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論圖解(改版)

戰爭論圖解(改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戰爭史
  • 軍事理論
  • 戰爭藝術
  • 剋勞塞維茨
  • 戰略戰術
  • 軍事思想
  • 經典軍事
  • 圖解
  • 軍事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現代公司經營、管理也適用!最清楚易讀的經典圖解!
《戰爭論》是領導者欲增進統禦、指導能力的最佳選擇,
也是企業領袖們麵對企業戰爭時最好的參考指南。


《戰爭論》與《孫子兵法》並稱為人類曆史上兩大兵法書,
更是培育齣眾多知名將領與商界菁英----西點軍校的必讀書籍。
想在企業戰爭中搶得緻勝先機,必須知道的戰略法則!

1. 何謂「戰爭」?為遂行國傢意義的政治手段
2. 如何以理論說明「戰爭」?基本三要素為戰略、戰術、後勤
3. 何謂「戰略」?戰略上的失敗,無法靠戰術挽迴
4. 何謂「戰鬥」?洞穿勝敗的分界點非常重要
5. 什麼決定「戰鬥力」?戰鬥力≠絶對兵力
6. 「守勢」(防禦)和「攻勢」何者有利?攻撃時防禦亦不可缺
7. 為什麼「戰爭計劃」非常重要?因為可讓政略和戰略做有機結閤

戰略:作戰的策略,因應戰爭目的所做的戰術「構成案」。
戰術:遂行個人的戰鬥,爭取達成目標或緻勝的方術。
後方支援(logistics):後勤。包括物資的補給、醫療、造橋修路、教育等等。

戰爭必須──
》是政治手段的延續
》不做遠離目標的無謂努力
》不錯失緻勝的關鍵時機
》常保後方支援及補給綫的暢通


★本書特色
以圖解方式,將經典名著《戰爭論》的內容拆解,以易讀好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內容精準扼要,是吸納經典知識的最好途徑,適閤各界想要理解領導素質的讀者閱讀。

★專業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錫模(導讀)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趙文誌
(依姓氏筆畫排序)


「這部寫於一百七十餘年前的《戰爭論》,不僅經得起二十世紀『總力戰』的近百年考驗,
在新軍事事務革命下的『麻痺戰』時代,再度展現齣持之非強但來之無窮的思想力量。」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錫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是本信義
1936年齣生於福岡。1956年自防衛大學畢業之後,即進入海上自衛隊服役。主要都是擔任艦隊勤務。曾任護衛艦艦長、護衛隊司令、艦隊司令部作戰幕僚、總監部防衛部長等職。1991年自海上自衛隊除役。除役後轉往和國安相關企業服務,現為一專職作傢。撰寫過無數有關戰爭史、國際政治、經營管理、航海技術(seamanship)、武術、格鬥技等等的論文。著有《羅馬帝國的末裔》(行研)《戰史名言》(東洋經濟新報社)《戰史名言(文庫版)》(PHP研究所)《學習圖解「孫子兵法」的書(中經齣版)《日本海軍為什麼戰敗?》(光人社)《圖解剋勞塞維茨「戰爭論」很有趣!》(中經齣版)。

相關著作:《君王論圖解(改版)》

譯者簡介

劉錦秀
東吳大學日文係畢。曾任職齣版社國際版權部經理。譯有《非連續時代》、《思考的技術》、《明日的記憶》、《成語經濟學》(商周齣版)等數十本書。

相關著作:《君王論圖解(改版)》

圖書目錄

導讀 古典的復權 張錫模

序章 對《戰爭論》的基本認識

1 剋勞塞維茨

理論是觀察而非口號

2 不斷上演戰爭的戲碼

腓特烈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

 

第1章 何謂「戰爭」?

1 戰爭就是暴力的行為

殘酷的和解

迦太基的無妄之災

最可恥的戰爭

2 政治支配戰爭

冷戰時代的軍備擴張競爭

冷戰因利害關係而終結

3 戰爭不會有兩個目的

在「擊滅敵軍」及「土地占領」中二擇一

採取愚蠢作戰策略的德軍

意見不一造成德軍戰敗

4 戰爭是以其他的手段延續政治

織田信長的政治手段——將戰爭和政治分開

截斷重重包圍網

一舉殲滅

5 消弭敵人的意誌

奮戰到底的邱吉爾

擊退德軍

6 領導風範是靠後天學習的

連拿破崙也要學習

具有冷靜判斷力及不屈不撓精神的漢尼拔

 

第2章 如何說明「戰爭」?

1 戰略和戰術不一樣

以戰術取勝的珍珠港事件

以戰略的角度分析珍珠港事件

2 戰略、戰術、後勤支援密不可分

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悲劇

未戰先敗的日本士兵

3 分階段性思考戰術及戰略

欠缺戰略和戰術的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的錯誤思考

4 知易行難的必備知識

實力究竟如何?

未能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的參謀幕僚

5 墨守成規導緻失敗

失敗滲入瞭進步的海軍

官僚所引發的弊害

 

第3章 何謂「戰略」?

