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卡: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洛卡: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长
  • 治愈
  • 自我探索
  • 公路
  • 旅行
  • 孤独
  • 寻找
  • 迷茫
  • 人生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长脚背包客LOCA的旅游传奇
三年海外流浪,足迹遍六大洲四十余国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作家詹宏志曾在着作《旅行与读书》中说,他不爱「旅行计划」,也不喜欢「安全旅行」,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大胆一点,我们永远只是戴着『家乡之壳』去旅行的人,没有接触异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而LOCA在这本书里要分享的旅行故事,也是没有计划,甚至绝不安全!这三年的壮游,是改变他一生的旅行,也是一场教会他了解人生意义的旅行。

  学资讯工程出身的LOCA,从未想过自助旅行,却成为几乎是第一批澳洲度假打工的年轻人。连续三年海外流浪,足迹遍及六大洲四十余国。他亲身经历了各种惊险离奇的旅行故事,也陆续将这些历程在个人部落格书写下来。

  二○○六年底到澳洲担任国际志工,接着开始打工旅行,一年后从伯斯出发,因为一张环球机票,意外踏上环游世界之旅,立下壮游世界的目标,三年探险四十国,仅花费二十多万元,但也是因为他在澳洲一边旅行一边打工补足了大半的旅费;另外环游世界时,克难地在欧陆搭夜车打地铺,甚至从挪威仅靠着沿路拦便车跨越瑞典一路到芬兰,这不是一趟舒适享乐之旅,而是一趟充满毅力的惊险之旅,而整趟旅途所获得的美景、眼界和人生体悟,更远比省下的金钱还要可贵。

  当环球之旅才刚开始,LOCA就在印度和黑帮交手,遭逢短暂软禁,历劫逃出后到了肯亚,下了飞机却发现行李没有跟着出现,在等待航空公司寻找行李的三周,却遇到肯亚大暴动,目击街头上百人仓皇逃难,只好也跟着逃命。之后,他决定离开这个即将爆发内战的城市,转赴埃及。遗失主要行李的他几乎孑然一身,在埃及等待三个月未果,临时决定改访以色列,他独自到隐密大楼内的以国大使馆办签证,过程也是刺激得让读者揪着一颗心;更别提之后还有在街头被持枪抢劫等等,堪称是一段探索世界与寻找真我的奇蹟之旅。LOCA甚至说,能活下来,就是为了继续分享。

  LOCA写起旅游中的惊险遭遇如此流畅,彷彿小说或电影场景,画面感十足。读者不但随着他的文字环游了世界,也定会生起一股独自探索地球的勇气。正如他自承,这是一个有关「信念」的故事。他坚信冥冥中所遭遇到的一切考验,都是要他知晓「天命」,以及「爱」和「勇气」。如果你问他,为何如此笃定?他会说:「因为这答案,是我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交关,所交换得来的。」

旅游作家、达人真挚推荐
  
  何献瑞(作家、「背包客栈」站长) 专序
  九十路公车(九○后青年背包客团队)
  工头坚(作家、「米饭旅游」创办人)
  布莱N机票达人(旅游达人)
  咖啡牛奶(批踢踢世界自助旅行板板主)
  动感小帆(「用镜头和世界交朋友」版主)
  詹宏志(作家、网路家庭董事长)
  谢哲青(作家、知名节目主持人)
  蓝白拖(背包旅人)
  (依姓名笔划排序)

  「很高兴看到LOCA这本穿插着丰富旅行经验与自我对话的作品终于出版。相信每个读完这本书的朋友都能获得些许启发,为自己的旅行与人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何献瑞

  「在台湾很早便前往澳洲打工及环球旅行的LOCA,终于将多年的旅行经历与体悟以精彩的文笔淬炼成此书,正如他书中所言『旅行,是一种有限度的生活;而生活,却是一场漫长的旅行。』阅读完此书,令人又激起旅行的热血。」──批踢踢世界自助旅行板板主 咖啡牛奶

  「这本书等了十年,感谢作者洛卡的自我要求与坚持,它出版了。
  阅读时如同和洛卡一同行在环球路上,感受着他遨游大千世界旅程里的喜怒哀乐,及途中见闻与内心省思。这本书不单单只是旅行游记,更加上他旅途归来十年后所累积的生活历练人生见解,在咀嚼年少生涩经历后,将所萃取精华撰写于书,也将旅途的视野昇华到另一个层次。
  一趟澎湃的环球旅行,十几年来的生活历练,不同时空的体悟──原来,我们一直都在路上。」──动感小帆(「用镜头和世界交朋友」版主)

