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物認識基督宗教:見證東西方教會的歷史

穿越百物認識基督宗教:見證東西方教會的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克.阿奎利納
图书标签:
  • 基督宗教
  • 教會歷史
  • 東西方教會
  • 文化研究
  • 信仰見證
  • 宗教比較
  • 歷史文化
  • 百物
  • 基督教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白冷之星證實了耶穌的誕生,威登堡大門成了新教改革的同義字,而避孕藥則象徵性革命……
這就是教會百件物品的故事,也是幾世紀以來救贖我們生命的東西。

  天主聖言以取得肉身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物質的世界,祂居住在我們之中,我們稱此為「道成肉身」(Incarnation)。「道成肉身」透過聖事分享天主性的生命,為了我們將不可見的生命變成「可見的」,基督徒的祖先透過這些物質文化,就是他們留下來的「東西」,見證了道成肉身。
 
探索失落的文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 一部深入古埃及文明核心的学术巨著,带你重返尼罗河畔的黄金时代。 本书并非专注于宗教史的宏大叙事,而是以考古学和语言学的严谨视角,剖析了古埃及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石——象形文字系统。我们不再仅仅将象形文字视为精美的装饰或神秘的图画,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完整、复杂的语言结构,是理解古埃及社会、政治、宇宙观的钥匙。 第一部分:符号的起源与演化——从图像到语音的飞跃 本部分追溯了象形文字自公元前四千年末期萌芽伊始的艰难历程。我们详细考察了前王朝时期陶器和墓葬中出现的原始符号,分析了它们如何从简单的表意功能,逐步发展出表音的功能。 早期记录的载体与媒介: 重点分析了泥板、骨片以及早期石碑上符号的排列规则和书写工具(如芦苇笔和颜料)的演变。我们对比了上下埃及早期符号系统在形式上的细微差异,探讨了统一后语言标准化的过程。 音值与语义的交织: 深入解析了“表意符号”(Ideograms)、“表音符号”(Phonograms,包括单辅音、双辅音和三辅音符号)以及“限定符号”(Determinatives)三类符号的互动机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古埃及人如何利用有限的符号集合,构建出无限的语义表达。例如,我们将详细解读《亡灵书》中的一个复杂段落,剖析其语法结构如何依赖于限定符号来消除歧义。 僧侣体与世俗体的兴起: 探讨了书吏阶层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如何将复杂的象形文字简化为更流畅的僧侣体(Hieratic),以及这种字体在行政、文学和私人信件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收录了大量从纸莎草中提取的僧侣体样本,并提供了详细的释读指南,揭示了其与传统象形文字之间的一对一对应关系。 第二部分:王权与神谕的文本——宗教与世俗权力的铭刻 象形文字在古埃及社会中扮演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神圣权威的核心角色。本部分聚焦于那些被刻画在宏伟建筑和重要文物上的文本,探究文字如何塑造和巩固法老的统治。 金字塔铭文与“自传”: 我们详尽研究了古王国时期金字塔内部的《金字塔铭文》。这不是简单的祷文,而是法老获得永生和进入神界的“操作手册”。我们对比了不同时期铭文内容的演变,特别是关于“开端之口”仪式的描述,揭示了早期宗教思想的复杂性。此外,对贵族墓葬中“自传”的解读,展现了世俗精英如何通过文字记录来争取来世的福祉。 神庙墙壁上的“宇宙剧场”: 考察了新王国时期卡尔纳克和卢克索神庙墙壁上的浮雕与铭文。这些文本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宇宙循环的脚本。我们重点分析了“神化仪式”(Deification Rituals)的铭文,以及诸如“曼塞特”(Mace-head)等关键文物上的政治宣言,揭示了文字在神庙仪式中作为“激活”神力的工具作用。 文献的流传与抄写传统: 讨论了文字知识的传承方式。不同于后世的印刷,古埃及的文本依赖于世代书吏的口传心授和抄写。我们分析了“智慧文学”(Sebayt)的文本,如《阿蒙涅姆赫特二世的教诲》,探讨了这些文本如何在精英阶层中塑造道德规范和政治伦理。 第三部分:超越象形:罗塞塔石碑的召唤与现代释读的挑战 这一部分将时间线推向了古埃及文明的终结及其后沉寂的千年,最终聚焦于现代语言学如何重拾失落的语言。 希腊化时期的文字变异: 考察了希腊-罗马时期,象形文字在面对希腊语言和新宗教(如埃及本土的伊西斯崇拜)时的适应性变化。本节将分析埃德富神庙等保存完好的建筑上,那些风格趋于程式化和符号化的晚期铭文,探讨其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僵化”现象。 科普特语的桥梁作用: 详细阐述了科普特语(Coptic)作为古埃及语的最后阶段,如何通过希腊字母转写,为理解古埃及的发音和语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科普特语的词根,来验证尚存争议的象形文字读音。 商博良的突破与新世纪的挑战: 详尽回顾了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在罗塞塔石碑上的革命性工作。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发现”,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如何通过对比托勒密和克利奥帕特拉的王名圈,最终确立了象形文字的混合表音性质。最后,本章讨论了当代埃及学在解释复杂语法结构、特定神祇名称的音译以及数字化语料库构建方面所面临的前沿挑战。 结论:永恒的记录者 本书的结论旨在强调,象形文字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古埃及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交汇的体现。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细致还原,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辉煌文明的真实脉搏,理解其对人类文明进程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书特点: 丰富的图版与高精度拓片: 附录包含数百幅精心校对的象形文字符号图谱,便于读者对照学习。 严谨的语言学术语解释: 为非专业读者准备了详尽的词汇表,确保对专业概念的准确理解。 跨学科研究视角: 融合了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成果,提供立体化的认知框架。 适合人群: 语言学爱好者、古代史研究人员、考古学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人类早期文明的书写系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克•阿奎利納(Mike Aquilina)


