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茶 喫茶 品茶:一味清香,恆久流傳

識茶 喫茶 品茶:一味清香,恆久流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國建
圖書標籤:
  • 茶文化
  • 茶道
  • 品茗
  • 茶藝
  • 生活美學
  • 飲食文化
  • 傳統文化
  • 飲品
  • 休閑
  • 颱灣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韆人泡茶韆種味,
泡茶,是在泡自己的那杯茶,尋自己心裡的那味香。

  茶,有滋有味,能清火剋食;
  茶,清雅恬淡,令神思悠遠。


  一群愛茶人,懷著滿腔熱忱,從浩瀚茶學中細心篩選,擷取片片精華,彙整編寫成這本資訊全麵的茶葉專書。除介紹基礎知識,還分享與市場貼近的茶具和茶葉,並提齣實用的收藏鑑別方法,邀您一起認識名茶、鑑賞茶器,學習茶之道、品味茶之食。

  有5000多年歷史的茶葉,本是綠色植物汪洋中的一葉,
  神農氏發現它的與眾不同,開始被人們捧在掌心,
  以溫暖的手輕輕揉撚、用爐火的熱喚醒香甜。


  本書內容全麵,涵蓋瞭飲茶方法及中國茶文化的方方麵麵。總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1.中國各種名茶的特色、品鑑,與鑑茶相關的工藝和產區。
  2.各種茶的沖泡技法和講究。
  3.養生茶飲和茶療。
  4.簡明扼要的茶文化、歷史,關於茶的奇聞軼事。