  「读完此书,彷彿跟着作者一同参与了整趟精采的环球旅行,促使人勇敢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是一部充满能量与故事的背包客纪录。」──阿勋(九十路公车创办人、旅行Youtuber)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您提到的《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无关,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 书名:《静默之锚:失落文明的回声与现代都市的迷宫》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作家名字,例如:林远帆]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例如:方舟文化] 一、 核心主题与故事梗概 《静默之锚》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悬疑、都市寓言与哲学探讨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座名为“泽维尔港”的古老城市展开。这座城市被一层厚重的现代喧嚣包裹,但在其冰冷的钢铁与玻璃幕墙之下,隐藏着一个被时间遗忘的“静默文明”的蛛丝马迹。 主人公,亚历克斯·陈,一位在档案局工作的年轻历史修复师,偶然间在一份处理报废文件时,发现了一枚刻有奇异符号的铜质徽章。这枚徽章并非任何已知文明的产物,其纹理和材质指向一个完全失落的时代——一个传说中曾以“共振”而非技术来维持社会运转的文明。 亚历克斯的发现并非孤立事件。随着他深入调查,他开始在泽维尔港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一种微妙的“不协调感”:老旧建筑的特定结构似乎呼应着某种几何学规律;城市规划中某些不合逻辑的死角,仿佛是为某种特定的仪式保留的场所;甚至街头艺人的某种旋律,都与徽章上的符号存在着频率上的关联。 他结识了城市中的几位边缘人物:一位精通古语学的隐居学者,一位热衷于城市探险的地下摄影师,以及一位神秘的、似乎对“静默文明”的复苏有着独特理解的年迈建筑师。他们共同拼凑出一段被主流历史抹去的真实:千年前,一个以深度共情和环境和谐为核心的文明,如何在一次突如其来的“认知断裂”中崩塌,并将其知识和记忆以一种非物质的形式“锚定”在了泽维尔港的地下结构中。 小说的高潮部分,发生在城市为迎接百年庆典而进行的地下管线大规模改造工程中。工程的推进意外地激活了那些“静默之锚”。亚历克斯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巨大惯性与古老文明的低语之间做出选择——是揭露真相,引发一场可能颠覆现有秩序的文化冲击,还是将这秘密永远深埋,继续生活在虚假的平静之中? 二、 叙事风格与艺术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重性。前半部分采用严谨的考据和抽丝剥茧的悬疑手法,如同侦探小说般精确地构建了线索网络。作者对档案管理、建筑考古以及城市地理学的细致描摹,使得故事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 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叙事开始渗透入一种更具象征意义和感性色彩的笔触。书中大量运用了对光线、声音、空间感知的细腻描写,试图捕捉那种“静默文明”所强调的非语言交流。例如,书中描述“记忆碎片”的重现时,并非以文字记录,而是通过对特定光影模式下人们情绪变化的捕捉来呈现。 独特的空间哲学: 《静默之锚》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空间”的探讨。泽维尔港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一位沉默的角色。小说探讨了城市规划如何固化或压抑人类的感知能力,并对比了现代以效率为驱动的“线性空间”与失落文明追求的“循环共振空间”。读者仿佛能跟随亚历克斯,穿梭于霓虹闪烁的商业街与被遗忘的、回响着旧日旋律的地下密室之间。 三、 主要角色剖析 亚历克斯·陈: 一个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习惯于用既定框架分析世界。他的旅程是对其职业身份的颠覆——从“修复过去”到“重塑理解”。他的挣扎在于如何平衡理性分析与直觉的召唤。 伊芙琳·索伦森: 那位隐居的学者,掌握着解读“静默符号”的钥匙。她代表着传统知识的守护者,却也因过度沉浸于过去而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她的理性与亚历克斯的探索形成了重要的张力。 马库斯·雷恩: 城市探险家,他的视角是野性的、非学院派的。他通过身体力行的穿越,感知到城市“活着”的部分。他是连接亚历克斯与城市底层脉搏的关键人物。 “渡者”: 一位身份成谜的老建筑师,他声称自己的设计理念受到“锚定”文明的直接影响。他并非复兴者,而是提醒者,他的存在迫使亚历克斯思考:某些真理是否注定只能以残余或片段的形式存在。 四、 适合的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喜欢如下元素的读者:对城市传说和都市怪谈抱有好奇心,热衷于深度挖掘历史谜团,对后现代哲学思考不排斥,并欣赏精巧叙事结构和环境描写的小说爱好者。它不像传统科幻那样依赖未来技术,而是聚焦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我们自身感知的边界。 五、 总结 《静默之锚:失落文明的回声与现代都市的迷宫》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发现古老秘密的故事,它是一面映射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因为接收了太多噪音,反而失去了聆听世界深层“静默”的能力?本书以一场跨越千年的追寻,邀请读者一同潜入泽维尔港的深处,寻找那些被遗忘的共振频率,重新校准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方式。这是一部关于感知、记忆与城市灵魂的史诗性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LOCA(林煌彬)


