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

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理家
  • 治国
  • 家庭教育
  • 传统文化
  • 管理
  • 修身
  • 励志
  • 历史人物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
  从曾国藩的「治家要方」,探究国之太平的根本——家风文化。


  曾国藩虽然天生资质不佳,但他并未屈服于现有条件,
  凭借一股「笨劲」,下了扎实的克己之功,
  在思想与现实之间俯仰揖让,深入辨析「做人」与「做事」之间的拿捏,
  最后深通官场韬略,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只做了四件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个中国儒者,曾国藩在家扮演着父兄的角色,
  无论远在繁华帝都,或是戎马倥偬的战地,都坚持与家人鱼雁往返,
  其家书处处可见他对兄弟、子孙谈论治政、治家、治学及为人之道,
  惕励曾家人化懒为勤,化偏僻为正大,使脾性谦抑、平和,
  「以为持盈保泰之道。」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
  史上有「三不朽」的家风范本,
  一为诸葛孔明的《诫子书》,朱熹的《家规》,其三,就是《曾国藩家书》。
  良好的「家训」是家族风清气正、发达显贵的根本,长远来看,也聚合为国家的民族性。
  曾国藩以「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为纲,确立五条治家要方:
  .一曰【和】:「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二曰【立志】:「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託庇者众。诚信则置址甚固,结构甚牢。」
  .三曰【勤】:「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做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颓。」
  .第四是【恆】:「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恆。」
  .第五是【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本书由《曾国藩家书》出发,梳理曾国藩与父亲、每位弟兄的对待关系,
  了解他对霸蛮倔强的曾国荃、天才却敏感的曾国华、
  直率老实的曾国潢和体弱多舛的曾国葆,是如何因材施教,
  如何勉励自己的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使其成为晚清首屈一指的外交家和数学家。
  然而,我们也能从书中看到他矛盾的一面:
  .被理学所深刻影响,宁愿让女儿在夫家遭受委屈抑郁而终,也不愿其违反妇德。
  .虽然是科举的受益者,但却在家书内屡屡表达不必依靠科举来证明价值。
  .他鼓励儿女发挥所长,少有「恨铁不成钢」的言语,比同时代家长更懂「儿童心理学」。
  
  家风决定家运,「遗子以财,不如传之以德。」
  一个家族的风气虽然无形,但却是日积月累的品格能量,
  本书以曾国藩的信件往返,梳理出这位名臣对家人的真实与期待,
  从中理解曾氏家族何以成为中国家风的典范。

本书特色

  ◎《先求稳,再求奇:曾国藩的内功与外功》畅销五十万册,着名学者张宏杰历经五载,再续力作!当当网16200多条评论,豆瓣8.3颗星至高好评!
  ◎超豪华阵容:《曾国藩》作者唐浩明、《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阅后联袂推荐!
  ◎以人物划分章节,从兄弟、父祖、儿子到曾家女人,看于一代明臣面对家人的真实和坦率,以及因材施教的度量。

名人推荐

  ◎曾氏家族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家族之一,他的人才辈出令国人景仰与好奇。曾国藩作为这个家族的开创者,他是怎样修身齐家、善待家人,并为家族营造一个传之久远的良好家风等等,宏杰以他特有的扎实入微的治学风格为我们娓娓道来,相信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核心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此四点亦是中国家风文化关注的焦点。曾国藩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宏杰兄悉心梳理这些极具价值的史料,用故事般的语言讲述给读者,使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的思想与智慧跃然纸上,相信读者一定受益匪浅。 ——《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先后就职于某金融机构及某大学。着有《先求稳,再求奇:曾国藩的内功与外功》、《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百家讲坛》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图书目录

