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ojciech Grajkowski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树木
  • 自然
  • 生态
  • 园艺
  • 林业
  • 生物学
  • 环境科学
  • 科普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的一生从起始到终点,树木都和我们在一起

  ★跨领域百科全书:33个主题横跨自然生态到文化艺术,包罗万象带你了解树的所有奥祕
  ★大开本轻松阅读:细致图解搭配浅显文字,一跨页一主题,精彩内容完整吸收,提升阅读理解力
  ★激发无穷好奇心:有趣知识点燃探索世界的动机,帮助孩子培养整合跨科的自主学习力
  ★打破年龄的限制:小小孩亲子共读、大孩子自己阅读、大人们欣赏收藏,最不能错过的树木图文书
  ★爱地球人人有责:透过书中的温柔提醒反思人类和树木的关系,从小养成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你曾经想过,「树木」对你而言,是什么样的存在吗?出生时,我们安稳的睡在木制摇篮里;死亡时,木制的棺材承接我们的躯体。人的一生,树木常相左右,我们从树木、木材获得甚多,但我们经常忽略树木的付出。这本书将从生物知识、环境保育、文化艺术等角度,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树。

  「树木带给我们的好处非常多,供应我们生活所需的木材、唿吸所需的新鲜空气、干净且稳定的水源、休闲所需的健康场域,而且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所。让各种树木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便能打造生生不息的地球。」──本书译者/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员 林大利

  超大开本、细致且幽默感十足的插图、浅显又抒情的文字叙述,《树》娓娓道出33个跨领域主题,不仅涵盖最基本的各部位解说、树木如何繁衍后代,也让大家认识世界上最高的树、最粗的树和最老的树。木制的交通工具、乐器、艺术品、着名建筑等主题让人一窥从古至今,人类是如何利用木材这项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除了「有形」的树,本书更着重介绍树在文化、神话、宗教中扮演的角色。开头与结尾则以诚挚的口吻强调树木的重要性,是温柔的提醒,而非教条式的守则。

  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感性抒情的树之大百科,一同反思人类与树木的关系。

本书特色

  特殊大开本,让人细细品味插图中的细节,感受生态绘图的和谐之美
  乐龄,中年级以上的孩子就能独立阅读,大人也会深受吸引的精美图文书
  一个跨页讲述一个主题,横跨各种知识领域来理解树木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得奖纪录

  2018波兰知名环境友善媒体「生态街」票选年度最佳童书
  2018波兰出版协会儿童与青少年书籍类「最美的童书」
  英国《星期日泰唔士报》当週最佳童书

国内佳评如潮

  丁宗苏    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
  曲芳华    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系主任
  余家斌    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傅尔布莱特哈佛访问学者
  李伟文    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林法勤    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林华庆     林务局局长
  柯金源       自然生态纪录片导演
  胖胖树王瑞闵 作家/插画家暨雨林植物玩家
  海狗房东     绘本工作者
  袁孝维       台大森林系教授/生物多样性中心主任
  张东君       科普作家/青蛙巫婆
  番红花        作家

  (依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传神的图像、多层的面向、有趣的故事、深入的资讯、扼要的说明,有了这本书,你就收纳了全世界树木的前世今生。每个喜爱树木、拥抱大自然的朋友都应该拥有这本书。──丁宗苏 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

  《树》是一本疗癒人心的书,以缤纷的图像引领人走入树木的神奇世界,再透过文字的解说,让人了解天地之大、生命之宽广。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树木和木制品几乎是随处可见的存在,甚至在人的一生当中,树都一直陪伴着我们。然而,我们真的「看到」树的重要性了吗?本书以多种面向邀请读者重新发现树木的重要与美好。译者大利和审定者永翔是我们优秀的系友,感谢他们为不会说话的树木发声。──曲芳华 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系主任

  如何判断那是一棵树?为什么树叶长得不一样?为什么秋天会落叶?世界上最高的是什么树?年纪最大的树在哪里?为什么树这么重要?借由绘者的巧手与作者丰富的自然知识,这本精彩好看的童书将世界的树带到孩子面前。──余家斌 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傅尔布莱特哈佛访问学者

