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囚徒與2個香港人的越獄

18個囚徒與2個香港人的越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亦武
图书标签:
  • 越狱
  • 犯罪
  • 香港
  • 纪实文学
  • 真实事件
  • 囚徒
  • 冒险
  • 调查
  • 社会事件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維基百科以「中國的索忍尼辛」來比擬廖亦武。知名作家大衛•艾克曼(David Aikman)則說:第一個使用和索忍尼辛在古拉格群島中一樣精準的數據來描述中國大陸監獄和虐待情況的第一作家。

  繼《六四.我的證詞》、《子彈鴉片》,「中國古拉格三部曲」最終曲,終於問世。壓卷作,(逃港聖經),塵世首現。

  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稱此新作:文學性直通卡夫卡創世鉅作《審判》。

  人性最深的試煉,尋找生命的出口

好評推薦

  廖亦武對西方讀者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對中國古拉格(勞改營)的描寫,還有人類主體對抗吃人社會主體制的宣示。——戴勒維.克勞森(Detlev Claussen)

  這是對中國監獄系統的全面調查,其範圍與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相當,.作者花了二十年時間記錄了這些令人痛苦的敘述。這本書始於廖亦武的無能和暴力的經歷,包括兩次瘋狂的謀殺企圖和渴望性釋放的被強姦貓和豬的囚犯,用廖亦武的話來說,他是他自己的醫生,寫作為他提供了一個漸進戒毒的過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每個人都患有極權主義暴政造成的「監獄病」。

