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

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rthur I. Miller
圖書標籤:
  • 榮格心理學
  • 夢分析
  • 物理學
  • 心理學
  • 潛意識
  • 象徵
  • 個體化
  • 科學
  • 夢境
  • 深度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科學的取徑往往來自非理性?

  「我的真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神秘主義和科學之間的關連,它們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是什麼?神秘主義和科學都有相同的目標,就是要瞭解知識的閤一……誰相信我們現在的科學形式就這層意義上來說會是最後的定見?」(包立)

  是現代科學與神秘學的交鋒,物理學和心理學的碰撞,
  也是20世紀兩位當代偉大的思想傢――榮格和包立
  之間閤作、衝突和分離的人性故事。


  「這位不帶感情的理性主義者第一次來找我諮詢時,他處於恐慌狀態。不僅是他,連我都感受到從瘋人院吹來的風!」——榮格寫包立

  「我聯絡榮格先生,因為某些神經現象與這一事實有關:比起和女性建立親密關係,我更容易取得學術上的成功。而榮格先生正好相反。在我看來,他是非常適閤治療我的人。」——包立寫榮格

  這本書探討榮格如何分析他最著名的病人——開創性物理學傢沃夫岡.包立夢的意像。包立非傳統且狂亂的生活,讓他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於是找上當時炙手可熱的榮格為他作夢的分析。他沉迷於自己的夢境,藉此試圖挖掘某些超越物理學的東西。

  這是兩個特立獨行的人的故事。包立,曾獲諾貝爾物理學奬的科學傢,與同儕不同,他對自己的內心深處非常著迷,他相信人的心靈和物質宇宙源自同一原型。還有榮格,當時最著名的心理學傢,他確信科學能迴答某些摺磨他的問題。這兩人都在自己領域做齣巨大且持久的貢獻,並在蘇黎世湖畔榮格宅邸葡萄酒觥影交錯的晚宴上,他們的多次對話把他們帶到更遠的地方去。

  在探索物理學與心理學這兩個領域之間的中土時,他倆一人從物質世界齣發,尋找被理性壓製的情感麵嚮,期盼無意識取徑能帶來洞見、解決量子力學種種待解問題,為從物質到意識指齣一條明路。一個則在無意識心理學當中深耕,試圖透過類比物質世界的特性,讓心理學脫離神祕學範疇,進入科學研究的堂皇大道。

  透過仔細探究並分析包立幾百個夢,兩人試圖從中找到人類心靈和宇宙原型的提示。而這原型究竟會以神話呈現,或是以數字錶現,就是兩個學科的交會與探索。對包立來說,這個能解釋一切的數字也能提供靈魂方程的洞察力。它會是三位一體的3嗎?還是煉金術文獻中四個論點的4?或是糾結包立一生的奇怪數字子137呢?137既是描述光的DNA,也是「卡巴拉」這詞的希伯來字母總和,更怪異地,它也是包立離世時的病房號碼。

  這本書是兩個同樣聰穎卻又截然不同的人之間非凡故事,紀錄兩人如何建立友誼,到彼此立場衝突,到分道揚鑣。正如榮格所寫,這帶領他們兩人進入「物理學與無意識心理學間的無人之地,也是我們這時代最迷人也最黑暗的狩獵場」。

  如今意識領域已由腦科學研究開創新局,關於人的心靈、自由意誌、意識等等也僅是大腦的作用。相較於現在科學一麵倒認為人類就是物質性的存在,神祕學被壓擠到科學研究的邊緣,包立與榮格時代的科學傢並不拘於一格,跨越學科範疇尋找跨越的可能,值得欽佩,也是一種提醒。

名人推薦

  高湧泉(颱灣理論物理學傢、颱灣大學物理學係教授)
  姚珩(颱師大物理係退休教授,專長科學史、科學哲學)
  呂旭亞(國內知名諮商督導,專長夢與象徵、榮格心理分析)
  王浩威 (專任心理治療師、作者、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好評推薦

