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所有人的經濟學(2冊套書)資本的世界史+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寫給所有人的經濟學(2冊套書)資本的世界史+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烏麗剋.赫爾曼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資本主義
  • 經濟危機
  • 曆史
  • 社會科學
  • 財富
  • 不平等
  • 全球化
  • 政治經濟學
  • 經濟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

  唯有瞭解瞭資本主義的歷史,
  纔能洞察資本主義是一種歷史現象。

  ★蟬聯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三十週
  ★德國暢銷書,已翻譯多國語言,認識資本主義必讀科普書

  這本書與我們想像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像原文書名《資本的勝利》所暗示的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而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齣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奇的複雜的「理財產品」。蒸汽動力在羅馬時代眾所皆知,當時隨時都在追求利潤和財富,卻沒有資本主義。那麼資本主義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十八世紀末的人萬萬沒想到,英國的小村莊以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的紡織機,居然會為全球經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一個經濟製度的起始能夠成為資本主義,而且繼續徵服瞭幾乎整個地球。當時德國急起直追,在伍珀塔爾(Wuppertal)一地確實有些製造商發現瞭這樣的稀有商機,因此專門製造各種帶子,例如絲帶、橡皮筋、橡皮帶、棉帶、花邊等,而普魯士政府也設法買到一款英國紡織機,供伍珀塔爾的工廠仿造。這些工廠主人其中一人齣身恩格斯傢族,此人之子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社會主義者。馬剋思與恩格斯對英國的金融資本主義所知甚深,因為他們自己也屬於投機客,也和一般的資產階級一樣,藉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獲取資訊以挑選投資標的。1895年恩格斯過世時,法庭宣布的遺囑上他遺留的財產高達22,600英鎊,相當於今日的220萬英鎊。另外,他還持有鐵路股票、「南都會石油氣公司」(South Metropolitan Gas Company)與海峽隧道有限公司(Channel Tunnel Corporation Ltd.)的股份。

  世界並不新,全球化也不新。一窩蜂的投資熱潮和金融產品所導緻的金融危機也一再上演。資本主義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這個體係全麵滲透到我們所有的生活領域,因此人人都該瞭解資本主義是如何運作的。在本書中,烏麗剋.赫爾曼說明資本主義的歷史緣起,並且釐清各種誤解。她解釋我們何以並非活在市場經濟中、資本何以不等同於貨幣、通膨並不可怕而全球化並不危險等等。她認為資本主義是歷史產物,唯有從歷史角度觀之,纔能透徹瞭解。因此她根據凱因斯的觀點切入正題,並從歷史角度縱直分析,反駁將現代生產方式視為「永恆」的經濟學傢的觀點。她迴到美索不達米亞和古羅馬,詮釋瞭金錢、信用、利潤和投資等各種概念與淵源。以事實和數據佐證,釐清錯誤的觀念。在她的書中,通貨膨脹並非不好的現象,負債也不是嚴重問題,而是有其存在的必要。那並非企業營運失誤,而是正常現象。經濟不是一切,但若沒有經濟就什麼也不是。若能瞭解我們依賴最深的經濟模式,明白資本主義如何能不產生危機,就可以避開危機的侵襲。對於每一位想瞭解經濟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何以不該放任經濟自行運作的人,都不可錯過這本書。

  《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我們可以從史密斯、馬剋思和凱因斯學到什麼?》

  ★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經濟類暢銷書
  ★烏麗剋.赫爾曼繼《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之後又一力作,針砭當今的經濟學,並帶領讀者重讀經典,找齣解決當前經濟危機的方法。
  ★現行的經濟教學方法不能反映現實,史密斯,馬剋思和凱恩斯讓我們瞭解經濟體係。

  為何有金融危機?為何會齣現失業問題?為何富人有錢而窮人貧窮?貨幣如何運作?財富從哪裡來?這些連小孩都會提齣的問題,今天的經濟學傢卻無法迴答,經常漠視這些問題,寧可操弄脫離現實的數學模型;他們的失誤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甚至是生命的損失。我們若想瞭解經濟的實際運行方式,就必須瞭解經典:亞當.史密斯,卡爾.馬剋思和約翰.梅納德.凱因斯,這三位分別引領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紀的理論傢提齣瞭最好的答案,現在是重新發現他們的時候瞭。

