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复杂与多元的科学探险史诗 库克船长的探险本身就是传奇。姑且不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如何将库克推上国家英雄的神坛,三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便足以将库克放进航海名人榜,与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与郑和等前辈相提并论。以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库克的探险拓展了欧洲人对太平洋的知识,完全符合典型的探险史诗叙事: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前所未见的新事物。库克身为科学探索「英雄」的文化象征意义,超越了大英帝国的脉络,甚至延续到太空时代──库克环球航行的船舰「奋进号」与「发现号」的大名,被美国太空总署用来命名太空梭。而他在日记中自述「……来到在此之前无人抵达的遥远之地」,也是启发科幻经典《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克(James T. Kirk)的原型,也是该系列振奋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向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的由来。
2018年是库克自普利茅斯港出发展开第一次环球航行250週年,大英图书馆因此策画「詹姆斯.库克:航行」特展,本书即出自展览官方指南。大英图书馆的特展向来以材料丰富着称,在专业策展人的巧思下,将各种馆藏或借展文物组织成别出心裁又兼顾多元视角的叙事。本次库克特展也不例外。馆方罗列相关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库克与随行人员在途中的日记、绘画、地图(或海图)手稿,採集回来的动植物标本与原住民文物,以及返国后的信函与各种出版品。利用这些第一手史料,馆方鉅细靡遗地铺陈库克航行中的细节,让曾参与远航的众多历史人物「为自己说话」。
笔者有幸在特展期间访问伦敦,而得以亲炙本展。库克三次航行牵涉的人事时地物庞杂,要把相关历史背景釐清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本展览的动线大致以时间顺序安排,但三次航行之间的段落区隔良好,令参观者不觉冗长杂乱。这不能不归功于馆方在空间布置方面的巧思。例如在第二次航行,叙事的重点放在船舰进入南极圈,这段展区的配色就以冷调的灰白、淡蓝色为主,让观众有彷彿身历南冰洋的感受;而当观众来到各航行间的空档,展区墙面就恢复暖色调的沉稳颜色,搭配晕黄灯光与肖像画,让人立刻联想到主角此时正身处在英国家园的宅邸。
虽然以上的空间设计不易于书中重现,但本书在结构上也忠实反映了展览动线,依序交代三次航行的背景与途中的细节。由于是展览指南,本书的特色是「看图说故事」,利用大量图片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串起库克航行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图片皆为展出的实物,是了解库克航行的珍贵史料。即使没有亲临展览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来趟纸上「发现之旅」。
库克的探险史诗不乏争议。近年来,随着去殖民化与原住民意识的兴起,愈来愈多学者或文化界人士挑战传统的官方版本叙事,重新检视库克的英雄形象。库克航行抵达玻里尼西亚与澳洲东岸,从欧洲的视角来看是「发现」;从当地原住民的立场,却标志着此后欧洲人大举入侵、殖民,并彻底改变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开端。本书开头举两幅不同时代的画作为例,正好显示两种史观的强烈对比:绘于二十世纪初的《1770年库克船长在植物学湾登陆》,是大英帝国移民开拓叙事的延续;而二十一世纪戏仿前作的《在这里,我们称他们是海盗》,则把自诩文明开化的西方「发现者」狠狠嘲讽了一番。