.自序 在父子兄弟之间:曾国藩的家庭之道

第一部分
曾国藩和他的兄弟

.第一章 「辜负教训,四十九年」:一生顶撞曾国藩的曾国荃

曾国藩和曾国荃两个人的阅历大不相同:曾国藩人到中年,屡经挫折、久历风波,老成持重,往往事情一发端,他已经看到了结尾;曾国荃则不过是一个湖南乡下秀才,除了一趟北京,没出过远门,也没办过大事,毕竟年纪轻、见识窄,经验不足。兄弟两人的性格也极不相同:曾国藩凡事从风险角度考虑比较多,遇事做减法;而曾国荃总是无知者无畏,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遇事做加法。
.第一节.「陆云入洛正华年」:在京期间的兄弟关系
.第二节.「谁能终古老泥蟠」:提携弟弟建立军功
.第三节.「与阿兄间有不合」:曾国藩与曾国荃之间的多次争执
.第四节.「漫天箕口复纵横」:大功不赏之际的兄弟应对
.第五节.「一再试世,重踣而颠」:曾国荃的归隐和复出

.第二章 「每揽镜自照,面目增秽」:不让人放心的曾国华
此事内容到底如何,在今天能看到的曾氏往来家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具体详述其事的家信可能已经销毁,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推测一二。曾国潢家书中有「温弟坏行」、「前事已行过了,除兄弟外,绝不使人知,总以诚感他」之句。曾国华以已婚之身在北京独守空房,再联想到他后来在湖南省城的行径,很可能是做出了嫖妓之类的荒唐行径。
.第一节.「辰君平正午君奇」:曾国华在京的颓废生活
.第二节.「讨小以消积年之遣」:曾国华的娶妾风波
.第三节.「患难亦相赖」:曾国华带兵期间的兄弟关系

.第三章「想发财则是平生愿力」:湘乡第一绅士曾国潢
当然,曾国潢疲于奔命的出发点也不全是为了钱。他天性不甘寂寞,喜欢成为人群的中心,更乐于听到他人的吹捧和颂扬。所以,很多时候,他确实也是主动为乡里「排难解纷」。只不过他对自己的评价绝不是曾纪泽所说的「言语直率,常留睚眦之怨,不无谣诼之兴」,而是觉得自己极有本领人望,为乡里须臾难离。

.第四章 「英名百战总成空」:命运不顺的曾国葆
我们从曾国葆的生命轨迹看,他是一个典型的挫而后奋的人,能成功地从失败中吸取营养。如果曾国葆寿命足够长,他肯定会功成名就,其位势将也许会与曾国荃相提并论,可惜他命运不济。
.第一节.「柴门绝人事」:初出受挫的曾国葆
.第二节.「望来世再为哲弟」:曾国葆的后半段军事生涯

第二部分
曾国藩的祖父、父亲与儿子


第五章 「吾家祖父以『懦弱无刚』为耻」:曾家奠基人曾玉屏
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从小就有一种崇拜心理。曾玉屏最看不起男人的懦弱,曾国藩也非常推崇倔强这个品性:「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第六章 「究是老辈典型也」:韧性过人的父亲曾麟书
曾麟书是传统时代一个典型的旧式家长,他信奉那些为大部分人所信奉的《菜根谭》式的世俗教条,做事老实稳重,不逾规矩。如果抛开外在行迹,探讨曾麟书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的思维特点就是两个字:中庸。曾麟书去世后,左宗棠曾这样评价他:「此老心地甚厚,惟不晓世故,多为人所欺蒙,以故多为乡人所诟责。然究是老辈典型也。」

.第七章 替父雪耻的「克家之子」:曾国藩最喜欢的儿子曾纪泽
家书中的左宗棠,处处唯我高明,而孩子们「毫无一点好处」。曾国藩家书中极少这类语言。曾国藩比同时代家长更高明的是,他懂得鼓励的重要性。虽然没有读过什么「儿童心理学」之类的着作,但是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很多是非常现代的。可以说,曾纪泽是曾国藩一手塑造出来的政治家。他的理论来自父亲,实践则比父亲更为成功。他用自己的行动,为父亲、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第一节. 不愿子孙当大官
.第二节. 以身作则、尊重鼓励的教育方法
.第三节. 处理实际事务的锻鍊
.第四节. 苦学外语
.第五节. 出使西洋
.第六节. 熊口夺食

