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史

日本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近代史
  • 历史
  • 日本
  • 东亚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明治维新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名人为中心的日本近代史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大振,至甲午战争,更一举击败中国,逼使清政府签署城下之盟。1902年与当时的西方大国英国缔结英日同盟,正式跻身世界列强之一。本书作者研精日本近代史有年,以人物网络为中心,深入浅出,从多方面剖析明治前后到1937年间数十年的历史,让读者了解日本走向全面战争的前缘后因。

好评推荐

  「《日本近代史》是非一般的日本近代史。假如你自认对日本近代史已有基本认识,希望寻找一个分析架构去了解日本政治的发展轨迹,这书你不应错过。它的「独断与偏见」会刺激你重新思考很多本认为已经定案的观点。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吴伟明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避免提及“日本近代史”及其相关内容: --- 《帝国黄昏:十九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变革与挣扎》 本书简介 一、 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帝国的病灶 十九世纪中叶,对于世界历史而言,是一个剧烈动荡、旧秩序崩塌与新秩序萌芽的交汇点。在这个“漫长的十九世纪”中,欧洲列强通过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达到了权力的巅峰,对全球格局进行了重塑。然而,在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横跨三洲、绵延数百年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正面临着一场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本书聚焦于1839年坦志麦特改革的深化至1876年第一次宪法颁布这一关键历史阶段。这个时期,帝国政府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改革,来遏制领土的迅速萎缩、平息内部的民族主义浪潮,并对抗来自沙俄、英法等外部强权的不断蚕食。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关乎帝国灵魂与存亡的深刻社会、政治和军事重构。 二、 改革的雄心与执行的困境 坦志麦特(Tanzimat,意为“重组”或“文治”)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深入剖析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阿里帕夏和福阿德帕夏等改革派大臣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他们的改革蓝图是如何描绘的。这些改革涵盖了从法律体系到行政管理、从军事组织到教育体制的方方面面: 法律平等化:推行《帝国法令》(Hatt-ı Şerif of Gülhane)和《帝国敕令》(Islahat Fermani),理论上赋予所有臣民——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平等的公民权利。我们将详述这些法令在实际执行中如何遭遇保守派(乌里玛阶层和地方权贵)的强烈抵制,以及对不同社群内部认同感的复杂影响。 中央集权强化:改革旨在削弱地方封建势力,建立统一的官僚体系。本书将考察新成立的省政府结构、现代化的税务体系(例如“征税包揽制”的改革尝试),以及改革派如何努力打破根深蒂固的家族与部落政治网络。 军事与教育的西化:奥斯曼陆军的重建,特别是对普鲁士军事模式的引入,以及对世俗高等学府(如军校、医学院)的设立,如何冲击了传统的军事和神学教育体系。我们不仅关注制度的建立,更关注其对帝国精英阶层文化认同产生的撕裂效应。 三、 外部干预与地缘政治的漩涡 奥斯曼帝国的内部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本书的另一条重要脉络是围绕帝国主权展开的国际博弈。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本时期最关键的转折点。 战火的导火索:我们将详细梳理围绕巴勒斯坦圣地管理权、黑海航行权等问题引发的英、法、俄三方矛盾,以及奥斯曼帝国如何被推上与俄国对峙的前线。 “欧洲的病人”:战后,1856年的《巴黎和约》赋予了欧洲列强干预奥斯曼内政的“保护权”,尤其是在宗教少数群体的名义下。《帝国敕令》的地位被国际条约确认,这实际上是对帝国主权的重大侵蚀。本书分析了帝国如何在“欧洲共管”的压力下,努力在维护主权与引入外资、技术援助之间寻求脆弱的平衡。 经济依赖性:随着改革的推进,帝国对西方资本的依赖日益加深。通过分析帝国政府的债务积累、海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外国特许权的授予,本书揭示了经济现代化如何伴随着金融主权的逐步丧失。 四、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帝国的解体前夜 在中央推行“奥斯曼主义”(Ottomanism,即超越宗教和民族的共同公民身份理念)的同时,帝国边缘地带的民族觉醒运动也日益高涨。 巴尔干的火药桶:本书对塞尔维亚、希腊以及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等地的民族运动进行了细致考察。这些运动不仅是文化上的复兴,更是军事上的反叛,并且得到了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支持。1875年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爆发的大规模起义,直接将奥斯曼帝国推向了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边缘。 知识分子的角色:伴随着世俗教育的普及,一批受西方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群体出现。他们对改革的不彻底性感到失望,转而寻求更激进的解决方案,甚至包括君主立宪制或分离主义。本书将分析米德哈特帕夏等“新奥斯曼人”的政治实践,以及他们试图通过1876年《卡农-伊·埃斯西》(Kanun-ı Esasi,即第一部宪法)来挽救帝国的努力。 五、 结论与遗产 《帝国黄昏》旨在描绘一个在历史十字路口上艰难求生的庞大实体。奥斯曼帝国的近代化尝试,并非简单的追随西方,而是在内忧外患中为维护自身文化与政治结构而进行的殊死搏斗。这场改革固然催生了现代土耳其国家的一些雏形,但也因其妥协性与不彻底性,最终未能阻止帝国在二十世纪初的彻底瓦解。本书通过对档案、外交电报和同时代回忆录的综合分析,力求提供一个复杂、立体、充满张力的奥斯曼近代转型图景。 目标读者: 国际关系史、近代中东史、帝国研究、政治制度史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坂野润治