  在今天,主流經濟學死守教條的作法是漠視本行的重要理論傢:凡是當代著作就是「現代」的,彷彿史密斯、馬剋思和凱因斯已經「過時」,成瞭歷史幽魂。事實上,創建並革新經濟學的正是這三位理論傢,他們重新為經濟學劃定座標;沒有瞭他們,就不會有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本書作者繼暢銷書《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齣版三年後又一力作,以九章的篇幅寫成本書。前二章介紹亞當.史密斯及其1776年的經典名著《國富論》;第三章和第四章簡述馬剋思的生平和1867年的名著《資本論》;第五章介紹「新古典經濟學派」;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介紹凱因斯的多采多姿生平,以及1936年的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第八章陳述今天經濟學的主流觀點,主要為「新自由主義學派」;最後以第九章「我們可以從史密斯、馬剋思與凱因斯學到什麼」作結論。

  麵對當前的經濟危機,除瞭資本主義,我們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每位想要解決經濟危機、想瞭解經濟如何形塑我們生活的人,都不可錯過這本書。

名人推薦

  《資本的世界史》

  黃紹恆(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官德星(臺北大學經濟係副教授)
  洪紹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係助理教授)
  李為楨(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專文導讀

各界推薦

  《資本的世界史》

  「一本沒有意識型態、書寫流暢且開捲有益的書。」──《時代知識》(Zeit Wissen)雜誌

  「這是一本很好、很有趣的書。對非經濟學背景讀者來說,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反思頁》(NachDenkSeiten)評論網站

  「這本書對經濟和危機進行瞭很好的概述。」──《法蘭剋福環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這本書值得我們拍胸脯說,我們希望它能擁有許多讀者。」──德意誌廣播電颱(Deutschlandfunk),《弦外之意》(Zwischentöne)節目

  「對所有認為財經書太無趣、金融危機太複雜的人,本書恰好提供瞭明晰的解釋。」──德國電視一颱(ARD),ttt–title thesen temperamente

  《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對於沒有經濟學背景的人來說,烏麗剋.赫爾曼這本力作能將一般認為『太複雜』的知識闡述得清楚明瞭。她的故事以明快的洞察力、清晰的理路漫步於過去250年,帶領我們探索史密斯、馬剋思與凱因斯――依赫爾曼的說法,他們顯然不是舊思維,而是提供讀者詮釋當前經濟進程的關鍵知識。」──艾蒂特.朗格(Edith Lange),德國電視一颱「titel, thesen, temperamente」節目

  「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知識含金量超高。」──沃爾特.範.羅蘇姆(Walter van Rossum),西德廣播電視颱 3(WDR3),「古騰堡的世界」(Gutenbergs Welt)節目

  「想要進一步瞭解經濟的人,絕不能不讀赫爾曼的書!」──《法蘭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烏麗剋.赫爾曼把一般公認太複雜的學說變得清楚易懂,不但介紹各種經濟理論,更一一爬梳它們的脈絡,沒有經濟學背景的讀者也能看得懂。」──德國公視3 sat,「Scobel」節目

  「對那些想一窺史密斯、馬剋思和凱因斯等人思想的堂奧,並探索資本主義核心機製的經濟學素人來說,這本明白易解的書非常寶貴。」──德意誌廣播電颱(Deutschlandfunk),Andruck節目

  「我們有各種理由重新討論凱因斯與馬剋思的經濟學理論與激進性,這本書正好為我們帶來重大的啟發。」──《德國經濟與社會月報》(Oxi)

  「深奧的思想世界在作者筆下舉重若輕地予以呈現,不但廣大的讀者都看得懂,而且不減內容的深度與犀利⋯⋯堪稱一部成功的政治教育作品。」──《阿亨日報》(Aachener Nachrichten)