.第八章 「即栗諴亦不甚得其欢心」:曾国藩为什么不喜欢曾纪鸿
在曾国藩的孩子和女婿当中,他唯一真正满意的是曾纪泽。左宗棠光绪八年复李兴锐信说:「曾文正尝自笑坦运不佳,于诸婿中少所许可,即栗亦不甚得其欢心,其所许可者只劼刚一人。」纪泽从小聪明、悟性高,爱深思,有毅力,做事精细有条理,所以曾国藩一直很喜欢他。和纪泽比起来,纪鸿的智力显得稍差,也不如纪泽更有自制力。

第三部分
曾氏家族的女人

.第九章 劳瘁终生却总是被忽视的母亲江氏

和大部分传统中国妇女一样,江氏对曾家贡献极大,但是在家中却一贯受到忽视。我们看曾家兄弟家书,她向儿子们要求的,往往都是极为琐碎廉价的东西。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她才会向丈夫儿子们提出一些比较重大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几乎从没有得到满足。

.第十章 「人事纷纭万变,造物者都不訾省」:曾国藩女儿们的悲惨命运
他的前四个女儿,每一个择婿时都是千挑万选,公公都是修身立品的正人,然而女儿个个命运不佳。这就是「曾国藩择婿铁律」。从选婿这件事上,曾国藩更切骨地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看来,上天在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或者说,上天的「道理」,超越了人类能理解的尺度。

 

图书序言

自序

在父子兄弟之间:曾国藩的家庭之道


  一

  因为写《先求稳,再求奇:曾国藩的内功与外功》,我曾经接触过一位曾氏后人。他是一位退休工程师。我问他,您对曾国藩这个人是什么印象?曾国藩家书、湘乡曾氏的家风,对您从小有什么影响?

  他一开口,先咳了一声,说:「我对曾国藩,其实没印象。要说有印象,那就是这个人是我们家族的耻辱。为什么呢?因为在我成长的年代,曾国藩是汉奸、卖国贼啊,所以我们家里有一个默契,从来没有人提曾国藩。曾国藩是我们的『原罪』,我们都夹着尾巴做人。更别说读曾国藩家书,到哪儿找去啊。改革开放以前,全中国你上哪儿找曾国藩家书去?所以曾国藩家书,你们读过,我以前还真没读过。你要我说曾氏家族的家风对我的影响,我还真说不上来。」媒体这两年经常讲「家风文化」。有一天,我去拜访戴逸先生,戴老是常熟人,常熟有很多文化世家。他说,过去那些大家族出来的人,很多人气质风度确实很好,特别礼貌特别有分寸。那是一个家族多少代滋长积淀下来的东西。他说,他还曾和湘乡曾氏的后人共事过。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楷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人大清史所工作。戴老说,曾宪楷的待人接物,真是有一股大家风范,为人修养极好,特别谦和,特别乐于助人。传统社会的大家族,是有所谓「封建落后」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戴老说,家风家教确实是一种看得见、感受得着的东西,是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因此文化传统的主要传递方式就是家风家教。不过现在很多东西已经荡然无存了。要想延续家风文化,我们还需要从根上捡拾。

  二

  曾氏家族的家风,最主要的塑造者当然是曾国藩。

  作为一个儒者,曾国藩一生立身行事,是按《大学》的逻辑架构展开的,因此他的一生,只做了四件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人比较曾国藩和胡林翼,认为曾国藩不如胡林翼「忠纯」。确实,在胡林翼的心中,国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虑及家族和亲人,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之下,曾国藩的「杂念」要多很多。

