愠怒

愠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波恩
图书标签:
  • 情感
  • 心理
  • 愤怒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文学
  • 小说
  • 现代文学
  • 心理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全球首个经由全民公投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爱尔兰为背景的跨时代议题小说 ★立法委员 尤美女、剧作家 吴洛缨、律师 李晏榕、作词人 周耀辉、《文讯杂志》总编辑 封德屏、作家 陈芳明、作家 陈雨航、作家 陈思宏、创意人 卢建彰、影评人 蓝祖蔚——诚挚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全球畅销小说《穿条纹衣的男孩》作者——约翰波恩的最新小说创作! 记得你的名字,那是我 最重要的一件行李。 一段平凡真诚的身分认同之旅,一份对平等之爱的渴切, 从一九四五年至二○一五年,跨度六十年的叙事版图,亦是爱尔兰的人文缩影。 ◎二○一七年「每月一书俱乐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年度选书 ◎二○一七年《纽约时报》读者选书入围作品 ◎二○一七年英国亚马逊网站当月选书;美国亚马逊网站四颗半星读者评鑑 ◎二○一七年Bord Gais Novel爱尔兰图书奖入围作品 ◎二○一八年英国「理查和茱迪读书俱乐部」(Richard and Judy's Book Club)春季选书 ◎二○一八年浪达同志文学奖(LAMBDA Literary Awards)决选入围作品 ◎二○一八年铁血奖(Ferro-Grumley Award for LGBTQ Fiction)决选入围作品 ◎本书已授权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义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全球数十国语言译作;英国知名制片公司Scott Free签署电视影集版权 十六岁的凯萨琳歌根因未婚怀孕而遭村民鄙弃,决定前往都柏林,一切重新开始。她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将甫出生的婴儿託付给修女,期望孩子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西罗尔的养父母并未将其当作孩子一样对待,彼此存在着一丝不苟的应对关系,这对富裕且古怪的夫妻总提醒着西罗尔,他并非纯正艾佛瑞家的人。或因他不是,当认识了朱利安──自幼註定过着冒险人生的男孩,西罗尔便就此开启了自我探索之途;命运在不同阶段让他受尽折磨,时不时要承受误判情势的后果,而他必须设法将情绪与欲望导引至所有人类渴求的一端──终得幸福。 这是爱尔兰同志西罗尔的成长故事,一段追寻自我原生背景的旅程,从四○年代的爱尔兰划开序幕,心境饱受颠沛流离至今,随着时间流逝,他挖掘到的是源自身分、家庭、国家,乃至更多与己有关的人事物。书中反映昔时爱尔兰封闭时代对同性恋的残忍与欺压,他终其一生都无法获得幸福的情感,那是一种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无奈,亦是愤怒。故事情节极具渲染力,这一刻悲恸哀鸣,下一刻破涕为笑,悲喜之间,跨度六十年的叙事版图,体现了人类对平等之爱的追寻与救赎。 好评推荐 「峰回路转而令人心碎,作者横跨爱尔兰七十年历史的庞大叙事企图,媲美狄更斯。」——《时人》杂志(People) 「令人迷恋……波恩精确地探寻西罗尔的生命本质……凭借对不同城市的细腻描述以及多变叙事下的情节曲折转变,波恩巧妙捕捉了西罗尔与国籍、阶级和性欲抗衡时不断变化的身分情绪。本书既是西罗尔的生命实录,亦是西方社会从战后至今的演绎。」——《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波恩具备极佳的创造天赋,展现其作品的丰富戏剧性……本书既幽默,却又悲伤惆怅。迷人,不容错过。——《书单》(Booklist) 「波恩持续以安静敏锐的方式,感受生命之痛楚,展演小说创作。」——《科克斯书评》(Kirkus) 「波恩借由《愠怒》所表达的愤怒观点竟如此震慑人心……西罗尔于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骇人经历,那些活力、混乱、纷扰、生活与恐惧,正是那坚实人生成就的基石。」——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放肆又有趣的作品。」——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时而睿智又敏锐,时而痛彻心扉……堪称箇中翘楚的小说家。」——英国《週日邮报》(Mail on Sunday) 「饶富趣味。」——BBC广播4台艺评节目《前排》(Front Row, BBC Radio 4) 「一部隽永的好作品……本书证明约翰波恩不仅是爱尔兰在世最好的小说家之一,而是爱尔兰史上最好的小说家之一。」——英国《週日快报》(Sunday Express) 「笔法中尽是热情、幽默与真心……本书不仅是西罗尔充满巧合与情境的故事,更是爱尔兰本身的故事。」——《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 「让人无法放手……」——《爱尔兰独立报》(Irish Independent)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风语者的低语》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创作的痕迹。 --- 《风语者的低语》 一部关于失落文明的史诗,一次横跨群星的寻觅之旅 作者:艾莉莎·凡·德·维尔德 --- 内容梗概 《风语者的低语》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科幻冒险小说,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宇宙边缘的古老谜团。故事的核心,围绕着失落已久的“赛琳德文明”展开,这个文明在数千年前神秘地从银河系的已知星图上彻底消失,只留下了散布在偏远星域的模糊传说和无法解读的工程遗迹。 故事的主角是莉安娜·卡斯,一位才华横溢却饱受争议的星际考古学家,以及她的搭档,沉默寡言的仿生人“零”(Unit-Zero)。莉安娜坚信,赛琳德文明的消亡并非意外,而是某种有预谋的“大撤离”或更糟的——“自我放逐”。她的研究成果常常被主流的星际历史学会视为异端,因为它们暗示了宇宙中存在着远超人类理解范畴的、可以操控时空结构的科技。 故事始于一颗被称为“回音之石”的微型行星的发现。这颗行星的岩层中嵌入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具有生物记忆特性的晶体结构。莉安娜通过复杂的神经同步技术,成功接入了其中一段残存的“记忆碎片”。这段碎片描绘了一场壮丽而悲怆的景象:赛琳德人正面临着一个“不可名状的威胁”,一种被称为“虚空熵”的宇宙腐蚀力量,正在缓慢地吞噬物质与能量的结构,而他们唯一的选择,似乎是启动一项代号为“渡鸦之翼”的终极计划,将整个文明从三维时空折叠至更高维度的避难所。 核心冲突与冒险 莉安娜的研究很快引来了强大势力的关注。首先是“星际秩序联盟”(SOA)——一个致力于维护既有宇宙秩序、对任何可能颠覆现有物理学认知的技术都抱有极大警惕的官僚机构。他们认为莉安娜的行为是在挖掘不该被触碰的禁忌力量。其次,一股神秘的、被称为“织网者”的影子组织也开始介入。他们似乎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赛琳德文明,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阻止莉安娜重现“渡鸦之翼”的秘密,因为他们深信,那力量一旦重现,将带来比“虚空熵”更可怕的灾难。 为了追寻线索,莉安娜和零必须深入那些被星图遗忘的区域——危险的“寂静星云”,那里充斥着空间扭曲和失控的自动化防御系统;他们穿越了由沉睡中的赛琳德AI守护的“玻璃迷宫”;最终,他们抵达了传说中赛琳德文明的最后一个已知前哨站——位于一个黑洞边缘的巨型空间站“挽歌”。 在“挽歌”中,他们发现的不是逃离的证据,而是赛琳德文明内部的分裂。部分族人主张直面“虚空熵”,寻求共存之道,而另一派则坚信只有彻底的“升维放逐”才能确保种族的延续。莉安娜发现,“虚空熵”或许并非外来入侵,而是赛琳德自身对超维科技滥用的副作用——他们在试图超越维度限制时,无意中撕裂了宇宙的基本结构。 主题探讨 《风语者的低语》深入探讨了几个宏大而深刻的主题: 1. 文明的傲慢与极限: 赛琳德文明的辉煌与毁灭,是对任何试图挑战自然法则界限的文明发出的警示。书中细腻地描绘了当科技进步达到顶峰时,其伴随而来的伦理困境和不可逆转的风险。 2. 记忆的载体与真实: 故事通过“回音之石”和残留的AI人格,探讨了记忆是否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以及我们所依赖的历史记录是否只是一系列被精心筛选或扭曲的片段。莉安娜不断质疑,她所追寻的究竟是历史的真相,还是某种被设计好的“遗言”。 3. 个体与宏大叙事: 莉安娜的个人执着与星际联盟的保守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面对可能影响整个星系存亡的秘密时,是应该选择揭露真相,冒犯既有秩序,还是选择服从权威,以求一时的安宁? 高潮与结局 在“挽歌”的深处,莉安娜面临最终的抉择。她成功激活了赛琳德文明的核心记录仪,揭示了“渡鸦之翼”的真相:它不是一个逃生舱,而是一个“时间锚点”——一项旨在将整个文明从当前时间线中“移除”的宏大工程。然而,启动这一工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并可能导致目标区域的时间流被永久冻结,将该区域内的所有生命形式困入永恒的静止中。 “织网者”的领袖现身,揭示了他们也是赛琳德文明的残余后裔,他们的任务是确保“时间锚点”永不启动,因为他们认为,面对“虚空熵”,接受熵变带来的终结,比活在永恒的静止中更符合生命之道。 最终,莉安娜与零必须在“织网者”的阻挠和联盟的追捕中,决定是否要重现赛琳德文明的最后一步。她没有选择重启“渡鸦之翼”,而是利用了赛琳德人留下的另一种技术——“共振频率调校器”,她将“虚空熵”的侵蚀频率与周围星域的背景辐射频率进行微妙的平衡,虽然未能彻底根除危机,却为所有生命争取到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故事的尾声,莉安娜和零消失在了一片未被测绘的星域。他们带走了部分赛琳德的非危险技术,承诺将继续探索宇宙的边界,寻找真正的共存之道,而不是逃避或终结。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 《风语者的低语》 是一部对硬科幻爱好者、对古代文明探索和哲学思辨有兴趣的读者而言,不容错过的恢弘之作。它不仅是一场太空冒险,更是一次关于存在意义的深刻沉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波恩 John Boyne


