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

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柏村
图书标签:
  • 雕塑
  • 金剛演義
  • 劉柏村
  • 佛教藝術
  • 展覽圖錄
  • 藝術展
  • 當代雕塑
  • 台灣藝術
  • 宗教藝術
  • 工藝美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剛』系列命題是個人十年來創作的研究路線,也是以金屬材質表現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題系列作品。基本上「金剛」攫取健美力士的身軀形象,它參合了佛教的「金剛不壞之身」、神話、科幻、卡漫想像中所向無敵之軀的概念,是鋼鐵的化身,亦是對於工業文明實踐與參照的『理想與完美之軀』。

  以尺寸與形象的大小變異、相對複製與差異、聚集與分離、繁複與增殖等等造形思維,由『金剛』形象所衍生出的造形實踐場,演繹出有:線性金剛、廢鐵金剛、金剛變身、幻彩金剛、異地金剛、異境金剛、金剛登天等系列。它們各自展現不同角色與內容,因而發展出個人藝術思考變異的『金剛演義』,這些概括種種的藝術實驗,以巨觀與微觀方式回應工業發展與現代文明,乃至於自然、宇宙與人類存在景況的觀照。此次的『金剛演義』意味藉此一併以『全面性演出』的形式,既回溯、也延伸擴充展出的內容。

  『金剛』指的或許已非只是既定認知中的金剛體,它何嘗不也是個人對工業科技文明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想性憧憬?神識投射的肉身容器?亦或帶有虛空表徵的意涵?宇宙未知狀態的現在式寓言?

名人推薦

  「金剛」以一複現,在無限變身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意識流的生產場域裡,一種以人為本位的擬人態美學觀演繹,悠遊於恆古的當下,指向描繪人類幻想的未知宇宙。-劉柏村

  我個人認為,超人/金剛系列更具雕塑的挑戰性。對我而言,後來的這些作品,經營著一個較陌生的領域,因此更讓人縈繞腦海,它們的原創性也清楚顯見而令人難忘。-菲利普. 金 劍橋大學榮譽博士/倫敦皇家學院前主席

  劉柏村使用鋼鐵材質,不論是以鍛鍊成鋼板的重複切割或高溫延展、撿拾回收的現成物的焊接及表面處理,呈現一位專業雕塑家利用鋼鐵廠內的各種機具模組、設備與處理劑,甚至煉鋼爐下的爐渣(地金),創造整體場域「新語義學」的「構成文法」,以表達他對工業文明喜悅與憂慮的交感反應,不管是形式語言的決定及繁衍,或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製造另一個創作過程寓言的激動,都是劉柏村和許多其他同樣以金屬作為材質媒介的雕塑家,非常不同而獨特的地方。-王哲雄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前主任所長、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教授

