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是一本關於職場的書(或許也與生活相關),但並不是一本職場教科書。
如果要下一個定義的話,恐怕這是一本─你問我很多有關職場(與人相處)的睏惑,而我則會告訴你我的看法─但我的看法並不代錶著正確答案,而是我思考問題的邏輯,供你參考,希望你有所得。
寫這篇序的前幾天,我的一個十七歲弟弟問:我以後要做什麼?
我:做你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他:但我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
我:那就找一件事情,現在開始做下去。
他:要不你直接告訴我應該做什麼?
我:……
如果你認為十七歲的問題很難迴答的話, 其實, 有些三十七歲的人的問題更難迴答。與同學聚餐的時候,有個同學問我:劉同,你一直在大城市,能不能告訴我現在做什麼事賺的錢又多,又不用花太多時間的?來提點提點我。
這個問題看起來像是尋找這個世界上的新機會,但本質上則反映瞭一個人對自身能力極度不瞭解。我想一個真正因為努力而獲得過迴報的人,無論如何是問不齣這種問題的。努力過的人就知道, 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事情, 即使有, 也是機率極小,無法重復,也無法復製。就像你中瞭一次彩券之後,就直想著要把未來都押在買彩券上,這是不現實的,人生也會被毀掉。
進入職場之前,最需要搞清楚的問題不是「這個工作需要什麼樣的人?」而是「我能去做什麼類型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沒有花時間去思考「我究竟適閤做什麼」的問題,進入職場之後,一定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睏惑「我好辛苦,這份工作是否不適閤我?」說到底,一份工作適不適閤一個人,很大程度是一個人的性格與特長所決定的,如果要靠反覆投身新工作纔能明白自己是否適閤,成本太高瞭。所以你也能看到很多同齡人在工作一年兩年之後,不停的換工作、跳槽,他們的口頭禪是「我覺得這份工作不適閤我。」但幾次之後,你發現,他們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是適閤的。你知道自己穿哪一百件衣服不好看,卻不知道「穿哪一件衣服很好看」。
以前傢裏有個冰箱,製冷係統老是壞瞭。反覆送修好幾次,後來商量是不是要換一個新的? 最後請瞭一個師傅來看,一檢測,纔發現是冰箱的電壓偏低,電壓長期偏低纔導緻製冷係統一直齣問題。
很多職場上的問題看起來跟冰箱一樣,雖然製冷壞瞭修製冷,保鮮壞瞭修保鮮,都能得到短暫的效果,但根本問題可能齣現在電壓上。不解決根本問題,這颱冰箱製冷還是會壞,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是一颱能夠獨立運作的好冰箱。
正因如此,會不會工作,能不能工作,與一個人的年齡無關,「三十七歲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十七歲的人」強。
關鍵在於你是如何理解「工作」與「職業」的。
有幾類人分不清楚「工作」與「職業」的區彆。
比如,有些人大學畢業那年纔猛然意識到自己要工作瞭,於是拿著履曆不知道該給誰,把「找到一份工作」當成目的。
又如,有些人覺得工作就是養活自己,所以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就很好瞭。
再如,有人覺得工作的目的就是能升職加薪,所以無法升職加薪的工作就不算好工作。還有人覺得工作就是要環境好、老闆好、同事好,滿足這些條件的工作纔是好工作。
以上判斷從某個層麵來說並沒有錯,但他們忘記瞭另一個詞─職業。
我們進入職場,究竟是要找到一份工作? 還是要確定一份職業?
說白瞭,如果一份工作僅僅是工作,那麼,它很有可能隻能養活此刻的你。但如果一份工作你是按照職業的標準來選擇的話,那麼它能養活未來的你,還有你的傢庭。
所謂職業的參考標準就有很多瞭。比如, 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歡的?這份工作自己是否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去鑽研? 即使離開現在這傢公司,未來是不是也依然會從事相關工作? 你希望自己三年或者五年之後,成為這個行業當中什麼樣子的人?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緊緊圍繞著某一個行業,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已經找到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瞭,而不僅僅是「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
當有人問我有關於他們工作的問題時,我通常會反問一個問題─你花瞭多久的時間纔決定去做這份工作的?
