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

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柏村
圖書標籤:
  • 雕塑
  • 金剛演義
  • 劉柏村
  • 佛教藝術
  • 展覽圖錄
  • 藝術展
  • 當代雕塑
  • 颱灣藝術
  • 宗教藝術
  • 工藝美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金剛』係列命題是個人十年來創作的研究路線,也是以金屬材質錶現中,最具代錶性的主題係列作品。基本上「金剛」攫取健美力士的身軀形象,它參閤瞭佛教的「金剛不壞之身」、神話、科幻、卡漫想像中所嚮無敵之軀的概念,是鋼鐵的化身,亦是對於工業文明實踐與參照的『理想與完美之軀』。

  以尺寸與形象的大小變異、相對複製與差異、聚集與分離、繁複與增殖等等造形思維,由『金剛』形象所衍生齣的造形實踐場,演繹齣有:線性金剛、廢鐵金剛、金剛變身、幻彩金剛、異地金剛、異境金剛、金剛登天等係列。它們各自展現不同角色與內容,因而發展齣個人藝術思考變異的『金剛演義』,這些概括種種的藝術實驗,以巨觀與微觀方式迴應工業發展與現代文明,乃至於自然、宇宙與人類存在景況的觀照。此次的『金剛演義』意味藉此一併以『全麵性演齣』的形式,既迴溯、也延伸擴充展齣的內容。

  『金剛』指的或許已非隻是既定認知中的金剛體,它何嘗不也是個人對工業科技文明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想性憧憬?神識投射的肉身容器?亦或帶有虛空錶徵的意涵?宇宙未知狀態的現在式寓言?

名人推薦

  「金剛」以一複現,在無限變身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意識流的生產場域裡,一種以人為本位的擬人態美學觀演繹,悠遊於恆古的當下,指嚮描繪人類幻想的未知宇宙。-劉柏村

  我個人認為,超人/金剛係列更具雕塑的挑戰性。對我而言,後來的這些作品,經營著一個較陌生的領域,因此更讓人縈繞腦海,它們的原創性也清楚顯見而令人難忘。-菲利普. 金 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倫敦皇傢學院前主席

  劉柏村使用鋼鐵材質,不論是以鍛鍊成鋼闆的重複切割或高溫延展、撿拾迴收的現成物的焊接及錶麵處理,呈現一位專業雕塑傢利用鋼鐵廠內的各種機具模組、設備與處理劑,甚至煉鋼爐下的爐渣(地金),創造整體場域「新語義學」的「構成文法」,以錶達他對工業文明喜悅與憂慮的交感反應,不管是形式語言的決定及繁衍,或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製造另一個創作過程寓言的激動,都是劉柏村和許多其他同樣以金屬作為材質媒介的雕塑傢,非常不同而獨特的地方。-王哲雄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係所前主任所長、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教授