  天主教作家、知名演說家、詩人以及音樂創作者,同時也是聖保祿聖經神學中心的行政副主任、「永生的話電視網絡」(EWTN)系列節目和兩部紀錄片的主持人。曾擔任《新約:天主教靈修雜誌》(New Covenant: A Magazine of Catholic Spirituality,曾獲得「最佳雜誌獎」)、《匹茲堡天主教會》(The Pittsburgh Catholic)以及黑盒子公司(Black Box Corp)的編輯,和巴哈喜集團(Barash Group)的主編,並獲得天主教出版協會頒發的殊榮。他還曾撰寫國家廣播公司宗徒大事錄迷你劇《公元:聖經故事後傳》(A.D. : Bible Continues),以及為米高梅影片公司改編電影《賓漢》的伴讀本。

  與妻子泰莉(Terri)住在賓州匹茲堡地區,育有六個孩子。

格蕾絲•阿奎利納(Grace Aquilina)

  麥克‧阿奎利納的女兒。住在賓州匹茲堡地區,是一名自由作家。
 

图书目录

導言…7
 
第一章:門徒及殉道者的教會…11
1. 白冷的銀色星星…12
2. 耶路撒冷鋪路石…15
3. 羅馬護欄…17
4. 印度海邊的木柱…20
5. 五餅二魚…22
6. 青金石墜飾…25
7. 遠古的護身符…27
8. 耶路撒冷聖殿的石頭…29
9. 羅馬的聖伯多祿鎖鍊…32
10. 地下墓穴的壁畫…34
11. 石棺…36
12. 祀神證書…39
13. 地下墓穴的壁竈…41
14. 西奈山抄本…43
15. 戴克里先之墓…46
 
第二章:教會與帝國…49
16. 君士坦丁雕像…50
17. 海倫納皇后的泥土…52
18. 拉文納鑲嵌畫…54
19. 荷馬的伊利亞特情景…57
20. 聖安博的聖髑…60
21. 勝利者的花圈…62
22. 玻璃藥罐…65
23. 衣索比亞十字架…67
24. 聖米納的聖水瓶…69
25. 米蘭洗禮池…71
26. 尤斯達爵的洞穴…74
27. 結婚戒指…76
28. 狄奧多拉的光環…78
29. 男孩的筆記本…81
 
