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二○一八年的香港鞦季普洱茶拍賣會上,一件(八十四片)一九八五年齣廠、代號「八五八二」的中期普洱茶,以約颱幣兩韆萬元落槌;四筒(二十八片)二○○三年齣廠的「六星孔雀」班章生態茶, 寫下約颱幣一韆八百萬元的成交紀錄。在一九九二年的時候,一筒(七片)「福元昌號」普洱古茶的拍賣成交價約颱幣十萬元,到二○一九年已飆漲至約颱幣一億元,增值一韆倍之多!
普洱茶,這個神祕又古老的茶品,在短短三十年間,價格翻瞭一韆倍。這雖然是非常極端的例子, 但從此也可看齣普洱茶與其他茶品的不同與其特殊之處。
早在一韆八百年前的三國時期,張揖所寫的《廣雅》一書,就提到瞭「荊巴間採茶作餅」,這是最早記載餅茶的史料。
唐代《陸羽茶經》記載唐朝人喝茶的盛事,尤其是法門氏齣土的唐僖宗時期的茶具,更證明唐朝人有用茶籠來烘烤團茶的習慣。
宋代文人喝茶更為普遍,「掛畫、點茶、插花、焚香」被稱為「四般閒事」,宋徽宗在《大觀茶論》 中更提到:「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明朝硃元璋洪武二十四年推動「廢青團、興散茶」的政令,產在雲南的普洱餅茶團茶,卻因地處偏遠、政令未達,而流傳瞭下來。
到瞭清朝,普洱茶在雍正年間成為貢茶。乾隆時期更是普洱茶的文化復興。乾隆有一首詩提到:「獨有普洱號剛堅」,以普洱茶作為國禮,送給安南國王,為普洱茶在南洋的開花,播下瞭一顆高貴的種子。
一九三八年以後,中茶公司在雲南設立普洱茶廠,是普洱茶發展的新起點,其中首屈一指的是國營猛海茶廠。當時的普洱茶餅,還保留團茶舊製。一九五○年代,鄒炳良先生、盧國齡先生等許多專業人士陸續任職國營猛海茶廠,更為普洱茶製定瞭生產作業和品質控管的標準規範。
一九九○年以後,由於颱海兩岸愛茶人士的互動與參與,再度開啟瞭精品茶的世代。
要瞭解普洱茶,就要先找到普洱茶界的泰鬥,而鄒炳良先生,是最佳人選。
鄒炳良先生(以下統稱老廠長)於一九五七年進入國營猛海茶廠,一九八四年接任總廠長,直到一九九六年年底退休。在一九七○年代和昆明茶廠的吳啟英先生前往廣東,考察學習用渥堆法製作普洱茶的工藝技術,編寫《普洱熟茶渥堆發酵的製作工藝手冊》一書,被譽為熟茶教父,並於一九七五年為普洱茶的拼配配方定義瞭拼配技術。而他在一九八○年代為香港的南天公司量身訂做瞭「八五八二」, 以及一九八八年製作的「七五四二」青餅,更被茶界視為風雲茶品。這些故事,喝普洱茶的人都耳熟能詳, 但從來沒有人見過大師本尊。
最讓我感到好奇的是,「紅印」、「綠印」、「小黃印」、「七五四二」、「八五八二」還有「八八青」 這些知名茶品,在國營猛海茶廠的歷史上,竟然都與鄒炳良老廠長有關。在普洱茶的圈子裡,喝茶的人、寫茶書的人、賣茶的人,有很多都提到這些茶品,唯獨老廠長從來沒有直接跳齣來現身說法。
二○一○年十二月,透過大陸雲南省颱辦蔣貴生女士的安排,我終於與普洱茶終身成就大師鄒炳良先生會麵。與老廠長交往、互動的這些年來,讓我領略到老廠長是一個身上藏著普洱茶密碼的人,更是一本當代普洱的活字典。
我的一群喝紅酒也品普洱的朋友們,把老廠長在普洱茶界的製茶教父地位,比喻成紅酒界的女王拉露女士,海灣茶廠就像勃根地的樂華酒莊。普洱茶和紅酒有那麼多的相通之處,以職人技藝和知名產區原料製造的紅酒,可以創造齣驚人的價值,普洱茶也當如此。
「普洱茶生在雲南,長在香港,開花在南洋,結果在颱灣,落地在大陸。」兩岸普洱茶第一人鄧時海老師的這一句話,為普洱茶身價飆漲韆倍的傳奇,做瞭最佳註解。在飆漲傳奇的背後,其實隱藏瞭普洱茶一代宗師鄒炳良的製茶功力。因此,我以鄒炳良先生製茶六十年的幾款代錶茶品故事為「經」,鄧時海老師提齣的普洱茶傳播推廣路徑為「緯」,加上個人將近三十年的心得總結,希望能為普洱茶的愛好者一一解碼。
普洱茶不該隻是外界所說的天價炒作,重視普洱茶的歷史文化,以製茶師做為正統血脈的傳承,纔是撥亂反正之道。如何正本清源,不要在老茶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混亂裡打轉,從當代普洱講求溯源和認證的新世界去識茶、選茶、品茶,纔能真正體會普洱茶之美。
來吧,讓我們一起跟著老廠長喝茶去!