  曾国藩虽然自诩治军严明,对诸将一视同仁,但是谁都能看得出,曾国藩对自己的兄弟们一直明显偏向。湘军当中,曾国荃、曾国葆的势力扩充得非常迅速,军饷、器械比其他人要充足得多。安庆之战和天京之战中,他都安排自己的兄弟曾国荃围城,城下之后可以获得头功,却安排其他人担任更为艰苦也更不易建功的打援任务。结果安庆功成之后,曾国荃所获独丰,多隆阿却怀恨离开湘军集团。

  曾国藩虽然自身非常清廉,但是对弟弟曾国荃在战争中的劫掠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知道,曾国荃并不是为自己一人贪,而是为了「照顾」整个曾氏家族。正是在他的放纵下,曾国荃积累起了数万身家。

  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停地讨论自己家族的兴衰,「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他自己的出处进退考虑,很多时候都是和对家族命运的考虑联系在一起的。「此次安庆之得失,关系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

  到了晚年,天心已定,国运难輓,精力衰疲,诸事棘手,曾国藩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家中添丁进口,家族日渐兴旺。「吾自五十以后百无所求,惟望星冈公之后丁口繁盛,此念刻刻不忘」、「兄年来衰态日增,他无所图,专盼家中添丁。」

  总之,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焦虑:一个是自己能不能成为圣贤、挽救国家;另一个是曾氏家族能不能光大和永久。在曾国藩心目中,家族的兴衰,不亚于朝廷的兴亡。毕竟,没有了大清王朝,曾氏家族也要继续生存下去。

  曾国藩和胡林翼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两人身处于不同的家族之中:胡林翼是独生子,又膝下无儿,领兵之时父亲也已经去世,没有太多的直系亲属可以挂念;而曾国藩有兄弟四人,姊妹四人,上有父母,下有二子。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面,家大于国,孝高于忠。一个人,可以为父绝君,却不能为君绝父。[1]因此曾国藩必须家国兼顾。在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同时,他对家庭、对家族也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努力的印迹,就是今天的《曾国藩家书》。

  三

  读《曾国藩家书》,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曾国藩对家族极强的责任心。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中责任最重的一个人。曾国藩对诸弟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尽责的。现存《曾国藩家书》中最早的一封致诸弟书,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十八日。在这封信中,曾国藩说: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这是曾国藩的自谦之语。事实上,曾国藩一直在努力「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刚到北京为官之时,他就要求弟弟们把作文定期寄京,不惮烦苦,亲加批阅。

  有一句话,说湖南人只有「出湖」之后,才有出息。意思是说,湖南人虽然有奋斗精神,但是湖南毕竟封闭偏僻,风气保守。所以湖南人不出洞庭湖,终是井底之蛙。

  如果这样说,那么万山之中的湘乡荷叶塘就更是井底中的井底了。曾国藩作为一只幸运的青蛙,一跃到了北京,他眼中的大千世界,无比新奇壮阔。所以他在京期间,一有所见、所获、所得,都急着第一时间汇报与诸弟、与兄弟们分享,唯恐一日之迟。所以曾国藩京官早期的家书,就是井外之蛙向井内的殷殷致语。这部分家书,多长篇大论,其功夫不在写翰林大卷之下。诸弟的成长、成就,就是他的责任。这个责任,他负得辛苦,也负得愉快。

  带兵打仗期间,他写给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的家书,仍然同在京时一样,殷切详尽,只不过分享的内容,从诗文写作、理学修炼,变成了如何带兵打仗,如何与上下级相处。正是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下,曾国荃从一个土秀才变成了天下名将、封爵开府。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曾国荃很可能以一个乡村塾师的身分终老此生。

  四

  《曾国藩家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真实、坦率。
  作为一个理学家和老资格的官僚,曾国藩在很多时候说话做事是非常有保留的。甚至他的日记都记得非常谨慎,绝少品评政治。