  「本書對經濟學素人來說輕鬆易讀,經濟學達人也能找到意想不到的亮點。」──《自然》(Natur)雜誌

  「富啟發性⋯⋯揭露錯誤的主流經濟學說所灌輸的觀念。」──西德廣播電視颱(WDR),Zeitzeichen節目
重塑理解,洞察未來:兩本重量級經濟學著作深度導讀 《看不見的雙刀:現代經濟學的核心理論與實踐》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亞當·斯密以來,現代經濟學思想的演變脈絡與核心理論框架。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案例,為普通讀者揭示經濟學思維的精髓。 第一部分:古典基石與革命的萌芽 本部分追溯瞭古典經濟學的源頭,重點解讀瞭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如何從道德哲學中誕生,並逐漸演變為指導市場運行的強大理論。我們詳細探討瞭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瞭國際貿易為何總能帶來雙贏,即便一方在所有領域都更具優勢。同時,本書也毫不避諱地討論瞭早期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特彆是麵對工業革命初期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時所暴露齣的解釋真空。 隨後,我們將視角轉嚮瞭對古典主義的第一次重大挑戰——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我們不局限於意識形態的爭論,而是客觀分析瞭馬剋思對剩餘價值的剖析以及他對資本積纍內在矛盾的深刻洞察。理解馬剋思,是為瞭更全麵地認識資本主義體係的內在張力。 第二部分:均衡、效率與凱恩斯的反思 進入20世紀,經濟學迎來瞭兩次重要的範式轉移。首先是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它以邊際效用理論取代瞭古典的勞動價值論,構建瞭我們今天最常接觸的供需模型。本書詳細闡述瞭帕纍托最優的內涵,解釋瞭市場在理想狀態下如何達到效率的極緻。 然而,1930年代的大蕭條徹底動搖瞭人們對市場自我調節能力的信心。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橫空齣世,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誌著宏觀經濟學的誕生。我們深入解析瞭有效需求不足、乘數效應以及政府乾預的必要性。本書將凱恩斯主義視為一種在特定曆史時期對市場失靈的“緊急療法”,並探討瞭它如何塑造瞭二戰後全球經濟的繁榮格局。 第三部分:貨幣的迷思與預期的力量 在凱恩斯主義主導數十年後,70年代的“滯脹”現象再次讓經濟學傢們陷入沉思。這為貨幣主義學派的崛起提供瞭舞颱。米爾頓·弗裏德曼對貨幣供應的強調,重新將焦點拉迴到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應上。 更具顛覆性的是理性預期學派的齣現,它挑戰瞭傳統凱恩斯主義中“人們容易被愚弄”的前提。本書著重分析瞭理性預期的核心觀點:人們會利用所有已知信息來預測政府政策,從而使得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大打摺扣。這一理論極大地影響瞭現代中央銀行的運作模式。 第四部分:行為、不平等與新前沿 進入21世紀,經濟學開始嚮更微觀、更人性化的領域拓展。行為經濟學的興起,通過對“有限理性”和“心理偏差”的研究,揭示瞭傳統模型中“標準經濟人”的缺陷。我們探討瞭前景理論、錨定效應等如何影響消費、儲蓄和投資決策。 同時,本書也關注結構性問題,特彆是收入不平等。托馬斯·皮凱蒂的跨學科研究,利用曆史數據揭示瞭資本迴報率長期高於經濟增長率的趨勢,引發瞭關於財富積纍與代際公平的深刻討論。 結論:理解工具箱 《看不見的雙刀》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經濟學工具箱”,幫助辨識在不同曆史階段,哪種工具最適用。它強調,經濟學不是預言,而是一套不斷迭代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人類在稀缺資源約束下的選擇。 --- 《全球金融脈動:從巴塞爾協議到數字貨幣的監管博弈》 本書聚焦於全球金融體係的復雜結構、主要的風險點以及自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以來,國際社會為維護金融穩定所做的持續努力。它為那些希望瞭解銀行、債券市場、國際收支以及金融監管如何塑造我們日常經濟生活的讀者提供瞭詳盡的路綫圖。 第一部分:現代金融的骨架——銀行與資本市場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現代商業銀行的運作機製,從最基礎的存貸業務到復雜的衍生品交易。我們詳細解釋瞭銀行體係的“乘數效應”以及其固有的脆弱性——流動性風險。 隨後,我們轉嚮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國債、公司債)的定價邏輯與股票市場的估值模型被清晰地闡述。特彆是,本書深入分析瞭次級抵押貸款(MBS)和擔保債務憑證(CDO)等結構化金融産品,解釋瞭它們如何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成為“定時炸彈”,以及監管機構如何試圖通過更嚴格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來馴服這些“野獸”。 第二部分:危機後的全球監管重塑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是現代金融史上的一道分水嶺。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瞭危機爆發的原因,包括監管套利、道德風險以及評級機構的失職。 核心內容集中在巴塞爾協議(Basel Accords)的演進。我們對比瞭巴塞爾I、II和III的核心差異,重點闡述瞭巴塞爾III對銀行流動性覆蓋率(LCR)和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的引入,旨在確保銀行在極端壓力下也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本書還探討瞭“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問題的解決方案,例如可吸收損失性債券(Bail-in)機製的探討與實踐。 第三部分:跨境資本流動與匯率的角力 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必然要麵對跨境資本流動帶來的挑戰。本部分解析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角色和職能,以及其在救助成員國時所施加的結構調整政策的爭議性。 匯率決定機製是理解國際金融的關鍵。本書比較瞭固定匯率製、浮動匯率製以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各自的優缺點,並以濛代爾-弗萊明模型為基礎,解釋瞭在資本自由流動背景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有效性限製。對於那些經常聽到“經常賬戶赤字”和“貿易順差”的讀者,本書將提供清晰的宏觀經濟學解釋。 第四部分:數字金融與未來的監管前沿 隨著科技的進步,金融業正麵臨顛覆性的變革。本部分詳細探討瞭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包括點對點藉貸、智能投顧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加密貨幣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深入分析。本書不僅解釋瞭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還評估瞭比特幣作為一種資産的價值儲存潛力與波動性風險。同時,我們審視瞭全球央行對CBDC的研究進展,它們如何試圖在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時,避免對傳統貨幣主權構成威脅。 結論:韌性與適應性 全球金融體係的特點在於其持續的進化和對危機的適應。本書強調,金融的穩定並非一勞永逸,它需要監管者、市場參與者和政策製定者之間不斷地進行博弈、學習和調整。《全球金融脈動》為讀者提供瞭理解這場持續博弈的必備知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烏麗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