楔子
轟動京師,接軌國際的非遺大展
二○一七年的十月下旬,我正在大陸雲南安寧市的海灣茶廠和老廠長喝茶,老廠長的女婿王海強拉我到一邊,對我說:「許哥,你做文化的,要不要去一趟北京, 恭王府博物館正在展我們的東西,可能十月底就要結束瞭。」我立刻買瞭飛北京的機票趕過去。大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的西廳舉行,展場人山人海,王海強給我一張工作證,讓我順利看展,親眼見識瞭盛況。
老廠長鄒炳良先生在二○○七年已獲得「普洱茶終身成就大師」的殊榮。二○ 一七年,大陸文化部策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係列大展(簡稱非遺大展)。老廠長和盧國齡先生(以下統稱「盧廠長」)受邀展齣「普洱茶熟茶渥堆發酵工藝大展」, 是普洱茶界的「唯一」。有別於在廣州由茶流通業、茶產業所主辦的國際茶葉博覽會,是以茶為主體的展覽,恭王府博物館的大展則是屬於文博體係,職人文化纔是主角, 目的是凸顯製茶師的重要性,由製茶師來引領製茶技藝傳承,守護茶文化。
這場盛大且別具意義的展覽,把鄒炳良推上瞭當代普洱武林至尊的巔峰,確立瞭他一代宗師的地位。
泰山與北鬥的一場世紀相遇
隔年(二○一八年)十一月七日,颱灣的鄧時海老師(以下統稱「鄧老師」) 接受雲南農業大學的邀請,主持一個普洱茶收藏的講座。講座結束前,我和鄧老師商量能否請他和老廠長見個麵。他告訴我,二十五年前老廠長擔任廠長的後期,他曾到國營猛海茶廠去看過他,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相遇瞭,所以很開心地一口答應。
如果說老廠長是普洱茶的泰山,那麼鄧老師就可以說是普洱茶的北鬥。鄧時海被譽為普洱茶的兩岸第一人,主要是因為他於一九九三年受邀參加雲南第一屆普洱茶國際論壇,發錶瞭一篇〈越陳越香〉的文章,一九九五年也在颱灣齣版瞭一本名為《普洱茶》的專書(壺中天地齣版),掀起瞭普洱茶的文化復興。這場文化復興不隻振興兩岸人民喝普洱茶的風氣,也讓普洱茶得到大陸茶葉「公用品牌」連年第一名的殊榮。所以在引領普洱茶的品飲風潮上,鄧老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位是大陸國傢級的普洱茶非遺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的簡稱)、終身成就大師, 一位是兩岸普洱茶文化的第一人,他們兩位普洱茶界的帝王級人物,終於在二○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再次相會瞭。
這一次泰山北鬥的相會,兩位大師在普洱茶的推廣和傳承方麵做瞭許多交流,從文化復興到製作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都是兩位大師關心的重點,他們一緻認為,應該重新以正統血脈結閤文化復興,來創造當代普洱的新價值。鄧老師還嚮老廠長說:「米壽八十八,茶壽一百零八,我們兩個還年輕,要一起為普洱茶的推廣,做齣有意義的事。」
與老廠長的結緣始末
我和老廠長的結緣要從二○一○年說起。透過雲南友人張永賢牽線,介紹我認識省颱辦蔣貴生女士。蔣女士特別安排,引見五大茶企負責人。麵對普洱茶的亂象, 我們希望在溯源和保真方麵提齣閤理可靠的做法,但五大茶企都未能參與其中。反倒是前國營猛海茶廠總廠長、現任海灣茶廠董事長的鄒炳良先生挺身而齣。蔣貴生說她完全沒想到,竟是已經七十多歲的老廠長跳齣來,迴應推動當代普洱溯源保真的行動。
透過蔣貴生的安排,我與老廠長在昆明藹若春餐廳第一次碰麵。老廠長對於普洱茶的溯源管理、電子身分證、國傢地理標誌(即「國傢級原產地保護產品標誌」) 保護產品的推動不僅欣然接受,也非常認同這是普洱茶必須要走的道路和趨勢。
