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

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20世纪
  • 历史地图
  • 全球史
  • 文化交流
  • 社会变迁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图文并茂
  • 历史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系列把历史画在地图上,让小朋友从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从古希腊文明萌芽,到拿破崙征战四方,再到世界霸主重新洗牌……宏大的全球视野,纵贯万年的时间轴,都以全景式手绘地图一一呈现,让小朋友可以轻松读历史。

  电视机到底是何时发明的?
  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甚么呢?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的太空船由那个国家发射的?

  本书带你穿梭不同时代的世界历史,通过一幅幅幽默有趣的地图,以及简单易明的历史小知识,细说1900年至2000年世界历史的演变,务求一幅图为你呈现当时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娱乐等各方面的奇闻轶事。

  世界历史的巨轮正在一刻不停地转动着,现在快来打开本书,踏上寻找历史的神秘之旅吧!
 
《从蒸汽到信息:20世纪的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 导读: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纪所经历的科技飞跃、社会动荡与文化重塑。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脉络,细致考察从电气化、机械化到信息革命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政治格局与文化认同。全书旨在通过梳理关键的技术突破、重要的社会运动与思想流变,描绘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20世纪图景,探讨科技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 第一部分:工业的巅峰与旧秩序的瓦解(约1900-1945年) 第一章:电气时代的黎明与工业化的加速 本章聚焦于20世纪初,电力作为新的能源形式如何迅速渗透到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探讨特斯拉与爱迪生之间的电流之争如何影响了全球的能源布局,以及内燃机的普及如何彻底改变了交通运输业。汽车、飞机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也为全球化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此外,大规模生产模式(如福特主义)的兴起,如何重塑了劳资关系与城市结构,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消费奠定了基础。我们还将分析,在这一阶段,技术进步与帝国主义扩张之间的隐秘联系。 第二章:战争的科技化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技术应用的两面镜子。本章将详细考察新技术的应用如何使战争的烈度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毒气、坦克到潜艇和早期航空母舰。战争动员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催生了军工复合体的雏形。同时,战争也对社会性别角色、阶级结构和国家治理模式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通过分析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瓦解,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在塑造地缘政治版图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大萧条与反思:技术进步的阴影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和平时期,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能阻止经济的崩溃。本章探讨了1929年大萧条的成因,以及技术进步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过度生产能力与消费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将考察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如罗斯福新政),以及对资本主义和工业模式的反思与批判。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如何在混乱中寻求新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冷战的张力与科学的黄金时代(约1945-1989年) 第四章:原子能的崛起与地缘政治的新范式 二战的终结标志着核时代的开启。本章集中讨论原子弹的研发、使用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核威慑理论如何成为冷战的主导逻辑?随后,我们将转向和平利用核能的探索,考察核电站的普及,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环境和能源安全的长期讨论。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竞争色彩。 第五章:太空竞赛与信息技术的萌芽 冷战的竞争蔓延至地球之外。本章详细叙述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历史,从斯普特尼克号到阿波罗登月,这些壮举不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太空探索对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催化作用。本章将重点分析晶体管的发明、集成电路的诞生,以及这些微观层面的突破如何为后来的信息革命播下了种子。 第六章:大众媒体的成熟与社会思潮的碰撞 随着电视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新的高度。本章分析了电视、电影和流行音乐如何塑造了战后一代的文化认同、消费习惯和政治参与方式。我们探讨了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兴起,以及大众媒体在推动或抑制这些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对基因研究等前沿科学的关注,也开始重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第七章:石油危机与全球化的初步形态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暴露了工业社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所带来的脆弱性。本章考察了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结构、能源政策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跨国公司力量的增强,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初步形成,这些都是未来全球化浪潮的先声。技术创新开始从重工业领域向轻量化、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开启与后工业社会的构建(约1989-2000年) 第八章: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信息革命的加速 冷战结束后,科技发展的重心彻底转向了信息和通信技术。本章聚焦于个人电脑(PC)的普及,分析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和操作系统的创新如何使复杂的技术变得平易近人。个人计算如何开始瓦解传统的组织结构,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能力?我们还将讨论半导体技术的持续进步(摩尔定律的威力)如何驱动了整个行业的爆炸式增长。 第九章:互联网的诞生与全球互联的序幕 互联网从军事和学术研究网络发展成为面向大众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是20世纪末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本章详细梳理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发明、浏览器技术的竞争,以及早期电子商务的尝试。网络通信如何重新定义了商业模式、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的途径,并带来了关于数据安全和信息自由的新伦理挑战。 第十章:生物技术与人类自身的边界探索 除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20世纪末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本章探讨了这些技术对农业、医学和伦理学带来的深刻影响。人类首次获得了对生命基本密码的解读能力,这预示着21世纪科学探索的新方向。 结论:技术进步的遗产与21世纪的预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总结了20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技术进步的加速性、军事投入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技术扩散带来的社会冲击的滞后性。我们反思了技术进步在解决贫困、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上的潜力与局限,并指出20世纪遗留下的环境问题、技术鸿沟以及对全球化秩序的重塑,构成了21世纪初人类必须面对的复杂遗产。通过历史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技术底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范登