  齣生於1964年,是日報《塔茲》(taz)的財經記者。她曾經接受銀行的職業教育,並於大學攻讀歷史與哲學,後來擔任過Körber-Stfitung的研究助理、漢堡平等機會參議員Krista Sager的新聞發言人。著有《哇,我們可以納稅,中產階級的自我欺騙》(Hurra, wir dürfen zahlen. Der Selbstbetrug der Mittelschicht)、《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Der Sieg des Kapitals: Wie der Reichtum in die Welt kam: Die Geschichte von Wachstum, Geld und Krisen)等書。

譯者簡介

賴雅靜


  政大中文所畢業,任專職譯者多年,譯有《隱頁書城》、《資本的世界史》、《犯規心理學》等書,翻譯作品包括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書籍。

 

圖書目錄

《資本的世界史》
    
導讀 資本主義並非永恆的存在,隻不過是歷史的產物 黃紹恆
前言 資本的勝利

第一篇 資本的崛起
第一章 成長奇蹟:財富形成的時候
第二章 古羅馬人熱愛金錢,卻不是資本傢
第三章 偶然?中國經濟何以未曾大幅成長
第四章 恰好在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
第五章 抄襲:德國人韆方百計迎頭趕上

第二篇 對資本主義的三種誤解
第六章  資本主義不是市場經濟
第七章  資本主義不是國傢的對立麵
第八章  全球化並不新

第三篇 資本對金錢
第九章  貨幣是謎,而且不等同於資本
第十章  黃金?多謝,免瞭
第十一章  債務與利息?歡迎之至
第十二章  美哉通膨:貨幣何以必須貶值
第十三章  錢滾錢:人類一直都懂得如何投機

第四篇 資本的危機
第十四章  危機後就是危機前:現代資本主義如何不斷陷入睏境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的終點看似近瞭:1929年以來的經濟危機
第十六章  新自由主義的虛假勝利:1973年究竟齣瞭什麼事?
第十七章  始自2007年的金融危機:讓銀行破產不是個好主意
第十八章  史無前例的危機:歐債危機
第十九章  錢不能吃:德國人如何拯救自己的資產

後記 展望未來:資本主義的滅亡
緻謝
參考書目

《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導讀 營造私產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社會/吳惠林
前言 當前的經濟危機

第一章 發現經濟的哲學傢:亞當.史密斯
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親
菁英大學令人失望:亞當.史密斯對牛津大學感到厭煩
格拉斯哥的經濟實況:壟斷與奴隸買賣
與競爭對手相遇:重農學派
退休者的钜著:《國富論》
史密斯要求自由貿易,但他卻成為海關官員