  書中圖片虛實恰當,風格淡雅,與茶文化清新、淡雅、雋永的特色相契閤,讓您在閱讀中體會茶的獨特韻味,暢遊浩瀚茶海。

 
《茶之韻:從古至今的品飲藝術與文化探尋》 引言:一杯清茗,萬韆氣象 茶,這種源自東方古老國度的飲品,早已超越瞭單純的解渴與提神之功用,演化成為一種深植於社會、人文、哲學之中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符號。它見證瞭曆史的興衰更迭,滋養瞭無數文人墨客的靈感,也沉澱為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茶道”。本書《茶之韻:從古至今的品飲藝術與文化探尋》,旨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入而廣闊的茶文化之旅,追溯其起源,解析其演變,領略其在不同曆史階段和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風姿。 本書聚焦於茶的“文化”與“技藝”層麵,而非側重於具體的茶葉分類和衝泡技巧(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的具體製作流程或特定茶具的使用方法),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茶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與影響。 第一章:茶的起源與早期流變——從藥用到飲品的嬗變 本章將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開始,探討茶樹在西南地區的原始分布及其作為藥用的早期曆史。我們將深入研究茶葉如何在漢代逐漸脫離純粹的藥用範疇,成為貴族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日常飲用的飲品。重點在於分析早期文字記錄中對“荼”、“檟”等稱謂的區分與演變,以及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如何悄然滲透入士大夫的清談雅集之中,成為一種精神寄托的載體。這一時期的茶,其飲用方式相對粗獷,更多強調其原始的藥性和清苦的口感,為後世的精細化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唐風雅韻:茶文化的奠基時代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本章將詳盡考察陸羽《茶經》的誕生及其曆史意義。我們不隻是復述書中內容,而是分析《茶經》如何首次將茶提升到藝術與哲學的層麵,建立瞭一套完整的、係統的飲茶規範,包括茶的種植、采摘、製備、飲用器具乃至環境的考量。我們將探討煎茶法(煮茶法)的盛行,以及茶在宮廷、寺廟(禪茶一味)和民間生活中的廣泛傳播。重點分析茶文化如何與當時的詩歌、繪畫緊密結閤,塑造齣唐代特有的清雅之風。 第三章:宋代審美的極緻——點茶、鬥茶與文人生活 宋代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至高峰的時期,茶文化也隨之達到瞭空前的精緻化。本章的核心在於深入剖析“點茶法”的技藝和文化內涵。我們將詳細描繪通過擊拂産生“沫餑”(茶沫)的精妙過程,以及文人雅士如何熱衷於“鬥茶”——這種集技術、審美和社交功能於一體的活動。茶具在宋代達到瞭工藝的巔峰,如建盞、吉州窯等,它們如何完美地服務於點茶的需求,成為瞭審美對象本身。本章還將探討宋代理學思想對茶道精神的影響,即追求“天人閤一”的境界。 第四章:明清轉型:散茶的興起與茶席的普及 明代是飲茶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時期。硃元璋“罷黜團餅,興尚煎散”的政策,直接促成瞭餅茶嚮散茶(葉茶)的轉變。本章將闡述散茶的齣現如何催生瞭新的衝泡方式——泡茶法(直接用沸水衝泡茶葉)。這種方式極大地解放瞭飲茶者,使得飲茶不再需要復雜的器具和技巧,從而使得茶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在社會各階層中普及。我們還將討論明清時期製茶工藝的飛速發展(如炒青、烘青等),以及紫砂壺等新型茶具的崛起,它們如何適應散茶的衝泡需求,並逐漸成為品茗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五章:茶與東方哲思——禪宗、儒傢與道傢的交融 本章超越瞭單純的飲用技巧,探討茶背後的精神內核。我們將分析茶如何被納入禪宗的修行體係,成為“明心見性”的輔助工具,體悟“當下”與“空性”。同時,探討茶如何與儒傢的“中和之道”相契閤,強調茶的“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自然與環境的融閤。最後,分析道傢思想中對茶“自然”、“無為”屬性的推崇。本書強調,茶文化之所以恒久流傳,正是因為它成功地將這三種主要的東方思想融匯於一杯清茶之中。 第六章:地域文化中的茶印記——跨越山河的茶風俗 茶的生命力在於其地域適應性。本章將帶領讀者遊曆不同的地理區域,探究其獨特的茶俗風情。我們將對比不同省份和民族對於茶的偏好(如西南的重油茶、北方的蓋碗茶、江南的清飲等)。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口感上,更反映瞭當地的氣候、生活節奏和社會結構。通過考察不同地區的茶禮、茶宴,展現茶作為社交潤滑劑和文化載體的多元麵貌。 結語:流動的曆史與永恒的清香 總結全書,重申茶文化是一種流動的、不斷自我更新的文化形態。它既是物質的享受,更是精神的修行。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茶的廣闊框架,使讀者能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去欣賞每一次的舉杯,體會那份穿越韆年的清香所蘊含的東方智慧與人文關懷。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鄭國建


  .高級工程師,中國一級評茶師。
  .主要從事茶葉加工技術研究、質量管理、質量檢測和標準化工作。
  .參加製定多項全國性的技術法規,還主持承擔國傢茶葉質量監督抽查等工作。
  .現任中華全國供銷閤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副院長,國傢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員,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評審員,國傢認可委實驗室評審技術專傢,兩岸鬥茶組委會技術主任等職。
  .《中國茶葉加工》雜誌主編。
  .「陸羽獎」第四屆國際十大傑齣貢獻茶人。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名茶誌
第1章 茶葉地圖
18 古代茶葉種植
20 現代茶葉地圖
21 江北茶區
21 江南茶區
23 西南茶區
23 華南茶區
第2章 從樹葉到茶葉
30 茶樹的原產地、進化和傳播
30 發現—茶樹原產於中國
30 茶樹的進化
30 茶樹的傳播
32 從龍團鳳餅到蓬鬆散茶
32 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
33 明代興散茶
33 現代茶葉的分類方法
36 基本茶類與再加工茶類
36 茶的深加工產品
40 多姿多彩的外形
42 五顏六色的茶湯
第3章 名茶鑑賞
46 白毫銀針
48 白牡丹
50 壽眉
52 普洱茶
56 韆兩茶
58 六堡茶
60 四川邊茶
62 鐵觀音
64 大紅袍
66 凍頂烏龍
68 鐵羅漢
70 白雞冠
72 水金龜
74 黃金桂
76 肉桂
78 永春佛手
80 白毫烏龍
82 鳳凰單欉
84 祁門工夫紅茶
86 滇紅工夫茶
88 坦洋工夫紅茶
90 正山小種
92 紅碎茶
94 宜紅工夫茶
96 西湖龍井茶
98 洞庭碧螺春
100 黃山毛峰
102 竹葉青
104 安吉白茶
106 恩施玉露
108 太平猴魁
110 六安瓜片
112 信陽毛尖
114 都勻毛尖
116 濛頂甘露
118 婺源茗眉
120 舒城蘭花
122 君山銀針
124 濛頂黃芽
126 霍山黃芽
128 碧潭飄雪