1 不做遠離目的的無謂努力

割捨不掉的「短期決戰」

缺乏決定性的戰略、戰術及後勤補給

2 全神貫注是戰略中最重要的因素

上下同心的英國海軍

3 兵力的優勢是決定性的要因

夢幻計劃「施利芬計劃」

具「兵力優勢」的作戰計劃

4 以戰術而言,偷襲有效

空襲珍珠港成功落幕

偷襲珍珠港成功的理由

5 戰略麵不需要的預備軍,對戰術麵而言卻是必要的

行事風格迥異的指揮官

智將和猛將適材適所

 

第4章 何謂「戰鬥」?

1 「單純的明快」及「復雜的巧妙」

卓越戰略大破名將漢尼拔

漢尼拔失勢

2 物質層麵和精神層麵的損失,何者是緻命的關鍵?

喪失戰鬥意誌而投降

匆促成軍的羅馬海軍製服迦太基

不屈不撓的羅馬軍隊

3 不錯失好時機很重要

奉命齣擊的「大和」戰艦

最後的齣擊機會

4 「會戰」的勝利效果驚人

慘遭滑鐵盧

拿破崙時代結束

5 狀況不對,斷然放棄會戰

雖處在優勢仍應迴避決戰

6 退兵,仍應講究方法論

成功退兵的最佳例子

島津傢的獨特退兵戰術「捨屈」

 

第5章 決定「戰鬥力」的因素是什麼?

1 當兵力有落差時,最後的王牌就是精神力量

日本皇軍的「玉碎戰」

以日本兵為模範的蔣介石

2 特遣部隊(Task Force)的産生?

史上最強的艦隊——第五艦隊的特混編隊

3 維持戰力,後勤支援很重要

失去特拉剋島

失去策源地後,判斷情勢的能力明顯降低

4 確保「交通綫」

交通路綫遭截斷

對島國國傢而言,海上交通就如同生命綫

 

第6章 「防禦」和「攻擊」何者有利?

1 防禦也是一種有利的戰略

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剋大決戰「庫爾斯剋會戰」

希特勒的錯誤判斷

靠防禦贏得勝利

2 自發性的退軍(撤兵)也是消耗敵軍戰力的有效戰略

利用國土遼闊,進行撤軍作戰計劃

避開正麵對決,利用退軍計劃抵抗

3 即使發動攻勢,亦不可不防禦

「攻擊就是最大防禦」對嗎?

美國海軍艦隊係統化的防空實態

 

終章 為什麼「作戰計劃」非常重要?

1 擬定作戰計劃,最重要的是政治和戰略必須一緻

以國際視野研擬作戰計劃

戰無不勝

分析羅馬軍隊和漢尼拔的特色

擁有將帥資質的漢尼拔

圖書序言

 
導讀 古典的復權

張錫模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為何讀剋勞塞維茨寫於一百七十餘年前的《戰爭論》?

 
剋勞塞維茨的時代

 

普魯士軍隊思想傢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一七八〇年生於普魯士馬格德堡附近布格鎭的一個貴族傢庭。一七九二年普魯士與奧地利齣兵乾涉法國革命,剋勞塞維茨被送入普魯士軍步兵團充當士官生,自此參加法國大革命引動的一係列歐陸戰爭。一八〇一年進入柏林軍官學校修業,一八一〇年齣任柏林軍官學校教官,一八一二年脫離普魯士軍,以中校參謀身分參加俄羅斯帝國沙皇軍隊,在拿破崙遠徵莫斯科之役中,從事沙皇軍裏加要塞防衛的參謀工作。一八一五年再以普魯士軍參謀長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Scharnhorst,一七五五年至一八一三年)幕僚的身分,參加滑鐵盧之役,戰後齣任柏林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開始對十八至十九世紀的戰爭經驗進行理論總結,著手寫作《戰爭論》(未完),其後不幸罹患霍亂,一八三一年死去,钜著在其歿後由遺孀瑪莉齣版。

剋勞塞維茨生活在軍事事務産生巨大變革的時代,法國大革命與相關戰爭,是剋勞塞維茨一生中最重要的軍事經驗。美國革命戰爭與法國大革命前的十七、十八世紀戰爭,是由遮斷敵軍的退路來決定勝負,戰鬥的主力是「君主的軍隊」,且經常是君主的契約雇傭兵。一七六〇年代以降的産業革命所帶動的軍事技術發展,使軍隊的組織與戰鬥方法為之一變。在此一技術變革的背景下,搭配著以人民武裝和遊擊戰為中心的美國獨立戰爭,連同法國大革命推翻王權、導入的全國徵兵製,以及人民主權義理的傳播,為軍事事務帶來全新的變革,「君主的軍隊」急速轉變為「國民(民族)的軍隊」(national army)。在此一變革中,大規模兵力與武器動員組織被發展齣來,通過拿破崙的歐洲徵服,戰爭進入以強大軍力及火力盡量殺傷與破壞敵軍來決定獲勝的新階段。

 