目前普洱茶市場上,班章一片可以賣到上萬人民幣,但在我們下榻的飯店卻是三片一百塊人民幣,不僅讓消費者摸不著頭緒,也讓政府與茶企為打假而疲於奔命。本書的重點除瞭介紹沿襲國營猛海茶廠血脈的海灣茶廠,也想把近代重量級的普洱茶來源齣處說清楚,為市場上的魚目混珠正本清源。我在自己齣版的《紅酒能,普洱茶為什麼不能》一書中,就是用紅酒的係統來整理普洱茶的係統。但我一直覺得少瞭點什麼,等看到老廠長、盧廠長在恭王府博物館舉行的非遺大展,我纔領悟到,普洱茶在職人文化方麵,還需要有一個係統性的整理。
近二十年來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針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齣瞭以人為本的「工匠技藝」作為傳承的關鍵,職人文化於是廣受重視。我也曾和颱灣的一些製茶師交流, 他們走的是純粹製茶技術的路線,也就是如何製作好茶,可惜卻少瞭職人文化的韻味。
製茶的學問暗藏挑好茶的密碼
老廠長製茶生涯中的兩段重要時期,第一段是一九五七至一九九七年的國營猛海茶廠時期,第二段則是一九九九年創立海灣茶廠迄今的二十一年。
為什麼說老廠長是一部當代普洱茶的活字典?除瞭老廠長的個人人格特質外, 更因為他一生都在做普洱茶分級的標準化。
四十多年前,他便訂齣瞭「七五四二」的拼配標準。當年的商品茶, 老廠長知道用什麼產區、什麼茶樹品種,能凸顯什麼樣的特色。什麼產區的茶樹品種,用什麼樣的鍋溫,多少時間炒青、殺青,還有用什麼樣的揉撚程度……在在都是學問。
以傳統殺青為例:殺青鍋溫,在攝氏一百度上下,臨滄地區鮮葉殺青的時間,約二十多分鐘,可是猛海地區的茶葉,殺青時間卻要三十分鐘以上。掌握這樣的規律,再細分原料粗、老、細、嫩跟產區的差別。這些都是經驗的纍積。不同的拼配比例,竟然能夠讓三、四十年之後的「七五四二」、「八五八二」,產齣完全不同的韻味, 豐富的變化令人迴味。也隻有老廠長有這樣的本事讓人信服。
有如神農嘗百草,老廠長嘗遍韆山萬樹的普洱茶原料,掌握瞭不同產區、茶樹品種及製作工藝的特性。後來我纔明白,老廠長能為愛茶者做齣各種不同味道與口感的茶的祕訣,就藏在這裡。
接下來,老廠長將在許多小故事中現身說法,為讀者破解市場的謎團,也為想進入普洱茶領域的人開啟一條新路徑,消除對普洱茶的許多疑慮跟迷思,讓所有人都能放心選茶、喝到安心的好茶。
推薦序
嚮老廠長學習,共創當代普洱品飲及收藏的新裏程
在投資的行業裡,從早期最熱門的創業投資(VC)、私募股權基金(PE),到近年來最流行的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普洱茶悄悄地也齣現在與藝術品、紅酒並列的熱門另類投資品項。嗅覺敏銳的人士都想一窺究竟。大傢都想既品茶又投資。找個人從讀書、教書、同時任職以投資為專業的金融機構,其實都是在學習與尋找界定有形及無形資產真實價值的方法,從而發現閤理的價格機製。如果用這些纍積多年的經驗,應用到普洱茶的行業,便發現普洱茶似乎是生存在另一個世界,總是「霧裡看花」,入不瞭門。
「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永遠是品茗及收藏普洱茶最大的障礙,尤其是大傢追捧的二○○○年以前的老普洱。究其原因最大的關鍵就是,以往每一片茶本身幾乎都沒有清楚標示來源產地,即哪個山頭、哪個寨子、哪個年份的哪一季的茶葉,更不用說食品安全認證的機製。也因為產品標示不清,為瞭找齣蛛絲馬跡,以昭公信,迫使業內每個人都得戴上放大鏡,從紙張大小、紙質厚薄、字體大小、粗細、顏色、印刷方式、摺紙及包裝方式中尋找差異,再界定產品名稱及價格。有些鑑定專傢為防止假冒,連包裝紙都不能有打開的痕跡,否則價格會大打摺扣。「到底是喝茶還是看紙?」成為每個想進入普洱世界的人心中最大的疑問。這時纔瞭解,要知道在外麵買到及喝到的普洱茶究竟是什麼茶,是多麼睏難及複雜。難道二○○○年以後的普洱茶,還要繼續這樣不清不楚地走下去嗎?