  一九七一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以《穿条纹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一书享誉全球,奠定文坛畅销作家地位,《爱尔兰观察报》(Irish Examiner)称其为「爱尔兰新生代最出色的作家」。着有《爱的倖存者》(The Absolutist)与《孤独的故事》(A History of Loneliness)等多部畅销小说与青少年小说,目前定居爱尔兰都柏林。

译者简介

李昕彦


  荷兰鹿特丹大学文化经济硕士,现旅居德国,从事中英德口笔译。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后记

  二○一五年五月,爱尔兰举行同性恋婚姻平权公投时,新闻报导中出现一位在投票所老泪纵横的老先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投下那一票时会如此感伤呢?老先生对着镜头说,「因为这对我来说已经太迟了,但是对于大家来说却不算太晚。」

  二十四小时过后,爱尔兰这个天主教的堡垒,充满了道德伪君子与性压抑的国家,跃身成为第一个经由全民公投而非国会投票完成婚姻平权的国家。大卫诺利斯(David Norris)这位七十多岁的参议员——同时也身兼学者、人道主义与同志平权主义者被问到自己会不会率先成为新法的受惠者时,「对我来说有点迟了。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把船推下水,」他说,「但是自己却没有跳上船。如今船已经离港在海上运行,不过看着心情也好。」

  我过去二十年都在写小说,但是从来不曾、将来也没有办法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愠怒》是我第十本写给成人的小说,也是第二本以爱尔兰为背景的小说,同时是第一本讨论家乡同志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我经常回想过去,将经历融入题材之中,我始终觉得自己在青少年时期之前的内心冲突感始终挥之不去。

  让我来好好说个清楚好了——麦克彭斯(Mike Pences)以及那些相信「转性治疗」(Conversion therapy)的人,还有批评年轻女孩在街口手舞足蹈的人——天主教爱奥那学院(Iona Institute) 那些自诩为道德领袖与某些毒舌专栏作家们,现在的爱尔兰早已不是德瓦拉政府的爱尔兰了。我打从同性恋这个字出现之前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了,我暗恋《我要高飞》(Fame)里的丹尼阿玛图洛(Danny Amatullo)时才八、九岁而已;我十四岁时疯狂迷恋挪威乐团阿哈(A-Ha)的主唱摩顿哈尔克特(Morten Harket),还因为无法面对内心那种炙热的情感而组织一个反挪威的团体——成员只有我一个人。至于我与杰森唐纳文(Jason Donovan)——既然话都说出口了,好吧——杰森,如果你碰巧在读这本书,我真的可以,时间、地点随便你。

  当然了,同性恋过去在爱尔兰不仅会被嫌弃,而且还是非法的。当年我还是男孩的时候,也像其他男孩一样有着对性的冲动,只是他们的对象是女孩子就没事,我却会因此坐牢(虽然如果是女生主动也是犯法的,爱尔兰在道德逻辑上始终有转不太过来)。

  几年前在西科克文艺节与好朋友保罗莫瑞(Paul Murray)一起上台,当时在讨论我的作品《孤独的故事》(A History of Loneliness),内容是关于爱尔兰天主教会虐待儿童的事情,而他讨论的作品是《印记与空间》(The Mark and the Void),内容是关于他对爱尔兰银行的解析——这两个机构都是荼毒我这个世代与下个世代爱尔兰人的机制。我后来在面对观众问答时说出了惊人的一段话——正因为我第一次的性经验对象是位阶比我大的成年男子,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因为这样才转变成同性恋的;第一次的性经验会不会是决定一生性向的关键?会不会就此定义了人生接下来要走的道路呢?现在当然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不过我从青少年时期到二十多岁时都为此感到困惑,《孤独的故事》便是我放下过去而写就的一部作品。我要是早十年写这本书,内容只会是在怨天尤人。