  本書開篇和結束,是兩個從中國大陸越獄到香港的故事,分別發生在文革前後,極其驚險刺激。相比好萊塢電影《刺激1995》(Shawshank redemption),毫不遜色。12個囚徒用一根偷運入獄的棺材釘,一點點掏穿廣州監獄的厚牆,並選擇在龍捲風天氣,魚貫鑽出,再搭人梯,翻過第二道高牆,然後在追捕下逃進深山,11個人死了,唯一剩下的故事主角,在邊境地帶第二次被抓,又鬼使神差脫逃,最後投入巨浪咆哮的大海,游了11個小時41公里,從香港上岸——這是第一個關於自由的「勵志」故事;最後一個故事主角,則懷揣偷渡者們「集體創作」的《逃亡香港聖經》,千難萬險,也抵達香港,兩人都被港英政府接納和善待,令人不禁想到香港的今日,如果淪陷於共產黨之手,香港和中國人民都無路可逃……。——文學經紀人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的英文出版報告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部关于“18个囚徒与2个香港人的越狱”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铁窗风云录:绝境中的求生与人性挣扎》 一 这是一部关于高墙之内、阴影之下的史诗。它不仅仅记录了一次精心策划的越狱行动,更是一幅深刻描摹了在极端高压环境下,人性如何被淬炼、被扭曲,最终又在绝望中迸发出惊人力量的群像画卷。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戒备森严、被称为“终点站”的监狱,这座监狱的围墙如同冰冷的巨兽,吞噬着每一个企图挑战权威的灵魂。 主角群由二十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组成:十八名来自不同背景、背负着沉重罪名的囚犯,以及两位身份特殊的“局外人”——他们是两个来自香港的政治犯,他们拥有着监狱内最稀缺的资源:知识、冷静的头脑以及对自由近乎偏执的渴望。 故事的开端,如同一次缓慢发酵的毒药,弥漫在潮湿、污浊的牢房空气中。监狱内的等级森严、帮派林立,生存法则残酷至极。十八个囚犯,有人是精于算计的智者,有人是身手不凡的蛮力担当,有人则仅仅是命运的牺牲品。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猜忌、合作与背叛。而那两位香港人,陈志明和李文浩,他们像两颗植入黑土的种子,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隐忍的决心,开始观察、分析,并寻找系统中最脆弱的裂痕。 二 越狱计划的构思,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体制的无声博弈。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鲁莽冲动,而是经历了数月,甚至数年的秘密筹备。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便是对计划细节的层层剥开。 陈志明,这位前工程师,负责设计“不可能的路线图”。他利用旧报纸、废弃的金属工具和对建筑图纸的记忆,构建出一条横跨通风系统、管道暗道,直抵外部世界的“地下河流”。他的沉着冷静,如同雕塑一般,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从未露出破绽。 李文浩,则扮演了“外交家”和“情报官”的角色。他擅长利用狱警的贪婪、囚犯间的矛盾,以及监狱内信息传递的漏洞,编织一张微妙的社交网络。他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比武器更具杀伤力。他必须在维持内部合作的脆弱平衡、同时应对来自狱警突击搜查和内部告密者的威胁之间,走钢丝般游走。 十八名囚犯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有人负责制造掩护,有人负责关键时刻的武力威慑,有人则承担着最危险的“诱饵”角色。每一次的试探、每一次的资源置换,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这些硬汉们,在面对“为了自由不惜一切代价”时的内心挣扎:他们是否能信任彼此?当计划濒临失败时,谁会第一个选择牺牲? 三 书中对监狱生态的描绘极其写实,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感。监狱长史密斯,一个坚信秩序高于一切的铁腕人物,成为了越狱团队的终极对手。他的手段毒辣,对监狱内的一切了如指掌,他代表着不可撼动的权力。书中不乏双方智力的正面交锋,史密斯如何通过心理战术瓦解囚犯的意志,而陈志明和李文浩又如何通过反向操作,将他的优势转化为劣势。 高潮部分,便是那个决定性的雨夜。行动的开始,被精妙地安排在了监狱例行换防、恶劣天气掩盖噪音的最佳时机。然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当他们触碰到最后一道电网时,一个突发的意外——一个本应失职的狱警,却意外出现在监控死角——彻底打乱了节奏。 接下来的篇章,是一场在黑暗中摸索的生死时速。越狱者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取舍。他们不再是十八加二的统一整体,而是分裂成小股,为了生存而互相掩护,也可能因为恐惧而互相抛弃。书中对行动的细节描写达到了惊人的密度:铁镐敲击岩石的声音如何被雨声掩盖,空气中弥漫的灰尘如何模糊视线,以及在狭窄管道中,因缺氧而产生的幻觉。 四 《铁窗风云录》的深度,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的逃亡。它探讨了“家”与“自由”的真正定义。对于那十八个囚犯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希望的象征;但对于两位香港人而言,他们背负着更沉重的使命。他们的越狱,不只是为了自身重获自由,更是一种对某种信念的捍卫与昭告。 在逃亡的最后阶段,故事的焦点转向了人性中最原始的冲突。当自由触手可及时,内部的信任链条彻底断裂。谁值得被救?谁必须被抛下?书中对于这些道德困境的描写,尖锐而毫不留情。它揭示了,即便是为了最崇高的目标,人类的自私与恐惧也从未消失。 最终,当幸存者们沐浴在黎明的第一缕阳光下时,读者看到的并非胜利的欢呼,而是一种深刻的疲惫与迷茫。他们逃离了铁窗,但是否逃离了过去的阴影?他们的自由,是以多少牺牲为代价换来的? 这是一部节奏紧张、结构复杂、情感浓烈的小说,它将带你潜入人类意志力的最深处,去感受在被剥夺一切后,对“活着”二字最原始的呐喊。它是一部关于策略、关于勇气、更是关于如何在黑暗中,坚守住人性微光的恢弘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亦武


  1958年8月生於四川鹽亭,天安門大屠殺主要見證人之一,政治犯群體中最為突出的詩人、作家、音樂家,也是西方公認的中國監獄文學開拓者。

  因在1989年6月4日凌晨,與加拿大漢學家 Michael Martin Day 一起創作並製作《大屠殺》錄音磁帶,並傳播到20多個城市,以及組織拍攝詩歌電影《安魂》而被捕,判刑四年,受盡折磨,曾在獄中自殺兩次。出獄後長期從事底層故事採集和地下文學創作,并通過「二渠道」出版了被中宣部和公安部聯合查禁的《沉淪的聖殿》《中國底層訪談錄》。