  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学会皇家文学会员,着有大量关于科学、技术和历史的成人和儿童读物,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并多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殿堂级奖项「安万特科学图书奖」、英国皇家学会青年图书奖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20世纪的历史一直有一种模糊的认识,总觉得事件众多,脉络不清。《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一幅图”的叙事方式,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用堆砌的史实来淹没读者,而是通过一种更高维度的视角,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浓缩成一个清晰的主题——“世界共融”。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共融”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盟,更是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书中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何成为加速全球联系的催化剂。尽管是以一种痛苦的方式,但战争促进了技术的传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并在战后催生了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20世纪中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描绘。从贸易的自由化到资本的跨国流动,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此外,书中对文化交流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从电影、音乐到美食,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精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20世纪的世界,虽然充满了冲突和挑战,但也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步步走向了一个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存的“共融”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是它对于“世界共融”这个宏大概念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对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好奇,但传统的史书往往过于注重事件的发生时间和人物的功过,对于这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挖掘得不够深入。而《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并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通过一种更具象化、更直观的方式,将一个世纪的全球互动和融合脉络呈现在我眼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全球化浪潮的描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而是通过一张张精心挑选的“图”——当然,这里是指通过文字精心构建的画面感——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文化如何在碰撞中融合,如何在冲突中寻找平衡。例如,书中对20世纪初期跨国资本的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动,有着非常细腻的刻画。我能想象出当时那些新兴工业城市的面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同一个工厂里劳作,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如何受到彼此的影响,这种“共融”并非是简单的趋同,而是一种复杂而 dynamic 的相互作用。作者还巧妙地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比如早期航空业的发展如何缩短了地域距离,互联网的出现如何颠覆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这些都直接推动了世界的“共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化交流的描绘,从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到不同国家音乐风格的相互借鉴,再到各地美食的流行,都清晰地展现了20世纪人类社会在文化层面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这种“共融”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日渐紧密的地球村的雏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历史的万花筒,每一片碎片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画卷。

评分

《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 interconnected 的20世纪。作者提出的“一幅图”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而“世界共融”的主题,则如同贯穿始终的红线,将所有事件串联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20世纪初期全球格局的描绘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殖民主义的阴影,但更着重于分析殖民扩张如何加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辩证性。虽然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它也加速了技术的传播,催生了新的国际秩序,并在战后促使各国寻求更广泛的合作,这种“在破坏中寻求建设”的逻辑,令人深思。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20世纪中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描绘。从贸易的自由化到资本的跨国流动,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此外,书中对文化交流的描绘也十分精彩。从电影、音乐到美食,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精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20世纪的世界,虽然充满了冲突和挑战,但也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步步走向了一个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存的“共融”世界。

评分

读完《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宏大旅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一幅图”叙事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一种更具画面感、更注重关联性的方式,将20世纪的世界历史脉络勾勒出来。“世界共融”这个主题,被作者解读得非常透彻,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并且强调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我特别对书中关于20世纪上半叶的描绘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但更侧重于分析战争如何加速了全球的联系。例如,战争时期对战略物资的需求,以及战后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都为后来的“共融”积累了能量。书中关于民族国家在20世纪的兴衰沉浮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在追求自身独立和发展的同时,如何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的互动之中,这种互动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总体而言,世界是朝着更加开放和联系的方向发展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联性分析。例如,航空业的进步如何缩短了地理距离,广播电视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如何彻底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这些技术进步,无疑是推动“世界共融”的重要力量。书中对文化融合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从电影、音乐到美食,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精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共融”并非是单一方向的同质化,而是一种复杂、多元、相互依存的全球图景。

评分

《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将一个世纪的复杂历史,浓缩成了一个清晰可辨的“世界共融”的主题。作者并非直接呈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种间接而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所谓的“一幅图”,我认为更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叙事框架,它将散落在不同时空的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全球范围内的互动与融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20世纪初期全球格局的分析。作者描绘了当时帝国主义扩张、殖民体系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常常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但即便如此,这种联系也为后来的“共融”埋下了伏笔。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辩证性。战争的残酷固然毋庸置疑,但战争也加速了技术的传播,打破了旧有的地域限制,并在战后催生了国际合作的新模式。这种“在破坏中寻求建设”的逻辑,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20世纪中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描绘。从贸易壁垒的降低到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再到跨国公司的兴起,都展现了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书中对文化交流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从西方流行文化对全球的影响,到不同国家美食的相互传播,都体现了“共融”在文化层面的多样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20世纪的世界,虽然充满了冲突和挑战,但也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了更加紧密的“共融”。