库克是探险英雄还是西方帝国主义者殖民的先锋?这是至今各界仍争论不休的问题。光是导致库克在夏威夷丧生的那场冲突,无论是在场目击者的证词或后人的描述,就众说纷纭: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尽力维持和平的调停者;也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在最前方率领攻击的人。身为皇家海军的军官,库克鞠躬尽瘁地探索任务,无可否认是为了英国的利益。库克本人未能亲身参与大英帝国后续在太平洋的势力扩张,然而跟随在探险家脚步后的,往往是商人、传教士与殖民者。库克身后不到数十年,英国在大洋洲建立了数个殖民地,最终形成现代国家澳大利亚与纽西兰。
从全球史的脉络来看,库克的科学探索并非纯粹为了求知,还牵涉军事、贸易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利益。十八世纪的太平洋是西班牙帝国的势力范围;马德里掌握了从美洲到菲律宾跨太平洋的贸易航路。为了挑战西班牙,英国希望能在地图上仍是一片空白的南太平洋寻求机会。这是库克探索任务的重要背景。我们从书中可以了解,伦敦皇家学会与海军部同时是库克航行的推手,各自有盘算的目标。以金星凌日的天文观测为例,皇家学会希望能借此测定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拓展对宇宙的认识;海军部则希望这些天文数据有助于解决测量地球纬度的问题,以增进远洋导航的精确性。更别提沿途的地理探索──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或西北航道──这些地理知识背后的战略价值了。
库克不是第一个抵达南太平洋或大溪地的欧洲人,然而其团队在太平洋的长期停留,并对玻里尼西亚地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详细调查,是之前的欧洲探险队前所未有的。这归功于任务前的缜密计画,以及随行的科学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博物学者、天文学家,甚至画家。带领一群或许是「文弱书生」的科学团队远渡重洋,还要在荒野异地中求生存、与当地居民打交道,非常不容易。库克杰出的领导统御、航海、测量与制图技能,使他成为能胜任的人选。没有英国政府与皇家海军的资源,也无法支持三次远航。国家(以及技术与商业)力量与科学研究互助结合的「大科学」(Big science),在库克之后的科学探索任务愈来愈常见,从阿波罗登月到人类基因组计画,无不是交织了复杂的社会与国际网络。
库克的科学团队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参加第一次航行,后来成为皇家学会会长的约瑟夫.班克斯。班克斯是十八世纪典型的「绅士科学家」,家有恆产,经济充裕,得以无后顾之忧从事科学研究。他保持与欧陆同行的联系,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术网络,不惜出资赞助库克的远航任务,借此抓住随行考察的机会。从班克斯的视角,我们看到十八世纪博物学家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这个生产自然知识的模式效率惊人,有赖研究者与专业画家分工合作,以素描记录所见所闻,再待后续完成上色与细部描绘。此外,由于班克斯不像库克需负担领队责任,他得以较无顾虑地与原住民互动,甚至参与原住民的仪式,充分满足好奇心。库克航行对玻里尼西亚社会留下丰富的观察与纪录,班克斯的穿针引线发挥了不少作用。
库克的航行也不全然是欧洲人的故事。在探索过程中,库克与其船员不免与无数当地居民互动,有些互动是和平、好奇,甚至互惠的,有些则是致命的。尽管因现存史料的限制,我们对这些居民所知不多(讽刺的是,借由外来探险家的描述,许多原住民得以在时光洪流中留存些许纪录)。大英图书馆也坦承,虽然尽力呈现多元声音,本书绝大部分史料讲述的仍然是欧洲人的视角。然而,有好几位玻里尼西亚原住民曾加入库克的探险队,留下不少珍贵的史料,例如在第一次航行中途上船的「客卿」图帕亚。
图帕亚来自大溪地附近的赖阿特亚岛,是当地宗教的祭司,类似的神职人员在许多社会中往往是掌握与传承知识的文化菁英。然而图帕亚在大溪地不算得志:一来他在政治上站错边,效力的部族首领已经失势;再来他并非土生土长,为了躲避战祸才投奔大溪地,恐怕连大溪地人也视他为外人。库克一行人停留在大溪地期间,班克斯与图帕亚成为好友,最终说服库克让图帕亚随行。图帕亚随奋进号到了纽西兰与澳洲东岸,可惜于返回英国途中在巴达维亚(今日的雅加达)病逝。
