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鴻凱《文選學》初探

駱鴻凱《文選學》初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選學
  • 駱鴻凱
  • 文學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研究
  • 文學批評
  • 文化史
  • 文本研究
  • 學術著作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駱鴻凱是開啓現代《文選》學的重要學者,最早將曆代《文選》學進行係統性歸納,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貢獻。其專著《文選學》為現代《文選》學研究開啓序幕。本書盡量掌握瞭駱鴻凱生平及學術著作的各種基本文獻,在此基礎上以〈讀選導言〉為核心,針對《文選學》書中「文學體裁論」及「作傢論」兩大方嚮進行探索,旨在釐清駱鴻凱對〈文選序〉、《文選》分體、《文選》編纂的看法,並以駱鴻凱《文選》專傢研究五項綱領為綫索,考察作傢所處的時代環境與政治背景如何影響其創作,進而形成具備當代獨特風貌的詩文現象。
《文選學導論:魏晉文學經典之流變與闡釋》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對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文學總集——《文選》(又稱《昭明文選》)的形成、流傳、影響及其相關學派進行一次係統而深入的探討。作為一部囊括瞭自漢代至梁代近三百年的文學精粹的選本,《文選》不僅是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圭臬,更是理解中國古典詩文發展脈絡的關鍵鑰匙。本書聚焦於“文選學”這一專門研究領域的理論構建、方法論探討及其曆史演進,力求以紮實的文獻基礎和清晰的邏輯框架,為讀者勾勒齣這門學問的整體圖景。 第一編:文獻溯源與文本基礎 第一章:昭明太子與《文選》的誕生 本章追溯《文選》的編纂背景,重點分析瞭梁武帝蕭衍的文化政策以及昭明太子蕭統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探討《文選》“辨體”、“裁長補短”的編纂宗旨,剖析其“總集”性質的文化意圖——即構建一個理想化的、具有典範意義的文學範式。我們將細緻考察捲次、體裁的劃分依據,尤其關注太子本人在選篇標準上所體現齣的政治抱負與審美傾嚮。 第二章:《文選》的版本流變與校勘學意義 《文選》自問世以來,經曆瞭多次重要的抄錄與刻印,形成瞭復雜的版本係統。本章將詳盡梳理宋代刻本、元代遞修本以及明清以來影宋抄本的傳承關係。著重辨析“舊本”與“新本”之間的異文現象,特彆是對鬍寅校本、李周翰注本等重要注本所依據的底本差異進行比對分析。通過對關鍵篇目異文的深入考察,展示早期版本對於恢復曹植、謝靈運等重要作傢文本原貌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章:重要注本的形成及其學派分野 《文選》學之所以成為一門顯學,與其豐富而龐雜的注本體係密不可分。本章將分階段梳理曆代注本的特點。從唐代李善注的博采眾長,注重訓詁與齣處;到宋代硃熹學派的理學視角介入,對文風的褒貶傾嚮;再到明清時期如王慎中、姚僐等人對義理與音韻的細緻辨析。重點分析不同時期注傢在解釋“詞”、“意”、“氣”上的核心分歧,為後來的文選學研究奠定方法論的參照係。 第二編:文選學的核心議題 第四章:體裁理論與“文”的界定 《文選》的體裁劃分,如“賦”、“詩”、“騷”、“頌”、“箴”、“銘”、“誄”、“碑”、“誌”、“奏”、“議”等,構成瞭早期中國文學體裁分類的雛形。本章深入探討昭明太子對“文”的理解,即如何將抒情、敘事、說理等不同功能的文體納入一個統一的選集體係中。尤其對“賦”體在魏晉時期的變異和“誄”、“碑”等宗教、紀念性文體的文學化過程進行考察。 第五章:風骨、辭采與審美範式 《文選》的選篇傾嚮,實際上確立瞭一種以“辭采華美”為重要標準的審美範式。本章結閤永明體、永明聲律論等理論背景,分析鮑照、謝朓、瀋約等“上承下啓”的作傢如何實踐這種新的審美追求。探討“風骨”與“辭采”在《文選》體係中的辯證關係,以及後世學者,如嚴羽的“妙悟”說,如何對《文選》的尚“華”傾嚮進行反撥或繼承。 第六章:互文性與參照係統 作為一部文學總集,《文選》的篇目之間形成瞭復雜的互文關係網絡。本章研究文選篇目如何互相引證、互相解釋。例如,一篇賦的典故可能直接指嚮某一篇詩歌的意象,或某篇銘文的用典即是化用前代典籍。通過對“互見”現象的分析,揭示《文選》如何構建瞭一個相對封閉但高度精煉的“文學共同體”的知識與語匯庫。 第三編:流傳與影響 第七章:《文選》與唐代詩歌的典範性 唐代是《文選》學影響力的巔峰時期之一。本章分析初唐四傑、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王維、孟浩然)對《文選》的繼承與超越。考察李白、杜甫的創作如何大量汲取《文選》的篇章結構和修辭手法,以及唐代士人群體如何將“通選”(熟讀《文選》)視為具備基本文化素養的標誌。 第八章:宋代文人對《文選》的批判與重構 宋代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對《文選》所代錶的六朝文風進行瞭強烈的反思與批判。本章重點探討“尚文”與“尚質”之間的論爭,分析歐陽修、三蘇等人如何看待《文選》的文學史地位。同時,也要指齣宋代文人並未完全拋棄《文選》,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資源和參照係,融入到其新的散文創作之中。 第九章:清代考據學中的文選研究 清代學者,尤其是在乾嘉學派的推動下,文選學轉嚮瞭精密的文獻考訂和義理闡釋。本章著重介紹王引之、王先謙等人對李善注本的校勘工作,以及吳兆騫、陳沆等人對《文選》中音韻、詞源學的探究。探討清代學者如何將《文選》置於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宏大敘事中,完成瞭一次學術的迴歸與精細化。 結語:現代視角下的文選學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文選學在當代學術語境下的價值。從文化史、接受美學、比較文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文選》作為文化載體的意義。本書不局限於傳統的訓詁考證,更試圖發掘其背後所承載的魏晉士人對生命、宇宙、曆史的書寫模式,為當代讀者提供一把進入古典文學深處的鑰匙。 本書特色: 結構係統化: 首次將文選學的研究分為文獻基礎、核心議題和曆史影響三個邏輯層麵,脈絡清晰。 注重方法論: 探討曆代注傢在解釋文本時所遵循的不同學術路徑,引導讀者理解“文選學”本身的演化過程。 避免割裂: 強調《文選》與漢賦、唐詩、宋文之間的內在聯係,避免將六朝文學孤立化處理。 本書適閤古典文學專業學生、中國文學史研究者,以及對魏晉文化、古代選本製度感興趣的廣大文史愛好者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蘭欣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
  《華人文化研究》半年刊副執行編輯。
 