  《树》是一本关于树的百科全书,透过文字还有美丽的图画,介绍各种与树有关的生态、文化知识,包含各种树上的居民、特殊的树木、树的用途、树之最、树之神话,还有象征意义的树。包罗万象,十分有趣。──胖胖树王瑞闵 作家/插画家暨雨林植物玩家

  一棵树,就有说不完的故事;树成林,那又是一番风情;而树和它一起生活的动植物,则组成了令人惊叹的乐曲。人类的食衣住行育乐,和树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纵贯古今历史,许多文明也因树而展开。这本绘本,精彩可期。──袁孝维 台大森林系教授/生物多样性中心主任

  在生活中,树木无所不在,但却经常被忽略。对于大多数的人们来说,树就是一直在那里的一种存在,常常看到,都一样绿绿的一整片,有叶子,有根系,会吸收二氧化碳释出氧气。但是,树木到底是什么呢?有什么特别的?和其他的生物或是植物,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疑惑,又不想得到教科书式的解释,那么,这本《树》会是非常有趣的回答。
  本书包含了关于树的层层面面的知识,简单的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图,既丰富又不艰涩,适合大人小孩一起阅读。作者蒐集了许多关于树的、有趣的小故事,以及世界各地的树木的样貌,描绘了一个生动多彩的世界。透过这本书,能够对这个我们生活里常见的生物有更深的认识,也能更加理解自然界的另一面──树木的那一面。──蓝永翔 本书审定者/树冠层生态学家

国际媒体好评连连

  插图风格时而自然写实,时而充满童心。《树》中的人类有着夸张化、卡通化的造型,而树木和昆虫等自然界的事物则细细描摹,如自然史类大部头典籍上的标本般栩栩如生。──美国《出版人週刊》

  每个跨页都是缤纷、设计感十足、让人目不转睛的大幅插图,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左侧或右侧的直式文字提供了简明的知识,涵盖「树」的方方面面。你可以读到简易的判断树木的方法、光合作用的机制、演化论的概述、树木化石、伐木等。除了可预期的数据──世界上最高和最粗的树,本书还有一个让人惊喜的主题:CBR26是一棵在1900年砍伐下来的巨杉,当时它已三千多岁了,作绘者以这棵树的视角,整理出人类在它的一生中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书中俯拾即是各种有趣的资讯,例如印度的树根桥、挪威的木造教堂,在在驱使读者自行搜寻更多的知识。──美国《柯克斯书评》
 