  1937年生于神奈川,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国史学科,后在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攻读博士。历任千叶大学副教授、御茶水女子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等。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着作有《近代日本的构造》、《日本宪政史》、《未完的明治维新》等。

译者简介

杨汀


  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对外事务专业(双学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2012年-2014年、2016年至今任新华社东京分社记者。

刘华

  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2009年-2011年任新华社东京分社记者。

 

图书目录

代序:不一样的日本近代史 x
前言 xii

第一章 改革的时代(1857—1863)
一 「尊王攘夷」与「佐幕开国」
明治维新之前的迂回曲折 2
「恶战苦斗」的四个阶段 3
二 西乡隆盛的「合纵连横」论
「变革势头」的变化 6
搁置「开国」与「攘夷」之争 8
西乡书简与萨土盟约 11
岛津齐彬之见识 12
三 单独出兵抑或合纵连横?
岛津久光率兵上京 15
西乡的批评 17
四 「尊王攘夷」势力崛起与萨长矛盾
长州与土佐攘夷派之崛起 20
「举藩勤王」之挫折 22
五 混乱的文久二年
胜海舟与横井小楠 24
诚忠组与御楯组 26
久光的意见书 27

第二章 革命的时代(1863—1871)
一 西乡构想的复甦
参预会议 30
赦免西乡隆盛 32
二 公议会
禁门之变 35
西乡‧胜海舟会谈与公议会论 37
长州藩放弃「攘夷」 39
三 萨长同盟
形成同盟的过程 41
木户孝允的六条 42
强力大名的会议 44
萨土盟约 45
四 「公议会」或「武力倒幕」?
「官军」的形成 49
和平路线抑或武力路线? 50
幕府的军力 52
五 革命的结束
改革派与保守派 56
倒幕的战术与战略 58
江户「无血开城」 60
东北战争 62
是「官军」还是「藩兵」? 64
六 「官军」的解散与重编
「官军」的返乡 67
脆弱的中央集权政府 69
旧官军的不满与「三藩献兵」 70
果断实施废藩置县 71

第三章 建设的时代(1871—1880)
一 寻找「建设」的蓝图—岩仓使节团赴欧美考察
殖产兴业的再认识 74
宪法优先于议会 77
二 「强兵」与「舆论」—征韩论分裂与设立民选议院建议
「强兵」含义的变化与外征论 81
「外征论」的快速升温 82
西乡的「征韩论」 83
旧土佐藩的民选议院论 86
三 「富国强兵」与「公议舆论」
大久保与西乡的和解—出兵台湾 89
大久保与木户之矛盾 90
大久保属下的「对清开战论」 91
木户与板垣的接近 94
两次「大坂会议」 96
四 「公议舆论派」的分裂与「富国派」的全盛期
江华岛事件 98
江华岛条约 100
「外征派」与「宪法派」遇挫 103
大久保利通的时代 104
西南战争 105
叛乱的终结 108
「富国派」的胜利 109
双赤字 111
修改地租的问题点 112
「富国派」的挫折 113