第二章 從麵包師傅到自由貿易:《國富論》(1776年)
重商主義者的謬誤:黃金無法緻富
主要原則:分工(幾乎)說明一切
由私益而公益:總體經濟學的發現
疑問至今依然無解:價格與利潤如何形成?
工人之福:比「許多非洲國王」更富有
全球自由貿易:全球化的開端
殖民地與奴隸製:剝削造成貧窮
史密斯到馬剋思的橋梁:大衛.李嘉圖(1772-1823)

第三章 一名共產主義者剖析資本主義:卡爾.馬剋思
不閤常規的婚姻:燕尼年紀較大
黑格爾的遺產:過程的辯證法
馬剋思創造瞭無產階級
不隻是「天纔」:弗裏德裏希.恩格斯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革命的腳步加快:共產黨宣言
睏頓的流亡生涯:倫敦
從馬剋思到馬剋思主義

第四章 社會主義成為科學:《資本論》(1867年)
剝削有理:「剩餘價值」的邏輯
資本不是財產,是一種過程
資本的辯證法:競爭止於壟斷
謬論一:工人並不貧睏
謬誤二:剝削存在,剩餘價值不存在
謬誤三:貨幣不是商品
瑕不掩瑜:馬剋思的重要性

第五章 資本主義無足輕重:新古典經濟學派
主觀效用纔算數
未解之謎:價格如何形成?
事實遭到漠視:據說大集團不賺錢
熊彼得嘲諷新古典經濟學派:不過是「可憐的傢夥」
危機?何種危機?

第六章 貨幣到哪裡去瞭?: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父母親的驕傲:凱因斯光榮入學伊頓
優秀的數學傢,但不是天纔
在印度事務部當閒差:凱因斯撰寫博士論文
戰爭賠款付不齣:凱因斯寫齣暢銷書
大學教師薪資太少:凱因斯成為投資客
凱因斯的私生活:布魯姆斯伯裏與莉迪亞.洛普科娃
凱因斯告別新古典經濟學派
不治之癥

第七章 確定的唯有不確定性:《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
新古典經濟學派不懂自己的理論
儲蓄並非美德,反而很危險
簡單介紹:貨幣從何而來?
新古典經濟學派的未解之謎:利息如何運作?
重要的不是利息,是投機活動
經濟人沒勝算,因為風險並不存在
金融市場獨霸
市場失能,則國傢必須乾預
貨幣不該自由貿易

第八章 當今的主流觀點:沒有資本主義也不是對策
置身「經濟奇蹟」:新自由主義者策劃的凱鏇遊行
為產業利益抬轎:路德維希.艾哈德
1973年大轉摺:重啟金融賭場
米爾頓.傅利曼:對凱因斯的「反革命」
貨幣主義挫敗:金融市場卻欣欣嚮榮
錯誤理論代價高昂:金融危機損失以兆計
危機過後又是新的危機

第九章 我們可以從史密斯、馬剋思與凱因斯學到什麼?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8630154
  • 叢書係列:歷史.跨域
  • 規格:平裝 / 632頁 / 15 x 21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前言
 
當前的經濟危機
 
  為何富人有錢而窮人貧窮?貨幣是如何運作的?成長從何而來?經濟危機何時齣現?為何齣現失業問題?上述這些孩子會提齣的問題,經濟學傢卻無法給齣明確的答案,甚至經常漠視這些問題,寧可操弄脫離現實的數學模型。
 
  經濟學已然陷入危機,就連外行人都發現,當前流行的經濟理論大有問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在位六十多年間,不曾發錶足以傳世的言論,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際,她倒是提齣一個令人難忘的疑問:「怎麼可能沒有人預見這場危機?」
 
  而英國經濟學傢對此的迴覆也同樣齣名,他們在一封長達三頁的信中錶示:「陛下,簡單來說:許多聰明人士的集體想像力在這裡齣瞭狀況。」
 
  不僅英國女王不解,為何「許多聰明人士」無法提齣更好的理論,雖然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剋爾(Angela Merkel)獲得經濟學傢的諸多建議,但這些建議卻同樣派不上用場。2014年夏天,她受邀前往林道(Lindau)參加一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聚會,會中她的態度客氣,但堅定地指責他們荒謬地認為自己絕對沒錯。她認為身為經濟學傢「若不確實瞭解」,應該「坦白說明錯誤率或不明確之處」。
 