图帕亚在奋进号上的角色相当微妙。他发挥了向导、翻译与顾问的功能,在英国人与原住民接触的场合担任双方沟通的中间人。但图帕亚不是库克的属下,反倒比较像班克斯的私人宾客(库克同意图帕亚与他的童仆上船的条件,就是班克斯需负担这二人的额外支出)。尽管库克对图帕亚的能力表示尊敬,但他不像班克斯对这位宾客较有交情;大部分船员对图帕亚的印象就更不好了,认为他难以亲近又爱摆架子。库克曾评论图帕亚「精明、理智又有天才」,却也指出他「骄傲又固执,以致在船上常引起众人反感」。船员对图帕亚的反感,难免掺杂一些欧洲人对「印地安人」(当时对美洲与大洋洲原住民的泛称)的优越情绪。很可惜图帕亚没有留下个人纪录,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想法,还有上船的理由。或许他也想去探索世界、随奋进号去欧洲看看,或者视自己的加入为与库克团队的结盟,甚至可能希望借助英国人的武力驱逐占领故乡的敌人。
库克与班克斯所蒐集关于玻里尼西亚的知识,很大一部分的来源就是图帕亚。图帕亚就像一部活的百科全书,熟悉玻里尼西亚社会的文化、医药、天文、地理与水文等在地知识。这些知识由他的父祖辈以口述方式代代相传。图帕亚也精通导航技术,能记诵大溪地周边群岛的方向与所需航程,尽管自己或其父祖辈从未到过那些岛屿。有张标示大溪地周边岛屿的海图,就是西方与玻里尼西亚两套不同知识系统混合的产物。这张海图是库克根据图帕亚的情报,以欧洲制图方式绘成,标示了东西南北四方位。但而图上的岛屿却不见得符合其实际位置,尤其是愈外围、离大溪地愈远的岛屿,误差愈大。这可能是由于玻里尼西亚人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建立在欧洲人习惯的绝对座标系统上,而是记录航路上岛屿的相对位置,由居住之地向外同心圆式地扩张。
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库克航行途中记录南太平洋风土民情的许多图画,其实是出自图帕亚之手。有些是应库克要求而绘,有些则是图帕亚自己的观察。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张描绘英国人与毛利人交易的场景,生动地记录了双方接触的新奇与紧张感。图帕亚以一位「第三者」的视角,见证了欧洲探险者开始改变毛利人「长白云之乡」的那一刻。图帕亚在纽西兰期间也试着「传教」,与当地人交流宗教知识。由于图帕亚来自毛利人祖先的原乡,双方的血缘、语言和文化相近,因此他的到访颇受欢迎,其事蹟在不同部落之间广为流传。当库克第二次航行重返纽西兰,多次遇到毛利人追问图帕亚的下落。对现代读者来说,库克是环球探险史诗的主角;然而从毛利人的角度来看,来访的「远亲」图帕亚才是代代口述相传的传奇人物。
图帕亚不是唯一一位自愿加入库克行列的原住民,甚至有的原住民拜访英国又返回大溪地。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不只是欧洲人,原住民也以他们的方式探索外面的世界。那些熟悉的、非黑即白的历史叙事,往往过于简化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无论是欧洲人「勇敢探索域外蛮荒」的探险史诗,或是原住民「受帝国主义入侵压迫」的斑斑血泪,都是复杂历史事件的众多面向之一。欧洲探险家固然有船坚炮利的科技优势,在离母国千里之遥的陌生领域,常常需要靠外交手腕获取当地居民的善意与资源。原住民也不是被动地面对外来者的冲击,他们常主动寻求贸易或合作,利用外来势力巩固己方利益,甚至打击本地的对手。而双方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充满互动。当库克与班克斯进行博物学田野调查时,仍需借助图帕亚的在地知识。没有图帕亚的建议,英国人或许不会这么顺利地「发现」大溪地周边的群岛及纽西兰。虽然玻里尼西亚原住民不具备西方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们熟悉星辰运行的精确程度──套句班克斯的话,恐怕「连欧洲天文学家都难以相信」!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顾天神的禁令为人类盗火,教人类使用火焰,成为人类掌握知识与发展文明之始。斗转星移,普罗米修斯当初带给人类的那一小盏星火,最后竟成为一团遮蔽视线的熊熊烈焰。1945年7月16日,领导曼哈顿计画开发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欧本海默,在新墨西哥州见证人类史上第一次核试爆。