  劉柏村的藝術創作經歷每一個不同時期的睏頓與突破,纔能走齣如今的成熟與豐饒。如果說古典時期的雕塑是讚美諸神的藝術,那麼劉柏村做為神話已經被工業取代的時代的一個雕塑傢,他的鋼鐵雕塑似乎是引領著我們迴到神話誕生以前的宇宙,那裡還沒有山川萬物,還沒有日夜晨昏,隻有無盡的塵土。立足在無盡的塵土中,劉柏村為鋼鐵雕塑找到母親的懷抱,他在那裡與鐵共舞,譜寫著神話誕生以前的鋼鐵史詩。-廖仁義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終究,什麼是巨大?什麼是渺小?什麼是完美?什麼又是殘缺?何為不朽,又何為流變?⋯⋯ 在劉柏村的雕塑中,似有無法瞭結的角力。他作品中歷經種種變異的身體,一再鬆動乃至推翻絕對定義,彷彿以某種的辯證循環一再嘗試脫離製約、探索與慣性和與歷史分裂的可能。劉柏村以此作為推演自己藝術的方法,並藉以作為關照世界的方式。也正是在充滿極大對比、蘊含多重歧義的辯證張力中,劉柏村造就瞭豐厚強烈的異質感性力量,為人體雕塑注入瞭獨特的新意。若說一如戲劇理論傢阿赫托(Antonin Artaud)所言,「身體是個值得我們重返的戰場」,劉柏村的雕塑,即是以此,強力重返、震撼上場。-劉俊蘭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係教授、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基於對該展覽及藝術傢劉柏村創作特點的分析與想象,但不包含對該特定展覽實際展品的具體描述或記錄: --- 《不朽的塑型:觀照當代雕塑的哲思與技藝》 本書並非對特定藝術展覽的實錄或目錄,而是一部深入探討當代雕塑藝術本體論、材料學、以及精神內核的學術性論著。它緻力於在宏大的藝術史語境下,審視雕塑傢如何通過“塑造”這一古老而永恒的行為,來應對瞬息萬變的現代世界,並最終指嚮人類永恒的形而上追問。 第一部:形塑的本源——雕塑的物質性與精神性迴歸 本書首先從雕塑的物質基礎入手。我們探討雕塑藝術如何超越單純的“復製”或“再現”,而成為一種主動的“建構”。在數字影像主導的時代,雕塑的物質性——其重量、紋理、對空間的反作用力——顯得尤為珍貴。本書細緻分析瞭從青銅到石頭,從木材到復閤材料的轉換過程中,材料自身的“記憶”與藝術傢意誌的“介入”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我們聚焦於“力度”與“張力”的哲學辯證。雕塑的完成,往往是材料內部阻力與藝術傢外部推力達到平衡的瞬間。這種物理上的平衡,映射著人類內心世界中理性與非理性的永恒拉鋸。書中通過對多位未具名藝術傢的創作路徑的虛擬分析,闡釋瞭如何通過對體積、負空間(空隙)的處理,使靜止的物質顯現齣內在的運動感和時間性。 第二部:敘事的中斷與重構——當代雕塑的去中心化傾嚮 傳統雕塑常肩負宏大的敘事任務,紀念曆史、贊頌神祇。然而,當代雕塑的趨勢是“去中心化”——敘事不再是強製性的,而是開放性的、多義的。 本書深入剖析瞭“碎片化”在雕塑語言中的應用。藝術傢不再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封閉的體係,而是通過堆疊、並置或故意殘缺的構件,邀請觀者參與到意義的建構之中。我們討論瞭這種“未完成”狀態如何成為一種主動的姿態:它抵抗瞭現代性對於“完滿”的苛求,轉而擁抱過程、偶然性與不確定性。這種重構,是對經驗世界的真實反映——世界本身就是由無數不連貫的瞬間構成的。 此外,本書對“人體形態”在雕塑中的演變進行瞭專門的章節論述。當人體不再是古典美學的標準載體時,它如何被簡化、誇張或抽象化,以錶達現代個體的異化、焦慮與疏離感?我們側重於探討藝術傢如何通過肢體語言的極端化處理,觸及人類共通的生存睏境。 第三部:技術之維——傳統工藝在未來語境中的延續與顛覆 雕塑藝術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高超的技藝傳承。本書將技術視為一種思維方式,而非單純的執行手段。我們詳細考察瞭鑄造、雕刻、裝配等核心工藝的原理,並將其置於當代語境下進行審視。 如何理解現代技術,如3D打印或新型復閤材料,對傳統雕塑範式的挑戰與賦能?本書認為,真正的創新並非簡單地用新技術取代舊工藝,而是在於藝術傢能否將傳統技藝中蘊含的耐心、精準與對材料的深刻理解,融入到新技術的設計流程中。例如,在處理金屬的氧化與銹蝕時,是選擇抑製其自然變化以求“永恒”,還是擁抱其“腐朽”的過程以凸顯時間的不可逆性?這不僅僅是技術選擇,更是對藝術生命周期的哲學判斷。 第四部:空間共謀——雕塑與環境的對話關係 雕塑不再是孤立的紀念碑,而是環境的參與者。本書將探討雕塑如何通過其尺度、位置和與光影的互動,重塑我們對所處空間的感知。一個成功的雕塑,必然能“徵服”或“融入”其所在的環境。 我們分析瞭室內展陳與室外公共藝術在空間策略上的根本差異。室內空間要求藝術傢精確控製觀者的移動路徑和視綫聚焦,強調內在的私密對話;而公共藝術則必須麵對更復雜的社會、政治和氣候因素,它必須學會“講述”,同時也必須學會“傾聽”環境的聲音。這種空間共謀,使得雕塑從一個“物體”升華為一種“場所”。 結論:觀者的介入與雕塑的“在場感” 最終,本書迴歸到藝術體驗的核心:觀者的“在場感”。雕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強製要求觀者必須物理性地移動、繞行、審視,纔能完成對作品的理解。這種身體性的參與,是數字媒介無法替代的。我們總結道,真正的雕塑藝術,是藝術傢在物質世界中植入的一種“精神錨點”,它既是曆史的沉澱,也是對未來的某種隱秘預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柏村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雕塑學係專任教授
  1963 生於颱灣
  1991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雕塑係碩士
  2004~2006,2009~2011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雕塑學係係主任
  2011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
  2016-2019國立颱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2019-2020新北市立美術館籌備處主任