  但是,他在家书中的状态却非常真实,毫无保留。他在这些文字当中分享了自己最深刻的人生经验,表现了自己最真实的生命状态。曾国藩在家书中公然和家人讨论他年轻时是否得过梅毒,汇报自己娶妾的过程。他对家人说话非常直接,正如他自己所说,「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有的时候不免因为过于直接惹得家人恼怒。「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

  曾国藩家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平易」。

  曾国藩是一个「平庸」的人。他没有同时代的胡林翼那样的手段、左宗棠那样的凌厉、李鸿章那样的明快,更没有前人诸葛亮那样的智谋、曹操那样的雄霸、王阳明那样的超绝。他是古今中外名人中,最没有天分的一个,常常被他人甚至自己的弟弟曾国荃瞧不起。

  他一生没有说过什么惊人之语,家书也都是老生常谈。但和他人不同的是,首先曾国藩所说的,都先经过了自己的反复思考,确有所得、确有体会,他才会对别人说。其次,他所说的,自己都做到了,或者说,要求别人做到的,他都首先做到了,这就让他的家书有与众不同的说服力。梁启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时也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他所说的话,字字都是从阅历中来,符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后的那些儒生所能比拟的。

  那么,曾国藩对兄弟子侄们老生常谈的都有哪些呢?

  第一是和。儒家兄弟伦理当中,首重「和」字,最怕的是「不和」。曾国藩自己曾在家书中说过:「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因此,兄弟之间不能有妒忌和机心:「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底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曾国华去世之后,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和,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征。嗣后我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力求和睦。」

  第二是立志。「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巨大潜力。

  曾国藩对这一点体认极深。他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址甚固,结构甚牢。」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的生命之殿。

  曾国藩在京期间「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直接把目标锁定在「圣人」、「完人」。

  他在给诸弟的信中说,不必占小便宜:「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着,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也就是说,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第三是勤。曾国藩说:「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作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颓。」
  曾国藩认为,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站得住,首先要勤劳:「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

  他认为勤劳可以磨炼精神,让人一天天强大精明。他说:「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又说:「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勤可以补救愚拙,不知者将渐知,不能者将渐能」。

  第四是恆。曾国藩曾说:「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恆。」
  恆就是坚持、有规律。他说「人而无恆,终身一无所成」、「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他说,每天只有踏踏实实做几件事,而不是虚度,才不会有愧于心:「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第五是诚。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在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老家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

  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就是说,你在外边,千万不要走入机巧这一路,要是习惯了用机巧,那就会一天比一天堕落。纵使别人都对你使心眼,你也要坚持假装不知道,一直以笨拙、真诚来回应他,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和你耍心眼了。如果你也和他钩心斗角,进入恶性循环,那事情只能会愈来愈坏。

  五

  《曾国藩家书》的第四个特点是因人施教。
  由孔子开创的中国教育传统就是「因材施教」。
  曾国藩的诸弟当中,能力最强的是曾国荃。曾国藩对他全力培养,花费了极大心力。
  对曾国荃,曾国藩常讲「强」与「弱」的关系。
  曾国藩一生推崇「强」这个品性。他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但是,强也分多种。一种是「自强」,也就是能战胜自己。「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另一种是「刚愎」,那是虚张声势的逞强,处处争强好胜,凡事都要抢第一,「以客气胜人」。曾国藩说:「然强毅与刚愎有别……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曾国藩的这段话当然意有所指。曾国荃不患不好强,患在过于好强。他天性「霸蛮」,年轻气盛,一味好强。在湘军内部,处处争强好胜,因此和其他诸将相处得不好。他自己的说法是,当今之天下,乃「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他还说:「在军办事日久,过于纯良,每为人所欺压,又行不动,不得不倔强于强者之前。」

  曾国藩经常向他强调,凡事过犹不及,强也是这样: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曾国藩说,强这个品质,如果把握不好,可以成事,更可以败事。他说:「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

  曾国藩认为,曾国荃之强是匹夫之强,这种强固然可以取胜于一时,却很可能取败于长远。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因为逞强好勇而大败。