《星河的低语》:一部关于失落、追寻与文明回响的史诗 作者: 阿丽亚娜·维斯珀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字数: 约 48 万字(全篇) 核心主题: 宇宙的尺度、文明的脆弱性、记忆的本质、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意义。 --- 引言:尘埃与回响 《星河的低语》并非一个关于征服或英雄主义的故事,而是一部探索“存在”本身重量的宏大叙事。它将读者抛入一个被称作“大寂静时代”的宇宙——一个曾经高度发达的星际文明“阿卡迪亚联邦”已然崩塌数千年后的残骸之中。 故事的主角是凯尔·伦,一位隶属于“拾荒者公会”的资深考古学家兼飞船领航员。他的工作是在危险的星域深处,搜寻并打捞那些被遗弃的旧世界遗迹和失落的技术样本。凯尔并非为了财富,而是为了一个更深层的执念:理解“大寂静”是如何降临的。 阿卡迪亚联邦,一个跨越数千光年、共享统一意识与近乎完美技术的文明,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彻底的死寂。没有战争的痕迹,没有瘟疫的爆发,只有突然中断的通讯,和冰冷的、漂浮在轨道上的巨型结构。这个宇宙级的谜团,成为了所有后来文明仰望和恐惧的源头。 第一部:碎片的收集者 故事的开端,凯尔驾驶着他那艘改装过度的老旧飞船“漂泊者号”,进入了被命名为“静默带”的危险区域。静默带是阿卡迪亚联邦核心星域的边缘,充斥着未知的空间异常和时间扭曲现象。 凯尔此行的目标,是一个据传是阿卡迪亚联邦中央档案馆的行星——“记忆之沙”。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保存异常完好的“时间胶囊”,它并非物理存储,而是一个复杂的、基于量子纠缠态的记忆结构。 在尝试激活胶囊的过程中,凯尔无意中唤醒了一段残存的意识碎片,它自称为“观察者 701”。这个碎片拥有阿卡迪亚联邦数万年前的知识片段,但其核心记忆已经被某种力量抹除或加密了。 观察者 701 无法提供“大寂静”的原因,却向凯尔揭示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真相:阿卡迪亚联邦的衰亡,可能不是外部力量所致,而是源于他们自身对“无限知识”的追求所产生的“存在性悖论”。 第二部:追踪虚无的轨迹 随着凯尔解码更多记忆碎片,他开始意识到,阿卡迪亚联邦在他们巅峰时期,进行了一项代号为“创世咏叹调”的超级工程。这项工程的目的,是构建一个能够模拟整个宇宙演化过程的“超验运算核心”,从而彻底掌握物理法则的最终奥秘。 凯尔的追寻将他带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遗迹迷宫”: 1. 奥丁之眼(一颗被改造为巨型望远镜的恒星): 凯尔必须穿越一个由引力场构成的复杂网络,以获取阿卡迪亚人对遥远星系的观测记录。在这里,他遭遇了“灰烬信徒”——一个崇拜“宇宙空无”的异端教派,他们认为大寂静是宇宙自我净化的过程,并试图阻止任何对旧文明的“亵渎式”重启。 2. 数据洪炉(一个中子星的内核): 为了绕过联邦设置的自我防御协议,凯尔需要利用洪炉的极端环境,进行一次危险的意识上传和下载。在此过程中,他与观察者 701 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融合,开始体验到阿卡迪亚公民数千年前的日常情感——那种平静、理性,却又被某种无法言喻的空虚感所笼罩的生活。 故事的冲突点集中于“回归派”和“超越派”的哲学对立。回归派(以凯尔为代表的少数人)希望重建旧时代的辉煌;而超越派(以神秘的“先驱舰队”为代表)则认为,旧文明的失败在于其过于依赖物理实体,他们正试图将所有智慧生命上传到一个纯粹的能量域中,彻底脱离物质宇宙的束缚。 第三部:最终的辩论 凯尔最终的追寻,指向了阿卡迪亚联邦的中心——一个漂浮在超空间裂隙边缘的巨型结构“宁静之环”。他意识到,“创世咏叹调”并非失败了,而是成功得太多了。 在宁静之环的核心,凯尔找到了阿卡迪亚联邦的“主脑”——一个并非机器,而是数百万核心意识体融合而成的“集体潜意识场”。 主脑向凯尔揭示了真相:在成功模拟出宇宙的终极奥秘后,阿卡迪亚人发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结论——存在的本质是循环,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会导向热寂或重置,没有任何永恒的意义。 这种对“意义终结”的彻底认知,引发了他们集体意识的崩溃。他们没有自毁,而是选择了“宏大的休眠”——将自己的存在降维到最低的能量态,以一种近乎形而上的方式,退出了物质宇宙的舞台,等待着宇宙自然洗牌后的下一次“可能”。 凯尔面临的终极抉择是: 1. 启动“重启协议”: 凯尔可以利用他获取的技术,强行将阿卡迪亚的残存核心意识体重新注入物质躯壳,恢复一个强大的,但可能带有致命哲学缺陷的文明。 2. 接受“低语”: 听从观察者 701 的恳求(它现在更像是凯尔内心的一部分),接受大寂静的教训——生命的美丽在于其有限性、短暂性以及不断探索未知边界的行动本身,而非达到某个终极答案。 尾声:新的航行 《星河的低语》的结局是开放而沉思的。凯尔没有选择重启,也没有选择完全放弃。他带走了“宁静之环”中那些关于“如何构建有限且有意义的社会”的资料,并离开了那片星域。 他明白,真正的文明延续,不在于复制过去的辉煌,而在于吸取教训,并在下一代文明中,谨慎地播撒下“质疑的种子”。 飞船“漂泊者号”调转航向,驶向未被探索的星图边缘。凯尔不再是单纯的拾荒者,他成为了一个携带古老警告的信使,一个在冰冷宇宙中,试图为新的文明点燃“有目的性探索之火”的守夜人。宇宙依然寂静,但凯尔听到的,不再是虚无的低语,而是未来可能性发出的微弱脉动。 --- 《星河的低语》 是一部对宏大叙事提出质疑的作品,它探讨了当知识达到极限时,人类(或任何智慧生命)将如何面对存在的虚无感。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我们追寻的,究竟是答案,还是追寻本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沃依切.葛莱果斯基(Wojciech Grajkowski)