  劉柏村的藝術創作經歷每一個不同時期的困頓與突破,才能走出如今的成熟與豐饒。如果說古典時期的雕塑是讚美諸神的藝術,那麼劉柏村做為神話已經被工業取代的時代的一個雕塑家,他的鋼鐵雕塑似乎是引領著我們回到神話誕生以前的宇宙,那裡還沒有山川萬物,還沒有日夜晨昏,只有無盡的塵土。立足在無盡的塵土中,劉柏村為鋼鐵雕塑找到母親的懷抱,他在那裡與鐵共舞,譜寫著神話誕生以前的鋼鐵史詩。-廖仁義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終究,什麼是巨大?什麼是渺小?什麼是完美?什麼又是殘缺?何為不朽,又何為流變?⋯⋯ 在劉柏村的雕塑中,似有無法了結的角力。他作品中歷經種種變異的身體,一再鬆動乃至推翻絕對定義,彷彿以某種的辯證循環一再嘗試脫離制約、探索與慣性和與歷史分裂的可能。劉柏村以此作為推演自己藝術的方法,並藉以作為關照世界的方式。也正是在充滿極大對比、蘊含多重歧義的辯證張力中,劉柏村造就了豐厚強烈的異質感性力量,為人體雕塑注入了獨特的新意。若說一如戲劇理論家阿赫托(Antonin Artaud)所言,「身體是個值得我們重返的戰場」,劉柏村的雕塑,即是以此,強力重返、震撼上場。-劉俊蘭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教授、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基于对该展览及艺术家刘柏村创作特点的分析与想象,但不包含对该特定展览实际展品的具体描述或记录: --- 《不朽的塑型:觀照當代雕塑的哲思與技藝》 本书并非对特定艺术展览的实录或目录,而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雕塑艺术本体论、材料学、以及精神内核的学术性论著。它致力于在宏大的艺术史语境下,审视雕塑家如何通过“塑造”这一古老而永恒的行为,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并最终指向人类永恒的形而上追问。 第一部:形塑的本源——雕塑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回归 本书首先从雕塑的物质基础入手。我们探讨雕塑艺术如何超越单纯的“复制”或“再现”,而成为一种主动的“建构”。在数字影像主导的时代,雕塑的物质性——其重量、纹理、对空间的反作用力——显得尤为珍贵。本书细致分析了从青铜到石头,从木材到复合材料的转换过程中,材料自身的“记忆”与艺术家意志的“介入”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我们聚焦于“力度”与“张力”的哲学辩证。雕塑的完成,往往是材料内部阻力与艺术家外部推力达到平衡的瞬间。这种物理上的平衡,映射着人类内心世界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永恒拉锯。书中通过对多位未具名艺术家的创作路径的虚拟分析,阐释了如何通过对体积、负空间(空隙)的处理,使静止的物质显现出内在的运动感和时间性。 第二部:叙事的中断与重构——当代雕塑的去中心化倾向 传统雕塑常肩负宏大的叙事任务,纪念历史、赞颂神祇。然而,当代雕塑的趋势是“去中心化”——叙事不再是强制性的,而是开放性的、多义的。 本书深入剖析了“碎片化”在雕塑语言中的应用。艺术家不再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封闭的体系,而是通过堆叠、并置或故意残缺的构件,邀请观者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之中。我们讨论了这种“未完成”状态如何成为一种主动的姿态:它抵抗了现代性对于“完满”的苛求,转而拥抱过程、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这种重构,是对经验世界的真实反映——世界本身就是由无数不连贯的瞬间构成的。 此外,本书对“人体形态”在雕塑中的演变进行了专门的章节论述。当人体不再是古典美学的标准载体时,它如何被简化、夸张或抽象化,以表达现代个体的异化、焦虑与疏离感?我们侧重于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肢体语言的极端化处理,触及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 第三部:技术之维——传统工艺在未来语境中的延续与颠覆 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高超的技艺传承。本书将技术视为一种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执行手段。我们详细考察了铸造、雕刻、装配等核心工艺的原理,并将其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审视。 如何理解现代技术,如3D打印或新型复合材料,对传统雕塑范式的挑战与赋能?本书认为,真正的创新并非简单地用新技术取代旧工艺,而是在于艺术家能否将传统技艺中蕴含的耐心、精准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融入到新技术的设计流程中。例如,在处理金属的氧化与锈蚀时,是选择抑制其自然变化以求“永恒”,还是拥抱其“腐朽”的过程以凸显时间的不可逆性?这不仅仅是技术选择,更是对艺术生命周期的哲学判断。 第四部:空间共谋——雕塑与环境的对话关系 雕塑不再是孤立的纪念碑,而是环境的参与者。本书将探讨雕塑如何通过其尺度、位置和与光影的互动,重塑我们对所处空间的感知。一个成功的雕塑,必然能“征服”或“融入”其所在的环境。 我们分析了室内展陈与室外公共艺术在空间策略上的根本差异。室内空间要求艺术家精确控制观者的移动路径和视线聚焦,强调内在的私密对话;而公共艺术则必须面对更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气候因素,它必须学会“讲述”,同时也必须学会“倾听”环境的声音。这种空间共谋,使得雕塑从一个“物体”升华为一种“场所”。 结论:观者的介入与雕塑的“在场感” 最终,本书回归到艺术体验的核心:观者的“在场感”。雕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制要求观者必须物理性地移动、绕行、审视,才能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这种身体性的参与,是数字媒介无法替代的。我们总结道,真正的雕塑艺术,是艺术家在物质世界中植入的一种“精神锚点”,它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对未来的某种隐秘预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柏村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專任教授
  1963 生於台灣
  1991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雕塑系碩士
  2004~2006,2009~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系主任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
  2016-2019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2019-2020新北市立美術館籌備處主任