第二篇  茶之器
第1章 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134 唐代《茶經》中的茶具
136 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先生」
139 明代紫砂壺和景德鎮瓷茶具
140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寶
第2章 老茶器之韻
144 老鐵壺
148 老錫器
149 茶托
152 壺承、茶盤
154 老瓷杯
第3章 現代經典茶具
160 紫砂茶具
160 經典壺形
170 泥與色
172 製壺
174 瓷茶具
176 青花茶具
178 白瓷茶具
181 建盞
184 仿汝窯茶具
186 龍泉窯茶具
188 陶茶具
192 玻璃茶具
第4章 茶具各司其職
196 煮水器
196 煮水壺、爐
198 泡飲器
198 壺、杯
199 勻杯、過濾網
200 潔具
200 水盂、建水
201 壺墊
202 茶盤、壺承
204 茶托
205 茶巾
206 輔具
206 茶道六用
208 茶荷、茶則
210 蓋置
211 茶刀
212 小茶秤
213 收納工具
213 茶棚

第三篇  茶之飲
第1章 泡茶方法的演變
218 生食茶葉
218 煮飲茶葉
219 煎茶
220 點茶
220 泡茶
221 現代飲茶
第2章 泡茶的要點
224 沖泡要點
224 泡茶前溫燙茶具
224 投茶法
225 沖水法
226 泡茶法
226 水溫
226 投茶量
227 浸泡時間
227 潤茶還是不潤
227 浸泡的時間
228 沖泡次數
230 泡茶之水
230 茶人自古癡迷鑑水
231 古人鑑水
232 現代宜茶之水
第3章 茶禮、茶席
236 茶桌禮儀
236 泡茶者禮儀
237 品茶者禮儀
238 茶席和環境
238 插花
239 字畫
239 焚香
240 音樂
241 茶器
241 茶寵
242 茶席之美
第4章 基本泡茶法
252 潮汕功夫茶泡法
256 鐵壺煮飲老白茶
259 瓷壺沖泡六堡茶
262 碗泡安吉白茶
264 蓋碗沖泡鐵觀音
267 野外沖泡紅茶
270 紫砂壺沖泡大紅袍

第四篇  茶養生與茶美食
第1章 茶葉中的有益成分和保健作用
276 茶葉中的有益成分
276 茶多酚
276 胺基酸
276 蛋白質
277 礦質元素
277 咖啡鹼
277 維生素
277 不同茶類的特色及其有益成分
277 白茶
278 綠茶
278 烏龍茶
278 紅茶
278 黃茶
278 黑茶
278 花茶
279 茶葉的保健作用
第2章 茶食製作
284 特色茶食
286 茶香料理
289 保健茶飲
290 常用保健茶療方
290 感冒、頭痛茶療方
291 解暑清熱茶療方
292 益肝解毒茶療方
293 理胃消食茶療方
293 潤肺止咳茶療方
294 心腦血管疾病茶療方
295 利尿茶療方
296 止痢茶療方
297 皮膚病茶療方
298 調經茶療方
299 飲茶禁忌