  一九八二年生,身高一九○公分的他,朋友们都叫他「LOCA」(台语「长脚」之意),留了十年已经过腰的雷鬼头。远远的就可以被辨识。是第一批澳洲打工度假的年轻人,曾经连续三年海外流浪,至今足迹遍及六大洲六十余国。精通英文及初级西班牙文,皆为旅行中自学。目前为雄狮旅游国际领队、滑雪教练、社区大学讲师,也曾担任中时、Citytalk、udn等网路旅行专栏作家。时常受邀至各媒体及学校单位演讲,分享他的自助旅行与人生经历。

  这是一位信仰旅行,但平日却足不出户的旅者,性格既孤僻又友善,行为既安定又躁动,一个十足矛盾的生命体,喜好穿梭在主流和次文化之间,四处都能融入,却都格格不入,只好出没在夜深人静时,并在漆黑的舞池里不停地旋转,好以遁入自我冲突的核心,去寻找永恆的静谧,去接近真我的爱。

  「疯狂长脚走天下」
  Blog:loco-loca.blogspot.com
  FB:www.facebook.com/locolocafb/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你在意的是结果,还是过程? ◎何献瑞
【自 序】 我想,还是跳舞吧!

楔子
1. 开罗闹市中的回忆
2. 撒哈拉沙漠的魔力
3. 起点——国际环境保育志工
4. 相信自己,我可以!
5. 塔蒂安娜和她说的故事
6. 粉红城市的惊险之旅
7. 回到开罗
8. 我的行李呢?
9. 清真寺前的贼
10. 沙赫拉巴的甜
11. 转向以色列出发
12. 来到「与神搏斗者」之地
13. 是战地,也是先进的古城
14. 人生第一次打击
15. 极境、极限、极美
16. 挑战雪场工作
17. 七段相遇、七个人、七个故事
18. 展开欧陆夜车旅行
19. 生命,是向「爱」的
20. 欧陆夜车旅行的终点
20. 活下来,为了继续分享
22. 降落,是为了下一次的飞翔
23. 那山、那城、那人
24. 雷鬼头洛卡的诞生
25. 没有悲伤的别离
26. 梦境般的深海漫步
27. 来自地心的热情
28. 迷雾,终将会被穿越
29. 娱乐首都?还是罪恶之城?
30. 爱读《鲁宾逊漂流记》的孩子
31. 领悟——这是一趟「天命」之旅
32. 原来,我一直都在路上

【后记】 圆梦计画,不只是梦想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你在意的是结果,还是过程?

何献瑞


  当资讯的传递搭上了无线网路与行动装置后,旅行的方式与心态改变了许多。

  以我自己的经验,过去的旅行,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我有时会像只无头苍蝇,就算手里拿着印好的地图,也还是会在景区迷路,找不到想去的地方。有时抵达一个新地方,我会在车站里喝着咖啡,不动声色观察环境与其他的旅行者在做些什么,然后迅速做出当下最有利的判断:跟随,或者不跟随。又有时,我像是个情报员,在青年旅社里,和人攀谈交换着实用的资讯与经验,只为决定接下来该往哪里去。

  但现在的旅行,我觉得自己有更多时候,像是蜜蜂或是蚂蚁,不断着敲打的键盘,利用网路与其他人交换或寻找资讯。在闲来无事的片刻空档,拿出手机与亲友传讯息聊天,或看看其他人目前的动态,或分享自己的眼见,上传一张自己正在旅行中的照片!