第四章 运用的时代(1880—1893)
一 农民参与政治
「士族民权」的不振 116
河野广中访问土佐 118
士族民权与农民民权 120
二 「富国」路线之挫折及立宪政体构想之分化
财政论与宪法论的关系 123
自上而下设立国会 124
大隈重信对宪法之意见 126
对大隈路线的批判 128
井上毅对宪法之意见 129
维持现行税制论 132
植木繁盛的议会主权论 133
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奇妙共处 134
明治十四年政变和自由党结党 136
三 「强兵」复活与日中对立
韩国国内亲日派的培养 138
山县有朋的清国威胁论 141
「强兵」论的现实主义化 142
四 颁佈宪法与开设议会
官僚的时代 145
「田舍绅士」的时代 148
议院内阁制论的复活 149
后藤象二郎的大同团结运动 151
「否决权型」议会的胜利 152
颁佈宪法 154
议会的抵抗和妥协 156
自由党转换方向 157
和协之诏敕 158
诏敕的意义 160
「官民协调」的两种道路 161

第五章 重组的时代(1894—1924)
「重组时代」的两大课题 164
妨碍「重组」的「官民调和」 165
一 积极主义与立宪政友会成立
政官勾结的发端 166
走向日清战争—东学党之乱 167
陆奥宗光的对清开战论 168
内阁决议VS 天皇意志 169
日清战争的终结—下关条约与三国干涉 170
扩军与增税 172
无法强行增税的宪法体制 173
地主议会的固定化 174
从大联合到官民协调 176
官民协调的促成者 177
第二届山县有朋内阁 178
积极主义与东北开发 180
立宪政友会的支配体制 181
二 日俄战争和对政界重组的期待
「总体战」与日俄战争 182
北一辉的普通选举论 183
普选论缺席的民众运动—日俄媾和反对运动 185
原敬的官民调和路线 187
桂园时代的到来 188
乐见增税的农村地主 190
「官民调和体制」的阿喀琉斯之踵 191
不断加强的扩军慾 192
三 大正政变
喷发而出的多元化要求 194
满蒙权益和陆军增设两个师团 195
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 196
政友会参与的的负面影响 197
短命的第一次宪政拥护运动 199
四 「民本主义」登场
海军内阁与西门子事件 200
贵族院与民众运动 203
第二次大隈内阁的成立 203
吉野作造的普选‧两大政党制论 204
吉野作造对大隈内阁的支持 207
五 「宪政常道」和「艰苦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10
寺内正毅内阁和政友会恢复权力—大战景气的到来 212
六 原敬内阁与「民本主义」的对立
寺内内阁的亲美路线 214
西伯利亚出兵和大米骚动 215
反对普选制的平民宰相 216
拒绝两大政党制的平民宰相 218
吉野作造的人气盛衰 220
从普选运动到社会主义运动 221
高桥是清的参谋总部废止论 223
高桥政友会的路线转换—第二次护宪运动 225
护宪三派内阁的诞生 227

第六章 危机的时代(1925—1937)
一 内政‧外交的两极化
宪政会对「二十一条」的执拗—华盛顿会议 230
政友会的协调外交 232
宪政会转向—币原外交 233
田中政友会转向 234
宪政会的「和平与民主主义」 237
两大政党制与政策距离 237
陆军中坚的满蒙领有论 238
民政党的对华协调论 240
《伦敦海军公约》裁军与统帅权独立 241
美浓部宪法学和海军军令部条例 243
军令部的自制 243
美浓部的勇敢之举 244
海军青年军官的抗议 246
陆海军青年军官的接近 247
「明治维新」与「昭和维新」 249
经济政策的两大政党化—重返金本位制与再次脱离 251
昭和五年大选 253
社会主义政党不振 254
二 危机显现和政党的凋落—从满洲事变到五‧一五事件
军事政变危机 257
满洲事变 259
币原外交的败北 261
安达内相的大联合构想 262
井上藏相对大联合的反对 263
政友会单独组阁 265
昭和七年大选 266
军事政变危机的持续—走向五‧一五 267
三 危机漩涡中的民主主义
举国一致内阁平息危机 269
政党势力的反击 271
「宪政常道」论的分裂 272
美浓部的「圆桌巨头会议」构想 274
四 从「危机」到「崩溃」
并非举国一致的冈田内阁 277
内阁审议会和内阁调查局 278
领导层的四分五裂 280
政友‧民政矛盾激化—政友会对「天皇机关说」的攻击 281
陆军内部矛盾激化 283
围绕「重臣障碍」的攻防 283
昭和十一年大选的「左摆」 285
二‧二六军事政变 286
广田弘毅内阁成立 288
二‧二六事件之后议会的反击 289
亲军部的社会主义政党 290
政友会的反法西斯化 291
宇垣内阁流产 293
陆军与财阀的提携(狭义国防) 295
「广义国防」与民主 298
自由主义还是国家社会主义? 298
国家领导者的脆弱化与日中战争 300
日中战争与太平洋战争 301
从「危机」走向「崩溃」 303
后记 306
参考书目 309