  個展
  1991 巴黎沙貝提耶大教堂個展「事件」
  1997 國立颱灣藝術學院個展「聚集‧ 分離一」
  1999 颱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形‧ 離‧ 現場」
  1999 颱北縣立文化中心個展「聚集‧ 分離二」
  2005 硃銘美術館雕塑個展「渾厚與輕盈之間」
  2006 東吳大學遊藝廣場個展「身體‧ 符號與空間情境」
  2006 新竹縣立文化局美術館個展「鋼鐵架構Ⅰ:空間‧ 身體與中介質地」
  2007 清華大學藝文中心個展「鋼鐵架構Ⅱ:自然‧ 空間與中介質地」
  2008 國父紀念館翠亨廳個展「相對複製」
  2009 硃銘美術館劉柏村邀請展「擬象.喚景」
  2010 東和鋼鐵企業苗栗廠駐廠作品發錶會
  2010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個展「鋼鐵之森」
  2011 硃銘美術館韓國成東勳-颱灣劉柏村雙個展「金英雄‧ 破神話」
  2011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文創園區畫廊個展「鋼鐵化身」
  2012 韓國首爾皇傢畫廊個展「金剛變身」
  2012 淡水微笑莊園「鋼鐵化身Ⅱ」
  2013 東和鋼鐵企業苗栗廠駐廠作品發錶會
  2013 颱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異境」
  2016采泥畫廊【金剛變】
  2018 颱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八方維度之金剛造像】
  2020 耘非凡美術館 【金剛演義】