  對《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一書的稱贊

  米勒絕佳掌握瞭這個引人入勝又難以置信的故事麯摺。他的風格既輕快又易讀,使得本書不僅讀來扣人心弦更增廣見聞。――吉諾‧塞格雷(Gino Segrè),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

  欲罷不能……讀者在閱讀全書後可能會欣喜地發現一種科學與精神分析間的緊密結閤。――科剋斯書評

  對於兩個偉大心靈的交集做齣富有意義的描述――齣版者周刊

  迷人、簡潔、易讀。――瑪麗安・弗萊貝格(Marianne Freiberger)

  傑齣的物理史學傢亞瑟·米勒,巧妙地利用兩人之間的關係對包立的一生提齣跨學科的觀點。本書是這位傑齣科學傢的第一本大眾傳記,早就應該有這麼一本書瞭。――葛拉漢・法美洛(Graham Farmelo),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 本書精選:聚焦於心靈深處的探索與整閤 導言:在科學與心靈的交界處 本書並非對榮格心理學的全麵概述,亦非對特定物理學理論的深入剖析。相反,它是一場精細的、以個案為核心的旅程,旨在探討一個傑齣物理學傢,在其職業生涯的關鍵轉摺點上,所經歷的內在心靈圖像與夢境的深刻聯結。我們將繞開學院派的枯燥術語,直接進入經驗的現場,觀察理性結構與非理性衝動如何在潛意識的熔爐中相互作用、相互定義。 這部作品的核心關懷,在於描繪「科學傢」這一特定角色在麵對其職業成就的邊界時,心靈如何通過夢境這一獨特的語言進行自我調整與重新定位的過程。我們探討的並非宇宙的本質,而是觀測者內在世界的運作機製。 第一部:理性的邊界與象徵的湧現 本部分著重於建立分析的基礎框架,但重點不在於學術迴顧,而在於對特定經驗場景的還原。我們首先呈現的,是一係列與物理學傢職業活動緊密相關的夢境序列。這些夢境,初期呈現齣高度的秩序感與幾何結構,反映瞭他在量子場論或相對論研究中對精確性的不懈追求。 案例聚焦:晶體結構與破碎的場景 我們詳細分析瞭數個夢境片段,其中反覆齣現的意象包括:複雜的晶體結構、完美對稱的幾何體,以及無邊際的、純粹的能量場。這些意象如何與夢者白日清醒時所處理的物理問題產生共鳴?本書將深入探討,當物質世界的極緻秩序被潛意識重構時,其背後的心理動能是什麼。 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這些堅固的結構開始齣現裂隙。夢境的基調由冷靜的藍色調轉嚮更為原始的土色與火焰。我們細緻地分析瞭幾個「轉化夢」(Transformative Dreams),這些夢境標誌著夢者對其既有科學世界觀產生懷疑,或麵臨重大決策的內在壓力。我們關注的不是夢中物理學概念的準確性,而是這些概念在心理層麵上所承載的「意義負荷」。 第二部:原型、陰影與「人」的維度 榮格心理學的核心在於原型(Archetypes)的運作。本書將分析的重點,放在瞭這個理性至上的個體如何遭遇其內在的「非理性夥伴」。 隱藏的敘事:陰影的投射與整閤 我們揭示瞭夢者如何透過夢境,遭遇他長期壓抑或忽視的「陰影」(The Shadow)——這可能體現為對創造性、情感深度,甚至是他者(同事或傢人)的負麵評價。這些遭遇並非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一種心靈試圖將被排除的生命麵嚮拉迴整體性的努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書詳細描繪瞭夢中齣現的「阿尼瑪」(Anima)形象。對於一位長期沉浸於抽象結構的男性個體而言,夢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承載著「關係性」、「直覺性」和「情感連結」的心理功能。我們將探討,這些看似與科學研究無關的夢中情景,如何間接影響瞭他對理論邊界(如測不準原理、觀察者效應)的理解深度與接受程度。 非語言的洞見:曼陀羅與中心化 在夢境分析的後半段,齣現瞭若乾具有強烈「整閤」意味的意象,例如曼陀羅(Mandala)的變體或複雜的循環結構。我們將這些視覺符號解讀為心靈試圖從二元對立(如物質與精神、科學與情感)中尋求統一場景的嘗試。這些象徵並非提供答案,而是指明瞭一條通往更具包容性的自我理解之路。 第三部:從夢境到行動的橋樑 本書的結尾部分,試圖將深層的夢境體驗與個案的現實生活抉擇連接起來。這部分著重於「實踐性」的心理學應用。 原型角色的轉換 當夢境中的心靈地圖被重新繪製後,夢者在現實中的行為模式也隨之發生微妙變化。我們探討瞭這些變化是如何在不完全拋棄其科學訓練的基礎上,融入更為廣闊的人性維度。例如,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如何提高,以及在團隊閤作中對不同思維模式的接納度如何增強。 本書沒有提供一個包治百 L的「科學傢成功學」秘訣。它提供的,是一個在嚴謹的理性結構內,如何允許「未知」和「超越」存在的心理空間。通過對這個單一但深刻的案例的描繪,我們希望展現榮格心理學在解讀當代高度專業化個體內心衝突時,所能提供的獨特而細膩的視角。它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工作領域多麼專精於外部世界,我們內在的心靈風景,始終是我們理解現實的最終工具。 關鍵主題摘要(不含具體夢境細節): 理性個體遭遇非理性衝動的心理動力學。 象徵性語言如何彌補邏輯分析的不足。 「專業身份」與「完整自我」之間的張力與調和。 轉化過程中的核心原型形象及其心理功能。 本書適閤所有對深度心理學、心靈體驗的個案分析,以及探討科學思維與內在世界交互作用感興趣的讀者。它是一份私密的觀察記錄,一則關於心靈如何自我修復的無聲敘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瑟・米勒Arthur I. Miller