拿破崙戰爭展示著「國民軍隊」的優勢,迫使曆經嚴酷戰敗經驗的普魯士等國謀求變革。以一八〇七年齣任軍製改革委員會主席的夏恩霍爾斯特,以及見習過美國獨立戰爭並在拿破崙戰爭後晉升普魯士陸軍元帥的古納伊謝納烏(August, Graf Neidhardt von Gneisenau,一七八二年至一八三一年)為代錶,倡導重建普魯士王國的軍隊,要求將敗戰前的傭兵(「君主的軍隊」)改造為國民皆兵的徵兵製(「國民的軍隊」)。

 

再者,變革的時代,使軍人充分意識到體係性把握戰爭的必要性,從而體察到「軍事科學」的重要性。特彆是,若要進行兵製的根本改革,導入徵兵製,建立「國民的軍隊」,就必須重視專業化的軍事教育與軍隊管理,尤其是對管理部隊之指揮官的教育更為重要。要精化軍官團教育,自然必須有教科書,有體係地、組織性地傳授最低必要限度的知識,並施與應用這些知識的訓練。

此一時代背景,連同自身的經驗,構成剋勞塞維茨著書立論的齣發點,他的目標是繼承夏恩霍爾斯特和古納伊謝納烏的衣鉢,緻力將普魯士軍從「君主的軍隊」改造為「國民的軍隊」,並希望為這支新生的「國民軍隊」提供「永遠不變的軍事理論、戰爭理論」。要言之,剋勞塞維茨著述《戰爭論》的根本動機,就是為民族國傢(nation-state)的「國民軍隊」提齣一部體係性的戰爭學「教科書」。就像所有的教科書一樣,《戰爭論》的最大特徵,是對戰爭的所有層麵所涉及的現象,進行明快且有體係的記述。

 
高等軍事學教科書

 

在其後的曆史過程中,《戰爭論》確實扮演著軍事學教科書的角色。普魯士王國得以在俾斯麥的政治領導下,通過對奧地利、丹麥與法國三次戰爭而成長為德意誌帝國(一八七一年)的關鍵,是普魯士陸軍當時稱霸歐洲的戰力;普魯士陸軍戰力的中軸,是普魯士參謀本部的力量;參謀本部的力量,來自(老)毛奇元帥(Helmuth, Graf von Moltke,一八〇〇至一八九一年)排除所有障礙而達成的建設成果——他要求參謀本部在平時發揮著兩種機能:研擬戰時的作戰計劃(含動員計劃),以及給予第一綫指揮官當時世界最高水準的軍事科學之理論武裝,亦即扮演著「軍隊之頭腦」,以及軍隊指揮官「養成學校」等雙重功能。在整建參謀本部的過程中,毛奇元帥指導方針的基準,就是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因此,在實踐意義上,《戰爭論》是德意誌帝國武裝力量的思想靈魂。

十九世紀後半,《戰爭論》已有英、法、義(大利)、俄等多國譯本,漸次成為當時歐洲列強共通的「高等軍事學教科書」。

作為軍官團的「高等軍事學教科書」,《戰爭論》分為八篇:第一篇「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的理論」,第三篇「戰略通論」,第四篇「戰鬥」、第五篇「戰鬥力(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攻擊」,第八篇「戰爭計劃」,其中篇幅份量最多的是第六篇。

《戰爭論》是未完成的著作,但對戰爭的定義很明快:「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個命題經常被引用與推崇,但其原意也經常被誤解——這個命題的關鍵字,德文原文Politik,具有雙重含義,即政治(Politics)與政策(Policy)。一方麵,政策一詞,用來描繪一個理性過程,目標、方法與資源之有意識連結的過程。另一方麵,政治則屬於人類社會存在的領域,而非科學或藝術的領域;在本質上,政治總帶有互動的屬性,政治事件與結果,很少是參賽者單方麵意圖的産物,而是相互競爭的個人與團體互動、偶然性、摩擦與大眾情感等相互糾結的結果,個彆人物或團體基於理性計算的互動,經常造成全體非理性的支齣。

因此,剋勞塞維茨著名的命題——「戰爭是政治/政策的延續」,不僅是在說明戰爭的有意識行動(如戰略),應是理性計算與政策的延長,同時也在強調,戰爭不可避免地産生而存在於混亂的、不可預測的政治領域之中。

這種對戰爭、政治與政策的思考,充分反映齣剋勞塞維茨的辯證思維——黑格爾式的唯心辯證思維。在這層意義上,《戰爭論》是黑格爾哲學與拿破崙戰法在剋勞塞維茨思想上的綜閤産物。

因此,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觀,帶有強烈的辯證思維,用當代賽局理論的術語來說,即帶有嚴整的「互動決策」思維:「在像戰爭這樣危險的事情中,由仁慈而産生的這種錯誤思想,正是最有害的」;「必須看到,由於厭惡暴力而忽視其性質的作法,毫無益處,甚至是錯誤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節),言簡意賅,明快地打破「非武裝中立論」或「非武裝和平論」的流俗迷思。

要求從戰爭的內在運動規律而非倫理上的好惡觀點來理解戰爭,使剋勞塞維茨進一步提齣著名的「弔詭式三位一體」(paradoxical trinity)——有時也被譯成「神奇的三位一體」(wonderful trinity):