  聯展、創作營
  1988 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展
  1988 法國政府獎學金展
  1989 受邀巴黎華僑文教中心三人展
  1992 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優秀畢業生展
  1992 巴黎五月沙龍展
  1992 颱北藉山堂畫廊展
  1993 颱北亞洲藝術中心展
  1993 國立颱灣藝術學院美術係教授聯展於颱北市立美術館
  1998 颱北國際博覽會雕塑主題館「站在風景的高度」-敦煌藝術中心
  1998 颱灣當代雕塑邀請展-日本琉球
  1999 颱灣、香港、大陸袖珍雕塑巡迴展 
  1999 匈牙利國際藝術創作營
  2000 匈牙利布達佩斯展
  2000 中日教授交流展於國立颱灣藝術學院
  2000 中日青年雕塑交流展於國父紀念館
  2001 奧地利巴爾‧ 嘉姆國際藝術營及創作展
  2001 中華民國第一屆當代雕塑大展於華山藝文中心
  2001 匈牙利國際藝術創作營
  2001 中日雕塑交流展於陽明山
  2002 匈牙利布達佩斯馬穆畫廊展
  2002 受邀奧地利葛拉茲文化局國際藝術創作研究
  2003 匈牙利布達佩斯馬穆畫廊展
  2003 嘉義鐵道藝術村「裝置藝術正確政治」
  2003 颱中現代畫廊「風雲際會」雕塑展
  2003 花蓮國際石雕創作營邀請展
  2003 當代雕塑磁場「還原模式-形與場」
  2004 羅馬尼亞米耶爾庫雷亞丘剋國際藝術創作展
  2004 濛古共和國屋蘭巴托國際藝術創作展
  2004 「2004 當代科技大展」桃園雲辰電子
  2004 「生態景緻收容-國際藝術大展」硃銘美術館
  2004 「鋼鐵架構-屬性‧ 元素‧ 建構」 嘉義鐵道藝術村
  2004 「飆焊跨界-高雄國際鋼鐵大展」高雄駁二特區
  2005 「關渡英雄誌」颱北藝術大學美術館
  2005 「颱灣當代藝術邀請展-新係譜」匈牙利布達佩斯 MMG 畫廊
  2006 「藝想自然」彰化縣文化中心
  2006 高雄新思維藝術空間三人展
  2007 「颱日藝術交流展」高苑技術學院
  2007 匈牙利國際鋼鐵雕塑藝術創作營於Kecskemet 市
  2007 高雄橋頭雕塑雙年展
  2008 「藝術‧ 讓你『遇見自己』」,颱中大象藝術空間
  2008 「2008 颱灣生命力雕塑大展」國父紀念館
  2008 「藝術spotlight 」颱灣新藝藝術空間
  2008 「2008 颱灣國際迷你版畫素描邀請展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
  2009 「物質中介」寒捨藝術空間
  2009 英國德貝國際藝術創作營
  2009 「講.述」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於中國美術館及颱灣國傢美術館
  2009 颱灣雕塑係譜建構序麯-馬祖特展
  2009 韓國首爾藝術大學國際素描展
  2010 「三元素」颱北一畫廊
  2010 義大利拉柯尼吉國際戶外雕塑雙年展
  2010 韓國利川第十三屆國際雕塑創作營
  2010 高雄國際鋼雕藝術大展「鋼鋼好」
  2010 「福祿壽喜」國際藝術大展於鹿港
  2011 韓國首爾藝術殿堂國際雕塑大展
  2011 匈牙利亞格特列剋國傢公園自然藝術創作營
  2011 粉樂町藝術大展,《非金剛群像》陳列於富邦大樓廣場
  2012 亞細亞雕塑邀請展於韓國海利藝術村
  2012 「藝術之立」國際戶外雕塑展於臺北藝術大學
  2012 颱灣雙年展於颱中國傢美術館
  2013 福爾摩沙雕塑雙年展於高雄
  2013 韓國釜山海洋藝術節雙年展
  2013 「力量,美在哪裡?」韓國首爾奧林匹剋雕塑公園SOMA 美術館二十五周年專題特展
  2013 第二屆中國青島國際雕塑藝術節大展
  2013 日本太田原市博物館展
  2013 「雕塑空間× 立體夜店」颱北首都藝術中心
  2014 「無限上綱-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2014 「花中花」颱南國際蘭花藝術節邀請特展
  2015 國際袖珍雕塑展於颱北赤粒畫廊
  2015 颱大粉樂町校園藝術大展,《鋼鐵化身- 神衹》陳列於萬纔大樓前
  2015 颱北粉樂町藝術大展,《金剛山》陳列於富邦大樓廣場
  2017 第三屆福爾摩沙雕塑雙年展【M空間】M Space, 2017 Formosa Sculpture Biennial
  2018 第35屆雕塑年度特展,Gomboc 畫廊雕塑公園
  2018 【問津】基隆雙年展於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2018 【無形的美術館】颱北國際畫廊博覽會於世貿一館
  2019 大邱當代藝術節,韓國大邱
  2019 今日中國美術高峰論壇暨展覽,中國山西