欧本海默事后回忆,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意识到「世界从此不同了」,他则想起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欧本海默这段着名的感言,是科学家对自己行动所造成后果的沉重反省。套用流行的电影台词,欧本海默是一位「受知识诅咒」的悲剧人物,始终被良知与责任心之间的矛盾折磨。他希望能抢先开发出原子弹,避免纳粹德国先掌握这种终极武器;但他又无法不预见这项任务将开启潘朵拉的盒子,使后世笼罩在核战的恐怖阴影中。原子弹是科学作为两面刃的绝佳象征: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能释放出庞大的威力,也能带来前所未见的毁灭。
库克的航行不像发明原子弹那样立即震撼世人,但也确实改变了世界,影响深远且持续至今。无论库克当初是否怀抱着和平善意而来,从他抵达南太平洋的那刻开始,玻里尼西亚就不复原本的社会与文化了,成为更复杂的世界体系的一部分。改变是好是坏,随着时代变迁有不同论断,恐怕永远难以盖棺论定。二十世纪以前的帝国主义者认为帝国统治给殖民地带来文明、秩序与各种物质建设,现代化或「进步性」成为道德修辞上的立足点。后殖民时代政治风气的转变,让昔日的「典范」褪色,反省与批判殖民者掠夺与屠杀原住民的不公不义。这一切使库克在探索方面的成就如同哥伦布与麦哲伦的那般耀眼,也同时像这二位前辈一样在历史地位方面富于政治争议。
库克需不需要为他的探索行动产生的后果负责?这也许不纯粹是历史或科学问题了。我们无法期待人人都像欧本海默那样深刻感性的反省。库克有他所处的时代侷限及个人立场;他在日志中对原住民处境与欧洲殖民前景的若干思考,反映了当代欧洲流行的思潮,包括启蒙哲学家如洛克与卢梭在「政府」、「自然状态」与「平等权利」等议题上的观点。然而身为领队的指挥官,库克更关心的还是眼前实际的问题:如何确保团队安全,完成任务并返航。
也因此这不是库克个人的航行──途中的每个人,从班克斯到图帕亚,拥有各自的立场、意志与行动。这也是大英图书馆规划本展与本书的期望──平实地还原库克三次环球航行的过程,让史料为当事人各自发声。而我们也得以铭记,任何「伟大」的科学探险,不是只有向未知边疆前进的浪漫,而是有更复杂多元的面貌等待我们去发掘。
黄相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博士)
序
复杂与多元的科学探险史诗
黄相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博士)
库克船长的探险本身就是传奇。姑且不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如何将库克推上国家英雄的神坛,三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便足以将库克放进航海名人榜,与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与郑和等前辈相提并论。以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库克的探险拓展了欧洲人对太平洋的知识,完全符合典型的探险史诗叙事: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前所未见的新事物。库克身为科学探索「英雄」的文化象征意义,超越了大英帝国的脉络,甚至延续到太空时代──库克环球航行的船舰「奋进号」与「发现号」的大名,被美国太空总署用来命名太空梭。而他在日记中自述「……来到在此之前无人抵达的遥远之地」,也是启发科幻经典《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克(James T. Kirk)的原型,以及该系列振奋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向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的由来。
2018年是库克自普利茅斯港出发展开第一次环球航行250週年,大英图书馆因此策画「詹姆斯.库克:航行」特展,本书即出自展览官方指南。大英图书馆的特展向来以材料丰富着称,在专业策展人的巧思下,将各种馆藏或借展文物组织成别出心裁又兼顾多元视角的叙事。本次库克特展也不例外。馆方罗列相关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库克与随行人员在途中的日记、绘画、地图(或海图)手稿,採集回来的动植物标本与原住民文物,以及返国后的信函与各种出版品。利用这些第一手史料,馆方鉅细靡遗地铺陈库克航行中的细节,让曾参与远航的众多历史人物「为自己说话」。