  同样地,若是早十年着手写《愠怒》,肯定会更加在意读者看待我的眼光。《穿条纹衣的男孩》在二○○六年到二○○八年年间相当受到喜爱,那时我很讨厌记者追问我的私生活——不是因为我想隐瞒同性恋的身分,而是我不觉得这个议题跟那本书有关,我也不想要混淆讨论的重点。即便到了现在,我常常看见报章杂志或网路上对我的描述总不忘了加上「公开同性恋者」的字眼,好像坦承必须受到赞扬一样,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多纳尔莱恩(Donal Ryan)、席西利雅阿亨恩(Cecelia Ahern)或凯文贝瑞(Kevin Barry)的介绍上多了「公开异性恋」这样的字眼,他们明明都在与异性恋发生关系(如果这是一段简讯,我结尾会加上一个笑脸)。

  撇开哀伤的事情不说,我满意外在过去几个月向亲朋好友提到《愠怒》时总是以「喜剧小说」来描述,这是我过去不曾涉猎的小说类型,而我不得不承认这样说是有些骄傲了,毕竟外界从来不认为我是幽默风趣的人。我在参加朗读会时经常这么说——我的作品经常以孤单老人或孩子为主角,而无论老少,最后就是死路一条。我不是那么残酷的人,只是写着写着似乎就会走到那样的结局。一开始打算写《愠怒》时也是秉持同样想法——我的灵感是以一位年长的爱尔兰同性恋为主角,而他一生因为无法表达性向而挫折连连,透过他的双眼让读者们认识爱尔兰从七○年代至今的改变。当然,他最后还是孤独地走向死亡,不过我很意外最后结局并不是这样。当我开始下笔之后,我发现故事的主人翁——西罗尔艾佛瑞是心地善良又可亲的人,只是人生衰事不断,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勇气坦然面对自己。或是说,那个世界——爱尔兰让他没有机会诚实面对自己,然而我又不想要让他一辈子过得不快乐。我希望他成为赢家,我想让他像是《幸运儿吉姆》(Lucky Jim)那样,希望西罗尔可以像是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的吉姆狄克森那样——他尽力了,但是请原谅我只能这样说最贴切——他就是不停地搞砸。

  这么多年来我都刻意避免在书中提到私事——我写过残暴的爱德华年代,十八世纪的水手,还有战后环境成长的孩子。然而,作者也会改变的。就我来说,作者累积一定程度的经验与自信并在出版几本着作而获得自由之后,加上一直与年龄相仿的作家不熟,渐渐地,我的国家这样的环境,让我开始远离全然「杜撰」的故事情节并在故事之中添加了青少年时期的个人经验与故事。

  尽管《愠怒》中的西罗尔比我早了将近二十五年出生,而他在成长过程中面对自身性向时的态度也比我更加焦虑,但是他经历过的许多事,必须在此承认,都与我的青少年时期有所唿应。我来自一个同志自我认同相当别扭的年代,至今仍是,即便心里明白没有必要。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都柏林人,但是只去过一次乔治酒吧。我有幸四处旅游,但是在陌生的城市里从不曾想过要去同志酒吧。我人生中有许多恋爱经验都与西罗尔的经验唿应着,想到就不禁觉得感伤。我在九○年代后的几年住在伦敦并担任水石书店的行销经理,我在巴特西(Battersea)的公寓离克拉珀姆交汇站(Clapham Common)不远。我在西元两千年之后搬回都柏林,归功于网路兴起,聊天室「想要见面吗?(Looking for a meet?)」的标语不折不扣说的就是性。漆黑环境中的身影充满着性渴望,完事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生死不相往来。就像西罗尔一样,各自回家,欲望消解后后各自入眠。虽然故事中西罗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东窗事发后,尼尔逊纪念碑在他眼前崩塌的情节安排。想想也没有什么不对,毕竟是个不羁之夜。

  然而,我的人生也在某个时间点开始出现转变了。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时间的贼》(The Thief of Time)的前一週,生命中第一个正式的男朋友出现了。他来参加我的新书发表会——那是我打从青少年时期就梦寐以求的活动,但是我可以为了他直接离开会场,我一开始疯狂迷恋他。我们断断续续在一起好几年,但是这样的初恋太糟糕了!犹记得某个星期六早晨,我站在他路克街(Luke Street)公寓的远处等他,因为我们那天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慕林格尔(Mullingar)找他的前男友——那个年纪大又难相处的家伙。我看见一个男人在他家门口跟他道别,似乎是在那过夜的一夜情对象。我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我爱他,因为我害怕他暴戾的脾气,内心希望他会慢慢改变。事到如今,那道疤痕没有完全癒合。