  2007年,紐約經紀人彼得•伯恩斯坦在《巴黎評論》看到黃文翻譯的《底層》片段,立即取得全球版權。經數家出版社競爭,2008年5月該書英文版The Corpse Walker: Real Life Stories: China From the Bottom Up由蘭登書店出版,令廖亦武在西方一夜成名。彼得•伯恩斯坦評價道:「廖亦武不僅是中國當代作家中最優秀、最具挑戰性和創新的一位,更是一位勇敢大膽的有著獨立意志的人,任何時候都會捍衛自己自由言論和自由思考的權利(Liao is not only a fine writer but a courageous and brave and individual willing to stand up at every turn for his right to speak and think freely.)。」

  可在中國,他始終被嚴密監控,被警察多次抄家並監禁,被搜繳手稿達幾百萬字,僅《六四•我的證詞》便重寫了三次。也曾十七次被阻止出國。2011年7月,在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維勒的親自幫助下,買通黑社會,走過中越邊境,從河內輾轉飛抵柏林。稍後獲得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2012年獎學金。

  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屠殺》、《二次屠殺》,獄中詩集《古拉格情歌》,音樂專輯《河流或時間》,紀實文學《六四 我的證詞》、《吆屍人》、《上帝是紅色的》、《子彈鴉片》等,長篇小說《輪迴的螞蟻》、《毛時代的愛情》、《鄧時代的地下詩人》等。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近三十種外語,佳評如潮。也曾多次被劉曉波、赫塔•穆勒、獨立中文筆會等個人或組織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2019年歲末,《子彈鴉片》英文版入選全球十大人權書籍,名列第四。

  廖亦武主要獲獎記錄:
  Hellman-Hammett Grant獎(1995/2003)
  自由寫作獎(獨立中文筆會,2007)
  最佳圖書奬(美國《當代基督教》月刊,2011)
  紹爾兄妹獎 (2011)
  德國最佳廣播劇獎(2011)
  德國書業和平獎(法蘭克福書展,2012)
  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獎(2012)
  法蘭西文學和藝術軍官勛章(2013) 
  阿夏芬堡公民勇氣奬(2013)   
  抵抗詩人奬(法國Mouans-Sartoux書展,2015)
  霍恩舍恩豪森獎(前東德國家安全部監獄博物館,2016)
  瓦茨拉夫•哈維爾圖書基金會奬(紐約,2018)

图书目录

序一 道在屎尿
序二 被迫成為英雄的人
 
監獄病(開卷)
1. 越獄跑香港
2. 變態女警
3. 死刑犯
4. 兒童犯
5. 他的詩有幾千萬讀者
6. 從考古專家到國際間諜
7. 鄉土保衛戰
8. 色情狂
9. 詩人和尚
10. 一個職業革命家的一生
11. 國民黨戰俘歷險記
12. 勞改犯流落到台灣
13. 舊時代記者
14. 毛澤東的囚徒
15. 被審判的文學課
16. 被吃掉的老闆
17. 失明的作家
18. 八千湘女進新疆 2
 
逃港聖經(壓卷)
附錄 1:偷渡香港報告(陳通)
附錄 2:十三個政治犯的死刑判決(一九七○年)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68648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
  • 規格:平裝 / 332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一

道在屎尿
謝志偉/台灣駐德國代表


  二○一六年八月底,我第二度使德,不旋踵,即在柏林認識了亦武,在一場聲援當時被監禁、判刑、入獄已經進入第八年的二○一○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詩歌演唱會上。亦武在會場上吟唱了他為六四冤魂寫的一首詩,其間並自己吹奏洞簫,有招魂曲的淒涼,也有倖存者的惆悵,聽來蕩氣迴腸,聞者莫不神傷而心悸,拭淚或甚至不禁輕聲啜泣者眾。我就是在這個令人淚眼婆娑的場景裡和亦武認識的。因有一見如故之感,日後,往來漸多,亦武常笑著對我說,認識台灣後 ─ 他去過兩次 ─ 他就把台灣當作是他母語的祖國,然後又說中國就該分裂成好幾十國,像他的老家四川對他來說,就是蜀國。我每次都開懷大笑,因為這想法我非常認同,而他講到他的蜀國時,我心裡常常會忽地為我的「台灣」揪成一團。