 

图书序言

代序

不一样的日本近代史


  坂野润治(1937-) 的《日本近代史》(筑摩书房, 2012)是一部不一样的日本近代史着作。它不是坊间常见的全面、客观、浅白介绍日本近代史之作,而是以作者政治立场分析日本近代政治史的论述。如果你对日本近代史感兴趣,想找一本入门的通史研读,《日本近代史》并不合用。书中

  引用大量的原始资料,介绍影响近代日本政治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团体,容易令初学者眼花缭乱,难以消化。《日本近代史》是给对日本近代史有一定认识的人而作,它本来的对象是已修读高校日本史的日本人,旨在提供他们一个近代日本政治发展史的综合分析。因此《日本近代史》不是通史性质的入门书,而是中级程度的历史参考书。它只讨论政治史,特别重视宪政的建立与崩坏,不涉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不同范畴。

  坂野润治是着名日本近代政治史专家,亦是左翼学者的代表人物。他的背景颇为特别, 1963 年在东京大学文学部国史学科毕业后,成为左翼学生组织全学连的领袖,投身安保斗争。1970 年代他是劳働组合的干部,鼓吹工人透过工会向企业争取权益。1986 年他当上了东大教授,直至1998 年退休。他的研究集中探讨从明治至前期昭和日本政治发展的机遇与挫折。作为左翼学者,他的着作主要讨论民主原则、宪法体制及两党制为何在近代日本无法持续成长,反而最终被右倾的国家主义、天皇制及军国主义所取代,令日本走上对内专制、对外侵略的歧途。其代表的学术专书计有《明治宪法体制の确立》(1971)、《日本宪政史》(2008) 、《近代日本の国家构想》(2009) 及《日本政治「失败」の研究》(2010) 。《日本近代史》并非其代表作,它是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普及本,阐述作者对近代日本政治史的一贯看法。

  以书论书,《日本近代史》是部结构严谨、分析明快、言之有物、成一家之言的佳作。作者将1857 年至1937 年的八十年按政治发展分六大时期:改革、革命、建设、运用、重组、危机。这种分期法着眼宪法体制的建立与崩坏,可谓自成系统,颇有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代史》

  不是以客观、平衡及详实为卖点的着作,而是带有作者的政治观点及学术偏好的论述。这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因人而异。坂野治史呈现强烈个人风格及主观评论,例如《日本近代史》对西乡隆盛的至高评价及对原敬的贬视都是基于个人的政治信念,未必令人完全信服。正如作者在〈后记〉所坦言:「写出一部结构均衡的通史亦并不是我最初的目标。本书是带着笔者的独断与偏见的日本近代八十年历史。」

