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民国史
  • 抗战
  • 解放战争
  • 内战
  • 政治
  • 军事
  • 社会
  • 文化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空军四大天王守卫天际为国捐躯,谢晋元率八百孤军死守四行仓库
  宋家姐妹亲赴前线赈济灾民伤兵,电影歌曲鼓舞人心护国贡献己力


  无数忠诚灵魂终为这场苦仗划下光荣胜利的一页
  第一次国共战争因抗战进入缓和期
  然而,第二次国共战争却影响着现今两岸的政治局势
  1949年国民党「剿共」失败,撤离大陆退守台湾
  时隔一甲子,中华民国的主权问题仍然争论不休
  身为中华民国子民的我们,要寻根,就得回头看历史
  本书带我们从对岸学者的角度来解读,有冲突、有反思、有争议

  翻开这一页,也翻开了中华民国近代史的另一面…
 
台湾史研究的恢弘画卷:跨越世纪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探索 聚焦日据时期与战后重建的复杂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历史断代(如1937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演变),而是以更宏阔的视野,深入剖析台湾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几个转折时期,特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45年)及其结束后,台湾社会在接收、重建与转型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精细化的历史叙事,探讨殖民遗产如何塑造了现代台湾的身份认同和政治格局。 本书的核心部分将详细考察日本对台湾长达五十年的统治策略及其深远影响。殖民初期,日本采取了高压统治与“内地化”政策相结合的手段,力图将台湾纳入其帝国体系。我们将从殖民政府的行政架构、土地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水利工程)等方面进行细致梳理。重点分析“保甲制度”在基层社会控制中的作用,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结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服务于日本工业的原料供应地的转变。 殖民地的文化冲突与身份构建 文化层面,本书着墨于日治时期台湾知识分子面对“皇民化运动”时的复杂心态与抵抗。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顺从”或“反抗”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究在语言、教育、宗教等方面,台湾社会内部产生的张力与适应机制。书中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报章杂志以及教育档案,展现台湾人在“日本人”与“台湾人”身份之间摇摆、拉扯的内心世界。例如,对“大正民主”时期台湾本土文化运动的勃兴及其如何为战后民主化埋下伏笔的分析,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殖民统治下,台湾原住民群体(如阿美族、泰雅族等)在面对国家权力扩张时的处境与挣扎,揭示殖民政策在不同族群间实施的差异性及其对社会结构造成的长期断裂。 战后接收与威权体制的建立 进入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台湾经历了从“光复”到政治重塑的剧变。本书将详尽阐述接收初期的混乱局面,包括接收官员的文化冲击、经济秩序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激化。我们认为,理解战后初期的治理困境,是理解后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分析国民政府在台湾的施政方针,特别是其在推行土地改革(如“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后果。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前遗留的土地问题,但也同时重塑了台湾的阶级结构。 社会运动与民主萌芽的艰难生长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重点聚焦于台湾社会内部力量的觉醒与政治参与的尝试。我们将细致考察从二二八事件的悲剧性爆发,到随之而来的戒严时期,社会菁英、本土派知识分子和新兴中产阶级如何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寻找表达诉求的途径。 我们探讨了战后初期兴起的文化团体、半地下式的政治组织,以及早期工运、学运的萌芽状态。书中将运用大量口述历史资料,还原普通民众在威权体制下日常生活中的韧性、妥协与非正式的抵抗方式。重点分析了在信息管控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隐晦的文学表达、学术研究来保存或建构本土文化记忆。 经济奇迹背后的社会成本 在政治高压的背景下,台湾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起飞,即“台湾经济奇迹”。本书不将此视为单一线性的成功故事,而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解构。我们将分析出口导向型战略如何影响了劳工阶层(特别是女工)的境遇,以及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控制双重驱动下,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如何为后来的社会运动埋下了伏笔。书中将对比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这些调整如何深刻影响了台湾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结论:现代台湾身份的复杂性 总结部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视角,指出日本殖民遗产、战后接收的创伤、威权统治的经验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共同交织构成了当代台湾社会认同的复杂底色。我们强调,台湾的历史进程并非孤立或单一视角的产物,而是多重力量、不同世代的记忆与抗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力求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张力、层次丰富的台湾历史研究图景,超越简单的政治叙事,直抵社会肌理与文化深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晓宁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副馆长。着有:《国共两党关系史》、《无为而治的国府元首——林森传》、《风雨沧桑总统府》、《平民总统孙中山》、《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史话》、《民国官府史话》、《总统府探秘》、《见证1945——国府还都》、《总统府之谜》、《总统府》、《蒋介石手令秘事》等书。
 