  倫敦大學學院曆史與科學哲學的榮譽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1991年至2005年,擔任倫敦大學學院曆史與科學哲學教授。齣版過多本備受好評的書,寫書關注研究創造性的曆程,榮格和包立之間的互動就是一個精彩案例。另著有《星際帝國:尋找黑洞的執著、友誼和背叛》(Empire of the Stars: Obsession, Friendship, and Betrayal in the Quest for Black Holes)、《愛因斯坦和畢卡索—兩個天纔與二十世紀的文明曆程》(Einstein, Picasso: Space,Time, and the Beauty That Causes Havoc)、《天纔的洞察力:科學和藝術的意象及創造》(Insights of Genius: Imagery and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Art)以及《科學思維的意象 :二十世紀物理學的開創》(Imagery in Scientific Thought: Creating 20th-Century Physics)等書。
 

圖書目錄

緻謝
前言
1.    盛名之纍
2.    少年得誌,失敗不遠
3.    哲人石
4.    化身博士
5.    插麯——3對4:煉金術、神祕主義和現代科學的興起
6.    包立、海森堡和偉大的量子突破
7.    梅菲斯特
8.    人類的暗黑狩獵場
9.    曼荼羅
10.    君子按理生活
11.    同步性
12.    原初數字之夢
13.    插麯――昨日之路
14.    《愛麗絲鏡中奇緣》
15.    神祕數字137

結語:包立和榮格留給後人的遺産
註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前言

  宇宙的根源是否是一組數字?有所謂的原初數字嗎?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是否都取決於某組數字,而這數字能解釋一切?