  虽然仍是一个人的旅行,但孤独的时间少了。取代孤独的,是一种与世界仍维持联系的熟悉感。

  提供这熟悉感的,正是手机与网路,或者说是科技。

  身为一个中文旅游资讯网站的创办人,二十年来,我不断的在旅行者与自助旅行网站经营者的角色间转换。我不能否认科技带给了旅行便利与安全,但也必须承认,如今的旅行者,希望透过旅行所获得的,冒险、独立、自我认识,拓展眼界的意图,虽然字面上与过去无太大差异,但实际上已有根本性的不同。

  一代人难理解另一代人。这句话,随着年纪与经历,更有不同的体会。

  由于经营旅游网站的缘故,认识LOCA超过十年,当年就听过刚结束三年旅行回来的他,分享过这段精彩刺激的旅行的部分内容,比方:

  在印度因为一时轻信或贪心,让自己陷入的困境;
  在澳洲凭着决心与毅力,终于得到的景观餐厅工作机会;
  在欧洲利用欧铁票,连续一个月夜宿火车上的旅行;
  在纽约遇到的持枪打劫……

  如今回头再看这些已经付梓成书的故事们,多了时间上的距离后,精彩的部分仍是精彩,但对一些当时未能察觉的细节,也有了一些不同体会。

  其实,无论是旅行或者人生,每个当下的决定,都影响着未来。而,促成每个人做出不同决定的原因,都是当时的心境。所以要说心境,影响当下与未来,也并不为过。

  有人因为不满现况,而想要突破。
  有人因为心中有一份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追求。
  有人因为想要被他人或自我肯定,而改变自己。
  有人因为想探索未知的自己,刻意去尝试过去未曾有过的经验。

  但在这些原因之前,或许我们可以先自问:
  是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现在的我。

  我的价值观,是有多少是完全出于自我,又有多少是因为遵循(或反抗)社会价值而来?

  在这个数十亿人的星球上,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造成了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想要透过旅行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心境来在面对每一个存在于自己与别人间差异?

  这实在是一个大哉问,连我也无法好好回答。

  但我相信,对自己与他人人性的体察,和想像力的运用,是回答这个问题的钥匙。

  过去的台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并不鼓励我们进行这方面的探求。一次联考的成绩,决定或影响了多少如我一般懵懂少年的未来。

  或许,有人会认为:

  「在每所学校的名额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是理所当然的。」

  的确,大多数的时候,竞争是必然的。但是在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人以运动竞赛的方式竞争,一次定胜负,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只是必然有人的努力得不到预期回报,更可能造成个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单一化价值观。

  而受其影响的我,或者我们,为未来的人生里,又得花费多少的心力才能察觉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并做出改变?

  我想说的是:
  「如果每个人都只在意结果,而忽略了享受过程。
  那人生会少了多少乐趣,又会多了多少不如意?」

  很高兴看到LOCA这本穿插着丰富旅行经验与自我对话的作品终于出版。
  相信每个读完这本书的朋友都能获得些许启发,为自己的旅行与人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独立思考,有勇气去实践,并分享自己的所得,这个社会才会更多元,更能接纳每一种不同的声音,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

  相信,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值得期待。
  祝福LOCA,也祝福每位与这本书有缘的读者。

  (本文作者何献瑞,为小说家,出版有《任意门俱乐部》、《线索》、《跳吧》等书。同时以背包客栈站长小眼睛先生的身分为人熟知。)

背包客栈 站长
小眼睛先生

后记

圆梦计画,不只是梦想


  回到台湾后,人们不时会问我,在那一段三年的旅行里,是否有哪一件事情是影响自己最深的?  以及针对写作的部分,倘若自己真如自序中所提及的,那么地不擅长且又痛恨的话,那么这些年来,背后又有什么原因或动力,需要如此地强逼自己来将这些故事写下?

  现在就让我,把这最重要的一个故事补齐吧!

  一辆小型掀背的1塔塔汽车缓缓停下,塞在壅挤的车潮里,周围不绝于耳的汽车喇叭声响,就像电影院里的杜比环绕音效,来自四面八方,一波又一波地袭来,坐在车中前座的我,左顾右盼了一下两旁的车流、远方的红灯,以及挡风玻璃前的无垠车潮,困滞在其中的我们,除了等待,似乎也无法再多做什么,因为这里是印度,一个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国度,人们给它的标语是「不可思议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