图书目录

∷ 铁蹄惊醒千年石狮
∷ 共赴国难
∷ 寻求外援
∷ 请授命为抗日前锋
∷ 初战告捷
∷ 国宝大迁徙
∷ 留得青山在
∷ 文脉的延续
∷ 统筹指挥正面战场作战
∷ 发号施令
∷ 伟哉,八百壮士
∷ 长江上的殊死一搏
∷ 蓝天上的鹰
∷ 怒吼的江阴要塞
∷ 无奈的迁都
∷ 首都沦陷
∷ 南京兽行
∷ 抗战的佳音
∷ 诛杀韩复榘
∷ 保卫大武汉
∷ 文丑武魅
∷ 七刺汪精卫
∷ 日本总领事馆毒酒案
∷ 刀噼大汉奸
∷ 战略相持
∷ 心理防线不垮
∷ 位列四强
∷ 长沙岿然不动
∷ 虎贲万岁
∷ 远征印缅
∷ 衡阳战绩永存    ∷ 生命线
∷ 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 同仇敌忾
∷ 相煎何太急
∷ 搏击长空
∷ 迪克西使团赴延安
∷ 历史已有定论
∷ 赫尔利调停国共之争
∷ 印缅战场上的四星战将
∷ 中美、中英「合作所」
∷ 国葬
∷ 弦歌不辍
∷ 太平之梦
∷ 陈诚、何应钦角逐军政部长
∷ 一个相对真实的宋子文
∷ 大国地位
∷ 花开花又落
∷ 一座丰碑
∷ 勇敢的女性
∷ 万里长城永不倒
∷ 两座里程碑
∷ 待到山花烂漫时
∷ 最后的鏖战
∷ 践踏国际公约的罪恶行径
∷ 侵略者的末日
∷ 度尽劫波
∷ 中国战区受降
∷ 班师南京
∷ 台湾光复
∷ 1945:收回香港、澳门未果
∷ 五子登科
∷ 多行不义必自毙    ∷ 中国审判战犯
∷ 审判汉奸
∷ 陈公博的末日
∷ 缪斌被杀之谜
∷ 应邀赴渝
∷ 一抹曙光
∷ 国民政府还都
∷ 荣德生绑票案
∷ 将官哭灵
∷ 「制宪」后「行宪」
∷ 励志社揭秘
∷ 中统局的最后瓦解
∷ 黄金风潮案
∷ 金圆券的崩溃
∷ 哀鸿之鸣
∷ 两军相遇勇者胜
∷ 海军两大将的倾轧
∷ 兵不血刃
∷ 相见时难别亦难
∷ 向着太阳飞去
∷ 蒋介石「捉放」龙云
∷ 陈布雷、戴季陶之死
∷ 钟山风雨起苍黄
∷ 汤恩伯与长江江防
∷ 青年军被歼
∷ 李宗仁「谋和」
∷ 府院之争
∷ 占领总统府
∷ 政权架构
∷ 中研院院士的诞生
∷ 民国时期的7届全国运动会
∷ 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
 