  因此只有「自强」才是真正的强,「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处处皆强就是弱。如果处处都争强好胜,各种好处都想得到,很容易犯错误。做人当强,亦当弱。立身当强,待人当弱。做事当进,享受当退: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另外,曾国藩还把强分为「蛮横」和「明强」两种。曾国藩认为,明是一切的基础。「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因此「强」由「明」出: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余亦并非不要强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见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于一发耳。又吾辈方鼎盛之时,委员在外,气燄熏灼,言语放肆,往往令人难近。吾辈若专尚强劲,不少敛抑,则委员仆从等不闹大祸不止。

  只有明强才靠得住,只有明强才是真正的强,站得住的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有此二字,必能成事。曾国藩就是这样,他一生有几次大胆顶住朝廷命令,比如在练兵期间多次拒绝咸丰皇帝让他仓促出兵援救湖北和安徽的命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拒绝让鲍超北上勤王,任两江总督后拒绝按朝廷规划全面出兵江浙,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为人所不敢为,实际上正是基于「明」的「强」,他「强」得有道理,「强」得有自信,因此也才能「强」得通。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与其说是在学习曾国藩的“理家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责任”和“成长”的深度对话。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曾国藩,作为一位开创了“湘军”这一军事传奇的伟人,他对于家庭的重视,以及在这其中所展现出的超凡智慧,着实令人赞叹。书中对曾国藩如何教育子女的篇章,我读得尤为仔细。他并非一味地溺爱,也不是严苛到让孩子产生畏惧,而是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韧的品格,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曾国藩如何处理儿子曾纪泽的“犯错”,他并没有立刻严厉斥责,而是先了解情况,然后通过一番深入的谈话,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这种“引导式教育”的方式,比简单粗暴的惩罚更有效,更能让孩子内化自己的错误,从而真正成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

评分

阅读《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先齐家,再治国》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哲理,而“理家术”更是将这种哲学落实到了最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我关注书中关于曾国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部分,尤其是他如何与族人、亲戚、甚至邻里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他深知,家庭的稳定,离不开良好的外部关系。书中描绘了他如何用真诚和善良去对待他人,如何通过“恕道”来化解矛盾,这让我对“和为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读到他如何处理家族内部的“请托”,既不失礼节,又能坚持原则,这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令人叹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齐家”,是建立在一个“有德”的基础上,这种德行不仅体现在对家人的责任,也体现在对外界的尊重和关怀。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颇有“宿命感”的书。曾国藩的“理家术”,与其说是某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其一生的“修身”的体现。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首先体现在他的家庭生活里。《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曾国藩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落到实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曾国藩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人情债”和“利益纠葛”的部分。面对族人、亲戚的各种请求,他既要顾及情面,又要坚守原则,这其中的分寸感把握,着实不易。书中提到他如何建立一种“但求无愧于心,不求无愧于人”的处事态度,以及如何通过“慎独”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让我对“家”的理解,从简单的物质基础,提升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古代智者,在处理最普通、也最复杂的人生课题时,所展现出的深邃思想和高超智慧。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期许和困惑。《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不仅仅是关于曾国藩的个人事迹,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家人”的教科书。我反复阅读书中关于曾国藩如何平衡“公”与“私”的部分。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不仅要肩负着国家的重任,还要操心家中的生计,尤其是他那庞大的家族。书中描绘了他如何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同时,也不忘家中的老母亲,不忘妻儿的教育,甚至不忘家中仆人的生计。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读到书中关于曾国藩如何为家人制定“人生规划”,如何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这让我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我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成长,并且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读物,更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引发深刻思考的生活指南。