  「叩~叩~叩~」车窗外突然几下的玻璃敲击声,令我转过了头去,那是一位约莫五岁的女孩儿,她正用着干瘪孱弱的一双手臂,抱着另外一位不过才几个月大的娃儿在胸前,不论她身上的衣着再残破不堪,亦或脸上沾有再肮脏的污秽,也都无法遮掩,她那一对乌乌亮亮的眼眸。

  双手抱着娃儿的她,只能勉强用其手指,轻轻地敲着我的车窗,我知道她是想要向我讨钱,正当自己欲将车窗摇下时,身旁的司机印地(Hindi) 突然大喊:「千万不可,如果你给了她一个,随后蜂拥而上的孩子,会让我们的车子动弹不得的!」

  此时,虽然窗户尚未打开,但前方车阵中的一群孩子,他们就像是嗅到猎物似地,全都朝向我们这里拥来,我的左手突然顿停了一下,止住在车窗下的把手上,迟迟没有动作;透过窗户,我在那一双无助的眼神里,发现一个缩影,那是一个频频摇头拒绝她的自己;然而,她之于我的眼神,却丝毫找不着一丝的不满,有的只是对现世的认命与绝望。纵然不久之后,她便抱着娃儿离开了,但那一双从我身上移开的憔悴,却早已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先生,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是你一个人,也无法帮助到他们全部的人啊!」印地他一脸诚恳地对着我说。

  而我看着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抿着嘴,赶紧别过头去,将含着泪光的双瞳朝向远方,凝视不语。

  经过几日在印度的旅行,某日来到2法第普西克里(Fatehpur Sikri),比起其他景点的外围,这里的环境确实更为脏乱,再加上不停地前来骚扰游客的小贩,总是让人心情容易烦躁,或是感到不悦。

  「Money……money……」二位衣着残破的小孩,一大一小迅速朝我跑来,一齐伸出双手讨钱。
  「No…no…,No money !」连日来的佯装无情,竟让自己也有了反射性的回答。

  二位孩子,在得到立即的冷酷回绝后,他们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然而就在那一秒里,我才惊觉到,现在看到乞讨的孩子,已经学会能够毫不迟疑地开口拒绝,对于这样无情的自己,开始心生恐惧,也逐渐产生一连串的自我质疑。

  无论是上一次车窗外头,抱着娃儿的女孩的眼里,那一个不停向她摇头拒绝的自己,还是这一次在朝向我讨钱的二位孩子面前,那一个能够不带一丝犹豫,就拒绝他们的自己;我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自己?」
  「是什么改变了,一颗原本不忍他人受苦的心?」
  曾经有人和我说:「不管你现在做什么,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但我真的好想做些什么,好想好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看着他们逐渐离去的背影,内心涌起一阵愤慨的吶喊,这是自己第一次感觉到那么地无能为力,也不由得地让我想起那一次,车窗外的女孩离去时的憔悴眼神;终于含在眼里的泪,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赶紧张手掩面退至路旁,痛哭失声。或许,是不愿他人见着自己的软弱,见到那一个想做些什么,却又无能为力的自己吧!

  人们总说,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却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世界,而与人分享,就是那一个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强大的一种力量;同时自己也一样坚信着,「分享」就是完成所有梦想的起点,也是一切事物转好的关键。

  于是在那一个当下,我便下定决心,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将旅程中的见闻分享出来,也期许日后的自己,能够去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梦想,不论是在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协助,并使他们也有能力去分享,然后再一起去帮助到更多的人来完成梦想。

  我希望透过一连串的分享,建构出一个恆久延续的分享计画,同时经由此计画,将这一股分享的力量不断地散播开来,直至世界上每一个需要受助的角落。

  在这里向各位读者预告,我打算成立一间3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在此书出版后,首先可利用八成的个人版税所得,来成立一个公益旅行的赞助计画,而在这个计画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经由评选的方式,来挑选出欲赞助的旅行计画,并且希望受助的旅人回来之后,也能贡献出其旅行期间的创作品(例如:文字、音乐、图画、影像……等等),接着再汇整这些作品,以独立或合编的方式来进行出版,其中最少五成以上的版税收入,也将再次回馈至此计画中,好以用来助此计画永续运转。

  希望这些日积月累的旅行创作将发挥出精神层面的影响力,慢慢地驱使人们借由去探索世界的方式来更加认识自己;至于不断回馈的版税收入,不论多少,都能给予下一批旅人们实质的旅费资助。