  個展
  1991 巴黎沙貝提耶大教堂個展「事件」
  1997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個展「聚集‧ 分離一」
  1999 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形‧ 離‧ 現場」
  1999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個展「聚集‧ 分離二」
  2005 朱銘美術館雕塑個展「渾厚與輕盈之間」
  2006 東吳大學遊藝廣場個展「身體‧ 符號與空間情境」
  2006 新竹縣立文化局美術館個展「鋼鐵架構Ⅰ:空間‧ 身體與中介質地」
  2007 清華大學藝文中心個展「鋼鐵架構Ⅱ:自然‧ 空間與中介質地」
  2008 國父紀念館翠亨廳個展「相對複製」
  2009 朱銘美術館劉柏村邀請展「擬象.喚景」
  2010 東和鋼鐵企業苗栗廠駐廠作品發表會
  201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個展「鋼鐵之森」
  2011 朱銘美術館韓國成東勳-台灣劉柏村雙個展「金英雄‧ 破神話」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創園區畫廊個展「鋼鐵化身」
  2012 韓國首爾皇家畫廊個展「金剛變身」
  2012 淡水微笑莊園「鋼鐵化身Ⅱ」
  2013 東和鋼鐵企業苗栗廠駐廠作品發表會
  2013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異境」
  2016采泥畫廊【金剛變】
  2018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八方維度之金剛造像】
  2020 耘非凡美術館 【金剛演義】