第三章:黑暗時代…83
30. 抄寫員的尖筆…84
31. 聖博第的鐘…86
32. 黑暗時代的裝酒容器…88
33. 伍麥亞王朝的錢幣…90
34. 聖像畫…93
35. 聖博義的斧頭…96
 
第四章:中古世紀…99
36. 斑岩石地磚…100
37. 西里爾字母…102
38. 彌撒(聖禮)中使用的香爐…104
39. 武器與盔甲…106
40. 主教的權杖…108
41. 鐘樓…110
42. 聖杯…113
43. 聖母院的玫瑰花窗…115
44. 中世紀的燒杯…117
45. 聖方濟的短祭衣…119
46. 哲學教科書…121
47. 殯葬十字架…123
48. 偽教宗的印璽…125
49. 聖加大利納的紀念碑…127
50. 聖墓教堂塗鴉…130
51. 君士坦丁堡破損的藝術作品…133
 
第五章:文藝復興與改革…135
52. 古騰堡的新機器…136
53. 哥倫布的羅盤…138
54. 西斯內羅斯樞機主教的牧冠…140
55. 宗教裁判所的標誌…142
56. 歷山六世的封印…144
57. 米開朗基羅的「痛苦之母」雕像…146
58. 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圓屋頂…149
59. 威登堡大門…151
60. 巴托洛梅的手稿…153
61. 瓜達盧佩的聖母顯現聖像…155
62. 分類帳本…157
63. 依納爵的書櫃…159
64. 聖碧岳五世的鞋子…162
65. 玫瑰念珠…164
66. 聖十字若望的素描…166
67. 沃辛漢的默認…168

第六章:改革的年代…171
68. 耶穌聖心…172
69. 聖朱尼佩洛的兒時搖籃…174
70. 獨立宣言…176
71. 斷頭台…178
72. 教宗地位的象徵…180
73. 塞頓石…182
74. 告解亭…184
75. 紐曼樞機的書桌…186
76. 真福碧岳九世的大理石雕像…188
77. 聖水瓶…190
78. 羊皮紙翻頁器…192
79. 工會會員胸針…194
 
第七章:地球村…197
80. 小德蘭的捲髮…198
81. 碧岳十世祕密選舉會議的選票…200
82. 初領聖體卡片…202
83. 教宗本篤十五世的鋼筆…204
84. 對抗種族滅絕的武器…206
85. 報紙頭條新聞…208
86. 俄國大革命的海報…211
87. 牆壁上的洞…213
88. 真福薩爾瓦多的工具…215
89. 墨索里尼年代的緞帶和胸針…217
90. 集中營標誌…219
91. 馬里旦紀念幣…222
92. 梵二大公會議的停車證…224
93. 避孕藥…226
94. 天主教聚會錄音帶…228
95. 胎兒模型…230
96. 聖薩瓦多的祭台…232
97. 電視上的天主教徒…235
98. 波蘭 2006 年的鈔票…237
99. 韓國的主教座堂…239
100. 朝聖獻品…242
 
致謝…244
圖片來源…245
索引…248
各界推薦…254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320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那天是聖枝主日,我們全家人依照往例比平常早到教堂參加彌撒,看到神父正準備離開他的住所,我們打了招呼並寒暄幾句,令人驚訝的是,停車場竟然已經停滿了車。

  「每個人在聖枝主日和聖灰星期三(聖週三)都會到教堂去。」神父冷冷地回答說:「因為這兩天他們可以得到免費的東西。」

  天主教的確是「東西」[1]的宗教,我們的東西是聖灰和乳香、畫像和雕像、麵餅和葡萄酒、水和聖油、不腐之肉身,以及玻璃罐裡聖髑的教會。

  對信仰而言,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信仰不只與靈修生活有關,而是和整個人有關,所以這些東西都是重要且相關的。讓人驚奇的是,這些東西造就了我們每天生活於其中的信仰。

  天主的救贖工作一直是如此,公元 383 年尼撒的聖國瑞(St. Gregory of Nyssa)寫道,天主藉由舊約中的「東西」拯救祂的子民:
 