  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源自數學——諸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平行宇宙、弦理論和復雜性理論等等,而這些不過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小部分。上述所有這些發現不僅都可以用方程式來錶示,也都描繪瞭物理世界的具體麵相。

  宇宙的根源是否是一組數字?正如道格拉斯.亞當斯在《銀河便車指南》書中所說的,是「生命、宇宙和萬事萬物的答案」?物理學傢、心理學傢和神秘主義者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些人認為是數字三——諸如三位一體和長度、寬度與深度三個維度。有些人則認定是數字四——畢竟,我們有四季、四個方嚮(東西南北)和四肢。還有些人確信答案可能是非常奇怪的數字137,因為它一方麵非常精確地描述瞭光的DNA,另一方麵又是「卡巴拉」(Kabbalah)這個字的希伯來字母數總和。這是二十世紀許多偉大心靈都在思索的問題,其中也包括瞭物理學傢沃夫岡.包立和心理分析師卡爾.榮格。

  這本書是兩位特立獨行者的故事——包立是涉足神秘學的科學傢,而心理學傢榮格則確信科學能夠迴答某些摺磨他的問題。兩者都對自身領域做齣巨大而長期的貢獻,而透過彼此間的大量對話,他們走得更遠,探索瞭兩個領域之間的中土,並且互相衝撞齣火花。

  1931年,沃夫岡.包立的科學事業如日中天,他發現瞭不相容原理——我們今日稱之為包立不相容原理——能夠解釋物質的結構,以及某些恆星死亡的方式。而就在這之前一年,他大膽推定應該還有一種尚待發現的粒子——這在當時是非常讓人訝異的假定。他堅持除瞭眾人視為理所當然的電子、質子和光量子之外,必定還有另外一種後來被稱為微中子的粒子。二十六年後,實驗室終於發現瞭包立的微中子。

  但是,當包立的朋友和同儕們競相追逐科學的閃亮奬項時,他的錶現卻有所不同。他似乎對功成名就毫不關心。他不滿足於科學工作,在漢堡的酒吧流連,品嘗夜生活並追逐女色,緻使個人生活逐漸陷入混亂。

  1932年,得奬電影「化身博士」問世,劇中痛苦的醫生由弗雷德裏剋.馬奇擔綱演齣。包立的生活似乎也被撕裂成碎片。解決方案顯而易見,他轉嚮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傢卡爾.榮格求助,後者就住在不遠的蘇黎世郊外。包立當時三十一歲,榮格比他大二十六歲,信譽卓著且名聲響亮。他是歐洲和美國上流社會富裕紳士名媛間的當紅人物,他們帶著各類的心理問題前來求診,希望能獲得解決。當時世界仍籠罩在1929年華爾街崩盤的餘波盪漾之中,德國納粹在兩年前的一場重要選舉中贏得瞭37%的選票,而阿道夫.希特勒正朝嚮總理之路邁進;日本剛入侵滿洲;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剛當選美國總統。但是這些事件都沒有影響到榮格和他富有的病人們,他們感興趣的是更為神秘而私人的事情。

  榮格與弗洛伊德聯手,將心智的概念開闢為可以研究、理解甚至治癒的對象。但這兩位傳奇精神分析師的方法卻大異其趣。弗洛伊德的方法隻涉及個人日常生活事件所産生的無意識領域,榮格則是從一開始就想要揭示超越上述範疇的無意識深淵。榮格不僅僅是一名心理學傢,他的興趣廣泛,橫跨中國哲學、煉金術和幽浮。他在世界各地即為殊異的思維方式中看齣瞭潛在的相同模式,他確信這些模式源於心智。他把它們稱為原型,是心靈的基本要素。他因而發展齣今日我們視為當然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的概念。

  接著他得齣同步性的概念,他一嚮認為這是自己最重要的觀點之一。他確信那些能將東方和西方思想聯係在一起的強大紐帶,也可以將看似冷酷的理性科學世界與被認定為非理性的直覺和心靈世界聯係起來。

  所有讓他感興趣的事交會在數字的領域。榮格對某些數字著迷——數字三和四,這些數字在煉金術和宗教中一再地齣現,並在諸如《易經》(中國的「變易」之書)這樣的書中能以數字的力量預測生命事件的發生。但直到他遇到沃夫岡.包立,所有這一切纔開始匯集在一起 。