圖書目錄

如蝶振翼──《文史新視界叢刊》總序一 車行健 1
總序二 劉芝慶、邱偉雲 5
王序 王慶元 1
溫序 溫光華 5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成果檢討 8
一 以駱鴻凱《文選學》一書為核心的相關研究 8
二 以駱鴻凱著作為核心的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0
一 研究方法 20
二 研究步驟 21

第二章 駱鴻凱之生平與學術 25
第一節 駱鴻凱其人其事 25
第二節 駱鴻凱之學術淵源與交遊 32
一 師承 32
二 交遊 40
第三節 駱鴻凱著作述要 48
一 《文選學》成書始末及其版本 51
二 《楚辭》類著作述要 60
三 經史類著作述要 66
四 小學類著作述要 68

第三章 《文選學》文學體裁論研究 73
第一節 引言:「文體」的多層次意涵 73
第二節 駱鴻凱《文選》分體研究 75
一 《文選學》對〈文選序〉的研究 75
二 《文選學》對《文選》分體的看法 82
三 駱鴻凱論《文選》編纂的缺失 89
第三節 《文選學》體裁作法指導論 92
一 文章選材 92
二 文章作法 100
三 寫作要領 112

第四章 《文選學》作傢論研究 119
第一節 引言:知人論世與以文存人 119
第二節 時代風貌與作傢纔性 120
第三節 作傢風格之形成 126
一 便娟宛約:曹丕詩文探研 128
二 雅秀華靡:應璩書牋探研 133
三 散朗遒勁:任昉駢文探研 138
四 作傢齊名:以「潘陸」、「顔謝」為例 146

第五章 從《中國大學講義》再探駱鴻凱之作傢論與文學體裁論 151
第一節 引言︰抒情小賦的典範意義 151
第二節 從〈彆賦〉、〈月賦〉看駱鴻凱之作傢論 153
第三節 從〈彆賦〉、〈月賦〉看駱鴻凱之文章選材觀 159
第四節 從〈彆賦〉、〈月賦〉看駱鴻凱之文章作法觀 163
一 論〈彆賦〉之命意與疏失 163
二 論〈月賦〉之命意、布局與寫景 170
第五節 從〈彆賦〉、〈月賦〉看駱鴻凱之文章要領觀 176
一 先摹擬後變化 176
二 避免「代語」濫用 185
第六節 綜論 186

第六章 結論 193
第一節 研究成果之迴顧 193
一 駱鴻凱之學術淵源與《文選學》之成書 193
二 文學體裁論研究方麵 194
三 作傢論研究方麵 195
四 作傢論與文體論結閤研究方麵 198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 199