  但愿这样的计划能滋养出许许多多的梦想,而这些不断出走的梦想,也同时茁壮了这一个计划,不断的分享,将孕育出更多的梦想,并使它们都能获得实现的机会,而这一股由众人所架起的分享力量,将穿透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每一个梦想都被完成为止。

  有关欲赞助计画的旅行方向,目前将暂定如下:旅行区域主要锁定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并以「公益旅行(Volunteer Travel)」的概念来进行,以自助旅行为主,但希望在旅程的安排上,能够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用来做第三世界国家的志工服务。

  一来,这样可以给予当地的弱势族群带来实际上的帮助;二则相信经由当地志工服务后再去进行的自助旅行,所看到的层面也会更加多元丰富,这就好像,一位外国背包客来到台湾的偏乡进行部落服务后,接着再到其他乡镇或是都市旅行时,他所观察的角度、思考的问题、获得的想法,应该也会较单纯旅游有所不同?

  每一位今日受助的旅行者,都将成为未来影响他人的分享者 ,独自旅行是用来认识自己的最快途径,而一次带有分享责任的旅行,更是会让人充满能量,并开始庆幸,原来自己也是一位能够分享的人。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的世界,每一个人都热于分享,都知足感恩,都先想到利他再来利己;世间上的贫穷、痛苦、冷漠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总是互助关怀、互信互爱,四处充满着对于生灵万物的尊重,以及最重要的,人人都怀有这一个世界,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好的相信。

  梦醒了,是否也意味着梦想的幻灭?

  不,如果光只会做梦或是空想,梦想是绝无可能实现的,你必须先找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相信的实践方式,因为每一个梦想,都是经由每一秒的坚定相信,所聚积堆砌而成的。

  回到台湾已经十年,在这十年的岁月里,自己从未轻言放弃,而这一本书的出版,正是见证着这一个相信,也代表着过去一段旅程的终结,并开展岀迎向这一个梦想的未来旅程,只是这一次将有所不同,我不会再感到孤单,因为我有你们,和我一起相信,一齐迈步向前。

  1塔塔汽车(Tata Motors):印度最大的汽车公司,隶属于印度十大集团之一的塔塔集团(Tata Group)旗下。

  2法第普西克里(Fatehpur Sikri):又名「胜利之都」,建于十六世纪,为蒙兀儿帝国阿克巴大帝所建,位于阿格拉(Agra)西南方卅五公里处。

  3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简称「社企」,一种新兴的企业型态,透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最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和环境生存条件,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

图书试读

降落,是为了下一次的飞翔
 
二○○九年七月 澳洲 佛斯奎克山ꞈ
 
阿斯特拉的窗外,积了不少雪。
 
从那外头透射进来的晨曦,漫射出一道又一道,迷离扑朔的流彩。
 
「先生早安。」恭敬地,我对着第一位走进餐厅的客人问好。
 
「早安。」他也亲切地回我。
 
「昨晚有睡好吗?」我一边设置吧台,一边问他。
 
「我没有睡好,因为昨晚你说的故事,实在太惊悚了,」他突然扳起脸孔,一脸严肃地对着我说:「而且,我下週就要去纽约,害我一整个晚上,都担心得睡不着觉。」
 
「……」我停下手边的动作,表情正经地看着他。
 
「哈哈,开你玩笑的啦,但你也太扯了吧,枪都抵在你身上了,竟然还敢那样做。」
 
「拜託,」知道他是在开我玩笑后,我轻松答道:「如果当时我没那么做,你哪来精采的故事可听?」
 
「那倒也是,不过我拜託你,这种故事一个就够了,下次不要再这么不要命了好吗?」
 
「我的故事可多的,晚上再和你说。」
 
「真的假的?那好吧,我们留着晚上再说,先给我来一杯咖啡。」
 
「没有问题,和昨天一样双倍浓的卡布奇诺?」
 
「没错,你这小子记性可真好。」
 
「摈啦摈啦摈啦~」焦褐色的咖啡豆,一粒一粒,在磨豆机里不停地滚动。
 
「喀~喀~」快速俐落的清脆两声,恰足份量的现磨咖啡粉,落至沖煮把手里迅速隆起一座焦黑色的粉丘,我用右手拿起填压器,将之均匀压平,左手再将沖煮把手准确地,卡进高压蒸气咖啡机里,并旋即按下启动按钮。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一注馥郁的细致,从把手上的缺口流下,绵延流至一个洁白的杯器里,迅速漫成一杯浓纯的黝黑。
 