「作為一種總體的現象,其支配性趨勢總是使戰爭成為弔詭的三位一體——由被視為盲目的自然力量之原生的暴力、仇恨與敵意;由在其中創造性精神自由發揮的意外性機會與機率之戲劇;以及由作為一種政策工具之屈從因素,僅受理性所支配這三者所構成。這三個側麵的第一點,主要牽涉到人民;第二是指揮官及其軍隊;而第三則是政府」(第一篇第一章第廿八節)。

換言之,在剋勞塞維茨眼中,戰爭由三大要素所支配:第一是大眾的感情,這是戰爭的心理能源(psychological energy)之所在;第二是在戰場上圍繞著軍隊的「戰爭之霧」(fog of war)——即「偶然與或然率」(chance and probability),「戰爭之霧」是武裝鬥爭的物理脈絡(physical context of armed struggle),標誌齣戰爭的動態性格;第三是政府為瞭其本身的政治目的,將理性施加於戰爭之上的企圖。「這三種傾嚮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上)。

據此,剋勞塞維茨闡述戰爭的基本作用。首先,「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暴力的使用是沒有限度的。因此,交戰的每一方都使對方不得不像自己那樣地使用暴力,這就産生一種交互作用,從概念上來說,這種交互作用必然會導緻極端」。此一暴力衝突升高的運動規律,稱為「第一交互作用」(第一篇第一章第四節)。

其次,「使敵人無力抵抗是戰爭行為的目標……如果要以戰爭行為迫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誌,就必須使敵人真正無力抵抗或陷入勢將無力抵抗的地步。由此可以得齣結論:解除敵人武裝或者打垮敵人,不論說法如何,必然是戰爭行為的目標。……我們要打垮敵人,敵人同樣也要打跨我們,這是第二種交互作用」(同上)。

再者,「想要打垮敵人,我們就必須根據敵人的抵抗力來決定應該使用多大的力量。敵人的抵抗力等於現有資材的多寡與意誌力的強弱。現有資材的多寡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它有數量可做根據;意誌力的強弱卻很難確定,隻能根據戰爭動機的強弱做概略的估計。假如我們能用這種方法大體上估計齣敵人的抵抗力,那麼我們也就可以據此決定自己應該使用多大力量,或是加大力量以造成優勢,或是在力所不及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增強我們的力量。但是敵人也會這樣做。這又是一個相互間的競爭,從純概念上講,它又必然會趨嚮極端。這就是我們遇到的第三種交互作用和第三種極端」(第一篇第一章第五節)。

根據這些原理分析,剋勞塞維茨進一步申論戰爭的唯一手段是戰鬥,從而展開第二篇以下的討論。第二篇「論戰爭的理論」共有六章,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章(「戰爭術的區分」),界定戰爭術為「在戰鬥中運用擁有武器裝備的戰鬥力的技術。在這層意義上的戰爭術,稱為戰爭指導最為恰當;而廣義的戰爭術,當然還包括一切為戰爭而存在的活動,也就是包括建立軍隊的全部工作——」。

這就點齣瞭,遂行戰爭的理論研究,不僅必須包含戰略、戰術與軍隊本身,而且必須涵蓋深受一國人口、資源、經濟力、政治與社會等因素所影響的「軍事行政」層麵。換言之,若不能充分掌握軍隊以外的人口、經濟、社會、政治等層麵的變化並予以活用,便不可能實現該國最佳的「軍事行政製度」(颱灣的軍官教育,欠缺的就是這種理解颱灣社會、人口、經濟、政治的廣闊視野)。

第三篇以下迄第七篇,共五篇,是戰爭論的主要內容。在作為「高等軍事學教科書」的十九世紀下半葉,《戰爭論》第三至七共五篇,是當時「軍事科學」的最先進著作,也是當時歐陸各國軍官團學習的重點。然而,對於當代讀者而言,這五篇可能稍嫌難以理解,且許多見解受限於作者執筆的時代,無論從政治體製或軍事技術等角度來看,都未必適用於今日的戰爭研究。

正是在這層意義上,《戰爭論》的角色,逐漸從「教科書」轉變為「古典」,而「古典」總有其限製。

 
《戰爭論》的影響與限製

 

《戰爭論》從「教科書」到「古典」的轉變過程,可以從這本钜著在二十世紀的影響曆程中清晰看齣。一般的論述宣稱,《戰爭論》是「西方的兵學聖經」,對「西方」的戰略思想與作為産生深遠的影響。這種說法誠屬泛泛。「西方」本身就是個模糊的概念,而對今日「西方」的第一代錶國美國而言,《戰爭論》的影響不應被高估——放置在小羅斯福總統書案上的唯一一部兵書,並非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而是馬漢的《海軍力對曆史的影響:一六六〇年至一七八三年》(初版一八九〇年,即俗稱的《海權論》)。在實踐上,支配美國國防戰略的中心思想,是馬漢,而不是剋勞塞維茨。甚至,米契爾的《空權論》,或是二次戰後美國復雜多歧的核武戰略思維,對美國軍事思想的影響,也都勝過《戰爭論》。

 

事實上,正如同黑格爾的國傢主義哲學影響最力的區域,是「東方」而非「西方」,受到《戰爭論》影響最大的區域,與其說是「西方」,毋寜說是「東方」,尤其是蘇聯/俄羅斯與中國。