图书序言

序言

  中华民国史是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历史:从时间上它离我们很近,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对这段历史真正全面的了解是很不够的,多少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近20年来,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和出版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不仅历史真相被越来越清晰地还原,而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公允。可是,有些民国史书写得不好看,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不能告诉读者生动的细节,不能表现民国史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目光。总体上说,普通读者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民国史研究者的成果,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国史,还是一段朦胧或脸谱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国演义》,让千千万万人对三国的历史津津乐道,可也让千千万万的人误解了三国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大众以浓厚的兴趣关注真实的历史?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註),则是一本图文并茂,用故事形式编写的民国历史书,它描述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在写作中充满了细节和多元的视角,正是这些元素让民国的历史生动起来,让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起来,将民国史的骨架填补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生动,它的吸引目光,是建立在严肃的史学研究基础上的。《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确有「话说」的生动曲折,却没有一丁点戏说的成分。
    
  正是这种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得现代社会的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地从这本书里进入民国的天地,从而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共有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为止的中华民国史,按年代铺排,撷取历史事件的精彩片断,选取民国人物的传神花絮,以人物引出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的风骨。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编排中处处可见编者、作者的匠心。每篇的标题首先大都耐人寻味,标题之下再设置导语,不仅是对该篇内容的概括,更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例如,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标题「虎贲万岁」和这样的导语「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的时候,必然会对这部小说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被作者带入到抗战中常德会战那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中。
    
  学术性也是《话说民国》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该书注意引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例如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开放了从未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对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的状况有了最新的解读,对抗战中宋子文的贡献有全新的呈现,本书敏锐地关注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书中介绍了相关资讯。
    
  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人物的记录是否客观、真实和全面也是反映研究者学术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云亦云、简单片面地描述历史人物是谈不上有学术见地的。本书强调真实立体地记录人物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又让读者看到历史人物以前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引发读者的思考,提升了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水准。例如:大家都知道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之一,可是本书还展示了他坚守民族立场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会时吴多次通电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和约,支持学生运动,并表示愿为祖国「敢效前驱」;后来,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诱和威逼,在民族大义问题上毫不动摇。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的另一个特色是大量的历史图片。本书的图片,也非常好地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当然,我们所说的图片的雅俗共赏,雅指的是制作水准的专业化,俗指的是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本书的图片多为一般读者所未见,而且清晰度和观赏性都比较高。
    
  有人说曲高必然和寡,学术性和大众性难以并存。但我认为,这本书,在兼顾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上做了不少努力,相信会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阳春白雪。

  ***张宪文教授是我国着名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专家,在国际上颇着声望,现担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註:大陆简体原书书名为《话说民国1937-1949下册》

  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图书试读

蓝天上的鹰
 
在中日空军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将士勇勐顽强,毫不示弱。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空军共有10个飞行大队、6个独立飞行中队、轰炸机137架、驱逐机(即战斗机)121架、攻击机20架、侦察机39架,加上运输、教练等机型,共约600架。飞行人员约3000名。
 
日本陆军航空兵作战部队有20个战斗机中队、6个轻轰炸机中队、8个重轰炸机中队、15个侦察机中队、3个轰侦混合中队;海军航空兵共有飞机811架。无论是装备,还是飞行员素质都胜过中国空军。在中日空军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将士勇勐顽强,毫不示弱。
 
高志航首战告捷
 
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中国陆军开始向上海方面大规模集结。8月14日,中国空军第5大队驱逐机17架分别从扬州机场起飞,沿长江向东搜索,于上午9时许在川沙及南通江面,将日海军一艘驱逐舰炸伤。而另一大队的5架侦察机则从笕桥机场起飞,赴上海侦察,并轰炸了公大纱厂的日军仓库。第2大队21架轰炸机从安徽广德起飞,轰炸了泊于吴淞口的日舰及汇山码头等日军据点。
 
14日下午,第2、第5大队和暂编35中队,出动驱逐机9架、侦察机3架、「克塞」式轰炸机21架,共76架次,集中轰炸了上海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弹药库、登陆码头等目标,以及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舰。于8月7日北上转场至河南周家口机场的中国空军高志航第4大队,也在14日这天接到空军前敌总指挥周至柔下达的两道急令,立即飞返上海准备参战。高志航大队火速飞返杭州笕桥,尚未休整,紧急警报已经响起。在大雨滂沱中,大队长高志航立即率机升空迎战。这是中日空军的第一次交锋。
 