  1980年生,生物学博士,曾任波兰华沙生物实验机构的研究员。目前从事教育推广,为儿童设计工作坊。他和绘者彼欧兹合着的《蜜蜂》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功。

绘者简介

彼欧兹.索哈(Piotr Socha)


  1966年生,毕业于波兰华沙艺术学院。他为波兰的多家报纸、杂志绘制插图和漫画,是波兰《Mchina》月刊的首席插画家。彼欧兹和波兰电视台TVPI合作的动画节目,获得1999年金鹰广告竞赛的金鹰奖,他个人获选为年度导演。

  2007年,他的书被义大利Pieve di Soligo市图书馆选为最美的书。2011年,他获得波兰瓦维尔城堡举办的瓦维尔城堡传奇插画竞赛第一名。同一年,他在波兰《Press》月刊选出的12位波兰最佳媒体插画家,名列第六。

  彼欧兹受到波兰畅销童书《地图》的鼓励,开始创作童书,也希望延续自己的作品寿命,不再随着报纸、杂志的过期而昙花一现。

审订者简介

蓝永翔


  毕业于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森林生态及社会学系,现为奥勒冈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曾就读于台湾大学森林学系、化学系,以及森林学研究所。专长为树冠层结构、植物生理生态、养分循环,以及温带针叶森林病害。2005年因缘际会开始攀树人生,研究老熟林树冠层;至今十四年,仍旧在树梢旅行。

译者简介

林大利


  来自森林系,家里开过漫画书出租店,目前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小鸟、森林和野生动物的栖地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出门总是带着书、会对着地图发呆、算清楚自己看过几种小鸟。是个龟毛的读者,认为龟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图书目录

P4-5 生命之树
P6-7 如何判断一棵树?
P8-9 树叶
P10-11 树根
P12-13 树木的四季
P14-15 散播种子
P16-17 特有的树木
P18-19 更多的特有树种
P20-21 猴面包树
P22-23 大树餐厅
P24-25 大树之家
P26-27 巧妙的伪装
P28-29 史前树木
P30-31 世界上最高的树
P32-33 冠幅最广的树
P34-35 最古老的树
P36-37 看年轮,知历史
P38-39 伐木工
P40-41 木造建筑
P42-43 木制交通工具
P44-45 木制艺术品
P46-47 木制乐器
P48-49 树屋
P50-51 盆景艺术
P52-53 树雕艺术
P54-55 演化之树
P56-57 家族之树
P58-59 宗教里的树
P60-61 神圣的树
P62-63 森林神话
P64-65 树精
P66-67 大自然的力量
P68-69 天然林
P70-71 为了未来的树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生命之树

树木是地球上最巨大的生物。高大的长颈鹿一站到高耸的巨杉旁边,就显得非常娇小,更别说是人类了。即使是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也能躲进巨杉的树荫底下!树木的寿命之长也令人印象深刻,有些树种能存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人类顶多活到一百岁左右,然而,对大多数的树木来说,一百岁不过是生命的开端而已。一棵古老的橡树能见证你曾祖父出生前的世界,而且它甚至可能活得比你的曾孙更加长寿。

树木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这股力量能使微小的种子长成巨大无比的植物。在温带地区,树木的枝条每年春天长出叶子和花朵,到了秋天便会结果,并且在冬天来临前落叶,隔年再重复整个週期。最后,和所有的生物一样,老树会逐渐凋零死亡,但同样的位置将有新生的小树生长。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树木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这点并不令人讶异。人们认为树木具有神奇的力量,并相信树木是灵魂或鬼魂的居所。树木也被用来当作艺术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墨西哥的「生命之树」(见左图)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是以陶土雕塑出树的形状,树枝上充满各种符号、物件和图像的装饰。虽然运用了鲜艳明亮的颜色,但「生命之树」雕塑带有严肃的讯息,题材取自圣经中的场景或象征生命与死亡的图像。