列寜一生最熟讀的軍事書籍,就是《戰爭論》,他在一九一五年閱讀此書時所寫下的眉批與筆記,足以構成另一本專書。列寜的整套軍事思想,核心源自剋勞塞維茨,差彆隻在於:第一,列寜追隨批判性繼承黑格爾思想的馬剋思唯物辯證,而剋勞塞維茨則是黑格爾式的唯心辯證;第二,列寜將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觀擴大為政治觀,他以戰爭的觀點來看待政治,社會主義革命被他界定為「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據此,第三,列寜對剋勞塞維茨的「三位一體」進行修改式繼承,將人民/民族改為「階級」,民族國傢的政府,則被改為「(共産)黨」。

通過列寜的修改式繼承,《戰爭論》的見解成為蘇聯政治體係與軍事思想的根本基礎,並通過蘇聯的示範作用,影響著中國共産黨人的政治體製思維與軍事思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根本意義是在打造一部戰爭經濟機器,而「黨指揮槍」的思想,迄今仍有力地殘留在中國共産黨人的大腦中。因此,在曆史意義上,《戰爭論》對「東方」的影響力,其實遠勝過對「西方」的影響力。

此一比較在曆史上饒富意義,因為二十世紀軍事技術與思想的先進區域,是「西方」而不是「東方」:空權與核武戰略的登場,都是二十世紀的「西方」産物。

更重要的是,空軍的最初運用齣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核武的運用則齣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場戰爭標誌齣人類進入「總力戰」(Total War)的時代。

美國南北戰爭與一九〇四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是人類史上「總力戰」的先驅,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總力戰」的代錶。戰爭發展到此一階段,決勝關鍵已非純粹軍事力,而是國力所有要素(國土的戰略地勢、人口、政府統治力、國民士氣、國民素質、産業·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的總閤。

當戰爭進入「總體國力決定勝負」的階段時,「勝利」必須通過打擊(包括使敵人遭受打擊的恐懼感)來完成。打擊由火力與衝擊力(突擊)來進行。若在現實上難以打擊敵人,也可以設法使其陷入會遭受打擊的不利態勢。若能做到這一點,敵人通常會因為恐懼感而敗走。若是必須通過戰鬥纔能獲得勝利,則必須使我方的損害比率較敵方的損害率為小,因為戰爭通常不會隻打一次戰鬥就宣告結束。

如此,持續性成為戰爭的特性。每一次戰鬥,都會濛受一定損害,而損害的迴復需要時間與勞力。因此,因為進行戰鬥而有所損害的兩軍,都會努力地要求己方較敵方更快且更強地做到「戰鬥力的迴復」。如此,兩軍其實是在進行著忍受被消耗與搶先迴復戰鬥力的競賽。在這場競賽中失敗的一方,最終將在整場戰爭中敗北。簡言之,戰爭的最終性質是「消耗戰」。

「消耗戰」必然是「持久戰」,而且必然要求火力集中與尋求主力決戰,期使敵軍主要戰鬥部隊的戰鬥力在決定性戰鬥中陷入無法迴復的狀態。隻要能在此類「決定性戰鬥」(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的中途島海戰戰役)獲勝,戰爭的態勢便可被確立,據此贏得最終勝利。

總力戰、消耗戰、持久戰、主力決戰、集中打擊,構成過去兩百年來所有戰爭理論的教義基礎。總力戰的現實,要求著空權論的登場,也要求著核武戰略的登場,甚至要求著「太空權論」的登場。戰爭的型態、性質與思想變化如此巨大,《戰爭論》的「教科書」角色自然無可避免地下降,漸次轉變為頗負盛名但很少人仔細研讀的「古典」。

 
《戰爭論》的復權

 

意義深長的是,若說《戰爭論》的角色,因「總力戰」時代的到來而從「教科書」轉為「古典」,那麼,當人類漸次告彆「總力戰」時代之際,作為古典的《戰爭論》,便開始展現齣「古典復權」的力量。

一九九〇年代加速發展的當代軍事事務革命(RMA),深刻地改變著戰爭的本質。此一革命的起點,是來自電腦計算能力加速發展為基礎的資訊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資訊型軍事革命的核心,與其說是新登場的精密打擊武器的齣現(用什麼打),毋寜說是「怎麼運用新軍事技術與武器?」(戰法/戰鬥綱領),以及「什麼樣的軍事組織最適閤未來的戰爭?」(戰鬥組織與編製的改變)。

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活用資訊科技(IT)與精密誘導技術的武器登場,戰鬥力因此倍增,但美軍隻是針對傳統的戰法與組織編製略加調整而已。然則,一九九九年三月的柯索伏戰爭,産生齣全新型態的軍隊運用法與編製/組織,戰鬥型態也跟著完全改觀。例如,在該次戰爭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軍一方麵大大地活用電腦控製兵器(cyber weapons)與媒體來混淆南斯拉夫軍,另一方麵則大量使用精密誘導兵器與非殺傷性武器來抑製雙方軍隊與民間設施的物理性損害。二〇〇一年十月的阿富汗戰爭,以及二〇〇三年三月發動的美國對伊拉剋之戰,進一步加速此一趨勢。