  聯展、創作營
  1988 法國巴黎國際藝術村展
  1988 法國政府獎學金展
  1989 受邀巴黎華僑文教中心三人展
  1992 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優秀畢業生展
  1992 巴黎五月沙龍展
  1992 台北借山堂畫廊展
  1993 台北亞洲藝術中心展
  1993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聯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8 台北國際博覽會雕塑主題館「站在風景的高度」-敦煌藝術中心
  1998 台灣當代雕塑邀請展-日本琉球
  1999 台灣、香港、大陸袖珍雕塑巡迴展 
  1999 匈牙利國際藝術創作營
  2000 匈牙利布達佩斯展
  2000 中日教授交流展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
  2000 中日青年雕塑交流展於國父紀念館
  2001 奧地利巴爾‧ 嘉姆國際藝術營及創作展
  2001 中華民國第一屆當代雕塑大展於華山藝文中心
  2001 匈牙利國際藝術創作營
  2001 中日雕塑交流展於陽明山
  2002 匈牙利布達佩斯馬穆畫廊展
  2002 受邀奧地利葛拉茲文化局國際藝術創作研究
  2003 匈牙利布達佩斯馬穆畫廊展
  2003 嘉義鐵道藝術村「裝置藝術正確政治」
  2003 台中現代畫廊「風雲際會」雕塑展
  2003 花蓮國際石雕創作營邀請展
  2003 當代雕塑磁場「還原模式-形與場」
  2004 羅馬尼亞米耶爾庫雷亞丘克國際藝術創作展
  2004 蒙古共和國屋蘭巴托國際藝術創作展
  2004 「2004 當代科技大展」桃園云辰電子
  2004 「生態景緻收容-國際藝術大展」朱銘美術館
  2004 「鋼鐵架構-屬性‧ 元素‧ 建構」 嘉義鐵道藝術村
  2004 「飆焊跨界-高雄國際鋼鐵大展」高雄駁二特區
  2005 「關渡英雄誌」台北藝術大學美術館
  2005 「台灣當代藝術邀請展-新系譜」匈牙利布達佩斯 MMG 畫廊
  2006 「藝想自然」彰化縣文化中心
  2006 高雄新思維藝術空間三人展
  2007 「台日藝術交流展」高苑技術學院
  2007 匈牙利國際鋼鐵雕塑藝術創作營於Kecskemet 市
  2007 高雄橋頭雕塑雙年展
  2008 「藝術‧ 讓你『遇見自己』」,台中大象藝術空間
  2008 「2008 台灣生命力雕塑大展」國父紀念館
  2008 「藝術spotlight 」台灣新藝藝術空間
  2008 「2008 台灣國際迷你版畫素描邀請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09 「物質中介」寒舍藝術空間
  2009 英國德貝國際藝術創作營
  2009 「講.述」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於中國美術館及台灣國家美術館
  2009 台灣雕塑系譜建構序曲-馬祖特展
  2009 韓國首爾藝術大學國際素描展
  2010 「三元素」台北一畫廊
  2010 義大利拉柯尼吉國際戶外雕塑雙年展
  2010 韓國利川第十三屆國際雕塑創作營
  2010 高雄國際鋼雕藝術大展「鋼鋼好」
  2010 「福祿壽喜」國際藝術大展於鹿港
  2011 韓國首爾藝術殿堂國際雕塑大展
  2011 匈牙利亞格特列克國家公園自然藝術創作營
  2011 粉樂町藝術大展,《非金剛群像》陳列於富邦大樓廣場
  2012 亞細亞雕塑邀請展於韓國海利藝術村
  2012 「藝術之立」國際戶外雕塑展於臺北藝術大學
  2012 台灣雙年展於台中國家美術館
  2013 福爾摩沙雕塑雙年展於高雄
  2013 韓國釜山海洋藝術節雙年展
  2013 「力量,美在哪裡?」韓國首爾奧林匹克雕塑公園SOMA 美術館二十五周年專題特展
  2013 第二屆中國青島國際雕塑藝術節大展
  2013 日本太田原市博物館展
  2013 「雕塑空間× 立體夜店」台北首都藝術中心
  2014 「無限上綱-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2014 「花中花」台南國際蘭花藝術節邀請特展
  2015 國際袖珍雕塑展於台北赤粒畫廊
  2015 台大粉樂町校園藝術大展,《鋼鐵化身- 神衹》陳列於萬才大樓前
  2015 台北粉樂町藝術大展,《金剛山》陳列於富邦大樓廣場
  2017 第三屆福爾摩沙雕塑雙年展【M空間】M Space, 2017 Formosa Sculpture Biennial
  2018 第35屆雕塑年度特展,Gomboc 畫廊雕塑公園
  2018 【問津】基隆雙年展於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2018 【無形的美術館】台北國際畫廊博覽會於世貿一館
  2019 大邱當代藝術節,韓國大邱
  2019 今日中國美術高峰論壇暨展覽,中國山西

  獲獎
  1985 台陽美展雕塑類金牌獎
  1987 省展雕塑類省政府獎
  1990 竹東大聖御花園景觀雕塑徵選比賽收藏獎
  1997 中華民國雕塑學會會員大展創作獎
  1997 台中縣鐵砧山公園景觀雕塑徵選比賽特優獎
  1998 台北市公共藝術徵選比賽獲選設置,作品「腳」陳設於中山足球場前 
  2002 武陵農場第二賓館興建工程公共藝術甄選「協奏曲」獲藝術走廊首獎
  2004 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九十三年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首獎
  2008 中山文藝創作獎
  2010 台北市客家委員會主題公園公共藝術甄選比賽首獎
  2011 新北市三峽鎮榮民之家公共藝術甄選比賽首獎
  2011 東華大學公共藝術甄選比賽首獎
  2012 吳三連文化藝術獎
  2015 新北市中和區體育館公共藝術首獎
  2016 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環境融合獎】
  2019 桃園市文化局高城陂塘裝置藝術委託案首獎