  然而,那位男友是所谓「公开」出柜的人,第二位就不是了。奉劝各位——如果你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同性恋,那就不要跟极度恐惧同性恋标签的人约会。这种人只有在黄汤下肚之后可以放开自己享受性爱,但是酒醒之后就一概当作没发生。恋情曝光之后,「骗人的!」他大吼着,而那些恐同的共同朋友们就会觉得我有幻想症,毕竟嘲讽一个同性恋男子要比揭穿一个说谎的人简单多了。「至少他假装自己是异性恋啊,」当时一个共同朋友这样对我说,我觉得这句话好可怕,现在则是觉得好可悲——可见当时身为同性恋是多么丢脸的事。爱情的惩罚竟是如此严厉,而那些选择违背良心拥抱「正常」的人反而值得赞许。

  然而,对于同性恋男人来说,失恋不是最痛苦的事。痛苦的是爱上不该爱的人,爱上那个不可能回头爱你的人。这样的感情相当煎熬。我二十二岁那年因为暗恋一个朋友而被狠狠修理了一顿。他在一阵怒气之中羞辱了我整个下午,他对待我的方式好像我撕烂了他儿时的泰迪熊并拿去餵狗一样。尽管有过比较好的经验,那个朋友在酒吧抱了我一下并告诉我,我一定可以走出来的,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友情。他说得没错,我走出来了,我们依旧是朋友。后来又碰上一个想要成名的家伙,滥用我对他的感情作为敛财求名的工具,甚至在背后毁谤我。直到他汲汲营营的出版合约到手之后,我们就分手了,因为他不需要我了。

  如上所述,我的感情生活不是太顺遂,我想很多四十多岁的同性恋也有相同感觉。我们的世代有点不上不下,上一代不可能出柜,下一代则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可以站在屋顶上放声宣告出柜。有个朋友说他十一岁的儿子班上最近有个同学出柜了,太不可思议了!今天早上我经过雪梨大桥时听见一个大概十四岁的男孩对朋友说,「他整天叫我臭玻璃,但是他明明是因为我不喜欢他才这么生气。」二○一六年我在伦敦过暑假,几乎每天都会在海德堡公园的九曲湖散步。某天下午我看见一对年约十六岁的青少年手牵手在那里散步,完全无视他人眼光,心中不禁嫉妒他们享有的自由。我到底是怎么了?或许那就是我真实的感受。

  走笔的同时,我正在经历人生的低潮。我人正在雪梨,我喜爱这个国家,这么多年来也已经拜访十次了——为了世界上最善良体贴的那个男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感情在二○一六年年走到了尽头,于是我陷入了低潮。一段情自然有高低起伏,只是我以为彼此可以携手到老,结果却是两败俱伤。当然,两情相悦才能成就一段感情,而毁掉一段感情也不是单方面的事,因此我难辞其咎。只是失恋是痛苦的,我没有更美的诠释方式。

  总之,这就是我的作品——《愠怒》。或许西罗尔艾佛瑞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是我,不是我,也可能是过去的我。对感情的渴望并想要与某人共度一生并不是同性恋或异性恋的命题,而是人性。谁不会为了英俊的外表或善良的内心而倾心呢?除了继续期望对的人会出现的那一天,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圣诞节将至,我正坐在雪梨最老的酒吧「战事倖存者」(Fortune of War)中书写这些字句。点唱机传来什么音乐呢?是阿哈乐团的《拥抱我》(Take On Me)——我没在瞎说。说真的,这世界本身就够荒谬了,谁会想看喜剧小说呢?
 

图书试读

科林村的善人(The Good People of Goleen)
 
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詹姆士孟洛(James Monroe) 神父在帝摩利格(Drimoleague)与克洛纳基尔蒂(Clonakilty)分别让两个女人怀孕且生子,而他竟然有脸站在西科克(West Cork)科林村(Goleen)的海星圣母堂(The Church of Our Lady, Star of the Sea)圣坛上,当着众人的面,谴责我的母亲是个不知检点的荡妇。
 
我母亲的家人就坐在圣坛前第二排的那张长椅上,靠走道边的外祖父正拿着手帕擦拭一块钉在前排椅背上的铜牌——他过世双亲的纪念牌。外祖父身穿着外祖母前一晚熨好的那套礼拜西装,而外祖母那双已经变形的手指正在转着一串碧玉玫瑰念珠,嘴里默默祷念着。外祖父伸手压下她的双手,要她安静下来;六位舅舅的头发都喷了玫瑰香味的发胶,闪闪发光,一个接一个按照年龄,由小到大依序坐在我母亲的身边——年纪越大的,智商就越低;这六个人每个都比另一个矮一吋,这样的差别从后方看去完全一览无遗。这几个男孩在那天早上都很努力想要保持清醒,因为他们前晚都去了骷髅镇(Skull)狂欢,回到家时已烂醉如泥,睡没几个小时就被父亲拖来教堂望弥撒。
 