  亦武因在一九八九的「六四」時,寫了首當時即廣為傳閱的長詩「大屠殺」而坐了四年黑牢。牢裡,墜入陰暗之域,卻也讓他歷經、也看盡人性底層的污穢不堪與莫可奈何:「猜忌、逢迎、多疑」搭配「吃屎嚐糞、操母豬逼、吃死人肉」。他名之為擊垮每個獄中人自尊的「監獄病」。他不斷寫詩、寫紀實文學、創作小說,以求自療此病,時而因心生療癒感而私下欣慰,卻也難免因取人苦難為材而暗自不安。倒是作品因極受肯定與欣賞,迄今業已譯成三十幾種外語。

  在德國,他既是文學作家,也是人權鬥士,兩個身分都備受肯定,也均獲獎無數,著實不易,可見其文其人都必有可看可敬之處也。這回,他在台灣出《十八個囚徒和兩個香港人的越獄》這本書, 主要是採訪在中國坐過牢的人,有的他自己在牢裡認識,大部份則是有點名氣或傳奇的出獄者,時間則從國共內戰、大躍進、文革到天安門之後。地點則從中國、美國、香港到台灣(有關裡面訪談中,某民運人士對李登輝略有微詞,不盡公允,乃角度偏差之故)。除了附錄二「我是香港人。新冷戰開始了」是為「香港反送中爭自由」而寫的擲地有聲之評論文章外,書中所載,不是由當事人娓娓道來,就是訪者與受訪者一問一答,全都錄音下來,事後整理。而這一整理起來, 就有學問了。

  純就文類來說,本書屬紀實文學無誤。然,紀實固依訪談,但文學底蘊何在?就文學母題研究(motif )來看,本書中所描述到「暗夜逃獄」的場景,其實非常值得一提。蓋「黑夜過荒郊」在世界文學裡係一十分具有探索價值的文學母題。以德語文學來說,在此就舉十九世紀中的女作家馮德洛絲(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 , 1797-1848)的一首詩〈沼澤區裡的小男孩〉(Der Knabe im Moor, 1842)為例來說明「黑夜過荒郊」的意涵:該詩描寫放學後的小男生摸黑回家的情境。他一個人經過一片路徑紛亂,雜草叢生的沼澤區,呼嘯的風聲,夾雜著蟲鳴鴉叫,瞬間,頓感黑影重重,鬼火燐燐,方向感全走了位,傳說中死於沼澤裡的鬼魂似乎環伺在後,嚇得小男生拔腿就跑。終於, 前方村落裡的燈火取代了後頭沼澤裡的鬼火,「家」就在那!「安全」就在那!這是工業革命幾近半世紀後,作家藉此詩句傳達以下的訊息:「機械、理性工具時代的來臨並不能抵銷人感性裡的原始恐懼!」。

  「暗夜過荒郊」這個母題也以「黑夜入野林」的模式出現在法國十九世紀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至今仍然膾炙人口的小說《悲慘世界》(1862)中。書中,小可憐小孤女珂賽特(Cosette) 被對她極為苛刻的旅店老闆娘命令摸黑進外面野林裡舀一桶井水回來。又冷又凍又驚嚇的珂賽特一進入樹林,聽到的都是怪異聲響,看到的都是鬼怪魔影。當然,這些都是心裡幻想,乃人類之原始恐懼也。有意思的是雨果此刻的情節安排是:珂賽特本來想掉頭就跑,但是一想到,回去的話,她要面對的是那個老闆娘的責罵或甚至毒打。於是,她選擇寧願冒險進林子裡舀水去。在此,我們發現,雨果藉此母題暗示了:狠心而又有權有勢的「人」比暗夜林子裡盤據幼小心靈的「鬼」還更令人畏懼!