评分

这本书《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用枯燥的语言去堆砌史实,而是通过一种更加宏观、更加注重关联性的视角,去解读20世纪的百年世界。“一幅图”的比喻,让我更容易把握这条主线,即“世界共融”。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共融”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统一,而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书中对于20世纪初期的全球格局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虽然这种互动常常伴随着冲突,但也在不断地拉近世界的距离。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的细节,而是深入探讨了战争如何加速了全球的联系,如何催生了新的国际秩序,以及如何在战后促使各国寻求更广泛的合作。这种“在冲突中孕育合作”的逻辑,令人深思。书中对于20世纪中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经济力量在推动“共融”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贸易的自由化到资本的跨国流动,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科技发展如何促进“共融”的论述。例如,航空业的兴起如何打破了地理的限制,互联网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这些都为世界的“共融”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20世纪的世界,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动荡和挑战,但也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步步走向了一个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存的“共融”世界。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这本书,以其别具一格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20世纪这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百年。所谓的“一幅图”,并非是单一的视觉图像,而是作者运用文字精心构建的、能够引发读者联想的宏大叙事。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传统史书的枯燥,更注重展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世界共融”作为核心主题,贯穿始终,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书中对于20世纪初期的殖民主义扩张及其带来的后果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共融”的另一面——强制性的渗透和不平等的关系。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平等,激发了被殖民地区的反抗,并促使了新的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解读,它并没有简单地关注战场上的胜负,而是深入探讨了战争如何打破旧有的秩序,如何迫使各国之间进行更广泛的联系,即使是在敌对状态下。例如,战争期间物资的全球调配,以及战后国际组织的建立,都体现了“共融”的某种形式。书中对20世纪中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描绘,让我看到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跨国流动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跨国公司的兴起,都展现了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但总体而言,它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化交流的描述,从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传播,到西方流行音乐对世界的冲击,再到不同国家的美食文化如何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都体现了“共融”在文化层面的丰富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20世纪的世界,虽然充满了冲突和矛盾,但也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下,一步步走向了更加紧密的“共融”。

评分

这本书《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高空中俯瞰一个世纪的世界,所有曾经独立存在的点,在作者的笔下,都串联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丝线,勾勒出“世界共融”的壮阔图景。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联系性,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它没有陷入对某个国家或某个事件的细枝末节的纠缠,而是着眼于全球视角,探讨在1900年至2000年这百年间,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分散走向融合的。我非常喜欢作者对“共融”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更是经济、文化、思想上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例如,书中关于20世纪初期跨国贸易和投资的描述,就生动地展现了经济全球化如何开始显现其强大的力量,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如何日益紧密。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单纯的冲突,而是深入分析了战争如何加速了技术的传播,如何催生了新的国际秩序,以及如何在战后的废墟上,促使各国寻求更广泛的合作。这种“在冲突中孕育共融”的逻辑,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文化交流的描写也十分精彩。从早期电影的诞生到后来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的描述印象深刻,这种跨越国界的知识和艺术的流动,是“共融”最直观的体现之一。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20世纪的世界,虽然充满了挑战和矛盾,但也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朝着一个更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共融”世界迈进。

评分

读完《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旅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一幅图”叙事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一种更具画面感、更注重关联性的方式,将20世纪的世界历史脉络勾勒出来。“世界共融”这个主题,被作者解读得非常透彻,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并且强调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我特别对书中关于20世纪上半叶的描绘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但更侧重于分析战争如何加速了全球的联系。例如,战争时期对战略物资的需求,以及战后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都为后来的“共融”积累了能量。书中关于民族国家在20世纪的兴衰沉浮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在追求自身独立和发展的同时,如何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的互动之中,这种互动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总体而言,世界是朝着更加开放和联系的方向发展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联性分析。例如,航空业的进步如何缩短了地理距离,广播电视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如何彻底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这些技术进步,无疑是推动“世界共融”的重要力量。书中对文化融合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从电影、音乐到美食,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精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共融”并非是单一方向的同质化,而是一种复杂、多元、相互依存的全球图景。

评分

初次翻阅《一幅图读懂世界历史︰世界共融.1900年至2000年》,我被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传统的史书过于庞杂,信息量巨大,却难以抓住核心脉络。这本书则另辟蹊径,它试图通过“一幅图”的概念,将一个世纪的复杂历史浓缩提炼,从而展现“世界共融”这一宏大的主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共融”的理解,它并非简单地指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而是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思潮等各个层面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书中对于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并没有停留在战役的细节,而是着重探讨了战争如何加速了全球的连接,尽管是以一种痛苦的方式。例如,战争对技术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战后各国之间重建联系的努力,都为后来的“世界共融”奠定了基础。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民族国家兴衰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民族国家在20世纪的崛起、碰撞与转型,揭示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各国如何被迫或主动地卷入全球的互动之中。这种互动,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总体上,国界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模糊,人们的视野也日益开阔。书中对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抗与交流的描绘也十分生动,虽然是两大阵营的对峙,但文化和信息也在暗流涌动中跨境传播,这种“非官方”的共融同样影响深远。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科技进步时,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从而打破了地域的隔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共融”的体验,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从蒸汽火车到航空时代,再到互联网的兴起,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世界向更深层次的共融迈进添砖加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