  典藏
  1987《悠閒》獲台中國家美術館館典藏
  1993《裸女》獲桃園文化中心典藏
  1995《人與房子的關係》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1995《不安》獲台灣省立美術館典藏
  1998《守衛者》獲台北藝術大學典藏
  2004 素描作品《無題一》與《無題二》受歷史博物館典藏
  2008《乳牛》受育達科技大學典藏
  2008 受邀樺龍建設委託製作《吻》,陳列於中和市樺謙別墅
  2009 受國史館委託創作《中日和約》葉公超等五尊銅像,陳列於台北賓館
  2010《金剛樹》永久陳列典藏於韓國利川水岸公園廣場
  2011《非金剛群像》、《側影》、《葉子》、《花》獲高雄文化局典藏,永久陳列於高雄駁二特區
  2012 受總太建設公司之邀製作《圓與圓與圓》,陳列於台中市東方帝國
  2013《重影金剛》獲台中毓繡美術館典藏
  2014 獲法國文化部巴黎人類博物館委託創作典藏常設展作品《龍影再現》
  2015《城市變身》獲義大利羅馬優活飯店典藏,永久陳列於飯店戶外廣場
  2015 獲菲力賓米多利酒店委託創作《坐擁雲端》、《防風林》,永久典藏陳列於酒      店戶外廣場
  2015《穿梭神木之間》嘉義縣兒童公園永久設置
  2015《花中花》台南藝術中心典藏
  2015《鋼鐵化身》獲澳洲白兔美術館典藏
  2015 獲菲律賓米多利酒店委託創作《坐擁雲端》《防風林》,永久典藏於戶外廣場
  2016《金剛樹》 獲嘉義文創園區典藏
  2017《庭園山水》獲宜蘭文化局典藏
  2017 受邀桃園市政府委託製作桃園國際地景藝術節作品《花非花 樹非樹》 、《桃花源》
  2017 受邀桃園市政府委託製作桃園國際飄流木藝術節作品《生命的意象》
  2018 受邀桃園市政府委託製作桃園國際地景藝術作品《水漾飛機》
  2019《舶 錨》獲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典藏
  2019《幻彩金剛塔》、《金剛樹》獲藝術銀行典藏
 