  包立也有類似的精神,他也著迷數字。他對數字的迷戀始於物理係學生時期,當時他的導師阿諾.索菲德就曾以卡巴拉主義者的熱情頌揚整數的奧妙。其中包括數字137。

  索菲德在1915年發現瞭這個非同尋常的數字,當時他正試圖解決原子所具有的一項費解特徵:譜綫的「精細結構」,每個化學元素發散和吸收的光波長的特定組閤,可視為每種光波長的指紋或DNA。這被稱為「精細結構常數」(實際上它等於1/137,但為瞭便於使用,物理學傢將其稱為137)。從他的方程中首次齣現數字137的那一刻起,他和其他物理學傢們都看齣這個數字的重要性遠超齣解決原本的問題。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這個獨特的「指紋」,是某些自然基本常數的總和,這些常數是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核心數值,被認定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但是如果這個數字如此重要,難道無法從這些理論所運用的數學中推斷而齣嗎?令人不安的是,沒有人能夠做到。

  精細結構常數最終證實是經過精心調整、讓我們所知的生命得以存在於我們的星球上。如此看來,物理學傢們開始將137稱為「神秘數字」也就不足為奇瞭。

  當索菲德在1915年偶然發現137,正是整數在原子物理學界全麵竄起之時。兩年前,丹麥物理學傢尼爾斯.玻爾已經研究齣原子內的電子能級可以用整數錶示,即所謂的量子數。他認為隻需要三個量子數,就足以定位原子中的電子,就像隻需要三個數字就能定位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用來顯示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坐標。但十年後,二十四歲的包立讓我們看見,實際上第四個量子數有其必要。問題是第四個量子數無法被視覺化。

  對於包立來說,問題的癥結在數字:「從三到四的艱難轉化。」而數字137與此轉化相關。三百年前,神秘主義科學傢約翰斯.開普勒和玫瑰十字會的羅伯特.弗爾德之間爆發瞭一場非常類似的爭議。開普勒運用基督教神學和古代神秘主義論證宇宙核心的基本數字是三。然而,弗爾德在卡巴拉、四肢、四季和四個元素(土、水、氣和火)的基礎上爭論:上帝創造世界是從二轉化到三再到四,他如此斷言。但是數字137是哪裏來的?包立確信這個數字是如此根本,應該能從基本的粒子理論中推導齣來。他無論是在清醒時或是睡夢中都在思索這個問題,到瞭無法承受的地步,他尋求榮格的幫助。

  榮格的心理學理論提供包立一個方式,去理解第四個量子數的深層含義及其與數字137之間的關連。137這個數字超越瞭科學,來到瞭神秘主義、煉金術和原型的領域。對榮格而言,他在包立身上看到古老記憶的珍寶,以及可以幫助他將理論建立在堅實基礎之上的偉大科學傢。

  二十世紀初期是個一如文藝復興時期般的分水嶺。弗洛伊德開啓心智研究領域。馬剋斯.普朗剋發現物質的量子性質,緊接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玻爾的原子理論接連冒齣。然後是恐怖的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激起靈性的追求和迴歸古老信仰的趨勢,在德國特彆明顯。就在戰前,偉大的德國物理學傢維爾納.海森堡透過閱讀柏拉圖的著作尋求慰藉。1927年,索菲德應期刊之邀寫一篇有關占星術的文章,他提到:

  在二十世紀,一本備受推崇的期刊認為有必要徵求占星術方麵的討論文章,難道不會讓人感到非常奇怪而不閤時宜嗎?受過教育或有讀過書的廣大民眾對占星術的興趣勝過天文學?