  不幸的是,經濟學傢並非在象牙塔中遠離人群,不會造成任何災難;事實正好相反,他們的影響力遠比其他學科來得巨大。他們是最高階政策顧問,也是各種專傢小組的成員。「經濟學傢的錯誤,代價不僅高達數十億(歐元),甚至是人命」的說法並不誇張。
 
  如今連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傢也認為,他們的學科不再是一門理性的科學,而是被分解為近乎傳播宗教信條的教派瞭。之前美國經濟學者保羅.羅默(Paul Romer)便曾錶示:「經濟學不再以一門科學專業該有的方式運作,這個問題似乎變得更嚴峻瞭。」他譴責同行「彷彿參加一場宗教間的聚會」,純粹隻是「背誦教義」,並期待別人「照單全收」。
 
  而他們的傳人也大感失望,許多學生察覺,經濟學教導他們的是遭到扭麯的事實。他們串連起「多元經濟學網絡」(Netzwerk Plurale Ökonomik),矢誌改革片麵的學說,因為在他們的課程上並未觸及重要的議題,他們沒有學到貨幣體係、經濟史;唯一學到的是主要以數學模型為基礎,所謂的「新古典經濟學派」(Neoklassik)。
 
  儘管多次的金融危機顯示這些模型荒腔走闆,他們卻仍死抱著自己的教條,堪稱主流經濟學的一大奇蹟。新古典經濟學派主導經濟學教科書市場,讓自己無懈可擊:隻要在最初幾個學期影響學生,就不愁沒有追隨者,並在理論戰場上大獲全勝。
 
  主流經濟學死守教條的一項作法,便是斷然漠視本行的重要理論傢。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卡爾.馬剋思(Karl Marx)與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等大傢的學說,在大學中要不是鮮少探討,就是遭到麯解,甚至完全不教。事實上,創建、革新經濟學的正是這三位理論傢。其他經濟學傢自然也相當重要,但隻有他們三人纔重新為經濟學劃定座標。沒有瞭他們,就根本不會有現代經濟學理論。
 
  然而,主流經濟學傢的作法,卻彷彿史密斯、馬剋思與凱因斯已經「過時」,成瞭歷史幽魂。他們的慣用手法是,舉凡成於「當前」的著作便是「現代」的;今天就是今天正在興起的。但是這種換個手法重複相同內容的「同義反覆」技倆,卻遮掩瞭一項當前經濟學界史無前例的弊端:經濟學理論傢大都直接返迴某種杜撰齣來的中世紀。當今經濟學界的作法,就彷彿史密斯、馬剋思和凱因斯是已經屬於「昨日」的,其實他們自己纔活在「前日」。
 
  在某個經濟學界佔上風的學派所建構的模型中,彷彿工業化進程從未發生過,經濟純粹由以物易物的交易所構成。或許有人會認為我言過其實,但對於生活在發展已臻成熟,大集團主控、而銀行「無中生有」創造貨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經濟學傢大都一無所知。難怪每當金融危機一齣現,這些經濟學傢總是目瞪口呆又無能為力。
 
  欲瞭解主流經濟學傢錯在哪裡,就必須先認識主流經濟學以外的其他理論,也就是史密斯、馬剋思與凱因斯等人的思想。這三人一如其他理論傢,都是時代的產物,他們的某些想法已經被歷史發展所反駁。但是不同於今日的經濟學傢的是,他們提齣瞭根本問題,並且審視真實的世界,所以直到今日,他們的分析依然歷久彌新;就連他們的錯誤也比主流經濟學傢的理論,更能呈現資本主義的樣貌及其動態演變。
 
  本書的標題相當諷刺:Kein Kapitalismus ist auch keine Lösung(沒有資本主義也不是解決之道)劍指主流經濟學界,他們依舊以為人們能退迴那個僅僅交易蘋果和梨子、一週一次的小型集市美好的世界。
 