此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苦中带香的愉悦芬郁。
 
我用左手,将咖啡机上的蒸气喷管推了出来,再套上一杯装有牛奶的钢杯,让蒸气喷管斜倾地立在一片乳白里,最后才转开蒸气旋阀。
 
「唧唧唧唧~」热气,开始从管孔里喷了出来,乳白色的漩涡,同时也在钢杯里快速回旋,不停流转着……
 
「碰~妈的!」一个翻滚,我又跌坐在雪地上,「我就不信,非得要请教练,才能学会这玩意儿!」
 
拍一拍身上的残雪,我再一次敏捷地站起,独自坐上四人座的吊椅(Quad),向着顶上的山头前进。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間瞥見《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台灣有很多年輕人,都面臨著 career path的選擇、人生的迷惘,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出了這種普遍的狀態。它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終點」,而是強調「一直在路上」的「過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找到方向,如何在不斷的變化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又如何在看似停滯的時刻,發現新的可能。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開放式」的哲學,因為人生本來就充滿了變數,我們不可能預知一切,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學會與不確定共處,並從中學習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能夠更有韌性,更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而不是只盯著遠方模糊的地平線。

评分

不得不說,《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這個書名,真的很有畫面感。腦中浮現的是那種,你在某個清晨,獨自一人走在異鄉的街道,陽光灑落,微風徐徐,你會突然間,對自己所處的狀態,或是過往的經歷,有一種全新的體悟。我想,這本書可能正是想傳達一種「陪伴感」,一種「即使孤單,但我們並不孤單」的訊息。在台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時候會因為科技的發達而變得疏離,我們更渴望那種心靈上的交流與理解。也許,這本書就像一位旅伴,在你感到迷茫的時候,輕聲細語地跟你說:「嘿,別擔心,這段旅程,我們一直都在。」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所描寫的「路上」,是物理空間上的旅行,還是心靈成長的歷程,或者是兩者的結合?如果是後者,那我想會很有深度。我個人蠻喜歡那種,能夠帶我跳脫框架,重新審視自己人生的書,希望《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能夠給我這樣的體驗。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叫《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的書,封面設計很簡約,帶點文青感,讓我忍不住拿起來翻了翻。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書名就挺能引起共鳴的。在台灣,我們其實都很喜歡這種帶點哲思,又貼近生活的書。尤其是在這個步調快速的時代,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往前衝,卻又不太確定目的地在哪裡,或者為何而衝。《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這個名字,恰恰點出了這種現代人的迷惘與追尋。我猜想,書中應該會探討一些關於人生旅途、自我認同、以及在過程中如何找到意義的議題。畢竟,人生就像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我們總是在行走中學習、成長,也在不斷的嘗試與跌倒中,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方向。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溫柔的提醒,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停下來,看看沿途的風景,也看看自己內心的聲音。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有真實的案例分享,或是作者個人的心路歷程,這些都很吸引我。台灣的讀者,很多都喜歡能夠引起情感共鳴,又帶點啟發性的作品,希望這本書能帶來這樣子的感受。

评分

我對《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這本書的好奇,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的「不確定性」。書名沒有給出具體的解答,也沒有預設某種結論,它像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一直在路上」的旅程。在台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資訊的時代,好像什麼事情都想立刻得到答案,但人生很多時候,真正的意義,恰恰就在於那個不斷探索、不斷嘗試的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陪伴式的引導」,而不是強加的價值觀。也許,它會透過一些故事,一些觀察,來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為何一直在路上」、「這條路又帶我們走向何方」。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詮釋「一直在路上」這個概念的。是堅持不懈的毅力?是擁抱變化的開放心態?還是享受當下的灑脫?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點。我希望讀完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意義」。

评分

《洛卡: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路上》這個書名,讓我想起很多關於「流浪」、「尋找」、「回家」的文學意象。在台灣,雖然我們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小島,但很多人內心深處,可能都藏著一個渴望冒險、渴望探索世界的靈魂。這本書名,就好像一種無聲的召喚,邀請你放下手中的一切,去體驗生命中的「流動性」。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有一些關於旅行的經歷,但更深層次的,應該是關於心靈的旅程。是如何在一次次的離開與抵達中,重新認識自己?是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歸屬感?又或者,那種「一直在路上」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家?我對這種結合了地理空間與心靈體驗的書,特別感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自由」的力量,一種「隨遇而安」的智慧,並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也跟著作者,一起經歷了一場心靈的壯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