  可見我們顯然再次麵臨非理性和浪漫主義的浪潮,它們在百年前席捲歐洲與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相抗衡。然而,他自己卻狂熱地寫下137的神秘特質。許多物理學傢都極為熱衷尋找物理學與心智之間的某種連結,包括量子物理學界的另外兩位先驅——馬剋思.波恩和維爾納.海森堡,以及包立與玻爾。正如包立所說:

  我不相信舊有形式的神秘主義會有未來可言。然而,我確實相信自然科學本身會在擁護者中催生一種相對應的極端,能連結古老神秘元素。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哲學從排除任何無法被還原到感官感知的實證主義取嚮,轉而尋求超越錶麵的真實。藝術界也熱情尋求這類真實:為瞭錶現真實,巴勃羅.畢卡索和瓦西裏.康丁斯基發展齣立體主義和抽象錶現主義的新方式;作麯傢如伊戈爾.史特拉汶斯基和阿諾.荀白剋反叛傳統的音樂規則;而像詹姆斯.喬伊斯這類的作傢正將相對論納入他們的小說中。

  包立隻嚮非常少數的同儕提及他與榮格的討論。他害怕被嘲笑。盡管如此,他與榮格的會談使他確信,理解我們周圍世界的關鍵是直覺而非邏輯思維。許多科學傢視包立為理性和邏輯思維的典範。他們認為,像包立這樣緻力工作並卓然有成的科學傢,必定過著全心投入物理學的生活。這仍是一般人和科學傢本身認定的科學傢形象。

  我們必需想想現代科學的奠基者艾薩剋.牛頓。在他去世後的兩百多年裏,人們都將他想像成一個沒有情感的人——「與棱鏡為伍錶情漠然」,正如威廉.華茲華斯寫道——他日復一日地坐在書桌前計算方程式。

  曾有同儕問牛頓在做什麼?他迴答說研究物理——但隻在他的閑暇時間。牛頓保密的大量文件在1930年代公開,顯示齣牛頓與同時代的人並無二緻,他關注物理學的程度比不上諸如耶路撒冷新城要有多大,纔能在審判日接受所有靈魂、聖經年錶以及如何辨彆物體相對於上帝的運動。就他而言,他著名的運動定律不過是他緻力達緻此目的所使用的一種手段。

  英國經濟學傢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購藏許多晚近發現的牛頓論文,正如他所言:「牛頓並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後一位魔法師。」

  第一位為牛頓立傳的作傢,十九世紀蘇格蘭科學傢大衛.布魯斯特堅稱「沒有理由認定艾薩剋.牛頓爵士是煉金術學說的信徒。」但我們在牛頓的文章中看到恰恰相反的證據——牛頓是彼時知識最淵博的煉金術士之一。我們現在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從他所生活的時代——一個煉金術、魔法和神秘主義的世界——來理解他,就像與他時代相當的十七世紀德國天文學傢約翰斯.開普勒。包立就在開普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未曾檢視過包立大量書信往來和著作的科學傢們仍將他置於古老的牛頓式緊身衣中。但是包立意識到科學的煉金術根源。他相信,現代科學已經走到瞭盡頭。尋求突破和發展新見解也許需要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並迴歸科學的煉金術根源。

  包立雖然是位生活在二十世紀的科學傢,卻對十七世紀感到熟悉親近——對於任何像他一樣接受榮格所假設的集體無意識觀點的人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瞭。今日有少數科學傢直言不諱他們相信超自然現象。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實驗室花瞭二十八年的時間,嘗試證實超感官知覺(ESP)——實驗利用猜測卡片內容的方法——以及心靈傳動的證據,也就是心靈移動物體的能力。

  該實驗室於2007年關閉,在此之前接受高達一韆萬美元的私人資金贊助。它的創始人是噴射推進係統先驅羅勃G.楊,曾說「時候到瞭」。他聲稱已經證實受試者「想著提高」和「想著降低」可以改變隨機數字生産器的數字序列——但是影響非常輕微,一萬次中會改變兩或三次。包立和榮格討論過這種類型的實驗。他們也相信物理學的邏輯無法解釋心智的力量。

  兩人還詳細討論意識的概念,當時大多數科學傢認為意識是無稽之談的「禁區」。今日,利用量子力學概念探討意識是個新興研究領域,當中包括包立曾思量過的議題。

  二十多年前,我很好奇地發現,包立和榮格曾共同撰寫《詮釋自然與心靈》一書。我找到這本書,並且越讀越入迷。兩人所揭示的新麵嚮很吸引我。身為一名物理學傢,我知道包立和他對科學的貢獻,當然也知道榮格是誰。但是將理性的包立與反傳統的榮格放在一起?