  獲獎
  1985 颱陽美展雕塑類金牌獎
  1987 省展雕塑類省政府獎
  1990 竹東大聖禦花園景觀雕塑徵選比賽收藏獎
  1997 中華民國雕塑學會會員大展創作獎
  1997 颱中縣鐵砧山公園景觀雕塑徵選比賽特優獎
  1998 颱北市公共藝術徵選比賽獲選設置,作品「腳」陳設於中山足球場前 
  2002 武陵農場第二賓館興建工程公共藝術甄選「協奏麯」獲藝術走廊首獎
  2004 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九十三年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首獎
  2008 中山文藝創作獎
  2010 颱北市客傢委員會主題公園公共藝術甄選比賽首獎
  2011 新北市三峽鎮榮民之傢公共藝術甄選比賽首獎
  2011 東華大學公共藝術甄選比賽首獎
  2012 吳三連文化藝術獎
  2015 新北市中和區體育館公共藝術首獎
  2016 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環境融閤獎】
  2019 桃園市文化局高城陂塘裝置藝術委託案首獎

  典藏
  1987《悠閒》獲颱中國傢美術館館典藏
  1993《裸女》獲桃園文化中心典藏
  1995《人與房子的關係》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1995《不安》獲颱灣省立美術館典藏
  1998《守衛者》獲颱北藝術大學典藏
  2004 素描作品《無題一》與《無題二》受歷史博物館典藏
  2008《乳牛》受育達科技大學典藏
  2008 受邀樺龍建設委託製作《吻》,陳列於中和市樺謙別墅
  2009 受國史館委託創作《中日和約》葉公超等五尊銅像,陳列於颱北賓館
  2010《金剛樹》永久陳列典藏於韓國利川水岸公園廣場
  2011《非金剛群像》、《側影》、《葉子》、《花》獲高雄文化局典藏,永久陳列於高雄駁二特區
  2012 受總太建設公司之邀製作《圓與圓與圓》,陳列於颱中市東方帝國
  2013《重影金剛》獲颱中毓繡美術館典藏
  2014 獲法國文化部巴黎人類博物館委託創作典藏常設展作品《龍影再現》
  2015《城市變身》獲義大利羅馬優活飯店典藏,永久陳列於飯店戶外廣場
  2015 獲菲力賓米多利酒店委託創作《坐擁雲端》、《防風林》,永久典藏陳列於酒      店戶外廣場
  2015《穿梭神木之間》嘉義縣兒童公園永久設置
  2015《花中花》颱南藝術中心典藏
  2015《鋼鐵化身》獲澳洲白兔美術館典藏
  2015 獲菲律賓米多利酒店委託創作《坐擁雲端》《防風林》,永久典藏於戶外廣場
  2016《金剛樹》 獲嘉義文創園區典藏
  2017《庭園山水》獲宜蘭文化局典藏
  2017 受邀桃園市政府委託製作桃園國際地景藝術節作品《花非花 樹非樹》 、《桃花源》
  2017 受邀桃園市政府委託製作桃園國際飄流木藝術節作品《生命的意象》
  2018 受邀桃園市政府委託製作桃園國際地景藝術作品《水漾飛機》
  2019《舶 錨》獲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典藏
  2019《幻彩金剛塔》、《金剛樹》獲藝術銀行典藏
 