附錄:駱鴻凱年譜簡編 203
參考書目 225
附記 249
後記 257
索引 25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駱鴻凱的《文選學》初探,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經典的“溯源之旅”。駱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為我們勾勒齣瞭文選學這門古老而又重要的學科的基本輪廓。他並沒有把這本書寫成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試圖以一種更加生動、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嚮更廣泛的讀者介紹文選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文選》的“編纂”和“接受”這兩個維度的深入探討。他細緻地分析瞭劉知遠在編纂《文選》時所遵循的原則和遇到的挑戰,同時也審視瞭《文選》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是如何被不同的讀者、不同的時代所解讀、利用和評價的。這種“編纂”與“接受”相互輝映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文選》這部經典生命力的頑強,以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書中一些關於《文選》與詩學、文論等相關聯的討論,也極大地拓展瞭我的閱讀視野,讓我認識到,文選學絕不僅僅是研究《文選》本身,而是它與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批評體係緊密相連。

评分

駱鴻凱的《文選學》初探,是一本令我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沒有故弄玄虛的學究氣,而是以一種清晰、平和的語言,將文選學這一相對專門的領域呈現給讀者。對於我這樣一位對古代文學略有涉獵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普及瞭文選學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領我思考瞭“為什麼研究文選學”以及“文選學研究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等深層問題。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文選》作為文學史發展中的關鍵節點,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後世文學觀念和創作實踐的論述。駱教授沒有將《文選》僅僅視為一個古代文學的“大百科全書”,而是深刻挖掘瞭它在確立文學體裁、規範審美標準、構建文學史敘事等方麵的獨特作用。這種動態的、曆史性的視角,讓我對《文選》的認識不再局限於文本本身,而是上升到瞭對整個中國文學史流變的影響層麵。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如對特定篇章的解讀,雖然篇幅不長,但卻能點亮思維,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那些熟悉的古籍。

评分

初次翻閱駱鴻凱的《文選學》初探,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感覺是:沉甸甸。這種沉甸甸,並非指書的厚度,而是它所承載的學術重量。作為一名長期浸淫在古典文獻研究領域的學者,駱教授顯然對《文選》有著非同尋常的熱情和深刻的理解。本書的“初探”之名,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謙虛的錶達,實際上,它所呈現的內容,無論是在梳理文選學史的脈絡,還是在剖析《文選》的版本源流、編纂體例,乃至於對其中篇章的文學史意義進行解讀,都顯露齣一種觸及本質的洞察力。 書中對於曆代文選學的爭議焦點,如《文選》的選錄標準、體例的演變、以及後世學者對《文選》的接受史等問題,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梳理。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文選》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文學典範角色,以及這種典範性是如何被建構和傳播的討論,感到興趣盎然。這種宏觀的曆史視野,與微觀的文本細讀相結閤,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文選學的工具書,更是一部展現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發展軌跡的生動寫照。

评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一種久違的學習衝動就被點燃瞭。《文選學》初探,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我並不是文選學的專業研究者,但一直對古代文學的源流和經典的形成過程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想要深入瞭解《文選》這部重要的文學總集的願望。駱鴻凱教授的筆觸,細膩而又充滿邏輯性,他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一些高深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的問題入手,比如《文選》的誕生背景,它的齣現對於當時文學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我喜歡他那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一步步走進文選學的世界。他會詳細解釋《文選》的選錄原則,為什麼收錄這些作品,而不收錄那些作品,以及當時的社會審美取嚮是如何影響瞭這種選擇的。這些細節的解釋,讓我對《文選》的構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一部文學選集,絕不僅僅是作品的簡單堆砌,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和文化價值。書中的一些觀點,我雖然不能完全消化,但足以激起我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评分

這本《文選學》初探,我拿到的時候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文選”,這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股古雅和深邃的氣息,仿佛能讓人穿越迴那個文字雕琢、思想碰撞的年代。駱鴻凱教授的這部作品,雖然冠以“初探”之名,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卻是紮實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閱讀之前,我對文選學算不上深入瞭解,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印象,知道它是研究劉知遠《文選》的學問。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麵前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文選學更廣闊、更精微的圖景。 它並非一本簡單羅列前人研究成果的二手書,而是作者在梳理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辨析、批判和創新。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某些傳統觀點提齣的挑戰,以及由此引申齣的新的研究視角。這些挑戰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文獻的細緻解讀和邏輯推理,充滿瞭學術的勇氣和智慧。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述我還需要反復琢磨,甚至對照相關史料纔能完全理解,但這種“費力”的閱讀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極大的智力享受。它促使我主動去思考,去質疑,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