日本空军的主战机型是96式攻击机,比中国霍克3驱逐机火力强,飞行员空战经验丰富。但中国霍克驱逐机比日机速度快,中国空军飞行员飞行技术虽不及日军,但抗日爱国士气高昂。双方接战后,正在高空搜索的高志航,发现敌机正在杭州湾上空疏散队形。高志航迅速锁定了一架涂着太阳旗机徽的日军轰炸机。日机一边俯冲摆脱,一边准备以机尾炮还击。但高志航的机炮已吐出了火舌,日机右翼上的副油箱着弹,顿时火花四溅,立即像个滚动的火球,一头栽在了钱塘江畔。这是8年抗战中,中国空军打下的第一架日本飞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与其说是历史的记载,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国民政府的真实面貌,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矛盾、挣扎与无奈。 书中对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描述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被物价飞涨所困扰,基层社会如何因此而动荡,来展现经济危机对政权稳定性的巨大冲击。他详细分析了法币贬值的原因,包括战争消耗、外汇储备的枯竭、以及国民党政府自身的财政政策失误。 此外,书中对国民党军队在内战初期的战略失误,以及这些失误如何一步步导致其最终的溃败,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并没有回避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实力,而是着重分析了其在政治、经济、思想宣传等方面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如何最终导致了战场上的节节败退。

评分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书,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国民政府在内忧外患夹击下,所经历的权力真空、理想破灭与现实困境。作者在“下册”中,将焦点精准地放在了1937年那个战火纷飞的起点,直到1949年那个历史性时刻的终点,这中间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被他用极其精炼且考究的语言剖析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被书中对国民政府后期财政崩溃原因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深入探讨了国民党政府自身的财政管理失误、贪腐问题以及货币政策的僵化。他细致地描绘了法币的急速贬值如何一步步侵蚀了民众的信心,又如何加剧了社会的不满。书中还涉及了大量关于国民党在接收沦陷区时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比如接收大员的腐败、效率低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接收”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它并非简单的政权更迭,而是充满了利益的争夺、权力寻租以及民众的失望。

评分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失落”的宏大叙事,它以一种令人心悸的细节,描绘了国民政府在大陆十二年的荣辱兴衰。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英雄史观或罪恶史观,而是将国民政府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审视它的决策、它的局限、以及它所面对的无解困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国民政府在战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论述。作者详细分析了国民党在制定宪法、推行民主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它自身体制内的保守力量。他没有回避国民党内部对于权力分配、政治改革的争议,以及这些争议如何在国共两党力量的夹击下,使得国民党政府的改革举步维艰。 同时,书中对国民党在农村基层治理的描绘也十分详尽。作者通过分析国民党在地方的税收、土地政策、以及基层官员的腐败情况,展现了其在农村地区逐渐失去民心的过程。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权是如何从高层走向衰败,又如何在基层被民众所抛弃。

评分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作品,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作者以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叙事方式,将国民政府在大陆最后十二年的风雨飘摇,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与衰败。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国民党在战后推行宪政、民主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阻力,以及其体制内的保守力量。他并没有回避国民党内部对于权力分配、政治改革的争议,以及这些争议如何在国共两党力量的夹击下,使得国民党政府的改革举步维艰。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国民党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的不足。作者通过分析国民党在地方的税收、土地政策、以及基层官员的腐败情况,展现了其在农村地区逐渐失去民心的过程。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权是如何从高层走向衰败,又如何在基层被民众所抛弃。

评分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那充满岁月痕迹的语言,讲述着一段被许多人遗忘或误读的历史。作者在“下册”中,将目光聚焦在1937-1949这个决定命运的十二年,他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力图还原国民政府在这段时期内的真实轨迹。 我最被书中对国民党政权统治合法性危机的探讨所震撼。作者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如何未能赢得民心,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失误是如何一步步削弱其统治基础的。他对国民党在接收沦陷区时表现出的腐败和低效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这些细节的呈现,让读者看到了国民党政府是如何在胜利的喜悦中,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书中还对国民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进行了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国民党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一些失误,以及这些失误如何加剧了国内的矛盾。他通过分析国民党在一些地区的政策执行情况,展现了其在巩固统一战线和赢得各族人民支持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