附 錄  茶歷史與茶文化
306 魏晉南北朝及以前茶情
306 茶情茶事
305 名茶人
307 隋唐時期茶情
307 茶產地
308 茶政策
308 名茶和貢茶
308 製茶
308 名茶人
309 名茶書及其作者
312 名茶詩歌及其作者
313 宋元時期茶情
313 茶產地
313 茶政策
314 名茶和貢茶
314 製茶
314 名茶人
316 名茶書及其作者
319 名茶詩歌及其作者
321 明清時期茶情
321 茶產地
321 茶政策
321 名茶、貢茶及茶類
322 製茶
323 名茶人
324 名茶書及其作者
326 名茶詩歌及其作者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71143
  • 叢書係列:樂知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茶海擷英


  茶葉生長在茶樹枝頭時,它僅是地球上綠色植物汪洋世界中的一片綠葉。被奉為華夏祖先的神農氏發現瞭茶葉的與眾不同,自此,茶葉被華夏兒女捧在掌心,用溫暖的手輕輕揉撚、用火的熱喚醒它的香甜、探索它的無限可能,更越來越珍愛它。百姓愛它有滋有味,能清火剋食,公卿貴胄愛它清雅恬淡,令人神思悠遠。

  唐代癡愛茶飲的陸羽在走韆裏茶路讀萬捲茶書之後,總結前人關於種茶、採茶、製茶、飲茶的記載,加上自己愛茶、學茶、作為皇傢禦用茶師對泡茶、飲茶的精到體驗,對泡茶方法、器具、鑑水等做瞭第一次歸總,寫成曠古第一茶書《茶經》,極大推動瞭唐宋時期茶文化的大繁榮,其影響力不僅持續至今,甚至遠播海外。

  自唐代陸羽以降,各代文人茶士賦予茶近乎神聖的意義和無上的美感,對它推崇備至,留下無數的詩歌文字記錄它、讚頌它。時至21世紀,茶文化已經形成一個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兩大領域,涉及歷史、文化、藝術與種植、製作工藝、生物化學、開發利用和市場經濟等多個學科的綜閤文化體係。國泰民安,人們對茶有瞭綠色、有機等新關注,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加之資訊化時代的到來,茶學資訊更是浩如煙海。

  我們一群愛茶人以茶為聖潔之物,懷著滿腔熱忱,從茶學浩瀚海洋中細心甄選,擷取朵朵美麗的浪花,認真編寫成本書,以期與同道共同學習,努力推動茶文化傳播。我們立誌傳播科學的信息和正嚮的能量,共同推動茶文化更加豐厚優雅,並走嚮世界。

  我們編寫本書的初衷是與時下的茶情結閤,力圖貼近生活,體現茶—這一永恆時尚的時代律動。但茶文化太過博大精深,取捨間糾結重重。因本書篇幅要求,我們隻能選取有限的資訊,且各位編寫者雖竭盡努力卻仍各有自身侷限。因此,書中錯漏難免,敬請讀者與我們溝通、賜教!先緻謝!

  茶海浩瀚,願與您攜手暢遊!
 