  梅瑟的權杖是一根淺褐色的枝條,這樣的普通木頭是一般人可隨手攀折、攜帶,並在使用之後當柴火燒的東西,不過天主打算用這樣的權杖行奇蹟—超越語言力量的偉大奇蹟(見出四-十四)……同樣地,一位先知的外衣,一個簡單的山羊皮,使得厄里亞聞名於世(見列下二 8)……荊棘叢對梅瑟顯示出天主的臨在(見出三 2);厄里叟的骨骸使死人復活了(見列下十三 21)。──尼撒的聖國瑞,《論基督受洗》(On the Baptism of Christ)
 
  主耶穌基督是以色列的救主—亞巴郎(Abraham)、依撒格(Issac)和雅各伯(Jacob)的天主,祂習慣將祂子民的歷史與生命合而為一。古時候猶太人和基督徒的獨特之處是他們對神話特別不感興趣,因此天主選擇在特定的時刻(可從祖譜和歷代圖表上考查其年代)和特定的地點顯示給以色列人,以聖經為基礎的信仰不怕我們去考查這些史實。

  以色列人發表宗教聲明時總是有憑有據,因此在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中,他們將天主十誡與亞郎(Aaron)的棍杖,以及一些瑪納樣本放在一起。早期的基督徒也如出一轍,他們將聖伯多祿(St. Peter)的骨骸藏在羅馬的明顯之處,他們存放珍貴物品的附近逐漸聚集成一座聖殿。

  有些人稱我們為「書卷的宗教」,其實不然,我們是天主「聖言」的宗教,這聖言與我們說出的話和筆錄下來的沉默文字是截然不同的(參見《天主教教理》第 108 條)。我們口中的話就像是和煦的微風,只要一鬆手,就會煙消雲散;不過,天主的話「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希四 12);天主聖言以取得肉身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物質的世界,祂居住在我們之中,我們稱此為「道成肉身」(Incarnation)。

  道成肉身是基督徒信理的中心,同時也是每台彌撒的重點,它是天主最終的啟示。當聖子以聖神的力量取得人形,祂揭示了天主永恆的父愛,這就是世人認識神聖的天主聖三,並藉由聖事分享了三位一體(Trinity)的內在生命。

  十八世紀的聖若望•達瑪森(St. John of Damasus)說,在耶穌基督內,天主「藉由苦難完成了我的救贖」,「我將永遠不會停止藉由我的救贖來光榮天主……天主以祂的光榮和威能滿全了它」(聖若望•達瑪森,《論聖像》﹝On Holy Images﹞一 16)。

  初期的基督徒認為救贖是具有形體和歷史性的:
 
  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這生命已顯示出來,我們看見了,也為祂作證,且把這原與父同在,且已顯示給我們的永遠的生命,傳報給你們(若壹一1-2)。
 
  事實上,這「道成肉身的原則」藉著每個基督徒個體以及所有民族的歷史而延伸,透過聖事分享了天主性的生命,為了我們將不可見的生命變成「可見的」,我們的基督徒祖先透過這些物質文化,也就是他們所留下的「東西」,見證了道成肉身。

  所以當基督徒在講述歷史時,我們不只是把它記在書本上,甚至以紀念館、紀念碑或是博物館的形式來保存記憶,並建造大教堂來存放小聖髑。

  本書試著透過對一百件物品的檢視,並以「道成肉身」的方式來講述基督宗教的故事。這一百件物品中,有些是一般居家的東西,有些是無價的藝術品,若以人世間的標準來判斷,有些東西是毫無價值的,然而也有一些發展成相當規模的產業,這些觀光景點每年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朝聖者前往。

  救贖的經歷本身就是歷史,不是神話,它不會提前在一陣霧氣籠罩的瞬間發生,也不會發生在奧林帕斯山(Mount Olympus)那樣的高度,這對我們這些住在海平面的凡人是不可見的。

  救贖的歷史是天主的故事,有時它帶著光芒與燦爛,但通常是藉著許多世紀以來,混亂中平凡的物件,而來到我們的世界。儘管如此,救贖的歷史並不會因聖經內容的結束而告一段落,它甚至尚未結束,聖經的結尾反而為我們年代的起點開啟了大門。