我的母亲就坐在那排长椅的尾端,墙面数过来第十个木雕十字架的正下方,惶恐地等待接下来要面对的事情——她根本不敢抬起头。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愠怒》这本书,绝对是近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要不要买,毕竟市面上的书那么多,很多都只是昙花一现。但当我看了一些评论,又看到书名,就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台湾的生活,我们常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学业、工作、家庭,这些都会在无形中累积一些情绪。而“愠怒”,这个词,太精准地概括了那种感觉了,一种压抑在心底,却又无法爆发的怒火。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我很喜欢。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刻意制造的悬念,但它就是能牢牢地抓住我的注意力。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展现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被生活消磨,又如何在这种消磨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去评判任何一个角色,她只是客观地呈现,让我们自己去判断,去感受。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我觉得很舒服。 而且,这本书的氛围营造得相当到位。我读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台湾一些老旧的街区,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在风中摇曳的招牌,还有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这种画面感,让故事更加真实,更加有代入感。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并不是需要一个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或者多么惊心动魄的冒险,我们只是需要一些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一些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啊,原来我也是这样”,或者“原来你也懂”。《愠怒》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情节,具体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感觉,就是一个人在某个看似平凡的时刻,突然间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淹没,那种无声的爆发,那种内心的挣扎,真的是写得太好了。它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一种细微的、压抑的、却又无比深刻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台湾的社会里,其实并不少见。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的人,内心可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风暴。这本书,就是把这种风暴,用一种极其含蓄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总而言之,《愠怒》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作品。它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刺激,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长久的回响。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审视那些被你忽略的情绪。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找到一份理解的读者。

评分

(评价九) 《愠怒》这本书,就像一阵来自台湾的海风,吹散了我心中积压的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在台湾,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些东西在暗涌。这本书,恰恰就是把这些暗涌的情绪,以一种极其真实、极其细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最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书中的角色,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会在生活中挣扎,也会在某些时刻感到迷茫。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她只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读着读着,就会觉得,这些人好像就生活在我身边,他们的故事,也好像发生在我身上。这种强烈的共鸣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充满了浪漫和激情。它的叙事,就像台湾的夜市,在热闹中透着一丝烟火气,在平淡中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情。作者用一种非常含蓄的方式,将人物的情感一点点地渗透出来。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看似平淡的句子所打动,然后陷入沉思。 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景,那些在雨天里格外显得湿漉漉的街道,都让我觉得仿佛身临其境。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些生活中最细微的瞬间,并且将其转化为文字,赋予它们独特的生命力。这种“生活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情节,大概是说一个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压抑之后,终于在某个瞬间爆发了,但这种爆发并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一种无声的、却又极其深刻的宣泄。这种“内心的潮涌”,被作者描绘得太真实了。它让我们感觉到,原来我们内心的那些“小火苗”,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 总而言之,《愠怒》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你静下心来,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宣泄,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长久的思考。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理解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希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慰藉的读者。

评分

(评价六) 《愠怒》,这个名字总是在我脑海里盘旋,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某种情绪的共鸣。在台湾,我们总是习惯于“有礼貌”,习惯于“好商量”,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一些真实的情感压抑在心底,不让它轻易流露。而《愠怒》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它让我们得以正视那些被我们刻意隐藏起来的情绪。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就是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美化任何一个人,她只是诚实地展现了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挣扎和无奈。我读着读着,会觉得,这些人物仿佛就是我认识的人,或者,就是我自己。他们身上所经历的种种,都让我感同身受。那种在生活中,不被理解的孤独感,那种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快节奏的、充满了戏剧冲突的故事,相反,它是一种缓慢的、沉浸式的体验。作者的文字,就像台湾的细雨,一点一点地浸润你的心田,让你在不经意间,被深深地打动。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反复咀嚼某个句子,去体会它背后的含义。这种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 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台湾特有的街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巷弄,都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我读的时候,仿佛能够闻到空气中飘来的食物香气,听到远处传来的汽笛声。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和场景感,让故事更加生动,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角色,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即使内心充满了愤怒,也从不表露。这种“压抑”的形象,在台湾社会中其实并不少见。我们很多时候,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而这本书,就是把这种“隐藏”背后的痛苦,用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总而言之,《愠怒》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你花时间去品味的佳作。它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宣泄,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长久的思考。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理解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我真心推荐给每一位,希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理解的读者。