本書編委會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幾年,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一種慢下來的生活哲學,或許這就是這本《識茶 喫茶 品茶》能夠引起我好奇心的主要原因吧。在這個資訊爆炸、什麼都講求效率的時代,還有人願意花時間去「識」一味茶,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抗時代洪流的勇氣。我個人對茶的認識其實很淺薄,頂多就是偶爾去文創小店點杯冷泡茶,或者朋友送的幾罐阿裏山高山茶,我總是被茶湯裡那種說不齣來的「底蘊」所吸引。這本書的書名,巧妙地將「知性」(識)、「實踐」(喫)與「昇華」(品)結閤起來,讓我覺得這不隻是一本教你怎麼泡茶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心靈哲學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例如如何從茶湯的顏色、香氣的變化中,讀齣製茶師傅的心境,或是某個產區的風土人情。如果能從中領悟到一點點「專注當下」的禪意,那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讓人心神安定下來的氣質,〈識茶、喫茶、品茶:一味清香,恆久流傳〉,光是讀著,彷彿就能聞到那股久經歲月瀋澱的茶香。我總覺得,颱灣人對茶的感情,是刻在骨子裡的。從兒時阿嬤泡給我喝的鼕瓜仙草茶,到後來求學在外,夜唱KTV必點的泡沫紅茶,茶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脈絡,不隻是解渴,更是一種情境的載體。這本書,雖然我還沒細讀內文,但光從書名結構就能感受到作者對「茶道」的敬意。它沒有用什麼嘩眾取寵的標題,而是用瞭「識」、「喫」、「品」這三個動詞,層層遞進,點齣瞭從入門到精通的層次感。我猜測,作者一定對茶葉的知識有著非常紮實的研究,不然不會如此自信地用「恆久流傳」來形容這份清香。颱灣的茶文化其實很深,從高山茶的冷冽到平地烏龍的甘醇,每種茶都有它的故事和工序,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們重新認識身邊的這些老朋友,別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記憶,被速食的生活步調給沖淡瞭。

评分

這本《識茶 喫茶 品茶》給我的印象,是那種經過時間淬鍊後散發齣來的溫潤光澤。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標榜「速成」的食譜或指南,而是更傾嚮於一種「傳承」的姿態。颱灣的茶葉,從南投的凍頂到新北的三峽,每一處都有其獨特的風土DNA。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讀者進行一場「地理與風味」的深度旅行。如果作者能將颱灣不同山區的茶葉特色,用一種生動有趣的故事性筆法串聯起來,那就太棒瞭。例如,描述茶農如何與山嵐、雲霧搏鬥,纔能採收下那片珍貴的嫩芽。這種人文的厚度,纔是真正讓茶「恆久流傳」的關鍵,而不是單純的製程說明。我期待讀完之後,下次再端起一杯颱灣高山茶時,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份土地的饋贈與人力的雕琢,讓每一次品飲,都成為對這片土地的敬禮。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很詩意,但同時又帶著一種嚴謹的結構性,這點我很欣賞。我喜歡那種雖然探討的是傳統事物,但錶達方式卻是現代且清晰的書籍。颱灣的茶文化發展至今,已經不隻是一個產業,它融閤瞭美學、歷史甚至外交功能(想想當年茶葉外銷的盛況)。我猜測,作者在寫作時,或許會試圖打通「茶與生活」之間的隔閡。很多人喝茶是習慣,不是藝術。如何將「品茶」提升到一種鑑賞的層次,而不流於矯飾或炫技,是極具挑戰性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詮釋「喫茶」這個環節的。喫茶不隻是「喝」,它包含瞭溫度、速度、心情,甚至是你周圍的環境光線都會影響你的感知。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儀式感」的線索,讓每一次的泡茶都能成為一次專屬於自己的小型儀式,將日常的庸碌洗滌乾淨。

评分

坦白講,颱灣的茶葉市場實在是太「在地化」瞭,很多東西都是靠口耳相傳,或者乾脆就是茶農的私房秘訣,很少有係統性的整理。每次去茶行,老闆總是滔滔不絕地跟我講他們的茶多麼「正」,但我往往聽得一知半解,最後還是憑著感覺買單。所以,看到《識茶 喫茶 品茶》這個書名,我第一個念頭就是:終於有人願意把這些散落的知識係統化瞭!「一味清香,恆久流傳」,這句話用得極高明,它點齣瞭茶的本質——簡約而不簡單。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識茶」的部分能著墨多一點,像是不同發酵程度對茶葉化學成分的影響,或者不同茶具材質(紫砂、陶瓷、玻璃)如何改變茶湯的口感。如果能附上精美的圖片,對照不同茶葉的形態,那對於像我這樣的新手來說,絕對是一份珍貴的入門寶典。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紮實、可靠,充滿對傳統工藝的尊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