  我決心深入瞭解他們的故事。多年後,這個機會最終降臨。我從蘇黎世開始著手研究,在那裏我研讀他們往來的信件,這些信件存放在著名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圖書館。我參觀包立曾居住的地區,他曾上門的餐廳和酒館,以及他曾走過的街道,在他位於蘇黎世近郊措利孔鎮的傢外駐足。這是一間樹木環繞著的不起眼郊區獨棟大宅,不是我原本想像中的宏偉房屋。

  在漢堡,我走在包立生活、工作和遊樂的街道上。他經常光顧聖保利紅燈區的某些酒館仍在營業,也仍舊處於同樣的暴力邊緣。

  位於日內瓦城外,大型核子物理研究實驗室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內部的包立檔案室是包立的圖書館所在地,在此我翻閱他的兩本書,上麵有他親筆標記的重要段落,是他在與榮格會麵之前和兩人結識的那段期間所閱讀的書籍。

  從措利孔鎮搭兩站火車就到瞭榮格的哥德式大宅,我聽說此地不再對遊客開放瞭。然而,我還是寄瞭一封信,簡單註明收信人是「湖街二二八號的居民」。幾天後,我收到瞭榮格孫子安德烈亞斯的電子郵件,邀請我前往參觀。他是一位親切友善的人——就跟他祖父的形象一模一樣——嚮我展示榮格廣闊宏偉的居所。我很高興能夠踏進有著挑高天花闆的大書房,榮格和包立曾經坐在這裏,一開始他們是病人與和分析師的關係,接著成為朋友,仔細思索何謂心智、他們生活的時代和他們所知的文明。我環顧餐廳,把手放在他們曾享用餐點的桌子上。大窗外的草坪一路延伸至蘇黎世湖。這兩位友人曾欣賞著同樣的景觀,品嘗上好的葡萄酒和煙草。

  榮格的餐桌、書房裏十七世紀的煉金典籍,以及上頭有著包立親筆註記的私人書籍,我感受到他們對共同追求目標的熱誠。因為包立意識到量子力學盡管偉大並且人纔濟濟,卻無力解釋諸如意識的生物和心理過程。這不是一個全麵的理論。正如他所說,「雖然我們現在擁有自然科學,卻不能提供全整而科學的世界圖象。自從發現瞭量子層級的活動以來,物理學逐漸被迫放棄其原則上能夠理解整個世界的自豪主張。」對於包立而言,唯一的希望來自量子力學和榮格心理學的閤體。

  榮格和包立的心靈交會確實不同凡響。正如榮格所言,兩人因此來到「位於物理學與無意識心理學間的無人之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迷人但也最黑暗的狩獵場。」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光聽書名就讓人心生遐想。我一直對榮格那博大精深的心理學體係情有獨鍾,尤其是他對潛意識的深入挖掘,以及關於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的論述,總能引發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共鳴。而當這個理論的探索對象是一位物理學傢時,這種好奇心便被無限放大瞭。物理學,作為一門高度依賴邏輯推理和實證的學科,似乎與夢境所代錶的非理性、主觀的體驗相去甚遠。我迫切想知道,在這本書中,科學的嚴謹性如何與夢境的象徵性巧妙地結閤。這位物理學傢在夢中遇到的數字,它們是純粹的數學概念,還是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心理意義?他又是如何運用榮格的分析工具,將這些飄渺的夢境轉化為理解自身內心世界的鑰匙?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跨越學科界限的智慧,揭示齣隱藏在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之間的微妙聯係,甚至可能顛覆我們對科學與神秘主義之間關係的傳統認知,讓我看到一條通往更全麵、更深刻自我理解的道路。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和標題,給我留下瞭一種既莊重又充滿想象空間的印象。《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引人入勝的矛盾與統一。我一直認為,人類最深刻的理解,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間。榮格的心理學,正是以其對象徵、原型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深入挖掘而獨樹一幟,它邀請我們去傾聽潛意識的低語,理解那些非理性的衝動和意象。而“物理學傢”,一個通常與精確計算、客觀事實打交道的職業,其夢境分析必然會帶著與眾不同的印記。我設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展示一種跨學科的洞察力,將宏觀世界的物理定律與微觀世界的心理運作進行一種奇妙的對照。我很好奇,在作者的筆下,那些在夢中齣現的數字,是否僅僅是數學符號的簡單映照,還是潛意識試圖傳達的、關於秩序、模式,甚至是宇宙運行規律的某種象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科學的理性之光是否也能照亮心靈的幽暗之處,而心靈的非理性之舞,又能否在科學的框架下找到某種解釋的可能。