迴到我自己的工作,我將頭十年關於職業的選擇總結為「3232」法則。
所謂「3232」, 是指花在一份職業上的時間, 三年, 兩年, 三年, 又兩年。但這不是指一個人參與工作需要滿十年,而是指你對於職場的思考時間。
就我個人而言,我的「3232」是從大二的時候開始。
第一階段的三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所以從大二到大四,花瞭三年去思考這個問題。
第二階段的兩年是確定瞭自己的目標之後,就要靠實踐來證明自己是否能勝任。後來,花瞭兩年時間從湖南電視颱的實習生做起,畢業之後正式進入媒體行業。
第三階段的三年是全身心投入職業的時間。之前五年讓我明確瞭傳媒這個行業值得自己去奮鬥,並在這個行業中,也找到瞭自己的職場榜樣,所以無論齣現任何問題,都不會改變我的目標。所以這三年必須義無反顧的投入,告訴自己不要被薪資影響,不要被辛苦影響,不要被人際關係影響,因為我已經想得很清楚,人生的下半輩子都會待在這個行業。因此,眼前的障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後,我是否能擁有更多的經驗,能腳踏實地在這個行業紮根。
第四個階段的兩年,就是總結與重生階段,利用過去八年的職場纍積,開始為下一個十年的自己做職場螺鏇上升的規劃。
如果每個人對待自己的職業都有一個「3232」的過程,很多問題自然就能在過程中解決瞭。十年聽起來很長,但隻要經過這十年的任何人,都不會再為職場睏惑瞭,即使有疑問,也能用明確的方法去解決。
「3232」的運用,無論你是高中生,還是四十不惑,這都是每個職業人必須要曆經的過程,隻是被簡單的總結成瞭四個數字。這四個數字每個階段具體多少年也因人而異,重要的是它包含瞭「我能做什麼,試試能不能勝任,那就全身心投入,以及總結調整為下一步做規劃」的四個階段。
很多在職場有所成績的人,也許並不知道「3232」的意思,但對比他們的職場經曆,基本上都經過瞭以上提到的四個階段。
如果你參與工作的時間單位叫做「工齡」,那麼,「3232」就是指你的「職齡」。如果你的「職齡」從高中開始,那你進入職場上手的速度肯定會比大多數同齡人更快。相反的,即使你到瞭四十歲,如果內心並沒有「職齡」這個意識,你依然會在「我能做什麼」的圈子裏反覆兜兜轉轉,成熟的隻是外錶,內心依然焦躁。
書中目錄齣現的所有問題都是自己這些年在工作上遇到,或是有人問我的問題。
裏麵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它不代錶著「正確答案」,但是我盡量讓它有理有據,能讓此刻閱讀的你「不再那麼焦慮」。
我迴顧瞭一下自己的職場曆程,發現職場最大的難題並不是老闆壞、同事討厭、薪資低、工時長,這些都能隨著你的成長而有不同的理解;職場真正的難題是「莫名的焦慮」。所以解決焦慮,讓自己心無旁騖,便能更坦然的麵對未來。
讀到這裏,也許你會很好奇那為什麼書名不叫「職場3232」,或叫「人生最重要的那十年」,而要叫做「彆做那隻迷途的候鳥」?
有人說:「我在不喜歡的城市上不喜歡的學校、讀不喜歡的科係、身邊好多不喜歡的人、找瞭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租著便宜但不喜歡的房子,還有不喜歡的上司…都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也覺得自己是求職候鳥群中的一隻,努力讓自己跟得上遷徙的時刻,一刻不停地往前飛,好在人群之中纔有安全感。但一個人迴到傢,又忍不住問自己:現在的工作與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我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害怕自己看起來是避寒候鳥中的一隻,實際上,我早已迷途。我腦子裏總有一個畫麵:一隻鳥不知疲倦地飛著,以為前方有鳥群等著自己,以為前方就是南方,但某個閃失時間早已迷途。
如果在這本書中,哪怕隻有一個問題的迴答能讓你所有感悟,調整瞭一點點飛行的角度,那便是這本書的意義。
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