  《日本近代史》是非一般的日本近代史。假如你自认对日本近代史已有基本认识,希望寻找一个分析架构去了解日本政治的发展轨迹,这书你不应错过。它的「独断与偏见」会刺激你重新思考很多本认为已经定案的观点。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吴伟明
2019 年5 月31 日于日本东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日本近代史》,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和时代变革。我一直对日本这个国家充满好奇,总觉得它在许多方面都独树一帜,而这种独特性,很可能就源于其独特的近代化历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特别想了解,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日本是如何迅速调整策略,学习西方,实现“脱亚入欧”的?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被推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想了解,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哪些传统的观念被打破,哪些新的生活方式被接受?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当时日本社会的日常生活图景,比如人们的服饰、饮食、娱乐,以及他们对现代化新事物的态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日本近代的崛起之路。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近代东亚历史有着特别的关注,而日本的近代化无疑是这个区域最重要的叙事之一。这本书的标题《日本近代史》,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著作。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在那个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日本是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了从封建统治到近代国家的飞跃。我特别想了解,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是如何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又保持和发展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近代化模式。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战略,也希望书中能展现出,在社会层面,有哪些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融合,以及普通民众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这本书的厚度,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的崛起以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封面选用了一幅描绘早期工业化时期日本城市景观的版画,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一直对日本的近代化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案例。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个主题深入了解的渴望。我希望它能详细地阐述,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是如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并最终崛起为东亚强国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日本社会结构变化的分析,比如阶级的流动、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这些变化对传统社会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日本对外扩张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以一种客观、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探讨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对亚洲地区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篇幅,让我觉得它能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叙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留白处的一抹墨迹,仿佛勾勒出历史的沧桑感。我一直对日本的近代发展史深感兴趣,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奇迹和反思的课题。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它能带我深入了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岛国,转型为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的近代国家。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的详细解读,以及这些改革是如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同时,我也想知道,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社会内部又经历了哪些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变迁,比如新思想的传播、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这些变革是如何影响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的体量,让我觉得它能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书名中“近代史”这三个字,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吸引力。我总觉得,一个民族的“近代”时期,就像是一个人成长的青春期,充满了矛盾、探索、挣扎与蜕变。对于日本这个邻国,我既熟悉又陌生,其历史发展脉络中,总有一些地方让我感到困惑和着迷。我特别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日本在近代,是如何从一个锁国的封建国家,蜕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工业强国。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戏剧性,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故事,生动的人物,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脉搏。我关注的不仅是那些政治家、军事家们的决策,更想知道,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背后,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那个时期日本社会的风貌,比如街头巷尾的景象,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态度?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文化转型,比如和服与西装的并存,传统艺术与现代流行文化的交融,更是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幅描绘着火车穿越田野的复古插画,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一直对日本的近代史充满好奇,觉得这个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间所经历的剧变,堪称一段传奇。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日本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最终实现其独特的近代化道路。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社会变革的描述,比如教育的普及、科技的引进,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民众的生活和观念。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转变,比如对外战争与殖民扩张,以及这些行为对亚洲地区造成的深远影响,有着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本书的厚度,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内容丰富的历史探索之旅。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所吸引,没有过多的装饰,却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日本的近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着学习、模仿、创新与冲突的复杂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日本是如何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最终实现近代化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制度的构建,比如立宪君主制的尝试,以及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了日本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发展。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比如重工业的崛起、对外贸易的扩张,以及这些经济成就背后的社会成本,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篇幅,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详尽而深入的解读,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日本近代的崛起。

评分

这本《日本近代史》的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插画风格,描绘着一艘蒸汽船驶向远方的景象,隐喻着那个时代日本对外开放、拥抱新世界的决心。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必须回溯它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奠定其现代基础的关键时期。日本近代史,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日本从江户时代末期到二战结束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转型过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明治维新政策的解读,不仅仅是其政治层面的改革,更想了解其背后经济发展的动力,比如重工业的兴起、对外贸易的扩张,以及这些经济举措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日本社会的结构和民众的生活。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期待,我希望书中能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来分析这一段历史,探讨其成因、过程以及对亚洲地区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它能够提供一个较为详尽的叙述。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页泛着淡淡的黄,触感扎实,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读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研究成果。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现代发展,不能仅仅看到它表面的辉煌,更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根源。日本在二战后经济的腾飞,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输出,都让我对这个国家的内在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日本近代史》恰好契合了我的求知欲,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西方列强环伺、传统思想面临巨大冲击的时代,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化,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东亚强国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改革的解读,比如天皇制的建立、议会制度的尝试,以及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社会是如何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的,以及这些问题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日本的社会思潮和政治格局。这本书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上那幅褪色的旧照片,隐约可见明治维新时期熙攘的街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那个变革的时代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个时期日本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各种新旧思想、技术、制度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塑造了现代日本的面貌。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些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背后,普通民众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适应,是否也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小,我期待它能细致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展现出日本从封建王朝向近代化国家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阵痛与蜕变。尤其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民间思想、地方文化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得以保留、发展,甚至焕发新的生机的论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政策和宏大叙事的解读上。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社会阶层变迁、城乡差异、性别角色演变等方面也非常感兴趣,相信这些细节的呈现,更能帮助我构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日本近代史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