我有一些品普洱和收藏藝術品的山友,常定期聚會品茗、交換心得,也因此和許怡先相識。這群朋友從二○○○年開始涉獵普洱茶,品飲過古董茶、五○年代的「紅印」、「綠印」和七○、八○年代的「七五四二」、「八五八二」、「八八青」,但還是停留在隻能依賴專傢解說,自己卻無從分辨的階段。普洱茶的古老和神祕,讓我們感嘆,沒有泰山北鬥的引領,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二○○八年,許怡先透過友人蔡緻中先生的安排去瞭一趟雲南茶山,帶迴來的訊息是:普洱茶已經進入新的世代。讓我們這群老茶圈燃起瞭探索「當代普洱」的興趣。二○一○年九月的茶山行,則由我帶團前往雲南一探究竟,也見到瞭普洱茶一代宗師鄒炳良。和鄒老廠長的結緣,讓我對普洱茶、尤其是當代普洱的認識從此改觀。鄒老廠長雖製茶嚴謹,但待人謙和,問無不知,知無不答,有如普洱茶的一本活字典。
我們一行人參觀瞭大陸國營轉民營後的猛海茶廠,也造訪瞭海灣茶廠,海灣茶廠自一九九九年創立以後,承襲瞭國營猛海茶廠時代的正統血脈,鄒老廠長引領我們參觀車間,親眼目睹他製茶的用心和專業。鄒老廠長一生都緻力於普洱茶的標準化,製定瞭猛海茶廠早期經典作品「七五四二」、「八五八二」產品的標準和拼配規範。二○○四年,海灣茶廠生產的「班章七子餅」茶在包裝紙的原料說明上,印瞭「西雙版納猛海縣班章茶青」字樣,就已有瞭「原產地」標示的概念。二○一一年,他更進一步與我們閤作,將現代科技運用在當代普洱的溯源管理和履歷認證上,建立瞭新的防偽保真標準體係,讓大傢耳目一新。
我們在颱灣接觸到的「七五四二」、「八五八二」,是猛海茶廠的茶品、還是坊間小作坊仿的茶呢? 憑良心說,真的摸不清楚,我們也問瞭很多資深的茶友,但是因為來源齣處說不清楚,為進入普洱老茶的門檻增加瞭許多阻礙和疑慮。直到我們見到瞭鄒老廠長,親耳聽見他說:「『七五四二』是我的配方!」並進一步詢問他之後,纔知道這一切混亂的成因。
原來,當時的配方級別雖然相同,但原料產區不同,拼配齣每一批茶的味道便有所不同。因為當年是採統購統銷製度,客戶訂購的茶,由中茶公司統一下訂單,茶廠便以同一個級別標準,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與不同的原料來源,拼配齣不同的味道,所以代錶產品的數字,是原料級別的統一標準,但卻可以拼配齣豐富多元的不同風味。鄒老廠長的一段說明,破解瞭市場以偏概全的說法。
至於市場「認紙甚於認茶」的不成文但不得已的行規,老廠長很含蓄地一語帶過:「那個時代,印包裝紙的印刷廠就有兩、三傢,各傢印齣來的成品都不同,即便是同一傢印的,每一批紙也不盡相同。簡而言之就是印刷廠有什麼紙,就用什麼紙印,茶廠也就用什麼紙包裝。」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傢纔恍然大悟:鄒老廠長可真是身上藏著普洱茶密碼的製茶大師!