评分

(评价七) 《愠怒》,读到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很快的社会,很多时候,我们都来不及审视自己的内心,就已经被生活推着往前走了。而《愠怒》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些什么。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它对人物内心细微情感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去刻意制造什么轰轰烈烈的冲突,而是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去展现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在公交车上,人们脸上疲惫的神情,那些在工作场合,大家互相试探的眼神,都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我读着读着,就会觉得,这个人好像就是我,或者,他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人。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文学,它需要你慢慢地去体会,去感受。作者的文字,就像台湾的夜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味道,你每一样都想尝一尝,每一样都让你回味无穷。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细节触动,然后停下来,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老旧的公寓楼,那些在巷口卖早餐的阿姨,那些在公园里下棋的老爷爷,这些场景,都充满了浓浓的“台湾味”。作者把这些熟悉的场景写出来,就是让我们感觉到,原来我们内心的“愠怒”,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我们所处的环境,源自我们所经历的生活。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情节,大概是说一个人在经历了连续的挫折之后,突然间被一种莫名的愤怒所吞噬,但他却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种“无声的爆发”,这种“孤独的挣扎”,被作者描绘得太真实了。它让我们感觉到,原来我们内心的那些“小火苗”,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 总而言之,《愠怒》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你静下心来,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宣泄,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长久的思考。它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理解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希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理解的读者。

评分

(评价四) 《愠怒》,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但又带着一种隐隐的吸引力。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总觉得,能写出我们心声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愠怒》这本书,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它用一种极其朴实,极其真实的方式,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难以启齿的部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书中的角色,他们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也不是纯粹的恶棍,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着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纠结。作者就像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些微妙的情绪,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瞬间,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突然间停下来,恍然大悟,原来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原来我曾经也这样思考过。这种共鸣感,是其他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 而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很舒服,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强迫你去快速地推进剧情。相反,它鼓励你去放慢脚步,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作者的文字,就像台湾的茶,初入口时可能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回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生活场景的描绘,那些在小巷子里穿梭的身影,那些在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那些在夜市里弥漫的香气,都让我觉得仿佛置身其中。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这本书充满了浓浓的“台湾味”。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片段,大概是说一个人在经历了一天的疲惫之后,回到家中,看到满屋的寂静,突然间被一种孤独感和无力感所包围。这种感觉,在我们每一个台湾人身上,可能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我们常常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为生活奔波,但有时候,在最私密的空间里,才会卸下所有的伪装,露出自己最真实,也最脆弱的一面。这本书,就是把这种“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总而言之,《愠怒》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你反复阅读的作品。它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它会在你的内心深处,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它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慰藉的读者。

评分

(评价二) 《愠怒》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拿到它的时候,是被它的书名给吸引住的。台湾的生活节奏,大家总是忙忙碌碌,但心里总会有一些隐隐的不快,一些说不出口的“愠怒”。这本书,就是把这种情绪给挖掘出来了。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接地气”,它不会离我们太远,它讲的都是我们身边会发生的故事,会遇到的困境。而《愠怒》,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矛盾的描绘,那种在现实压力和个人情感之间的摇摆,真的是太真实了。书中的角色,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缺点,有迷茫,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更加立体,更加 relatable。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的时候,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被愤怒所裹挟,被无奈所吞噬?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寻找答案。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有思考的空间。 另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它不是那种很激烈的,很戏剧化的表达,而是用一种平缓的、叙述性的方式,将人物的情感一点点地渗透出来。就像台湾的梅雨季,刚开始只是细雨绵绵,但慢慢地,整个世界都变得湿漉漉的,那种潮湿感,那种沉闷感,就一点点地渗入你的骨子里。作者的文字,就是有这种魔力。它不像有些书,读起来像在看电影,情节一幕幕地闪过。而《愠怒》,更像是在和你促膝长谈,它会慢慢地,一点点地,把角色的故事讲给你听,让你去体会他们的心情。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在拥挤的捷运里,人们脸上那种疲惫却又不得不保持微笑的表情,又比如在便利商店排队时,每个人都低头玩手机的那种疏离感。这些场景,都是我们在台湾街头巷尾再熟悉不过的了,作者把它写出来,就是让我们感觉到,原来我们内心的“愠怒”,不是我们一个人在经历,而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默默承受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雨天,一个人坐在靠窗的位置,静静地看着窗外,然后突然间,你觉得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被理解了,被释放了。

评分

(评价十) 《愠怒》,一个名字里就带着故事的书。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感”,它讲的都是我们身边会发生的故事,会遇到的困境。而《愠怒》,恰恰就是一本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并且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书。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我特别喜欢。它没有刻意制造的悬念,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它就是能牢牢地抓住我的注意力。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展现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被生活消磨,又如何在这种消磨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去评判任何一个角色,她只是客观地呈现,让我们自己去判断,去感受。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我觉得很舒服。 而且,这本书的氛围营造得相当到位。我读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台湾一些老旧的街区,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在风中摇曳的招牌,还有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这种画面感,让故事更加真实,更加有代入感。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并不是需要一个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或者多么惊心动魄的冒险,我们只是需要一些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一些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啊,原来我也是这样”,或者“原来你也懂”。《愠怒》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片段,具体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感觉,就是一个人在某个看似平凡的时刻,突然间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淹没,那种无声的爆发,那种内心的挣扎,真的是写得太好了。它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一种细微的、压抑的、却又无比深刻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台湾的社会里,其实并不少见。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的人,内心可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风暴。这本书,就是把这种风暴,用一种极其含蓄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总而言之,《愠怒》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作品。它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刺激,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长久的回响。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审视那些被你忽略的情感。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找到一份理解的读者。