这部《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作者以一种近乎苛刻的客观性,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国民政府的每一个真实侧面,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特别被书中对国民党在人事任用和权力分配上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描绘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的复杂局面,以及蒋介石在其中如何维持平衡、做出艰难决策。他并没有回避国民党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这些内部权力斗争的细节,往往是影响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 书中还对国民党在接收日伪资产过程中出现的腐败和低效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揭露。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国民党官员如何利用接收之机,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无疑是加速其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内容的呈现,让我对“胜利果实”的分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是一部极其厚重且充满挑战性的史学著作,它迫使读者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去理解一个复杂时代下,一个政权的真实处境与困境。作者以近乎考古的审慎,挖开了历史的肌理,将国民政府在大陆最后岁月的真相,一点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国民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特别是如何处理抗战胜利后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将原因简单归结于外部因素,而是深入探讨了国民党政府自身的财政管理失误、政治腐败以及经济政策的僵化。他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展现了法币的急剧贬值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民众生活因此而遭受的苦难。 书中还涉及了国民党政府在接收日伪资产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者毫不避讳地揭露了接收大员的腐败、效率低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满。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接收”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理解,它并非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充满了利益的争夺、权力寻租以及民众的失望。

评分

这本《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绝对是我近期读过最震撼、最引人深思的史学著作之一。初拿到书,被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标题所慑,但一旦翻开,便被作者以极其冷静、客观的笔触,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国民政府在大陆腹地的真实运作与挣扎。不同于许多简单化的叙事,《下册》聚焦的1937-1949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与分裂、以及最终国民党失去大陆统治权的关键时期。作者没有回避任何敏感或争议性的问题,而是通过大量一手资料、档案、回忆录以及不同角度的史学研究,力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充满复杂性的历史图景。 比如,书中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法币改革的艰难、通货膨胀的根源、以及各种经济管制措施的得失。这些内容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具体到物价飞涨对民生的影响,国民党官员和军人在物资匮乏下的行为,以及社会各阶层如何在这种经济压力下生存。作者还细致地描绘了国民政府在沦陷区、陪都重庆以及国统区之间的治理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社会矛盾。他对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人事更迭的描述也极为细致,比如围绕蒋介石的决策,不同派系如 CC 派、政学系、军系之间的博弈,以及这些内部权力斗争如何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加速了国民政府的衰败。

评分

读完《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时代剧。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却又不失客观,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一铺陈开来,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国民政府的每一个侧影,无论光明还是阴影。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民政府在战略决策上的分析感到深刻。比如,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如何平衡抗日与防共,如何在高层政治斗争中做出艰难抉择。作者并没有回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英勇牺牲,但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在后勤、指挥、战略部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以及这些弊端如何在长期的战争消耗中,逐渐削弱了国民政府的实力。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国民党政府在接收日伪资产过程中,出现的权力真空和腐败现象。这部分内容让读者看到了,在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政府并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反而陷入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的泥潭。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国民党官员如何利用接收之机,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无疑是加速其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真相1937-1949(下)(全新修订版)》这本书,像一部凝固的历史影像,将国民政府在大陆最后十二年的跌宕起伏,以一种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撕开了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国民党政府如何未能有效应对通货膨胀,法币的迅速贬值如何摧毁了民众的信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战争,而是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府自身的财政管理问题、经济政策的僵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 书中还对国民党在政治改革方面的迟疑与保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分析了国民党在推行宪政、民主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阻力,以及其体制内的保守力量。他并没有回避国民党内部对于权力分配、政治改革的争议,以及这些争议如何在国共两党力量的夹击下,使得国民党政府的改革举步维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