  現在,我們若將亦武這本書裡對黑夜裡「冒著被毒蛇咬死的危險逃獄或甚至逃出中國」或「冒著被鯊魚撕咬的危險而投入冰冷的海水裡」等情節描述,我們可以確認,就算在黑夜的山嶺或大海裡埋伏著再怎麼令人恐懼的危險,都比不上背後獨裁的惡質政權危險,說是「苛政猛於虎」─ 或「共黨毒於蛇」─ 的現代逆行版亦可。從而, 吾人似可讀出本書的訊息:「綿密而恐怖的監控、緝捕之恐懼並不能逼使受迫放棄脫逃的意志」。

  此外,吾人若細細咀嚼此書所涉「法律、判決」之章節,其文學性可直通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的曠世鉅作《審判》(Der Prozess, 1925,亡故後出版)。我特別要指出的是,亦武訪問「楊繼年」的這一篇。楊繼年生於一九四六年,十一歲時就因為被控「偷了一隻羊」,就陰錯陽差地一路加刑關了三十四年才出獄。回到家鄉,只剩下「鄉」而找不到「家」了。父母雙亡,不知亂葬於何處,於是,家鄉主管單位不收留,他再披星戴月一路趕回監獄,要求再收留他。可沒人理。於是,他開始到處上訪,最後在四川某高等法院一坐好幾年。一九九一年出獄,距亦武二○○一年第一次碰到他,已經十個年頭過後。我建議,讀者詳詳細地把楊繼年如何日以繼夜的守在法院前,如何一而再,再而三有,不放棄地尋找他的判決書原本。我到現在,彷彿仍能聞到暗黑的法院公文儲藏室裡的腐朽氣味。這人真叫「楊繼年」?他的「故事」既可悲又精彩,故事性太強,關於這篇, 亦武自己寫道:我數易其稿,曾嘗試使用紀實或小說的形式。我真要懷疑是「偷隻羊,幾年」(對了,他是被冤枉的,偷羊者另有其人) 或「監牢養幾年?」了。然後,記得重溫一下卡夫卡的《審判》,尤其裡面插進去的故事「法律(大門)之前」那一段。

  當然,既提到楊繼年,就不能不提起本書裡另寫到的以「冤民告官贏官司」聞名中國於世且號稱擁有千萬讀者的街頭上訪詩人陸大椿。這陸大椿,如其自謂,原本文化水平極低,非但為自己上訪申冤練了文字洗鍊的好功夫,並透過寫詩抒發鬱卒,引起社會共鳴外,還為楊繼年打抱不平,在楊死後,將其裝了好幾編織袋的冤情托孤給亦武,正是傳統中國社會所言「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前句的寫照。與此同時,我要特別指出陸大椿的一首詩裡將「政府」寫成「正在腐敗」的「正腐」,及將「人民法院」刻意轉成「人民猾院」之舉,或可視為是《儒林外史》之「范進中舉」一文裡一巴掌打醒因中舉而「失心瘋」發作的之女婿的「胡屠戶」:「胡屠夫」就是暗諷著「士大夫」之為「糊塗夫」吧。那要陸大椿來寫的話,恐怕就會寫成「犯賤中舉」嘍。而亦武將陸大椿所托的楊繼年的冤案傳奇納入本書,也算「仗亦」不負所托了。

  總之,若說,卡夫卡透過文學創作賦予了「高高在上而尊貴的法律/法官」和「卑微在下而無助的被告/賤民」這個對照組的人生哲學意涵,那麼亦武這個訪談後整理出來的「紀實故事」恰好可以做為卡夫卡這部小說的寫實註腳,且讀來更為有手有腳,有血有肉,有情有淚!