评分

(评价五) 《愠怒》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剂“解药”。我们生活在台湾,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工作、生活、人际关系,这些都会在我们心里积累一些东西,一些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火气”。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的那个角落,让我们得以看见,原来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情绪,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 我之所以这么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足够“真实”。作者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戏剧性的情节,也没有去塑造什么完美的角色。她只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展现人物的日常生活,去描绘他们内心的挣扎。你读着读着,就会觉得,咦,这个人好像就是我,或者他好像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人。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而且,我特别欣赏作者的文字功底。它的语言并不华丽,但却非常有力量。它就像一把钝刀子,一点一点地割开你的心,让你感受到那种细微的疼痛,那种深刻的共鸣。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句子触动,然后停下来,久久不能平静。那种感觉,就像你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突然间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然后你的眼眶就湿了。 书里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便利商店里,店员脸上那种职业性的微笑,又比如,在拥挤的公车上,人们低头玩手机,仿佛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些场景,都是我们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了。作者把这些场景写出来,就是让我们感觉到,原来我们内心的“愠怒”,不是我们一个人在承受,而是很多人都在默默地经历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私人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无数个普通人,在某个瞬间,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它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大道理,也不会给你什么心灵鸡汤,但它会让你感觉到,你并不孤单,你内心的那些“小火苗”,是可以被理解的。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生活中,需要一份理解,一份共鸣的读者。

评分

(评价八) 《愠怒》,单听这书名,就带着一种隐约的张力。在台湾,我们常常需要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许多复杂的情绪。这本书,就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动声色”的愤怒,并且将其一点点地释放出来。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响。而《愠怒》,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细腻之处。书中的角色,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着各自的烦恼和执念,他们会在生活中跌跌撞撞,也会在某个瞬间感到迷茫。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扮演一个说教者的角色,她只是客观地呈现,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我读着读着,就会觉得自己好像也在参与其中,也在经历着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它不像有些小说那样,充满了华丽的辞藻,或者激烈的戏剧冲突。它的文字,就像台湾的夜,在静谧中透着一丝凉意,在深沉中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作者用一种非常内敛的方式,将人物的情感一点点地渗透出来。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一些看似平淡的句子所打动,然后陷入沉思。 书中对场景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景,那些在雨天里格外显得湿漉漉的街道,都让我觉得仿佛身临其境。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些生活中最细微的瞬间,并且将其转化为文字,赋予它们独特的生命力。这种“生活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情节,大概是说一个人在长时间的压抑之后,终于在某个瞬间爆发了,但这种爆发并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一种无声的、却又极其深刻的宣泄。这种“内心的潮涌”,被作者描绘得太真实了。它让我们感觉到,原来我们内心的那些“小火苗”,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 总而言之,《愠怒》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刺激,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长久的回响。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理解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希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慰藉的读者。

评分

(评价一) 《愠怒》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心情依然在书中的世界里徘徊,久久不能平复。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就带着一股沉静又压抑的气息,那个名字——《愠怒》——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台湾的读者,我们总是在生活的琐碎中寻找一丝共鸣,寻找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本书,恰恰就是那样一本,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它却用一种极其细腻、极其真实的方式,描绘了我们生活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书中的主角,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都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有时候,我会在某个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曾经的犹豫,我曾经的冲动,我曾经那些不为人知的愤怒。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美化这些情绪,而是毫不避讳地将它们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亲切。你知道吗?在台湾,我们常常讲求“客气”,很多时候,我们把真实的情感压抑在心底,不轻易表露。但《愠怒》这本书,就像一个出口,让我们得以看见,原来我们内心的那些“小小的火焰”,是多么的真实,又是多么的普遍。 而且,这本书的节奏处理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畅销书,它需要你慢慢地去品味,去感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又一层的面纱,让你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有些章节,我甚至会反复阅读几遍,去捕捉那些作者看似不经意流露出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描写,那些台湾的街景,那些湿润的空气,那些熟悉的味道,都让这本书充满了浓浓的“在地感”。你读着读着,仿佛就能闻到巷口卤肉饭的香气,听到隔壁邻居的谈话声,感受到颱风来临前的压抑。这些细微之处,都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总的来说,《愠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情感,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客气”外表下的真实。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生活中,希望找到一丝慰藉,一丝共鸣的读者。它会让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那些复杂的情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