张张至今仍能指导我们认识世界的地图。这本书让我好奇,库克船长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是怎样的科学理论指导了他的航行?他对地理学、天文学、海洋学等领域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贡献?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介绍他在航行中是如何进行测量、记录和绘制的,是如何将模糊的海洋变成清晰的疆域。这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突破,更是科学精神在实践中的伟大体现。想象一下,在颠簸的船舱里,库克船长和他的船员们,在昏黄的灯光下,对照着闪烁的星光,在纸上勾勒出岛屿的轮廓,标注出礁石的危险,计算出海流的方向。这种画面本身就充满了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那个时代科学探索精神的一次致敬,它提醒着我们,伟大的发现往往源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实践。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冒险故事,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科学的严谨与求真务实。

评分

“第一位测绘太平洋的航海家”这个称号,让我对库克船长在历史上的地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之前,太平洋对许多欧洲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片充满未知和传说的大海。而库克船长的航行,无疑是将这片神秘海域带入现实世界的关键人物。他究竟改变了什么?他为后世的航海、贸易、殖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库克船长航行对于欧洲乃至全球地理认知所产生的革命性意义。他的测量成果,是否推翻了当时人们的固有认知?是否为后来的探险家和殖民者铺平了道路?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这种“第一”的力量,以及这种“第一”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发现”,更是人类活动范围的一次巨大扩张。我想了解,他的航行在当时是怎样的轰动,又是如何被记录和传播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库克船长个人成就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探索未知、拓展疆域这一宏大叙事的一次重要解读,它将太平洋从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传说,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过地图和知识去理解和到达的世界。

评分

“库克船长与太平洋”不仅是一次地理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碰撞。在库克船长的航行中,他无疑会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有过接触。这些接触是友好的,还是冲突的?带来了怎样的文化交流,又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跨文化交流的细节,以及它们对双方带来的影响。原住民的文化、习俗、信仰,在库克船长的眼中又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被视为一个“外来者”的?这种文化互动的复杂性,往往比单纯的地理发现更加引人入胜。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互动中的理解、误解、合作与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航海和地图的绘制,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在接触与碰撞中如何演变和发展的一次深刻观察。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不同文明之间交织产生的火花,以及它们留下的历史印记。

评分

当拿到这本书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史诗感——“库克船长与太平洋:第一位测绘太平洋的航海家,1768-1780”。仅仅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群勇敢无畏的水手,以及一片神秘莫测的广阔海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库克船长究竟是如何披荆斩棘,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测绘”太平洋的航海家。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挑战,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从1768年到1780年,这十余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一次伟大的航行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我预想书中会充斥着惊心动魄的航海细节,包括如何克服恶劣的天气,如何应对船员的疾病与骚乱,如何在茫茫大海中辨别方向,又如何在陌生的岛屿上与原住民进行交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库克船长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在决策时的智慧与果断,以及他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完成一项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历史的书写者往往会聚焦于胜利者,而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这位“第一位测绘者”在那个时代所肩负的意义,他是否也曾遭遇过巨大的挫折,是否也曾有过怀疑与挣扎?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航海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探索精神以及人类不断突破极限的传奇史诗。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海洋气息,去聆听海风的低语,去触摸那些古老的航海图。

评分

“1768-1780”这个时间跨度,让我预感到这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十余年,足迹遍布太平洋的广袤海域,这绝非易事。在那个通讯不发达、补给困难的时代,一次远航的风险是巨大的。我特别想了解,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库克船长和他的船员们经历了多少次海上风暴的洗礼?他们的食物和水源是如何解决的?在漫长的航行中,他们是如何对抗孤独、恐惧和疾病的?这本书,如果能详细描绘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战,将极具感染力。我希望看到那些在恶劣环境下,船员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的真实写照。同时,我也好奇,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库克船长的心境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否从最初的雄心勃勃,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审慎?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对一次航海壮举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毅力和适应能力的深刻洞察。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勇气,以及在磨难中淬炼出的生命力。

评分

“库克船长与太平洋”这个组合,让我对书中关于库克船长个人形象的塑造充满了期待。他不仅仅是一个航海家,更是一个领导者。在那个充满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如何赢得船员的信任和服从?他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是严厉而公正,还是恩威并施?我希望书中能描绘出一个立体、丰满的库克船长形象,不仅仅是他完成航海壮举的一面,也包括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诱惑和压力时的真实反应。他的性格特点,他的决策逻辑,他的个人魅力,都是我渴望了解的。同时,我也想知道,他与他的船员之间,与他所遇到的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和互动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库克船长作为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了那个时代,那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传记。我希望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一个伟大的航海家,更能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真实人物。

评分

“库克船长与太平洋:第一位测绘太平洋的航海家”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对太平洋地理特征的描绘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他所经过的岛屿、海峡、洋流以及各种地理奇观。太平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其地理特征无疑是极其复杂和多样的。库克船长是如何记录这些特征的?他的描绘是否准确?他对这些地理信息的贡献,对后世的航海和地理学研究又有多大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配有精美的地图和插图,以便更好地理解他所描述的地理环境。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虚拟的太平洋之旅,让我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像,去认识和了解这片广袤而神秘的海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感受到太平洋的壮丽与神秘,以及库克船长对它细致入微的描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