笔者有幸在特展期间访问伦敦,而得以亲炙本展。库克三次航行牵涉的人事时地物庞杂,要把相关历史背景釐清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本展览的动线大致以时间顺序安排,但三次航行之间的段落区隔良好,令参观者不觉冗长杂乱。这不能不归功于馆方在空间布置方面的巧思。例如在第二次航行,叙事的重点放在船舰进入南极圈,这段展区的配色就以冷调的灰白、淡蓝色为主,让观众有彷彿身历南冰洋的感受;而当观众来到各航行间的空档,展区墙面就恢复暖色调的沉稳颜色,搭配晕黄灯光与肖像画,让人立刻联想到主角此时正身处在英国家园的宅邸。
虽然以上的空间设计不易于书中重现,但本书在结构上也忠实反映了展览动线,依序交代三次航行的背景与途中的细节。由于是展览指南,本书的特色是「看图说故事」,利用大量图片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串起库克航行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图片皆为展出的实物,是了解库克航行的珍贵史料。即使没有亲临展览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来趟纸上「发现之旅」。
库克的探险史诗不乏争议。近年来,随着去殖民化与原住民意识的兴起,愈来愈多学者或文化界人士挑战传统的官方版本叙事,重新检视库克的英雄形象。库克航行抵达玻里尼西亚与澳洲东岸,从欧洲的视角来看是「发现」;从当地原住民的立场,却标志着此后欧洲人大举入侵、殖民,并彻底改变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开端。本书开头举两幅不同时代的画作为例,正好显示两种史观的强烈对比:绘于二十世纪初的《1770年库克船长在植物学湾登陆》,是大英帝国移民开拓叙事的延续;而二十一世纪戏仿前作的《在这里,我们称他们是海盗》,则把自诩文明开化的西方「发现者」狠狠嘲讽了一番。
库克是探险英雄还是西方帝国主义者殖民的先锋?这是至今各界仍争论不休的问题。光是导致库克在夏威夷丧生的那场冲突,无论是在场目击者的证词或后人的描述,就众说纷纭: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尽力维持和平的调停者;也有人将库克描绘成在最前方率领攻击的人。身为皇家海军的军官,库克鞠躬尽瘁地执行探索任务,无可否认是为了英国的利益。库克本人未能亲身参与大英帝国后续在太平洋的势力扩张,然而跟随在探险家脚步后的,往往是商人、传教士与殖民者。库克身后不到数十年,英国在大洋洲建立了数个殖民地,最终形成现代国家澳大利亚与纽西兰。
从全球史的脉络来看,库克的科学探索并非纯粹为了求知,还牵涉军事、贸易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利益。十八世纪的太平洋是西班牙帝国的势力范围;马德里掌握了从美洲到菲律宾跨太平洋的贸易航路。为了挑战西班牙,英国希望能在地图上仍是一片空白的南太平洋寻求机会。这是库克探索任务的重要背景。我们从书中可以了解,伦敦皇家学会与海军部同时是库克航行的推手,各自有盘算的目标。以金星凌日的天文观测为例,皇家学会希望能借此测定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拓展对宇宙的认识;海军部则希望这些天文数据有助于解决测量地球经度的问题,以增进远洋导航的精确性。更别提沿途的地理探索──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或西北航道──这些地理知识背后的战略价值了。
库克不是第一个抵达南太平洋或大溪地的欧洲人,然而其团队在太平洋的长期停留,并对玻里尼西亚地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详细调查,是之前的欧洲探险队前所未有的。这归功于任务前的缜密计画,以及随行的科学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博物学者、天文学家,甚至画家。带领一群或许是「文弱书生」的科学团队远渡重洋,还要在荒野异地中求生存、与当地居民打交道,非常不容易。库克杰出的领导统御、航海、测量与制图技能,使他成为能胜任的人选。没有英国政府与皇家海军的资源,也无法支持三次远航。国家(以及技术与商业)力量与科学研究互助结合的「大科学」(Big science),在库克之后的科学探索任务愈来愈常见,从阿波罗登月到人类基因组计画,无不是交织了复杂的社会与国际网络。