  最後,亦武在書裡寫道:「遠古的醫生,通過嚐一人的糞便而知道一個時代的宿疾。」,因此,我就為本推薦文題名「道在屎尿」。他其實是要說,嚐了中共政權的「苦頭」,應該也就知道,這個政權的宿疾恐怕不是光吃藥就能治好的了。至於是一句句道在屎尿裡,或是一具具倒在屎尿裡?答案就交給讀者自己了。至於我,作為台灣人,在此則尤其要指出,本書中「谷正教授陰錯陽差成國特」的遭遇把國共之間的恩怨情仇轉換成冤民反撲有成的黑色幽默悲喜劇,著實不得不令人想起台灣轉型正義滿佈荊棘的坎坷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獨樹一幟,充滿了一種冷靜的、近乎紀錄片的寫實感,卻又在關鍵時刻爆發出強烈的戲劇張力。它不像有些商業小說那樣追求廉價的刺激,而是將「掙扎」本身作為敘事的核心。讀者可以感受到,每一次微小的勝利都是無數次失敗堆疊的結果,這種真實感極具說服力。尤其是在描寫資源極度匱乏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建立與崩塌,那種張力比任何物理性的障礙都更令人窒息。作者對於情節的控制力堪稱一流,在看似失控的混亂中,總有一條清晰的邏輯線索牽引著我們。如果你厭倦了公式化的情節套路,這本書提供了一次極為新鮮、極為有深度的閱讀體驗,絕對能滿足你對高質量敘事的渴望。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開頭有點慢熱,但一旦進入主線,那種鋪陳的厚度就顯現出來了。作者似乎不急著讓讀者進入高潮,而是用極大的耐心去構建這個封閉世界的規則、權力結構以及潛在的破綻。當真正的行動開始時,所有前期積累的能量一次性爆發出來,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簡直是閱讀上的極大享受。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陣營之間的心理博弈時所展現的細膩筆觸,誰在撒謊?誰在演戲?讀者常常需要像偵探一樣,從隻字片語中尋找真相。這種需要全神貫注的閱讀體驗,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已經很難得了。它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也回報給讀者一個結構完整、無懈可擊的故事宇宙。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讚賞的一點,是它如何平衡「宏大敘事」與「個人情感」的比例。我們看到的是一場攸關許多人命運的巨大行動,但作者從未忘記關照那些被捲入其中的個體最細微的恐懼和希望。書中有一段描寫,關於某個角色在執行關鍵任務前夜的獨白,短短幾頁,卻將「為他人犧牲」的複雜心態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複雜的情緒,遠遠超過了單純的英勇或怯懦。這使得這群「囚徒」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活生生、會呼吸、會犯錯的人。這種深層的人性挖掘,讓整個故事的格局瞬間拉高,不再只是關於「如何逃出去」,而是關於「為了什麼而活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讓讀者在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之後,留下更多關於生命意義的沉思。

评分

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股衝擊力,然而實際閱讀後,我對作者的史詩級的構思感到非常震撼。這不僅僅是一部動作小說,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社會觀察報告,透過極少數人的奮鬥,折射出龐大體系下的結構性問題。書中對於規劃與執行的細節描寫,簡直像是看了一部高規格的技術文件,但作者的文筆又極富文學性,將冰冷的計算與炙熱的情感巧妙地融合。不同角色的背景故事,層次分明,每一個決策背後都有其深刻的歷史脈絡或個人創傷作為驅動力。這使得讀者在為他們的每一步成功歡呼時,也能深刻理解他們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我必須說,這本書成功地跳脫了傳統的類型框架,將「逃脫」提升到哲學思辨的層次,非常值得反覆閱讀,每次細讀都能挖掘出新的層次。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真是一絕,讀起來完全停不下來。作者彷彿是一位高明的魔術師,不斷地拋出新的懸念和轉折,讓你永遠猜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書中對於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細膩得讓人心驚,尤其是在極端壓力下,人性的光輝與陰暗面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場景描寫的功力,那種身歷其境的壓迫感,簡直要透過紙張撲面而來。每一次看似無望的困境,都會在最後關頭出現一線生機,這種張力十足的安排,讓讀者始終保持高度的腎上腺素。整體來說,這本書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越獄故事,更是一場對人性深度、生存意志的極致探索,結構縝密,邏輯嚴謹,讀完之後還會讓人回味許久,思考其中關於自由與體制的深層意涵。絕對是今年度不容錯過的精彩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