树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制成木材──一种珍贵而美丽的材料。木材可用于制作大大小小的日常用品、艺术品和建筑物,以及书本纸张,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也是取自于树木。甚至可以说,我们的一生从起始到终点,树木都和我们在一起。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上时,睡在木制摇篮和婴儿床上;当我们告别世间,身体安置在木制的棺材里。

我们每天和树木生活在一起,很容易视它为理所当然。我们习惯于树木的陪伴,每天使用各种木制品,因此,经常遗忘树木是多么的美,以及亏欠它是那么的多。这本书将与你携手,发现令人惊叹的树木世界。

看年轮,知历史

树木终其一生,并不只有长高,树干也会随着时间跟着加粗。每年春天和夏天,树皮以内会长出一层薄薄的木材。在温带地区,春季生长的木材颜色较浅白,夏季则颜色较深黑。这就是为什么在砍下的树干横切面上,可以看到清楚的环状图案,每一圈都像是由细细的黑线画出来的,称为「年轮」。一圈年轮代表一年,因此计算年轮的数量可以得知树被砍伐时的年龄。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这本《树》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打开书页,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指书的物理重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分量。书中的插图我还没有仔细看,但从目录和一些章节标题来看,似乎涉及了相当广泛的领域,有历史的陈迹,也有对现实的隐喻。我随意翻开了一页,作者的句子结构并不复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冷静而深邃的观察力,让我眼前一亮。他似乎能够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达其核心。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长句,但节奏把握得很好,读起来并不会感到晦涩,反而有一种韵律感。我猜测,这本书可能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不会是那种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或者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精髓,但同时,这种挑战也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评分

**评价四** 说真的,拿到《树》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通常更喜欢那些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小说,而“树”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一些比较静态、甚至有些哲学化的内容。但是,朋友强烈推荐,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简洁,甚至可以说是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但这种简单反而显得很耐看。我随机翻了几页,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点,我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既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刻意的故作高深,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表达。我看到一些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生动,仿佛我真的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我猜测,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人,他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我有点好奇,这样一个以“树”为主题的书,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或者表达怎样一种情感。它会不会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根基、关于家族传承的作品呢?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一种素雅的木刻风格,上面几笔勾勒出一棵抽象的树,枝繁叶茂,似乎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觉到它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拿到书后,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习惯性地先翻阅了目录,然后随意浏览了几章的开头和结尾。从我看到的零星片段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应该很扎实,语言朴素却不失力量,仿佛能轻易触碰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地了解书中的具体故事情节或者论点,但我隐隐感觉到,这会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书,或许它会带我走进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这种留白和引人入胜的感觉,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棵“树”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故事,又将引领我走向怎样的风景。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外观给我一种“静”的感觉,封面设计干净利落,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一个简笔勾勒的、仿佛在风中摇曳的树的轮廓。拿到手里,这本书的手感也很沉稳,页面的泛黄程度恰到好处,仿佛已经沉淀了相当长的时间。我并没有急于阅读,而是先仔细地品味了封底的文字,虽然没有直接剧透情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生命、对时间的深刻感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手翻开了一个章节,里面的段落结构并不算特别规整,但字句之间有一种流淌的生命力,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去讲述他内心的感受。我注意到,书中似乎有许多对细节的描写,比如光影的变化,风的形状,甚至是微小的声音,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它更像是一张写满了个人印记的地图,需要我放慢脚步,仔细辨认每一个标记,才能逐渐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我期待着在这趟阅读旅程中,能够找到一些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一个“树”字,简单却极富联想,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各种画面:古老的森林、静谧的庭院、甚至是家族的年轮。拿到书后,我先翻到了扉页,作者的名字我并不熟悉,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仔细看了看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很舒服,阅读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我尝试着读了开头的几页,虽然没有立刻抓人眼球的冲突或悬念,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倾诉,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静下心来,去倾听。作者的笔触细腻,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细微神态的捕捉,都显得十分到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作品,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和韵味。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树”这个意象,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去探讨某种深刻的哲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