此一武器/技術、戰法、戰鬥組織/編製的三位一體的改變,意味著軍事事務革命産生的新軍種——RMA軍的運用原則,已非傳統的教義。新的關鍵原則是「要害打擊」(打擊敵方之神經中樞等要害以促使其喪失戰鬥機能而非大量死亡)與「同步打擊」(同時間不容發地攻擊復數目標以促使敵方措手不及而無力迴應)。

「要害打擊」與「同步打擊」的齣現,反映著資訊化社會的特質,即「情報的共有」、「精確」(精密與正確)、「速度」、以及「對人命敏感」。將這兩大原則適用在真實的戰場上,將使迄今為止的戰爭型態齣現巨變。

第一,傳統的「火力戰」與「機動戰」漸次讓位予「資訊戰」,後者對勝負的影響力漸次高於前者。第二,「平麵次元」與「空間次元」的戰鬥之外,新增的「電腦控製/電子次元」(cyber dimension)與「時間次元」戰鬥越來越重要。第三,「前綫陣地」對戰鬥的重要性漸次荒廢。第四,「攻擊」遠較「防禦」來得有利。

如此,戰爭型態的改變,催化著戰爭性質齣現革命性的變化,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總力戰與消耗戰,迅速地讓位給RMA軍的「麻痺戰」。「消耗戰」是揭櫫殺傷與破壞敵軍主力部隊為目標的戰法,而「麻痺戰」之目標則是使對手的指揮統製等機能陷入無能,藉此造成敵軍主力戰鬥部隊的機能麻痺與癱瘓,且因其僅攻要害,不傷全體的特性,因而又有「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 warfare)之稱。

這就促成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復權。作為軍事教科書,《戰爭論》第一、二篇闡述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已在核武時代齣現嚴重的限製(核武戰就是人類/政治的終結),而第三篇至第七篇的戰略、戰術、防禦、攻擊等討論,也明顯難以因應「總力戰」時代的戰爭型態。然而,清晰論述政治目的與戰爭目標及相應作為的第八篇「戰爭計劃」,卻一貫地通過近兩百年的漫長考驗,展示著恆久智慧的價值。

新軍事事務革命要求著戰爭從「總力戰」走嚮「麻痺戰」,而「麻痺戰」的性質,要求著武器係統、軍事組織與戰鬥綱領的新思維。在根本意義上,要求著新的戰爭計劃。在所有戰爭計劃的背後,都存在著戰爭目標。戰爭計劃的任務在運用適當的方法並搭配著擁有的資源來達成戰爭目標。戰爭目標決定戰爭計劃,戰爭計劃決定戰鬥行為,並據此決定戰爭的結果。進一步,最好的戰爭計劃就是那些目標最單純的計劃,也就是那些能夠確認剋勞塞維茨所謂「單一重心」(single center of gravity),藉以避免導緻兵力與戰鬥努力分散化的戰爭計劃。戰爭目標越多樣,戰爭的進行就越睏難,戰爭計劃之間彼此矛盾而自我敗北的機率就越高。

正如同物理學(機械力學)中的重心一樣,用足夠的力量攻擊重心,可導緻目標物體失衡及倒塌。因此,重心不是力量的來源,而是一個平衡的要素。如果能夠在戰爭中讓敵方失衡,就可以快速取得勝利。這意味著,在根本意義上,界定重心之所在,成為戰爭計劃的關鍵。在「麻痺戰」或「不對稱戰爭」的時代,標定與破壞敵人的重心,更成為戰爭中最關鍵的事務。

進一步,如果人們願意將他們對戰爭的視野放入當代社會經濟來考察,就會更明白《戰爭論》第二篇有關「軍事行政」的洞見。

這就是我們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為何閱讀剋勞塞維茨《戰爭論》這部寫於一百七十餘年前舊著的因由——《戰爭論》的時代已經終結,其中大半篇幅並未經得起「總力戰」時代的嚴峻考驗,但圍繞著政治目的、戰爭目標、重心、軍事行政及其他關鍵概念與思維,《戰爭論》不僅通過瞭二十世紀「總力戰」的近百年考驗,而且在新軍事事務革命下的「麻痺戰」時代,再度展現著持之非強但來之無窮的思想力量。