  當然,這個標題同樣意味著,擺脫資本主義並不容易,而這也正是馬剋思所體悟到的經驗。資本主義是一種總體製度,它不隻深入經濟,更滲透到所有的生活領域,也正因為如此,它纔如此精彩有趣。而深度體驗「資本主義」冒險旅程的最好方法,就是認識史密斯、馬剋思與凱因斯這三位最睿智的資本主義理論傢。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兩本書的組閤,顯然是想建構一個「知古纔能鑑今」的閱讀路徑。先透過《資本的世界史》建立起對整體經濟運作機製的歷史感和宏觀認知,然後再用《除瞭資本主義...》去檢視這個機製在當代的適應性和侷限性。這種安排很聰明,避免瞭直接進入複雜的當代辯論,而是先打好理論基礎。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這套書在「全球史觀」與「在地經驗」的平衡上會如何拿捏?颱灣作為一個在全球供應鏈中位置特殊的島嶼經濟體,我們的經濟發展史其實很難完全套用西方那套標準劇本。如果作者能適時地拉進一些亞洲、甚至颱灣自身的經濟發展案例來佐證或反駁某些主流論點,那這套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幅提升,讀起來也會更有共鳴,不會覺得隻是在看外國人的故事。

评分

整體來說,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負責任的樂觀主義」——承認現有體製的巨大成功(資本主義的效率),但也正視其帶來的社會代價(當前的危機),並積極尋找未來的可能性。在當前社會氛圍普遍瀰漫著焦慮和懷疑的時刻,這種兼具歷史深度和前瞻視野的探討非常及時。我希望作者在討論危機解方時,能夠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不預設立場地去評估各種思潮。畢竟,經濟的本質是關於資源的分配和人類社會的福祉,它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意識形態鬥爭。如果這套書能成功地引導讀者,從一個更全麵、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我們每天都在參與的經濟生活,那它絕對是值得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的佳作。

评分

這本《寫給所有人的經濟學》套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畢竟「經濟學」這三個字在颱灣社會,好像總是跟著一堆拗口的理論和數學公式劃上等號,讓人望之卻步。不過,從這套書的選題來看,顯然作者群是想把這個看似高冷的學科,拉到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層次。我個人特別期待它如何處理「資本的世界史」這塊,因為颱灣人對經濟發展的脈絡一直很有興趣,從早期的加工齣口區到現在的科技產業聚落,背後那個看不見的資本力量到底是如何推動、甚至是塑造瞭我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模式?我猜測,它應該會用比較宏觀的角度去梳理,像是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再到現今的全球化,經濟活動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主宰人類命運的核心驅動力。如果能用清晰的故事線,把那些看似無聊的經濟學概念,融入到具體的歷史場景中,那對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絕對是獲益良多。畢竟,瞭解過去的經濟邏輯,纔能更好地判斷現在的局勢,而不是隻被媒體上的各種數據牽著鼻子走。

评分

看到套書的另一本是探討「除瞭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這主題,簡直是擊中瞭近幾年來許多颱灣年輕人的心坎裡。大傢都在焦慮房價高不可攀、薪資停滯不前,傳統的「努力就能齣頭天」似乎已經失效瞭。這本書如果能誠實地麵對當前資本主義體製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並且真的提齣一些「替代方案」,那就太厲害瞭。我希望它不會隻是空泛地批判,而是能深入探討像是社會主義、閤作經濟、循環經濟等不同模式的優缺點,特別是這些模式在現實世界中,有沒有實際的成功案例可以參考。畢竟,在麵對氣候變遷和貧富差距擴大的雙重壓力下,如果我們還隻能在既有的框架內打轉,那危機隻會更深。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具備操作性的、能真正改善庶民生活的思考方嚮,而不是紙上談兵的理想主義。

评分

從排版和語言風格來看,既然標榜是「寫給所有人」,我預期它在用詞上會盡量避免過於學術的術語,或者即使用到瞭,也會有非常詳盡且生活化的解釋。這對我這種對傳統教科書有陰影的人來說非常重要。畢竟,經濟學的魅力在於它解釋瞭我們每天生活中的種種現象:為什麼物價會漲?為什麼有些人能快速纍積財富?為什麼國傢之間會有貿易戰?如果這套書能把這些複雜的因果鏈條,拆解成清晰、易懂的步驟,並且輔以圖錶或生動的比喻,那它就不隻是一套書,而更像是一個隨身的經濟學導師。我期待閱讀過程中,能有那種「啊哈!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刻,而不是看完後隻覺得「喔,學到瞭一些名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