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教授談文學與寫作【POD】

徐復觀教授談文學與寫作【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復觀
图书标签:
  • 徐復觀
  • 文學
  • 寫作
  • 文學理論
  • 寫作技巧
  • 散文
  • 評論
  • 文化
  • 教育
  • 臺灣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學特性之一,是在於它對人生社會所表現的統一性、完整性。那怕只寫人生社會的一個片段,但在這裏面所蘊藏的,還是統一的、完整的東西。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文學正是以人生社會的生命為自己的生命的。

  ~《人生》第十九卷第十一期,一九六〇年四月十六日
 
探索古典的巍峨:先秦儒家思想的生命张力与时代回响 本书导言:在典籍的迷雾中重寻先哲的脉动 本书聚焦于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高峰——儒家与道家,尤其侧重于儒家学派内部的多元张力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旨在超越传统教科书式的线性梳理,深入挖掘这些古老文本所蕴含的生命哲学、政治伦理的内在矛盾,以及他们在面对“时代之变”时所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对《论语》、《孟子》、《庄子》等核心经典的细致文本细读,辅以对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的参照性分析,我们试图重建一个更具立体感和动态性的先秦思想图景。 第一章:孔子与“仁”的构建——从伦理实践到形上关怀 孔子思想的基石无疑是“仁”。然而,“仁”绝非一个单义的道德标签,它是一个在具体情境中不断生成、充满张力的概念体系。本章将细致剖析“仁”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体现——从“爱人”的泛爱精神到“克己复礼”的自我约束,再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 我们将着重探讨孔子如何将个体的情感(孝、悌)提升至社会伦理的高度,构建起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有序而又充满温情的社会秩序。重点分析“礼”在这一体系中的中介作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内化“仁”的规范框架。这种内外兼修的路径,形成了儒家思想“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雏形。 此外,本章还将对比《论语》中关于“天命”与“知天命”的论述,探讨孔子在面对乱世与个人命运时的哲学调适,揭示其作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士人精神的深刻根源。 第二章:孟子的心性论革命——“性善”的伦理学建构与政治理想 孟子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从经验伦理到内在心性哲学的关键跃迁。本章将深度剖析孟子的“性善论”,探讨“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本体论地位及其在实践中的能动性。 我们不满足于简单描述“性善论”,而是深入探究孟子如何以“性善”为基点,论证了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将伦理的内在确信与政治的现实运作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构成了孟子思想最富革命性的部分。本章将详细考察“浩然之气”的培养过程,将其视为个体道德实践与宇宙精神相接合的象征性表达。同时,我们将对照性地考察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之间的论辩,展现其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受挫与坚持。 第三章:荀子的化性起伪——环境塑造与后天教化的辩证统一 与孟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荀子的“性恶论”。本章将探讨荀子如何从人性的初始状态出发,建构起一套以“伪”(人为的制度与教化)为核心的社会构建学说。 我们重点分析“化性起伪”的内在逻辑: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社会秩序、礼义规范是如何可能且必然的?荀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将“伪”仅仅视为对本性的压抑,而是将其提升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活动。本章将考察荀子对“师法”、“法度”以及“隆礼重法”的强调,论证其思想如何为后世法家与儒家的融合(如汉代)提供了思想资源。同时,也将审视其对“天”的认识——从有目的的神灵转变为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这体现了先秦思想中理性主义的抬头。 第四章:道家异流——庄子的逍遥与对儒家“入世”的深刻反思 在儒家积极入世、致力于构建理想社会图景的同时,道家代表的另一种生命哲学提供了根本性的张力。本章将聚焦于庄子的思想世界,探讨“逍遥游”的真正意涵。 “逍遥”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对既有价值体系的彻底超越。我们将分析庄子如何通过寓言、譬喻的手法,解构了儒家所依赖的“名”与“实”、“是”与“非”的二元对立。重点解析“相对论”在庄子思想中的体现,以及他如何倡导一种与万物齐一的“齐物”境界。 本章还将对比庄子与儒家在“治国”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庄子对道德教化、社会规范的批判,揭示了他在面对僵化的政治现实时,所选择的另一种生命策略——回归个体本真、顺应自然之“道”,这为后世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时的精神栖居提供了永恒的范本。 第五章:先秦思想的融合与后续影响——“道”在历史中的流变 本章总结先秦儒、道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交互作用。探讨秦汉之际,法家思想的短暂胜利与儒家思想最终的“独尊”。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取舍,而是对“道”的不同侧面的吸收:如法家对制度化的“礼”的强化,以及道家对个体生命自由空间的默许。 我们将探讨先秦思想如何为中国历史设定了几个永恒的母题:积极的伦理担当与消极的宇宙观照;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与对集体秩序的维护。这些思想种子,在后续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各种面貌反复出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内核。 结语:重温经典的永恒价值 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构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骨架。他们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的关系所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解决方案,即便在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启发性。本书希望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感受先哲们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安顿人心、构建理想世界的真诚追问与不懈努力。阅读这些文本,就是与中华文明最深刻的理性与情感进行一场持续的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復觀教授(1903~1982)   

 
  二十世紀台、港新儒學大家之一。徐教授早年投身軍旅,參與了娘子關戰役和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駐延安聯絡參謀,與毛澤東等中共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開始參與國民黨高層決策。一九五一年後投身教育和學術,以恢復中國先秦儒家的精神,及結合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為己任。著有《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文學論集》、《兩漢思想史》及《中國經學史的基礎》等學術著作。在教學和研究之餘,徐教授自一九五○年至辭世前發表了大量時論,是台、港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政論家,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智識份子中的標竿人物。
 

图书目录

編輯序
為學習而寫作
如何開始文藝寫作
白話、白話文、白話文學中國文學欣賞的一個基點──一九七〇年三月十七日中國語文學會演講會講辭
永恆的幻想
中國文學中的想像問題
中國文學中的想像與真實──〈中國文學中的想像問題〉補義
儒道兩家思想在文學中的人格修養問題
弗諾特對現代文學的影響
中國文學討論中的迷失──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在新亞研究所文化講座講辭
傳統的文學思想中詩的個性與社會性問題
從怪異小說看時代
讀艾青〈新詩應該受到檢驗〉
漫談魯迅──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文學會的講演稿
香港中文大學的國文試題
略評〈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編選計劃〉
台北的文藝爭論
文體觀念的復活
《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自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518305
  • 規格:平裝 / 150頁 / 15 x 21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輯序

  廿世紀新儒學大師徐復觀教授論文學的著作,詳載於《中國文學論集》和《中國文學論集續篇」二書中。本書自徐復觀教授以社會大眾為對象的時論中,收集了十六篇談論文學和寫作的文章,一篇討論「文體」觀念的文章,以及二篇徐復觀教授自述研究中國文學的歷程和期盼的文章,計十九篇。供讀者參考。
 
徐武軍徐元純敬誌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