评分

我總是覺得,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一個浩瀚的宇宙,而夢境,便是這個宇宙中最璀璨、也最難以捉摸的星辰。這本書的標題《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超越尋常的探索。榮格的心理學,本身就以其對潛意識的深刻洞察而聞名,他提齣的“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更是將人類個體的心靈體驗與整個人類文明的經驗連接起來,這種宏大的視角一直令我著迷。而當榮格的理論被應用到一位物理學傢的夢境分析上時,我的好奇心更是被點燃到瞭極緻。物理學,通常被視為最理性的科學,研究的是客觀存在的、可量化的世界。那麼,這位物理學傢在夢中遇到的數字,又會承載著怎樣的非理性意義?它們是純粹的數學符號,還是潛意識中某種規律的象徵?他如何將那些飄忽不定、充滿象徵意義的夢境,與他所熟悉的、精確而邏輯嚴謹的物理學原理聯係起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本書中,理性與非理性是否能夠和諧共存,甚至互相闡釋,從而揭示齣關於宇宙和人類心靈更深層次的真理。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數字與夢:榮格心理學對一個物理學傢的夢之分析》,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神秘與理性交織的張力。我本身對心理學,尤其是榮格那深邃的分析心理學,一直懷揣著極大的興趣。榮格的理論,如集體無意識、原型、陰影,總能觸及到人類內心最隱秘的角落,引發我無限的遐思。而“物理學傢”這個身份,則為這個分析增添瞭一層獨特的視角。物理學,作為一門嚴謹、客觀、追求物質世界終極規律的學科,與夢境所代錶的非理性、主觀、象徵性的世界,看似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我很好奇,當嚴謹的科學思維遇上夢的奇詭圖景,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這位物理學傢又是如何通過榮格的心理學來解讀自己的夢境的?他的夢境中是否隱藏著與物理學定律、宇宙奧秘相呼應的象徵?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窗戶,讓我對科學與心靈的界限有瞭更深的探究欲望。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全新的理解方式,將宏觀宇宙的規律與個體內心世界的運作巧妙地聯係起來。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標題中“榮格心理學”和“物理學傢”這兩個詞匯的組閤。榮格的心理學,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不迴避人類經驗中最晦暗、最神秘的部分,而是將其視為理解個體與集體無意識的關鍵。他的理論,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自性等,總是能直擊人心的深層結構。而“物理學傢”這個標簽,則帶來瞭一種有趣的碰撞。物理學,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代錶著邏輯、實證、對客觀規律的探尋。那麼,當一位以嚴謹科學訓練為背景的物理學傢,開始審視他內心深處那些非邏輯、充滿象徵的夢境時,會發生什麼?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去探究科學的邊界是否能被心靈的探索所拓展,或者說,心靈的運作是否也遵循著某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宇宙法則”。我期待書中能夠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物理概念,例如能量、物質、時空,是否會在夢境中以意想不到的象徵形式齣現,並且通過榮格的分析框架,找到它們在個人心理成長中的獨特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