评分

第一次翻开《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纯粹是被书名吸引,带着点将信将疑的态度。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个人充满好奇,他的“功业”无需多言,但“理家术”这三个字,总让我觉得多了一层烟火气,少了些帝王将相的遥不可及。翻阅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大道理,而是从曾国藩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比如他如何管理庞大的家产,如何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甚至是如何在繁忙的军务之余,抽空写家书,教育子弟。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像一串串珍珠,串联起了曾国藩“齐家”的智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述曾国藩如何制定严格的家规,并且以身作则,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管束”,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家人在规矩中成长,在责任中担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家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后不由自主地对照曾国藩的做法,虽然我离他差了十万八千里,但那种“从严治家,内外有别”的思路,以及对家庭成员责任感的培养,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书中对曾国藩处理亲情、友情、甚至是仆人关系的描绘,也十分细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曾国藩,一个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伟人,更是懂得生活、懂得人情的“凡人”。

评分

翻阅《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我被曾国藩对“规矩”的重视深深打动。他并非提倡刻板的束缚,而是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这种规矩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人的起居作息,到日常的言行举止,都有着一套清晰的准则。书中详细描述了曾国藩如何制定和执行这些家规,并且以身作则,给家人树立榜样。我尤其欣赏的是,他的家规并非是僵化的,而是能够随着时代和家庭成员的成长而有所调整,这体现了他“因势利导”的智慧。对于我们现代家庭来说,如何在制定家规时,既能起到规范作用,又不至于让孩子感到压抑,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思路。我读到书中关于曾国藩如何处理“特例”的情况,他并非一概而论,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原则,这让我看到了“刚柔并济”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家庭管理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的运营。过去,我总觉得“齐家”无非是做好后勤、照顾好孩子,但《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齐家”,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书中对曾国藩如何平衡大家族内的各种利益冲突,如何处理祖辈、父辈、子孙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保持清醒和公正,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提到的“恕”和“忍”的智慧,这并非是纵容,而是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包容和克制,从而化解矛盾,维系和谐。读到这一部分,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在家中因为一些小事与家人争执,事后懊悔不已。如果当时能多一点曾国藩的“恕”和“忍”,或许结果会大不相同。书中还强调了“勤俭持家”的重要性,但不是那种一味地抠门,而是强调“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家庭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这对于当下追求“生活品质”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提醒。

评分

《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生活指南”,它让我看到了曾国藩这位历史伟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另一面——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家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曾国藩如何处理“家族传承”的部分。他不仅仅关注物质的传承,更重视精神的传承。他如何引导子孙后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让他们明白“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我读到他如何通过书信、训诫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后代,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家庭教育是一种“接力赛”,父母的努力,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够更好地前行。它让我对“家”的理解,从一个简单的居所,提升到一个充满传承、充满爱与责任的生命共同体。

评分

坦白说,《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这本书,在购买之前,我曾担心它会过于枯燥,充斥着历史考据和理论分析。然而,当我真正翻开阅读时,我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将曾国藩的“理家术”融入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情节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曾国藩与他的幕僚、将领们处理家事的部分。比如,他如何劝导部下“顾家”,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困难,从而让他们能够安心为国效力。这让我看到了“齐家”的延伸意义,它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经营,更是能够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稳定和士气。书中还提到曾国藩如何应对来自家族内部的阻力,如何化解因观念差异而产生的矛盾,这些情节都写得极其细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难与不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曾国藩也从未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家人的关爱。这种“家国情怀”的融合,是他人生成功的关键之一,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

《先齐家,再治国:曾国藩的理家术》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展现了曾国藩“低欲望”的生活哲学在“齐家”层面的应用。在那个年代,许多官员都追求奢靡的生活,但曾国藩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和简朴。书中描绘了他如何以身作则,教育家人“惜福”、“知足”,这种“不慕荣华,不畏贫寒”的态度,是他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外界诱惑所干扰的重要原因。我读到他如何处理家族的财务问题,如何避免因为过度挥霍而导致家庭陷入困境,这让我对“财富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富足”,并非体现在物质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感恩。曾国藩的“理家术”,核心在于一种“精神上的富有”,而物质上的节俭,只是这种精神富有的外在表现。这种“由内而外”的智慧,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