  天主使我們都認識祂,祂藉由物質使自己易於親近,總是謙卑自己來適應我們的狀況。總之,祂為我們創造了精神與物質生活的條件,以及創造了為我們救贖所預設的條件。

  因為大部分的人傾向隨著年代來回顧歷史,因此我們將這本書的章節以年代分成七個部分:
 
  門徒及殉道者的教會教會與帝國
  黑暗時期
  中古世紀
  文藝復興與改革
  改革的年代
  地球村
 
  我們承認用這樣的方式切割歷史會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請記住這一點:每個年代的開端都是專制、人為的歷史,每個年代的結束也是一樣。學者們一直在討論如何概述那年代,詩人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寫道,每個開始都是一個續集,充滿情節的書經常是從一半開始看起。這是事實,但歷史總是以這樣的文字呈現出來。它是歷史,每個歷史本身都是一件工藝品,亦即具有巧思的手工藝品,正因為如此,人為的部分是無可避免的,分歧也是無可避免──而且是有幫助的。

  此外,教會的歷史也是你的故事,你在本書中找到的工藝品就是你的傳家之寶,這些東西至今仍被封鎖在閣樓裡,每樣東西都是要揭示個性中的某個特質,揭示文化遺產中的某樣東西,揭示今日上百萬活著的人分享信仰中的某些內容,其中有些人已經達到了,然而有些人可能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身為基督徒,我們藉由「諸聖相通功」宣認信仰;古希臘文的「諸聖相通功」也意味著「與神聖之物共融」──是的,不僅是在光榮之中被降福的靈魂,還有那些因著與領洗的基督徒接觸,以及與基督交往而成聖的世上所有事物。這就是百物的故事,也就是許多世紀以來救贖我們生命的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譯者註:原文是「stuff」,亦可稱為「物件」或「東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第一眼看下去还挺吸引人的,那种带点历史感的色调和字体的搭配,让人联想到厚重的学术著作,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枯燥。我一直对宗教史这块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想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信仰是如何演变和传播的。拿到书后,我特地翻阅了几章,感觉作者在叙事上相当有功力,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史料,而是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仿佛就在眼前。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教派纷争时,那种思想上的交锋和权力的角逐,写得特别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想知道这些争议最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基督教面貌的。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棒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信仰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老实讲,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于“普世性”与“地方性”之间张力的探讨。我们通常对基督教的印象可能比较单一,比如集中在欧美,但这本书却非常细腻地展现了信仰在不同文明区域如何“落地生根”并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它没有将基督教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实体,而是用一种非常动态的视角去观察它如何适应中东、拜占庭乃至更远东方的文化语境。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正统”这个词的含义,究竟是早期的教父文本定义了一切,还是随着历史的推进,实践和地方文化也在不断重塑着核心信仰?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研究区域性神学和教会史的兴趣,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广阔视角,让人跳脱出单一的西方中心论。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读起来有点挑战性,因为它涉及的年代跨度非常大,而且很多概念都是从源头就开始深入剖析的,对于像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需要花点心思去消化。不过,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严谨其实是它最大的优点。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细节的考据,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撑,这让整本书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东西方教会分流这个议题时的态度,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试图去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和神学背景,分析双方在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必然性。读完之后,感觉像是上了一堂扎实的大学通识课,虽然烧脑,但收获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对于想要建立一个全面且不失深度的基督教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好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说实在话,在这价位上算是相当用心了。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排版上的一些小巧思,比如在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关键概念出现时,会用不同的字体或者加粗来突出,这对于快速抓住重点很有帮助。而且,书中的插图选择也很到位,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图都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文字的描述,比如一些古老的圣像画或者建筑遗址的照片,让人对当时的文化氛围有了直观的感受。对于我这种有点“视觉动物”的读者来说,这种细节上的考量真的能大大提升阅读的愉悦度,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历史梳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这一点我很佩服。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开篇就抛出大量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先带你看看几个标志性的历史场景,让你对这个主题产生初步的兴趣和空间感,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神学思辨和权力斗争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过渡段的处理,总能用一两句精炼的话语,将两个看似不相关但实则紧密相连的历史节点连接起来,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卡壳”的感觉。对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宏大叙事到微观细节的桥梁,让人在享受知识的乐趣时,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