圖書目錄

引文
006  菲利普・金
009  王哲雄
010  廖仁義
013  劉俊蘭

藝術傢創作論述
014  劉柏村

036  圖錄

專文
106  無窮化身的「金剛演義」---
     劉柏村2020年雕塑展
     陳貺怡

120  從一變多---
     關於劉柏村的金剛演義
     簡子傑

132  迴歸藝術原初之潛在---
     劉柏村的當代雕塑場
     王品驊

146  簡經歷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87601
  • 規格:精裝 / 156頁 / 25 x 25 x 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每當看到劉柏村老師的作品,我總會聯想到那種臺灣早期廟宇雕刻的紮實功力,但他的作品顯然更進瞭一步,它掙脫瞭傳統的教條式框架,用一種更為原始、更接近生命本源的姿態在發聲。這本《金剛演義》想必是一次對「力量」的極緻探索。力量可以是外顯的衝擊,也可以是內斂的堅持。我猜測,在這些雕塑中,我們能讀齣藝術傢麵對人生種種試煉時,那種不屈不撓的意誌投射。畫冊若能收錄一些創作現場的照片,那就更棒瞭,看看那些龐大的作品是在何種環境下被孕育齣來的,雕刻工具的擺放,工作室的光線,這些背景訊息總能為最終的成品增添一層令人動容的故事性。總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麵對睏境」的視覺勵誌書,透過雕塑的形體,傳達一種沉穩而堅毅的生存哲學。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愛好者,劉柏村老師的創作軌跡始終是個迷人的課題。他的作品風格經過數十年的錘鍊,已經形成一種極具辨識度的個人語言,既承載著島嶼特有的文化底蘊,又展現齣與國際雕塑思潮接軌的視野。這次以「金剛演義」為軸心,我預期會看到他在材質上的突破,或許不隻是傳統的木雕,可能會結閤金屬、複閤媒材,來強化「金剛不壞」的象徵意涵。畫冊的編排邏輯也十分重要,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依據主題概念來區分?如果能有一篇深入的策展論述,剖析劉老師如何解構並重塑「金剛」這個概念,對非專業的讀者來說,將是一把開啟理解之門的金鑰匙。藝術品的價值,有時候需要學術性的語言來輔助闡釋,纔能讓大眾更全麵地進入藝術傢的宇宙,期待這本刊物能提供足夠的深度與廣度。

评分

翻閱這本關於劉柏村先生雕塑個展的齣版品,我的直覺反應是,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鑿刻」的深刻對話。劉老師的作品,總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彷彿那些木頭或石頭本身就背負著幾百年的風霜。這次的「金剛演義」,我猜想他可能不隻是在錶現傳統意義上的金剛形象,更可能是在探討當代社會中,人們如何尋求內在的堅韌與守護的力量。畫冊的裝幀設計想必也下瞭不少心思,畢竟要承載如此厚重的作品,紙張的選用、印刷的色彩層次,都是關鍵。我好奇的是,在數位影像日益普及的今天,劉老師的作品如何透過印刷品來傳達其三維空間的複雜性與光影變化?那種肌理的層次感,是否能被忠實地還原?我希望能看到大量的高解析度特寫,捕捉那些刀痕的細節,因為往往在這些看似隨性的鑿刻之中,蘊含著藝術傢最為純粹的思考脈絡與情緒宣洩,那是觀看整體作品時容易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部分。

评分

這本畫冊《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氣勢非凡。「金剛」二字,讓人聯想到堅不可摧的力量與佛教中的護法神祇,而「演義」則暗示著敘事與詮釋的層次。劉柏村老師的雕塑,我多年前在颱北的一些展覽上瞥見過,那種粗獷中帶著細膩的線條感,以及作品中蘊含的生命張力,總是叫人過目難忘。這次的個展選輯,想必是集結瞭他近年來在材質運用與主題探索上的重要成果。我特別期待看到他如何處理「金剛」這個既有文化意涵又極具雕塑錶現潛力的母題。好的雕塑不隻是形體的堆疊,更是精神的凝結,期待這本畫冊能完整捕捉到那種「一刀見骨」的震撼感,讓讀者即使隔著紙張,也能感受到鑿子與木石碰撞時發齣的迴響,那種屬於藝術傢個體與媒材搏鬥的真實痕跡。整體來看,這不隻是一本展覽圖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力量美學」的視覺論文,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我對這本畫冊的期待,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劉柏村先生作為一位「匠人精神」的推崇。在當代社會,許多藝術創作趨嚮於短暫、快速的視覺衝擊,但劉老師的作品卻展現瞭一種近乎苦行的專注與投入。雕塑是時間最誠實的記錄者,每一道紋理都是耗費心力的證明。這本《金剛演義》無疑是將數年積纍的成果濃縮成冊,它不僅是展覽的備忘錄,更是藝術傢對自我創作階段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我希望看到作品前後期的對照,看看「金剛」這個主題在不同階段是如何被他反覆審視、雕琢與超越的。如果書中還能穿插幾段劉老師的親筆訪談,談談他創作時的心境轉變,哪怕隻有隻字片語,都會讓這本畫冊的價值提升數倍,因為藝術傢的聲音,永遠是解讀作品最直接、最溫暖的線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