库克的科学团队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参加第一次航行,后来成为皇家学会会长的约瑟夫.班克斯。班克斯是十八世纪典型的「绅士科学家」,家有恆产,经济充裕,得以无后顾之忧从事科学研究。他保持与欧陆同行的联系,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术网络,不惜出资赞助库克的远航任务,借此抓住随行考察的机会。从班克斯的视角,我们看到十八世纪博物学家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这个生产自然知识的模式效率惊人,有赖研究者与专业画家分工合作,以素描记录所见所闻,再待后续完成上色与细部描绘。此外,由于班克斯不像库克需负担领队责任,他得以较无顾虑地与原住民互动,甚至参与原住民的仪式,充分满足好奇心。库克航行对玻里尼西亚社会留下丰富的观察与纪录,班克斯的穿针引线发挥了不少作用。
库克的航行也不全然是欧洲人的故事。在探索过程中,库克与其船员不免与无数当地居民互动,有些互动是和平、好奇,甚至互惠的,有些则是致命的。尽管因现存史料的限制,我们对这些居民所知不多(讽刺的是,借由外来探险家的描述,部分原住民得以在时光洪流中留存些许纪录)。大英图书馆也坦承,虽然尽力呈现多元声音,本书绝大部分史料讲述的仍然是欧洲人的视角。然而,有好几位玻里尼西亚原住民曾加入库克的探险队,留下不少珍贵的史料,例如在第一次航行中途上船的「客卿」图帕亚。
图帕亚来自大溪地附近的赖阿特亚岛,是当地宗教的祭司,类似的神职人员在许多社会中往往是掌握与传承知识的文化菁英。然而图帕亚在大溪地不算得志:一来他在政治上站错边,效力的部族首领已经失势;再来他并非土生土长,为了躲避战祸才投奔大溪地,恐怕连大溪地人也视他为外人。库克一行人停留在大溪地期间,班克斯与图帕亚成为好友,最终说服库克让图帕亚随行。图帕亚随奋进号到了纽西兰与澳洲东岸,可惜于返回英国途中在巴达维亚(今日的雅加达)病逝。
图帕亚在奋进号上的角色相当微妙。他发挥了向导、翻译与顾问的功能,在英国人与原住民接触的场合担任双方沟通的中间人。但图帕亚不是库克的属下,反倒比较像班克斯的私人宾客(库克同意图帕亚与他的童仆上船的条件,就是班克斯需负担这二人的额外支出)。尽管库克对图帕亚的能力表示尊敬,但他不像班克斯对这位宾客较有交情;大部分船员对图帕亚的印象就更不好了,认为他难以亲近又爱摆架子。库克曾评论图帕亚「精明、理智又有天才」,却也指出他「骄傲又固执,以致在船上常引起众人反感」。船员对图帕亚的反感,难免掺杂一些欧洲人对「印地安人」(当时对美洲与大洋洲原住民的泛称)的优越情绪。很可惜图帕亚没有留下个人纪录,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想法,还有上船的理由。或许他也想去探索世界、随奋进号去欧洲看看,或者视自己的加入为与库克团队的结盟,甚至可能希望借助英国人的武力驱逐占领故乡的敌人。
库克与班克斯所蒐集关于玻里尼西亚的知识,很大一部分的来源就是图帕亚。图帕亚就像一部活的百科全书,熟悉玻里尼西亚社会的文化、医药、天文、地理与水文等在地知识。这些知识由他的父祖辈以口述方式代代相传。图帕亚也精通导航技术,能记诵大溪地周边群岛的方向与所需航程,尽管自己或其父祖辈从未到过那些岛屿。有张标示大溪地周边岛屿的海图,就是西方与玻里尼西亚两套不同知识系统混合的产物。这张海图是库克根据图帕亚的情报,以欧洲制图方式绘成,标示了东西南北四方位。但图上的岛屿却不见得符合其实际位置,尤其是愈外围、离大溪地愈远的岛屿,误差愈大。这可能是由于玻里尼西亚人的地理知识并不是建立在欧洲人习惯的绝对座标系统上,而是记录航路上岛屿的相对位置,由居住之地向外同心圆式地扩张。
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库克航行途中记录南太平洋风土民情的许多图画,其实是出自图帕亚之手。有些是应库克要求而绘,有些则是图帕亚自己的观察。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张描绘英国人与毛利人交易的场景,生动地记录了双方接触的新奇与紧张感。图帕亚以一位「第三者」的视角,见证了欧洲探险者开始改变毛利人「长白云之乡」的那一刻。图帕亚在纽西兰期间也试着「传教」,与当地人交流宗教知识。由于图帕亚来自毛利人祖先的原乡,双方的血缘、语言和文化相近,因此他的到访颇受欢迎,其事蹟在不同部落之间广为流传。当库克第二次航行重返纽西兰,多次遇到毛利人追问图帕亚的下落。对现代读者来说,库克是环球探险史诗的主角;然而从毛利人的角度来看,来访的「远亲」图帕亚才是代代口述相传的传奇人物。