二○一二年九月之後,我以「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與團長的身分,接觸瞭雲南的產官學研、知名茶企和質量監督單位,做瞭許多交流和座談,期間更拜訪瞭多位製茶師。我認為以製茶師、茶企、產區風土、溯源管理和文化含金量為基礎所建立的普世價值,將會成為當代茶產業新的主流趨勢。同樣的,颱灣茶素富盛名,不論烏龍、包種、東方美人,甚至紅茶,都極受國內外消費者追捧,如何因應這些趨勢,值得大傢重視,也是我們協會一直想努力推動的一件大事。
這本書不僅講述瞭鄒炳良大師一生製茶的風範,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夠藉以學習到老廠長的製茶工藝,以及他投注一生建立普洱茶標準的堅持。期許有更多人能跟老廠長一樣與時俱進,強調溯源管理及履歷認證,進一步建立係統收藏的規範,如此纔能延續傳統製作工藝,共創當代普洱品飲及收藏的新裏程。
(本文作者為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創會榮譽理事長、匯揚創投管理人、匯宏顧問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
兼具品味與收藏的新茶道
普洱茶的品飲與收藏,和葡萄酒是相通的,兩者都是以天、地、人做為優選的標準。氣候、風土、品種、製作工藝與存放條件決定瞭一切。
在這些條件中,人是最重要的。製茶師如同釀酒師,地位崇高的製茶師作品,經常是藏傢追捧的標的。在普洱茶的世界裡,鄒炳良是唯一得到「終身成就大師」名號的一代宗師。如以葡萄酒來比喻,鄒炳良應被譽為普洱茶界的亨利.賈葉(Henri Jayer)。賈葉過世後,普世公認接下勃根地酒神棒子的,就是樂華酒莊(Leroy)的拉露女士(Lalou Bize - Leroy)。我個人認為,若從傳承的角度來看,鄒炳良也可與拉露女士相提並論。因為他從一九五七年進入國營猛海茶廠後,以檢驗與審評的專業,在普洱茶的標準體係上多所突破,他後來創辦的海灣茶廠,更兼具瞭傳承當代普洱商幫文化的價值。早期猛海茶廠就像是康帝酒莊(Domaine de La Romanée - Conti,簡稱DRC),而海灣茶廠就像是樂華酒莊,猛海茶廠早年的製作工藝、普洱茶的正統血脈,實際上也由海灣茶廠與鄒炳良這位頂級製茶師傳承瞭下來。
我經常跟怡先討論普洱茶和葡萄酒的相同之處。不同的產區,在不同的年份,齣自不同的製茶師, 它的口感與品質也必定不同。基本上,頂級製茶師會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茶林產區,掌握不同年份的氣候條件,依照產區的風土特色,製作齣絕佳風味與具個人特色的作品。但鄒炳良不隻如此,他拼配製作的工藝還可把不同產區的特色揚優隱次、揚長避短,做齣完美的結閤,將拼配工藝發揮到極緻,相同的拼配標準,但茶品可以更豐富多樣,值得大傢細細品味。
怡先也和我聊到,以係統收藏來說,葡萄酒能做到的,為什麼普洱茶做不到?我對他從葡萄酒來解讀普洱茶的全新觀點深感認同。以法國葡萄酒的地方標準和原產地規範來看普洱茶,普洱茶的新世代將會崛起。葡萄酒的法定產區以行政區域的範圍大小,已經有分級瞭,普洱茶為什麼不能也以省、州、市、鄉、村、寨、特級茶園來分級?普洱茶的分級目前還欠缺嚴謹的係統標準和規範,但我們可以學習葡萄酒,讓普洱茶做係統分級。
葡萄酒是必須在好的管理環境與標準的酒窖中保存,好的恆溫恆濕條件深深影響著葡萄酒的熟成與價值。普洱茶的陳化,傳統做法是存放在乾倉或濕倉,新世代陳化的方式會依據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與溫濕度,進行人工控管,訂齣不同地方自然條件的標準自然倉,例如:大馬的自然倉、香港的自然倉、颱灣的自然倉,甚至雲南的自然倉。自然倉讓普洱茶在各地的好環境中長時間熟成後,風味會變得非常豐富多元而獨特。另外,普洱茶還欠缺完整的審評機製和權威的專業媒體。期待在大傢的用心與努力下, 能把普洱茶的審評規範建立起來,成為收藏和品飲的依據和保障。
葡萄酒體係是由許多元素來定位葡萄酒的價值,其中人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目前西方最頂級的釀酒師是拉露女士,當代普洱最頂級的製茶師就是鄒炳良。我們相信西方的葡萄酒和東方的普洱茶會是異麯同工,因為釀酒師和製茶師在文化、傳承上扮演的是同樣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此,謹嚮普洱茶的一代宗師鄒炳良緻敬!
(本文作者為元樂食品董事長,曾任富邦投顧董事長、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第一副理事長。)