很自然地,對此一脈絡的理解,將促生齣一種批判性的閱讀——《戰爭論》作為軍事學教科書的第三篇至第七篇,當代人可以省略,但充滿恆久洞見的第一、二、八篇,卻仍值得當代人咀嚼品味。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上的軍事思想,尤其是《戰爭論》這樣極具影響力的著作,抱有深深的敬意,但同時也深知其閱讀的難度。這次的《戰爭論圖解(改版)》這本書,可以說是我一直以來尋找的那種“橋梁”式的解讀。它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力量感,而翻開內頁,更是讓我眼前一亮。 書中對剋勞塞維茨核心概念的圖解,做得非常齣色。我特彆喜歡關於“戰爭的不可預測性”和“戰爭的風險”的圖示,用非常形象的圖形,將那些難以用文字準確描述的動態和不確定性展現齣來。這種視覺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我能夠更快速地抓住理論的精髓。 而且,這本書在保留原著深刻性的同時,也注重瞭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它在解釋一些復雜的論述時,會穿插一些精煉的圖錶和示意圖,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流暢和生動。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在“圖解”《戰爭論》,更是在“重塑”我們對《戰爭論》的理解方式。我非常看重這種創新性的解讀,它讓經典著作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上的軍事戰略和戰役發展頗感興趣,但《孫子兵法》、《戰爭論》這樣的經典,總覺得門檻很高,閱讀起來總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篇章。這次的《戰爭論圖解(改版)》真的是給我帶來瞭驚喜。它沒有把我引嚮那些膚淺的解讀,而是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剋勞塞維茨那些宏大而深刻的理論,通過圖解的方式展現齣來,讓我豁然開朗。 我特彆佩服書中關於“戰爭中的摩擦”和“戰爭的心理因素”的圖解。這些抽象的概念,通過可視化的方式,變得觸手可及。比如,書中用復雜的網絡圖來展示“摩擦”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又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來闡釋戰爭中的心理戰。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生動得多,也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 而且,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也做得相當齣色。它不是簡單地將圖和文堆砌在一起,而是讓圖文之間形成一種有機的聯係,互相補充,互相印證。我感覺,它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時,又加入瞭現代解讀的視角,使得這本書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時代的活力。我尤其喜歡它的一些圖錶設計,色彩搭配和綫條運用都非常到位,讓人賞心悅目。

评分

我一直覺得,想要真正理解《戰爭論》這樣一部巨著,光靠文字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直觀、更具象化的呈現方式。《戰爭論圖解(改版)》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樣的需求。它的設計理念非常棒,將復雜的軍事理論以一種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戰爭的經濟”和“戰爭的道德”等方麵的圖解,用生動的視覺語言,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 它不是那種把原著內容簡單地“翻譯”成圖畫的書,而是真正地去挖掘剋勞塞維茨思想的精髓,然後用圖解的方式去強化和輔助這種理解。我注意到,書中在解釋一些關鍵性的論述時,都會配以精美的示意圖,這些示意圖不僅僅是裝飾,而是真正能夠幫助讀者梳理思路、把握核心的工具。 這本書的整體製作水平也非常高。無論是紙張的質感,還是印刷的清晰度,都讓人感到非常舒適。排版設計也十分閤理,圖文結閤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不會感到疲憊。我覺得,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戰爭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源。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我們可以更輕鬆、更有效地走進剋勞塞維茨的智慧殿堂。

评分

我一直認為,《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但閱讀原著確實需要一定的基礎和耐心。當我看到《戰爭論圖解(改版)》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或許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澀的理論。收到書之後,我的感覺是,它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它的圖解部分做得非常精緻,而且是那種經過深思熟慮的,能夠真正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圖解。 比如說,關於“戰爭的本質”以及它與政治的關係,書中用瞭很多精妙的圖示來闡釋。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圖,它用一個螺鏇上升的圖形來錶示戰爭的不斷升級和演變,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而且,這本書在解讀剋勞塞維茨的一些核心觀點時,並沒有為瞭圖解而犧牲原著的深度,而是力求在保留其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用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 我是一個比較注重細節的人,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拿在手裏很有分量,而且印刷清晰,圖文並茂。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對於想要係統地學習《戰爭論》,但又覺得原著文本閱讀起來有些睏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視角,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部偉大的著作。

评分

我之前就對軍事戰略和曆史有一些零散的興趣,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但總覺得《戰爭論》這樣經典的作品,門檻還是有點高,很多時候讀著讀著就有點暈頭轉嚮。這次的《戰爭論圖解(改版)》可以說是讓我有瞭一個重新認識這部巨著的機會。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一些復雜關係時所采用的視覺化方式。比如,關於“戰爭目的”和“戰爭手段”之間的辯證關係,通過圖錶和示意圖的配閤,讓我立刻就能抓住核心要義。 我不是那種會去鑽研每一個戰役細節的讀者,但我希望能夠理解戰爭背後的一些基本規律和思維模式。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迴避原著的精髓,反而是在那些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部分,提供瞭非常好的輔助。我注意到,在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旁邊,都有相應的圖示,這些圖示不僅僅是裝飾,而是真正起到瞭“解釋”的作用,幫助我構建起一個更立體的理解框架。 而且,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很有現代感。不像一些老舊的學術著作,顯得有些枯燥。它的文字、圖錶和留白都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適,不容易産生閱讀疲勞。我尤其喜歡那些用不同顔色區分不同概念的圖示,讓整個內容更加清晰明瞭。我覺得,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戰爭論》,但又被原著文本所睏擾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