图帕亚不是唯一一位自愿加入库克行列的原住民,甚至有的原住民拜访英国又返回大溪地。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不只是欧洲人,原住民也以他们的方式探索外面的世界。那些熟悉的、非黑即白的历史叙事,往往过于简化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无论是欧洲人「勇敢探索域外蛮荒」的探险史诗,或是原住民「受帝国主义入侵压迫」的斑斑血泪,都是复杂历史事件的众多面向之一。欧洲探险家固然有船坚炮利的科技优势,在离母国千里之遥的陌生领域,常常需要靠外交手腕获取当地居民的善意与资源。原住民也不是被动地面对外来者的冲击,他们常主动寻求贸易或合作,利用外来势力巩固己方利益,甚至打击本地的对手。而双方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充满互动。当库克与班克斯进行博物学田野调查时,仍需借助图帕亚的在地知识。没有图帕亚的建议,英国人或许不会这么顺利地「发现」大溪地周边的群岛及纽西兰。虽然玻里尼西亚原住民不具备西方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们熟悉星辰运行的精确程度──套句班克斯的话,恐怕「连欧洲天文学家都难以相信」!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顾天神的禁令为人类盗火,教人类使用火焰,成为人类掌握知识与发展文明之始。斗转星移,普罗米修斯当初带给人类的那一小盏星火,最后竟成为一团遮蔽视线的熊熊烈焰。1945年7月16日,领导曼哈顿计画开发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欧本海默,在新墨西哥州见证人类史上第一次核试爆。欧本海默事后回忆,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意识到「世界从此不同了」,他则想起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欧本海默这段着名的感言,是科学家对自己行动所造成后果的沉重反省。套用流行的电影台词,欧本海默是一位「受知识诅咒」的悲剧人物,始终被良知与责任心之间的矛盾折磨。他希望能抢先开发出原子弹,避免纳粹德国先掌握这种终极武器;但他又无法不预见这项任务将开启潘朵拉的盒子,使后世笼罩在核战的恐怖阴影中。原子弹是科学作为两面刃的绝佳象征:人类对知识的探索能释放出庞大的威力,也能带来前所未见的毁灭。
库克的航行不像发明原子弹那样立即震撼世人,但也确实改变了世界,影响深远且持续至今。无论库克当初是否怀抱着和平善意而来,从他抵达南太平洋的那刻开始,玻里尼西亚就不复原本的社会与文化了,成为更复杂的世界体系的一部分。改变是好是坏,随着时代变迁有不同论断,恐怕永远难以盖棺论定。二十世纪以前的帝国主义者认为帝国统治给殖民地带来文明、秩序与各种物质建设,现代化或「进步性」成为道德修辞上的立足点。后殖民时代政治风气的转变,让昔日的「典范」褪色,反省与批判殖民者掠夺与屠杀原住民的不公不义。这一切使库克在探索方面的成就如同哥伦布与麦哲伦的那般耀眼,也同时像这二位前辈一样在历史地位方面富于政治争议。
库克需不需要为他的探索行动产生的后果负责?这也许不纯粹是历史或科学问题了。我们无法期待人人都像欧本海默那样深刻感性的反省。库克有他所处的时代侷限及个人立场;他在日志中对原住民处境与欧洲殖民前景的若干思考,反映了当代欧洲流行的思潮,包括启蒙哲学家如洛克与卢梭在「政府」、「自然状态」与「平等权利」等议题上的观点。然而身为领队的指挥官,库克更关心的还是眼前实际的问题:如何确保团队安全,完成任务并返航。
也因此这不是库克个人的航行──途中的每个人,从班克斯到图帕亚,拥有各自的立场、意志与行动。这也是大英图书馆规划本展与本书的期望──平实地还原库克三次环球航行的过程,让史料为当事人各自发声。而我们也得以铭记,任何「伟大」的科学探险,不是只有向未知边疆前进的浪漫,而是有更复杂多元的面貌等待我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