图书目录

引文
006  菲利普・金
009  王哲雄
010  廖仁義
013  劉俊蘭

藝術家創作論述
014  劉柏村

036  圖錄

專文
106  無窮化身的「金剛演義」---
     劉柏村2020年雕塑展
     陳貺怡

120  從一變多---
     關於劉柏村的金剛演義
     簡子傑

132  回歸藝術原初之潛在---
     劉柏村的當代雕塑場
     王品驊

146  簡經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87601
  • 規格:精裝 / 156頁 / 25 x 25 x 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這本關於劉柏村先生雕塑個展的出版品,我的直覺反應是,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鑿刻」的深刻對話。劉老師的作品,總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彷彿那些木頭或石頭本身就背負著幾百年的風霜。這次的「金剛演義」,我猜想他可能不只是在表現傳統意義上的金剛形象,更可能是在探討當代社會中,人們如何尋求內在的堅韌與守護的力量。畫冊的裝幀設計想必也下了不少心思,畢竟要承載如此厚重的作品,紙張的選用、印刷的色彩層次,都是關鍵。我好奇的是,在數位影像日益普及的今天,劉老師的作品如何透過印刷品來傳達其三維空間的複雜性與光影變化?那種肌理的層次感,是否能被忠實地還原?我希望能看到大量的高解析度特寫,捕捉那些刀痕的細節,因為往往在這些看似隨性的鑿刻之中,蘊含著藝術家最為純粹的思考脈絡與情緒宣洩,那是觀看整體作品時容易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部分。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愛好者,劉柏村老師的創作軌跡始終是個迷人的課題。他的作品風格經過數十年的錘鍊,已經形成一種極具辨識度的個人語言,既承載著島嶼特有的文化底蘊,又展現出與國際雕塑思潮接軌的視野。這次以「金剛演義」為軸心,我預期會看到他在材質上的突破,或許不只是傳統的木雕,可能會結合金屬、複合媒材,來強化「金剛不壞」的象徵意涵。畫冊的編排邏輯也十分重要,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依據主題概念來區分?如果能有一篇深入的策展論述,剖析劉老師如何解構並重塑「金剛」這個概念,對非專業的讀者來說,將是一把開啟理解之門的金鑰匙。藝術品的價值,有時候需要學術性的語言來輔助闡釋,才能讓大眾更全面地進入藝術家的宇宙,期待這本刊物能提供足夠的深度與廣度。

评分

我對這本畫冊的期待,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劉柏村先生作為一位「匠人精神」的推崇。在當代社會,許多藝術創作趨向於短暫、快速的視覺衝擊,但劉老師的作品卻展現了一種近乎苦行的專注與投入。雕塑是時間最誠實的記錄者,每一道紋理都是耗費心力的證明。這本《金剛演義》無疑是將數年積累的成果濃縮成冊,它不僅是展覽的備忘錄,更是藝術家對自我創作階段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我希望看到作品前後期的對照,看看「金剛」這個主題在不同階段是如何被他反覆審視、雕琢與超越的。如果書中還能穿插幾段劉老師的親筆訪談,談談他創作時的心境轉變,哪怕只有隻字片語,都會讓這本畫冊的價值提升數倍,因為藝術家的聲音,永遠是解讀作品最直接、最溫暖的線索。

评分

這本畫冊《金剛演義:劉柏村雕塑個展2020》,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氣勢非凡。「金剛」二字,讓人聯想到堅不可摧的力量與佛教中的護法神祇,而「演義」則暗示著敘事與詮釋的層次。劉柏村老師的雕塑,我多年前在台北的一些展覽上瞥見過,那種粗獷中帶著細膩的線條感,以及作品中蘊含的生命張力,總是叫人過目難忘。這次的個展選輯,想必是集結了他近年來在材質運用與主題探索上的重要成果。我特別期待看到他如何處理「金剛」這個既有文化意涵又極具雕塑表現潛力的母題。好的雕塑不只是形體的堆疊,更是精神的凝結,期待這本畫冊能完整捕捉到那種「一刀見骨」的震撼感,讓讀者即使隔著紙張,也能感受到鑿子與木石碰撞時發出的迴響,那種屬於藝術家個體與媒材搏鬥的真實痕跡。整體來看,這不只是一本展覽圖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力量美學」的視覺論文,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每當看到劉柏村老師的作品,我總會聯想到那種臺灣早期廟宇雕刻的紮實功力,但他的作品顯然更進了一步,它掙脫了傳統的教條式框架,用一種更為原始、更接近生命本源的姿態在發聲。這本《金剛演義》想必是一次對「力量」的極致探索。力量可以是外顯的衝擊,也可以是內斂的堅持。我猜測,在這些雕塑中,我們能讀出藝術家面對人生種種試煉時,那種不屈不撓的意志投射。畫冊若能收錄一些創作現場的照片,那就更棒了,看看那些龐大的作品是在何種環境下被孕育出來的,雕刻工具的擺放,工作室的光線,這些背景訊息總能為最終的成品增添一層令人動容的故事性。總之,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面對困境」的視覺勵志書,透過雕塑的形體,傳達一種沉穩而堅毅的生存哲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