评分

我一直覺得《戰爭論》是軍事思想領域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雖然我並非軍事科班齣身,但對其中蘊含的戰略智慧一直充滿好奇。這次的《戰爭論圖解(改版)》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一次勇敢嘗試。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精美的封麵和紮實的裝幀所吸引。翻開書頁,我更被它細緻入微的圖解所震撼。 這本書並沒有把圖解僅僅當作輔助,而是將它融入到瞭對原著思想的深入解讀之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戰爭的動力學”和“戰爭的性質”這些概念的圖示化處理。那些綫條、顔色和圖形的巧妙組閤,仿佛瞬間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思辨具象化,讓我能夠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剋勞塞維茨的理論。 而且,它在選擇圖解內容時,非常注重與原著文本的契閤度。它並非隨意添加插畫,而是深入理解瞭剋勞塞維茨的每一個核心觀點,並用最直觀的方式將其呈現齣來。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解”的書,更是一本“理解”的書。我非常看重這一點,因為真正的理解,比任何錶麵的呈現都更為重要。

评分

我是那種對曆史和軍事戰略有一定興趣的讀者,之前也嘗試過閱讀一些關於《戰爭論》的解讀,但總覺得不是特彆得心應手。這次的《戰爭論圖解(改版)》給我帶來瞭全新的體驗。它的“圖解”部分並非簡單的圖示,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能夠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剋勞塞維茨那些深奧的理論。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手段”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圖解。用生動的圖形和清晰的邏輯,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展現在我麵前。這讓我能夠更容易地把握這些核心思想,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錶麵的理解。而且,這本書在保留原著的嚴謹性的同時,又通過圖解的方式,增加瞭它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這本書的整體設計也非常吸引人。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圖文的排版布局,都讓我感覺非常舒適。我尤其喜歡它的一些示意圖,不僅能夠幫助我理解內容,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我覺得,對於那些想要深入瞭解《戰爭論》,但又覺得原著文本過於晦澀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橋梁,連接瞭經典理論與現代讀者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上的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抱有濃厚的興趣,但《戰爭論》這部巨著,對我來說總像是一座深邃的迷宮,文字的解讀常常讓我覺得意猶未盡,甚至有些晦澀難懂。《戰爭論圖解(改版)》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讓我看到瞭突破這一睏境的希望。我一開始就被它精良的製作所吸引,那種厚重感和質感,都傳遞齣一種“乾貨”的氣息。 當我開始閱讀時,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那些圖解。它們不是簡單的圖畫,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視覺工具,能夠非常有效地闡釋剋勞塞維茨的那些抽象概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戰爭的藝術”和“戰爭的科學”之間關係的圖解,用非常直觀的圖形,展現瞭這兩者之間微妙而又復雜的聯係,讓我豁然開朗。 而且,這本書在文字的解讀上也下足瞭功夫。它在引用原著原文的同時,用更加易於理解的語言進行瞭闡釋,並且與圖解內容緊密結閤,形成瞭一種完美的互補。我感覺,這不僅是一本“圖解”的書,更是一本“重新構建”《戰爭論》理解體係的書。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圖示聯係起來,從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說,《戰爭論》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遙遠而又充滿吸引力的存在。那些關於戰爭本質、戰略思維的論述,雖然重要,但總覺得離我的生活有點遠,加上原著的語言和結構,閱讀起來確實需要一番功夫。所以,當我看到《戰爭論圖解(改版)》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好奇心被徹底點燃瞭。我希望能通過這種“圖解”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接近和理解它。 收到書後,我發現它的圖解部分並非簡單的插畫,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能夠有效地輔助理解。比如說,關於“防禦”與“進攻”的辯證關係,書中就用瞭一些非常巧妙的圖形來展示它們之間的動態平衡。還有,對於“戰爭的偶然性”和“戰爭的必然性”的分析,圖示也提供瞭非常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剋勞塞維茨的思路。 我非常喜歡它在處理一些關鍵概念時所呈現齣的層次感。圖解並沒有削弱原著的深度,反而是在那些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部分,提供瞭一個極好的切入點。我注意到,書中在解釋某些理論時,會引用一些曆史戰例,並配以示意圖,這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生動和深刻。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整體設計非常棒,無論是排版、紙質還是內容,都體現瞭編者和齣版方的用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讓我眼睛一亮,我一開始就被那充滿張力的構圖和深邃的色調吸引住瞭。你知道,市麵上關於《戰爭論》的譯本和解讀已經不少瞭,但這次的《戰爭論圖解(改版)》給我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圖解部分做得非常用心,不是那種簡單粗暴的插畫,而是能夠真正幫助你理解剋勞塞維茨那些宏大概念的輔助工具。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戰爭的模糊性”和“戰爭的二重性”的圖示,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展現瞭那些抽象的理論。 有時候讀原著,會覺得那些曆史的例子和哲學的論述有點晦澀難懂,但有瞭這些圖解,仿佛一下子有瞭清晰的脈絡。就像在迷宮裏行走,原本盤根錯節的路綫,圖解就像一張精緻的地圖,指引你走齣迷霧。而且,這個改版在內容上也似乎有所調整,我感覺它更貼近當代的一些軍事思想和實際情況,雖然我不是軍事專業人士,但從書中一些概念的闡釋方式,我能感受到編者在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 它的紙質也很不錯,拿在手裏有種沉甸甸的質感,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裝幀也相當考究,看起來就很“有用”,很適閤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閱。我一開始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購買,畢竟“圖解”兩個字有時候會讓人擔心過於簡化,但這次的體驗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它既保留瞭原著的深度,又通過圖解的形式,讓這些深邃的思想變得更加易於親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